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文范文

2022-05-1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高考语文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近几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高考命题渐趋合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篇:高考语文论文范文

高考语文试题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启示

【摘要】高考试题必然反映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显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反过来,高考的指挥棒,不可避免地要影响课程教学,改变教学中的某些传统做法。分析研究高考试题,对课程教学有很好地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考试题;课程教学;启示

2012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对高考试题的评论,众说纷纭。认真分析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可以看出,它延续了近两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的结构和考查形式,遵循了《考试大纲》的稳定性和新颖性要求,贴近生活,关注社会。考查内容仍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重点,注重综合性、灵活性、思维性,突出“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其中,第l9题,考查语言语意连贯,要求表达上准确、鲜明、生动,很有特色。古文突出地域性,选用了桐城派散文。文学作品选用了名家名篇——冰心的散文。在阅读的考查上,注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注重情感态度的阐发。这些都是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的成功之处。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上好必修教材,夯实知识基础

每年高考试题,材料来自课外,但基本知识见于课内。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但考点、题干和选项设置紧密结合中学教学实际,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像第四题所考的“笃”、“向”、“委”、“度”四个实词,都是高中语文课本上常见的重点实词。还有第5题,所选的四个虚词“以”、“则”、“于”、“为”,均出自《考试说明》限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所给的例句不但全部出自高中教材的重要课文,而且兼顾不同文体。“木欣欣以向荣”出自人教版必修五的《归去来兮辞》,“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出自必修三的《师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的《赤壁赋》,“秦王为赵王击缶”出自人教版必修四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样的考查有利于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跳出疲于奔命的题海,回到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正确轨道。要想在高考的战场上永久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语文教师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扎扎实实地上好必修教材,让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积累。

二、开好选修课程,注重能力培养

开设选修课程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对选修教材内容考查,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的是冰心的散文《往事》,考中国名家名篇,是因为高中选修教材有《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中新课标中明确有一个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考虑到安徽今年是高中新课改后高考三年过渡期后的第一年,再加上各地开设选修课的程度不一,因此命题者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要求,仅从“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分析作品思路、对文章语句理解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方面入手来进行考查。这样的考查方式,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符合教学实际。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开出实实在在的选修课,认认真真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

三、关注现实生活,注重情感导向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传授语文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正确思想,并且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明显地体现这个特点:题目所选的材料和设计的情境,既关注到国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生、体育等广泛领域,也关注到当下国际热点问题,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言运用题,无论是词语使用、病句辨析,还是下定义、语境填空、语言交际,所设情境都是真实自然的生活场景,切合学生的实际,跳出了语言运用脱离生活实际的怪圈。像第20题,安徽高考连续三年都考了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对话。

这些启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对生活中现象、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形成积极的思想、美好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高考作文题每年都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对于今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大家褒贬不一。我认为文题的类型以及文题写作的难易,没有必要多加评说。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要让学生打好写作基本功,加强思维训练。像今年高考安徽作文材料“梯子不用横着放”, 审题时首先应当解决的是明晰题意,据题立意。“梯子”横着放比立着放安全,这个道理人人知道,在实际工作中无须提示主动将“梯子”横放。这个材料的真正意旨是,把“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变成所有管理者和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行动胜过千言万语,不要停留在讲大道理上,要从具体的行动开始,如“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不等于没有事,要防患于未然,凡事要从预防开始。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应加强“思维”的训练,注重对题中重点词语内涵的挖掘;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总而言之,高考是对教学的检测,教学受高考的引导。研究高考试题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从高考的研究中,我们要反思语文教学,明确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使语文教学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作者:曹长顺

第二篇:“高考语文”大家谈

近几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高考命题渐趋合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从全国统一命题到地方命题有什么利弊?语文试卷参照英语四六级试卷结构模式有哪些弊端?高考语文试卷结构还需要做哪些调整才更符合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面对提高语文素养和提高升学率之间的矛盾,一线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应对?阅卷老师如何操作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按姓氏拼音为序排列)。

