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弱势群体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高校弱势群体范文

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的参与动机、参与行为教师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学校体育教学对弱势群体学生重视关心不够;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参与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现状。建议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注与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更好的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分析

绪言

弱势群体一词来源于社会学,它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本文中弱势群体学生是指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体育主观认识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一直以来都被重视,但是在教学中仍然不容乐观。弱势群体学生也是全体学生中的一员,如何提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水平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民办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分类

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主要指在客观、主观条件上存在各种不足和缺陷的学生群体。

(一)客观方面弱势群体学生是指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的学生。诸如身体过度肥胖、先天发育不良造成的身材矮小、先天性疾病及各种后天原因造成的运动能力缺失的学生群体。

(二)主观方面弱势群体学生是指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均正常但由于自身性格、意识等主观因素影响而不能很好的进行体育学习及运动的学生群体。诸如因胆小性格怯懦而不能进行体育学习的学生,因体育教学方法不得当而对体育学习抵触的学生等。

二、现阶段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学习分析

现阶段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被动学习的情况,学生不能对体育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集中于活动强度小运动项目,学习中不能主动积极的学习。

(一)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不明确

弱势群体学生在参加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为被动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学习主要是为了顺利拿到体育学分,而对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行为分析

1、缺乏积极主动性和竞争意识

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缺乏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此类学生在面对稍有难度的学习内容时,表现出畏惧困难,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克服困难,害怕失败,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不敢参与其中,缺乏竞争意识。

2、自卑心理严重

弱势群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心理。在教学中总是将自己定位于旁观者,尤其在课堂技术演示等环节弱势群体学生的自卑心理表现的更为突出,原本已经基本掌握的技术,在演示的过程中则不能很好的完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情愿接受不熟悉同学们的帮助,在同学们对其帮助时表现出冷漠、无所谓的态度。

(三)民办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民办高校一般起步较晚,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主要在教学管理、体育场地设施、教师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足。

1、体育教学管理没有明确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管理

目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基本上是和正常学生一起学习,缺乏针对性强的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没能很好体现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心和重视。

2、体育教学设施的滞后和不足

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学科建设是学院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学院各项建设倾向于专业学科建设,而作为公共课的体育课来说体育教学设施的滞后和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专用的多媒体教室、专业的影像资料相对缺乏,对于弱势群体学生集中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的场地要求不能实现教学的需要。

(四)教师教学艺术水平普遍偏低

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年轻人的比重较大,绝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缺乏教学艺术的同时由于年轻气盛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语言的运用更会对弱势群体学生造成负面心理影响,直接导致学生更加抵触体育学习。

三、提高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建立完善的弱势群体学生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和丰富可行的教学内容安排;设置独立的弱势群体学生检测体系,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定期给予体质健康测试、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体育锻炼方案;加强体育保健课的教学。

(二)认真了解每一名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作为体育教师要对教学的主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弱势群体学生,教师只有清楚的知道了学生是因为先天因素不能很好的学习还是主观意识上抵触体育学习还是由于性格上自信心上的不足影响学习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提高。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优美的技术动作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在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弱化教师的主体意识。形成由教师要求学转变成学生主动学。教师要善于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情景,尤其在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科学合理的营造学习情景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着关键作用。同时体育教师要积极的拓宽自身的知识体系,不能仅仅在体育专业知识方面,在如心理学、社会学、保健知识等体育相关的学科领域也要深入学习。

(四)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但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体育实践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正所谓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理论方面更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在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中理论教育尤其是体育欣赏方面的知识尤为重要,诸如国家在大型比赛中争金夺银的精彩片段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来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有着极其直观的教育作用。此外,对弱势群体学生加强个人体育运动监督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对自身的体育学习有着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个人体育运动监督,学生可以明确的体会到自身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五)营造和谐的体育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师友”合作关系

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教师真诚、主动的去关心弱势群体学生,营造充满真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切的感到教师的关心,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进步,即便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要进行适时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无时无刻的关注着自己,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完善必需的场馆设施

体育场馆设施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没有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弱势群体学生就不能很好的参加体育锻炼,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为弱势群体学生能提供一个安全、适宜的运动场所,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对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一)弱势群体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学校重视不够,应加强对此部分学生的关爱,制定专门的教学规章制度,设置独立的检测体系。

