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24-04-25

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共8篇)

篇1: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中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

--新课标下英语阅读教学课堂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潘晓霞 邮编 215121

摘要: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乃止整个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高中课程在强调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各种读物,增加获取处理加工能力。因此,对我们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到底该怎样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善导 激趣 引思 精讲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们英语教学阅读课一直是受重视的项目,在中学英语教学乃至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阅读课所占课时最多,应试说是正确的,必要的。问题是如此之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了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事实上,我们阅读教学的辛勤之花并未结出理想之果,往往事倍功半,现实迫使我们英语教师在思索: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到底怎样进行?问题出在哪里?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典模式是3P,即presentation(讲授)practice(操练)production(产生),这种模式对教师来说“安全可靠”,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终极目标,也体现了教师的作用和权威,它虽然在传授系统语法知识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它在一定方面尤其是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统一模型化的倾向,否定了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极大地压抑了学生追求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是阻碍了学生个性素质的养成,扼杀了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养成,因此英语阅读效率不高。

根据专家对英语教师阅读教学过程的调查,发现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上还是以传统的“串讲”和教师的“讲”-“问”,学生“听”-“答”为主,阅读课的目的仅仅是借助于所读课文的语音材料来学习语音、语法和词汇,结果是教师重点讲授语言点、句法结构,而学生则以为阅读就是熟记单词、语言点,弄清每句话的语法结构,从而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学习怪圈。

其实,阅读是为了获得乐趣,是为了获取信息(Reading for pleasure)(Reading for information),孟子曾说过: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阅读教学中的所欲就是教会学生读文章,提高其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使其成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而我们的“所为”却是喋喋不休的讲,连珠炮似的“问、讲”,“缘木”岂能求“鱼”?

就英语阅读课上问题来源状况调查显示:在英语阅读课上问题主要来源在教师,只有少数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其实,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塞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点燃的火把,点燃火把,使其放出美丽的火花,是教师的使命,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思维活动,使不爱思考的学生想思、爱思、会思,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课堂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提高的。起初学生提问往往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老师的步步的引导,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才会发问,布鲁巴卡说过:让学生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

如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教”的方面来说,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应当以引导和激励为主攻方向,必须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兴趣入手,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确立自主探究意识,开展自主实践,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自主探究走向大胆创新。

从“学”的方面来说,学生必须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学习策略的实践中,不断增强自主意识,确立自信心,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统一。

二、问题的解决

1.善导--指导学生有序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善“导”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服务,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研究学生心理、原有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牢记苏霍母林斯基的告诫,策略的选择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

2.激趣--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激趣,即激发情趣,激起兴趣,其目的在于为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使学生兴趣勃勃,兴趣浓厚,兴高采烈,借此吸引学生注意,营造起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要充满情感,善于搭建师生感情的桥梁,其次要积极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千方百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情趣,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而始,培养学生由问题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有序设置能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的问题的台阶,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甚至辩论,从而形成正确观点。

3.引思--创设探索意境,激发学生求索意识

英语阅读课文涉及内容题材很广泛,可以说包罗万象,有科普、小说、人物、历史、天文、地理,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突破课文的束缚,创设可供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高一教材earthquake一课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最终了解地震的一系列情况。

1、Why do earthquakes happen?

2、What are the results of an earthquake?

3、What can we do to reduce the damage of an earthquake?

4、What should we do when an earthquake happens?

4.精讲--体现主导地位,形成学生能力

精讲要求教师课堂讲授须扼要,突出重点,说明难点,把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讲得精确,精练,并富于启发性,耗时要少,效率要高,所谓“精讲”并不是说讲得越少越好,少不等于精。“精讲”首先在内容上要得其精要,抓住要点、重点,其次在方法上要得其精巧,要做到反思导跃,收发自如,再次训练上要精当,练其重点,练其拓宽,练其迁移,一言以蔽之,“精讲”要落实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实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上。

总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的目的不为了让学生会学,要使学生愿意学,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记住:方法的掌握必须在主体性的实践中实现。因此,教师必须把教学重点由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来,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起自主学习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所康,主体教育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2、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

3、国家教委,英语教学大纲,1998

篇2: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英语 学习兴趣 培养 有效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像拥有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了论文发表兴趣,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学习动力。相反,如果没有兴趣,学习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进行摸索和探究,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他们想学、爱学、乐学。

