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针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建设与实践问题,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要性,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科服务的优势和挑战。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和解决之策,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图书馆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图书馆学论文 篇1: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容体系构建

摘 要:文章调研了“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现状,对其学科服务内容进行了梳理,构建了学科服务内容体系,分别为核心层服务、中间层服务和边缘层服务,按照服务方式划分为智慧型学科服务与传统型学科服务,并针对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学科服务质量改进策略。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容体系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已成为其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学科服务内容体系、提升学科服务质量、实现学科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和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学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服务研究综述

近年来,学科服务成为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重要手段,引发了学界的广泛热议。尤其是自2017年我国启动“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以来,如何使学科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双一流”高校建设,以实现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和提升竞争力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学者对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1 学科服务现状研究

在研究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方面,董同强认为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中存在权责边界模糊、服务规划顶层设计缺失、协同共建制度缺位及服务模式落后等诸多问题;李素娟从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品牌意识、人员素质、服务水平和普及性等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袁红军通过调研指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存在制度不健全、内容单一、服务方式少等问题。在对学科服务策略的研究方面,李素娟认为应从人才和科研着手,促进学科服务建设;徐春等人提出可通过成立科研支持服务部门、培养科研支持服务人才等手段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支持服务水平;袁红军提出可以从服务制度、服务内容等方面着手,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质量;任欣欣认为可通过学科文献建设、服务平台建設、改革创新用户服务、提高学科馆员业务素养等方面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水平。在针对学科服务问题的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仅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探讨,缺乏数据支撑,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在提升学科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方面,虽然学者们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但策略表述存在一定的趋同性,缺乏创新。

1.2 学科服务馆员队伍建设研究

张海梅指出了学科馆员应具有的核心能力,并就加强学科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刘静认为在增加图书馆资源储备和提高硬件建设水平的同时,应提高学科馆员的“软实力”,并对新形势下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探讨。笔者发现学界对学科服务馆员队伍建设的研究较少。

1.3 不同类型、不同地域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

孟繁晶等人针对民族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展开了研究,总结了民族院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模式、服务方式、服务载体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并从人员素质、资金筹措、服务意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高黛云提出了高校图书馆需进行理念优化、制度优化和服务优化的观点,包括制度的存在性优化和完善性优化,以及服务对象优化、内容优化、方式优化等。学界针对各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各类型、各区域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普及。

1.4 智慧化学科服务研究

董同强分析了构建智慧化学科服务平台的必要性,并对如何构建智慧化学科服务空间和智慧化学科服务平台展开了具体研究。刘妍提出了可以从重塑服务思维、实现技术增值、优化顶层设计等方面实现智慧化学科服务。虽然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化学科服务的观点,但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对于如何实现智慧化学科服务的研究成果较少。

1.5 学科服务模式研究

孙波等人对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进行了探讨。许子媛基于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从合作建立、合作路径、合作策略等方面对学科服务联盟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这些研究成果为学界探索更高效的学科服务模式提供了思路。

2 “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调研

2.1 调查对象及项目

笔者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利用网络调查法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网站上的学科服务相关栏目进行了浏览与统计分析,发现已有32所高校图书馆在其网站主页设有学科服务栏目,而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所高校的图书馆未设置相关的栏目。详见表1。

2.2 学科服务现状分析

笔者对比了其他学者的早期调查研究数据,发现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开展学科服务的图书馆数量有所增加,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学科服务整体运转状态良好,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科馆员数量与服务院系数量不匹配。有些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数量远远少于服务院系数量,如湖南大学图书馆仅有的5名学科馆员需要服务25个院系的师生。该问题将导致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流于形式。二是缺少约束学科馆员的制度和规范。很多高校图书馆缺少针对学科馆员的制度和规范,其学科馆员在工作时较为随意,难以发挥自身工作的价值。三是学科服务内容差别较大,学科服务对象范围狭小。我国高校图书馆整体的学科服务内容较为全面,但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范围仅涉及科技查新等几个方面。此外,有些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中忽略了研究生等学生群体,进一步缩小了学科服务对象的范围。四是学科服务方式较传统。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能够提供个性化、智慧化学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较少,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较传统。五是学科服务不够便利。笔者调查的大部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网站只有点击学科服务栏目或进入学科服务平台才能找到学科咨询项目,操作过程繁琐,用户体验较差,不利于学科咨询工作的开展。

