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利弊论文范文

2022-05-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化学利弊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电话营销由来已久,但就房地产行业而言,其泛滥程度之快绝对令人瞠目。房地产营销中,电话营销又称“电话拓客”,是指专门招募电话营销人员,直接通过电话拜访(且基本为“陌拜”)的方式推介项目,以促进上客。在项目放量、竞争充分的当下,电话拓客已近乎成为大盘、滞销盘营销中的标准动作。

第一篇:化学利弊论文范文

汽车信贷的利弊分析

在今天这种“金融”主宰的社会中,恐怕无人不知晓“汽车信贷”这个事物,并且在日前这种家家户户有车的状况下,可以说,汽车信贷与我们息息相关。自从1995年汽车信贷进入中国以来,我国的汽车市场一路飙红,从1995年的民用汽车1040万辆,到今天的私家车过亿,甚至超过日美,这说明汽车信贷对于拓展我国的汽车市场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思想日益开放、金融日益发达的今天,用汽车信用贷款买车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即便是汽车信贷很普遍了,它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弊端。所以有必要针对汽车信贷进行进一步剖析介绍,使广大汽车消费者真正了解它的利与弊,并能够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制定合适的理财方案。

一、汽车信贷的发展阶段

(一)起始阶段(1995年——1998年)

汽车信贷是1995年进入中国的,由于当时信贷水平低、起步晚,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控制水平不高、没经验,导致汽车信贷在中国曾一度遭禁封。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1998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为止。当然,汽车信贷当时中国发展不起来,跟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脱不了干系。中国跟美国不一样,中国的老太太是攒了一辈子钱最后住上了新房子,而美国老太太是贷款买房住一辈子房子,虽然还一辈子贷款。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这种保守消费观在当时对经济有一定制约作用。

(二)发展阶段(1998年——2002年)

继《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之后,1999年4月央行又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对汽车信贷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将其作为拓展业务、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有力工具。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受大势所趋,也越来越开放了,私家车拥有量日益增高。这时,汽车信贷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三)竞争阶段(2002年——2003年)

该阶段最明显的表现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已经由汽车经销商之间的竞争、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上升为银行之间的竞争,各商业银行开始重新划分市场份额。由于汽车信贷的茁壮发展,银行家看到了汽车信贷背后隐藏的巨大利润,开始与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争夺市场份额,这就形成了汽车信贷的银行直客模式。但是由于该阶段缺少相关法规建设,市场无秩序,难免会出现恶性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信贷的发展。

(四)有序竞争阶段(2003年——至今)

无序竞争必然导致两败俱伤,随着不斷的改革与创新,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之间达成了一种平衡,它们各司其职、分工专业,专业汽车信贷服务企业己成为整个市场发展的主导者利各方面资源的整合者及风险控制的主要力量,银行成为上游资金提供者,汽车经销商成为汽车产品及服务的提供者。这就大大的促进了汽车信贷市场的有序发展。产业趋于成熟,平均年增长率为5%--8%。产品设计更具适应市场,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

二、汽车信贷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主要有四种购车方式:分期付款、一次性付款、银行贷款、向他人借款。但是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分期付款并不占大多数,相反,一次性付款却占了上风。

三、汽车信贷的劣势

(一)汽车资产被处理,给消费者带来损失

若信贷者后期无力偿还贷款,资产被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处理,这会给购车者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在进行汽车贷款时,应该考虑清楚,日后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最好选择自己能负担得起贷款水平,以免以后汽车被收回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承担多重风险

一般来说,汽车信贷需要承担市场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操作风险等等。车价下降不仅会给购车者带来风险,同样也会给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带来风险,而且这种风险远远大于给消费者带来的风险。

(三)手续繁杂

据了解,消费者抱怨办理汽车信贷手续繁杂是最多的。办理汽车信贷需要提交借款申请书、本人及配偶的身份证、本人及配偶的收入证明、结婚证、已付首期款证明、担保所需的证明文件或材料,等等。有些手续与消费贷款是没有太大关联的,但是却是申请汽车信贷必须的手续,比如说结婚证,这就会给购车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四)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或人身隐患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泄露的案例并不罕见,广大消费者一定要提防这种情况,当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时一定要保证信息接收方能够为信息保密,甚至有必要签一份信息保密协议。

四、汽车信贷的优势

(一)实现有车梦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购车压力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车似乎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标准。所以,汽车信贷就起了很大作用,汽车信贷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工具,使人们在没钱的情况下照样买得起车,开得上车。对于因为手头现金不足,或因为股市等投资占用了大量现金存款,不得不推迟购车计划这一类消费者而言,贷款买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理财方式

