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缺乏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发挥作用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等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西部民族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小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和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2002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全国中小学纷纷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不仅成立了由教育行政领导组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还成立了由大学、教科研心理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科研的规划、指导、协调、检查及培训工作。尽管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差异,但心理健康问题同样在中小学有所表现,甚至还较严重。2004年,李辉教授对云南少数民族学生的调查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形势较为严峻,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与内地及沿海学生有显著差异,也明显不及当地汉族学生,尤其是来自少、边、穷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如何呢?能否在小学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本研究主要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个西部民族地区小学为例,以点带面,了解西部民族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发现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研究对象

黔东南是民族大州。在黔东南州3.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着苗、侗、汉、布依等33个民族,总人口40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28.31万人,占总人口的81.6%,其中苗族人口占42.0%,侗族占31.7%,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最多、苗侗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贵州省黔东南州,既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又在民族研究的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研究黔东南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利用贵州省凯里学院进行的两期黔东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机会,对参加培训的140位小学教师进行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调查。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自编的《黔东南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问卷》,其中,客观题共18题,主观题共4题。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及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手段和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科研情况等。调查分两次进行,分别在2011年11月和2012年4月,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87.9%。此外,还对27名前来培训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研究结果

从本次调查来看,黔东南州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喜中有忧,有成绩和进步,但更多的是不足与问题。

好的方面:

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在123所小学中,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是38所,占总数的30.9%。其中28所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占总数的22.8%。有的学校能定期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则视情况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在调查的123所学校中,51.2%的学校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专题讲座、专栏及其他方式(班会、集会、国旗下讲话等)。有一所学校“每周为学生开放一个快乐的下午”成为被调查的123所学校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特色的做法。

重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由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问题较多,都较重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学校占开课学校的84%(占总数的21.3%),其中有的学校同时在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开设的学校,有的在中年级、高年级开设,有的只在高年级开设。

少数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学生心理档案。有16所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占总数的13%,其中有5所学校建立了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占总数的4.1%;有9所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占总数的7.3%。

关注民族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访谈中,有77.8%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民族学生中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行为及人际冲突的比例要比别的学生多,所以这部分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群体,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历较高。在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38所学校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心理健康教

育教师占了72.2%,这一数据比我们调查前预想的要好,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不足的方面:

许多学校还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起步较晚。有48.2%的学校目前还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123所小学中,69.1%的学校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中农村小学占76.8%。在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38所学校中,有87%的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限是二年以下,年限都较短。说明这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两年才开始着手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未受到领导的重视。“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带”,只有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问卷中有14所学校的教师特别提出领导不重视是该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占调查学校总数的11%。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师资队伍水平急待提高。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但本次调查表明从事黔东南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缺乏,水平急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少专职的、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调查中发现,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97.4%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100%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非教育心理专业的教师,且只有1位教师获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拥有中专学历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8.5%,还有17.2%的教师无学历,这些教师没有进行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却从事着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

87%的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限都是二年以下,年限都较短。说明这些学校的教师还缺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调查中发现,72.4%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是通过短期培训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内容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50.7%的教师希望通过专业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他们对专家及心理专业人士有较高的指导期待。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家庭教育课的学校少,教材缺乏针对性:

许多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123所小学中,77.2%的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尤其缺乏针对性教材。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28所学校中,只有46.4%的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中7.6%的学校是自编教材。访谈中有11位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63.6%的教师认为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理论性太强,缺乏学生心理问题针对性,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教材缺乏少数民族学生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指导的相关内容;18.2%的教师认为教材缺乏直观形象,而且操作性差。

缺乏家庭教育课程,影响家校合力。87%的学校没有开设家庭教育课程,这不利于在学生家长中普及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利于推进家庭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利于引导和帮助家长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利于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说明学校对家长的教育指导作用力度不大,这会影响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力量的发挥,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缺乏,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95.9%的学校没有建立独立的心理咨询室;有的学校虽然有心理咨询室,但除电脑外,其它辅助设备如音响器材、心理测试软件等都极少,更没有心理教室、心理放松室、心理测验室等硬件设施;92.7%的学校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据访谈的部分教师反映,来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极少,有的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咨询,更不知道心理咨询室是干什么的。这些现象不仅说明学校对心理咨询的宣传不够,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干预与辅导,更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效率,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前瞻性和连续性。

