经济权力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经济权力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国际经济发展的历程,深刻地告诉我们,中心转移迟早总会发生。在研究国际关系的芸芸学者中,不能不提及罗伯特·吉尔平。

第一篇:经济权力论文范文

经济法主体权利(权力)的界定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我和我国近年来的法治实践,我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强化,而经济法既要保障政府主体对经济的干预,又要限制这一干预,以保证其合理性,尽量避免政府失灵,而要更大的发挥市场的作用就要借助于市场主体来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政府主体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政府;市场主体;权利

引 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模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各经济法主体的作用及地位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计划的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了政府主体的诸多缺陷,国家调节不断减弱,市场作用不断放大。现在我国已经十分重视市场的自发调节,国家调节发挥的作用相比以前大为减弱,这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也应当认识到,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因此虽然国家之手的运用有所减少,但在某些领域还是会显得过多。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蕴含法治精神的经济形态,也是一个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和谐互动的经济形态。①

一、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来看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关系

探讨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的界定有重大意义,只有明确了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根据其在经济法主体体系中的定位来确定其权利、义务和责任。根据前面所提到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来看,市场经济要由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才最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经济法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就是要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②,而要讨论经济法各主体的关系,有必要先讨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进而判断经济法各主体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就先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认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从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来看。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包括国家干预经济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和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③。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又包括五个方面,即市场竞争关系,名义上平等而实质上不平等的市场交易关系,影响全局的特别交易关系,与产业结构、布局密切相关的经济联合、协作关系,具有较强社会影响的市场主体内部纵横关系。这五个方面都是有问题或者极易出现问题的经济关系,也就是说经济法所保障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权力是在那些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领域内进行的干预,而不是所有经济关系。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是基于市场失灵作为前提,但同时还存在着政府失灵问题,并不是所有由于市场失灵产生的问题都能由政府解决。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的破坏性更大,如果政府的这种干预行为没有受到合理的制约,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会更大,这会产生严重的相反作用,导致经济发展的低效。因此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存在决定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既有存在的必要性,也有被限制的必要性。

其次,从经济法的特征来看。经济法的整体性要求政府必须介入经济生活,对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的调整。经济法的经济性则表现在经济法的制定以客观经济条件和经济事实为根据,并且注重经济效益。④而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方式,无疑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市场主体发挥其优势,展开竞争,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政府主体则尽量少的干预。因此,在经济性与整体性之间应力图寻求一个平衡点,既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保证国家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以保障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

再次,从经济法的原则来看。效率优先的原则要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必须是一种“经济干预”,也就是说干预的成本要小于收益,其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就要求政府干预必须适时、适度。⑤这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干预的少一些,成本相对来说会低一些,相比之下收益就会越大;另一方面,干预的科学性越高,收益也就越大。

虽然总的来说应该更重视市场的作用,减少政府的干预,但政府干预的减少并不是绝对的。对政府的作用必须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他对于节省成本和保障一些行业的健康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也有失灵的时候,不能过多的运用。

由以上几方面不难看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强化,而经济法既要保障政府主体对经济的干预,又要限制这一干预,以保证其合理性,尽量避免政府失灵,而要更大的发挥市场的作用就要借助于市场主体来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政府主体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

二、权利义务责任的界定

由以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的关系来看,经济法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以及所应承担的义务也应该是不均衡的,各主体有所差异,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

(一)各主体权利(权力)的范围。

首先,政府主体。我国改革是依靠国家来推进的,市场经济的确立主要由政府发挥作用而逐步建立,这决定了我国容易产生政府主体大量介入市场的情况,因此,我们特别应该注意限制政府主体的权力。法无授权不得为,对政府主体的权力只列举他可以干预的,没有列举出来的都是他不能干预,也就是说只有在市场本身无法解决,而社会中间层主体也无法解决或者无力解决的时候,政府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这样更有利于市场主体和社会中间层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干预市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政府主体对经济的直接控制权应相应减弱,间接控制权加强。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以间接调控为主,应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减少行政手段,减少干预经济的量,提高干预经济的质。

