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转型图书馆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着力探讨学术出版转型与图书馆的责任,拓展图书馆服务的生长点,重塑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在探索学术出版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搜集国内外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相关案例,指出学术出版数字化变革对图书馆的影响以及二者的融合路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术转型图书馆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术转型图书馆学论文 篇1:

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的角色定位与服务转型研究

关键词:数字出版环境;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角色;服务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学术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影响,以及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服务的优势,研究了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服务的角色定位,最后指出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服务的转型路径。

数字出版是采用统一的二进制代码进行信息存储,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出版各环节进行处理,实现信息内容数字化传播的出版方式。移动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媒介形态与出版介质,使单向体验变为多屏互动。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交流实现了出版行业的服务创新,引发出版领域的结构调整与范式变革。在数字出版环境下,随着数字化读物的普及,不仅影响到科学信息交流、学术出版与科研评价方式,也给传统图书馆服务带来了巨大冲击。读者需求与阅读习惯的改变,削弱了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服务中心的地位。很多高校图书馆不再将馆藏规模作为建设重点,转而扩大了数字学术资源的采购量[1]。同时,开放获取运动降低了高校图书馆获取数字资源的门槛,为高校图书馆参与学术交流、知识共享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有必要重新审视在学术出版服务中的角色定位,探索全新的学术出版服务模式,以保障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学术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影响分析

1.1学术出版的数字化转型

学术出版是指与学术相关的信息资源的出版发行,主要由学术团体、出版机构共同主导。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学术出版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变化,也促进了数字出版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数字出版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内容编辑与出版工作,并利用互联网进行展示与传播,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目前,我国大型的学术资源出版机构包括中国知网、重庆维普等,为用户在线浏览、检索不同类型的学术信息提供了便利。一些学术机构根据用户需求构建学术资源数据库,或推出自动化检索软件,如勤云科技软件等,实现了学术资源编辑、评议与应用的一体化,促进了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转型。

1.2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

传统学术出版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是出版行业实现创新的必由之路。要想彻底突破传统学术出版的桎梏,就必须实现资源开放获取,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共享。2010年,我国建立了首个开放获取门户网站——中国期刊开放集成门户平台[2]。2012年,在“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上,我国学者对开放获取出版机制进行了激烈讨论,倡导推行开放获取这一全新的学术交流理念,改变传统的学术交流范式。目前,我国构建的大型开放获取平台包括Socolar、CAS-OAJ、奇迹文库等,支持作者对发表文献的开放获取与自存储,也为公众获取学术期刊提供了便利。《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也率先发布开放获取政策声明,提出学术文献的开放混合出版策略,并支持用户对原生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

1.3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学术出版由纸质化向数字化方向转型,为出版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出版的重要参与机构,无论在馆藏结构还是服务理念方面,无不受到数字出版的巨大冲击。为适应数字出版新环境,高校图书馆不得不摆脱纸质资源的束缚,通过大量采购、整合数字化刊物补充馆藏,实现馆藏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与开放获取,优质机构知识库的构建,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内容[3]。此外,数字出版改变了学术交流模式,也促使高校图书馆不断改进学术服务方式,通过提供编辑出版支持、科技查新等服务,提升其在学术交流价值链中的影响力。

2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服务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学术交流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数字化出版降低了参与者的准入门槛,为高校图书馆发挥学术支持作用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开放获取运动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出版服务必然成为一种趋势。

2.1日益成熟的技术环境

目前市面上适用于高校图書馆服务的软件逐渐增多,如Libguides开源软件等,由开发商提供程序代码和后期维护服务,方便用户自行下载利用,也可以根据需要对软件进行修改完善。这些借助互联网技术生成的成熟开源软件,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为其提供学术出版服务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图书馆员根据需要制订不同的服务方案,适应数字出版环境下多元化的用户需求。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能够利用各类开源软件,构建提供高速带宽的信息接入环境,通过购置符合数字出版需求的硬件设备,探索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全新服务模式。此外,高校图书馆在学术出版方面本身具有实践经验,更应该充分结合自身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学术出版服务。

2.2丰富的馆藏与经验

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出版服务,在出版机构与学术机构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4]。高校图书馆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与出版社、学术机构合作,整合各自的技术、资源与服务,能够开创全新的服务模式,以互联网为媒介拓展学术传播范围。同时,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构建了独立的出版社,在学术出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适应数字出版环境下的新趋势,高校图书馆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联合校内外学术机构,以馆藏学术资源为依托,与出版社共同探索全新的服务模式,实现学术交流与知识创新的目标。此外,这种方式也可以促进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帮助更多的科研用户出版学术成果,提高馆藏学术资源的利用率。

2.3深厚的用户基础

高校图书馆拥有相对稳定且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他们作为馆藏资源的获取者与利用者,也可以成为学术出版的潜在服务对象。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信息的来源,主要是科研人员、教师与学生等,而学术出版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这类具有相似学术需求与学科背景的用户。同时,高校图书馆本身拥有一定规模的忠实用户,他们能够充分获取和享受馆藏服务,也是数字学术出版的目标用户[5]。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既有用户的优势,通过开展用户调研,深入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充分挖掘不同层次用户的特定需求,根据用户的反馈建议制订学术出版服务方案,实现学术资源的个性化推送。