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爱的作用师爱是维持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情感纽带,是教与学的情感基础。所以赞可夫说:“当老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试想,一个老师如果经常辱骂、体罚他(她)的学生,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在心理上也会渐渐地疏远他(她),对他(她)所教的学科产生厌恶之情,至于要培养其学习兴趣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师爱不仅是对孩子天真、活泼的喜爱,更是将师爱视为社会、职业、自己的需要。只有这样,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才能拥有动力,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较好地巩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从小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小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有新颖感,出于好奇,兴趣盎然。但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年级的升高,内容难度的加大,学习的兴趣就会逐渐降低,有的甚至会产生畏惧感。此时,作为老师,就应从学生自身特点的不足之处着手,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出奇制胜,使学生在无情感焦虑、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学习。那么如何在一堂课中合理有效地穿插游戏教学呢?首先在上课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上课时,学生虽然进了课堂,但是注意力可能还在课堂之外。此时若设计英语教学活动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快速进入语言环境和学习状态。例如:可做“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按小组one by one 逐一说出单词,比一比谁的声音响亮、谁的发音准确。这样不但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发音情况,同时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更好地接受新课作好铺垫。

其次在上课中,穿插游戏于其中,促进新知识的吸收。

如在教学关于学习用具的一般疑问句“Is it a……?”这一句型时,教师可采用“谁来猜”的游戏。教师神秘地瞄一眼某个英语期刊/yyqk/学习用具的图片,并问:“What’s this?Can you guess?”学生猜:“Is it a pencil?Is it an eraser?”然后教师用Yes/No作判断,猜对的同学给予表扬。这样,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中,学生既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又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掌握了一般疑问句的问答方式。

篇3: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实际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中, 以促进学习地理的乐趣

1.现实生活实例融入地理之中。把身边的现实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 让教与学跳出教本, 走到现实生活中, 使地理课堂动起来。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动力, 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生动化, 具体化, 形象化。

2.设立地理问题回归现实生活。地理来源于现实生活, 又服务于现实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地理知识的巩固与理解。通过教师课堂高效指导, 提炼出教材中的观点后再修改成自己的素材, 然后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激发的地理课堂的活力, 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

二、创设地理有效地教学情境, 激起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 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去, 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 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 摸着石头过河, 体会与别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地理学习中, 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 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也可以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地理知识的生产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 学会学习,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地理知识疑难处进行交流, 在地理知识辨析时与人交流, 可以更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 分清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1.训练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内容。认真阅读课本, 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 就可以通过课外阅读, 学到课本里没有学到的东西, 知识就丰富了, 眼界也开阔了。这对于活跃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是大有好处的。还应该看到, 学校生活毕竟是短暂的, 未来不论他们从事哪种工作, 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 这种提高主要靠自学, 即自己阅读有关书籍和报刊。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 首先是思维的训练, 其次才是掌握知识, 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白。因此, 地理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积极思考, 乐于探究, 让活跃的地理课堂气氛感染他们, 训练他们的思维。这样他们上完一节课, 才有所收获, 才有一种成就感, 对物地理也就有深刻印象, 也就产生兴趣。

3.注意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无论是理解方法、提高能力, 还是掌握知识, 特别是受到科学素养的熏陶, 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高中地理新课标大纲中明确指出, “应注意循序渐进, 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 能力要逐步提高”。在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述方式方面, 都充分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我们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 贯彻这一原则,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然而, 强调循序渐进并不是裹足不前, 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已理解和掌握了某一知识要点, 而教学还停留在低水平上重复, 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循序渐进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规律, 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 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兴趣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 适应了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心理特点, 图文并茂, 内容紧密联系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教材这一优势, 充分运用幻灯、投影、电视、录象、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学设备, 引导学生学习, 把地理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变复杂为简单, 化抽象为形象,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尝试成功, 巩固学习地理的兴趣

感受成功, 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通过努力, 获得某种成功时, 就会有成就感, 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应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使之体验成功的喜悦, 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无论是地理课堂提问, 还是章节测试, 都要精心选取题目, 有梯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觉到有会做的题。而且, 对回答的同学, 无论正确与否都要给予鼓励。测试过后对不同分数段的同学都要给予评价与鼓励。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 教师应注意诱导、点拨, 应帮助学生分析、思考, 这样, 学生取得的成功就会激发浓厚的兴趣。