3 “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容体系

在42所样本高校中,30所高校的图书馆明确规定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笔者可以从其学科馆员工作职责中了解其开展的学科服务内容。构建合理的学科服务内容体系,有利于高校图书馆辨别学科服务内容的主次,把握学科服务的精髓,进一步提升学科服务质量。笔者将这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网站中关于学科馆员工作职责的文本按照词频分布进行了热词云图处理。见图1。热词云图可清晰展现这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主要内容,也代表了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较为普遍的服务内容。

3.1 学科服务层次

笔者根据学科服务内涵将学科服务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学科服务、中间层学科服务及边缘层学科服务。

3.1.1 核心层学科服务。核心层学科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科研支持服务。高校图书馆为对口院系提供包括学者中文成果、外文成果、个人简介、合作作者信息、研究方向等多种数据,并能够提供机构信息和对应文献的全文链接;为对口院系提供学术趋势与学科热点分析服务,提供学科数据、查收查引、科技查新等服务。二是学科资源建设及推介服务。高校图书馆协助对口院系完善学科资源建设,及时宣传图书馆新增资源及服务项目,分析评估对口院系各学科的数字资源,以此指导其数字资源建设工作。三是为对口院系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并为其开展嵌入式教学服务。四是参考咨询服务。学科馆员应及时回复对口院系师生提出的学科专业方面的问题,如投稿指南等。

3.1.2 中间层学科服务。中间层学科服务介于核心层与边缘层学科服务之间,如:高校图书馆应主动收集对口院系师生对馆藏建设及服务的看法,并将此作为调整馆藏结构及提高服务水平的依据之一;为高校各院系师生搜集所需的数据,为其提供决策参考等。

3.1.3 边缘层学科服务。边缘层学科服务主要是面向社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联系其他机构开展讲座活动等,如:高校图书馆有偿为社会群体提供查收查引和科技查新服务,大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都为社会群体提供了此类有偿服务。

3.2 学科服务类型

笔者根据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内容及服务方式的智慧化程度,将学科服务分为传统型学科服务与智慧型学科服务。

3.2.1 传统型学科服务。传统型学科服务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如:为对口院系师生提供信息素养培训或嵌入式课程服务,及时推广图书馆新增的资源及服务项目;通过面谈、电话及邮件等方式為对口院系师生提供学科参考咨询服务,为他们答疑解惑;提供投稿指南、协助查收查引等。

3.2.2 智慧型学科服务。一些高校图书馆利用学科信息导航为师生提供了一站式检索服务,通过开设学科研讨空间,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媒体等技术,开展了个性化、智慧化的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应明确学科服务重点,强化核心层学科服务,巩固和拓展中间层及边缘层学科服务内容,开展多层次学科服务,推进传统型学科服务向智慧型学科服务的转型升级。

4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4.1 完善学科服务内容体系

4.1.1 强化核心学科服务,转变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并强化核心层学科服务,重点做好科研支持、学科资源建设等工作,在服务过程中加强与院系教师的联系,主动为其提供服务。

4.1.2 提高馆员素养,增加智慧型学科服务内容。学科馆员应与时俱进,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提高信息搜集及处理能力,开展智慧型学科服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的咨询服务,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交互。

4.2 加强学科服务平台构建

为了实现学科服务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的学科服务平台中仍存在学科分类导航质量差、功能单一、受众面小、信息加工深度不足、用户利用率低等问题。为此,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学科服务平台的技术革新,不断优化平台的功能模块,扩充服务项目。同时,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据自身特点开发智能管理服务平台、移动搜索平台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创建学科交互研讨空间,为师生提供优质的线上学科服务。

4.3 加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学科馆员考评体系,加强对学科馆员的考核和约束,并制定学科服务相关标准,以保证服务质量;根据院系实际情况,加强人才培养工作,避免因学科馆员不足造成的学科服务形式化。

4.4 创新学科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科服务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高校图书馆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学科服务联盟等新型服务模式。二是将协同理论引入学科服务,重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促进学科服务的全方位开展。三是学习其他高校图书馆优秀的学科服务模式,借鉴成功经验,提升自身学科服务水平。四是推动学科服务模式向智慧化方向发展,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并提供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董同强,马秀峰.融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构建[J].现代情报,2019(5):97-103.