3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服务的角色定位

数字出版环境下学术研究、学术出版的日益网络化及其他学术服务机构的兴起,直接威胁到高校图书馆在学术交流体系中的地位。而科研教学中用户对学术信息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及全新学术交流生态圈的形成,更加要求高校图书馆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提供更为优质的学术出版服务。

3.1学术资源的管理维护者

高校图书馆在学术出版价值链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在对学术信息的整理、加工与传播等方面。传统的学术传播体系由出版商、图书馆、科研人员、中间商等构成。高校图书馆通过向中间商订购学术资源,以满足科研人员的基本需求,本质上扮演着信息中介的角色(见图1)。数字出版环境下开放获取运动的蓬勃发展,让其他机构能够参与到学术出版价值链中,用户也可以获得更多资源,极大地削弱了高校图书馆的地位。鉴于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改变传统服务理念,顺应开放获取运动的趋势,提升其在学术资源管理与维护方面的能力[6]。高校图书馆通过对学术资源进行层层把关,从中挑选满足科研人员需求的优质资源,不但能为学术交流提供资源支持,也能吸引更多潜在用户。高校图书馆本身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在长期实践中也建立了各类学术资源库。在数字学术交流背景下,作为权威的学术资源提供者,高校图书馆应该着力打造学术服务品牌,保持与科研人员需求的同步,进而赢得更多用户的青睐。

3.2学术机构的协调支持者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学术机构倾向于选择OA出版或数字出版,并且通过互联网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逐渐形成了全新的学术交流体系(见图2)。高校图书馆要想依靠丰富的馆藏资源与实践经验,进而保持自身在学术出版服务中的地位是不够的。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依然沿用传统的方式提供学术出版服务,即作者通过出版机构发表学术专著后,由高校图书馆向中间商购买以满足用户需求。这种服务方式相对单一,采购资源有限,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也增加了学术交流中的障碍。鉴于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反思调整传统服务模式,通过与学术出版中利益相关者的交流合作,构建全新的学术合作形式,通过协调各方利益保障学术活动的有序开展,拓展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

3.3学术成果的出版评价者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资源存储、传播与认证机构,拥有与其他学术机构合作开展学术成果评估的传统。图书馆员在学术出版服务中也扮演着提供信息检索、学术指导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的角色[7]。面对数字出版环境下的新需求,高校图书馆更应该通过优化学术成果出版评价机制,做好教学科研与学术成果的综合评估工作,为高校特色教学以及学术交流提供支持。同时,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强与出版商、其他图书馆、科研人员的信息交流,以协同合作激发全新的学术激励与融资模式,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到OA出版中。例如:普渡大学图书馆通过与大学出版社合作,共同组织与开展学术出版服务,帮助科研人员传播学术成果,并利用开放存取协议保障学术出版的公平性。

4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服务的转型路径研究

目前,高校图书馆正处于传统服务向数字化服务转型的重要时期,虽然其具备以升级转型刺激知识交流的优势,但依然受到历史因素、软硬件设施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如何利用数字出版环境下的技术优势,深入推动学术资源整合,提升学术出版服务水平,是高校图书馆人应该关注的问题。

4.1创新学术出版服务内容

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该通过特色学术资源建设,进一步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资源保障体系,为面向用户的学术出版服务提供支持[8]。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全面推广学术出版服务内容,如:通过构建云服务平台搭建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构建开放式、个性化的学术出版服务机制。为适应数字出版新需求,高校图书馆应该强化知识链接与创新,在学术出版服务中强化社交分享,如:通过构建学术交流社区或搭建自助式服务平台,促进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获得更多有益于服务的反馈和建议。同时,高校图书馆也应该注重搭建学术资源共享生态圈,利用互联网实现与出版社、科研机构的有效连接,围绕学术课题与科研动态开展在线讨论,让用户在学习、交流、分享中提升认同感。

4.2建立馆社一体化模式

高校图书馆通过与出版社合作,实现资源、技术互补共享,构建馆社一体化学术出版服务模式,不仅能够降低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出版服务的成本,也能够帮助高校图书馆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改进传统学术出版服务中存在的弊端。由于馆社一体化分为高校图书馆主导与出版社主导两种模式,为减少学术出版服务中的人力、管理资金投入,应优先选择出版社主导模式。这是因为出版社拥有丰富的学术出版经验,以其为主导不仅能够提供更多一手资源,也可以出让更多学术版权,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学术出版活动中,推进开放获取运动进程。高校图书馆在这种模式下,能够通过对出版社一手资源的整理与存储,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丰富自身的馆藏资源结構,并且可以集中精力开展数字学术出版工作,进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4.3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