心理问题的判断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调查中发现只有3所学校(占总数的2.4%)对该校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过调查。许多学校的教师常常是通过如观察、平时的接触了解等方式和途径,对该校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初步判断,认为该校师生均有一定程度的如学生厌学、教师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缺乏科学的手段对师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准确的诊断。从整体上看,心理健康教育缺少独立系统的操作手段和方法,方法单一、水平较低。

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极少。97.6%的学校没有承接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有2所学校各承接过一项国家级相关课题,1所学校承接过贵州省省级相关课题。实际上,通过承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不仅能使该校领导和教师进一步了解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且通过该校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题的研究,还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促进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可以使学校和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未受到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但在调查中发现,98.4%的学校都没有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总体上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近一半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部分学校虽然已经开展,但由于缺乏领导的重视;缺乏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相关的资金、设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还未能有效的进行。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转变观念:

思想观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刻支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同样,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转变观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不要只是口头上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如何的重要,而无具体的措施。学校一定要想尽办法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设起来;要加大投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与环境,设定专项资金,把心理咨询室建立起来;要对民族地区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与内容、对象与途径、队伍与管理、考核与评估等作出明确规定,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对学校、对教师评估的硬性指标。

其次,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了解熟悉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尤其要关注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和单亲家庭的民族学生。学校要对每个教师提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调查中,许多学校的教师认为配备专兼职教师并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急需的工作。虽然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学要引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困难的,但学校可以做这方面的尝试与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短期和长期的培训相结合,从班主任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要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鼓励教师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培养专职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开展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编写民族地区针对性教材: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集体备课,做好统一安排。要以民族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加强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要支持、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要多与其它学校的教师以及心理专家一起相互交流学习,通过合作研究课题、校本研究等方式,编写出适用于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并予以推广。

发挥心理专家的引领作用:

各地高校的心理专家要主动下基层调研,了解西部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在独立调研或专、校合作搞课题的同时进行上门指导,如通过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力度,并就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进行培训指导;也可以组织心理专家根据西部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编撰有针对性的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用书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可以指导小学教师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家长会及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生家长中普及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推进家庭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和帮助家长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以良好的行为和科学的方法影响和教育子女,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问题不只是学生才有,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学校可以通过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训练、文体活动等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还要从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关注教师的各种需要等方面来减少教师的压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只有学校优化了学生成长的环境,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才能使学生免受消极影响,快乐的学习。

总之,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首先只有先把上面这几项工作开展起来,并把它们做好,立足于我们西部民族地区小学自己的实际,并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规范性、科学性、有序性、系统性、生动性等工作,才能使我们西部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以提高,才能缩短与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差距。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1]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07

作者:杨小杰 杨鑫

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缺乏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发挥作用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等策略。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原因 策略

心理健康是高校贫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条件,也是其成才的重要基础。然而,贫困生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面临由经济和物质带来的压力,还需要面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近年来,高校贫困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校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出现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值得被大众关注。因此,探索出一套科学的、适应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目前,高校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趋于笼统,既缺乏专门针对这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也缺乏针对这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同时,在学校、院系、班级以及宿舍之间没有形成共同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四者之间的信息不互通,也不能共同承担宣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动向等任务。不同层级之间的管理人员对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不太明确,缺乏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督导和检查。此外,高校与相关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对解决心理健康状况不太乐观的贫困生问题的干预机制建设还有待完善。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发挥作用不足。高校主要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进行课外团辅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的高校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贫困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和帮助贫困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贫困生而言不是主修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更新得比较慢,讲授的知识相对比较落后;同时,师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内互动不足,导致贫困生课堂研讨参与度不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情度不高,使得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课堂教学成效低的问题。此外,贫困生与教师的课外交流不够充分,沟通渠道不够通畅。

(三)师资力量薄弱。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只配备1~2名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这对于现有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也不足以关注到学校中的贫困生群体,在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有很多高校都为学生设置了独立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机构,但是辅导与咨询中心工作人员配置不足,存在队伍的年龄及性别结构不够合理、无高层次专业人才等问题,难以发挥针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指导和带动作用。同时,二级学院辅导员尤其是兼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也不够丰富,尚不具备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导致高校针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四)监管力度不够。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不同高校和教师对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同,少部分高校并未主动将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成是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意识还不强。此外,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高校在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对自身承担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不够明确,精力投入不够,监督和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大,执行的效果也不佳。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贫困生面临着各种发展任务,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贫困生的发展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等几方面。