汽车信贷也就是汽车按揭贷款,它能够把消费者的负债后移,移到未来的每个月,将其分散化。这就保证了消费者当前的资金畅通。因此,贷款买车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理财方式,能够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下,保证资金畅通。

(三)刺激群众的消费欲望,扩大消费需求

目前,全球汽车销售量中,70%是通过汽车贷款销售的,但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比例是不同的,美国最高,达到80-85%,中国目前大约在20%-30%,因此汽车信贷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通用公司和福特公司的资料,汽车金融服务获得的利润约占整个集团利润的36%左右。但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并不仅仅是一部挣钱的机器,更重要的是它能为整个集团的运作提供金融支撑。

五、完善汽车信贷的建议

通过上述对汽车信贷的优势与劣势的分析,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消费者能够权衡利弊,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正确运用汽车信贷,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目的,制定正确的理财方案,使自己的财富达到效用最大化。

(一)选择合适的贷款期限

购车者应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如目前资金情况及未来现金流状况等因素,制定信贷计划。选择符合自身经济能力的贷款期限能够缓解经济负担,降低利率风险,避免多余的支出。

(二)将各种汽车信贷产品进行比对

消费者在购车时,应该多找几家汽车金融公司或4S店进行对比,比较一下各种信贷产品在同样计息方式下的利息,以及手续费的高低。

(三)专业分工,避免恶性竞争

一个稳定、发达、平衡、协调的市场需要各个参加者都各司其职,各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贡献,互不干涉,不做恶性竞争。银行是上游资金提供者,汽车经销商是汽车产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保險公司只是承保保险事故。各主体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运转,这样才能为汽车信贷的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四)信贷产品透明化、简单化

在实际的销售中,有些汽车经销商打出“零息贷款”的口号,却免去了给购车者的优惠金额,实际上还不如带息贷款合算,这就是汽车经销商使的一个花招,一种“陷阱”,它看上去让广大消费者以为占了便宜,其实反而会让人们多付出更多。因此,银行和汽车经销商应该将车贷产品透明化,要让消费者真正了解各个产品,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

(五)完善法律法规,为汽车信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确实保护贷款申请人的信息安全。只有在这种健康良好的大环境下,人们才能放心的提供资料申请贷款,汽车信贷才得以有序健康的发展。银监会以及其他金融管理当局和市场主体应进一步规范对汽车信贷实施方面的法律规定,确保各主体有序可循,有据可依。

(六)建立完善的征信机制

目前我国的征信机制还不够健全,信用机构也不够规范,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规范的信用记录,所以在审批汽车信贷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偏差,比如给一些信用不良的人放贷了,这就会给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带来损失,影响汽车信贷市场的有序的、健康的发展。我们需要大力拓展征信业务,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将我们每个人都系于信用的网络中,使消费者信用信息透明化、网络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作者:张莹

第二篇:电话营销利弊考

电话营销由来已久,但就房地产行业而言,其泛滥程度之快绝对令人瞠目。

房地产营销中,电话营销又称“电话拓客”,是指专门招募电话营销人员,直接通过电话拜访(且基本为“陌拜”)的方式推介项目,以促进上客。在项目放量、竞争充分的当下,电话拓客已近乎成为大盘、滞销盘营销中的标准动作。本文中所探讨的利弊,特指这种招募专职电话人员海量拨打的陌拜模式,置业顾问正常接访后的常规电话追访不在其中。

结合近年来市场标杆个案和自身项目的使用情况,在不清楚其他项目的真实成交情况与费效比的前提下,仅就自己和几个兄弟楼盘使用的情况来看,电话营销的成交概率很低且利弊参半,若使用不当,不仅不能为大部分项目创造正面价值,甚至会造出很多“负能量”。

时间倒推三年,济南用电话营销的项目屈指可数,但就是从2014年市场竞争白热化、诸多项目销售遇困开始,电话营销开始如脱缰的野马。结合这两三年的市场观察,但凡使用电话营销的项目,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追求全覆盖、力求短期内饱和推广、快速引爆的,用电话营销来填充推广空隙,这类项目以那些跑量大盘为代表,最典型如中海·华山珑城,这一类尚且算是正常的;第二类则是不怎么正常的,要么是常规推广确实无效、蓄客实在没招、被逼无奈靠电话营销大海捞针的,要么是项目本身存在问题无法进行正常推广、想用电话营销拼一把、赌一赌的,比如曾经出现过重大负面影响的项目或是已进入半死不活状态的商业投资类项目。