(二)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和知识水平,主动营造新型的师生师友的和谐课堂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体育教学场馆设施的完善对促进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和选择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内容。重视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谊,周挺进,彭立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4):124-125

[2]汪流,陈海燕.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

[3]姚宏茂.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0)

[4]张明.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教学浅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

第二篇: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力实效培养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特殊群体的的就业能力是他们实现顺利就业和发展的基础,通过“教练式”辅导即一对一指导,为他们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跟踪指导,就自己的潜能做合理的、全面评价,适时调整,使特殊群体学生少走弯路,将正确的择业心态和积极的就业心态的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中。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希望通过在高校进行“教练式”生涯指导模式的推广,能够激发特殊群体学生的内在能量,提升他们的就业力。

【关键词】特殊群体;“教练式”辅导;就业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特殊群体的的就业能力是他们实现顺利就业和发展的基础,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竞争力,能够促进他们顺利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帮助他们实现求学理想和改变家庭命运的目标。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与创新,学习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和提高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界定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目前很多研究者有很多说法,但是就其内容都大同小异,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业困难、行为困难、信息困难、就业困难等六个类别,这个群体的学生普遍压力过大、自我戒备心较强、具有较强的隐秘性和较大的变动性,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被动或主动地进行改变,那么在临毕业之际这类学生就称之为特殊群体毕业生。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出目前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因焦虑、自卑、迷茫、消极等心理以及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致使其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动手能力缺乏或较弱,因而削弱了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二、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力弱势的成因分析

1.国家政策和社会层面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扶持存在的不足

一是国家政策上倾向于在校经济资助,就业扶持政策力度不够;二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供需见面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就业模式,而当前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就业市场发育不良,还存在一些不公平和不规范的现象。

2.高校在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片面性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通过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培养毕业生的就业力,缺少专门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就业辅导,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良好的就业心态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不是笼统的就业指导课程能完成的。

3.特殊群体毕业生个人的“不争气”现象

大部分特殊群体毕业生因为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还有少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群体,还有一些家庭条件较好贵族学生群体,他们要么高分低能,要么娇生惯养,要么高傲自负,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一旦受挫,则情绪一落千丈。大学阶段不努力改变这些困难,不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导致自身就业力没有提高。

三、高校特殊群体毕业就业力实效培养路径

为了改变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力弱势状况,高校应该把特殊群体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渗透到四年的课程体系中,改变目前高校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辅导员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讲座辅导、专家讲座等形式,培养积极、务实的就业观形式;就业指导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的进行结合,改变目前二者各自为政的培养方式;职业生涯规划也须从特殊群体入校时抓起,循序渐进地推进,改变目前重高年级轻低年级的就业指导模式。与就业指导相比职业生涯辅导内涵广泛,是一个全程化、全员化的概念,就业指导强调就业选择、就业过程的准备;而职业生涯辅导更关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即职业生涯辅导是把大学生求职的任务放到整个生涯发展的背景中加以探索,帮助特殊群体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环境,进行职业选择,提升职业素质和求职技巧,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生涯辅导不仅要帮助特殊群体学生毕业时找到工作,更要帮他们解决一生的成长、发展问题。因此,职业生涯辅导对提高特殊群体学生的就业力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导和领导艺术,教练方法在企业管理和培训中发挥了良好的成效,它的本质是塑造能够让被指导对象有所发现的环境,通过帮助被指导对象处理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可灵活运用的能力。将“教练式”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目的是“量身定制,跟踪指导,少走弯路”,侧重于一对一指导。与高校常规形式职业生涯规划比较,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特点实行“教练式”一对一指导更能达到指导的目的。按照教练式辅导模型,具体将教练式辅导过程分为6个阶段进行。

1.初步了解,逐步筛选

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在新生报到时就要掌握学生第一手信息,通过对学生的户籍所在地、家庭背景等情况的了解形成初步印象。再通过新生入校后在军训、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合群,不善交流,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进行辅导对象的帅选。