总之, 若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了兴趣, 他们便成为了“乐知者”, 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知识,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升华了他们的情感, 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你的地理教学质量一定会上新的台阶, 你的教学效果会显而易见。

摘要: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 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 最活跃的成份, 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要学、想学、愿学、爱学地理。

篇4: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体育;学习兴趣

G633.96

新课标所指的是一整套的课程教育的标准,是我国教育部门为规范我国的基础教育活动以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所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其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方向和指引,也是国家重视教育,尊重教育客观规律,促进教育的发展的表现,新课标所要求的是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全方位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育的发展需要注重对于学生学生兴趣的培养。

而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整个教育体系的运行都是以高考为导向,因此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就会出现课时分配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而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由于高考导向的指引,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障,而且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需要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这就让学生没有太多的精力和兴趣放在体育的课堂,而且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无法脱离传统的教育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就阻碍了中学生对于体验课堂的兴趣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中学体育的教学中,要注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保障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都无法保障的话,就更加不用提如何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了,因此对于学校来说,要充分的认识到体育课程存在的意义,意识到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不仅仅是将学生作为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学校在课程安排和资源配置的时候要注重为体育的课程提供充足的学时以及资源的保障,同时也要注重配置充分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保障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在日常的教学中,班主任和学校都要注意杜绝体育课程为其他的学科教育让路的状况,在有了充足的教学时间作为保障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课堂的教育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创造充满趣味性的课堂,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

(二)树立学生的锻炼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内在激励因素,但是要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首先就要树立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在其生活中,不仅仅只有学习,同时还要注重身体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案例教育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体育锻炼,并让学生逐渐养成热爱锻炼的好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重中需要关注和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并针对性的加以引导,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慢跑,教师就针对学生的情况给学生制定专门的指导计划,比如在跑步过程中的呼吸调整以及步幅的调整等,并注意纠正学生的基础动作,让学生能够改正不良的锻炼习惯,同时让学生能够在自我锻炼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的兴趣。

(三)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学科课堂教学中,學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没有太多的参与的机会,因此其在自我意识上对于这种类似的课堂模式会有抵触的情绪,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学生难以提起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计多样化的、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比如教师在体育的课堂中教授篮球基础知识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两两HORSE投篮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篮球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篮球的基础技术,同时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篮球活动中,能够逐渐的加强对于篮球的兴趣,进而引申为对于体育教学的学习兴趣。

(四)引入多媒体的资源,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的课堂的教学中去,同时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而体育课的教育并不一定总是在室外展开,也可以在室内进行,教师在室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引入互联网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对体育有更加广泛和多方面的理解,比如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挑选多种的比赛视频或者是技术训练的视频,让学生对各种体育活动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乒乓球世锦赛的比赛录像,让学生能够更加的理解乒乓球的乐趣,以及观察到更高水平的技术动作特点,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对于不同的体育运动都有深入的了解,学生也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其水平和体育成绩。

(五)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

在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刺激让学生提高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但是仅仅有教学的创新是不够的,体育锻炼是伴随学生一生的事业,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自主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比如教师在讲述体育理论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理论的教学转变为任务式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在课后自主的查找资料加强对于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其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培养其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又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篮球赛、足球赛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其中,体会竞技体育的魅力,同时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学生能在长期的高压学习中得到充分的休息和锻炼,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善和创新课堂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对于体育课程有充足的兴趣,并通过兴趣的导向在实际的体育课堂以及自主的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确保课堂的教学活动有序的展开,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光田.浅析新课改下中学体育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 (14).

篇5: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姓名:蔡高峰

作者单位:广东番禺中学

学科:历史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获得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有的高考制度和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之下,历史教学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以认知目标取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把情感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真切实在地帮助学生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历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本人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浅探究。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教学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知道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倡导的意义学习观,注重人本主义的、以人为中心和以过程定向的学习方式;他强调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强调学生应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涉及学习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他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研究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学习过程,激发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促进学习者主动参与。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革命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主要命题是: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个性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着个体的个性潜能、资质和素养。

3.当代认知心理学。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正如苏联教育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有很多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此,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我们要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关注人就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就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当前高中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现状及误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从目前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来看,还远远没有实现这一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