电话营销,真是应了那句古话:有法无法,有相无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一、把握电话营销的“度”

毫无疑问,电话营销是有其存在价值的,但是,凡事讲究一个“度”,关键是看把电话营销用到什么程度,对电话营销依赖到什么程度?对于电话营销,笔者有这样几个理解:

第一,电话营销是整体营销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但不可能成为地产营销的主流和主体。

电话营销如同吃饭时喝的粥,“填缝”的作用不可抹杀,但光喝粥能饱吗?也许饿不死,肯定吃不饱。你可以在营销组织架构中设置一个电话营销部,但人员不宜过多、任务不宜过重,抱着正常运用、填缺补漏的心态去使用为最宜。

同样是拓客,电话营销永远比不上人员外拓。

第二,最适合品牌开发商或是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使用,陌生企业不宜过度依赖。

房产是高值商品,客户的决策比较谨慎,买房的第一步就是解决信任度的问题,品牌房企或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更容易在电话营销中度过这一关,比如万科玩电话营销的客户抗性就属于小的,中国第一房企嘛,人家一听是万科的楼盘,还真想了解了解是啥情况。但陌生企业就大大不同了,需要耗费比万科这样的房企N倍的气力去跨过信任度的门槛。人家对你这个企业、你家的项目尚且一无所知,你一上来就狂拽电话推销,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是适得其反。

第三,管理有度、精细内控,适可而止、不可令人生厌。

我觉得电话营销中最讨人嫌的一点就是:同一个项目,会有N多人排队轮流给你打电话。比如去年济南的某项目,一期开盘前启用了多支电话营销队伍、数百名电话营销员,我在最多的一天居然接了30多个首次陌拜+后续追访的电话。本来还想趁着一期便宜去看看,但被这样疯狂的电话营销彻底弄烦了,在济南和我同样遭遇的人不计其数。

除了这最招人烦的一点,其他还有诸如:在吃饭或午休的时段打电话的,你说了“在开车或在开会”可还想拼命灌输的,语速迫切得让人心惊肉跳的,语气生硬得像是找你要账的,还有语调阴阳怪气一听就上头的……电话营销用不好,只会比垃圾短信更烦人。

第四,别把电话营销当作救命稻草。

不管什么项目,战略决定了生死,该活的活、该Over的迟早Over,电话营销只是战术层面的东西,别指望用战术层面的手段去挽回战略层面的失败,电话营销救不了死盘。

二、最有效的电话营销模式

第一,专职电话销售员只负责“粗Call”,只要客户有意向,则立刻转至常规置业顾问保持后续追访(俗称“精Call”)和邀约来访。置业顾问对项目的了解深度、对客户的把握程度都远远超出电话销售人员,本身置业顾问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指标“电转访率”,所以,由他们来深耕客户才是最妥帖的。

第二,“粗Call”规则通常具有以下几点。

1.人数不宜超过现场接待置业顾问的50%,比如现场有20个置业顾问,则配备10名电话销售员足以,这是一个接待量配比的问题。

2.任务安排以人均每天100个有效拨打(注意:是有效拨打)为底限即可,求多必滥;现在各个项目在电话营销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求量。

3.“怎么说”甚至比“说什么”还关键,语音、语调和语速非常重要,必须竭尽全力降低“推销感”,更不是“复读机”式通话;如果你不能确保对方听着舒服,那就不要拿起电话。

4.做好后台管控,尽力避免出现一个号码N人齐Call的情况;大部分客户的抵触情绪几乎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引燃的。

5.以“客服”的名义致电会更有效,也可以主动把握说辞程度。

6.电话与短信紧密配合,凡是有效接听客户,短信的跟进配合很重要。

假若你的项目现场有20名置业顾问,也就适宜配备10名电话销售,每人每天100个有效拨打,接听,则每天影响1000人、每月不低于3万人次、每年不低于30万人次……对于一个辅助性推广拓客的渠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这个数量便足够了。

电话营销可以有,但必须用之有度,辅助拓客而非过度依赖,锲而不舍而非死缠烂打,适度铺开而非疯狂上量,管控有序而非信马由缰。

电话营销,用好了有效果、锦上添花,用不好惹人烦、饮鸩止渴。

作者:郑振飞

第三篇:股权投资,利弊几何

温州金改细则已获通过,股权投资阳光化仍任重道远

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此方案对于深化金融改革意义重大。温州民营经济具有代表性——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民间资本量较大、民间金融较为活跃,此次改革试点有助于民间资本运作更加规范、透明,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并有效过滤其内在的高风险。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清科研究中心刘碧薇认为,改革方案释放四方面积极信号:即鼓励温州民间金融组织形式创新;打破垄断,降低银行业对民资的准入门槛;支持金融机构面向小微企业;加强监管、警示改革中的风险。对私募股权行业来说,刘碧薇认为,此方案中也提出“三大任务”:第一、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第二、鼓励个人参与境外直接投资;第三、积极培育发展地方金融市场。