2.深层沟通,建立信任

根据帅选的结果将特殊群体学生建立档案,根据学生人数分配给有经验的辅导员,辅导员再根据辅导对象情况深入交流,在此之前,辅导员可以通过班级同学、家长进行学生个性养成的因素的了解,如此,更便于交流。辅导员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情作为切入点,以关心、关注学生的成长为目的,树立平易近人、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良好形象,建立与学生交流的信任基础。

3.找到优势,树立信心

辅导员与特殊困难学生前期交流时要积极发现并挖掘辅导对象的优点,在辅导过程中将其优点变为优势,予鼓励于辅导中,使学生逐步增加自信心。

4.评估职业生涯,确立初步方向

辅导员利用职业生涯评估工具指导辅导对象进行自我评估,对未来职业兴趣、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现状、家庭社会关系、综合能力、知识结构、优势劣势等方面进行评估,为明确方向提供基本依据。一对一“教练式”辅导模式的评估阶段是从学生个人情况到提供职业生涯指导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必不可少的阶段,是“教练式”辅导学生的深化和帮助确立初步方向的前提,因此,这一阶段是把握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的关键环节。

5.意见反馈,提供有效建议

辅导对象根据确立的初步方向进行自我改进和完善,“教练式”辅导员应侧重于对辅导对象怎样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决策中应对实际困难,加强方法上的指导,提前预见职业生涯和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帮助辅导对象正确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提高解决困难的信心。辅导员在提供建议时,要与辅导对象共同分析建议的可行性,共同分析建议时实践的可能结果,共同分析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辅导对象对可行性有自我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认真考虑就业建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作出正确的推断和付诸行为。通过一对一“教练式”辅导纠正学生的自大、自卑、攀比、从众等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通过提高认知水平、培养积极心态、提高意志力等途径实现辅导对象在毕业时就业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

6.全程跟踪,实现就业目标

大学生就业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一对一“教练式”辅导员通过对辅导对象的就业准备进行全程跟踪,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及时发现辅导对象在毕业求职中求职策略的偏差,共同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后指导辅导对象进行策略的积极调整。由于各个时间的就业市场、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的不同,特殊群体在择业中容易遇到阻碍,“教练式”辅导员必须适时调整辅导内容,让特殊群体能适应不同阶段的社会需求。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通过“教练式”辅导即一对一指导,能真正与她们进行深层次交流,能全面了解某一学生的动态情况,包括学生的性格、优势、缺点、喜好、学习态度、思想状况等,在深入的了解后为他们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跟踪指导,就自己的潜能做合理的、全面评价,适时调整,使特殊群体学生少走弯路,将正确的择业心态和积极的就业心态的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中。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希望通过在高校进行“教练式”生涯指导模式的推广,能够激发特殊群体学生的内在能量,提升他们的就业力,顺利开启特殊群体学生的生涯旅程。

参考文献:

[1]刘淑媛,阮方明.高校毕业生就业个性化深度辅导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8).

[2]蒋建强,舒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6).

作者简介:

黄琴:(1969-),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任教于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力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JK012BJC006。

第三篇:“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探

摘要:高校特殊群体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结合高校特殊群体的产生原因,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事务性工作科学管理以及适当的心理辅导手段作为主要方面,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并探究其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内心状态,心理辅导满足学生需求,科学管理则可对学生进行监督。因此,可以通过构建全员参与管理工作体系、确定管理目标、创新管理模式等管理策略,将“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应用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三位一体;教育管理;特殊群体;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3001303

引言

当前,高校学生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情感压力以及经济压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出现问题,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困难、学习困难等,严重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严重阻碍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加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高校管理工作,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管理体系,并探究其在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特殊群体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

对于不同的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在高校特殊群体教育管理中,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主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传达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满足学生需求。马克思曾提出,需求是人的本性,因此满足学生需求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1]。此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正确的教学体系应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中提倡的价值观、道德观。

(二)事务性工作的科学管理

针对高校特殊群体的科学管理体系,主要为了保持高校校园的稳定与和谐。利用安定科学的校园秩序,解决高校学生不和谐、不稳定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其加以引导,及时给予关心与帮助,促使管理工作以学生为基础,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适当的心理辅导手段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通常分为个人心理辅导与团体心理辅导两类。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数量较多,实行团体心理辅导较为合适。主要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影响较广,针对同一发展水平的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可以彼此受到影响。其次,此类心理辅导还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变化,辅导效果更加明显。此外,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效率高,省时省力,适应高速发展的高校氛围。

