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论为指导搭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2024-05-01

以系统论为指导搭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共6篇)

篇1:以系统论为指导搭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系统论在公司法务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信息:余小林,供职于中国联通集团法律与风险管理部)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入,公司作为市场竞争最重要的主体,必须法治的环境下开展经营管理,由此,公司法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关于公司法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著述颇多,但不容回避的是,既有的研究和著述显然缺乏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系统论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对于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均有助益。本文的目的在于,以系统的视角重新认识并剖析公司法务工作,以系统论为指导探讨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司法务工作体系,以期促进我国公司法务工作水平的提高。

一、系统论视角下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系统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具体运用,是研究客观现实系统共同的特征、本质、原理和规律的科学。系统论认为,系统性是事物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客观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公司法务工作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法务工作机制,而所谓的公司法务工作机制,本质上是一个由公司法务工作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制度流程等要素构成的系统。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公司法务工作应该突出整体的管理观念。首先,要站在公司大局看待法务工作,公司管理有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多条专业线,法务工作机制和其他专业线一样,仅是公司管理循环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法务工作要真正实现其管控风险的目的,必须与公司管理流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对接,将法律风险管控流程深度嵌入公司经营管理流程。其次,从法务工作系统自身来看,其内部各要素(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制度流程等)之间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要真正做到相互关联、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即系统受到外部环境的约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系统的变化才能存在和发展,外部环境系统也会受到各个子系统的影响而不断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司法务工作机制一方面要适应公司经营管理的变化和调整,各项工作要围绕公司发展中心任务来开展;另一方面,还要适应公司之外的国家法制环境、技术和商业模式变革、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实现法律风险防范系统的动态平衡。

二、以系统论为指导开展公司法务工作

在公司法务工作中具体应用系统论原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确立明确的目标,提升对公司法务工作的认识。目的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任何系统都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发挥其特定功能的,目的性是开放的系统保持稳定状态的需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公司法务工作就是审合同、打官司,目的就是要防范法律风险、减少公司损失。笔者并不否认控制风险是公司法务工作的应有之义,但控制风险绝不是公司法务工作的终极目的。目前,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法务工作纷纷由追求最小的风险和最少的纠纷向追求最大的效益转型。美国波音公司法律部员工达232人,占波音公司500名高管人员的46%,法务人员在生产经营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国资委黄淑和副主任在谈到加强中央企业法制建设工作时强调,要“进一步树立加强企业法治工作同样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理念。作为一名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公司法务人员,笔者在长期的工作中也逐步认识到,公司是以实现营利为目的的组织体,公司法务工作和其他专业线工作一样,都必须围绕公司发展来开展,必须以促进公司效益提升为最终目的。法务工作在立足风险控制的同时,追求提高法律增值服务,引领价值创造,将使公司法务工作的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全程覆盖的闭环法律风险管理体系。长期以来,困扰公司法务工作的难题在于,法律工作缺少标准化的工具,常常是换一个人,换一套做法,这样不利于保持工作的连贯性、一致性,也影响到公司管理层、其他专业线对法务部门工作的正面评价。因此,做好公司法务工作,首先得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突出系统的整体性特点,搭建了一套符合公司实际的全方位闭环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应涵盖法律法规遵循性管理、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合同管理、诉讼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工商登记管理、授权管理等各个专业领域和管控环节,并体现如下特点:以控制法律风险、提升公司效益的目标为统领,将法律风险防范责任落实到两条日常管理线,一条线是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比如财务部、人力资源部、采购部、市场部等)自觉贯彻执行本部门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坚持全员守法、专业线守法,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风险。另一条线是法律部门从法律视角切入对公司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将外部经济行为和内部管理行为的法律风险集中管控。总体而言,通过前瞻性研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法律审核把关建立过程控制机制,通过纠纷管理建立起法律救济机制,通过责任追究建立起惩戒警示机制,通过法律风险评估反馈建立起良性管理循环机制,实现了法律风险防范由单纯的事后救济向以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救济为辅的根本性转变。

(三)健全组织体系,形成纵横交织的管理模式。法律风险防范作为系统工程,权责明晰的组织体系是其重要保障。对于具有多重法人层级、管理链条较长的大型企业,法务工作的组织体系尤为重要。通过健全制度和流程,公司法务工作要努力形成纵横交织的管理网。从横向上看,由上而下的各级法律主体,其内设的法务部门和其他专业部门都是法律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要通过制度明确规定,对于诉讼案件,法务部门是案件处理的主要责任人,专业部门是案件引发的主要责任人。法务部门同事要肩负起为专业线提供法律服务和规范专业线行为的双重职责,法务部门不断通过在服务中摸索的经验帮助专业部门规范流程、完善管理。从纵向上看,由上而下的各级法律主体,在内部必须完全独立负责本单位的法律风险管理,上级单位又要加强对下级单位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企业整体法律风险最小化。

(四)保持动态平衡,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制度是机制运行的载体,但公司内外部环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调整之中,由于制度天然的滞后性,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与公司管理需要之间不可避免存在落差,从系统论角度来看,这也是导致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成效不彰甚至失效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以保持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动态平衡。一方面,在已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建立了“制度的持续完善”机制,每年定期对制度进行复核和修订,以不断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对法律风险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实证方法在法律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突破传统上对企业法律风险研究惯用的概念解说和演绎式推理模式,引入实证分析的理念与方法,每年对公司发生的案件进行逐一地汇总分析,针对每一案件提出管理建议和整改措施,并将信息反馈至公司管理层和相关专业线,帮助公司提高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在公司法务工作中引入系统论思维,对于我们校正对公司法务工作的认识、提高公司法务工作水平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启发广大公司法务工作者的思维,以系统论的科学原理为指导,进一步做好公司法务工作。

篇2:以系统论为指导搭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2008-05-03 11:39:40|分类: 律文转载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转贴自:财经商道原作者:王震林

我国企业法制建设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发展仍然很不平衡,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法律漏洞和法律风险。国务院国资委在组建初期的半年中,收到中央企业报送的请求协调的法律纠纷案件涉及82家企业,涉案金额250亿元,涉案金额之大,涉案范围之广,令人震惊,引起国家高层的高度重视。这些法律纠纷案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责任不清、制度不健全、监管失控、法律意识淡薄等,反映出企业在依法经营观念、风险防范意识和内部制度控制等方面普遍存在较大差距。国资委由此把“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加快提高运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能力”作为加强中央企业监管的切入点。

