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幸福感缺失

2024-05-12

浅谈教师幸福感缺失(精选8篇)

篇1:浅谈教师幸福感缺失

论文关键词:教师 幸福感 职业价值

论文摘要:社会普遍认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很幸福的,但是当代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却存在着幸福感缺失的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压力大、社会对教师的关注不足、教师对职业价值认识不足等。社会与教师应该共同努力,使教师的幸福感回归。

近年来,“幸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教育界也对“幸福教育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中重要的人力资源,承担着传递文明与文化的重任。教师这一职业因其在社会中的独特性而凸显其重要性。社会普遍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但据调查,如今的教师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幸福感缺失现象。这种现象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进一步探讨研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幸福,在“以人为本”、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在关注学生幸福的同时,也应关注教师的幸福。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对于幸福及幸福感,人们有很多种定义。有人认为“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幸福感是对这一主体状态的主观感受”。也有人说“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说中,也对需要与幸福的关系做出了阐释。他认为人有七种需要,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川其中前四种又称为缺失需要,后三种又称为生长需要。根据马斯洛的学说,如果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产生幸福感。其中缺失需要是低层次的,得到满足,人会产生一定的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持续的时间不会太久;生长需要是高层次的,尤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最高层,它的实现会给人带来巨大并持久的幸福和快乐感。

从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幸福感,除了与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相关,更取决于教师的自我实现。教师的自我实现,既包括自身能力、知识、素养、心态的不断完善、调整和提高,又包括职业价值的充分实现,即如何体现教师独特的价值。教师这一职业既普通又特殊。普通是因为它只是社会千万职业中的一种;特殊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它的“产品”是有发展和创造力的人,它是一个不断继承又不断创造的职业。

由此,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定义为:教师在对自我价值及幸福有正确的认识、有追求目标的精神、有完善和提高自身能力机会的情况下,拥有比较宽松、愉悦的生存状态并能积极实现自我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和谐的、愉悦的。当代教师只有自身得到发展,认识到并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和理想,才能从心里感受幸福,体会到教育所带来的快乐。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原因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社会也给予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赞誉。可是教师的辛苦、压力、自我发展不足等方面却被忽视了。这诸多原因导致了教师幸福感的缺失现象。

(一)教师面临较大的压力

《中国教育报)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有34.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有47.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82.2%”。这表明,中国教师面临较大压力,而这些压力无疑会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降低。

中小学教师面临沉重的教学和管理压力。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早出晚归,非常疲惫。另外,教师要面临学生中、高考的升学压力,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家长又将孩子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身上,而有的学校又直接将教师教学成绩与工资、奖金挂钩,这更加重了教师的紧张感和压力。除了教学任务之外,中小学教师管理工作也较重。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安全、健康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不敢有丝毫松懈,他们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紧张的状态。

大学教师管理压力较轻,但是要面对较大的科研压力。科研会占去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年轻的大学教师,和老教师相比,教学的经验比较少、理论的掌握也不充足,在面对科研、教学工作时,会有很大的困难,成果也不一定令人满意。此外,教师还有评职称、晋级等压力,都使教师紧张、焦躁、劳累。除了工作方面的原因外,许多教师还面临生活压力,如房子、家庭等。特别是年轻教师普遍感觉累、辛苦,幸福感较低。

(二)社会对教师关注的程度不足

压力使教师疲倦、辛苦,但更使教师感觉到不幸福的是教师本身被社会关注的程度不足。社会、学校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成绩、班级的升学率,对教师的健康、生活、成长却忽视了。一直被赞颂的“红烛”奉献精神固然很宝贵,但由于工作的封闭性、重复性、单调性,教师更加需要被关注、关怀和认可。教师没有时间和机会走出学校去进修、学习,没有机会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只能在学校里进行教学、管理活动,这种生活很容易使教师觉得单调、缺乏激情,对教师成长不利。学校也没有给予教师足够宽松、自由的教学、生活空间。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与其他教师、学校的竞争压力,却没有得到本该得到的教育过程独有的愉悦、舒适感。另外,社会对教师的身体、心理健康关注的也不够,一些地区体检、医疗不是特别完善,许多教师出现了健康问题,还有不少教师由于身体过度透支而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惋惜。