[2] 李素娟.一流学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5):113-117.

[3] 袁红军.“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8(8):76-81.

[4] 徐春,张静,卞祖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19):71-78.

[5] 任欣欣,张华,王丽华.基于用户信息的“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J].情报科学,2019(11):121-126.

[6] 张海梅.“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1):97-101.

[7] 刘静.学科馆员服务“双一流”建设的模式与途径[J].江苏科技信息,2018(20):16-18.

[8] 孟繁晶,张静,郑利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2):189-193.

[9] 高黛云.“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内财经类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问题与优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8(19):58-63.

[10] 刘妍,王天泥.“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学科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0):5-10.

[11] 孙波,刘万国,谢亚南,等.“双一流”背景下面向PI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探索: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9(4):54-60.

[12] 许子媛.面向一流学科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模式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3):3-11.

[13] 刘晓莉,张雷.“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知识转移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6):235-240.

(编校:冯 耕)

作者:刘丽丽

高校图书馆学论文 篇2: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初探

摘 要:针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建设与实践问题,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要性,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科服务的优势和挑战。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和解决之策,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数据;学科服务

一、绪论

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处理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资源的类型、数量和更新频度日益多样、海量和快速。大数据时代,虽信息获取愈加便捷方式更加多样但精准并及时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个性化信息却更加困难。大数据信息爆炸时代正在将用户的信息需求从海量信息中单纯地搜索出需求信息转向如何通过智能化信息处理以准确获取个性化知识和能力的新方向。在大数据和“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肩负着辅助教学和科研使命的高校图书馆若继续采用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将无法满足高校师生教学和科研的信息需求、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的高校发展目标,以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

在如今的这个“富信息”时代,高校教学科研人员面临着大数据带来的教学科研文献信息的发现、获取以及管理的困惑。需要高校图书馆转移服务工作重心,针对各院系、研究所和各师生的特定方向等的个性化需求,延伸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推出创新型、深入化和知识化的学科化服务,来辅助学校的学科建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教学科研实力和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对国内“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实践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校的学科竞争力。因此在将学科竞争力视为高校教学科研重要衡量指标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把学科服务作为目前重点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后二十多年里,国内各高校图书馆虽开始就学科服务的平台构建、服务模式、学科馆员素养等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展开研究,做出了部分积极有益的探索,陆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其学科服务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如在体制机制的构建、服务内容与形式的拓展、服务效果的评价及服务团队和梯队的建设等。

本文将重点关注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关键问题,阐述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科服务的优势和挑战,调查图书馆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和创新性建议,以期提高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科服务的优势和挑战

信息化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对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搜索、收集和整理,均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图书馆学科馆员若能基于其具有的信息检索经验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就能及时地将信息资源加工成满足用户高层次个性化需求的知识内容。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与创新服务的重要表现。为了满足学校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学科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学科服务提供者不僅需考虑服务对象、创新服务模式等一系列学科服务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大量最新信息技术的支撑,而且还需要不断地及时对服务模式方式进行完善优化。

作为辅助高校教学科研的学科馆员,需掌握该校各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然后对各类资源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为各学科提供专业化深入化的学科服务;其次,教学科研针对的实际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所以学科前沿用户对交叉学科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再者,随着图书馆现有的以及各种信息源提供的海量数据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要求高校图书馆更新数据管理方式和数据利用模式。

