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院校中黑龙江花棍舞的继承与创新

2022-09-10

有人说民间舞蹈继承容易创新难, 笔者以为继承也相当艰难。没有一股韧劲, 没有一股忘我的工作劲头, 是很难把老艺人的舞蹈精髓准确、地道、完整地继承下来的。那么, 对待民间舞蹈如何继承呢?我们首先要把继承工作落到实处, 踏踏实实, 认认真真地深入民间向老艺人学习, 先做好学生,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深、学透, 不能浅尝即止。对传统舞蹈艺术遗产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 做为舞蹈编导或教师理应付出更大的艰巨的劳动。我们要向老艺人那样怀有深厚的感情去学习、去继承, 决不能为了猎取去搜寻, 以挖掘几个动作为满足, 而是要对传统舞蹈有一个民族文化上的深层的把握。民族民间舞蹈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 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 而且在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历史的、传统的、古代的艺术, 为什么今天还称得上“高不可及的范本”?可见艺术珍品是不能以时间、新旧来界定它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的, 真正的艺术品可以超越时空, 流传千古。对于民间艺术那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娴熟、美妙的艺术技巧以及表现形式的开拓与提炼, 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要求我们必须深深扎根于自己民族艺术的土壤里, 也就是说要经历长期深入的采风, 充分地掌握素材, 并且要对大量的素材进行深刻艰苦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从民间舞蹈的璞玉中琢磨出晶莹剔透的艺术珍品。

舞蹈是人体动作艺术, 至今仍以身授为主要方法。无论任何人不管个人先天多么聪慧, 对于学习继承民间舞蹈都必须全身心投入, 从那鲜活生动的舞姿中去细心观察、踹磨体会其中的奥妙, 然后再从外部动作入手, 去摹仿它。这一切都必须经历一个不可逾越的艰苦磨练过程。民间舞蹈始于民间, 只有深入到民间才能认识它、掌握它和运用它。而艺人是民间舞蹈的传播者, 摸清艺人的底数, 掌握艺人的分布情况及个人经历、家族、家庭等基本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而为采访艺人进行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花棍是一种简洁的舞蹈道具, 必须通过击打身体的相关部位, 才称其为花棍舞。要想轻松、自如、娴熟的打准每一个部位, 首先要经受皮肉之苦的考验。我们在与老艺人摸爬滚打时, 犹如得了磨症一般, 围着梁喜山老师身前身后转悠, 反复的习练, 浑身上下的肌肉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甚至打破口子流了血, 吃了不少的苦头。在梁老师的耐心指点下, 我们才懂得击打某部位的准确度是多么重要, 因为无论击打身体的任何部位, 都要打在肌肉部分, 这样不但会减少疼痛, 还会使花棍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经过刻苦学习虽然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但我们知道这只是在外部形态上做到了“形似”, 却没打出梁老师干脆、利落, 眼急手快的那种“神韵”和粗犷、剽悍、豪爽的“野劲”来。特别是我们发现有时老师在重复教授一两个简单的动作, 可每一次给人的感觉都有变化真是美不胜收。这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在他们身上就好象饱含着血和肉, 是神与魂的外泻, 而到我们身上却显得苍白无力, 有形无神。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去苦苦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学习、继承、研究传统民间舞蹈, 不但要准确地把握外部动作, 更要把深藏在动作之中的“韵味”挖出来, 只有把神韵准确地表现出来, 才算是摸到了民间舞蹈的精髓。要“形似”, 更要“神似”, 二者缺一不可。掌握民间舞蹈外在显现的一切技巧, 那只能算是学到了民间舞蹈的表皮, 而把握住了丰富的内心世界, 抓住了舞“魂”, 才算掌握了应变的本领, 才算是学“巧”、学“准”了民间舞蹈。老艺人们是在用心表演, 他们不粉饰、不造作, 那种永不泯灭、天人合一的生命激情应该是永保艺术生命力的源泉所在。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劲儿”:头上的抖劲, 手上的活劲, 臂上的撞劲, 腰上的拧劲, 脚上的寸劲。

头上的抖劲:即前述的梁喜山抖头的劲。手腕的活劲:即握棍的手不要握的太死, 必须保持一种松弛自然的状态, 使击棍的舞蹈动作灵活自如, 而不死板僵硬, 此外, 左手的手绢也要舞得灵巧鲜活, 与右手棍配合默契, 如“缠头花”动作, 不仅要求右手的花棍在头后与两肩之间舞成8字, 而且还要左右快速击打双肩, 同时左手的手绢还要迅急地在额前插空左右飞舞, 所以, 两手的“活”必须要配合严谨, 才能达到真正的“活”起来。臂上的撞劲:即指左臂与右手棍撞击时要两者同时进行, 如“上臂打”、“下臂打”等动作击出来的声音不但脆快好听, 并且通过两者的共同动作舞出一种“劲儿”来。腰上的拧劲:即击打腰部动作时腰要随节奏左右拧, 如“拦腰打”等动作在击打腰部的瞬间腰要迎棍前顶, 使舞起来有一种左右拧的韧劲。脚上的寸劲:即在击打脚的动作时, 被击打的脚要配合击打的棍迅捷地抬起或端起, 如“缠花脚”、“金钱脚”、“旋风脚”等动作, 形成一种敏捷、利落的寸劲。在总体把握各种“劲儿”的基础之上, 要打出眼急手快的“神韵”和那种粗犷、豪爽、剽悍的“野劲”。

