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读教育与受教育弱势群体

2022-09-27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最贵。人才的培养靠什么?靠教育。所以, 在现代社会中, 怎么重视教育都不过分。特别是在我国独生子女时代,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普遍存在, 人们把对下一代的培养看成重中之重, 对教育寄托了无限厚望, 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然而, 教育不是万能, 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总会出现落伍和掉队的, 他们随即成为普通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 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公正待遇, 他们因为学习失败而走向了与人们主观愿望相背离的道路, 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成为班级、学校和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 这些学生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的一部分, 谁都不能阻止他们进入二十一世纪, 而且对他们的教育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要务。所以, 这些学生更需要教育, 需要特殊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工读教育则正是这种最合适的、行之有效的, 而且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教育。

1 工读教育

我国的工读教育创办于1955年, 是在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彭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切关怀和指导下, 借鉴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办“高尔基工学团”的经验创办的一种特殊教育, 它主要以工读学校来实现它的教育思想。半个世纪以来, 工读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为己任, 以矫治青少年的严重不良行为和预防犯罪为目标, 服务家庭、服务普通中小学、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把数以万计的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教育转化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并掌握一定劳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社会主义公民。随着我国社会文明、民主和法制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以及国民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 工读教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拓展, 教育矫治的方法更加科学, 预防犯罪的理念更具有法理性和超前性。工读教育是博大宽容、充满仁慈的教育, 它把迷途的孩子揽在怀中, 不因他们曾经犯有种种过失就嫌弃他们而把他们拒之门外。工读教育是阳光下最人性化的教育, 它针对每个“问题孩子”和每个孩子的问题, 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 解决不同的问题, 以满足不同个体的特殊需求,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所以它是基础教育中的特殊教育。工读教育的焦点集中在受教育的弱势群体身上, 把不适宜在普通学校接受“大集体”教育, 且有严重不良行为、处于犯罪边缘的未成年人接收到工读学校进行特殊教育。工读教育是全纳教育, 它保障每个学生受教育权利平等, 不仅面向普通中小学的全体学生, 解决正常的学生在成长中存在的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而且特别关爱受教育过程中的弱势群体, 解决他们因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严重不良行为问题, 工读学校为他们提供幸福成长的家园, 让他们被冷落的心获得归宿感、安全感, 从而达到稳定校园秩序和社会治安、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之目的。

2 受教育弱势群体

受教育的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普通中小学里得不到关爱、或被忽视,而只能享受到最小量教育资源的、人数不多的学生群体。这个群体在普通学校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差生”, 意即学习差就什么都差;“双差生”,意即学习和行为品德都差;“边缘生”,意即处于违法犯罪的边缘;“害群之马”,意即危害班集体和学校,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流失生”,意即非正常毕业或转学而离开学校,流落到社会上的仍然是学生身份的群体,等等。即使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以“问题学生”的模糊概念取代了上述种种含有贬义的称谓,也不可避免地给这些弱势群体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心理现象而引发不良行为。这个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为在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缓慢与国民对教育需求的急剧上升形成了突出的供需矛盾。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学校不得不采取扩大班容量的做法,以降低教育成本,其结果是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人需求,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就逐渐掉队落伍,成为班级的“尾巴”和“包袱”。二是由于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教师评价导向的偏颇,致使教师一味地追求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采取“丢卒保车”的策略,只顾给“好学生”锦上添花,而顾不得给“差学生”雪中送炭,日渐造成学生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越是差生越需要好老师的特别教导,正像病情越重的病人越需要好大夫医治一样。然而,实际的事实是越差的学生越得不到老师的关怀,致使差失去了信心,最后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开始旷课逃学流落社会。三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只顾自己的体面而不顾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不惜花重金把孩子挤进“高手如云”的重点学校,使孩子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一路上就跟在别人后边跑,而且越落越远,成为“原始”的弱势群体。

