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教育论文

2022-05-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图书馆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对一个人素质的成长、培养和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在深化儿童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图书馆学教育的特殊作用不容忽视。开展儿童图书馆学教育有助于他们从“应试人才”向“素质人才”的转变。

第一篇:图书馆学教育论文

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现实思考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一门有着两百年历史的学科,图书馆学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发展:目前高科技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网络传播方式广泛运用,使得图书馆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提供资料的内容日益丰富,其服务对象也更加淡化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对图书馆的运用也更加方便。所以图书馆仍将处于社会信息交流的枢纽地位,可以预见,图书馆学专业的高级人才和相关学科人才将在一段时期内有相当的需求。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尽快予以解决。

一、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1.招生困境

从招生情况看,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有萎缩的趋势。一些学校图书馆学专业第一志愿报考者寥寥无几,其余大多是调剂而来,招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光明日报》曾刊登了解放军医学图书馆馆长湛佑祥的文章,其中有相关的基本数据:“全国开设图书馆专业的大学仅有20多所,全国高校每年招生人数才500人不到”。其实类似的数据在其他宣传图书馆学教育的报刊中也见过,事实也的确如此。由此看出,图书馆学专业从其教育的第一关口——招生,就面临困境,这其中的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主要在于观念上的误区,即人们从认识上就一直不很认可图书馆学作为学科的存在。

追溯图书馆学专业的起源,最早是一种师傅带徒弟式的技能培训,所以从一开始,人们就将其定位在“借书、看门、守摊儿”的简单劳动上,即使现在的信息社会,人们也不过认为图书馆的劳动是从过去的手工操作换成了计算机操作,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另外,图书馆一般没有人事调配上的主动权,所以大多数图书馆成为单位里"皇亲国戚"养老之地,由此,人们则更不会从学术内涵上看待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教育,从而影响了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本专业的选择。

2.就业困难

“就业难”特别是本科生就业困难是遏制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另一瓶颈。如2006年河北经贸大学该专业毕业的60名本专业学生,除去考研继续深造的学生,虽然100%找到了工作,但细分析起来,其实质还是让人“沮丧”:大部分学生进的是民办学校或者民营单位,再就是“老、少、边、穷”地区。为此为数不少的同学毕业就“跳槽”——或经商或改行。

相比较而言,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就业渠道稍宽泛一些,比如可以从事管理、教育等,但实际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因为首先是高学历毕业生少,其次是国内够水平的信息机构也为数不多,且大多因种种原因超编等,为此抬高了信息社会中这样一门“热专业”提供的稀缺人才的就业门槛。

3.教学困惑

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教育的培养对象从过去的从事社会文献信息交流的人才重新定位于从事社会信息资源管理的人才。而我们知道,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的多维立体模式,它除了要对信息本身进行管理外,还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信息的技术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递、共享和交流,建立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的经济管理——在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的同时,应努力提高信息活动的经济效益;信息的人文管理——主要指不能用技术手段、经济手段进行的其他管理,包括制定信息政策,研究信息文化、信息心理等。在这种特定的专业内涵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既不同于传统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专业(主要面向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等公益性部门培养专门的文献管理人才),也不同于新兴的计算机专业(特别强调信息技术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精通信息技术“硬件”的人才),其专业应该立足于资源管理,拓宽专业口径,从根本上改变原有专业的狭隘形象,致力于培养在图书馆及情报机构、信息管理业、信息服务及相关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但现实培养教育中的教材多年不变、内容交叉重复、专业知识面窄、授课形式单一等问题在大多数院校中存在,这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显然相去甚远;同时,相关师资也严重缺乏;再有就是学习内容的过于“专业化”——过多关注于空泛的专业理论而忽略了相关技能的培养,使得其他具有纯粹“硬件知识”(比如计算机专业)和“软件知识”(比如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很可能抢了我们专业学生的饭碗。因此,如何在新的信息环境中制定与之相符的教学内容、模式等成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二、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1.更新基础知识