1.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受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把历史课程看作传授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工具,对新课标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的功能没有准确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力求对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知识信息交换、接收、存贮、提取和运用进行最佳的设计,并对整个过程加以有效的控制,以求最快最佳地达到教学开始设计好的认知和技能目标,对师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共处,情感的交流却给以冷处理。把情感作为激发学生的动机,维持注意力的一个催化剂,把情感作为服务于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这样,课堂教学只剩下信息的流动,教师忙于做出种种刺激以激发学生,学生忙于做出种种反应以回答教师,至于学生的喜怒哀乐则被排斥在课堂之外的,最多用于保持动机和维持注意。

2.即便是教师意识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目标更多的只出现在教师的教案或课件里,而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情感教育目标往往成为教师“公开课教学”的“点缀”,唯有表面形式,没有实质内容。这即是所谓贴标签式情感教育。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把三维目标“割裂化”。没有认识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没有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有机融于总目标的完整体系之中,也就是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知识学习为载体,从一个主题出发,既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情感方面得到体验。

3.不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我们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的局面,依然未变:重结果,轻过程.通过考试的方法来测评学生,把考试成绩作为对师生评价的惟一标准,甚至用企业的绩效来评价教育的绩效,用优秀率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用合格率说明教师的勤奋度。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本身不带有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测评,无疑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必将严重弱化。

4.不少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比较笼统、模糊。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内化和升华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情感水平目标系列。(1)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2)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3)再经过自觉地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价值观,从而形成一个由外显到内化,再由内化至外显的完整情感心理变化过程。如果没有对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加以水平层次分析,就很难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水平给予恰当的评价,情感教育目标也难以落实。

三、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

1.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实现对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构建,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键途径。

第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调动与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提供民主的环境。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强化该学科教书育人的意识,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朋友关系与学生相处,尊重其人格,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平易近人的教态、亲切感人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为那些情感内向不易表露的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教学的机会,可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在民主的教学气氛中,让他们去感受、体验与内化,所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最后才能形成。最近看到一篇报道《山西南部县高中探索教改只上半天课 高考录取率不降反升》,其中校长宁致义的一个“自己人效应”的教育语言,很发人深省:“你如果在大街上看别人打架,可能回来后也能叙述清楚,但很快就会忘了。可是自己小时候和谁打过一架,怎么打的,许多人很多年以后都会记得清楚,这是因为自己是参与者。情感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第二、构造生动、形象、感人的历史教学情景。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要实现一种情感认知,最佳的途径就是将教学过程构建成师生共建知识的过程。所以,以情感为纽带,实现情景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要吃透教材,针对每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然后选择启情点,设置教学情境。师生共同置身于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生动形象、感人肺腑的言语,扣人心弦,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正如古人云的那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第三、紧密联系现实。比较我国的中学历史课本和其他国家的历史课本,我们的历史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过度的偏重对于过去知识的回忆,忽略了联系现实。同时高中的历史学习应该结合时政,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唯物辨证主义的思维。弗兰西斯·培根说过:“历史使人聪明”。通过历史的学习,掌握一种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第四,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根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层次,构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心理过程分为(1)接受层次——学生外部情感体验的形成;(2)确信层次——学生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3)个性化层次——学生情感终级目标“价值观”的建构。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希望做到以知识激起情,以情串起知识,并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标准》就如何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文字材料而已。可见,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还有很多。包括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以实现历史课程的目标。因此,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室也不是我们唯一学习知识的地方。我们可以广泛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教学。同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不能仅仅依靠40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解决,对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的热爱,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不能够仅仅依靠口头的表达来实现,需要用行动来证明。我们可以结合传统的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把课堂向外延伸,用更宽广的舞台结合多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例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在人教版必修一专题四第13课《辛亥革命》中,新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明确规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辛亥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越挫越勇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从“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中体会“法为国根,民为国本”;体会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的趋势打开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本人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组有关2010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具体活动安排如下:一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布置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查找大量有关辛亥革命及相关资料。二,全体学生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并写观后感;三是让各学习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总结小组查阅资料的结果,介绍辛亥革命的原因,意义和我们今年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围绕新课标的情感目标,谈各人的体会感触。通过这种纪念活动,不仅能够顺利地完成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也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当然,除了开展纪念日活动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掘身边有用的资源,可以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和历史遗迹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他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理解和尊重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培育热爱家乡、献身祖国的情感和理想。