为了更深入了解国有企业法务管理的情况,笔者对上海十三冶建设公司等几家中央企业的下属企业进行了调研考察。以上海十三冶为例,该公司在法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每年涉诉金额近亿元,债权债务纠纷、劳资纠纷等各类诉讼案件每年有一百多起。作为施工企业,该公司所属工程项目部大部分法务意识不强,施工中大都不太重视现场签证,合同意识不强。只有个别项目法务管理较健全,他们一般在施工中注意证据收集、索赔意识强,所以产生很大效益,据2004年公司经营管理分析会不完全统计,2003年工程签证及索赔增加值约占工程总结算收入的5~8%,而该公司当年利润率仅为1%,可见索赔是否得当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影响很大。

2、该公司目前债权债务总计达十几亿元,每年安排1亿元左右的资金清欠指标,落实起来涉及的法律问题都非常复杂。

3、下属投资性子公司债权债务关系复杂,不但成为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而且对总公司的正常经营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4、公司每年签订的合同所涉及金额达数十亿元之巨,特别是物资采购合同、工程承发包合同很多。但在操作中,公司对合同双方的主体地位是否合法有效、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明晰、条款是否公平合理、履约是否适当适时等问题的审察和管理的力度不到位。

5、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公司遇到的劳资纠纷、决策风险、安全质量风险等等也在增加。

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看,该公司在法务管理上存在是上述问题,是国有企业的普遍现象。总体而言,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正在完善和探索过程中,对于如何强化法务工作的企业管理职能,各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迫切,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认识,就当前国企法务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所做的探索以及国内外通行解决方案谈点看法,求证于方家。

一、建立专门法务机构,配备专职企业法律顾问是国企发展的必然之路

根据国企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我认为加强法务管理工作,建立法务经营管理机制,成立专门法务机构,配备专职企业法律顾问,是非常迫切的一项工作。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法律事务越来越多,因此国企也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法务工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人们一般常从宏观理解,但就微观而言,企业的依法经营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据有根本性意义的。这一点,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加入WTO后政府以西方法治国家管理模式为取向的职能转变,其意义会更加明显。目前,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调整和规范。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和管理,已经从过去的行政政策手段过渡到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企业与企业作为平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只能靠合同法等民商法律进行调整和规范;企业内部各种关系,包括劳动关系、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都要依据劳动法、会计法、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等法律来调整和规范。笔者认为,“依法经营”对企业而言包含以下几重含义:

(一)过去企业主要靠“找市长”,现在主要靠“找市场”,而市场已逐步走上法治轨道,法律已经成为一种经营管理资源,被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始终,因此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能利用法律的思维处理经营业务,也成为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人士的一种必备基本职业素养;

(二)因为涉及法律的事务增多,违法、违约和被违法、违约侵害的机会就随之增多,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就越来越大;

(三)要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应当灵活选择法律工具,建立完善的企业法务管理机制越来越必要。

(一)、国企法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价值:

从上海十三冶等公司看,国有企业法律事务的主要业务有:合同管理、股权管理、产权鉴定、经营决策涉及的法律问题、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合法规范性问题、企业改制投资涉及的法律问题、工商登记注册、商标专利和商业秘密的利用保护、债权债务纠纷、劳资纠纷处理、安全质量事故处理、保险索赔等。目前在国企中有一种片面的理解,认为企业法务管理就是 “打官司”。事实上,企业法律事务绝不是仅仅“打打官司”,参与诉讼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目前我国的法治大环境下,也是风险最大,成本最高的选择,最好的办法是让精通法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员参与到企业决策和管理过程中,保证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经常处于有利的法律地位。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纠纷,企业也可把握有利时机,拟定有利策略,灵活选择协商、谈判、投诉、复议、仲裁、诉讼等多种途径,更为专业地化解风险。

企业法务管理对企业的价值主要在于成功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上海十三冶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有诉讼风险和非诉损失。诉讼风险,也就是败诉和无意义胜诉,败诉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证据,保留和收集证据材料应贯穿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但如何使证据材料成为有利证据,是十分专业和经验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保留、收集和提交证据材料必须要有专业人员指导。无意义胜诉是指败诉方无财产可供执行或找根本不到被执行人,对于胜诉方而言,胜诉并无实际意义。非诉损失,一般是潜在的、间接的“机会损失”,企业有时可能没有意识到,但可能隐藏着更大的风险或损失。如企业被起诉,可能有败诉的诉讼风险,人们一般比较重视,愿意重金聘请律师参与诉讼,但在某种意义上讲,被告至少是“被认为占了便宜”,未被起诉很有可能是“已经吃了亏”,因为获利者是不会提起诉讼的。如企业认为自身利益受损,一般选择非诉途径较为有利,中国有息讼、厌讼的历史传

统和现实制度缺陷,受害者 “怕打管司”,非至无奈一般不愿意起诉,因此,善于操纵法律者往往依仗“法律技巧”能获得更大额外利益,使对法律不敏感者常常处于不利境地,非诉风险很大,但受害者往往还并不知晓。另外,企业在劳动合同签订、工商登记、商务谈判、技术保护等日常管理中也可能存在大量非诉损失。

(二)、国有企业法务管理机制的发展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有企业的法务管理机制普遍是从90年代后期开始建立的,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雇佣自己的律师,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养律师既不经济,也无效率,而且也很难让律师本人安心企业工作,因此,一般企业都“利用外脑”——以外聘律师兼为法律顾问,上海十三冶属于后者。

“外包”企业业务,尽可能利用社会资源,是目前流行的企业管理思路,有的甚至于将物流、财务等企业的主要业务也外包。其优点是可以减少企业资源占用,降低管理成本,也可以缓解企业资源不足压力。但外包是有前提的,外包委业务的特征是:

(一)零散性业务,企业没必要雇用专职专业人员,如:广告策划;

(二)灵活性较小的规范流程,给定一个较为固定的工作程序和标准,就可以完成整个流程,如财务、物流、客户服务等。那么,企业法务是否适合外包呢?我认为,不适合,因为企业法务贯穿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业务量较大,而且较为复杂,常常很难预测,并不符合外包的条件。我国企业之所以走上外聘律师这条路,主要是当时法律人才严重不足和法制环境不佳等因素造成。以上海十三冶的情况看,外聘法律顾问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法律咨询意见和代为诉讼,他们不可能较深参与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很难防范,因此常常充当“救火队”,“打官司”成为主要任务,公司也常常陷于纠纷和被动,不可能做到规避“法律陷阱”或争取更多权益,法律不但不能保护企业,反而经常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给企业带来巨大显性损失和无法估量的隐性的损失。