政府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拥有双重身份,对政府主体权利限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特别注意区分其在不同活动中的不同身份,防止其利用行政权力来给其正常的市场行为开后门之类的事情发生。这就需要将政府主体的双重身份分开,分开的方式有两种,即机关分开和规则分开。机关分开较为彻底,能够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但是成本较高,效率较低。规则分开能够精简机构,节省成本,但容易产生问题。因此要注意机关分开与规则分开的灵活运用,既要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又必须达到预期的效果。⑦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也就是权力下放的问题,应该逐步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中央政府的干预行为是着眼大局的,在其干预行为科学的前提下,他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但是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地区,因此允许地方政府适当行使权力,结合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来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中间层主体,无疑更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每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了,自然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启示我们中央政府应适当向地方政府放权,以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积极向地方让渡部分权力的另一优势是减少了执行中上传下达的层级,这样有利于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因此,从总体上来讲,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国家干预应当朝着逐步减少的方向而发展,尤其是要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⑧

其次,市场主体。按照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经济法并不规定市场主体的具体权利,而只是限制他们不能从事的领域,经济法没有规定市场主体不能做的,就是他们能做的,政府主体不应过多的干预。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的:“每个人,只要他不违背正义的法律,就应允许他去按照他的方式去追求他的利益。”我国目前的法律很多是直接规定各市场主体的权利范围,这样会显得有些狭隘,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仅以法律来规定主体的权利有时会跟不上时代的节奏。然而我国作为一个成文法传统的国家,法不禁止即自由没有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实现它比较困难,这就给经济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应该说,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法规并没有很好的贯彻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他们往往既规定市场主体不能从事的,也限制市场主体能从事的,双重限制使得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大为减弱。市场主体的权利在整体上相对扩张的同时,应当注意到在不同的领域,由于该领域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的不同,需要国家干预的强度也不同,因此市场主体的权利也不尽相同。在需要国家控制或者需要国家干预较强的领域,市场主体的权利相对较小,反之亦然。

最后,社会中间层主体。经济法建立在社会中间层迅速发展的社会基础之上,因此社会中间层的作用自然不容忽视。我认为,在政府主体权力紧缩的同时,社会中间层的权利也应该像市场主体一样获得相应的扩大。社会中间层主体对市场经济所发挥的作用与政府主体干预经济的经济手段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通过经济的方式对市场主体加以引导,使其朝着有利于整个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向发展。经济法追求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社会中间层恰恰也是追求的这一目标,因此可以说它天生的可以作为市场经济的维护者。社会中间层主体的权利来源于公权力的授权和私权利的让渡,但是社会中间层的作用并没有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有两个问题我认为其实是制约社会中间层主体作用的发挥的。首先是我国目前欠缺关于社会中间层主体的相应法律、法规,相关法律规范主要包含在相关法律、法规之中,这使得社会中间层主体的地位大打折扣,不利于其作用的发挥。此外,社会中间层主体和政府主体应该是政府监管社会中间层,社会中间层制约政府干预的关系,但实际上社会中间层对政府的制约作用也没有像政府对社会中间层的监管作用一样得到重视。

(二)义务责任的界定

对主体资格的取得和主体权利、义务、责任的界定,应该坚持的一个原则是,权力越大,义务越多,责任越大,取得主体资格的条件也就应该越严格,应该受到越多的限制。然而权责对称原则在经济法各主体权利义务责任的界定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我国目前对政府主体义务的规定较少,对其责任的规定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必然会产生其所发挥的作用不理想甚至相反的时候他并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无疑会产生一些主体在进行干预经济行为的时候不负责任的情况产生,而造成恶果。根据以上所界定的经济法各主体的权限和我国的现状,可以判断出,政府主体的权力相对来说较大,对经济发展所能产生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他的义务就应该更多更重,相应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重。而市场主体和社会中间层主体的权限相对较小,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相对有限,因此他们的义务也就相对较少,所承担的责任也相对少一些。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他们的权利、义务、责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其中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权责对称。

结 论

以上内容以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来分析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结合经济法的调整范围、特征、原则和任务,进而分析出各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来界定经济法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不难看出在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主体权利的界定中,应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追求目标,以市场主体为中心,围绕着有利于市场主体的作用发挥而界定其他主体的权利(权力),进而界定各主体的义务和责任,做到权利、义务、责任相对称。相信这样界定出的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能够较好的使各个经济法主体的优势得到发挥,劣势得到弥补,以期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李昌麒、王怀勇,《政府干预市场的边界——以和谐产业发展的法治要求为例》,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4期。

②李昌麒、王怀勇,《政府干预市场的边界——以和谐产业发展的法治要求为例》,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4期。