(三)部分教师缺乏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识

只有真正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高尚、认识到教师的职业价值,才能真正爱这一职业,才会感受其中幸福的滋味。如果仅仅将“教师”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来看,是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和幸福的。教师是特殊的职业,肩负着传递人类文明、文化的责任;肩负着发现美、保护美、传递美的责任;肩负着唤醒学生智慧和心灵的责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和教师。教师的活动绝不仅仅是工厂中生产出一批机器那样简单。教师的幸福不仅是来自物质上的收获,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次的愉悦与享受,是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成长的幸福,是看到智慧与美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时所感受的幸福。许多教师在清贫中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幸福。比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教育家陶行知、令人感动的乡村教师何美基,他们是真正懂得教师职业幸福的人。而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选择当教师仅仅是为了赚钱、生存,不能完全理解这个职业的内涵和价值,在遇到困难和辛苦时只一味抱怨,无法收获职业幸福感。

(四)部分教师缺乏工作激情和创造意识

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许多人失去了初当教师时的那种理想与激情。那种想要培育天下芬芳桃李的凌云壮志在枯燥、重复的工作生活中逐渐淡化。教师不再去想如何在工作中探索出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再去想身为教师的骄傲与崇高,不再去想在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的当今社会,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整体修养,如何自我教育,而是机械般地授课,由教“师”变为了教书“匠”。没有了激情,教师也就没有了创造的精神。实际上,“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是一个具有极大创造空间的职业,在工作中,教师会不断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会不断挖掘出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通过不断地思考、学习、成长,充分实现为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价值

三、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回归

教师的不幸福感如果带到工作中,会对学生和教育的状态产生影响。“教育是—个学要激情和爱的活动,是一个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没有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因此,探索如何使教师幸福感回归这—课题很有必要。

(一)全社会要关注教师

教师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合法权益、收入、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改善做出了指示,显示出国家对教师的重视。在重视下,教师的生活、工作中会充满了关怀,幸福感也会得到提升。

学校要多创设教师进修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不断地将知识与方法进行更新和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和重视。学校还要为教师提供轻松、良好的工作环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多给予一些理解和尊重,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只有多些宽松和闲暇,教师才能从繁重的教学与管理中解脱出来,进行一些实现自我、实现教育理想的创造性活动。另外,社会与学校对教师要有合理的期望值,在生活和待遇上对教师也要多关注。毕竟,教师在全身心付出在工作中时,也失去很多,社会的关心会让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得到提升,整个校园也会有一种轻松、和谐的状态。

(二)教师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并以此为乐。我国自古就有良好的教育传统,许多榜样值得当代教师学习。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一生都为教育事业奉献并以此为乐,成为万世师表,教师楷模。“亚圣”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君子三乐之一。近代的陶行知、蔡元培等也在热爱教育事业上为后人做出榜样。他们安贫乐道,在教育事业中实现并收获着自己的追求和幸福。当今教师应体会前辈教育家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价值。

其次,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广泛地涉猎科学知识,使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努力钻研业务,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中,沉浸在对知识的探索、对教育教学方法的钻研上。激发工作热情,从中发现教育之美,在研究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创新,不断思考,得到成功的幸福和喜悦,使自己因工作而充实、美丽。教师要树立理想,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要不断“塑造”与“加固”自己的灵魂,不停地读,不断地想,不懈地探索。

(三)教师要学会自我减压

教师在生活中必然会面临一些困难和痛苦,长吁短叹或者愁眉苦脸都于事无补,要学会从心灵上减压。如今,“如何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调节自我、适应环境,将是新世纪教师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重要心理能力之一。”教师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究竟应采取平和的心态,并且善于自我调节。

1.阅读调整心态的书籍

教师要多阅读激发信心、舒缓压力的书籍、报刊等,积极调整心态。更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要有豁达和超脱的精神。体会自己作为教师的光荣和幸福,以实现自我价值为追求和目标。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由于教师的工作生活圈子较窄,因此要培养广泛、健康的兴趣和爱好,以提高乐趣和素养,如一些陶冶情操的书法、绘画等。教师的兴趣的广泛自然会带来综合水平的提高,也能对枯燥生活起到调节作用。

3.留出自我休整时间

教师要为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舒缓压力。在紧张工作之余,可以去风景优美的自然中放松、运动,体会一下清风、明月、小溪、流水,让自然的美景舒缓平时的疲惫,让一颗心平静、轻松下来。还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音乐正是让人放松的妙方。

只有认清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心态健康,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才能体会生活中的点滴,才能拥有幸福。教师的幸福是构成教育幸福的重要元素,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点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教师幸福感缺失问题有了—定程度上的改变。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教师自身的努力下,教师幸福感的回归并不遥远。

篇2:浅谈教师幸福感缺失

孟子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三大乐事之一,按照这种说法,教师从事的应该是让人快乐的工作。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现在的教育受到了社会的空前重视,在每个家庭,孩子的教育被放在压到一切的头等位置,由此也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种要求化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教学压力、职称压力、继续教育压力、等,幻化出繁重琐细而无多少实际意义的工作,你不做也得做,做也做不完,做得你汗流浃背,枯燥乏味,做得你身心憔悴,直到无力教学。教师的工作很多时候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地往山上推石头,滚下来推上去。如此循环往复,教师的幸福感一点点被偷了去。正如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一样,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忧心忡忡。