目前,上海十三冶公司在法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企业法律事务由业务部门和下属单位多头管理,无专门法务部门统一把关,预测不到企业行为的法律风险,常使企业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因为法律风险是无形的,对非法律专业人员而言,往往是出现纠纷时才想到去咨询法律顾问,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手段,只能被动应付和补救。

(二)、法律没有成为一种经营手段,企业缺乏“法律是一种管理资源”的意识,法律顾问没有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全过程。作为经营手段的法律与其他经营手段一样,你不利用它为自己服务,对手就会用它来对付你,纠纷自然会多些。

(三)、外聘律师不大懂企业经营或不熟悉企业实际情况,提供的法律意见不一定完全适合该公司实际需求,同时其工作的目标是追求一事的****,基本不会考虑更多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因此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规避和化解法律风险的效果不明显。

(四)目前,律师行业竞争激烈且不规范,律师“不忠于”被代理人的案例并不鲜见,实践中有很多纠纷是有人有意制造出来的,毕竟诉讼代理才是我国律师的主营业务,从实际看,律师受聘企业顾问往往是一种营销手段,其目的是争取其他的代理业务,企业反而要因此增加额外的法律风险。比如:有时明知有法律风险,但律师不事前阻止,专等事后代理诉讼;或有意为企业设立法律圈套;或凭借法律顾问的优势,开高价代理诉讼等等。

国际通行的企业法务管理机制是企业设立专门法务管理部门,配备自己的专职法务人员,统一处理企业法律事务,如:参与重大经营决策、规范企业改组改制、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处理诉讼非诉讼事务、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等。专职法务人员

必须具有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由企业聘任并经注册机关注册,是企业领导人在法律方面的参谋和助手,其提供法律服务的宗旨是:以事先防范为主,事后补救为辅。其优点是:

(一)法务人员属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其自身利益和声誉与企业利益和声誉密切相关;

(二)从专业上看,他们是既懂法律、又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三)通过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将企业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在我国,开始是一些“三资”企业采取这种国际通行的法务管理模式,后来随着原国家经委、体改委、司法部及其后的国家经贸委、中央组织部、中央企业工委、中央金融工委、人事部、司法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和一些省市等的积极推动和试点,这一模式逐步被各类企业普遍接受。“国家重点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试点是2002年7月在部分国家重点企业开展的,全国有1000多户企业参加。中央企业参加试点工作的73户企业一年多来没有发生因自身经营原因引发的重大法律纠纷。据抽样统计,试点期间,28家企业通过法律手段挽回损失约37.3亿元,避免损失约16.55亿元”。目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大都设立“法务部”,人才市场上法务专业人员已成为热门人才。

国资委成立以后,把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做为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应对WTO挑战的主要措施之一,强调要建立“两个机制”,即:建立防范投资风险的对出资人的法律监督机制,建立防范经营风险的所出资企业的内部法律监督机制;搞好“两个结合”,即:企业法制建设要与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维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与依法维护所出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依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法规的形式贯彻了这一思想,明确要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管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审计、企业法律顾问和职工民主监督等制度。国资委作为特设机构,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中,有责任指导和推动国有企业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颁布了《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作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主要配套规章,其中规定:“大型企业设置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其他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法律事务机构。企业应当根据工作需要为法律事务机构配备企业法律顾问。”“本办法所称企业法律顾问,是指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由企业聘任,专门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企业内部专业人员。” “ 大型企业设置企业总法律顾问”。“企业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规定企业法律顾问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权限、程序和工作时限等内容,确保企业法律顾问顺利开展工作。”并具体规定了企业总法律顾问、法律事务机构、企业法律顾问的地位、权利、职责、执业资格等。《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颁布以后,2004年4月国家重点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试点工作总结会议上国资委明确提出:争取用2-3年的时间在53家中央企业和其他具备条件的部分中央企业、部分省属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2004年下半年以来,中量集团、中石化集团、宝钢集团等企业都规范执行此办法的有关规定,使企业法务管理工作有了积极进展。上海十三冶对这一法律尚未认真研究,对其确立的“总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重大意义未有足够重视。

二、国有企业创新企业法律顾问机制的实务操作

根据国资委的有关精神,结合国内外企业的实践,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建立企业

法律顾问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操作:

(一)、建立并准确定位法务部门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法务部门的性质、任务和工作原则。

法务部门是企业内部从事法律事务管理的职能部门。其应当遵循以下工作原则:(1)自觉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依法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其他出资人的合法权益;(2)依法维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本企业服务原则,企业法律顾问不得担任本企业之外的法律事务兼职;(3)法务部门是企业领导的法律参谋,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法务部门是企业的管理职能部门,对企业行为和员工职务行为负有合法性管理的责任。

2、法务部门的职责。

(1)协助企业领导人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改组改制、投资、招投标等重大经营决策活动。法务部门应通过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活动,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法律分析论证报告,保证企业合法权益最大化,避免企业落入“法律陷阱”。(2)参与起草、审核企业重要的规章制度。法务部门参与起草、审核企业重要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企业规章制度的合法性,也有利于国家和有关管理部门赋予企业的权利和倾斜政策用好、用足。(3)管理企业合同,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工作。此项职责是法务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日常工作量较大,也最重要。(4)参与企业的合并、分立、破产、投资、租赁、资产转让、抵押担保、招投标及进行公司改建等涉及企业权益的重要经济活动,处理有关法律事务。(5)负责办理企业工商登记以及商标、专利、商业秘密保护等有关法律事务。(6)安排企业法律顾问或外聘律师参与企业的诉讼和非诉讼活动。

3、法务部门的工作方式。

(1)参与会议、调研、文件起草,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提供法律意见;(2)参加合同谈判、审核、管理等,督促有关方面适时履约,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

(3)根据工作需要查阅本企业有关文件、资料及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等,依法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情况、收集证据、提出意见;(4)向企业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配合企业有关部门对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二)、健全法律纠纷防范和应变制度。健全企业法务工作急需完善以下几种工作制度:

1、重大经营决策法律论证制度。

重大经营决策出台前应经过法律论证,由法务部门出据法律意见书,特别是企业面临着深化改革改制,实现企业的创新提升式发展,遇到的法律适用和政策选择问题很多如有专业人员来具体操作,就能减少损失、少走弯路。

2、合同管理制度。

签订合同应经过法务部门的审核,重要合同应有企业法律顾问参与谈判和起草;法务部门应跟踪掌握合同的履行状况,督促各方面适当履约,对重要合同的关键“履约节点”要有评审程序。

3、企业资产权利变更审核制度。

企业资产权利变更[5][5]涉及到很多法律和政策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带来法律风险。