教育资源不仅是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充足的教育经费和美丽的校舍等硬件设施, 而且更突出地体现在教育的内涵、先进信息、教育的本意、教师的素质和时间精力的投入程度。在普通中小学校大班级编制、“大锅饭”式的教育教学中, 受到关注、获得最大量教育资源的往往是学习成绩好者, 特别是“尖子生”倍受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亲赖。而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偏差的学生则处于劣势地位, 常常得不到应有的教育资源“份额”, 或者只能占有少量教育资源。从表面上看, 好学生和差学生同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里学习, 他们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似乎是相同的, 但是弱势群体真正获得的只是显性的硬件资源, 而在隐性教育资源的获取过程中他们就吃了大亏。一是他们从教育教学的内容中汲取的营养严重不足, 他们要么“吃”不下, 要么“吃”下去“消化”不了。同样一节课, 学习好的享受“大餐”, 学习差的就只能“喝汤”或“闻味”。二是他们在课堂上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表现的机会少得可怜。在课堂上, 因为他们回答不出问题, 老师就不会把宝贵的机会给他们, 他们也觉得技不如人而自惭形秽, 不主动去争取机会。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 登上大雅之堂的往往也是学习好的学生, 而差学生就只有观看别人展示的份了。三是他们得到的待遇不公平。同样的违规违纪的问题, 如果发生在学习好的学生身上, 老师就会轻描淡写地、和颜悦色地“批评”一下了事。如果发生在学习差的学生身上, 老师则会讽刺挖苦, 甚至恶语相加, 使他们的心灵和自尊受到极大伤害, 长期下去就会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 从而走向反社会的一面。四是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得不到关注和关怀。有研究者把学生随机分为三组, 第一组给予多表扬少批评;第二组给予多批评少表扬;第三组也不批评也不表扬。试验结果表明, 同样的学习内容, 第一组成绩最好, 第二组次之, 第三组最差。经分析, 第三组成绩差的原因是他们既没有受到表扬, 也没有受到批评, 他们得到的是“忽视”, 是“不被关怀”, 他们的心理失去了应急反应机制, 使他们陷入盲目的“痛苦”之中, 以至于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处于弱势的学生就时常处在这种痛苦之中。

3 受教育弱势群体需要工读教育

受教育弱势群体需要适合于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形式, 而工读教育正是这种适合于受教育弱势群体的教育。工读教育虽然是在预防和矫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但是, 在新世纪、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 它的存在填补了教育结构中的空白。工读教育扶“弱”济“困”, 是对普通教育中的弱势群体进行“分锅立灶”、把教育资源有指向性地分配给受教育弱势群体的一种教育形式, 使受教育弱势群体经过工读学校的小班化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帮转扶持和教育保护, 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最后回归到主流群体之中。但是, 由于工读学校的历史性称谓使它带有了“司法”的色彩, 使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少管所”、“监狱”、“看守所”, 把“问题学生”与“少年犯”相提并论, 从而家长们惧怕把孩子送到工读学校后贴上了无形的“犯罪”标签。因此, 全国施行工读教育的学校, 审时度势, 与时俱进, 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绝大部分工读学校都换上不带“工读”字样的人性化校名, 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更加科学, 教育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教学遵循低起点、低难度、慢进度、小台阶、循环步的原则, 采取小班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 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教师注重情感投入, 辅之于心理诊断、调适和排除学习障碍, 教育过程更加科学有效, 科学地解决导致他们产生严重不良行为的情绪性心理问题, 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是普通学校学生的好几倍, 学业成绩都有显著提高。这样的教育正是受教育弱势群体所需要的。正如病情越严重的病人越需要好医院和好大夫治疗一样, 越差的学生越需要好学校好老师教导。有专家在考察了全国部分工读学校后声称:“工读学校才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地方。”所以, 工读教育不再直接指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 而成为了教育学科的分类名词, 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是真正适合普通中小学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的教育形式。只有合适的才是正确的, 学生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校, 才能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受教育的弱势群体”需要适合自己的教育, 所以工读教育因为需要就显得特别重要。

因此, 各地政府必须把加强工读教育提高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下大力气办好工读学校, 切实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下一代的深切关怀, 以保障全体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平等和受教育机会均等, 让每个孩子都在阳光下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摘要:工读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是适合普通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的教育, 在教育矫治学生因严重情绪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严重不良行为方面, 起着任何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作用。受教育的弱势群体在普通学校享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资源, 得不到关怀和重视, 常常会因受到不公平待遇, 而产生不良心理, 导致严重不良行为的发生, 最终走向与人们的主观愿望相背离的道路。工读教育正是适合这些学生的非常人性化的教育。受教育弱势群体需要工读教育。

关键词:弱势群体,教育公平,机会均等,工读教育,预防犯罪

上一篇:给予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法律政策建议下一篇:浅议影响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因素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