所以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虽可利用其积累起的信息搜集处理优势,对特定学科方向的文献和信息进行聚类整理,但还要具备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基于特定学科方向的海量数据挖掘其深层次信息知识的能力。此外,学科服务的体制机制、内容平台、服务效果和评价机制等相应配套软件设施也需同步进行调整,以便高效地促进学科馆员形成大数据背景下紧贴用户需求的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模式,真正实现学科信息服务的高效与精准。

三、目前高校学科服务存在的不足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的学科服务在国内很多院校虽已相继开展并也初见成效,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用户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复杂多样,深层次的需求日趋增多,急需寻找制约学科化服务发展瓶颈问题的解决之策,否则学科服务将面临着严重滞后的局面。

1.学科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

学科服务体系的构建涉及学校、图书馆、院系和学科用户。许多高校将学科服务视为图书馆的“私事”,因而缺失学校层面的整体性规划和系统性政策的支持;学科馆员的引进与培养以及学科服务平台的构建因得不到学校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导致学科服务的层次与内容偏浅,学科馆员专业素养较低;教师普遍感觉不懂专业的兼职学科馆员无法对其教学与科研产生实质性的支持,因而参与度和满意度均较低,最终导致图书馆 “私事”的学科服务仅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拓展的恶性循环。

其二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内部学科服务相关规章制度缺乏系统性和服务规划缺乏整体性。主要体现在:(1)部分高校图书馆没有专设学科服务相关管理机构,而是将其分设在如参考咨询部、技术部、流通部或采编部等其它传统部门中,因而缺乏对学科服务工作与团队的系统部署与整体规划。(2)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职责没有明晰的界定,导致学科馆员开展工作时无章可循。(3)部分高校缺失学科馆员配套的考核标准、激励措施与反馈机制,难以对学科馆员进行督促和激励,学科馆员也难以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用以针对性地进一步提高其服务质量。

2.学科服务馆员质量欠缺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数量上严重不足,导致无法开展“一对一”的专业化个性化学科服务。其次大多数高校学科馆员专业背景与对接院系或学科方向之间严重不匹配,难以承担更深层次的专业化服务,很难为研究生及科研型教师提供有益的帮助,更不用说兼具高学历和良好专业结构的学科馆员人才梯队,因而难以得到服务对象即院系师生的认同。

3.学科服务内容平台方式滞后

首先,学科服务范围缺乏广度。一是服务对象的层次上没能全覆盖:学习型用户(主要为全体本科生群体)需重点提供提高信息素养如专业文献查找和全文传递等的能力;研究型用户(科研型教师及研究生群体)需提供深层次如学科动态、发展趋势、最新热点、定题和查新等的服务;教学型用户(教学型教师群体)需提供辅助教学如教参文献和嵌入课程等的服务。但调查发现能够覆盖此三个层次信息用户的高校图书馆较少,多数高校让有限的学科馆员仅为个别重点学科的研究型用户提供学科服务。二是服务内容的层次上,尚待深入。调查发现目前国内高校提供的学科服务主要集中在文献咨询和传递以及查收查新等常规性浅层次的基础服务上。三是服务学科的覆盖面上,没能全覆盖。目前大多数高校服务的学科面覆盖仅含个别重点学科,对其它学科用户基本忽视。

其次,很多高校图书馆对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没有足够重视。很多高校没有专建学科服务平台,部分建有如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的高校图书馆中Guides的建设数量较少,学科覆盖面较窄。平台能提供的服务内容缺乏较深层次的学科服务,多为基础服务,如学科服务网页、与院系的联络服务、资源使用指南、常规性文献检索等。此外还存在平台的及时性维护问题,如链接失效、信息更新严重滞后等现象较为普遍。

四、完善学科服务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学科化服务要想取得长远健康发展真正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就必须从根本上整体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提升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效率和质量。