4、企业商标、专利和商业秘密管理制度。

企业应积极注册申报商标、专利,重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经营和保护。对于企业商业秘密,目前虽没有专门适用法律,但还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关键是取决于企业自身是否采取了适当的保密措施,因此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制

度,为员工设立严格的保密义务,可以有效防止员工出据不利于企业的证词,泄漏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技术信息,从而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的正常秩序。

(三)、逐步提高企业决策和管理骨干的法律经营管理水平。

1、法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企业法务人才必须具有法学和企业管理诸方面的知识背景,我国学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中还没有法律和企业管理相结合的综合专业,所以法律专业从业人员大都缺少企业管理知识,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针对此种情况,以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现在的国资委在设计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时主要考虑的就是企业法律顾问从业人员应是具有法学和企管两种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极为紧迫,最好的途径是对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法律专业培训。这里之所以要强调“系统的法律专业培训”,是因为法律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仅仅懂一些法律知识、看几部法律条文是不够的,只有经过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才可能培养起法律思维能力,才有可能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2、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培育。

目前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依据政策办事的习惯仍未改变,常常循规蹈矩,坐等上级精神,其实,加入WTO后,政府的管理职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后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凡事都有“政策”、“精神”供企业执行,企业面临的更多的是法律选择而非执行政策,也就是说摆在企业面前现成的路不再存在了,企业决策层面临很多“如何防止被侵害”和“如何避免违法”的选择。我国法制尚不够健全,企业的法律选择空间相当的大,风险也相应地多,所以企业应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积极培养和鼓励他们学法、懂法、用法,把法律作为一种资源充分用运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所谓法律素养,概括而言包括两方面,即: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灵活运用法律的主动性。两者均不可缺,缺少前者,易使企业陷于被动,缺少后者,企业的潜在利益得不到保障;前者利于“守”――可以确保基本利益不被侵害,后者利于“攻”――可以争取更大范围的利益。这种素养应当成为企业经理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不可确保万无一失。比如,企业员工有时提供的证词可能会不利于企业,如何规范员工作证较难把握,把握不当,要么可能侵犯员工言论自由权和阻碍履行作证义务,要么企业的商业秘密得不到保护,克服这种两难选择除了企业需采取适当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外,还有赖于员工法律素养的提高。

结束语

篇3:以系统论为指导搭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海外并购的法律风险指并购发出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 因其管理层决定实施的行为对目标企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或不符合母国或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法律法规, 使得自身的并购计划遭到母国、对方国家的否决或遭到目标企业的抗拒, 从而导致整个并购活动的失败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审查风险、反垄断反兼并风险、公司经营风险、企业文化融合风险、政治风险。

二、海外并购法律风险的类型

1. 并购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

(1) 国家安全审查风险。我国有实力进行海外并购的企业大多是国有大型企业, 国家控股的身份容易让他国认为我国政府在并购活动中掺杂了某些政治目的, 这就使东道国政府有借口得以进行安全审查。其次对“国家安全”界定不明确, 导致在海外并购安全审查中拥有较大自由裁量权, 可以对不同行业做出不同解释以达到自身政治目的, 加大了我国企业突破东道国国家安全审查的难度。

(2) 反垄断、反兼并风险。并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合成一个公司, 使得经营者数量减少, 即经营者集中, 是垄断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当代的国际环境下, 反垄断审查呈现出两面性, 一方面它可以保护本国企业免受垄断的干涉, 维护市场秩序;另一方面, 大多数国家打着反垄断旗号阻止他国公司兼并本国公司。除了东道国政府的审查行为, 企业本身也有很多应对海外并购的反兼并对策。

2. 并购行为结束后面临的法律风险

(1) 公司经营风险。欧美发达国家海外并购模式成熟, 而我国这方面经验相对欠缺, 此外我国一般是通过立法或制定公司章程来规定董事会的权利义务, 而欧美国家大多是通过判例来确立公司制度, 在公司经营战略、企业文化、财务管理模式、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公司进行海外并购, 拓展海外市场, 需要保持并购企业原有优势和品牌影响力, 双方企业的优势互补, 使得各方资源形成有机的整合, 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叠加, 否则公司经营不善必然导致并购的失败。 (2) 企业文化融合风险。成功的海外并购离不开双方企业文化的相互认同和融合, 双方企业若不能进行很好的文化融合, 易导致企业内部矛盾冲突, 使得并购失败。在海外并购过程中, 双方要坦诚相见, 互惠互利, 减少固有偏见, 使企业文化融合风险降到最低。 (3) 劳工问题与环境保护风险。西方国家强调保护个人利益且工会势力强大, 经营和管理公司时需处理好劳工问题。中方企业管理层对劳工问题准备不足, 在违反东道国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与劳工产生纠纷, 可能导致员工管理出现混乱, 甚至引发罢工的后果。此外, 西方国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不仅立法种类数量繁多, 而且执行标准和质量都较国内水平要高。

三、从公司治理角度谈防范风险之措施

1. 公司治理的制度保障

(1) 健全海外并购法律体系。我国关于海外并购法律法规相对较松散, 各行政部门颁布的规章条例种类繁多、各自为政, 无法形成有力的约束体系。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 建立以《海外投资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 并将现行的各部门规章制度纳入其中。在内容上在融资方面为信用状况良好地企业提供便利, 税收方面可以同其他国家签订双边征税或者直接减免部分来自海外投资的收益, 以鼓励海外并购活动。

(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1) 设立专门的承保机构。我国尚未建立专门海外投资保险机构, 只有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海外并购行为进行有选择承保。而该公司规模较小, 参保企业较少, 控制资金数量有限, 不足以对海外并购活动提供足够的支持。 (2) 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体系化。我国对海外并购的保护呈现出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特点, 这些零散的法律文件难以整合在一起, 导致约束力不足。此外, 现实中承保机构只承保国有大型、经营状况好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 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得不到足够保护。