提炼原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等相关专业中适用于一般信息资源管理的知识,与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新理论相结合,构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新的知识框架。未来的信息资源管理者应是面向电子信息资源管理,可提供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电子信息服务的专家和管理人才,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更新中,首先要集中体现在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等科目;其次,还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如法律、经济、社会学等,真正成为文理相通的复合型人才。

2.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的创新必然导致课程体系的重建,要培养跨世纪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就必须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的课程体系。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以模块化,即将所有课程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相互独立的模块,它们可单独用于教学。模块基本有4种:一是基础知识模块,主要包括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如图书馆学概论、文献编目、文献分类、文献资源建设等课程;二是外语模块,包括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第二外语等课程;三是信息技术模块,包括计算机操作、常用软件使用及数据库的结构及管理等课程;四是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信息资源管理、信息产业、信息政策与法规等概论性课程及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等信息处理课程。

我们也不妨借鉴日本等国的相关经验--学生在外语、历史、数学等专业先修两年后再转入图书馆学专业学习,使其形成较广博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换句话说就是“文理联合办专业”。

3.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

应根据未来人才市场对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动态地调整各模块的课程体系。再根据不同的模块组合,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以适应市场需求,使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教育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通过培养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和较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能够独立操作与开发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和较强的IRM(信息资源管理)综合能力;具有某一(些)专长和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以满足我国信息事业不断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4.协调不同层次学历分配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图书馆界从业人员中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不足15% ,发展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首先要从本科教育抓起,大力发展并尽快使其覆盖本行业,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事业的高层次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其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不能忽视。教育部早已明文指示要在高校普及信息检索课程,目前该课程已成为培养现代用户信息处理能力(现代八大核心能力之一)的指定选修课,而且其规模日益加大,同时藏书建设将与学科发展匹配,,特别数据库建设也是学科发展的体现,情报信息服务需求巨大,这些教学和服务工作都可以由研究生来承担,以弥补本专业师资力量和业务人才的匮乏;再次,发展博士生教育,有计划地培养本专业和本领域内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及管理者;另外,也可以多种形式(诸如短期培训、在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进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活动,使那些从事实践工作多年的“图书馆人”成为弥补高等教育不足的有生力量。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武晓丽

第二篇:如何深入开展儿童图书馆学教育

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对一个人素质的成长、培养和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在深化儿童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图书馆学教育的特殊作用不容忽视。开展儿童图书馆学教育有助于他们从“应试人才”向“素质人才”的转变。政府、教育界和家长都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从各方面及早作出调整,掀起一个儿童图书馆学教育的高潮,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儿童教育;图书馆学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有关数据表明:全国高校平均录取率已达50%,有些省份甚至已超过70%。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应试教育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今天的孩子尤其是幼儿,以后面对他们的教育将全面转向素质教育。

我们知道,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对一个人素质的成长、培养和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所以在深化儿童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图书馆学教育的特殊作用不容忽视。开展儿童图书馆学教育有助于他们从“应试人才”向“素质人才”的转变。政府、教育界和家长都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从各方面及早作出调整,掀起一个儿童图书馆学教育的高潮,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作为家长,在社会大环境还没有完善的时候,应从家庭小环境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氛围

图书馆对一个人的成长,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图书馆学教育要早下手,从儿童身上抓起。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儿童图书馆学教育几乎还是个空白,我国至今还没有针对儿童开展图书馆知识普及教育的措施,即使开展中学生图书馆学教育目前也只是极个别学校的“志愿行动”。

但当社会大环境对于儿童图书馆学教育尚未形成规模气候时,家长却不能坐等环境的变化,而是要在家庭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类似以下的工作, 这样对于孩子介入早期的图书馆学教育,是很有帮助的。