1.建设学校图书馆和用户“三位一体”的学科服务体系

高校应当将学科服务提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加以重视,将学科服务的长远发展纳入到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应根据本校特点加大投入整体规划学校层面的学科化服务发展目标并制订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政策来对学科服务给予支持。图书馆方面应将学科服务纳入其整体发展规划中,成立专门的学科服务管理机构和学科服务团队,制订学科馆员的相应职责、岗位培训、业绩评价、奖惩和反馈等制度体系。建立院系学科用户与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合作关系。只有建立起学校图书馆和学科用户三个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合理和谐的学科化服务制度体系,制订学科馆员和用户群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促进学科服务的持续发展。

2.建立多层次学科服务团队和高效管理考核机制

基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素养的现状,笔者认为应根据专业能力和学科背景等情况组建多层次的学科馆员服务梯队,以最大化发挥各层次馆员的价值。例如可将学科服务团队分为学科馆员、咨询馆员和助理馆员,既满足了重点学科与课题组的尖端服务需求,又兼顾了面向全校师生的基础学科工作的推进。

基于国内高校图书馆兼职学科馆员相对较多的情况,可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对如退休教授学科专业知识储备厚实的兼职学科馆员,培训提高其查找提炼信息的能力;对图书馆学类专业的兼职学科馆员应加强其所服务专业相关知识的培训。即整体来说,培训学科馆员使其成长为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信息提炼、计算机及外语、活动策划及宣传推广、辅助教学与科研服务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馆员评价和激励机制,以便对学科馆员进行督促和激励;建立记录学科服务的反馈机制,以加强学科馆员与服务用户间的交流。如建立定性与定量、软性指标和硬性指标合理结合、同时考虑学科馆员服务质量与服务对象反馈信息的双向评价体系;建立学科馆员的工作绩效与其服务用户科研成果挂钩的激励机制等。

3.重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维护

学科服务平台是学科服务系统的中心,可高效地将学科馆员、学科信息资源与学科用户联结起来。学科馆员可以将与教学科研服务项目相关的如国内外期刊查询、教学参考文献、嵌入课程资料、文献管理软件使用指南、科研论文写作与投稿技巧、文献检索方法、科技查新服务、定题服务、学科导航和学科动态等服务信息整合到学科服务平台上发布。学科馆员也可搜集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并将其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后透过学科服务平台提供给学科用户。学科用户基于此服务平台可与学科馆员互动交流,以便将这些信息根据用户个性要求再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转变成个性化的知识服务针对性地满足更深层次的学科用户。

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应当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发展、本馆信息资源等实际情况,选择开发更个性化、更贴合学校学科建设特色的学科服务平台。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应当在学科覆盖面和学科服务层次上统筹考虑,在关注学校重点学科的同时兼顾普通学科并逐步提高学科面覆盖率,在注重提供深层次学科服务的同时兼顾基础学科服务并逐步提高学科用户层次覆盖率。决定学科服务平台优劣的关键是内容的质量,切忌重建设轻维护,只有能不断提供出内容让学科用户满意的学科服务平台,才能使平台成为整个学科服务系统的枢纽,让学科建设驶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環。

4.提高学科服务水平做用户满意的学科馆员

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专业化的学科服务来支撑。学科馆员应主动嵌入院系教学科研活动,及时掌握与预见用户学科服务需求的变化,前瞻性地为用户提供教学科研工作的辅助服务。如对著名教学科研团队教学科研的竞争力分析、对相关核心团队进的响力分析、相关学科前沿动态重要信息资源的推送、重要教学科研数据的管理等以协助解决教学科研人员关注的问题。学科馆员甚至可以对重要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如课题组选题立项阶段,科研人员因要开展特定分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文献调研需学科馆员提供文献情报保障、新颖性检验、知识产权预警等服务,以帮助项目组快速确认其新研究方向;项目正常进展过程中,学科馆员可跟踪该分支领域的发展动态以帮助课题组及时调整原有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并对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提供专利申请服务;项目结题和成果转化阶段,学科馆员可对项目成果的应用前景、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等展开调研,以便及时实现项目成果的市场化推广。

五、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兴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海量的信息数据与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使学科服务机遇和挑战并存。基于分析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健康发展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许子媛.面向一流学科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模式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

[2]袁红军.“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8

[3]孟艳丽.高校图书馆建设热点研究——基于“双一流”背景下相关研究主题文献统计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