2. 加强公司治理以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

(1) 加强董事会决策功能。董事会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制定战略, 董事会在履行对经理层的监督职能的时候, 不可忽视了对经理层的战略指导角色。此外, 公司为方便董事会做出决策, 会设置各类型专门委员会, 如人事任免、关联交易委员会等, 每个委员会分工不同, 各司其职, 既为董事会决策提供服务, 又能做到分权制衡, 相互制约。最后, 独立董事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使董事会做出的决策更加科学有效。 (2) 加强董事的责任义务。董事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 是公司进行海外并购的决策者, 在并购活动中要对目标企业有充分的了解, 谨慎地处理各项事务, 对公司和股东负责。2002年《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第三十三条规定:“董事应根据公司和全体股东的最大利益, 忠实、诚信、勤勉地履行职责。”即董事的“谨慎义务”, 董事在处理公司事务时要合法善意的为公司带来最大利益。因此海外并购过程中, 董事应谨慎地审查各项事务、做出决策。 (3) 加强目标公司的治理。 (1) 加强组织建设。海外并购后, 中方企业会通过人事变更, 入主目标公司管理层, 以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但前提是中方有着强大的人才储备, 有真正可以管理并解决问题的人员和团队。我国派遣的管理团队需融入目标公司的企业环境中, 并根据现实情况灵活机动地做出调整。 (2) 加强资源管理。在海外并购完成后, 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控制资金、技术专利等手段加强对目标企业的控制, 中方在海外并购之路上, 要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海外并购中掌握主动权。

摘要:近年来海外并购迅速发展, 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重要方式, 同时海外并购也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并不高。本文以公司治理为突破口对企业海外并购中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提出能够促进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和降低海外并购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海外并购,法律风险,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篇4:浅析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

关键词: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今天,企业均加快步伐往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增进效益的同时,全力打造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而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风险,例如,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危机,但有时也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尤其是法律风险。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避免,不仅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使企业在政治和社会影响上处于难以挽回的局面。煤炭行业在经受市场风险与安全风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法律风险。尤其是涉及到企业改革重组与资源整合时,就无法避免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因此,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对有效化解法律因素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一、企业的法律风险

企业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所承担的发生潜在经济损失或其它损害的风险,它的种类包括:经营性损失、民事索赔、判决或裁决;行政或刑事处罚或制裁;企业资产受损;商誉受损;其他损害。造成上述损失和损害的原因包括:企业违反相关法律;企业侵犯第三方合法权益;企业未履行其合同义务或企业未采取有效措施以获得、保护或行使其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法律风险因企业所处法律关系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国内和国际商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变化,法律风险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法律治理制度,以使企业各部门及其子公司针对所面临的法律风险采取统一有序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并定期对法律风险和法律风险管理措施的优先顺序进行评估。

二、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企业风险的产生往往与经济体制、所处的环境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模式相关联。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无处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热,但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在并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下,法律无法给企业做到周到的规范。一些时候,企业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意识不足

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意识培养。我国全民的法律意识本身并不强。企业内部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也忽视法律意识的培养。企业对内部人员的法律培训存在空白与缺失,使企业不具备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多年来法律风险是企业多种经营风险中最被忽视的一种风险,高发案率、高败诉率,即便打赢官司,执行起来也很难。

(二)管理存在漏洞,业务流程不够规范

不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制度根源。在我国众多的大中型企业中,具有有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及综合合同管理机构的企业非常少。那些具有司法证据制度的企业、有工业产权管理制度的企业也不多。因此,大多数企业都存在防范法律风险的制度漏洞。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不规范性也给企业造成潜在的法律风险。例如,在与外商合资或项目合作中不做或很少做专利检索;不做或很少做商标审查;接受对方财产抵押时不做或很少做抵押财产合法性审查;接受对方保证合同时不审查或很少审查对方签约人是否有权签约等。这些业务流程的不规范现象直接引发商标、专利、抵押无效、土地转让纠纷的高案发率。

(三)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投入少

忽视专业法律人员的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过程缺少法定程序、忽视律师及法律顾问的作用,是企业不能有效地控制法律风险的重要因素。近一半企业在关于投资和担保这样重大问题上仍由董事长、总经理或厂长一人决定。在投资和担保合同签署的程序方面必须由股东会、董事会或企业领导集体讨论,律师、法律顾问也应该参与到决策系统之中。

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机制保障

企业由成立到终止这个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法律关系和风险。例如,企业在成立之初,会登记一系列的信息,包括投资主体,经营范围,资金来源等。这些登记备案的信息必须真实合法。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所签订的各种合同,企业安全生产,经济纠纷等均涉及到相应的法律条款。遇到企业破产重组或者注销等情况,债权债务问题,财产分配问题等也存在这一定的法律风险。这个过程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使企业面临法律风险。无论最终的风险是由那个部门或环节造成的,企业必须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和防控体系建设来加以避免。

必须坚持依法治企、依法经营的原则。我国的企业发展已经由原先的单一化,走向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复杂的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管理方面面对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不坚持依法办事,很可能在众多的环节当中出现披露,给企业造成一定的隐患。令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过程中,设置一整套职责明细,相互联系和制约的风险控制系统。将企业成立发展过程中的法律审核程序整理出来。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一项工作。企业应提前就一些重大的事项做好应对措施的准备,并将这些措施制定成相应的制度规范。这样,即可一定程度的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也能够在发生法律风险的时候,及时拿出一套解决方案来。保证企业内部有条不紊的化解风险。

四、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至关重要。在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必须强化法律风险意识

企业必须要认识到,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将会给企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但事前是可以防止和控制的。企业负责人法制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经营决策人、经营管理人不必深入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必须要对劳动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金融法、公司法以及与相关业务有关的其他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只有法律风险意识在一个企业中根深蒂固,企业才能时刻保持一种依法治企,依法运营的业务流程规范,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专业的律师来作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顾问,深度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尤其是重大决策时刻,给其出具适时、到位的法律意见,力求避免风险的产生。必要时,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法律顾问组织。对企业内部建设及运营做全程的指导和监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具体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及应对

1.加强防范,设置第一道法律保障

按照依法治企、依法经营的原则,企业必须就自身做好审查工作。要保证资质,信息的正确合法。保证管理措施,经营方式的合法。避免企业自身出现法律风险。在业务往来上,更应当加强防范。例如签订合同时,要对对方企业做到深入的了解,确保合作的单位没有不法行为,没有隐藏的不法信息。对待合同也应该慎之又慎。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负责的部门,对对方进行资质及信息的审核工作。并在律师的指导下,规范合同文本。必要时,律师可以直接参与业务洽谈的部分环节。在专业律师的监督下来签订合同。以免由于合同的原因,给企业带来法律诉讼,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样,从源头上来避免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就给企业设置了第一道法律保障。

2.密切跟踪,确保过程的安全履行

自合同双方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起,到合同的履行结束。这个过程是企业法律风险最大的阶段。双方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有可能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下去,造成法律纠纷。因此,企业有必要在签订合同后密切观察合同另一方的行为。对对方与合同有关的事项变更行为及时的反映。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也要做到对对方企业的运作情况了如指掌。这样才能确保合同正常的履行下去。因此,对合同双方的经营状况,履约程度,内部变化等信息的掌握将大大避免企业出现法律风险。这个环节也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举措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

3.补救及时,最大限度的挽回损失

当企业无法避免的出现法律诉讼等问题时,如何及时有效的补救,最大限度的挽回企业损失,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最后一步。在双方无法正常履行合同时,在协议不成的情况下,通过法律途径,来对这次纠纷进行积极有效的化解。对重大诉讼案件,企业要设立专门小组,负责案件的进展。及时回报信息,并对本次法律案件及时作出整理总结。吸取教训,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出现。

五、结束语

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企业经营运作,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现实的需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切实建立起适合自身需要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马骏.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初探[J].贵州法学,2005,(11).