自古以来,教师职业在我国一直受到格外尊重,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在当代,教师更是被贴上了诸多令人肃然起敬的“标签”——“蜡烛”“春蚕”“灵魂工程师”。无论是作为一种职业符号还是文化标志,教师都被社会附加了太多额外的荣耀与绚烂。承载起社会太高的期待、太多的要求。

不仅如此,教师往往扮演的都是悲情诉苦的道德楷模,尤其是带有悲剧色彩的“蜡炬”“春蚕”,都要像类似于宗教祭品那样以牺牲自己为前提来谋他人之幸福,却鲜有教师自身美丽人生的幸福体验,其人性界面上的本真生活遭受前所未有的压抑和排挤。社会大众一味要求教师奉献、付出,却漠视教师的生活情感需求,这种强烈的、单向度的索取必然导致教师职业角色的断裂与失衡,以及教师自我认知的偏差,其劳动付出与实际地位、物质报酬间的矛盾在所难免。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和我一样的大多数教师一天的工作是这样的:从早晨走出家门开始,一直到晚上带着疲惫的身心走进家门,时间是早6点到晚10点。在这16个小时中,教师找个别学生谈话、召集全体学生讲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各项教学活动等等一系列事务后面那奔波不停的身影。似乎越认真负责的教师,其生活和工作的状态越逼真于这份札记的描述,从这不堪重负的疲惫中,读出了教师们职业倦怠的征兆。更需重视的是,在现实中,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已不再是少数,而且呈现日趋上升的趋势。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生活重复而又繁杂。沉重的教学任务、不停的调研测试、过度的社会期待,再加上职评、考核等现实问题,造成了当下教师身心疲惫。这种忽略了生命意义的、单调机械的生存方式,也必然带来信仰的荒芜和价值的偏转,使广大教师失去了对自身价值的热切拥抱,失去了对教育目的的终极追求,失去了专业成长的能力创造。这种失去幸福源泉滋润的机械化、低端化的现实角色定位,不仅会带来内心自我质疑拷问的痛苦感,更可能产生毫无依附的漂浮感。

尤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席卷我省“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又在如火如荼的燃烧。无论新老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压力,如果不能正视和积极应对,则必然会产生对新课程的抵触情绪,甚至可能形成职业反叛。

教师职业幸福的多元化、表象化的个体认同。如何理解“幸福”,这也影响幸福感的获得。有的教师认为,升学率高、奖金待遇高是一种幸福;有的教师认为社会认可、领导赏识是一种幸福;也有教师认为学生成长、师生感情融洽就是一种幸福。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导致了现实生活中职业幸福感的获得方面也是不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发达地区,有丰厚的待遇、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工作环境的情况下,一些教师没有或少有幸福感;而另外一些贫困落后的乡村教师,却能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验到幸福的原因。

篇3:浅谈教师幸福感缺失

一、学科轻视导致政治教师的幸福感缺失

我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但在今天, 社会上普遍形成了重智育、轻德育, 重实用、轻理论, 重科技、轻人文的功利主义倾向。在一些人眼中, 思想政治是可有可无的学科, 政治教师的工作就是画画书本抄抄书、讲讲新闻谈谈报纸而已。社会的偏见,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严重挫伤了一些政治教师的工作热情, 他们认为工作再投入也不会被社会认可, 因而心生倦怠, 幸福感也日益缺失。

此外, 随着各地中考高考考试模式的变化, 政治学科的地位有所下降, 学生投入的时间减少, 重视程度降低。笔者曾访谈过多位学生, 在这些学生中, 不乏有对政治学科感兴趣的, 但多数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认为, 思想政治课政治性太强、说教多、理论抽象、枯燥乏味, 而且讲的都是大道理, 虚多实少, 对实际生活用处不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每逢上思想政治课, 学生不是无所事事, 就是心不在焉, 台上老师讲得声嘶力竭, 底下学生却无动于衷。试想, 如果教师上课面对的是淡漠的眼神, 得到的是敷衍的回答, 投入的热情如泥牛入海, 耗费的心血难见成效, 怎能不使他们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以及心理上的自我怀疑?