二、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特点

(一)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体学生大多来自经济落后地区,也有部分是受到经济冲击导致下岗、无业等家庭。根据统计,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总数的20%左右,特困生占总数的5%左右。由于家庭条件的束缚,这部分学生往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虽然大部分学生能直接面对家庭现实,生活中朴素艰苦,学习也很努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形成孤立化、封闭化的性格,导致其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甚至产生怨恨情绪,最终出现反学校、反社会等不良行为。

(二)学业困难

学业困难主要指学习成绩较差的受挫学生群体,通常情况下,此类学生在入学时基础较弱,也有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地区,虽然在学习生活中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仍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久而久之,学生易出现厌学心理。其次,也有学生在读大学后过于放松,没有合理的生活规划,甚至有学生不思进取,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幅度过大。此外,还有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佳,最终使其产生学习挫折感,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存在心理??题

此类学生由于不同原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高校教育的改革,大学生的压力明显加大,其中就业、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为突出。教育部门相关资料显示,25%左右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此数字也在以10%的幅度逐年递增,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将会导致学生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攻击型心理,引发校园恶性事件[2]。

(四)其他特殊情况

上述三类情况最具典型意义,但也有部分学生会受到不同因素影响,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例如违纪学生群体、残疾学生群体、网瘾学生群体等,其思想与情感具有不成熟性,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往往会做出出格的事情。如果对其放任自流,不加以正确的管理,将会对其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使其陷入更危险的境况,这些学生也极有可能成为校园和谐构建的潜在阻碍因素。

三、“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改善特殊群体学生内心状态

马克思认为,人民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应用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中,将会有效改善学生的内心状态。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为每一名有梦想的大学生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理论基础,并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信念,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二)心理辅导符合特殊群体学生的需求

首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由于当下高校体制处于发展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心理影响因素与环境长期存在,特殊群体心理问题也将持续存在,因此进行心理辅导在当前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存在,有环境因素影响的必然性。但同时,高校也存在主观环境的因素。根据了解可知,特殊群体学生大多对自身问题有普遍的认知,但没有解决的方法,这也促使学生主动接受心理辅导。同时,心理辅导拥有一项优势,学生与辅导教师不具备关联性,在分析心理因素时更具客观性,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倾诉不存在个人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隐私内容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具共通性。

四、“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马克思主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并开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江泽民同志曾提出,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主义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结合,共同教学,对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学生有着促进作用,亦可有效将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3]。教师需要总结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经验,使其快速、高效地进入学生头脑中,融入学生生活中,促使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减少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

2对学生开展正确观念教育

所谓观念教育,主要指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四类。正确的观念是人们树立理想信念与思想基础,也是人们行为是否正确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确立正确的观念,才能为高校特殊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局势,教师应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改造。引导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要求自己,使其具有崇高理想,并无私奉献。观念教育可有效提升普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也可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学生嫉妒、消极、浮躁等问题。

3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20世纪末以来,高校十分重视党建工作,很多高校也先后开展党组织培训工作,提高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占比。大批学生皆参加了党课培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对于高校特殊群体而言,其无法按时参加党课培训,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高校需要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完善学生人格,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信念。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锻炼,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仅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以自身实践来进行。在高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在思想层面确立实践观念。而学生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教育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内容,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策、方针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使命感。

(二)构建全员参与管理工作体系,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当前很多高校的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工作大多由辅导员教师来承担,但在某些院校中,师资资源较为紧缺,且辅导员工作量较大,专业技能较低,无法有效承担起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完善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让专职教师、学生群体、学生组织等共同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形成合力工作机制。其中,专职学生组织、工作人员需发挥其主要作用,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制定针对化工作措施,亲自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专业教师则需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在管理工作体系落实中,还需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且高校需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环境。首先,高校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将文化气息融入其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就能接受到人文环境的熏陶与感染。其次,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也可使学生通过活动融入集体,培养学生健康的阳光心态。最后,还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严格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防止网络信息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三)确定培养目标,制订管理计划

