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诱导对心率变异性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2022-09-10

麻醉深度监测及HRV是目前国内外临床麻醉研究重大课题。近年来BIS已被报道与镇痛深度有良好的相关性。HRV可较好反映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舒芬太尼是一种新合成的拟吗啡类强镇静、镇痛药物, 心血管的稳定性好, 呼吸抑制短而弱、无组胺释放等优点。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12月间的30例应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身麻醉患者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拟行全身麻醉患者30例, 其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23~59岁, 体重指数 (BMI) 控制在18~25kg/m2。术前心、肺、肝、肾等脏器均未见严重病变, 无神经系统疾病。ASA为Ⅰ~Ⅱ级, 按舒芬太尼的剂量随机均分为3组, 0.5μg/kg (Ⅰ) 、1.0μg/kg (Ⅱ) 、1.5μg/kg (Ⅲ) 。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ASA分级比较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麻醉方法

采用静脉复合麻醉, 术前30min常规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盐酸戊乙奎醚1mg肌肉注射。乳酸林格氏液8mL/ (kg·h) 维持滴注。麻醉诱导时分别缓慢静注异丙酚1mg/kg, 顺苯磺酸阿曲库胺0.2mg/kg, 及舒芬太尼0.5、1.0、1.5μg/kg, 5 min后气管插管, 接麻醉机, 间断正压通气, 按诱导期设定的异丙酚和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维持麻醉。

1.3 监测项目

采用无创动态监测BIS、心电图采集心电信号, 分别在麻醉诱导前 (基础值) 、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3、5min观察BIS和HRV参数变化。术后24h随访了解患者呼唤名字有记忆感觉视物不清, 对气管插管操作有记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统计处理。数据采用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团体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气管插管操作均在1min内完成, 均未见胸壁肌肉僵直发生。各组的BIS观察值比较, Ⅰ~Ⅲ组基础值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各组在麻醉诱导后各观察时点的BIS值均低于基础值 (P<0.05) 。插管前和插管即刻和插管后1、3、5minⅢ组BIS值均明显低于I组 (P<0.05) , 但Ⅰ、Ⅱ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病人均无术中知晓。诱导和插管期间各组HRV无明显变化 (表1) 。

3 讨论

点即良好的血流力学稳定性。但舒芬太尼是强效镇痛药, 快速大剂量注射易引起呛咳和胸壁僵硬。在临床麻醉中应在无外界刺激时, 适当将异丙酚和舒芬太尼浓度降低, 以免血循环过度抑制。以0.5~1.0μg/k g更适合临床麻醉诱导。

舒芬太尼是拟吗啡类镇痛药, 异丙酚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可控性强等特点, 90~100s作用达峰效应, 持续5~10min。BIS能及时反应大脑皮层功能状况和麻醉药的效应, BIS是一个简单变量, 其范围0~100, 数值降低时表示大脑皮层功能抑制加深。本研究中Ⅰ~Ⅲ组基础值无差异, 插管前、后Ⅲ组BIS值明显低于I组。插管后Ⅲ组BIS低于Ⅰ组, 差异显著。结果表明, BIS不仅随着舒芬太尼剂量增大产生镇静效应的加深而降低, 而且随着舒芬太尼产生镇静效应的时效过程而降低。诱导和插管期间各组HRV无明显变化。说明舒芬太尼对血循环影响轻微, 显示了舒芬太尼的重要特

注:与基础值比较*P<0.05, 与I组比较△P<0.05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在全麻诱导对心率变异性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12月间的30例应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身麻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各组气管插管操作均在1min内完成, 均未见胸壁肌肉僵直发生。Ⅰ~Ⅲ组基础值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各组在麻醉诱导后各观察时点的脑电双频指数 (BIS) 值均低于基础值。插管前和插管即刻和插管后1、3、5minⅢ组BIS值均明显低于I组。术后随访病人均无术中知晓。诱导和插管期间各组心率变异性 (HRV) 无明显变化。结论 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对气管插管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差别, 0.5~1.0μg/kg舒芬太尼更适合临床麻醉诱导。

关键词:舒芬太尼,麻醉诱导,血流动力学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514~534.

[2] 欧才好, 邱桂梅, 梁爱霞, 等.异丙酚静脉麻醉辅助胃镜检查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 :31~32.

[3] 戴体俊.麻醉药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9.

[4] 张晓琴, 蔡英敏, 薛荣亮, 等.舒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525~526.

上一篇:PPP模式下投资项目整体税收筹划下一篇:互联网时代企业营销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