高校图书馆提供学术出版服务的初衷,并非替代出版机构的功能,而是希望以数字出版方式促进学术交流,变革学术出版服务模式。在制订学术出版服务规划前,高校图书馆首先有必要全面调查用户的出版需求,收集教师、科研人员等对学术出版服务的建议,了解他们对学术出版服务的认可度,分析实施学术出版的基础条件和主体力量;其次基于用户需求分析,明确学术出版服务目标,明确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和服务功能,制订合理的学术出版服务发展规划。同时,高校图书馆应逐步推进学术资源开放获取,发挥自身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通过与政府部门、学术机构、企业合作,搭建学术资源服务中心,为社会人士提供更多的专业文献与技术服务,营造更加自由、开放的学术交流氛围。

5结语

高校图书馆承担着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的职能,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学术交流环境的变革,也要求高校图书馆认真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其在学术出版价值链中的影响力。目前,我国学术出版服务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高校图书馆在学术出版服务转型方面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模式,并结合我国文化环境探索全新的发展路径,以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波,刘万国.基于环境扫描的“十三五”高校图书馆转型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6(5):5-11.

[2]程文艳,王永芳,王珉.大学出版与图书馆的协同发展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5(11):128-133.

[3]吴林娟.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的开放存取实践研究[J].出版广角,2014(Z3):115-117.

[4]魏蕊,初景利.学术图书开放获取与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17-22.

[5]曾燕,郑建程,赵艳,等.SCOAP3:开放出版新模式及其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13(1):37-42.

[6]文风.数字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模式探索[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58-59.

[7]司徒俊峰,罗春荣,谢莉.国外开放存取期刊平台建设与服务研究[J].情报杂志,2013(7):165-170.

[8]孙杰,李淑媛.境外大学图书馆学术出版服务实践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6(2):64-70.

(编校:崔萌)

作者:刘佩芝

学术转型图书馆学论文 篇2:

全媒体时代学术出版转型与图书馆的责任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着力探讨学术出版转型与图书馆的责任,拓展图书馆服务的生长点,重塑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在探索学术出版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搜集国内外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相关案例,指出学术出版数字化变革对图书馆的影响以及二者的融合路径。图书馆应该树立大媒体大出版理念,培养用户开放出版的信息素养,通过多种模式促进学术出版向数字出版与OA出版发展,提升图书馆参与学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学术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学术出版;学术交流

〔Key words〕omnimedia era;library;scholarly publishing;scholarly communication

数字技术不断推进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由于技术环境的改变,媒体边界不断地模糊,不同媒体之间融合交错,由此引来了学术出版界的巨大变革。内容组织方式、书籍呈现方式、网络传播方式以及学术出版的商业模式都逐渐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在新旧范式转换期,跨界合作兴起,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数字出版日趋成为主流形态[1]。对于图书馆而言,资源建设已经涵盖虚拟资源乃至全媒体资源。随着资源生产方式和评价方式的不同,图书馆馆藏建设也要相应地做出变革。尤其是学术出版的转型,催生着图书馆这一生长着的有机体各种自助出版、个性化出版、开放获取出版等延伸服务。数字出版激发了图书馆的责任,重塑着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在全媒体时代着力探讨出版转型带给图书馆的变革,是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全媒体时代学术出版的发展趋势

“全媒体”即“Omnimedia”,源自美国一间通过杂志、书籍、网站等多种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的家政公司,从此作为传播学的一个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图书馆学情报学可以借助全媒体泛指承载信息和知识的各种载体[2]。同新媒体一样,全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创造了多种新兴的媒体形式[3],基于互联网精神的融合媒体创造了多种出版形式,使得出版也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各种出版介质、出版形态,从单屏体验到多屏互动,从内容转化到服务创新,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导致出版业的结构转移和模式变革,引发学术出版的策略调整与范式转换。

1.1 学术出版的压力和学术专著的衰落

技术是出版转型的重要助推器,数字出版的多业态发展使得传统出版不断衰退,学术出版商为了自身发展和利益考虑,不得不进行内容资源的争夺和跨领域的迁移。学术专著出版不断被剥离,学术出版领域边缘化,学术出版商的压力越来越大,数量锐减,不得不通过增加书目选择和书目多样化的政策进行战略迁移以避免进一步衰落[4]。教科书市场和大众出版的利益驱动使得学术著作分离,书目日益多样化。图书馆是学术出版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学术图书出版的危机对图书馆采购和资源建设都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障碍。

1.2 媒介形态的演变和学术期刊的博弈

新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应用形态创新不同的媒介形态,多种媒介形态和多种信息终端的有效融合使得传媒产业结构发生巨变。万物皆媒,新旧媒介共存共融,纸质学术期刊和网络学术期刊有效衔接,微博、微信、开放获取APP应用程序,纸质期刊的数字化形态借助网络介质进行传播和扩展[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中心主办、《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出版的纯网络学术期刊《知识管理论坛》就是推动研究成果公共利益最大化,实施完全开放获取出版,鼓励支持自存储的学术期刊典范。它不仅力图摆脱传统纸质出版的羁绊,充分展现新型出版(纯网络出版、开放出版、按篇出版等)的巨大优势,促进了学术期刊成果的快速、有效、广泛传播[6]。