确定针对化培养目标是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中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高校教师肩负着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高校的管理工作也要服从服?昭?生的成才需求,这也是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培养目标。新形势下,高校还需创新管理模式,以迎接新的挑战,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工作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从而制约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也便要求高校制订可行的培养计划,研究管理工作的方法与思路,找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摸索管理规律,找出适应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模式。按照制定的管理目标,逐步形成统一管理思想,实现目标管理。此外,还需形成联动协作的管理机制,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同时,还需做好宣传工作,做到齐抓共管,实施行政工作决策,调控运行机制,注重领导沟通手段,利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认清当前环境,提高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四)了解学生内心,加强心理辅导

首先,将心理辅导融入高校班级管理中,班级是高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学生也都处于身心发展阶段,面临相同、相似的成长困惑,而且更关注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将心理辅导融入班级是必然的,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问题,开展共性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班级授课为主的特点,辅导效果较好。其次,新生在进入大学时,经历人生转折阶段,对自我成长有着十分强烈的追求。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对大学环境的不适,也可帮助学生建立新的人际网络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特殊群体学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心理问题,因此,针对共性心理特点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培养学生互相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也可让特殊群体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改善自我消极情绪与人际关系,提升其心理水平。最后,将心理辅导应用于社团或学生培训中,将自信心培养、情绪管理、团队协作等作为辅导内容,使学生明白人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更易被特殊群体学生接受,达到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高校特殊群体存在的心理现象,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科学管理、心理辅导为主的“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并将其融入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对学生管理效果也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需求。同时,完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目标,并将心理辅导融入课内、课外活动中,消除学生的消极思想以及错误行为等不良因素。

?⒖嘉南祝?

[1]赵崇峰.加强特殊群体教育管理与构建和谐校园[J].思想教育研究,2007(6):50―52.

[2]杨浩强,贺艳洁.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初探[J].科教文汇,2016(8):138―140.

[3]钟蕾.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与保障体系论析[J].高校辅导员,2011(4):33―37.

[4]崔彩霞,张睦.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与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98―99.

Exploration of “Trin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Method in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 Group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N Jiaming, WANG Kai, WANG Li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7, China)

Abstract:The special grou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education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Combined with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pecial group,“three in one” education management method is formed with Marxist faith education,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work and appropriat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s the main aspects. This paper explores its applicability in cultivating the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Marxist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er stat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n meet their needs,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can supervise students. Therefore, through management strategi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full participation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determining the management objectives,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three in one” education management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to guide their healthy growth.

Key words:trin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special group; student training

第四篇:关爱弱势群体

贺兰县以关爱弱势群体为切入口,

深入推进“三关爱”活动

12月20日下午14:30,贺兰县文明单位“献爱心、送温暖” 结对帮扶启动仪式在贺兰一中多功能厅举行,结对帮扶文明单位负责人、受助学生学校负责人、贺兰一中受助学生共7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自治区文明办城市处处长毛录、银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杜翔普到会指导工作,贺兰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沈学文同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恩建国同志,政协副主席王国庭同志参加了会议。

这次活动是贺兰县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市县“准备之冬”活动,为进一步在全县营造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的浓郁氛围,推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深入开展而发起的。12月初,贺兰县文明办会同贺兰县教育体育局,在全县24所中小学和5个教办3万多名学生中,摸底调查全县范围移民村学生、孤儿、残疾人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低保家庭学生,尤其是生态移民学校中小学生由于家庭贫困、缺乏劳动力等原因,缺少棉衣、棉被、书包、文具等用品。经过各学校摸底上报,文明办和教育体育局经过审核,从1503名学生中确定829名贫困学生为受助对象。各级文明单位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积极申报意向帮扶学校,切实发挥文明单位的典型示范带头作用,为贫困学生奉献爱心。根据各文明单位申报意向和情况,确定94个文明单位帮扶贫困学生。经请

1 示县委主要领导,下发了《关于开展文明单位帮扶困难学生的通知》(贺文明委发[2012]9号)。文件下发后,不断有文明单位负责人打来电话咨询具体帮扶方式,据悉,启动仪式前贺兰运管所和习岗镇已经对学生进行了结对帮扶。各文明单位帮扶的资金额度从200元、300元、500元不等,据测算这次活动结对帮扶资金达17万元左右。启动仪式结束后各文明的帮扶活动在本月30日前结束。