曹明海(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的弊端是很明显的。我们国家大,人口多,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情况,对语文学习也有不同的要求,全国统一命题不能够体现地域特点。从理论层面上看,地方命题能够兼顾各个地区的语文教育特点,特别是像山东这样的人口大省,地方命题能够真正从山东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有助于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从实践层面上看,要做到这一点还很难。地方命题实际上是套用了过去全国统一命题的模式,没有从本省市、本地区教学的实际出发。能不能从高考命题开始实行改革,是衡量地方命题能否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搞好了就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有助于选拔本地区、本省市的优秀学生,搞不好则会对语文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从另一方面说,国家对高考命题采取统一要求、统一标准,也有它的合理之处。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执行命题任务的力量太弱、国家应该重视培训有关方面的研究人员、命题人员。成功的考卷不仅是命题水平的体现,也是一种技术操作,不进行培训,各自为营,会直接导致命题质量不高,好学生考不出好成绩,命题就归于失败了。

多年来,高考试题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客观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部分,因为客观性比较强,所以评分比较合理,不会出现偏差,但这部分往往不容易测试出学生的语文水平;第二部分的阅读、写作题容易考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可是考卷数量大,阅卷时间紧,难以保证阅卷质量,所以作文评分还得进行大力改革,阅卷老师的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试题结构在设计上应该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比如说阅读题就应该体现课标的基本精神,即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诗歌鉴赏题,可以让学生写一段文字,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该加大,即增加作文题和阅读理解题的分值,客观题应该相对减少。

程翔(北京大学附中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语文高考试题必须遵循两大基本原则,第一要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第二要有可操作性,两者缺一不可。目前,高考在掌握评分标准方面,可操作性上做得还是不错的,但另外一个问题不容回避,有些试题出得有点别扭。比如科技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试题,出题人故意设置干扰因素,让考生去排除并找到正确答案。这种阅读方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没有的。这种出题方式不恰当,出题人的这种心态也不好。信息筛选性阅读题不必考得太多太细,因为它毕竟只是阅读方式中的一种。

文言文阅读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有些单调,几乎年年考那几个字,没有太大的意义,也考查不出学生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该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最好方式。过去文言文没有断句,因而考查文言文必须考查断句的能力。近几年恢复了文言翻译测试,这是正确的。

在一段文言文中,学生看不懂的文言实词只是少数,并不影响他对整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对个别字不理解也无关大局,能把整篇文言文读懂就可以了。另一方面,阅读文言文也应该考虑一下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现在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趋向大学古汉语教学,这种教法不够妥当。概括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而目前的高考试题或者不考概括能力,或者是间接地、打擦边球式地考。高考写作由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到现在的话题作文应该说是一大进步,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这就比较公平。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多年来,高考题型比较僵化,基本上还是以标准答案为命题指导思想,每年高考结束之后,全国各地的高中学校都组织学生练习这种题型。高考作文题目每年都存在异议,说明出题推敲得不够。这些弊端跟整个高考体制有关,高考改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是统一考试就必须有标准答案,这是技术要求。

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扩大,标准答案有望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要求阅卷老师水平的提高。比如文学鉴赏题就没有标准答案。一首古诗中,哪句话是最重要的,“诗眼”在哪里,应该见仁见智。怎样灵活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现在面对的一个问题,未来几年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中学语文教学要两手抓,一手抓高考升学率,一手抓学生的真才实学。我当年教高一语文的时候不传授与高考有关的知识,而引导学生打破条条框框,博学多思。教高二时,则力争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高一、高二阶段的语文学好了,考生眼里的语文试卷就会变得很简单。高三阶段按“规矩”有针对性地教学,实质上就是为了应对高考。如果从高一开始就“循规蹈矩”地围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必然会事倍功半。我们一方面要呼吁高考改革、教材改革,但是作为现在的高中生和语文老师,坐等改革是等不起的,所以要学会两手抓、学会两条腿走路,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即便遇到千奇百怪的考题也能从容应对。