二、政治教学内容的局限影响了教师的幸福

1. 课程目标的难以达成加重了政治教师的挫败感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教学, 使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主流意识相吻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旨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课程目标“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社会转型的今天, 在日益膨胀的物欲刺激下和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 中学生对主流意识的认同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通讯、传媒手段不断现代化, 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 互联网上的信息瑕瑜互见、鱼目混珠, 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因此, 面对不同方面的冲击和挑战, 中学政治课教师达成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难度大大增加, 其压力也会增大, 幸福感随之慢慢缺失。

2. 教材内容对社会现实的解读乏力加大了教学难度

“中学思想政治课应当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内和国际的实际, 并能有效解读社会现实。但由于受其地位、学识、专长、视野、教育理论与实践素养的制约, 在对课程标准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定的把握上难免有不足之处。同时, 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而任何课本的编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预见未来, 很难及时反映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现实”[1], 难以对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研究和合理的解释, 造成了对社会现实的解读乏力。我国中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 (14~19岁) , 这个年龄段是中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独立见解, 重视自身的经验和自己的切身体会。当中学生在自身的社会体会中感知到当前社会矛盾的凸显、腐败现象的滋生等负面问题时, 会对思想政治课的正面宣传产生一定的怀疑, 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信任危机, 进而产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怀疑与抵触, 导致逆反心理的加剧。这决定了政治教师的工作难度加大, 更易在工作中显得焦虑、倦怠、漠然, 从内心焕发出来的幸福表情就会变得更少。

3. 教学内容的不断变更加重了教师备课的难度

由于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 其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都会随着每年的时政热点在改变或更新, 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关注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不断注入新内容, 这些也就决定了做一名合格称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同时, 部分政治教师常年都处在应试的超负荷运转中, 品尝不到工作的乐趣, 心理上也会产生对教学的排斥和厌倦。

三、部分中学政治教师素质能力的缺失导致幸福感的获取进程被阻断

思想政治教师一般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 一人要教4~5个班级, 有的学校甚至一人承包一个年级, 有的教师周课时达到20节以上。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 为了能过学校的考核关、评职称等, 教师还得不断地写论文搞课题。这就使得政治教师常常处于疲于奔命、穷于应付的状态。繁重的教学压力下, 部分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一重复、缺乏新意, 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相对钝化, 使本应活泼生动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情趣, 显然, 学生对政治教学的厌倦又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幸福感的获得进程就会被阻断。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教材更新力度大、速度快,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涌现, 新的教学理念在挑战传统观念, 这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标准和要求。对许多教师而言, 他们会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 而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素质的缺失将难于适应改革的要求, 由此产生无助感、焦虑感, 失去工作信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对教师本人而言, 幸福感缺失易使他们引发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心理疾病;对学生而言, 幸福感缺失的政治教师工作投入少, 课堂准备不充分, 对工作的成就感差, 对学生的道德成长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对学校来说, 幸福感缺失的教师士气低落, 工作效率下降, 甚至缺勤和离职, 从而严重影响中学政治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 提升中学政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势在必行,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幸福只可以接近, 不可能完全达到, 但追求它却能使人生更美好。”[2]作为中学政治教师而言, 一种“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的平和努力是通往教师职业幸福之路的必要心态。

参考文献

[1]谢树平, 李宏亮, 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 (品德) 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寻找教师缺失的幸福感

所谓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教师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热情、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感情的疏离和冷漠。

繁重的教学(课业)负担,巨大的心理压力造就了中国教育一对苦命的人——老师和学生。老师哀叹:比鸡起得早,比蜜蜂……学生亦叹:书包太重,作业过多,睡眠不足……教师和学生缺乏幸福感,与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是培养有幸福感的人”相悖。

要培养有幸福感的学生,教师必须有饱满的幸福感,试想一个整天拉着苦瓜脸的老师能浇灌出满园春色吗?其实,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皇宫里也有悲哀,茅草屋里也有笑声,幸福因人而异。对病人说,健康就是幸福;对乞丐来说,吃一顿饱饭就是幸福;对农民来说,丰收就是幸福;对教师来说,学生健康成长就是幸福。

既然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幸福或痛苦,好风景永远在山的那一边,我们何不立足现实,爱我所选择的教书育人,耕耘好教育事业这方沃土,把春色铺满学生的心田,找回教师一度缺失的幸福感——做一个幸福的育人者。幸福需要提醒,否则就会陷入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泥潭。幸福其实很简单,白天有事可做,晚上有家可回。是的,教师是一种很辛苦的职业,起早贪黑,确实很辛苦,但是很充实很幸福。你看,我们每天与一群群天真无邪的孩子相伴,他们的笑容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他们的困难在我们手中迎刃而解,在他们的成长中我们收获着快乐和成就感,甚至在与他们的斗智斗勇中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智商和丰富我们的情商,使我们不会老年痴呆。把精力、情感倾注在学生身上,我们就会避免沾染尘世的喧嚣,也免去了许多名利场上的尔虞我诈,获得心灵的宁静。一拨又一拨的学子在我们的熏陶教育下羽翼丰满,展翅飞翔,带走的是梦想,积淀的是幸福。