③程宝山:《经济法基础理论精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④程宝山:《经济法基础理论精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⑤程宝山:《经济法基础理论精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⑥杨紫煊:《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页。

⑦杨紫煊:《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页。

⑧李昌麒,《论经济法语境中的国家干预》,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4卷第4期。

作者:申明昱

第二篇:经济重心转移,权力格局变了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国际经济发展的历程,深刻地告诉我们,中心转移迟早总会发生。

在研究国际关系的芸芸学者中,不能不提及罗伯特·吉尔平。这位曾先后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美国总统技术和经济顾问团成员的当代西方著名国际政治经济学家,多年来,孜孜不倦,潜心钻研,写下了《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等多部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对近代以来一些典型的国际经济政治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所吸取而又有所批判,从而形成他的一家之言。于九鼎中尝其一脔,或可对我们认识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有所裨益。

市场与国家的矛盾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矛盾,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题。在吉尔平看来,对于国际经济关系,“仅仅国家或市场都不是主要的,至关重要的是它们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及其周而复始的变化。”

市场是一切以效率为转移,国家则是将安全置于最高位置;市场遵循的是经济规律,国家则考虑的主要是国家间的政治。因而,由市场而导致的全球性经济及技术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与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世界政治体系的持续分化的冲突,就成为形成和制约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的最基本因素。

世界经济中心区和外围区的形成及其变动,是国际格局稳定和动荡的深层动因。物之不平,物之性也。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市场力量的影响下,(国内或国际的)社会被改组为一个富有动力的中心和一个依附于中心的外围两部分。中心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其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及经济发展水平;而外围地区,起码在最初阶段,要依附于中心地区,……”这一中心和外围的格局一旦确立,就会使建立在这一格局基础上的国际经济秩序相对稳定一个时期,包括国际分工、贸易网络、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以及支配经济活动的种种规则和制度,都会在这一时期持久地发挥作用。

然而,“春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总会起变化,“从长远看,由于生产技术和发展过程的逐步扩散,新的中心将会在外围地区形成,这些新兴区域凭借自己的实力而一跃成为发展中心”,这就是中心转移。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国际经济发展的历程,深刻地告诉我们,中心转移迟早总会发生。近三个世纪以来,中心所在地在全球经济活动的分布状况就己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经济重心最先是在地中海,接着是北大西洋,现在又开始向太平洋转移。而每一次转移,都将引起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深刻变动,引起世界权力格局的深刻变动,引起世界财富分配的深刻变动。今天,世界正处于这一转移的过程中,因而许多国际事件和动态,都可以从这一转移中找到动因。

霸权秩序是一把正负兼有的双刃剑。吉尔平是基欧汉和金德尔伯格“霸权稳定论”的赞同者,他认为,在世界仍处于无政府状态条件下,国际社会不能没有霸权国的存在。由于现代主权国家首先是一部战争机器,是在国际关系激烈竞争情况下,为谋求国民生存和军事安全的产物。如果没有霸权国家提供有序的政治经济环境,势必难以避免频频发生弱肉强食的国家间战争,难以保证市场的扩大和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与发展。一言以蔽之,“一个居霸权地位的自由国的存在,是世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不是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为国际市场供给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为国际市场建立不可或缺的规则、制度和机制;为国际市场提供极为重要的安全环境。霸主国虽然不能不是一个实力超强的军事大国,但其主要的影响力还是来自于经济,从而才能掌握领导其他国家经济的手段。霸主国的存在应当有益于市场制度的建设,应当有益于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但毫无疑义,霸主国可以利用自己的地位为本国民族主义目的服务,为自已的货币霸权、科技垄断、意识形态歧视服务,特别是在霸主国实力相对衰落的情况下,它往往会从一个“慷慨的霸主变成掠夺的霸主”。因此,霸权秩序决不可能是一个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秩序。只是吉尔平不愿多加批判而已。

作者:李哲夫

第三篇:经济法中权力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分析

摘要:经济法律规范的正常实施与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是密不可分的。经济法律责任主体主要为权力主体和权利主体,但在这里我们着重对权力主体进行探讨。权力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同生共灭,目前我国存在权力主体法律责任形式单一、法律责任重心转移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对经济法中权力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途径,望能促进我国形成更为完善的经济法责任体系。