[4]程惠兰,段萌语,胡小华.高校图书馆嵌入院系的学科服务模式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9

[5]程亚茹.“基于LibGuides的中美学科服务平台应用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8

[6]刘青青.““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辅助学科研究[D].安徽大学,2018

[7]王婧怡,石宏伟,袁 润.“双一流”大学建设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现状及建设策略[J].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

[8]董同强,马秀峰.融合与重构:一流学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的设计[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图书馆)

作者:胡建平 严永康

高校图书馆学论文 篇3: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分析

摘  要:文章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围绕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包括学科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信息素养教育、全方位学科咨询和学术交流与互动创新社区四个方面,对高校师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汇总和分析,指出目前高校学科服务面临的馆藏文献资源不足、自建特色数据库缺乏或不完善,咨询服务体系有待改善、服务方式有待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和馆员队伍的建设与国外高校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提出了较为实用的建议,助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文献资源

高等學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为高等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图书馆,是指大学图书馆和学院图书馆等,是高等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1]。高校图书馆通过多种媒介搜索收集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分类和管理,为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求学和师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源保障,故它们往往具备大量的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任务,是培育高校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2]。高校图书馆具备开展阅览和读者辅导工作的义务,如通过举办读者教育活动,培养师生的情报意识和如何正确利用文献资源的技能和技巧;通过举办学术研究会议和交流活动,加大师生获取文献资源的广度、深度,思想的火花往往迸发于交流的碰撞中;通过开展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工作,开发文献情报资源。总之,高校图书馆担任着整个学校的文献情报统筹、协调工作,也肩负着不同馆际之间共同合作,资源共享,全国图书馆和情报事业的整体化建设的重担[3-4]。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主要包括学科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信息素养教育、全方位学科咨询和学术交流与互动创新社区。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和影响,高等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在不断变化与更新,这些变化与更新也极大地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学科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高校图书馆不同于传统的仅仅局限于购买与学科内容相匹配的中外文纸质或电子图书文献资源,众多国内“双一流”高校走在时代的前沿,开始根据校内自身需要构建特色数据库。韩冰[5]曾对国内42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在收到的37份网络问卷中发现,众多“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数量在馆均7个左右,其中有5家高校图书馆在16个以上,而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更是超过了20个。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沈洋等[6]分析借鉴了国内外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取得卓越成效的清华大学和挪威奥斯陆大学,在顶层设计与规划(学生数字化教育的课程制定方面)、课程建设与管理、资源投入与保障、质量监控与评价、师资团队创建等方面给出了宝贵意见。全方位学科咨询方面,张现龙[7]在为期四个月的时间内对已开展决策咨询相关服务国内40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情况进行了调研,面对目前国内“双一流”高校决策咨询服务栏目名称不统一,注重在学校内部开展决策咨询服务而忽视面向校外的决策咨询服务,缺乏完善的决策咨询服务体系等问题,提出要规范网站栏目名称、岗位职责、工作步骤,突出决策咨询服务的重要意义。加大面向社会的决策咨询服务力度,提升服务影响力和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认为构建和完善“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决策咨询网络服务体系迫在眉睫,以便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学术交流与互动创新社区方面,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的领军代表,本着服务于校内师生学术交流,促进构建小规模、常态化、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机制,培养学生参与学术交流的习惯,营造校园学术氛围,自2014年推出“微沙龙”学术交流平台起,截至2018年8月,已举办微型学术交流活动24000余场,参加人次达12万,“微沙龙”已成为清华大学学术交流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8]。