(一)在家庭中,家长应为孩子准备一个小的书架,专门放置孩子阅读及与孩子有关的图书

幼儿处于初级阅读期,不具备读文字的能力,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家长安排幼儿阅读应从图象先开始,比如动物图画、日常用品图画、漫画书等,利用幼儿喜欢鲜亮画面的特点,使他喜欢阅读。除这些简单的图画外,家长还应该准备一些带文字说明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与幼儿一起阅读,讲解时要声情并茂,不时提问并适时对幼儿的正确回答予以夸奖,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书中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书籍及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幼儿正处在成长时期,他的记忆和感觉能力最强,接受能力特别快,因此,家长要牢牢抓住幼儿这一可塑性最好的年龄段,培养他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使幼儿从小对图书有感性认识,进而把他们从小领进图书世界里。

(二)为体现图书的分类检索,放置时将这些图书粗略的分类

家长在小书架上放置图书时,应该简单的进行分类,如将图画书与文字书分放、大书与小书分放、汽车书与动物书分放等。可以与幼儿一起进行分类,按照他认可的分类方式进行摆放。这样,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家长就可以不告诉他直接的答案,而是鼓励他们自己翻书,自己动脑,自己去书架中寻找并发现答案。家长平时也就书中内容让幼儿取相应的图书阅读,拿对了要表扬,拿错了要指导,这样就能使他潜移默化接受书籍分类、整理的概念,增强他们利用图书的能力。

(三)教育幼儿整理书架及清洁图书,养成轻拿轻放、珍惜图书的好习惯

图书分类后,要教育幼儿经常整理书架,定期打扫书架上的灰尘,擦拭封面,粘贴破损图书,轻拿轻放,不撕扯、拉拽,珍惜和爱护图书。教育孩子从书架上取书看完后,必须将图书立即再放置回原来的位置,不能不放或乱放、混放,培养他的时间观念。

另外,家长应积极支持幼儿参加读书比赛、绘画比赛等围绕图书进行的竞技活动,通过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图书作品,拓宽幼儿的知识面,体会到读书带来的成就感。

总之,家长应充分重视对幼儿这方面的培养,引导幼儿接受原始、粗略的图书館教育。有一天当孩子能够学会从他的小书架上寻找自己喜欢的图书并阅读时,他就初步具备了使用图书馆的基本能力,也为将来利用图书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稍微长大以后利用图书馆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从教育界和图书馆界来讲,要大力开展儿童的图书馆学教育

我国儿童图书馆学教育和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外的儿童图书馆学教育走在了我们前头,而且水平较高。例如日本,它为适应情报化社会的发展,在传统图书馆学之外更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儿童及中学生的情报学教研活动。事实证明,它们的儿童及中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而且知识面广,学生情感、品质、个人条件及特长、应变能力、生活能力、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及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提高。

笔者认为,幼儿园、小学图书馆(室)是进行幼儿图书馆学教育的最好阵地,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广泛并循序渐进地开展图书馆知识的普及及系统教育。这些单位的图书馆管理员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担负起图书馆学教育的责任,中小学生图书馆知识普及及系统教育开展得如何,将成为衡量我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施进程的一个标志。

(一)加强儿童图书馆、图书室建设

开展儿童图书馆学教育仅靠宣传说教是不行的,建好各自的图书馆(室),让孩子身临其境,亲身体会和学习是图书馆学教育的最好途径。基于图书馆教育形式上具有的主动性、灵活性和选择性优势,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编写并利用图书馆知识普及读物,引导儿童热爱图书馆

针对幼儿特点,编写一些内容浅显、形式多样的图书馆知识普及读物,如漫画、连环画等。或者在其它教材中适量渗入图书馆方面的知识。还可利用如黑板报、宣传广播、专业人员讲座,组织孩子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孩子热爱图书馆。

(三)在幼儿中开展志愿者行动,让幼儿积极参与图书馆实践

校图书馆(室)可以经常在孩子中征集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图书馆实践。让他们初步了解图书馆内部的工作流程,参与图书的借阅、上架等读者服务工作。孩子通过参与参与服务与管理等实践活动,可以对图书馆分类体系、布局、检索方法有所了解,更加了解和掌握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实际增加了动手操作能力。

三、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根据各地特点兴建一批儿童图书馆

各地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兴建一批儿童图书馆或在原有图书馆中设立儿童专区,从而加大对儿童教育的投入,整合儿童图书馆学的教育资源。