3.建构兼顾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教学评价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人格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条件。历史教学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更体现在他们是否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是否悟到了历史认识,获得了主体化的历史;更体现在学生面对感性的历史能否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因此,历史教学的评价,不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的评价。可以采用绘制历史题材的图画、编辑历史题材的小报或板报、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考察报告、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摆脱过去单一以考试为形式,以分数高低为衡量标准的模式,实现由终结性鉴定转向发展性评价。同时作为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历史试题,也应推陈出新,改变以往再认再现、照搬书本、简单复制的传统,力争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的实际,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题可以是这样的:你认为谁该为这场战争负有责任?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方法才可以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结束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通过这些具有探究性问题的作业,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类命运,让他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书本中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他们一生去寻找于思索。

4.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也复杂多样,固有的教师专业要求和原来长期的教学思想状态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花大工夫学习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堂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认真学习掌握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人格素养,完善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出可行的情感认知目标,承担起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任务。

历史学习的价值之一在于人性化,这也是当今我国历史教育的追求。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现,让学生在历史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行动,真正体现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本质和公民教育的功能。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金相成:《历史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张焕庭主编:《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D·R·克拉斯沃尔、B·S·布卢姆等编:《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温彭年 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赵亚夫等编著:《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6: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广东汕头市潮阳区练北初级中学 马凯全

作文历来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几乎占据了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也受到了语文教师的格外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激发写作兴趣”。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命题灵活引兴味。

作文命题要灵活处理,才能极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味。这样一来,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当学生把作文看作一种需要,这样就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作文命题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因为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他们的阅历正在逐步丰富,他们的思想正在逐步成熟。因此,作文命题要贴近他们的生活,才能使他们乐于表达成长的点点滴滴。如《我的初中生活》、《最______的一件事》、《我的梦想》、《××,你不能这样》、《成长,需要______》、《长大的感觉真_______》、《那一次,我________》、《妈妈的唠叨》等命题作文,容易触动学生的心曲,引起写作的冲动。

作文命题要与教材的单元内容相联系。如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后,学生知道了使祖国真正“站起来”的.邓稼先、了解了言行一致的闻一多、懂得了音乐巨人贝多芬、认识了善听劝告的吕蒙……读懂了这么多的名人,或多或少地触动了学生心中有印象的名人。因此,这一单元的作文命题以《走近_________》(填一名人)为题目。

对于一些命题作文,可以灵活处理为话题作文,使学生在把握中心的同时,以出众的题目使人“一见钟情”。如在写《这也是课堂》的命题作文时,我就尝试将命题定为话题,要求学生紧扣中心、自由拟题而写。结果小周拟为《妈妈给我上了一节“政治课”》,写他一次写作业时,向妈妈问“自强”的意思,接着妈妈因势利导,教育他要学会自强。小雄拟为《足球天地?课堂?》,讲他心爱的绿茵场上也有许多可学的地方,如要全力以赴、团结协助等。也有同学拟为《课外有课》……总之,话题作文使学生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将题目定得颇具吸引力,为文章增光不少。

作文命题也要“与时俱进”。如第一学期开学初可写《自我介绍》,要求学生生动介绍自己,增进了解。期中考试过后,不管考试成功或失败,学生心中都很有感慨,可以“期中考试”为话题。“十一”期间或“五一”期间,学生或有所为、或有所见、或有所闻,可以这两个假期为话题。接近期末可写《我身边的一位同学》,看谁写得最传神、最像,最后在班中宣读,由学生猜猜写谁。期末也可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话题,让学生有感而发,写对老师的印象、建议等。

灵活地处理作文命题,才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写兴”,使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从而提高文章的质量。

二、批改评讲重激励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喜悦。因此,作文的“善后工作”--批改、评讲要重在激励,使学生乐于阅读,才能真正启发他们思考,诱导情感,激发再创作的激情。

评语写得精妙,有激励作用。教师在批改中,评要精,改要妙。并且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对于作文中的标点、文字、结构、中心、选材、语言等,要做出全面的鉴定。对学生作文的主要优势,要大加肯定。尤其对差生作文的可贵之处,如一些句子写得好,有独到见解,或一个比喻句、一个成语用得恰当,都要大加赞扬。