一、调研方法与方式

“双一流”高校代表我国教育的最高水平,“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体系、质量也走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前沿,而非“双一流”高校和图书馆却占据更多数一方。故本文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线下线上)的方式对本校师生关于图书馆学科服务情况做相关调研。问卷调查中,分别对图书馆学科服务所包含的四个方面设置不同问题,于2018~2020年每年的11~12月期间进行300份问卷的发放,师生发放比例为1:5。三年中问卷回收数分别为235份、247份和262份。最后对调研结果进行整合和分析,期望得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方面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出改进的渠道。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学科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拥有庞大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便是建立在庞大的信息资源之上,包括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内容涵盖图书、期刊、论文、专利和标准等。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冲击,馆藏纸质资源数字化已经成为主要趋势。据调查,西班牙大学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借阅数量在2014-2018年间下降了37%[9]。针对本方面学科服务设置问卷,问题及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数据显示,学校师生对于从图书馆已购数据库获取电子文献资源比例较高,这一部分是因为学校师生对图书馆资源较为信任,不需像网络公共资源中过滤虚假不实资源,还因为图书馆员对图书馆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宣传工作到位。但是,选择网络公共资源的师生甚至超过图书馆已购数据库,这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利用公共资源已成为科技工作者和在校师生获取文献资源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是因为师生在学校已购数据库中未能获取自己想要的电子资源的情况也较为多,故而向网络公共资源求助。这表明学校图书馆已购资源的不足,图书馆员对馆内文献资源的采集和扩充上仍需努力。除了继续购买与学科内容相匹配的文献资源外,还应向“双一流”高校学习,根据本校学科特点构建特色数据库。目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自建特色数据库为7个,在数量上达到了37家“双一流”高校馆均水平,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资源量偏低,数据库的丰富和补充较为紧迫。而原文传递选项较少,这可能是师生对该服务的不了解及图书馆员对其宣传不足。较为乐观的是三种选项的所占比例都在逐年提高,这是图书馆员辛勤奉献和互联网大数据飞速发展的双重结果。

(二)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能够使用户合理有效地将信息资源整合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包括学术资源(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查询使用介绍、特种文献查找(含专利、标准、学位论文等)、科研分析评判工具和个人常用软件的指导等。表2为所设置的问卷问题和调研结果。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师生中,每年参加文献检索课、科研工具或常用软件指导课的次數在3次以下的常年占比在70%以上,这一方面归因于本校图书馆举办相关指导课程的次数较低,另一方面也有对该类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向校内师生介绍或宣传不足。同时,学校也缺乏具备相关技能的教师或图书馆员。而王博雅[10]对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中国的39家iCaucus成员(iSchools联盟中的最高级别核心成员)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的调查(培训课程种数、培训频率、在线视频和嵌入式教学)结果显示,39家高校图书馆,具备的平均培训课程种数为24种,其中圣何塞州立大学甚至达到了129种。平均教育培训频率每周竟达5.4次,且基本都具有在线视频教育和嵌入式教育。当然,这也说明这些学校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和高素质的馆员队伍,这远超国内高校,但同时这也是我们与之的差距和前进的方向。建立高实力、高素质的师资和馆员队伍将是未来高校图书馆的首要目标和必去之处。

(三)全方位学科咨询

高校图书馆相对用户的学科咨询方面的服务主要包括导读阅览、学科咨询、课题查新和基于文献的学科情报研究等。其中,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以校内师生为主,所遇到的咨询需求常与文献资源获取相关,故设立了表3中的问题。表3中18年结果显示,更多的咨询者选择到服务台咨询。通过图书馆网上咨询台、E-mail和电话咨询的劣势在于,他们需要在网络条件和设备有保障的条件下,登录学校图书馆藏,然后再寻取咨询台、E-mail和电话号码的位置,再进行咨询。其次,本校图书馆网上咨询台的咨询问题种类少,客服人员缺乏,常出现占线等客服不能及时进行有效沟通的情况,而E-mail留言更是不能即时解决用户所咨询的问题。