“献爱心、送温暖”结对帮扶活动是贺兰开展“三关爱”活动的深入推进。2012年,贺兰县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以3.5雷锋日为契机开展了“贺兰县践行雷锋精神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全县22个单位对贺兰回小和太阳城小学的66名农民工子女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为学生送去了慰问金和学习用品;贺兰一小、凯添公司、工商局等单位的志愿者到老年公寓陪老人们聊天、打扫卫生,一小的学生和老师还自编自导文艺节目给孤寡老人表演,同时小朋友们还为老人们带去可口的食品。

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团县委、文明办、县林业局联合在洪广镇高荣村生态移民点举办了“保护母亲河”—-神华公益基金会青年林贺兰县项目启动仪式,我县青年志愿者代表、企业员工、部队官兵等共200多人一起参加义务植树劳动,共计种植5万余株。开展社区“便民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爱我家园”志愿环保活动。组织县城各中小学校千名少先队员在校园周边及公园广场就近开展 “学习雷锋争做环 2 保小卫士”行动;县机关工委组织等近千名干部职工在主要街道积极开展“清洁贺兰”环境整治活动,清理路面、打扫卫生、规劝不文明行为等。开展“社区一日行”活动。全县全体在职党员1200多人以志愿者分队为单位,全部深入到居住地所在社区,开展了“洁净贺兰”大规劝、大宣传、卫生大整治活动,清理卫生死角。

开展“关爱残疾人”活动。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的权益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贺兰县残联、贺兰县检察院联合创办成立了“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在利民社区开展“关爱智障儿童”活动,为智障儿童发放毛绒玩具盒电子玩具,增强家长对智障儿童康复的信心。

举办了九九重阳节“金婚银婚佳偶”系列活动,在全县选出“金婚佳偶”12对,“银婚佳偶”21对,为33对佳偶免费拍摄了婚纱照,并为6对佳偶代表举行了集体婚礼,给他们送去了温暖和关爱。

“关爱他人,送温暖”活动。在第27个国际志愿者日,由县文明办、团县委、民政局和各乡镇(场)联合举办的“关爱他人,送温暖”活动在金贵镇启动。贺兰县民政局为全县困难退伍军人配备优抚资金65万,全部用于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在这次活动中,为优抚对象送煤炭全部由志愿者送到优抚对象家中中。天气虽冷,可一个个志愿者将他们的志愿精神展示在 3 了国际志愿者日,他们将温暖送到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优抚家庭。

开展“关爱贫困母亲”活动。县妇联在全县开展“传递邮包 传递爱”捐赠活动。在全县干部职工、企事业单位中开展爱心捐助,为全县筛选出的3745名贫困母亲每人邮递价值100元的“母亲贴心包”一个或价值200元的“母亲暖心包”一个。目前募集到资金10万元,资金募集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募集资金可以达到12万元。工作还在进行中。

贺兰县志愿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各级文明单位都成立志愿服务队伍,街道办还成立了由各社区志愿服务分队组成的“志愿服务中心”,不断地完善服务体系,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渠道,推动志愿服务向常态化发展。目前全县志愿服务活动由各机关、街道向乡镇村逐步推进。全县志愿服务工作多次受到区市表扬,习岗街道办事处志愿服务中心荣获自治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2人获得2012年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第五篇:关爱弱势群体

一、农村小学弱势群体学生产生的原因

农村小学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弱势学生本身的原因,主要是其先天性、后天性生理缺陷或是智力低下等因素。二是家庭方面原因。首先是部分家长工作繁忙,从时间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其次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再次是家庭经济困难。三是教师方面的原因,如教师因为教学工作繁忙,从关心角度上无法全面顾及全班几十个学生。四是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不良风气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二、农村小学弱势群体学生的类型与性格表现

农村小学弱势群体学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特困生。这些学生常因为家庭处于偏远农村,地理环境恶劣,缺乏经济来源,或因兄弟姐妹多人上学,或丧失父母,或父母外出打工遭遇金融风暴被迫回家而无固定的经济来源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他们在自己的穿着、生活质量上、零用钱的花费上都不如别人,怕被人瞧不起,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交际范围狭窄,不善于沟通,性格孤僻。

