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激励机制探究

2022-09-11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聚讼纷纭的概念,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学术纷争不予评议。采纳学界通说观点,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能把利润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强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旅游景区经营企业因为在商业活动的过程中会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如旅游者的利益保护问题、景区内的环保压力问题等等——自然也应当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景区经营企业不能有效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能会给企业自身带来经营风险,更是会对全社会的福利造成负面影响。以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为基础,笔者所指的景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景区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配合政府,主动保护旅游者、环境等权益的责任。本文重点从法律视角研究景区企业社会责任,尝试建构法律激励机制推动景区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1]。

一、缘起:景区企业亟需履行社会责任的背景

根据《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旅游市场的持续繁荣拉动了内需,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具体来讲,一是水体污染,景区水体的污染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不文明的游客乱丢废弃物,旅游开发过程中排放的有毒有害的废水等;二是大气污染,汽车、汽艇的尾气、随意设置烧烤产生的浓烟等不仅污染了景区的空气,损害了游客以及周边村民的身体健康,甚至破坏了一些文物古迹的完整保存;三是垃圾公害,大量游客自带的各种一次性餐具、塑料包装的食物被随意丢弃在景区,这些难以降解的白色污染对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除此之外,一些专业的测评机构还发现近些年我国大部分景区的植被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2]。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环境保护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环境保护部门作为环境监管的主管部门理应发挥作用,但囿于我国景区企业经营的特点和景区环境保护的特殊性,梳理以往的环境保护监管的实践,环境保护部门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十分有限。具体原因如下:一是政府部门难以对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时时监控。政府职能部门对景区的环境监管与景区的内在特征存在结构性的矛盾。景区范围大、人员多,政府部门人力、物力、财力均有限,难以时时监控。二是政府职能定位存在历史与现状的偏差。受19世纪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部门直接参与景区经营较多,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回归到监管者的正确定位。但以GDP考核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标准下,政府职能部门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也面临诸多障碍。

多种因素的叠加导致我国的景区的环境遭受很大破坏,既有的机制又不能有效阻止破坏的进一步扩大。从经济法的角度深入剖析景区企业运行的现状,迫切需要从理论层面厘清政府与企业自身的界限,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景区企业自身对环境等资源的保护。当然,环境保护仅仅是景区企业亟待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实践中还有诸多社会责任需要景区企业履行。

二、症结:景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进路考量旅游景区企业存在的环境资源保护等问题,不难发现,景区企业配合政府履行社会责任是解决现阶段旅游景区存在的各种问题的重要路径。但是,无论是景区企业自身还是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整体情况,都给景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造成了诸多障碍。

(一)景区企业自身的问题

旅游景区企业属于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与保护需要巨大的资金,但景区企业的利润来源则过多依赖门票收入,所以其投资回报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景区企业往往在巨大的资金压力和漫长的回报周期面前望而却步,或是在经营过程中迫于资金压力,而对应予保护的旅游资源放弃投入,景区企业整体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旅游景区运营的上述特点——前期资本高回报周期长,景区经营企业往往缺乏融资渠道,只能依赖自身的缓慢增长。因此,旅游景区经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急需经济法的有效支持,包括对景区经营权的赋予与保护、对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以及在资源保护等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鼓励;设计出更为合理有效的法律融资工具与融资平台,使经营企业能更有效率地吸收社会资金,激励企业投身于景区开发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二)我国景区企业发展的整体问题

我国的大型优质景区资源,尤其是名胜古迹的旅游资源基本掌握在国家手中,改革开放之后一般都由各地方政府进行经营,由于在制度运行之初没能如西方国家那样,在中央层面上进行良好的统筹规划,造成了景区经营中地方政府与经营企业实质混同,管理机关设置叠床架屋,经营效率比较低,市场化经营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之初,大型的旅行社都是国有企业,竞争优势明显,造成民间旅行社规模较小,迫于竞争压力,其经营行为往往不规范。市场力量先天不足若想引进市场私法主体参与景区建设,履行社会责任,需要法律在制度层面上予以保障和激励。如政府在政策引导、政府补贴、企业融资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也就是说,我国旅游景区企业的整体发展现状也给景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造成了诸多障碍。

三、突破:景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激励机制构建

法律制度的激励功能是法律的重要功能不论是在法学理论探索还是在部门法学研究中,法律激励问题已经逐步获得关注并加以运用。笔者无意从法理学的角度对法律激励的概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法律激励是指按照景区企业的经营特点,通过具体赋予权利、给予补贴、融资优惠等手段,激励景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施具体行为,履行社会责任。构建景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机制一方面需要从经济法的视角切入,改变行政法的规制进路,引入经济法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设计适合景区企业特征的激励制度和激励措施。

(一)景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激励机制的整体架构

景区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需要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规范,在法律规范的指引下,政府在宏观层面引导监督,景区在微观层面完善内部的自觉自律行为,社会在中观层面逐渐形成外部较好的社会舆论及监督机制,由政府、旅游景区、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立体”监督、约束机制,相互制衡。这不但能够充分保护广大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而且有利于旅游景区实现自身发展目标,与此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建立景区社会责任法律机制的具体措施

1. 完善特许经营等激励措施

给予某企业以景区的特许经营权,实际上就是赋予某企业在景区内进行经营的资格,尤其是在赋予垄断性特许权的情形下,人为形成了排除其他竞争对手的状态,更有利于企业回收成本、赚取利润,因此会更强烈地激发企业进入该行业的意愿。与此同时,给予景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府补贴,直接刺激景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景区企业开发建设的融资渠道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条件,拓宽景区企业的投融资渠道,使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景区企业的经营中,使其逐渐规范化运转。

2. 建立景区经营管理者的社会责任培训制度

很多管理者认为旅游景区作为市场主体,其管理应追求利润最大化,对新时期景区企业履行社会的意识不高,因此,政府应对景区经营管理者进行社会责任意识的专题培训。通过常态化的培训,端正其社会责任意识态度,树立新时期企业尤其是景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为了培训切实有效,真正起作用,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制定系统详细的景区社会责任培训计划,并聘请法学、管理学等相关专家,把最新的社会责任管理理论讲授给景区经营管理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3. 景区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景区经理人在景区社会责任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对景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职责,是实现景区社会责任的主要责任人。因此,要建立景区有效的经理人激励和约束机制,该机制主要应解决经理人员的产生与退出问题,以及如何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四、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中国人节假日的重要内容,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因为旅游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各种旅游事件频遭曝光。这些问题对旅游景区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梳理旅游景区的特点以及我国旅游业的特殊国情,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刺激景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从经济法的视角切入,完善景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激励机制。具体来说包括完善特许经营等激励措施、建立景区经营管理者的社会责任培训制度、景区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

摘要:现阶段旅游景区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存在的诸多缺陷对旅游景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梳理旅游景区的特点以及我国旅游业的特殊国情,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刺激景区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从经济法的视角切入,完善旅游景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激励机制。

关键词:社会责任,旅游景区,法律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薛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旅游生态保护法律机制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2.

[2] 孙会,徐永其.企业社会责任前移视角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J].企业经济,2012,31(09):79-83.

[3] 周道胜.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企双赢[J].印刷杂志,2007,(04):1-4.

上一篇: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特教美术课堂中的应用下一篇:无机盐对离子液体-水体系提取木质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