(一)社会为高校贫困生提供的资源有限。据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占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比重仍较高,贫困生群体已然成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思想、情感、行为和生活紧张事件增多,以及矛盾、冲突、竞争加剧都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由于社会资源有限,教育部门和社会大众能够提供给高校贫困生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是在扶贫资金来源单一的情况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二)高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的教育活动,学校作为学生开展日常活动的关键区域,其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影响。但是,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高校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过程中,受到形式主义的影响,教育者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高校本身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又相对比较晚,导致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问题。

(三)家庭对贫困生成长的不利影响。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早期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对个体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关系状况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一些贫困生在来到高校学习之前,就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误解,致使其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抵触和不配合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四)贫困生自身思想观念陈旧。导致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问题的还有来自贫困生自身的因素,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贫困生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为他们解决贫困问题,个体认知还停留在解决经济贫困的问题上,一心想着通过物质和经济来改变贫困的现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不发挥任何功效。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新时代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此,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将培育贫困生自信、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作为主要目标,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对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阻滞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为构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做铺垫。

(一)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动工作机制。为提高高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管理能力,应设置由“校、院、班、宿舍”组成的四级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职责,统筹安排。重视对三、四级工作网络人员的培训,努力打造“校、院、班、宿舍”四级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预警防控体系,做到校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有心理健康工作站、班有心理健康委员、宿舍有心理信息员的四级联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每一名贫困生心中,切实加强预防和干预,提高贫困生心理保健能力。同时,建立转介诊疗机制,主动和相关医疗机构加强联动,聘任对方专家作为学校贫困生心理咨询顾问,邀请对方医生定期到校坐诊和指导工作,及时将需要进一步诊疗的贫困生按照相关程序送医,使贫困生得到及时的诊疗,尽量减少负面、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为了达到课堂教学要实现的效果,第一,可以针对贫困生开设不同种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非必修课程等,满足不同类型贫困生的学习需求。第二,应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升教师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第三,切实降低教师其他工作量的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鼓励教师进行新的探索,发现更多适合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路径。第四,从整体上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课余时间教师与贫困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空间,大力推进多元化师生互动在线交流平台的建设,畅通课后师生交流的渠道。第五,利用座谈会的方式,聘请校外专家给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给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贫困生提供一个可咨询和交流的平台。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适量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充实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以及教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由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来带动队伍发展。不仅如此,还要以专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引领,带动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加强对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以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同时,整合校内外的教师资源,培引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完善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四)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教育行政部门应着手构建科学的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与督导体系,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评价标准的建设,把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动向,加强评价标准的理论研究,总结出在高校贫困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集,根据其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工作评价与监督体系。另一方面要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适时的检查,并对其工作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估,给出及时的指导和反馈,树立优秀典型,推广表现优异高校的做法和经验。督促措施不到位或者工作落后的高校进行整改,从根本上加快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是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的核心举措。基于此,高校应注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夯实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道防线,建立完备且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大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监督和管理力度,强化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其创设优良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形成科学又稳定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董炯华.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

[2]张丹.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1(8).

[3]蓝增明.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23).

[4]尹佳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5(3).

[5]孙婷婷.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9).

[6]宋小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7]阎秀丽,苑旸,宋真.家庭经济状况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2).

[8]佘少华,李姜南.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1).

[9]张艳青.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健全和完善[J].高教学刊,2018(10).

[10]龙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创新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9).

[11]曾令玉.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12]王程.新形势下如何有效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J].智库时代,2018(29).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财经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研究”(2019SZB08)

【作者简介】李碧静(1992—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财经学院发展规划与教育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编 苏 洋)

作者:李碧静

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经进入了提高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下的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并联系实际,探讨了全面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亟待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王晓刚(1963- ),男,上海人,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浙江杭州310018)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教育理念、内容、途径和师资队伍、普及程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要充分发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一、回顾历史: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们可以把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

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的工作特点是以自发性、个别咨询为主,偏重防病治病。

(二)发展阶段

时间为1994~2001年。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同年5月,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举办了首届“高校心理咨询师培训班”。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期的特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成为学校行为,组织性逐步取代了自发性;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逐步由主要面向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偏重防病治病转为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成才和发展为目标;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形式、方法丰富多样。