(二)留守生。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或丈夫或妻子,甚至夫妻双双离开故土,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外出打工,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给农村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管,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把孩子寄宿在公奶家或亲戚家,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隔代抚养、家庭事务多等原因,导致与孩子不能进行思想沟通,对孩子教育管理处于游离状态。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长着。因而小孩便形成了孤僻、胆小、自卑、心理严重、固执等性格特点。

(三)学困生。人的智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但智力障碍不仅仅指先天因素的,还有后天因素的,如在记忆、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或错误定势。又如,有的学生因为生病导致缺课,使得知识学习不连贯而造成记忆障碍,情绪低落和自卑感强烈等等。这样他们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时常为考试感到焦虑,表现出担心、害怕考试,时间一长就会厌学,甚至逃学。

(四)残疾生。这类学生因为先天性或后天原因导致身体残疾,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他们的性格表现为孤独、自卑心理强烈,感觉低人一等;行为上孤独,不愿与同学为伴;特别是聋哑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的障碍,甚少与同学交流、沟通;肢体残疾的学生由于行走不便,也可能不愿与同学结伴而行。

(五)孤儿。这类弱势群体学生通常是因失去单亲或双亲或父母离异而造成。很多人因为从小生活在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家庭,从而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他们往往抑郁、孤独、叛逆、粗暴或怯懦自卑,狭隘自私或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同时他们因失去亲人后倍感痛苦、孤独,家庭教育欠缺,因而在性格上显得沉默寡言、孤僻,不与同学为伍,学习上不思上进。

三、关爱农村小学弱势群体学生措施的尝试

如何做好小学校园弱势群体学生的工作,是摆在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要给予极大的关爱,使他们能从阴影中走出来,

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并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茁壮地成长。

(一)建立弱势群体学生档案。学校在每学期学生入学报名时,应及时建立弱势群体学生的档案。内容包括弱势群体学生的姓名、弱势类型、家庭住址、不良爱好、身体特异表现,家长职业、家长的务工地、联系电话等,为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做好家访、信访、电话访提供方便。

(二)依靠政府部门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由政府的民政部门给予生活上的关照,或者通过政府部门多方筹措资金来解决特困生的生活困难,使他们能安心在校学习、生活。

(三)建立互帮互助小组。一是通过互帮互助小组为留守儿童、少年做一些家务、农活,使他们能安心在校学习。二是通过互帮互助小组,采取“一对一”、“几对一”的方式,辅导学困生,为学困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不至于在学习上掉队。三是通过互帮互助小组对残疾学生予以关爱,如他们是肢残的可以在其行走时扶他一把,如果他们是聋哑学生,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与其正常沟通,使其不觉得孤独。

(四)开展捐赠活动。班级、学校在一定的时间里可开展为特困学生捐款捐物活动,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又使他们倍感学校、班集体的温暖,从而感化他们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

(五)开办心理咨询室。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培养弱势群体学生克服挫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面对挫折我们应积极地面对,努力地克服,不能被挫折吓倒,要努力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能深刻领会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含义。同时,面对自己的缺陷也要面对现实,告诉学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还可以通过设立悄悄话信箱的形式,让弱势群体学生把心里的种种困惑告诉心理辅导员,让心理辅导员为其答疑解惑。

(六)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让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或学校的活动;其次教会他们抛开自卑,主动与同学交往,懂得尊重他人,与人平等相处。再次,要鼓励他们虚心向朋友或长辈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大胆与家长、老师或朋友交流,消除疑惑情绪或自卑心理。

(七)办好家长学校。首先利用家长学校,举办教育弱势群体学生的知识讲座,让家长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和技巧。其次学校心理咨询室要对家长开放,家长通过与心理辅导教师的沟通、交流,掌握一些教育弱势子女的知识,以便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后,学校在关注弱势群体小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前提下,扩大信息途径,把关于孩子变化、发展的最新信息及时向家长通报,让家长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鼓励孩子、教育孩子,最终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上一篇:广州初中资料范文下一篇:关于生命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