在讲评中,说明本次作文的主要情况后,要有选择地挑出各层学生的作文进行表扬。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对他的作文进行全面评价、多方肯定,同时也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对于较差的学生,则重点表扬他的长处,简略指出不足。

曾有一次作文课是写《想起这件事,我就______》的半命题作文,一个叫小钦的学生写了他的读幼儿园时的一件悔事:他和他的好朋友在路上遇见了他的同班“仇家”,两人就撕打起来。好朋友马上上前劝架,可被他不小心用石块砸到了脚。结果脚没及时医治,以致有一点儿拐。所以他后来一想起这件事,心里就很悔疚。尽管小钦这篇习作的语言和段落层次都不太理想,但我还是在课堂上表扬他的习作中心明确、选材很有生活气息。后来小钦在周记上说到,他以前写作文从没被表扬过,现在觉得写作文其实挺有意思的。

三、互评互改导乐趣

适当组织学生互批小作文,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角色转换的乐趣。作文历来都是由执教者批改,学生总是被动地来看“判决”结果。一旦让学生来做批改的“主人”,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兴奋。因为青少年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一定的旁窥心理,使批改者对阅读他人文章有浓烈兴趣。这种兴趣会促使他们认真阅读、认真评价,从而使他们在作文上得到更多的交流、借鉴和收获。

有一次小作文是以“五一”节为话题作文,有一个学生批完小旋同学的作文后,忍不住告诉我说:“没想到小旋的作文写得这么精彩,把在家里下的一场棋赛写得好像在打仗一样,活灵活现,真有趣。”我顺着他的指示看:“我使用‘炮’‘马’‘车’并攻的方法,与他(父亲)的一只‘车’周旋,并用一只‘卒’作诱饵,将它骗到千里之外,就这样打开了第一道防线缺口。接着,我又将他的铁甲连环马赶入了第二道防线,先撞死了爸爸的‘炮’,再将他的‘马’踏为烂泥。然后,我一鼓作气……冲破了最艰难的第三道防线……”接着,我顺势问他:“为什么写得好?”他想了一下说:“语言用得好,原来简单的棋赛可以表达得这么好!”

四、结集成册有兴趣

作文是学生本人的“劳动成果”。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更能促进他们的写作兴趣。因此,对于每次作文,我都尽力做到“慧眼”识佳作,并要求学生将优秀的习作用300格稿纸抄好,结集成班刊--《××班学生优秀习作选》,而且依时间先后安排好目录,挂在教室的作文栏上,让学生不时观看学习。这对于被选中的同学来说,是一种荣誉、鼓励;对于没被选中的同学来说,又是一种刺激。

当然,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稿件,可以试着向一些报刊杂志投稿。不管结果如何,对学生都是一种鼓励。

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内驱力。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才能较好地提高作文水平。

篇7: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新一轮的课改提出课堂教学要改革以往教学中“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写生抄”的被动局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可见,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灵活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既能掌握课本知识,又能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就是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取乐趣。因而教师要特别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案、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兴奋点,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用英语组织教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为每一节英语课创设好情节、好语境,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以乐学、爱学为舟,使学生进入好奇、渴求知识的境界,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语言、学会交流。如:在教学英语人教版第二册Unit 5 Lesson 20 Part 5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把书中的插图由静变为动,画面上出现的是公园的一角,湖四周绿树环绕,湖水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湖中有几条像鸭子似的船,游人们正高兴地划船,湖边Tom和Li Lei正观赏美景,谈论“Boating”,这种生动形象的画面把学生带到了活生生的大自然中去,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快速地掌握该部分的内容。可见,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它能吸引学生思考、观察、探索,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改革课堂教学,指导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把课堂变成“一言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环境,相互交流是多边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环境,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思考空间,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就是所谓的在自学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在创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科学思维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最终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培养自我教育能力。1.落实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措施。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预习之前,老师应及时给予方法指导,有必要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其内容安排要细,教师对语音、词汇、语法、句型乃至课文理解要达到的目标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且做定时检查,及时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从而有利于老师备课及课堂教学的准备。久而久之,学生在预习中自我指导实践,就会养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而自主学习的习惯。然而,要想使学生达到直正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逐渐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比如,预习作业不再面面俱到,把一些学生经过阅读就能找出答案的问题删去不用,而刻意安排一些需要认真思考或讨论的题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Book2 Lesson 26的课文Paul’s Day时,可让学生预习时思考这样的问题:①How do you use the lift?②Why doesn’t John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此类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答案,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有益处,不但有利于学生运用大量新的语言材料,而且还可以用到许多已学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学习的兴趣。