图书馆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知识性强的科学,发展幼儿及中小学生图书馆学教育,培养他们强烈的情报意识和搜集、判断、处理、创造信息的能力,这是新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发展图书馆学教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希望之所在。

我国儿童的素质教育要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现时应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建立各种配套设施,广泛开展图书馆知识普及教育,全社会及家长都来创造条件,重视、培养、提高儿童使用图书馆的能力,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蔺丽英 蔺丽军

第三篇: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产生的背景分析

【摘 要】本文从分析近代中国图书馆出现的历史史实出发,探讨了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各种原因。为进一步探索图书馆学专业的性质和宗旨做了有益的铺垫。

【关键词】图书馆学 专业教育 背景

反观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史,自1920年开始,已经历了90个春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90年的图书馆学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有记载早在1913年金陵大学图书馆的馆长克乃文就在金大文理学院开设了图书馆学的课程,①1920年3月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学校——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正式开端。对近代图书馆事业发生发展状况、历史背景的梳理,是研究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产生背景的关键,也有益于对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性质和宗旨的探究。

一 清末民初教育改革与近代图书馆的出现

近代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与整个生活、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的状况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文化浪潮,西方传教士对西方学术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尝试,以及国人留学留洋,对西方社会文化的认识和介绍的过程,逐渐被中国接受并发展起来的,是西方的文化实体在中国移植的具体现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千年不遇的变革,鸦片战争后,长期封闭的国门被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清政府的封建专制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救亡图存,开始实行变革,在各种改革与维新运动之中,教育制度的改革,确切来说科举制度的改革是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来进行的。而教育改革直接导致了社会文化变迁与新的教育机构——近代图书馆的出现。

1.废千年科举,兴西式教育

从1840年起,中国先进的士大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从“闭关锁国”到“睁眼看世界”,首先意识到旧的科举考试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摆脱困境,掀起了改革封建教育的思潮,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的展开,开始兴办洋学堂,派遣留学生。1862年,作为清政府官方最早创办的西学堂——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为培养外语翻译人员,后来逐渐开办实用技术的课程,培养掌握科技知识和军事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1872年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生之父”的容闳,携三十名幼童赴美留学,实为中国近代官派留学生之始。②洋務运动和留学出洋成为清政府教育改革的前奏和铺垫。

清政府最早的教育改革,记载于清光绪元年,即1875年,礼部上书奏请开设算学一科,③作为新的考试科目和选拔人才的办法。1898年,维新派代表康有为上书请废八股,更重申了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广泛开设农务学堂、编译学堂、医学堂和茶务学堂、蚕桑公院等实用技能的培训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8月(1905年),清政府“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废除了在中国实行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重组,这也意味着几千年来中国所尊崇的价值和观念,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处于大的变革之中,教育制度的变迁,是国人一种自觉主动的应对,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同年政务处奏请特设学部,④作为主管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并开始建立较为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近代教育改制的实质,是对西方学术的学习和效法,新式的学堂教育制度、分学科学习的教育内容几乎都是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学校模式创办的。

2.新式学堂的不断设立与图书馆官制

随着旧式科举制度的彻底废除,新式的学堂在各省纷纷设立,普及学校教育成为新式教育的主要内容,清政府也随之颁布了相应的教育宗旨和教育制度,光绪二十九年11月(1904年),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向全国颁布,其中对图书馆的行政、业务和职员等都有较具体的规定,在《大学堂章程》“屋场图书器具章”中规定:“大学堂当附设图书馆一所,广罗中外古今各种图书,以资考证”。在教员管理员的设立一项中包括有“图书馆经营官”,《高等学堂章程》中规定:各种学堂应设图书室,设掌书官,掌一切图书仪器等项,均听命于教务长。⑤1906年,在学部拟定的学部官制职守中,图书馆事务属学部下设之专门司办理,这正是图书馆“官制”⑥的开始。

清政府通过新式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分工,第一次确立了从中央到各省的图书馆管理机构和管理官员,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随着留洋考察的不断深入,西方的图书馆观念逐渐传入,公共图书馆不断涌现。