1.3 媒介终端融合与受众阶层的细分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媒介终端不断融合,数字出版改变了学术出版的空间和时间成本,多种媒介以用户为中心在一个平台上整合。用户在获得新的传播工具的同时,从书籍之民逐渐转化为屏幕之民。文字已经从纸浆里转移到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电子显示屏和平板电脑的像素中[7]。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改变了用户的视觉阅读习惯,促成了信息的视觉化传播。一方面大众用户越来越不需要图书;另一方面精英用户有更多的选择去关注自己的图书,学术出版的受众也因此得到了重新解构和阶层细分。

1.4 产业模式转型与学术出版的开放存取

出版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出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形成数字出版,这是出版产业模式转型的必由之路。数字出版从编辑出版、印刷复制到传播发行整个出版流程都离不开二进制技术手段。手机出版、微信出版、即时通讯工具等新型数字出版形态不断涌现,信息载体不断丰富,内容组织形式变化多样,基于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迅速扩展和传播,原有产业链分崩瓦解。学术出版要突破瓶颈,必须首先开放自己的资源,彻底改变传统出版模式的弱点,积极融入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大潮中去[8]。开放存取改变了知识交流的传统模式,有效促进了学术成果的共享和利用,是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新模式和新理念[9]。

2 学术出版数字化变革对图书馆的影响

学术出版泛指与学术相关的各种相关事物,从学术专著到学术教科书,再到学术期刊的出版,包括纸本期刊与网络期刊,都可以视为学术出版领域研究的内容。学术出版是出版组织和学术科研机构之间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国内以大学出版社为生力军,大学图书馆作为一种学术性机构,在学术出版数字化趋势影响下,在文献采访、资源建设以及管理和服务等多方面受到巨大的冲击。

2.1 数字出版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图书馆的馆藏结构 互联网使得数字出版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从怎么读到读什么,从传统印刷思维到在线思维,从所有权到使用权,从阅读到共享,整个流程的变化都是具体而鲜明的。阅读媒介多样化,阅读内容电子化,阅读节奏速度化使得数字出版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云出版给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图书馆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信息内容的数字化也使得图书馆进一步摆脱了纸介质的束缚,图书馆的资源结构更加丰富并无限扩大。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快速获取,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2.2 数字出版改变了图书馆文献采访的方针原则

数字出版依托于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出版技术不仅要增加阅读的便捷性,还要根据不同的移动终端设计不同的传播方式,以增强数字出版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对图书馆采访而言,读者决策采购日益盛行。学术专著在线出版成为可能,学术期刊通过一刊一网一微信等多渠道平台进行传播,可以大大简化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编流程。例如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用PDA方式,预设图书馆文献采购的各项指标,读者点击阅读图书达到一定数量,就自动触发图书馆购买纸本书,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的指令,一方面满足了读者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图书馆采访工作更加科学简便[10]。数字出版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方针和原则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2.3 学术出版给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带来更大价值

全媒体时代,学术交流环境的改变促使图书馆知识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图书馆可以通过提供预出版和编辑出版支持服务来扩大其在学术出版和学术交流价值链中的作用。图书馆原来用于文献采购的费用还可以转换为开放出版服务费,SCOAP3就创造了将传统订购期刊转变为开放出版期刊,为图书馆介入所在机构的开放出版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11]。图书馆利用自身经费支持开放出版,借助出版服务可以提升服务的主动性,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服务。不仅起到了出版导向的作用,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价值。

2.4 信息服务商知识垄断对图书馆造成巨大冲击

图书馆作为一种公益机构,在管理和服务中还要同各种信息服务商争夺用户。图书馆自身订购的各类数据库商,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公司,亚马逊、京东等各种电子资源的平台商,都在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致使图书馆用户大量流失,极大地影响了图书馆发挥学术机构的社会功能。图书馆经费捉襟见肘,数据库服务商垄断并且不断涨价,近期中国知网提价引起国内各高校图书馆热议,中国知网拥有许多独家期刊和独家网络信息传播权,版权成本是中国知网提价的主要原因。知识财富的垄断对知识交流造成极大的障碍,图书馆需要建立更多的公益数据库,特色资源机构知识库来对抗信息服务商的冲击。

3 学术出版与图书馆的融合路径

3.1 图书馆自主建立出版社

图书馆自建出版社,是开放出版的一个主要途径。国外有些大学已经将出版社作为图书馆的一个部门,出版学术著作或者出版期刊,对电子图书馆藏和机构典藏知识库进行开放出版,这种方式在欧美大学的图书馆已经非常普遍。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于2007年创建了研究在线这一机构典藏库,成功创办数字期刊,探索开放出版的各种可能[12],也是一个很好的个案。堪萨斯州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NPP(New Prairie Press)出版社,其目的是出版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开放获取期刊,强调和传播本机构师生的研究和创造性的工作,并以此作为图书馆的战略任务[13]。国内不少大学的硕博学位论文库,为避免数据商垄断,加强特色资源建设,就拒绝同万方,知网及维普数据库合作,仅采用机构知识库典藏,图书馆自主建立出版社,可以对本馆特有的学术成果进行有限或无限的开放出版,在保护作者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成果的交流和共享。