[2]包庆华.现代企业法律风险与防范技巧解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牌社,2006,(1).

篇5: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探析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本身不合法、不规范的经济社会活动, 以及与企业有关联的其他不合法、不规范行为造成的不利于企业生存发展和有损企业权益的后果产生的可能性和影响。法律风险产生不利后果仅仅是一种可能性, 并不必然带来法律责任的承担。由于法律风险的这种属性, 才决定了法律风险可以通过法律活动进行防范、弥补和化解。

引发企业法律风险的原因通常包括违反行政及刑事法律法规、合同违约、侵权、怠于行使法律义务等。以空间视角, 又可分为企业内部、外部两个方面的风险因素。从企业内部风险因素来看, 首先, 企业的设立、运营就首先体现为人的因素。企业设立的成败、经营的好坏, 归根结底, 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们基本可以控制并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人性的弱点。对管理者而言, 在其进行管理或决策时, 可能考虑其个人私利并极有可能为了这一己之私而不惜让企业承担更大的法律风险。其次, 从制度层面上讲, 企业自身制度的缺陷是引发企业法律风险的一大内在潜因。有俗语称“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制度的缺陷往往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 因此, 一切制度不仅需要建立而且需要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逐步完善, 从而保障企业运营和发展的效率与安全。再次, 从企业运营的物质载体看, 企业自身的超大规模和庞杂的组织机构是现代企业内部存在“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直接依存条件。当企业背离了守法经营的基本理念时, 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那么“多米诺骨牌”效应就能发生作用, 它给企业所造成的损失很可能就是全局性的, 甚至是致命的, 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倒闭就是最好的例证。从企业外部的风险因素分析来看, 企业法律风险的外部诱因来源于多个方面, 例如法律环境的变更、第三方的行为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机会与挑战的同时, 众多风险尤其是法律风险的存在成为我国企业发展所遭遇的瓶颈。因此,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提高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竞争力, 应从以下诸方面入手, 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一、强化法律风险意识

强化法律风险意识是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前提, 也是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思想基础。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我们的企业家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律风险意识, 要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董事会决策机制, 并将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地提升公司决策层和高管人员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 增强抵御法律风险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使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决策过程中构建起防范法律风险的屏障。

二、构筑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体系

拥有自己专门的法律部门, 如在合同的审核、签订、履行等环节, 在投资、合作等项目中随时预防法律风险的产生, 将纠纷的诱因消灭在初始阶段。此即为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是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重要的组织保障。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加强而提出来的。国务院国资委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则进一步明确了国有重点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以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目前全国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已超过10万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较好地发挥了法律参谋、法律培训、法律监督的功能, 角色也由打官司、讨债向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建立企业法律机制转变。正如一位知名企业家说:“企业好比是一辆汽车, 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和法律顾问就是汽车的四个轮子, 汽车要前进, 四个轮子少一个都不行。”

国资委提出要求, 在所有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重点企业建立健全法律事务机构。大型企业还要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在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已是大型企业普遍采取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如美国新泽西洲的美孚石油公司、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等都设有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 分别拥有一、二百人的法律顾问。这些法律机构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以追求最大效益、最小风险和最少纠纷为目标, 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舞台上,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逐步提高企业决策者和管理骨干的法律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决策和管理骨干的法律经营管理水平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法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企业法务人才必须具有法学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背景, 我国学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中还没有法律和企业管理相结合的综合专业, 所以法律专业从业人员大都缺少企业管理知识, 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法律,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设计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时主要考虑的就是企业法律顾问从业人员应是法学和企管都懂的复合型人才。目前, 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极为紧迫, 最好的途径是对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法律专业培训。这里之所以要强调“系统的法律专业培训”, 是因为法律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仅仅懂一些法律知识、看几部法律条文是不够的, 只有经过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才可能培养起法律思维能力, 才有可能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二是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培育。目前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依据政策办事的习惯仍未改变, 常常循规蹈矩, 坐等上级精神, 其实, 加入WTO后, 政府的管理职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以后不会再像以前那样, 凡事都有“政策”、“精神”供企业执行, 企业面临的更多的是法律选择而非执行政策, 也就是说摆在企业面前现成的路不再存在了, 企业决策层面临很多“如何防止被侵害”和“如何避免违法”的选择。我国法制尚不够健全, 企业的法律选择空间相当的大, 风险也相应地多, 所以企业应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 积极培养和鼓励他们学法、懂法、用法, 把法律作为一种资源充分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所谓法律素养, 概括而言包括两方面, 即: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灵活运用法律的主动性。两者均不可缺, 缺少前者, 易使企业陷于被动;缺少后者, 企业的潜在利益得不到保障;前者利于守———可以确保基本利益不被侵害;后者利于攻———可以争取更大范围的利益。这种素养应当成为企业经理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不可确保万无一失。比如, 企业员工有时提供的证词可能会不利于企业, 如何规范员工作证较难把握, 把握不当, 要么可能侵犯员工言论自由权和阻碍履行作证义务, 要么企业的商业秘密得不到保护, 克服这种两难选择除了企业须采取适当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外, 还有赖于员工法律素养的提高。

四、建立其他各项制度

建立合同管理制度, 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 健全内部控制监控机制, 为防范法律风险提供制度保证。企业所签的合同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条款有无遗漏, 形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文字是否准确、严谨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因此, 加强合同管理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国有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 事后补救为辅的合同管理制度, 具体包括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合同分类专项管理制度、合同委托管理制度等。建立以合同为中心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 做到人员、机构、制度三落实。对于企业已实践多年的常规性合同, 具有较高重复性和利用率的合同, 应拟定好固定合同文本, 比如测绘合同、印刷合同等。严格履行签订合同须经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出具法律意见, 并经有关负责人审批的程序。建立定期对企业合同纠纷进行统计、分析的管理制度, 依据情况变化及时完善企业的固定合同文本。从合同的谈判、起草、签约、执行等各方面建立起有针对性的规定, 形成协调的合同管理体系。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是实现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基础保障, 是实现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措施。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 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内容.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外部环境, 对涉及法律风险的重要事项, 以企业规章制度的形式对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做出明确规定, 企业重要事项有章可循, 杜绝因规章制度不健全引发法律风险。建立一套合法、实用、规范的企业规章制度, 使人们有所遵循, 作到人人有专责, 工作有程序, 办事有标准, 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同时规章制度完美的过程, 也是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因此, 一个企业制度的出台, 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 包括它的提出、调查、审核、修改、完善等。只有这一系列的步骤一一到位, 才能确保企业规章制度具备合法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协调性。