刘碧薇认为,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有利于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她说,“在此次改革试点推进的过程中,温州市将利用民间资本的先发优势,提高民间资本参与股权投资的专业化程度。从政策上将吸引境内外优质股权投资基金落户温州,大力推动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和设立,同时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将政府财政资金有效注入基金;并设立股权投资行业协会,有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

事实上,在此之前,温州已经在股权投资领域进行一定探索。2011年7月,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壹号基金设立,该基金为首只政府参与引导、专注于温州地区股权投资的基金,注册名为温州红石天堂硅谷壹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规模为5亿元人民币。浙江天堂硅谷股权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和温州红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其中温州红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由温州市9家优秀集团企业联合投资,经市政府核准设立的一家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壹号基金按照“政府引导、产业导向、市场运作、管理规范”的原则组建运行,对温州地区股权投资具有先行指导意义。

但风险也同时存在。刘碧薇说,“温州民间资本一向具有极强的逐利性,清科研究中心观察到温州投资人在参与私募股权时也具有高度自主性,拥有‘熟人投资文化’,即拥有自身的知根知底的熟人圈子来推介投资信息进行投资,并要求自身参与投资决策。目前温州的VC/PE机构中,多数除股权投资外,也从事民间借贷及担保等其他活动,专注性不高。在基金投资的过程中,也出现出资人要求在基金投委会中拥有决策权力,LP和GP权责混淆的情况,专业化运作不足。专注性、专业化缺失一定程度累积投资风险。

刘碧薇告诉记者,“私募股权作为一种高风险、高要求的另类投资,如何破解民营资本非专业化运作的风险,也成为改革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转型的过程中,建立以股权投资、兼并收购、投资银行、资本运营、投资管理和财务顾问等为主营业务的专业投资管理机构,需在本地切实加大税收和政策优惠制度,吸引高端人才,同时采取本地股权投资机构和外来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方式,帮助本地股权投资机构快速成长。”

她告诉记者,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有利于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亮点在于:“目前温州在海外有80多万侨民,温州具有个人境外直投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随着境外直投提上议程,拥有上万亿元可调动资金的温州民间资本将拥有‘走出去’的合法途径,进一步开拓实业投资空间。温州资本从轻工业等实体领域发展,完成了初步的资本积累,然而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企业平均毛利率不足10%。在这种情况下,试点推动个人资本经过绿色通道‘走出去’直接投资能够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有利于民间资本把握全球商机,在海外建立公司,从而减少中间环节与外围商圈接轨,也有助于国家推进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试点积累经验。”

同样,鼓励个人参与境外直接投资也蕴含着风险:“在外围经济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国外资产价格较低,民间资本兼并收购品牌企业、研发机构能够帮助其拓展投资多元化。然而体量庞大的民间资本一旦出境,其真实流向很难得到有效监管,也会带来大量资金外流的风险。同时民间资本对投资机会的识别能力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对海外法律法规、金融产品了解的人才奇缺,投资选择不当也可能导致风险加剧,导致其重大损失。清科研究中心建议在自身投资理念并未成熟的情况下,借道私人银行业务、专业第三方理财业务,通过专业人士把关出海狩猎更为保险。”她说。

刘碧薇认为,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应有利于合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化等产权交易。“在2011年上半年的民间借贷风波中,部分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急需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因此,搭建吸引民间资本与产业投资对接平台至关重要。产权交易所作为场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部分。政策出台有利于进行金融业务创新,实现产权流动,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

而风险也不言而喻:“首先,温州中小企业多以制造业为主,缺乏较高技术含量、创新性较强的企业,目前可供产权交易的达标企业不多、种类不够丰富、交易存量不足。其次,目前国内产权交易所乱象丛生,交易标的物定位混乱,各交易所各自为政,未能形成统一的、相互联系的稳定的场外交易市场。2011年11月,国务院下达《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各类交易所交易品种大面积跌停。2011年12月,文化部网站发布了《关于加强艺术品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内文交所也在对其业务模式进行探索和转型。在温州金融改革中,建立健全产权交易所的运作规则和信息披露制度,制定合理的基础规则和操作标准成为改革的首要任务。”她说。

上一篇:市级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管理核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