3.属于社会教育事业的图书馆普及运动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在宣统元年即预备立宪第二年的筹备事宜中有“颁布图书馆章程、京师开办图书馆”两项,又在第三年的立宪筹备事宜中有“行各省一律开办图书馆”。⑦随后各省纷纷开始奏设图书馆,1906~1911年间随着新学制的推行,公共图书馆也陆续成立,1904年湖南、湖北、福建省的图书馆正式开办,1905年邮传部设图书馆一所,1906年黑龙江图书馆成立,国学保存会藏书楼成立,同时京师图书馆筹备开办,1907年,各省学务公所筹办图书馆,奉天图书馆创办、河北图书馆筹办、江苏图书馆筹办。

1908年到1911年期间,山西、山东、河南、云南、陕西、广东以及广西各省都纷纷筹备和开办图书馆,我国公立、私立的图书馆约有20余所。⑧

到1919年3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在《教育杂志》第十一卷第三号,发表全国教育计划书时,对于图书馆的计划和描述与癸卯学制时已有了更具体详细和现代的观点,在这个教育计划书中,将“中央教育行政上之重要设施”分为甲:普通教育;乙:专门教育;丙:社会教育三大部分,在社会教育部分,“属于社会教育者”,图书馆即列第一位,对于图书馆的重要教育价值,作了相应的表述:“图书馆之启导学术,其功用等于学校,现在国立图书馆规模简陋,不能购储各国典籍,及应大加整理扩充,并拟择中国交通便利文化兴盛之地,分别建设,以资观览”。可见当时图书馆的发展在观念上是很明确了,它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和学堂同样的社会教育和教育普及的主要形式,并且有其独立的行政权力。

二 近代图书馆观念的形成与传播

随着图书馆的广泛设立,西方图书馆观念制度和管理方法更进一步传播,国人对于图书馆的认识、介绍和讨论逐渐热烈起来。1896年,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创刊,在创刊号上写道:“泰西教育人才之道,计有三事,曰学校、曰新闻馆、曰书籍馆”。梁启超对图书馆的重视和西方学术分类的最早探索,使其成为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人物,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以后,他也被推举为分类委员会的主任。1909年孙毓修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长达二万余字的《图书馆》一文,连载于《教育杂志》第一卷,倡导图书馆应“注重平民教育,进行图书普及工作,以启迪民智,唤起民众”,是我国较早而系统地研究公共图书馆的文章,1910年他又首次将杜威十进分类法介绍到国内。

当时文化教育界的著名人士如李大钊、蔡元培、陶行知等都曾对图书馆做过相关论说。教育界人士对于新式图书馆观念的传播,主要强调了图书馆对近代社会民众普及教育上的特殊作用,是对学校教育的拓展与配合。近代图书馆不仅是以一种新式教育机构而出现,更是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传入,代表了一种公开、公平、公益的教育思想。而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图书馆“开启民智,唤醒民众”的作用尤为得到重视,这也正是我国图书馆性质的一个根本方面,即将图书馆作为西方的教育普及方法来为当时中国的人民动员、社会改良服务。

三 图书馆专门组织的成立和专业刊物的诞生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教育界人士对于图书馆的重视,各省市、学校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出现,逐步从一种新鲜事物发展成为一种事业。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的成立,开始为中国图书馆界输送专门人才,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开始起步。

1.中华教育改进社对图书馆事业专业化的直接推动

1921年12月23日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于北京,它是一个以留美归国知识分子为主体、文教界各方面有识之士广泛参与的教育社团。改进社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专门组织,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发展,与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开展有密切关系。它促成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以及全国性图书馆学专业刊物《图书馆学季刊》的创办,并首先向教育部提案申请开设图书馆学专科教育。中华教育改进社下设立了图书馆教育委员会,专门注重图书馆教育的各项事宜,积极推动图书馆教育的开办。1922年7月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在济南举行,图书馆教育组的决议案共有8条,在师范学校应增设图书馆管理科等,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举行的第二届年会上,提议美国将要退还的庚子赔款的三分之一作为扩充中国图书馆,并组织各地方设立图书馆协会。⑨在改进社的积极推动下,各地图书馆协会纷纷成立,1924年3月,北京图书馆协会成立,由中华教育改进社敦请戴志骞发起,并被推举为会长。这些协会的建立为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建立拉开了序幕。