五、确定防范法律风险的重点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可能蕴涵着法律风险。比如, 宝钢公司要求法律事务部全程参与上述重大项目, 履行法律风险防范职责。通过开展法律尽职调查、项目框架设计、法律文本的起草、谈判等工作, 及时、有效地防范法律风险。如在与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巴西CVRD建立合资矿山的工作中, 通过法律顾问的监控维护了宝钢海外投资权益及国有资产的安全, 不但获得了稳定的铁矿石供应, 还取得了丰厚的投资收益。

六、鼓励创新, 加强对知识产权成果的保护

企业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力量和重要主体,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居于核心位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的能力, 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既要注意保障本企业的知识产权和相关商业秘密不被非法披露、使用、转让, 还应预防企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避免卷入知识产权纠纷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纠纷。随着知识产权的取得、管理、保护和利用纳入法制轨道, 各大企业普遍加大了对知识产权开发和管理的力度, 专利和注册商标申请量也在逐年增加, 但目前还有不少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科研开发与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与依法保护明显脱节, 有的企业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自己的品牌被盗用, 导致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 甚至面临破产的境地, 或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了解不详, 不自觉地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 而因此处于被动局面。所以, 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保住自己的“名牌”不被乱用, 产品不被仿冒。知识产权的保护应当成为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一项重点工作, 要努力改变重发明轻专利、重运用轻保护的现状。自觉遵守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专利信息的检索, 避免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抓紧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机制。对商业秘密等建立规章制度, 划分保密范围, 与员工和经营对方当事人签订保密协议, 确定涉密人员的权利义务等, 实施有效的防范管理。

七、从程序上建立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

一个重大经营决策的出台, 既要保障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利得到充分体现, 使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最大化, 也要保证决策在法律上是最佳方案, 有利于决策目标的实现, 同时也要杜绝上当受骗, 避免显失公平, 防止纠纷发生。因此, 为了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国有企业应在对外投资、产权交易、企业改制、融资担保等重大决策上建立一套可行完备的法律论证制度, 强制推行重大决策法律论证程序, 避免重大决策失误。

八、建立诉讼风险管理组织

按照国资委《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加快完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防控、处理和备案机制。为了避免诉讼给企业可能带来的损失, 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统一负责, 企业总法律顾问或分管有关业务的企业负责人分工组织, 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具体实施, 有关业务机构相互配合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工作体系。法律事务机构需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深入调查了解案件情况, 研究确定法律对策, 实施诉讼风险分析。在处理民事经济纠纷时, 应积极主动请当地政府参与协调、平息, 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若遇到协调不成而引发诉讼的, 要积极应对, 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有节。另外, 要加大对案件备案管理的力度, 结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有效的案件统计体系, 使领导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企业的案件情况, 详尽洞察企业的经营和风险管理情况。

总之,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企业面临的竟争越来越激烈, 风险也越来越大。加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健全法律风险识别、监控和防范机制, 进一步提高企业领导层、法律顾问及业务人员正确认识、判断和化解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能力以及企业应对法律纠纷能力, 就要求企业在决策、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提高相关人员处理企业法律纠纷案件及争议的业务水平和诉讼中的代理水平, 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竞争力, 建立起真正的法律风险“防火墙”, 从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晓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制度构建初探[J].四川水利, 2009 (5) .

[2]管荣齐.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法律图书馆, 2006 (8) .

[3]晏娱.构建现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J].法人, 2006 (9) .

[4]马芳.浅析国外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与法, 2009 (7) .

篇6:浅析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本文从我国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现状出发, 结合我国综合国情, 参照国际企业集团的法律风险防范经验, 通过研究有关企业方面的相关法律, 探讨如何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型煤炭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发展的严谨的管理制度。使法律工作成为一种经营管理资源, 被灵活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使企业能够健康良性发展。下面就如何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和大家一起进行探讨研究学习。

一、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认识和原则

1. 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认识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各级领导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企业上层领导法律认识到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才会去完善改进并能够在生产过程中遵守法律,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法律问题不仅仅是法律事务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是更应该从相关管理人员到企业领导层都必须去认真严肃考虑的问题, 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人更应该强化法律风险意识, 认识到法律风险的存在, 并能够很好的控制风险, 在经营决策时做到“决策先问法, 违法不决策”, 能够从源头有效的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切实在领导层面筑起法律防火墙, 使企业能够健康良性发展。各级领导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增强法律风险意识, 带头学法、讲法、用法, 带头完善法制建设与风险防范。只有从认识层面得到提高和重视,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去制定各类法律风险防范管理制度, 并有原则的去灵活运用遵守。

2. 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原则

企业要把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纳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实现对企业法律风险的全方位和动态化管理,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要以“事前防范法律风险和事中法律控制”为主, 事后法律补救”为辅, 事前防范是基础, 决定着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高低。不做或者少做事后法律案件“消防队”, 不把事后参加和处理多少案件作为法务人员的业绩, 而是把企业的法律风险提前预防、事中控制做好, 使企业没有或很少有法律诉讼事务案件。所以说企业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应该遵循以下三原则。

(1) 全方位管理原则

由于法律风险产生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细节, 法律风险的防范管理也要从其源头开始, 在风险产生最初加以避免。正是由于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因此企业参与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和落实工作人员不能仅依靠企业法律顾问来完成, 需要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 这是实现法律风险防范目标的人员保障。法律风险防范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法律风险控制手段。

(2) 规范化运作原则

法律风险防范要明确各部门、关键岗位在法律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合理进行资源配置, 建立和完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将法律风险管理纳入企业各项管理流程, 形成系统化制度体系, 这为保证效率、实现目标奠定了基础。

(3) 动态化调整原则

法律风险控制应是不断动态更新的。法律风险防范应建立定期评估、调整更新的机制, 根据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管理机制以及外部法律环境、风险环境的变化, 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实现法律风险的动态管理。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事务组织制度