2.围绕目标放手自学,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习惯

因为目标明确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维集中,重点也容易突出。由此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质疑的精神和问题意识,我明确课时目标一般不超过两个,自学、质疑,讨论都围绕目标进行。由于目标中提出了学生所要质疑和探索的问题,通过讨论和合作,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了整体的了解,并围绕目标积极思考。如:在讲现在完成时“have / has gone to…”,“have / has been to…”,“have / has been in…”这三个较难掌握的句型时,教师设计了一种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通过提问引出句型,再让学生置身其中,在特定的情景中掌握句型,培养英语表达能力。首先导入:I have been to a big city.It’s the capital of our country.问:What city is it?引出“北京”,同时投影图片“北京”。T:Look, this is Beijing, I have been to Beijing many times.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 SA: No, I haven’t.T: Would you like to go now? SA: I’d love to.(学生A走向屏幕即投影处)T: Is SA here? SB: No, he isn’t.T: Where is he? SB: He has gone to Beijing.T: Yes.(板书He’s gone to Beijing.并领读两遍)

SA is in Beijing now.Can you call him and ask him some questions? SC: Yes, I can.(SC和SA打电话,通过电话内容我们了解到SA已在北京呆了一个星期)

T: How long has he been in Beijing? SD: He’s been in Beijing for a week.T:(板书句型He’s been in Beijing for a week.并领读两遍,让SA回到学生中间)Now SA has come back.Have you ever been to Wuhan, SA? SA: No, I haven’t.T: Where have you been? SA: I have been to Beijing.(教师板书句型I have been to Beijing.)这样教师通过设计情景和适时适度的问题,把句型化难为易,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句型,再根据板书的三个句型进行适当的有层次的操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和运用这一句型,给学生创造了充分的质疑和讨论的机会,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习惯。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从教材出发,在生活中拓展课程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材内容丰富,如Unit 4 “Travel”、Unit 9“What’s it made of?”、Unit 14“Shopping”、Unit 16“The football match”等课,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觉得学好英语是生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学好英语,连日常用品的介绍、电视节目都看不懂呢!”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创设形式多样的交际活动情景,增强学生建立语感的信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思考、探究,展示才能的空间,让其在生活中开掘课程资源,把教材与学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从而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热点评说、横拟活动、情景剧场等形式各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如在学习JEFC Book 3 Unit 8 Christmas Day时,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圣诞节的图片,查找有关文字资料,拉近了学习知识与认识生活的距离;课堂展示图片资料,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再让学生制作贺卡、装饰圣诞树,并组织英语歌咏会,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巩固了所学知识。随即布置学生回家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用英语介绍,并为亲人制作贺卡,或在明信片上写真诚祝福;有的用英语与父母进行简短生活对话,家长啧啧称赞,学生倍受鼓舞。这样既在生活中扩展了教育资源,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新课改中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课外生活有取之不尽的英语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生活学英语,不仅复习、强化和扩展了学生所学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具有了主动探究、思考的能力,并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共同参与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形成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

三、巧用评价激励,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人们的良好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能使其产生愉快的体验,并能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中学生处在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但又往往动荡不安,难于定性。为此,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位运用各种评价方式,多表扬、少批评,尤其要赏识学生的点滴成功。有时,即使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也不要轻易地指责和批评,而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用平等的态度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促使他们更好地主动探索。要打破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方式,要让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也可把评价方式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如针对有的学生基础差,又不太重视自主学习等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赞扬型、鼓励型、期望型、启发型、持续型等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巩固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时我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用积分簿登记他们的课堂发言、讨论等情况,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既尊重了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又合理地评价了学生,既减轻了后进生的心理压力,又激励了优等生更好地前进,最终形成和巩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8:新课标下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1、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1.1、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

当前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以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所构成的体系, 学校体育这种具有明显竞技特征的内容体系构建, 使其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分解和隔离在各自相对独立的竞技体育项目中。另外, 由于过于强调“全面发展”使得中小学体育课教学面面俱到成了十足的“大杂烩”, 结果连学生本来爱“玩”的天性也随着逐年体育课的学习而“无影无踪”了。

