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论文范文

2022-05-10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一名最基层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在精心备教案的时候,头脑中不能只有一个“教”字,而要正确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第一篇:中学语文论文范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

摘 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并且具有检测性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运用圈点批注等方法做好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打好基础。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听课习惯和涉猎课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日复一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潜滋暗长,不断提高。

关键词:制定学习计划 培养良好习惯 拓展学习空间

古人语:“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不仅要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会受用终生。因此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教会他们课前怎样预习,上课怎样听讲,怎样拓展学习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了学习计划,方能合理安排时间,适当分配精力,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其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一) 正确的学习目的

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实现实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二) 具体的学习安排

具体的学习安排是学习计划的主体部分,它包括:自学缺漏知识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配合新教材的学习,系统自学有关读物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不受教师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前自学新教材的时间安排,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及阅读课外书籍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学习安排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三) 求真的态度

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制定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不能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就不必急于去自学课外读物,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弄懂内容上。基础好的学生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一) 抓住预习重点

语文教材的每篇讲读课文前面,均有“学习重点”和“预习提要”两项内容,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它们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指路明灯”。其次课后练习的“理解”和“分析”部分,往往指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也可做为预习的纲要。抓住重点预习,就可以使预习、听课、练习前后一致,构成整体,提高预习效果。

(二)反复阅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脉络。

(三) 运用圈点批注

教师应指导学生圈点的范围和统一圈点的符号,一般说来,所圈点的内容是生字词(待查字典),与学习要求有关的重点词句(待分析),疑难问题(待质疑)等,为了查找方便,教师可在班上讲解圈点符号的用法,使其圈点规范化。

(四)查阅工具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工具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圈点后利用工具书,解释圈点的字词(包括注音、释义、辨析等),这样做便于在阅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加深印象,为讲读课文扫除障碍。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坚持抛弃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激励求异思维。要精心设计具有思辨意义,能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时按照什么季节的顺序写的?②写夏天的百草园选择了哪几种动物,通过哪几个动词描写动物逼真的形态?③我“拔何首乌藤”和在本段的前后都写到桑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性格特点?④本段春夏秋都写到了为什么没有写冬季呢?⑤本段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是同儿童的感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能结合课文说明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二)传承习惯

教师要把学习和使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益。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从接受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系统传授,比如:书写工整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笔记摘抄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质疑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教师还可言传身教,向学生介绍自己坚持良好学习习惯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使其受到鼓舞或效仿。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给予指点和矫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 指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要有计划的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并指导他们把阅读中产生的体会、感想、收获写成读书笔记,逐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对教法的选择运用,都应该做到寓学法于教学之中。

作者:邢维潇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的探索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作为一名最基层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在精心备教案的时候,头脑中不能只有一个“教”字,而要正确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如何指导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很深很广的问题,以下是我所谈的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指导学生通常性学法,養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打基础。

语文教师要想提高效率,着眼点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是牢固的基础。好的习惯养成了,学生学习语文便如鱼得水,教师的教学也如顺水行舟,自然会提高学习效率。

我给本届高一学生上了第一节语文课,便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主要局限于抄生字词,读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上。由此,这更使我认识到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课前做好预习准备。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求知,自己主动探索的重要步骤。在预习中,学生通过查工具书,通过阅读、思考、研讨、作笔记等活动,做到既动手,又动脑,有利于养成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预习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内进行,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内容而定,在每节课前都要让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能质疑,以便教学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课堂学习。课上听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要求学生主动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做好笔记。笔记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板书,还包括课文圈点批注的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坚持养成学生课堂读书的良好习惯,努力在阅读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三者结合,相互促进,努力培养其全方位发展。

(三)复习的习惯。复习必须及时,因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如果隔了较长时间,知识大部分遗忘了,就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特别是刚学过的新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

上述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学生由无习惯到养成习惯,其中必有一个过程,还有部分学生要剔除坏习惯,这就更困难了,但只要教师重视指导,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慢慢习惯就成自然了。除了上述三个基本的学习习惯之外,我还注意让学生养成如下一些好习惯,让学生在高中三年所写的三百篇左右的语文读书笔记中形成自己语言的习惯,让其在三年所学的一百篇左右快速作文的过程中形成快速作文的好习惯,在三年所上的七十节左右综合实践课中形成听说的好习惯,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每日写日记的习惯,及时订正作业错误的习惯等。

二、交代目的性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语文中规律性的东西,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从文体角度来看,高一年级的记叙文应重点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章记叙顺序、中心、详略关系、表达方式等来阅读。例如:学生在学过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文后,就会自觉地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了。

人物形象分析上可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身份。从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分析,像学习《范进中举》《孔乙己》《最后一课》等课文时都会联系时代背景,从书本上找依据来分析人物形象。

还有一些揣摩运用语言的途径,记叙文、散文、小说、戏剧主要从语言的生动、艺术性等角度去入手;说明文、议论文主要从准确性、严密性等方面考虑;诗歌语言从凝练入手,应用文语言从简洁、准确入手。上述这些阅读的好方法,犹如一把把开启语文殿堂的钥匙,学生掌握了将会受益无穷。