3.2 图书馆与大学出版社合作

我国的大学出版源头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从南洋公学译书院、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山西大学堂译书院都可看作大学出版的源头[14]。大学图书馆与大学出版社合作,因为共同隶属教育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有效促进校内资源协同创新,开拓高等学校学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的新渠道。牛津大学出版社图书馆为耶鲁大学图书馆提供专著的印刷版和电子版来促进大学教学和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15]。图书馆对学者的成果进行学术托管,投稿推荐,机构典藏和开放出版,致力于开放获取大学的学术记录和研究成果,与出版社发展伙伴关系是图书馆数字出版战略的重要一环。

3.3 图书馆参与多机构出版联盟

与出版社合作之外,图书馆与学术协会,在线平台和新型期刊等建立出版联盟也是参与学术出版的一个重要举措。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建立的Highwire出版社,为多个出版商,多个学术协会架起了学术出版的合作项目和聚合平台[16]。美国SPARC作为非商业化的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自1998年成立以来,重点致力于开放期刊文献以及各种开放存取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开放信息门户,促进学术资源的开放获取和共享[17]。大规模多机构的出版联盟在非赢利的基础上合作,为学术出版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途径。图书馆参与多机构间出版联盟,探索新的学术出版路径,可通过各种有利条件提供定制出版,自助出版和个性化出版,促进学术出版与图书馆融合发展。

4 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在学术出版转型中的责任

4.1 培养用户开放出版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能否有效地管理和发布信息,开放出版的信息素养是全媒体时代数字学术素养的有力体现。图书馆员利用专业知识对开放出版进行政策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学术出版革命中发挥引领作用,为科研人员提供出版支持,是开展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的重要生力军。北京大学图书馆提供学术出版支持服务,提供期刊影响因子、期刊评价以及按学科建立期刊投稿指南,为科研人员筛选投稿期刊以及投稿地址等,就是图书馆培养用户开放出版信息素养的最好实践。

4.2 基于大媒体大出版理念建立图书馆出版联盟平台 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媒介理论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全媒体时代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大媒体、大出版的理念应运而生,大媒体就是媒介多层次、多种类、多机制的有效整合[18],大出版则是以现代出版的视角审视出版形式、出版要素及其传播方式。图书馆是学术出版和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图书馆出版的联盟平台,促成图书馆、学术出版与信息服务商之间合作共赢,平衡互利是图书馆在全媒体时代的重要责任。澳大利亚85%的大学参与了开放获取出版,大多通过与出版社整合的方式致力于将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免费开放给全世界[12]。

4.3 积极参与教育数字化和出版经济转型

学术出版的数字化趋势使得教育出版机构和教学服务平台在未来的学术出版中面临着越来越边缘化的困境,MOOC课程的迅猛发展加速了教育数字化变革。在线免费课程需要构建相应的学术出版发行平台。图书馆要积极参与教育数字化和出版经济转型,对MOOC教材、大众及长尾教科书及教辅资料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用户需求,调整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策略,成为跨平台的教育资源出版服务商。

4.4 助推学术出版去中介化和许可外包

在学术出版的产业链条中,版权归属和数字开发是影响其开放出版的主要因素。学术出版的去中介化需要用户对开放出版的尝试和对CC协议的认同。图书馆作为一种中介机构,在学术出版中要抢占先机,控制出版内容,培养自己的读者、作者,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并与之交换价值,对于非核心的出版环节可以通过许可外包实质性缩短出版编辑周期,降低出版成本,在学术出版中争取主导地位。

4.5 促进学术出版向数字出版与OA出版发展

学术出版的危机与变革引发了图书馆界对学术期刊、学术图书数字出版、OA出版的探索与思考。结合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典藏与开放获取服务的经验,通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与开放获取运动的推进,促进学术出版向数字出版与OA出版发展[19]。图书馆可开展基于专业学术出版的定制服务支持学术出版,挖掘图书馆独特的内容资源,建立特色出版资源,实现内容资源和机构知识库出版双同步。实现学术出版的开放转型,需要重构图书馆学术交流的业务流程,拓展图书馆社会功能,将信息资源与出版服务有机融合,探索众筹出版和个性化出版的渠道与路径,发挥图书馆在学术出版开放转型中的引导作用。

5 结 语

全媒体时代,学术出版的知识呈现和共享方式都有了深刻变革,基于技术的智媒时代已经到来。在出版领域和图书情报领域都逐渐进行开放出版的理论探讨,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很多思维和视域的障碍。图书馆在学术出版转型中要学习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以内容带动出版,实现出版产业链延伸与扩展。建立联盟出版平台,参与各方利益共赢,平等协作。明晰全媒体时代出版转型的趋势与途径,身体力行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升图书馆参与学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我国学术出版繁荣发展的新未来。

参考文献

[1]孙波,刘万国.基于环境扫描的“十三五”高校图书馆转型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6,(3):5-11.