1.2、教学组织的一体化

目前, 在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强调教学组织的一体化。这种忽视学生个性与差异的教学模式, 突出表现为:严肃有余, 活波不足;紧张有余, 生动不足。使本应生龙活虎, 朝气蓬勃的体育教学成为克已压抑, 按部就班的机械操演。这种做法不仅容易扼杀青少年好动的天性, 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使学生丧失对学校体育的积极态度和浓厚热情。

1.3、教学形式死板, 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形式较为死板, 多采用传统的“三部曲”教学形式, 不管季节气候如何变化, 也不管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情感体验如何, 反正一上课就是那么几下子, 学生在数年的体育学习中均是如此, 岂有不厌倦之理?在教学方法上, 大多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不管学生想不想学, 愿不愿学, 只要将有关内容灌输给学生就行。很少教学生如何安排自己的训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对策

2.1、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意识, 注重学生兴趣培养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改革教学思想,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作为学生兴趣激发的重要方法, 在此过程中主要应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从而树立其健康第一的学习思想。在体育教学中, 应该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健康娱乐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从而将体育教学面向全体中学生, 使全体中学生共同健康娱乐, 此外,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教学呈现多样化, 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效果, 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

2.2、以人为本进行教学,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体育兴趣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 通常而言, 体育运动对于中学生都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学生对于兴趣较为浓厚的教学项目表现出主动学习和乐意学习的情绪, 而对于兴趣不高的体育项目则表现出厌烦或被动的学习情绪。因此, 体育兴趣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前提, 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时,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体育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对某中学学生体育项目喜好程度的调查, 篮球在中学生中的喜好程度为76%, 乒乓球为73%, 羽毛球为65%, 健美操63%, 排球为60%, 还有55%的学生喜欢武术, 50%的中学生爱好足球运动。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多安排一些学生兴趣浓厚的体育项目,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力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情境, 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学。比如说:在进行排球移动教学时, 如果采取竞赛娱乐的方式, 采取两人一组, 一个投, 一个躲的方式, 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积极性, 在不知不觉中将排球移动步伐融入排球的练习中, 提高教学效果。此外, 教学的进行必须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特别是进行新的教学内容时, 应该以基础练习为主, 如果基础扎实的情况下, 学生就不会满足于自身肤浅的技术, 会主动要求较难技术的学习。这样,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自由的空间, 使学生的学习不受限制, 自由组合进行学习,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采取正确的教师示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的对体育运动的示范极其重要, 优美的示范不仅能够带给学生正确的动作表现, 还能够提高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尤其是技术难度较大的动作, 即使再生动的讲解, 也不如正确的示范效果好。如果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美得享受, 就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如在进行武术步法的教学时, 示范尤其重要, 教师不仅要通过细致的讲解, 还必须以正确的示范加强学生的印象, 更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果在示范讲解过程中教师能够适当的穿插一些较为幽默的动作或话语, 效果就会更好, 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 为教学过程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2.5、改革教学方式, 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由于教材的枯燥而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改革教学方式, 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情绪, 并创造适当的情景加以引导, 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求知欲望, 并采取合理的方式使其保持这种兴趣。比如在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感觉很枯燥,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与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可以对学生起到极大的感染, 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又如在女篮体育教学中, 可以安排课堂比赛, 如进行三对三、四对四的对抗游戏等, 都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提高。

2.6、丰富课外活动, 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对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外体育活动, 学生能够挑选自己喜好程度较高的体育项目。具体的实施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 如举办各种能够项目的比赛, 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的快乐,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练习。

3、结束语

总而言之, 体育兴趣是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积极的内心倾向与情绪倾向, 使中学阶段学生进行体育学科学习的重要动力, 要想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完成新课标的教学指导思想, 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就必须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当作重点教学任务进行, 将其当作体育教学中的重点环节, 当作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有着多种方法, 只要教师准备合理的教学方式, 以精心设计加以引导, 就能够将学生的体育兴趣有效的激发起来, 从而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完成体育教学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延堂.浅谈中学体育课兴趣的培养[J].体育科学, 2001 (2) .

[2]金饮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杨勇.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 2003 (6) .

[4]罗士达, 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3 (2) .

上一篇:长山中心学校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准备工作报告下一篇: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放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