把幸福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让它生根、发芽乃至枝繁叶茂。教书一任,让学生幸福一生,这是教师的天职。只有把教书育人当作播种幸福的事业来经营,“愿春色铺满你的心”才能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心田是净土,特别是正在成长转型期的中小学生的心田,就是等待播种的沃土。老师播下仇恨的种子,它便长出仇恨;老师播下自私的种子,它便萌发出自私;老师播下快乐幸福的种子,它便生发出快乐幸福。人与生俱来就有“趋乐避苦”的本性,那么,学生最欢迎老师在他们的心田中播种快乐幸福了。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有幸福感的人,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读书人是幸福的人。幸福书写在字里行间,幸福包含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中,幸福流淌在老师的每一个眼波中,洋溢在老师的每一次微笑中。

淡泊名利始无怨,甘为人梯终无悔。教师,确实是一个清苦的职业,是的,老师没有名利可图,但也不会被名利所累,老师粗茶淡饭,但也不会因为营养过剩导致“三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选择从教,就是选择了无私奉献,再苦再累再穷都要扛住,要有一种“教书育人,弃我者谁?”的霸气。学校不是产品加工厂,当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但只要你把育人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做下去,你的学生在社会各行各业作出巨大成绩,产生了经济效益,也有你的功劳啊!当你躺在病床上,当你走在街头巷尾,学生的一声声问候也是一种效益——人文效益。

篇5:浅谈教师幸福感缺失

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成就,是一种状态,带有非常私人的主观色彩。大教育家孟子曾说:教育是人生的三大乐事之一,按照孟子的这种说法,教师从事的应该是让人快乐的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年教师没有感受到幸福。所以,探究及分析影响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幸福感的因素,为克服职业倦怠,寻求提高教师幸福感的策略是必要的。

一、中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一个国家的繁荣依靠教育的发展,教育受到了社会的空前重视,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把教育放在了第一位,由此也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近乎苛刻的要求。学校要求教师抓成绩、管理好班级,家长要求教师教好自己孩子,社会要求教师培养多方面人才。要求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却没有提高,工资基本不涨、工作时间加长。在如此境况下,教师如何还能感到幸福。1.中年教师面临的压力大(1)工资低,生计难为。有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政府又时常拖欠教师工资,教师上有老下有小,又没有额外收入,生计着实困难。而城市则工资水平与消费水平不相等,城市消费高,什么都要钱,而教师的工资相比其他单位或企业而言又比较低,要担负孩子昂贵的教育经费,要买房,要负担几位老人的晚年。在重重压力下,教师的生活苦不堪言。(2)中年教师工作的繁重性和复杂性日益显著。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国家采取各种手段要求给学生“减负”,但同时,社会、家庭和教育行政部门更加强调要“减负不减质”。以前不少教师习惯通过加班加点来保证学生的成绩,如今这条路被封死了,如何保证不减质?教师内心承受的紧张和焦虑是不可名状的。此所谓学生“减负”教师“增压”。同时,由于社会不良现象对学校的冲击,外来社会思潮的影响,多元文化的裹挟,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工作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调查表明,百分之百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近一半中年教师觉得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负担太重,一半以上的小学教师感到最苦恼的事情是学生难教。(3)实行招聘制,教师怕“下课”。近年来,绝大部分学校实行了聘任制,教师的工作不再是铁饭碗,学校实行教师成绩排名制,教学成绩不好,随时都有可能下岗,老师们担心被解聘,丢掉工作,心理压力越来越重,时常生活在恐慌之中,教师身心受到严重摧残。(4)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的日益提高。古往今来,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家长往往把上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全面推行,家长普遍对“小皇帝”、“小公主”的安全问题忧心忡忡。这种消极的状态日积月累并且投射到教师身上,往往是教师感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2.中年教师缺乏社会的关怀 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教师也需要他人的关爱。然而,社会和学校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成绩、班级的升学率,对教师的健康、生活、成长却往往忽视了。家长对教师更多的是苛责,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抱怨,学校对教师更多的是要求,社会对教师更多的是索取。特别是中年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与其他教师、学校竞争的压力,一直没有感受到教育过程独有的愉悦、舒适感。