[2]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33.

[3]田海明,卢玲.学术视域中的现代出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7.

[4]约翰.B.汤普森.数字时代的图书[M].张志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65-167.

[5]杜敏.不同媒介形态下学术期刊的共生与变革[J].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11-120.

[6]知识管理论坛编辑部.《知识管理论坛》开放获取出版政策声明[EB/OL].http:∥www.kmf.ac.cn/paperView?id=0,2016-05-06.

[7]凯文·凯利.必然[M].周峰,董理,金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92.

[8]李忠孝,闫晓宇.积极参与教育数字化,传统出版社应着力向产业链两端延伸[J].科技与出版,2014,(8):7-12.

[9]黄肖俊,吕肖庆.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30.

[10]董涛,张静,张茵.“读者决策驱动”(PDA)应用视阈下的图书馆角色重申与转型[J].图书馆,2014,(6):110-112.

[11]曾燕,郑建程,赵艳,等.SCOAP3:开放出版新模式及其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13,(1):37-42.

[12]王雅菲,范军.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的开放获取出版新模式[J].现代出版,2015,(5):72-76.

[13]Bolick,J.Getting the Word Out:Academic Libraries as Scholarly Publishers[Book Review].Muccie,Mary Rose.Portal:Libraries andthe Academy15.4,2015:769-770.

[14]范军.略论民国时期的大学出版[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6-144.

[15]邹美辰.耶鲁大学图书馆和牛津大学图书馆就数字内容问题达成协议[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15,(8):24.

[16]程文艳,王永芬,王珉.大学出版与图书馆的协同发展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5,(11)128-133,91.

[17]吴林娟.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的开放存取实践研究[J].出版广角,2014,(12):115-117.

[18]张国辉.论“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理论现状与实践走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42-149.

[19]魏蕊,初景利.学术图书开放获取与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17-22.

(责任编辑:孙国雷)

作者:杨林青 王红 雷菊霞

学术转型图书馆学论文 篇3:

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专业学术会议探析

摘 要 学术会议是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反映,也是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推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论文在综述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总结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的主要成果,并论述了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对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专业图书馆 变革与转型 学术会议

分类号 G25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2.002

On Research Library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Academic Conferences

Xu Junlin, Dong Zeshu

研究型图书馆包括大学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由于二者在服务对象、服务功能、服务策略上具有相同的属性,故可将其作为同一研究对象。学术会议是一种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话题为主题的会议,也是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学科实践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研究型图书馆为应对信息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多元化发展带来的挑战,进行了一系列变革、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中图书馆专业学会、专业期刊杂志社、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组织的专业主题学术会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了学术繁荣,将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理论研究推向高潮,为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因此,本文以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学术会议为研究内容,总结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学术会议的特点、成果,并阐述学术会议对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作用。

1 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及其特点

学术会议作为重要的学术活动方式,是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学术会议是科研人员收集科研资料、发表和交流学术观点、沟通研究信息、激发创新思维、把握科技前沿和最新发展动向的重要渠道和途径[2]。阶段性同一或相近主题的学术会议集中反映了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方向和前沿领域。2010年以来,研究型图书馆举办了一系列关于图书馆变革、转型、发展的学术会议(见表1),推动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探索的进程。

此外,《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在2013年11月在云南腾冲以“图书馆的变革、转型与超越”为题召开学术会议,总结国内外对图书馆变革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图书馆变革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2014年9月在吉林延吉市以“转型期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为题召开学术会议,探索图书情报机构及其服务模式向知识、智能、智慧、泛在以及开放创新方向转型的策略。

研究型图书馆持续开展的变革与转型研究学术会议具有明显的特点,表现在:①会议组织者为不同类型的学术机构、组织或团体。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学术机构、专业期刊杂志社、科学研究院等都围绕着变革、转型、发展的主题召开学术会议,表明了不同的机构都在关注图书馆变革与转型这个主题。②会议组织形式多层次。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包括国际性学术会议、高层次学术会议、专家论坛等,表明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已经成为中外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③会议主题内容明确。信息环境的发展、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用户信息需求与行为的变化已经对图书情报工作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图书馆的服务不应停留在信息服务层面,而是必须以新的服务模式来应对变化了的信息环境与需求。虽然国内外各类型图书馆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需求,也都面临着相同的变化和挑战。因此,以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的变革和转型发展成为学术会议研讨的中心内容。

2 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的主要成果

学术会议的功能就是交流学术思想、展示学术研究成果。学术会议成果大多不在正式刊物发表,属于灰色文献,但其含有大量的最新学科研究信息,是了解学科发展动向、水平和最新成就的重要信息资源。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产生了众多成果,主要包括学术报告、会议征文、会议综述等。