(三)提高阶段

时间为2001年至今。2001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第一次以专门文件的形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这些重要文件,不仅强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任务、内容、途径、方法以及机构、师资、保障机制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一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发展: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被普遍接受;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三是在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比较健全的组织机制保障;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五是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呈现多样化,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模式;六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场地、设施、经费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阶段的“提升”任务远未完成,必须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准确把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目前,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正处在历史上最有利的时期,不但拥有二十多年探索积累的经验和发展打下的基础,更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空前重视的外部环境。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准确把握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在“质”的层面上把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的高度。

(一)必须站在优化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能否进一步提高认识是能否真正实现加强与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现代社会对人心理挑战大、对心理素质要求高的事实,唤起了现代人心理卫生的意识,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高校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决定了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狭义的层面看,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从广义的层面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既是保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更是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以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高校要建立健全体现“切实重视”和确保“有效落实”的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加强和改进。不但要有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教育”的体制,还应有实现“全员教育、全过程教育”的机制,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各环节、全过程得到实施。其次,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高校不但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健全从校到班的多级工作网络,更要从体制上保障专门机构和多级网络有效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再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备数量足够和素质良好的专兼职教师,解决好他们的待遇、培训、发展等具体问题。最后,要确保硬件投入。

(三)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是以下三方面的辩证统一:首先,符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与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适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其次,符合我国高校教育模式的特点与要求。高校有自身的教育目标、途径和手段,我国高校有自身的教育要求、教育条件和教育体制。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适合我国高校教育的模式与特点。再次,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工作内容、原则、要求、途径和方法,有别于学校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要充分尊重并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和规定性,保证其相对独立性。

(四)制订相对科学、稳定、完备的教育计划

这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方面。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内容的随意性、应付性,要体现上述科学性的要求。在确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时,要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有针对性、高效率、分层次地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形式和途径要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要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困难的工作目标;要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

三、现实思考: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几个方面

(一)改变“不出事情”的片面思想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单纯从“不出事情”的角度来理解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种思想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首先,这种思想错误理解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容易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满足于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中。而这又似乎回到了“起步阶段”以“防病治病”为主要目的的老路上去了。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探索中,人们不断修正自己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的认识,到今天基本上达到了这样的共识,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广大学生心理素质为着眼点,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有效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完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促进成才为目标。我们当然要努力帮助、指导大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但这些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部和根本目标。其次,这种理解客观上把“不出事情”当做了衡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唯一依据。这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当然能有效预防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减少“事情”的发生,但它不能确保“不出事情”。那种认为不出“事情”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出了“事情”就是没做好的看法,是十分简单、幼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往往是长期的、潜在的,难以立竿见影,对其有效性的评价绝不能以是否出“事情”来判断那么简单。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改善师资队伍状况

首先,要进一步优化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其功能。(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机构性质不明确、隶属关系混乱,影响了其自身发展和工作开展。因此,有必要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2)院(或系)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明确的任务、职责,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明确的工作队伍,要提高相关教师的业务素质。(3)班级配备心理委员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选拔心理委员的标准、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还需要明确和完善。其次,亟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力量。目前,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师资队伍还较弱,主要体现为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和整体业务素质不高。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限制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专职教师的业务进修和提高受到影响,繁重的工作压力和风险压力也常常使他们身心疲惫。学校大力发展兼职教师队伍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目前兼职教师大都缺乏业务基础和规范、足够的培训,“兼职”与“本职”工作间也经常发生冲突,兼职教师队伍的作用远未得到有效发挥,必须着力解决这个问题。

(三)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化水平

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因此,提高心理咨询专业化水平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不少咨询教师本身业务水平和咨询经验存在明显不足,许多高校对咨询教师和咨询工作缺乏必要的督导与规范,这不但不利于咨询教师的成长,也影响了心理咨询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加强心理咨询督导,用制度来规范心理咨询工作、保证心理咨询质量,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完善的重要环节。

(四)重视并普及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有效形式,多数学校已经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搬进了课堂,深受学生欢迎。但由于选修课授课人数有限,教育面非常狭窄。因此,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范围;同时,为保证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教学质量,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要制订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要求和时数作出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Z].2005-01-13.

[2]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吴少怡,张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建中,金宏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王晓刚

上一篇:现代电子技术发展前景论文下一篇:商业地产项目营销策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