三、指导学生课外延伸性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高中语文教材有六册,对于如饥似渴学习的学生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以课本为出发点加以延伸、扩展,使学生自觉深入到阅读写作的广阔天地中,领悟语文所特有的情韵,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更深入地领悟,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其一,要求学生拓宽阅读面,课内课外阅读相联系。如读同一题材的文章,在读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指导读朱德的《我的母亲》、孟郊的《游子吟》,深入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让学生看看汪曾祺的散文《桃花源记》,对学习课文一定会很有帮助。读同体裁同写作方法的课文,如在学习散文《济南的冬天》时可再读读老舍的另一篇散文《济南的秋天》,由此更好地理解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其二,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力求对所读文章有所感悟,品味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1.比较阅读法。找出可比之处,鉴赏文章,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如同是咏雪,因作者心情不同,处境有异,产生了两篇意境迥异的佳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沁园春·雪》。同是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性格就明显不同,各人诗作独具特色,可以把《石壕吏》与《秋浦歌》作一番比较。同是送别诗,不同时间、地点、人物,也会有不同作品,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比较就会有所发现。

2.引申阅读法。可由正在阅读的文章引申开去,或深入体会,感悟内涵,或了解作者及其思想历程,以便今后更好地投入学习。如学完第一册第一单元五篇有关生活的文章后,学生都能认识到家庭成员间的关怀、照顾和理解的重要性,但在讨论《羚羊木雕》一文时,很少有同学理解“我”的父母,由此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是双向的,“你与父母之间有隔阂吗?想想是谁不够理解谁呢?”请把你的思考写出来。学生文章写出之后,我阅读了一下,发现学生在文中较多地注意了与父母的相互理解。讲评时,我肯定了这一点,并作引导:“做任何事,都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处理问题。”让学生学完课文后真正有所感悟,我想学生对语文的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因为它不仅给我们知识,也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收效甚好。

通过这三方面的指导,语文在师生的心目中已不再是一个个点,也不仅仅是一个个平面,而是由点、面走向了立体化,构成一个个缤纷多彩的立体图画,吸引学生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谁能说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益呢?

总之,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及高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深入研究学法,应该成为今后语文备课和教研工作的重点。目前我校这方面的研究还仅仅是初步的。以上所谈,无非是想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课题的重视。

(贵州省威宁县第九中学)

作者:陈鑫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之我见

摘 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并且具有检测性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运用圈点批注等方法做好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打好基础。

关键词:制定学习计划; 培养良好习惯; 拓展学习空间

古人语:“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不仅要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会受用终身。因此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教会他们课前怎样预习,上课怎样听讲,怎样拓展学习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了学习计划,方能合理安排时间,适当分配精力,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其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正确的学习目的

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实现实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2.具体的学习安排

具体的学习安排是学习计划的主体部分,它包括:自学缺漏知识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配合新教材的学习,系统自学有关读物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不受教师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前自学新教材的时间安排,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及阅读课外书籍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学习安排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3.求真的态度

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制定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不能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就不必急于去自学课外读物,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弄懂内容上。基础好的学生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1.抓住预习重点

语文教材的每篇讲读课文前面,均有“学习重点”和“预习提要”两项内容,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它们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指路明灯”。其次课后练习的“理解”和“分析”部分,往往指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也可做为预习的纲要。抓住重点预习,就可以使预习、听课、练习前后一致,构成整体,提高预习效果。

2.反复阅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脉络。

3.运用圈点批注

教师应指导学生圈点的范围和统一圈点的符号,一般说来,所圈点的内容是生字词(待查字典),与学习要求有关的重点词句(待分析),疑难问题(待质疑)等,为了查找方便,教师可在班上讲解圈点符号的用法,使其圈点规范化。

4.查阅工具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工具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圈点后利用工具书,解释圈点的字词(包括注音、释义、辨析等),这样做便于在阅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加深印象,为讲读课文扫除障碍。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坚持抛弃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1.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激励求异思维。要精心设计具有思辨意义,能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时按照什么季节的顺序写的?②写夏天的百草园选择了哪几种动物,通过哪几个动词描写动物逼真的形态?③我“拔何首乌藤”和在本段的前后都写到桑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性格特点?④本段春夏秋都写到了为什么没有写冬季呢?⑤本段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是同儿童的感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能结合课文说明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2.传承习惯

教师要把学习和使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使他们终身受益。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从接受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系统传授,比如:书写工整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笔记摘抄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质疑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教师还可言传身教,向学生介绍自己坚持良好学习习惯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使其受到鼓舞或效仿。

四、指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要有计划地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并指导他们把阅读中产生的体会、感想、收获写成读书笔记,逐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对教法的选择运用,都应该做到寓学法于教学之中。

作者:郝东启

上一篇:美术鉴赏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学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