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

2022-09-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纲要》明确要求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 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中来。可见,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我们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自学”定义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 那么“未来的文盲就是不会学习的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人, 就要使他们能终身坚持学习, 如果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不可思议的。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的现象产生了兴趣, 进行思考研究试验, 发明了蒸汽机;司马迁对历史很有兴趣, 含垢忍辱写成了千古绝唱的的《史记》, 可见兴趣对人生对社会的影响何等重要啊。

苏联著名教育家, 心理学家赞可夫发现, 学生有了愉悦的情感, 欢快的情绪, 可以使大脑皮层区于兴奋状态, 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爱看小说的人, 一拿到小说就放不下手, 看得津津有味, 别的事情都置之脑后。可见兴趣是注意力集中的条件之一。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德国的贝多芬幼年时期对音乐并不感兴趣, 由于他父亲循循善诱并精心培养, 再加上贝多芬自己的刻苦努力, 才对音乐入了迷, 遂成举世闻名的音乐大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就容易促成学生开拓创新意识的形成, 就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教师应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才会有源头活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好触及情感, 发生兴趣。不少学生上课认真听讲, 课后写完作业就万事大吉了, 不去反复玩味思考, 这就是“好之者”, 甚或“知之者”, 但还没有进入“乐之者”的境界, “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陶醉于其中, 以它为赏心乐事, 就像亲密爱人一样, 达到物我两忘, 合二而一的境界。像颜回那样“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像孔子自述生平那样“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如果引导学生从学习中领略出乐趣来, 那么教学效果就会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魏巍在《我的老师》原文中对教算术的宋老师有这样的描述:“一响起铃声, 就带来一阵阵恐惧。上课往往先发算草本子。每喊一个名字, 下面就有人应一声‘到’——然后就把本子领回来。可是喊到我, 我刚刚从座位上立起, 哪个算草本就像瓦片一样向我飞来, 有的就落在别人的椅子下。从这时起, 我就抄别人的算草。也从这时起, 我认为算术是一门没有味道, 也是最难的学科, 象我这样的智力是不能学到的。一直到高小和后来的师范, 我都以这门课为最糟”。这位老师没有注意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 使作家失去了学好算术的动力, 导致教学失败, 导致作家对他产生了反感和厌恶之情。正好相反, 教作家语文的蔡老师在课内课外都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外教作家跳舞, 认识蜜蜂;在课内教读诗, 由于兴趣浓, 小时侯读过的诗, 20多年后仍然记得, 还由衷地感叹道:“她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在生活中蔡老师用满含文学意蕴的话语鼓励作家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从魏巍成长为作家的历程中, 我们看到老师培养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甚至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与其说靠教师天长日久地传授, 不如说是靠学生内部诱因, 靠学生的兴趣而自主学习达到的。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兴趣像柴, 可以点燃, 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存在着。区别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 而在于有的教师能点燃兴趣, 有的教师却只能捣毁兴趣。同样是课堂, 有的教师视为畏途, 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样一篇文章, 这位老师讲,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忽而眉飞色舞, 忽而屏息凝神, 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那位老师讲, 学生学得索然无味, 忽而呵欠连连, 闭目瞌睡, 忽而神思游离, “身在曹营心在汉”, 上课简直成了受罪。课堂效果不佳,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功底和教育观念, 在于教师用什么办法去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捣毁。多年来, 魏书生在点燃学生兴趣之火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和经验, 在此就不赘述了。总之学习兴趣的培养, 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爱自己的事业, 爱自己的学生。爱是推动学生搞好学习的最佳推动力。马斯洛尔认为:师生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作用下进行的。教师的情感活动不但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设计, 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 笔者感悟到:教师充沛的感情会激起学生相应情绪之潮, 引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取得可喜的学习效果。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多与学生接触, 放下老师的架子, 与学生打成一片, 以平等身份与他们交流交往和共同活动, 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 沟通师生间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充分感到老师的关爱与重视。这种关爱与重视对农村初中生 (尤其是留守孩子) 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会在这种关爱与重视中体会到做人处事的道理、原则、方式、方法与技巧。有句俗话说:三流的老师让学生获得知识, 二流的老师让学生拥有能力, 一流的老师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这话虽然有失偏颇, 但我们仍能从中悟出一些真谛。在教学中讲究民主化、科学化, 教师帮助学生学习, 学生帮助教师教学, 学习兴趣是不难提高的。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成长, 帮助学生创造自信和朝气蓬勃的人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 也是学生充分表现的地方, 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胆置疑、建立自信、体验快乐的地方。所以教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与学的方案, 都要注重组织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 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

“趣浓劳轻, 乐此不疲”。生动有趣的例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 就必须加强学习, 接受新知识、新信息, 并注意收集整理资料。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笔者认为, 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社会中学习知识, 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生活, 提高生活的文化品位和质量, 用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 改造社会。“教学做合一”才能使学生学得活, 学得有意义, 学得有立体感,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 从书本到书本, 就难免不把学习搞得枯燥死气, 兴趣寡然。陶行知的观点正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质。我们每个施教者都应千方百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这样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新课改才会硕果累累。

上一篇:天津市2015年冬季天然气供气方案探讨下一篇:浅析篮球比赛中教练员在最后时刻的战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