2.中华图书馆协会图书馆教育委员会的成立

1924年7月,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在东南大学举行,提案刊行图书馆学季报,并转请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厅,于留学科内添设图书馆教育科。1925年4月,中华图书馆协会在上海成立,事务所在北京松坡图书馆(梁启超为纪念蔡锷所倡议设立的图书馆),协会于6月在北京举行成立仪式,创办了《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并开始筹备《图书馆学季刊》的编辑发行。

随着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中华协会会报第一卷第一期于1925年6月30日发行,协会的宗旨是:“本会以研究图书馆学术,发展图书馆事业,并謀图书馆之协助为宗旨”。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对图书馆事业专业化程度以及专业教育的展开是一种直接的推动。当时教育界和学术文化界的众多名人都是图书馆协会的会员,包括陶行知、梁启超、胡适、顾颉刚、赵元任、林语堂等。协会认为当时的现实情况是,我国图书馆虽然普遍建立,能够以专业方法进行管理和运行的却很少,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成为亟待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图书馆协会委员会下设立了图书馆教育委员会,以洪有丰为主任,胡庆生为副主任,东南大学图书馆朱家治为书记,委员包括李小缘、刘国钧、施廷镛、杜定友、沈祖荣、韦棣华等。

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是近代图书馆事业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进程之一。由于设立了专门的图书馆教育委员会,图书馆学教育开始了正式的筹备和规划。

3.图书馆学专业刊物的发行与专业教育的展开

1926年3月,由中华图书馆协会编辑的《图书馆学季刊》创刊发行。这是第一次将图书馆专业,以“图书馆学”来命名的期刊,意在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图书馆专门学术。在《图书馆学季刊》发刊词中,这样写道:“学问天下公器,原不以国为界,但各国因其国情不同,有所特别研究贡献……图书馆学之原理原则,虽各国所从同,然中国以文字自有特色故,以学术发展之方向有特殊情形故,书籍之种类及编辑方法,皆不能悉与他国从同。”⑩在“本刊宗旨及范围”中,明确提出刊物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图书馆专门学术:“本新图书馆运动之原则,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以期形成一种合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这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专业化程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图书馆学季刊》成为中国图书馆学发生发展的学术阵地,更为中国本土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展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形成一种学术支持。

在图书馆专业组织和专业刊物相继诞生的同时,早期的图书馆专业教育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陆续的开展起来。除了1920年,在武昌成立的文华大学图书科外,大部分的早期图书馆教育都是以培训班的形式开办的。

1923年,回国服务的洪有丰首先开办了“暑期图书馆学讲习科”。该科为期一个月,每天讲课两小时,学员80余人,讲义自编。以后在1924、1925和1926年中,曾经连续四年开班。其中1925年7月15日至8月15日开的班,面向全国,规模最大,是由中华图书馆协会、国立东南大学、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省教育会合办,系“全国第一次的图书馆学暑期讲习班”,“学员三十余人”,杜定友应邀前来讲学,李小缘、刘国钧等都曾登上讲台授课。暑期图书馆学讲习科(班)是我国开办时间最早、影响最广泛的职业教育,为全国各地培养和储备了大批图书馆业务骨干,对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和补充。

此后,专门的图书馆学系科,图书馆学校逐渐出现。1926年8月,上海国民大学在教育科中设图书馆学系,杜定友为主任。同年秋,四川成都草堂图书馆专门学校开学,学习期半年,毕业学生6人。○111927年,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成立,开创了在综合大学开办图书馆学系的先例,李小缘担任系主任。

图书馆专门组织成立,专业学术思想初步成型,职业教育热烈展开成为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产生的背景和前提。但却不是其发生的直接原因。专业图书馆学教育的实现,与教会大学如金陵大学、文华大学的教会性质直接相关。