二、中年教师幸福感的培养路径 1.改善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各地都缺教师,究其原因是教师认为自身工资太低,还没有一名打工者的工资高,这严重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缺乏幸福感。目前,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不高,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甚至一些偏远贫困地区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年教师的基本生活、工作条件还相当困难。当前,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比较低,政府必须认认真真地把“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加快教育立法,从法律上赋予教师足够的必要的权利,真正地把教育事业和教师工作放在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地位,克服急功近利、重物轻人的思想,千方百计保证教育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减轻教师压力,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的社会大环境。2.学会倾诉 如果能找到与自己相似状况的人进行倾诉,通常话题会很集中,这时可以一起抱怨生活上的不愉快,倾诉各自的苦衷。然后一起找到商议解决不公、拜托苦衷的方法。这样就会相互启发,找到战胜压力的方法。如果找到倾诉的对象与自己的情况不同,他也许会给你一些安慰和帮助。即使倾诉对象什么也不说,其实当你说出自己的问题时,所承受的压力实际上也减小了一半。因此,当教师的压力达到自身无法承担的时候,一定要找人倾诉,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3.要学会享受过程 虽然许多教师可能没有值得炫耀的荣誉,但我们所教的学生一天天的成长变化,一个个成了有用之人,这是对教师辛勤劳动的最好回报。我们可以透过学生的成长,看到自己劳动的果实,为了学生的将来,教师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着,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给他们快乐、喜悦和成就感,才会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教师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业的情感。4.通过学习自我减压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经常学习,坚持学习,会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会增加自己的底蕴与人文素养,会为自己打开通向未来的另一扇门。通过学习,知识丰富了,阅历更广了,也有利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增强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行,化德行为行动。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成就,一种状态,带有非常私人的主观色彩。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并不必然是幸福的,一部分教师没有感受到幸福,它的幸福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追寻职业的幸福与尊严,依赖于教师能否在教育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把与他们相关的主客体内在地统一起来。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苏北农村学校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2009/02/16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泗洪县淮北中学)

篇6:浅谈教师幸福感缺失

——第四届“宜城青年教师沙龙”活动发言稿

安庆七中 江邵春

一、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自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大体来说,幸福就是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持续快乐。它可以分为“感性幸福”和“理性幸福”。前者比较强调人的物质享受,而后者则比较关注人的精神活动。对我们教师而言,幸福显然更多的是后者。

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正如费尔巴哈所宣称的那样:“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可以说,幸福是人生活的永恒目标,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其直接目标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其终极目的则应是为了人幸福地生活。

为了培养出幸福地生活的人,教师当然首先就应该是幸福地生活的人。教师是否生活得幸福,直接影响到他对教育的态度、看法与作为,也必然影响到他施教的对象——学生。从这种意义上看,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一个没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很难做好教育,也很难教出富有幸福感的学生。因此,教师是否具有职业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自身发展,而且还将影响到学生的终身成长。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从何而来? 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无疑需要从自身内心来寻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途径自然很多,但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否获得事业而非职业上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的获得又离不开学生,离不开你为之付出汗水和辛劳的学生,离不开学生对你的支持和热爱。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具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我们每天面对的对象不是默默无语的机器,也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群有血有肉、鲜活饱满、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是一群富有朝气、将来要服务社会的年轻人。我们工作的好坏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成败兴衰,因而我们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这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通过我们每天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的智慧,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使之学有所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此我们就会感到莫大的成就感,而这也正是我们的幸福之源。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抓住了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他们的热爱和拥戴呢?我想,这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是否拥有美好而高贵的心灵以及充满感染力的人格魅力。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 育者的人格为基础。”《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说的都是教师的人格力量、人格威信在所有教育手段中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一个优秀的教师,其坦荡无私的灵魂,光明磊落的胸怀,温柔敦厚的修养,博大精深的学识,谦逊礼让的举止,自强不息的精神,都是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发奋学习、努力成才并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有力武器。

三、教师如何完善自我人格?

上面提到教师人格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呢?

首先,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专业发展,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尤其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自觉地付诸实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的需求。

其次,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慈爱和宽容。夏丏尊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家李燕杰教授也说:“一切好的教育方法、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的无比挚爱之中。”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才会包容学生的缺点和过失,不会求全责备,不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而是更多的鼓励、表扬和赞美,引导他 们走上良性发展的人生轨道。

再次,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把教育作为事业而非职业的人,才会积极投身于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去并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和幸福。试想,一个只是将教师职业作为“饭碗”保障的人,终日只是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怎么会具有感召人的人格魅力呢?他有怎么会赢得学生的热爱呢?