2.1 学术报告

学术会议的主要议程是进行学术报告。学术报告是专家学者就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某一专业知识通过大会演讲的形式进行专题发言,通过会议交流,起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扩大合作等多种功能[3]。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报告人不仅有中外著名的图书情报学专家,还包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学和专业图书馆馆长,代表着图书馆转型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最高水平,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本文所列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交流学术报告134场,反映了在图书馆变革转型这一领域学术研讨的繁荣与学术活跃度(见表2)。

2.2 会议征文

向会议提交学术论文用于会议宣读、交流、讨论是学术会议常见的方式。一般来说,会议论文围绕某个科学领域进行集中研究,并通过学术会议交流,产生智力“碰撞”,有利于形成学术“群落”,并利用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来解决学科发展和实践中的难点问题。

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除学术工作会议和专家论坛外,有四次学术会议进行了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研究征文活动。其中,“学科馆员服务:战略、模式和最佳实践”学术会议收到征文129篇。“变革与走向:重新定义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国际学术会议共收到来自大陆地区和海外的作者投稿69篇。从会议征文作者来看,包含了研究院所、高校不同层次的图书馆专家、学者。其中,大陆作者来自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图书馆;海外作者主要来自美国、德国、波兰、澳大利亚、印度、沙特阿拉伯,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

2.3 会议综述

会议综述是通过整理、分析、研究会议的学术报告、学术论文等材料,采用客观叙述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对会议主题、成果以及会议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而形成的文章体裁[4]。会议综述要求客观公正地介绍学术会议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见解,提炼出学术会议的内容要点,分析学术研究对推动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作用,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对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理论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探究。

2010年以来的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有三篇会议综述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对于传播会议学术成果,促进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赵树宜在《推动图书馆向知识服务转型——2012学科馆员服务学术研讨会综述》中,从学科馆员的战略与布局、任务与方法,不同类型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实践经验,嵌入式个性化学科馆员服务的组织机制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学科馆员服务战略,总结了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实践的经验和成果,深度分析了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战略规划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等[5]。《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记者撰写的《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2012知识服务专家论坛”纪要》,围绕知识服务动因、范畴、核心、实践、主体的分析,阐述了图书馆转型与重新定义、知识服务概念到战略、知识服务模式到机制、知识服务从案例到应用、知识服务人员素质与人才培养等问题[6]。张春红、廖三三、巩梅等人撰写的《变革与走向:共同探索图书馆的未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PRDLA2012年年会综述》,对会议战略规划与管理创新、知识发现与学科服务、用户研究与服务推广、数据管理与数据服务、合作与共享、社会媒体与共享空间等6个专题的主要报告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促进图书馆应对挑战、深入思考未来图书馆的定位和方向、重新制定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7]。其他学术会议在会后以新闻稿的形式进行了报道,宣传会议内容,展示会议成果。

总之,纵观历次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其理论成果丰硕,展示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出图书馆“变革与转型”这一主题的最新学术动态,体现了图书馆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 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的作用

以图书馆变革与转型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对图书馆所处的信息环境和面临的挑战以及用户需求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图书馆变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对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从而掀起了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研究的高潮,推动了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3.1 深刻分析图书馆转型背景,阐明图书馆转型的必要性

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深刻分析并揭示了当代图书馆在全球化、信息化环境中的生存特征及其面临的困境,为研究型图书馆变革和转型提供了现实依据。

从图书馆面临的环境来看,进入21世纪,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越来越成熟,尤其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设备,能方便地获取工作、学习、研究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上网浏览、使用搜索引擎、在线购买已成为人们信息获取的主渠道。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的多元化,使图书馆的业务分散而出现功能萎缩。事实上,研究型图书馆到馆人数减少、图书流通降低、参考咨询下降、编目业务边缘化、期刊阅览室“门可罗雀”已非罕见。

从图书馆面临的挑战来看,表现在:①互联网搜索引擎的挑战。以Google为代表的网络运营商,在网络上提供了大量的纸本图书数字化资源;以百度为代表的百科类和资讯类服务取代了了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8]。图书馆资源中心地位丧失,专业价值遭受质疑。②信息机构的挑战。CNKI、万方数据、维普、超星等数据库商不仅与图书馆争夺用户,推出了大量数字化图书、期刊,并开设提供网上阅读服务的网站向用户开放,而且还垄断了图书馆赖以生存的数字信息资源。③图书馆用户的挑战。图书馆用户需要的已不仅仅是文献产品的供给,而需要有深度的知识产品。然而,图书馆的专业能力往往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导致用户抛弃了图书馆。因此,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对图书馆所处生存环境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阐明了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的必要性。