四 教会大学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最早开创图书馆学教育的文华大学和金陵大学同是教会大学。教会大学可以说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源地。教会大学的师资和财力,是图书馆学教育在中国产生的直接原因。随着新的考试制度与新式学校教育的推行,早就在中国各地传道的外国传教士们,有机会成为了中国新文化浪潮中的一员,他们创办学校,教授西方的科学文化科目,如算学、医学、化學等,很快就成为中国新式教育中的领军人物。当时的中国社会,留洋和学习英文成为一种时髦,教会学校沿袭西方的学校教育体制,从中套路,形成中西融合的教学环境。在教授方法、系科设置和专科研究等方面具有典范作用,与当时尚未成熟的中国学校体系相比,有很多优越之处。

1913年美国人克乃文,在金陵大学文理科开设了图书馆学课程,这是我国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图书馆学课程的记载,后来在金陵大学学习的李小缘和刘国钧,毕业后留在金陵大学图书馆工作,并由克乃文推荐,留学美国,学习图书馆学,回国后,他们致力于国内图书馆的发展,并在1927年,于金陵大学文科设立图书馆学系。

另一所美国在中国武昌的教会大学:文华大学,传教士即教师韦棣华成为在中国开办图书馆学家教育的宗师。1871年文华大学初创。1910年,韦棣华女士创设公书林,将文华大学的中西文图书采用开架的形式,公开陈列,“凡武汉三镇各机关、各界人士皆可应用,自由阅览”。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先驱沈祖荣先生当时正在文华大学学习,出任公书林助理,他跟随韦女士学习美国图书馆的相关知识,并经过韦棣华的推荐,他于1914年留学美国,专攻图书馆学。1920年由韦棣华和留学归国的沈祖荣、胡庆生等人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图书馆专科学校——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把“研究图书馆学术,服务社会”确定为文华图专的宗旨。○12学校仿造杜威创办的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的制度,学制两年,招收大学肄业两年以上的学生。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是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开端,随着它的成立和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专业化的进程从此展开,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也因此有了先例和范本,逐步地在教育界和学术界的推动下发展起来。

教会大学一方面是西方学术在中国传播的桥梁,一方面又对中国的学术文化研究有积极的发扬和促进。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最前沿,教会大学的影响波及我国各个专业学科和相应的专门事业,西方学术思想和图书馆技术方法在教会大学得到了直接传播,产生了与美国接轨的图书馆学教育,成为东学西渐浪潮中,教会大学对于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开创性贡献之一。教会大学对于图书馆学教育的最大贡献,落实到人,是对中国第一代的图书馆学教育家的启蒙。沈祖荣、李小缘和刘国钧正是在教会大学外国专家的启蒙之下,留学美国,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教育的开拓者。

五 结束语

将图书馆置于更广阔的近代社会,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属于近代教育革新的一部分,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东西文化在实际社会文化生活中相互融合的具体表现。从社会视野来看,近代图书馆从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出现,到图书馆思想的传播、人才的培养,最后发展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形式,是西学东渐的浪潮在中国从物质层次到精神层次,层层深入的一系列过程。我国近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发端是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的更深层次和阶段,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催生图书馆学教育的直接必要的原因,是图书馆事业的更高层次和阶段。中国图书馆协会这样专业组织的成立以及《图书馆学季刊》作为图书馆学专业学术刊物的发行,都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出现作了充分的铺垫,教会大学图书馆学校的创办更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出现的实例和范本。

注 释

①⑤⑧⑨○11邹华享、施金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大事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3、8、9、12

②栗洪武.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

③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④光绪政要.第二十七册(卷三十一):64

⑥⑦程焕文.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218、220

⑩图书馆学季刊,1926(1):1~2

○12肖安平.开创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创立和发展纪实[J].武汉文史资料,2003(9):34

〔责任编辑:高照〕

作者:曾果果

上一篇:测量实训论文范文下一篇:自主学习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