最后,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对于事业的追求从不满足。正如教育名家李镇西在其著作《做最好的老师》中说的那样:“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与自己比’——昨天的自己与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谓‘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个人一生的‘最好’。”这种对于“最好”的追求来源于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来源于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来源于对卓越完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总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其在教学中获得的成就感,成就感的获得自然离不开学生的热爱与支持,而学生的热爱与支持又离不开教师自身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为此,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专业成长中高度重视自我人格的发展、提升和完善。

篇7:浅谈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

一、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

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和矛盾出现,会有烦恼和不快产生。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形成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就像有人说的一样,如果你把孩子看作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做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如何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呢?

方法一:在工作中,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幼儿。长时间和幼儿在一起教师有时会不自觉的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幼儿或者把幼儿仅仅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对象。我们应该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幼儿身上的优点,把幼儿看成活生生的富有灵性的个体,完全的接纳他,而不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来审视他。完全的接纳幼儿,教育意味着教师所持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意味着教师对儿童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这种尊重和理解本身也会给教师带来幸福。天真无邪是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拯救异化的成人生活的一剂良药。幼儿的天真无邪使教师因看到了人性最本源的美而体验到一种幸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幼儿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差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悦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如果你把

孩子看作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做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

方法二: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教师常习惯于带幼儿做着做那,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使用命令的口吻较多。也就是说这种师幼交往,更多的时候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这种交往是不平等的、没有感情,有着明确目的就是完成预定的教育任务。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几分畏惧,对老师敬而远之,并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敢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等于是教师亲手剥夺了让自己感受另一个心灵的机会。因为缺少与幼儿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也会变得干涸,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身边。和孩子平等、真诚的交往,还会令老师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师幼交往中,当教师给与孩子爱时,孩子也以一份真诚的爱来回报老师。对于老师的付出来说,孩子的爱是最大的安慰和补偿,也是她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的重要原因。孩子的爱是满足教师爱的需要的重要途径。与成人之爱相比,孩子的爱更显得真挚和纯洁,更接近爱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爱能有那么大的魅力的原因。不过,得到孩子的爱的前提是教师对孩子的爱和喜欢,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些本来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幸福的人。慢慢的给孩子的爱多一些,孩子的回报也多一些。自从踏进幼儿教育这一行,整日与孩子为伴,心中时常为孩子而感动,为他们的纯真、为他们的热情。和孩子相处,不需要伪装,只需要用自己最自然的一面。你付出了,自然会有回报;你爱孩子,他们自然也会爱你;你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你。

二、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对幼儿教师来说,教学中的成就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二是幼儿的成长和进步,尤其是后者更能给教师带来满足和幸福。看着幼儿的成长和进步,教师就会感到自己有用,自己的工作有价值,伴随着价值观的实现,教师会体验到自身力量的增长,而且这种体验本身伴随着幸福。弗洛姆曾说:“幸福本身不是结果,而是伴随着力量增长的体验。”在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中,教师体验到了“给与”所带来的幸福。“给与”不是奉献,“给与是潜能的最高表达。在给与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给与本身便是极大的快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你的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完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老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中要我们去进行研究,就会发现每天的太阳是新的:幼儿的精神面貌是“新”的,孩子的反响是“新”的,每天的收获是“新”的。这样的工作当然是其乐无穷的。

三、要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对积极追求进步、工作成绩显著的同事要以欣赏、学习的态度与他们交往,绝不能以嫉妒、轻视不屑一顾的态度远离他们,应多和这些“先进分子”交流,形成积极健康的职业心理。相反,如果,我们经常与工作中的“落伍者”为伍,久而久之,我们也会被他们那种消极的心态所感染,继而走进工作的倦怠状态中。

对领导同事要多交流多沟通。“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以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对别人的弱势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宽容之心对待。

四、幼儿教师还要接受心理保健知识的继续教育。

新世纪是科技日新月异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次性的学校“充电”,一辈子的工作“放电”现象已不再成为可能。这给为人师、为人妻、为人母的幼儿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因此,幼儿老师不仅要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去进行业务方面的继续教育,还应接受心理保健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使自己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来适应社会的需求;能拥有一颗坚强的心,去迎接时代的挑战,并在努力中体验到不断进取的快乐与成功。

幼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内容和情境是变化的、动态的,只有充分发挥创造性,以研究者的姿态投入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而进行教育研

究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充实感,会使教育工作变得充满挑战性和乐趣,对我们幼教事业充满无比的幸福感、热爱感。