关键词:经济法;权力主体;经济法律责任

1 经济法责任概念

实际上,法律责任不一定是惩罚也包括补偿、履行等责任形式。常规的法律责任同时是以义务为前提,以责任后果,只有当某一个体违反了相关法律,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后果,个体需要就此承担法律责任,执法者才能对其进行相关的处罚。经济法社会属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我国经济法责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界定角度。

1.1 广义角度

从广义角度出发,在这方面较为权威的学者为诚信和先生,他提出的相关定义中表明,经济法责任应该从自身的责任入手,关注与权力相对应的责任。其次为事后责任,即某一主体违反了经济法,其所需要承担的后果及责任。

1.2 法制角度

从法律角度出发,经济法律责任是经济法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隶属于法律制度。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经济法责任应更多考虑如何去确定或是界定个体是否违反了相关法律义务,并对违反了的个体根据法律部制度来制定相关处罚手段。

1.3 责任角度

从责任角度出发,根据戴凤歧先生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经济法责任主体一旦未完成自己的相關法律义务时,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由于经济法主体具有否定性、因果性、强制性的义务,因此他认为经济法责任不能看作是一种法律制度。

2 经济法责任的特征

2.1 复合性

我国的经济法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责任体系,同时我国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体制也较为复杂,且存在较多公法、私法并存的情况,要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定也较为困难。任何法律都不是单独存在的,经济法也是如此,无论哪种单一的法律制度,都无法满足经济法责任的需求,因而其复合性就体现在与其他领域的法律责任会有高度重合或是交叉的现象。重合与交叉的程度主要体现在个体违反经济法责任的程度以及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定。若是程度较低且危害较小时,就只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若是违反程度较高,且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同时随着情节的不断加重,个体将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如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2.2 社会性、不对等性

经济法责任的社会性体现在某一个体违反经济法责任时,其影响的不只是特定的对象,对整个社会都可能会造成相应的危害或是恶性影响。而经济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因此在对个体进行法律责任判定时,要尽量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着重考虑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在其他法律责任系统中,责任和义务是对等的,但经济法律责任不同。经济法责任不对等体现在经济法责任的判定条件中。首先违反经济法责任的情况有两种,一种为管理主体使用不正当的权利,另一种为被管理主体没有履行相关的义务,这两者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法责任义务是单向的,因此具有不对等性。

3 经济法权力主体概述

3.1 国家行政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有两个部分组成:一为中央行政机关,二为地方行政机关。对于经济法而言,国家行政机关是从国家层面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参与主体除了国务院以外还包括国务院部委部门以及部委下属机关,如财政部管理的税务局等。地方机关服从中央调配,是依据中央政策,紧跟中央制定的经济发展大方向,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来更好地对当地开展经济管理相应工作。

3.2 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一般由民众自发组成的非营利组织,该组织的成立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进行团体活动时也要注意章程等。在我国影响力较大的社会团体为共青团、妇联等。政府会赋予一些组织相应的权力,以此来更好地开展经济管理活动,其也构成了经济权力主体的部分。

4 经济法中权力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构成要素分析

4.1 违法行为

根据某些学者提出的观点,违法行为应当是经济法律责任构成要素的重点,且也是首要要件。从经济法权力主体角度看,违法行为不仅仅是在进行经济活动过程中违反了相关法律规范的行为,也包括违反了法律原则和一些倡导性规范。从这个层面来看,此时违法行为更强调“不当”行为,其中又内涵了合理、合法、程序等相关层面的诸多内容。因此法律的规范性不能以强制性为主,要更强调合理性,这也是经济法律执行的基本原则之一,权力主体经济法律责任的实施过程中也应着重考虑违法行为这一首要构建要素。

4.2 损害后果

从法律的基本角度出来,只有存在损害事实并且造成了损害后果才能对权力主体进行赔偿等。损害结果属于经济赔偿责任的范畴,但目前对该领域的理解还存在较大的争议。韩志红学者认为损害后果不是经济法权力主体责任中的必要的构成要件,焦富民学者把损害后果视为经济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没有将其归入经济补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中。笔者的观点认为,经济法中权力主体责任构成要件中可以不需要损害事实,只有当需要国家进行赔偿或是补偿的情况下,此时的损害事实才成为了构成要件且是必须的前提要件。