观察三年来数据的变化,E-mail咨询数量呈现快速下滑趋势,客户通过图书馆网上咨询台和线下服务台咨询的比例逐渐升高,这是由于我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对网上咨询台不断地完善和补充,同时加强了对图书馆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到服务台咨询的用户始终居高不下,这也带来了相应的较高咨询成本。在如今互联网和多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应趁着时代潮流,建立更完善的网上咨询服务体系。除此之外,还要探索新的咨询服务方式,通过微信便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微信具备用户基数大、媒体内容丰富且时效性强、咨询模式新颖多样的特点[11]。同时,高校图书馆以微信为媒介进行咨询服务时,在微信上就可对咨询服务系统进行开发、管理、更新和完善。在微信上建立读者自由交互平台,为读者、咨询用户和图书馆员三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便利,这不仅可以减轻图书馆员的服务压力,也有助于图书馆员对不同读者和咨询者的了解,为日后服务工作方向奠定基础。

(四)学术交流与互动创新社区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学术交流与互动创新社区方面的服务内容有学科研究热点分析、学术会议动态、我校学科建设和馆员师生互动社区的搭建工作等。以学术会议动态相关设立了问卷调研问题,对在校师生2018~2020年每年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次数进行了调研,结果如表4所示。数据显示,学校师生3年里每年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均主要集中在0~6次,所占比例都在该年份的87%以上。但占比最高的次数段从2018年的0~3次转移为2020年的4~6次,这一积极信号得益于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学术交流活动重要性的宣传和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总量的提升。其中较为经典的案例是一年一度的“京南三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和北京建筑大学)学术沙龙到学术论坛的演变。

“京南三校”学术沙龙的举办最早起源于2018年三所学校材料领域的三位老师的构想,由第一届仅20人左右参与的学术沙龙,演变为包括校领导在内,数百人参与的第四届新材料论坛。在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术交流服务不仅仅包括举办学术交流活动,还包括为科研人员提供掌握学术前沿进行学术交流的科研工具、措施,帮助科研人员择取推介科研成果的期刊、方式和传播途径,提供资金支持等[12]。这无疑对高校图书馆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元春[13]调研分析了美国大学图书馆近一年来对学术交流馆员职位的招聘信息,指出岗位名称精细化、学位要求专业化、经验要求明晰化、能力要求全面化,是美国大学图书馆在对学术交流馆员进行招聘时的特点和要求。

三、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是集藏、借、阅、视、听为一体的大型文献资源收集地,拥有庞大的信息资源、强大的师资和设备,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源,在信息的检索与获取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其学科服务对高校师生学习和科研的进行影响重大[14-16]。本文通过对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众多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建议,主要包括丰富补充文献资源库,建立完善自建特色数据库;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探索新型咨询服务方式;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服务,构建具备雄厚师资力量的高素养专业的图书馆员队伍等,期望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Al-Jaradat Omar Mohammad.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RDM) in Jordanian public university libraries: Present status,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21,47(5):102378.

[2]司莉,陈辰,郭思成.中国图书馆学的应用实践创新及发展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3):23-42.

[3]刘阳.用户需求导向下高校图书馆在线学科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1,43(2):63-67.

[4]Zakaria Mahmoud Sherif. Data visualization as a research support service in academic libraries:An investiga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21,47(5):102397.

[5]韩冰.“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调研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0):84-88.

[6]沈洋,王祥,杨立昌,等.新形势下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体系建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11):124-128.

[7]张现龙.“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决策咨询服务调查與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8):115-122.

[8]韩丽风,曾晓牧,林佳.新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创新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24):12-17.

[9]Castillo-Manzano J I, N González-Fernández-Villavicencio, Lopez-Valpuesta L, et al. When the road to academic success goes through the library: A case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Seville[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20,46(4):102162.

[10]王博雅.iSchools联盟iCaucus成员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调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4):29-36.

[11]谢琳.微信在图书馆参考咨询中的应用优化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5):115-117.

[12]金秋萍.美国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启示——基于美国30所高校图书馆的调研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1(2):73-77.

[13]林元春.美国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馆员能力需求研究[J].图书馆界,2020(6):55-58+72.

[14]赛哼.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学科服务分析[J].化工管理,2021(16):82-83+101.

[15]伍玲.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联合创新与应用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9(10):25-28+64.

[16]刘勇,徐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情报服务创新发展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0):94-98+122.

作者:赛哼 王浩成

上一篇:庭审公开研究论文下一篇:儒家民本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