篇8:浅谈教师幸福感缺失

近年来, 我国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同时, 伴随着教师工作问题增多、压力增大、职业倦怠的产生, 一些教师出现抑郁、焦虑、疲惫、自卑、无法入睡、精神恍惚等现象,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缺失, 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很多, 从教学过程、研究过程、薪资薪资方面、管理方面、教育资源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帮助我们了解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缺失的成因及其影响,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引领学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1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本次调查高职教师300人, 调查研究表明, 高职院校多半教师体验到的工作幸福感在中等水平以上, 感到非常幸福和有些痛苦教师占极少数, 多半教师处于幸福和有些幸福之间。其中, 认为有些幸福的 (2.5-2.99分) 占33.7%;比较幸福的 (3-3.49分) 30.1%;3.5分及以上很幸福的占10.5%, 那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成因

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从教学过程、研究过程、薪资薪资方面、管理方面、教育资源五个方面体现的显性因素有传统文化观念歧视、教育理念变革的影响、责任与检查繁多、管理及评价制度滞后、工作量大、繁琐等方面。

2.1 传统文化观念歧视, 教育理念变革的影响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 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 两者不仅在知识教育类型、培养规格上有所差别, 更在层次上也有所差别。目前, 职业院校的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不高, 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的偏低, 社会认同感少, 职业幸福感下降。同时, 随着时代的变迁, 教育理念变革势在必行。教育的主体从“师德尊严”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再到“以学生为本”, 在夸大学生地位的同时, 教师的地位却在逐渐的下降。网上曾流传着一段视频: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戏弄老师, 当着全班同学面, 摸老师的脑袋, 打下了他的帽子。现实中, 我们常把“以学生为本”简单的理解为满足学生的一切需要就大错特错了, 教师丧失了应有的教育教学权利, 乃至丧失了教师的尊严。

2.2 责任与检查繁多, 管理及评价制度滞后

在现实中, 教育的成效是由教学及管理部门各类检查评比当中决定, 而教师是直接的承担者。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 学生考完试, 教师就都处于极端焦虑状态, 班级的排名, 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 还要承受学校内部各项指标的量化考核, 这些考查都是老师绩效考评最重要指标, 教师工作繁重的压力使其不堪重负。

3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影响

近几年来由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悲剧时有耳闻, 现今, 教师专业发展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 很多教师职业幸福感缺乏。教师职业幸福感缺乏在心理、生理和认知三个方面出现以下危害:一是出现心理障碍, 工作效率降低, 二是人际关系紧张, 出现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失控, 三是出现自我伤害。

4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的对策

教师就应该是热情洋溢、乐观豁达, 把教育活动作为幸福的体验过程, 这是职业境界的提升。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幸福感, 既要从内在幸福感方面找途径, 也要从外在幸福感方面寻找策略。

4.1 提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及社会地位, 加强对教育理念的引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司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要求“全社会都要尊重教师”, 同时要“逐步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与福利待遇”, 目的是要同国际接轨。但高职院校由于社会地方的不高,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的偏低, 目前教师的收入水平与福利待遇还难尽人意。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提升职院校教师的社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同时, 在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实际上是“以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亦是教育根本目的, 学生将在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而不断得到强化, 要尽快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切实转变观念,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从自己从事的职业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重新塑造职业教育的社会。

4.2 减轻教师压力, 改进评价管理的制度, 增强职业幸福感

当下流行的一句“口头禅”:“教师有‘七怕’:一怕考试, 二怕出事, 三怕家长, 四怕学生, 五怕投诉, 六怕评比, 七怕耽误孩子”。社会在给学生减负, 同时也应给教师减压, 每次学生考完试, 教师就都处于极端焦虑状态, 班级在学校、学区、乃至县市的排名, 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 同时, 还要承受学校内部各项指标的量化考核, 这些考查都是老师绩效考评最重要指标, 教师工作的不合理评价管理制度在影响职业幸福感占住了关键因素。例如:在教学检查中, 新教师“一刀切”手写教案检查应该予以适度调整。在教学评价管理中, 尽可能淡化教师之间的竞争, 促进教师之间团结协作, 因为合作能促进交流, 完善考评激励机制来增强教师工作的主人翁精神, 提高教师工作的幸福感。

5 结论

职业幸福感决定着教师的工作状态, 关系到我们整个教育的发展,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是加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分析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职业幸福, 提升幸福意识, 发展幸福能力, 形成健康幸福的职业感。

参考文献

[1]谢华.浅析如何提升教师幸福感[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0 (06) .

[2]王洋.高职院校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以天津地区为例[J].大佛大学校硕士学位, 2012 (04) .

[3]贺克春.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 2009 (01) .

[2]杨婉秋.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J].健康心理杂志, 2003 (04) .

[4]谢华.浅析如何提升教师幸福感[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0 (06) .

[5]卢清, 成云.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 (理论版) , 2008 (02) .

上一篇:党章测试(答案)下一篇:争做文明小市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