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剂量选择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

2022-09-10

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 药效的强弱与药物剂量成比例, 这种关系称为量效关系。中药是多成分的混合物, 作用靶点广泛, 效应强度普遍较低, 成为中药量效关系研究的难点。本文从剂量角度对中药量效关系研究中的一些难点进行讨论, 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1 中药剂量选择依据

1.1 药性

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性, 酸、苦、甘、辛、咸五味, 以及升、降、浮、沉之不同, 性味不同, 各自的偏性也不尽相同。临床多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的阴阳偏盛偏衰, 使之趋于平衡而达到治病目的。一般来说, 药性峻猛者用量宜轻, 药性平和者用量较重。如生大黄, 为攻下药, 苦寒沉降, 力猛善走, 泻下力强, 用量宜轻, 多用3~6g左右剂量。山药性属甘平, 为补益药物, 药味较淡, 药性较弱, 作用温和, 用量可稍重, 剂量范围多在10~30g之间, 甚至可用到60~250g剂量。

1.2 病情

临床用药要根据病情的需要。急病、新病患者, 因为病程尚短, 对患者正气损伤尚小, 病机单纯而病情变化较快, 此时用药须量大才能效速, 直截病势。慢性病、久病患者, 症多属虚实夹杂, 病情复杂, 用药时需要权衡考虑疾病的各个方面, 药味多而用量宜少。如人参, 用于肺脾虚弱之短气喘促、倦怠乏力时, 多需小剂量文火久煎, 并配合其他补益药物。用于气虚欲脱, 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时, 则要大量浓煎, 可单用, 如独参汤。

1.3 体质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现代体质学说[1]研究认为, 由于体质差异, 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不一, 因而临床用药、剂量都有差异。体质差异影响着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

2 中药剂量改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举例

单味中药剂量改变, 临床疗效不同。在中药临床应用过程中, 很多药物出现一药多效或双向调节作用, 此种现象多由药物剂量不同引起。如红花小剂量可养血, 大剂量应用则破血。黄芪小量升血压, 大量则降血压, 并且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出, 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汗止。细辛小剂量可以兴奋呼吸中枢, 大剂量应用却会导致呼吸中枢麻痹。山楂6g祛瘀力强;9~12g温通力强。桑白皮6~9g有退热作用;10~12g有祛痰、镇咳等功用;15g有利尿及轻泻作用[2]。

3 中药量效关系特点讨论

3.1 维系中药量效关系的外部环境严格

中药临床疗效可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具有量效关系, 这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已获得证实。虽然如此, 维持这种量效关系的外部环境一般比较严格。如果外界环境发生略微变动, 原有的量效关系将可能不复存在。这与中药的特性有关。与化学成分单一的西药相比, 中药化学成分要复杂许多。单味中药通常即有多种成分, 如大黄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 含有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又含有大黄鞣质、脂肪酸、草酸钙、葡萄糖、果糖和大量淀粉等。大黄既有增加肠蠕动、促排便功能, 又具有抗感染、健脾、利胆、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多重功用。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导致中药临床疗效的多重性。临床疗效的多重性可在不同剂量、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中体现出来。即, 临床疗效的发挥, 不仅与药物剂量大小有关, 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治疗对象、疾病严重程度、疾病证候类型、组方配伍等等。因此, 中药量效关系研究, 往往需要限定在一定外部环境之内, 脱离这一固定的外部环境, 量效关系将变的更为复杂多变。

3.2 中药量效关系研究中效应指标的选择很关键

同一药物相同剂量, 作用于不同个体临床疗效亦可能完全不同, 既可使亢进的机体功能向正常状态转化, 又可使低下的机体功能向正常状态转化, 显现出一种双向调节作用。剂量对中药临床疗效的影响概括来说可分为3种情况: (1) 中药剂量改变, 临床疗效表现为全或无。 (2) 在一定范围内, 中药临床疗效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3) 剂量改变, 临床疗效完全不同, 发生质的改变。另外, 中药的疗效和毒效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对某位患者安全有效的药物剂量对另一个患者使用时, 因为证候、体质等多方面原因可能表现为毒效。因而效应指标的选择需要符合中药临床疗效的上述特点, 以应对不同剂量可能产生的多种临床疗效或可能产生的毒效。

摘要:中药依据药物药性、病人病情、病人体质等选择用药剂量。单味中药剂量改变、整方剂量改变、整方中单味中药剂量改变皆会影响到临床疗效的发挥。中药量效关系客观存在, 但维系中药量效关系的外部环境严格。并且因为中药临床疗效的多重性, 在量效关系研究中, 效应指标的选择很关键。在对效应指标进行评价时, 需要考虑中药临床作用的时效性特点。

关键词:中药,剂量,量效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 程润泉.30味中药剂量大小之妙用[J].中药通报, 1988 (1) :49~50.

[3] 郑旭锐, 孙守才, 李长秦.加味四逆散治疗肝纤维化量效关系实验研究[J].吉林中医药, 2008, 28 (5) :377~378.

[4] 黄志伟, 何秀红.不同大黄剂量对急性黄疸型肝炎量效关系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2, 8 (11) :658~659.

[5] 谢裕华, 陈超.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外周血ESR、PCV及ηb水平的影响[J].新中医, 2007, 39 (6) :23~24.

上一篇:推动沈阳市羽毛球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下一篇:高校学院办公室工作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