3.2 重新定义图书馆功能,确立知识服务为转型发展方向

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对未来图书馆的功能、转型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重新定义图书馆的功能,以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的战略举措,为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新定义图书馆的功能。传统的以文献服务为中心的图书馆功能已经无法适应信息环境和用户的需要,未来的图书馆必须适应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承担多元化的功能和角色。这就要求图书馆应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分析、研究新信息环境下用户的需求特征和愿望,形成差异化的知识服务策略,并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新定位图书馆的功能。正如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丛树海教授所言:“大学图书馆发展战略的调整首先必须解决图书馆自身定位的问题。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多功能机构,应该成为大学的信息中心、学术活动中心、研究中心以及学习中心。”[9]

以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数字移动环境下,知识生产、存储的整个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存在的方式不仅仅包含传统的出版文献或数字化后的数据库,而是还包括广泛存在于网络的原生数字资源。用户对文献获取已再不感兴趣,而希望直接获取知识单元,甚至直接使用知识单元。知识获取、使用、需求呈现多样化,要求图书馆能够从知识管理层面上进行知识组织和知识挖掘,从海量的信息中组织符合用户逻辑需求的知识内容,为用户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对某个知识领域的持续跟踪、深入挖掘的知识产品,并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向用户推送知识产品。而要完成这个使命,图书馆员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而求变,成为数字时代的知识导航员和知识管理者。总之,几年来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确立了以知识服务作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并以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的转型发展,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和行动指南。

3.3 总结知识服务模式,推动图书馆转型的实践探索

目前,图书馆在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的实践上形成了较多的发展模式,包括学科化服务、信息共享空间(IC)、咨询服务、智慧服务、机构知识库等等。高校及专业图书馆转型中应用最广泛和典型的模式有学科化服务和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要形式。在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研究的推动下,高校和专业图书馆在学科馆员服务领域进行了创新变革和实践探索。通过变革传统的以文献信息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不断探索学科馆员服务的新理念、新方法,形成适应新信息环境的学科馆员服务工作流程、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可以说,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学科馆员服务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如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近十年来在学科馆员嵌入科研一线的知识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的实践,逐步形成适合数字化科研的文献情报需求的知识服务模式[10],此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图书馆不断深化学科馆员制度,探索学科馆员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的实践。

信息共享空间(IC)建设是知识服务的另一种形式。图书馆IC空间由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技术环境构成,包括多媒体空间、知识空间、学习空间、研究空间、文化空间、创新空间、社交空间等,可支撑个人学习、团体协作、信息咨询等活动。通过举办名家讲座、艺术展览等,IC空间还为用户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促进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思维。不论从功能设计、空间构造,还是提供服务、细节关注等方面,IC空间都贯彻了活泼多元、合作共享的理念。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建立以泛学科化服务体系为核心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与运行机制,全方位支撑教学与科研过程;北京大学图书馆进行了物理空间的改造和虚拟空间的建设,其虚拟空间包括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和针对教师的研究空间,学习空间里有相应的课程指南、教学大纲、参考文献、习题库、作业等;研究空间中提供科学研究所需的资源和各种各样的工具等等。近年来,研究型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实践,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深化了学科馆员服务制度,推动了图书馆向知识服务转型。

4 结语

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既是应对图书馆面临信息环境和用户信息行为变化而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总结,又是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的探索和指导,对于丰富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促进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研究,推动图书馆转型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纵观若干次学术会议对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研究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①将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对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内力推动研究不足;②对知识服务如何实施未能形成明确的技术方案;③变革与转型研究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和研究院所图书馆,对其他图书馆如何变革与转型鲜有涉及。因此,在图书馆变革与转型这个领域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既丰富和完善图书馆学理论,又指导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的实践,以彰显图书馆学术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 1 ] 刘兴平.学术会议的兴起与发展[J].科技导报,2010,28(6):19-24.

[ 2 ] 林则夫,李建平,纪建悦,刘玉珠.提升学术会议质量的若干建议[C].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108-114.

[ 3 ] 高凤云.科技情报机构学术报告工作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204-208.

[ 4 ] 方乐.会议纪要和会议综述辨[J].秘书,2007(11):35-37,45.

[ 5 ] 赵树宜.推动图书馆向知识服务转型:2012学科馆员服务学术研讨会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9):145-147.

[ 6 ]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2012

知识服务专家论坛”纪要[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3):5-11.

[ 7 ] 张春红,廖三三,巩梅,等.变革与走向:共同探索图书馆的未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PRDLA2012年年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1):5-14.

[ 8 ] 初景利,杨志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图书馆新消亡论论辩[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 (11):6-11.

[ 9 ] 陈骁,刘金涛,谭丹丹,等.巨变中的大学图书馆:现状思考与学科化服务发展趋势:2010年“全球化视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综述[EB/OL].[2013-09-26].http://www.lib.shufe.edu.cn/dotnet/news/newcontent.

aspx?ID=1110.

[10] 刘细文,吴鸣,张冬荣,等.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2,

56(5):5-9,31.

————————————————————————

许军林 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四川乐山,614004。

董泽淑 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讲师。四川乐山,614004。

(收稿日期:2014-11-26 编校:邹婉芬)

作者:许军林 董泽淑

上一篇:港航企业消防安全论文下一篇:铁路车务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