4.3 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这一构成要件是基于损害后果而言的。若不讲损害后果计入经济法律责任之中,那么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就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若是将损害后果囊括在经济法律责任构成要素中,这样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就有了必然的联系。从经济法中的相关规定我们可得知,经济法中权力主体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就是其行为不符合经济法规定,具有违法性质。那么在对违法行为的界定上损害结果就成为了必备条件。换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得知,经济法权力主体的主观过失只是经济权力主体的构成要素,并不是必要要素。

5 经济法中全体主题的经济法律责任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重視经济权利主体的法律责任而忽视经济权力主体的法律责任

纵观其他法律责任体系以及法学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法律责任中存在一些不均衡或是不对等的现象。究其原委我们不难发现,在现有的市场规制法律中,在对权利主体义务上的规定较多,因此对权利主体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也随之增多,经过对《产品质量分析法》、《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的查阅,发现法律内容大多为对违法行为进行追究的责任,而对不作为或是因自身调控引起的风险没有明确的规定。重视经济法权利主体责任而忽视经济法权力主体责任是我国经济法责任中存在较大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市场的调控工作有序的进行。

5.2 权力主体经济法律责任形式有限

就目前而言,经济法权力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的主要内容为:责令纠正、没收违法所得、取消许可、通报批评等。责令改正是规定政府以及其下属部门应当承担纠正违法行为的责任。消除影响是政府部门由于自身的违法不当行为给经济市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此时政府应该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但目前经济法中对如何消除影响未有明确规定,不过可以借鉴民事法律中的相关消除影响条例。上诉提到的没收违法所得、责令退回等形式均属于财产性质责任,其他责任形式如通报批评等就属于非财产性质的责任形式。从责任受益方进行分析,对于责令退回和责令纠正等形式而言,其受益方为经济权力主体,而对于没收违法所得的责任行为的受益方则为国家。在当前的经济法权力主体的责任形式中还有较多形式没有被纳入经济权利主体法律责任体系之中的责任形式,如赔偿和履行等,构建完善的经济法律责任体系将是未来所追求的目标,经济法律权力主体应当承担应有的责任,体现我国经济法律的公平、公正。

5.3 经济法中权力主体经济法律责任重心问题

经济法的核心是为了稳定我国经济市场的有序运行,因此在经济法中,我国的权力机关经济法责任的重心应是拥有国家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的国家机关。现如今,经济法律中权力主体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的实行方式主要为追究工作人的法律责任,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经济法律责任重心在整体上有所偏移。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国家机关的有关工作人员并不是经济法律权力主体,他们只是一个代理人的身份,真正的主体应为国家机关。多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承担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或是刑事责任的对象为实行调制权的国家机关的相关工作人员,目前我的法律章节中较少出现国家机关应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的有关规定。

6 经济法中权力主体经济法律责任可行性优化路径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得知,目前我国经济法律责任中存在较多的不足,严重影响甚至是制约了经济市场的发展。从经济法律责任重心角度分析,我们应该注重政府行政不作为的法律责任。坚持市场规制权力主体的责任义务是国家经济赔偿的主要可行性优化路径之一。在行政学领域,行政不作为可以分为依申请不作为和依职权不作为以及违反程序的行政不作为和形式作为而是实质不作为等。通过对这些不作为进行分析,我们就有依据来要求政府机关履行自己应有的职责,执行自身应有的职务,保障受调主体的权益。在面临着国家生计、民生等与民众切实相关的领域,一旦出现了经济主体不作为,并给受害人带来了经济损害,此时国家就应该承担经济赔偿经责任。市场规制权利主体有效地代表了国家意志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与渗透,因此必须对市场规制主体侵害社会公众利益时的情形加以定形,让市场机制来引导与规范市场行为,尽量减少使用国家干预经济调控手段。

7 结语

在经济法中,权利主体肩负的法律责任众多,而权力主体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较少,尤其是对国家应进行经济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上更是少之又少。一旦发生违法行为,归责对象也主要是个人,因此我国经济法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增添权力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营造公平、公正的经济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大华.论经济法中权力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J].法商研究,2016,33(05):66-74.

[2]程南.经济法理论的反思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5.

[3]姜潇.经济法中权力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J].文化学刊,2017(04):176-179.

[4]刘水林.经济法基本范畴的整体主义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5.

[5]吴建超.论经济法中权力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J].现代商业,2018(07):187-188.

作者:韩超杰

上一篇:建筑思想论文范文下一篇:消费意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