在企业内部独立设置由经营副职领导的法律事务机构, 负责本单位的法律事务工作, 履行法律事务管理职能, 与外部律师事务所相结合的模式。处理企业的诉讼和非诉讼业务。

企业将法律事务交付给自建的专职部门处理, 比如有的公司内部组建法务部, 应选派专职的法务人员从事法律事务工作。法务人员必须具备既有法律专业知识有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法律管理人才, 并且经过考试取得律师资格或企业法律顾问职业资格。将频繁发生而又专业性不强的法律事务交付给其内部的法务部门处理, 因其建立在公司内部, 可以迅速地获得有关事务的详细信息, 从而能够快速的对此做出应急反应, 提供参考意见, 以供公司的管理决策层及时做出决定。

三、建立法律事务管理制度

按照法律事务工作要求, 积极推进以总法律顾问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努力构建由总法律顾问、法律事务机构、法律顾问组成的三级企业法律顾问组织体系, 逐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与机制。法律事务机构在总法律顾问领导下, 负责办理企业法律事务及对所属单位的法律事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考核。对所属单位的法律事务工作实行层级管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纳入企业经营管理业绩考核体系。企业及所属单位应当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法律事务工作, 设立专门法律事务机构, 配备专职专业法务人员, 为开展法律事务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制度和物质保障。全面规范企业的合同管理、诉讼案件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法律咨询与培训管理等企业的法律事务制度。法律事务人员要全程参与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重大经营决策和重大经营活动、合同签审、纠纷处理等涉法活动。

四、建立合同管理制度

1. 合同管理责任制

按照“谁主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合同主办部门是合同管理责任主体, 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合同管理第一责任人。合同协办部门是其职责范围内合同管理的责任主体, 其主要负责人是责任人。

2. 合同管理机构

合同管理实行归口管理原则。企业负责法律事务的部门为合同归口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合同管理人员, 具体负责规范、指导、监督、检查合同等管理工作。

3. 合同分级审核制

实行合同业务分级审核制度。对不同性质、不同标的额合同实行分级管理审核, 将可能因为法律因素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范围内, 充分防范法律风险。

4. 合同签订管理

合同签订时, 合同文本应附合同审批处理笺, 由合同主办部门、合同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承办人和负责人签署会审意见, 经业务分管领导核定, 报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批、签字后加盖合同专用章。

5. 合同签订审核规范

对各类报审合同, 相关业务部门应履行本部门的职能, 对相应合同应予登记编号, 运用本部门专业技能, 对合同项目作专业评价, 对合同文本进行专业审核。

6. 合同履行管理

制定严格的合同履行管理办法, 合同履行需相关部门配合的, 相关部门不得无故拒绝或拖延。合同履行中如有对合同规定的实质性变更, 合同履行责任部门应报合同管理部门备案, 原审批领导确认。中途变更合同履行责任部门的, 原履行责任部门应办理移交手续并到合同管理部门备案。财务部门应履行好相应职责, 把好合同付款关, 减少合同风险。各级合同管理部门均有权对本单位及所属企业合同实施履行监督, 督促合同履行责任部门守合同、重信用, 诚信履约。合同履行完毕后, 合同履行责任部门应于五个工作日内, 将合同履行完结情况报合同管理部门备案。

7. 合同风险管理

企业必须建立针对合同重大风险危机的处理机制, 以保护企业不因意外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一旦发现风险或出现突发风险事件, 合同履行责任部门应于获知当日迅速收集有关资料, 报告上级主管领导和合同管理部门, 并积极采取防范与补救措施。上级主管领导应于接到报告当日, 立即组织专业部门, 研究防范措施并组织实施, 并上报合同管理部门备案, 并适时汇报进展情况。

8. 合同档案管理

合同管理部门应建立合同业务台账, 统计其管理权限内业务合同签订及履行情况, 并于每月相应时间以前上报企业合同管理部门。各级合同管理部门应对审核权限内的合同建立合同档案并妥善保管。

9. 内部合同管理

企业内部各子单位之间的合同原则上由所属各单位自主管理, 子单位之间因内部合同发生纠纷, 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 应报由企业合同管理部门组织调解。调解不成, 企业合同管理部门有权裁决。对裁决结果, 纠纷各方必须执行。未经合同管理部门同意, 严禁将内部合同纠纷提交法院或仲裁机关处理。

五、建立法律宣传培训制度

为贯彻落实党的“依法治国”方针, 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维护国有资产和其他出资人的合法权益, 提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依法决策、依法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能够使企业得到健康良性的发展, 结合企业经营管理需要, 制定一套成熟健全的法律宣传培训制度。需有组织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学法用法活动, 掌握宪法、民法、刑法及与职位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 提高相关人员的学法用法的自觉性。要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教育培训, 学习安全生产法、公司法、建筑法、合同法、劳动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以提高法务人员的能力。除按照培训计划参加集体培训外, 还要加强自学, 做好学习记录。在学习过程中, 要以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为重点, 要建立企业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核制度, 把能否“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对经营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 使他们及时掌握和企业经营有关的法律法规, 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的能力。使他们有了知法意识、守法意识、经营风险意识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能力。

六、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为了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增强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 必须增强维权意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加强法律知识宣传, 提升企业依法治企水平。要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通过为员工设立严格的保密义务, 有效防止泄露企业的经营和技术机密, 对于合乎申报发明、实用新型的技术和发明创造要及时的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专利, 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要严格遵守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及时清理企业经营过程中拥有的商标、专利、技术秘密、商业秘密、计算机软件等知识产权, 并对它们作出必要的保护措施, 防止受到别人的侵害。全面规范企业内部制度, 切实提高员工业务水平, 加强责任追究, 规范合同管理。合理运用法律武器, 催收企业应收帐款, 减少企业经营损失。同时要定期清查企业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有侵占和挪用的。因此此类人员的行为, 不仅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 增加运营成本, 而且对公司的日常管理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另外, 要完善企业法律服务, 帮助企业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 企业应该建立法律风险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防范体系, 事前防范做好整体预防, 事中控制做到认真执行制度, 事后补救保障措施到位, 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从制度建设、管理决策、合同审查、诉讼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规避法律风险;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着力打造法务工作团队, 深化各项具体工作, 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到职能作用的发挥, 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依法治企、依法决策, 有效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 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冬冬.企业法律风险与防范[J].煤炭经济研究.2010 (05) .

[2]单龙.现代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EB/OL」, 2008.

上一篇:网络电教管理员的工作计划下一篇:教师基层考核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