除掌握花棍舞以上击打的舞蹈动作风格韵味外, 在击打节奏上我们也逐渐理清了老艺人的打法节奏规律, 如慢、中、快三种节奏的打法韵味各不相同, 1、慢板时因击打节奏比较慢, 所以要求节奏准确, 控制好, 不要拖泥带水, 同时击打时还要结合舞蹈动作风格上的“劲儿”;2、中板时由于舞蹈动作是由慢逐渐加快, 要求动作连接时, 过度自然、流畅;3、快板时要求击“点”既准又快, 干净、利落, 形成一种节节有声, 拍拍有响的热烈、火暴气氛。

虽然基本掌握了传统花棍舞的打法韵律, 但这不是目的。我们学习和掌握传统民间舞蹈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某种“活脱”了的民间艺术遗产, 成为“二老艺人”并不是目的, 它的意义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也就是说如何把传统民间舞蹈的精华不断的从原始性中提炼出来, 成为创作新舞蹈的重要基因。更需要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出新、创造, 只有在继承中创造, 才能更好地继承。社会在前进, 民众生活起了变化, 民间舞蹈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从内到外、不断升华的过程。创新, 是一个从旧到新的变革过程。无旧亦无新, 新亦会变旧, 这就是民间舞蹈继承和发展的根本规律。

花棍舞就是遵循这样一种规律继承与创新的。我们在继承传统花棍舞的艺术技巧和浓郁的艺术风格基础之上, 从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循环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表演形式。从动作韵味和击打方法上, 根据老艺人们的舞蹈动作、击打的各种“劲儿”, 细心、反复的琢磨, 重新归纳和发展为七种“劲儿”:即头上的抖、晃、梗、抻劲;手上的活、推、拍劲;臂上的撞、摆劲;肩上的顶、摆劲;腰上的拧、提劲;身上的扭、拧劲;脚上的寸、颤劲。

在总结以上这些“劲儿”的同时, 我们在节奏上又重新归纳和发展出慢、中、快三种节奏, 并且这三种节奏与以上几种“劲儿”相结合, 同东北秧歌舞蹈风格中的大摆、大浪、大跳和逗哏、俏美相融会。从而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 使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 更在意象和情感上充分展现了花棍舞这一

(下转1 9 7页) (上接1 9 5页)

民间舞蹈的意蕴美。民间舞蹈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注入新的血液, 才能青春永住。过去老艺人热爱艺术如同自己的生命, 所以他们全身心的投入, 博览群艺, 吸收各方面的艺术, 融入自己的表演当中, 使自己的技艺永保生命力。再就是前述所说的他们是用心灵在舞, 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流露和情感的尽情迸发, 而就在这自然流露中更蕴含着那种永不泯灭、天人合一的生命激情。这就是古老的北大荒人的那种“勇不畏死”, 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于这些, 我们必须在继承与创作上准确把握, 否则搞出来的作品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要想使花棍舞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舞台上, 就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形式。花棍舞不但要在动作风格、击打方法上有所创新, 同时更要在人文精神上有所体现, 使其具有当今时代拼搏向上的精神, 从而舞出新时代的风采。这同我们古老的北大荒人“勇不畏死”的精神是相通的。本着这个原则, 我们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上, 改变了原来“烧香”中只有一人 (男) 表演和早期秧歌中只有男人表演的形式, 变成男女群舞的形式, 使其不但在表演队伍上得到了壮大, 同时更增添了情趣和内容。通过慢、中、快的各个舞段, 构成了整个舞蹈的整体结构, 尤其是接近尾声“快板”时, 激昂欢跳的击棍声和舞者的高喊声交织在一起, 造成了一种热烈、火暴的欢腾场面, 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年轻一代的精神风貌。实践证明, 花棍舞得到了省内舞蹈专家与广大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多次在全省舞蹈比赛、艺术节、文学艺术创作及全国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奖, 并成为全省艺术院校、舞蹈团体民间舞蹈的一门课程及出国演出的代表节目之一。

可以说花棍舞的创作实践, 为黑龙江省民间舞蹈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它植根在优秀传统的黑土舞蹈文化之中, 又具有鲜活的现代人的生命激情。也正因如此, 二十多年来, 花棍舞在龙江大地广泛流传, 经久不衰。

当然, 花棍舞并非完美无缺, 还须进一步改进。尤其在新世纪改革开放的年代, 我们更应有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 大胆设计, 勇于创新。例如, 现在花棍舞的击打节奏, 虽然强弱规律上有一些变化, 但大体还基本保持一种比较保守的一拍一击的击打节奏上。因此, 还应开阔思路, 大胆设想, 借鉴现代音乐节奏特点, 能否打破强弱规律, 如“切分”、“符点”节奏, 强拍击弱拍休止, 弱拍击强拍休止, 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节奏结合, 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节奏结合等等。总之要使节奏更加鲜明, 既缓急有秩, 又变化多端, 既有传统的风韵, 又有现代精神, 要击出新世纪的最强音。相信通过我们今后的努力, 定会使黑龙江花棍舞在新世纪的舞台上, 绽放出新的光彩。

摘要:在我国众多的民族民间舞蹈中, 花棍舞以其节奏鲜明和粗犷、豪放、热烈、火暴的舞蹈语汇, 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建国以来, 在一代又一代的新老舞蹈家、艺术家的共同挖掘开创下, 创作出了大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的花棍舞作品, 赢得了人民大众的一致喝彩, 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舞蹈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就黑龙江花棍舞如何继承与创新发表一孔之见, 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花棍舞,继承,创新

上一篇:民间游戏活动在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