李开(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考制度正在逐渐改革,有些自主招生的高等院校力图打破“一卷定终身”的选拔人才机制,把考生平时的成绩纳入考查录取范围。想上大学的人很多,但能上大学的只是少数。近几年高校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多问题。所谓“一卷定终身”,并不是说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但鉴于目前的社会环境,以高考成绩来录取学生是唯一比较合理的选拔途径。

英语四六级试卷的题型,是有来源的。大约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学术界逐渐兴起了科学主义思潮,但拿自然科学的客观、精确来衡量人文科学研究是有一定弊端的,因为语文学科毕竟是人文科学,套用自然科学的模式是不合适的。语文试卷模仿英语四六级试题的作法应当逐步改进。语文试卷应当加大主观论述题和作文题的分量,这样才能全面考查和反映考生的语文水平。

语文学科借鉴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方法来考查字词句是基本合适的。古代汉语里字词的解释比较固定,用这种模式考查是可以的。但是字词句也有综合应用的情况,牵涉到写作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那就需要能力测试了。

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主编):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短时期内是避免不了的。高考试卷中,技术性的东西最好别考,现在出题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名词解释不考了,机械记忆的东西少了。多考—些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增加作文分值是比较合适的。作文阅卷的统—标准不太好掌握,猜题、压题现象在各地比较突出。比如有的学校针对不同的命题搜罗不同的范文,然后要求学生分类背诵,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误人子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应该丰富多彩些,比如说高考作文,不管用文言文来写还是用诗歌来写,如果考生确实写得好,写得有创造性,给他高分也是可以的。中国这么多学生,出现几个偏才、出现几个特长生也是正常的。几年前我们在北京市组织了一次口头作文竞赛,参赛题目丰富多样,参赛者临时抽题,无法投机取巧。这样的竞赛基本上能反映出参赛者的真实水平。高考作文是否可以此为借鉴有待进一步探讨。

莫砺峰(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通过作文表现出来。比较理想的高考语文试卷,应该是作文分数增加,基础知识分数减少。现在的问题是作文评分标准难以把握,那么多学生参加高考,而阅卷老师相对较少。同一篇作文,张老师可能给打五十分,李老师可能给三十分,这难免造成不公正。基础知识考查基本上是客观公正的,但不能真实地测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假如阅卷老师的水平很高,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试卷中作文题的分数,加大对写作能力的考查。当然,考查一些标准性的客观试题还是有必要的,只考一篇作文,偶然性就太大了。

宋遂良(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就高考招生制度而言,应该逐渐扩大单独招生范围,力争使每个省都单独命题;第二,各地考生的考分标准差距不要太大,至少各省应该统一;第三,要简化语文考题。

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基础知识部分有些偏,这部分虽然份量不是很大,但考查学生的拼音、声调、字的不同的读法等,会误导学生抓小放大。我主张基础知识方面的考题应该容易一点,降低要求,简化题型,学生达到高中毕业的水平就可以了。如果考题误导学生走偏路,将不利于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

高考题的阅读部分,不能太繁琐。科技文阅读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近几年作文题目日趋合理,但作文批改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一年山东省高考出了《尝试》这个题目,我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一篇文章得了十五分,属于五等,但我认为该文文笔不错,内容也很好,我找到阅卷老师问他为什么给这么低的分数,那个老师说中学生不允许谈恋爱,他这篇文章写的是初恋,格调不高,跑题了。我就说,写初恋怎么能是跑题呢?初恋不是人生最大的尝试之一么?作者没有宣扬初恋,却带有检讨自责的心理倾向,思想也很健康嘛,有这个勇气就不错。后来我找阅卷领导小组的老师们讨论,最后认同了写初恋不算跑题,也不算格调低下。

我认为高考作文应该把文字功底是否深厚,语言是否流畅,思路是否开阔等语文基本功看得更重一些。避免考试机械化、技术化、模式化。

桑建中(语文报社编审、《语文教学通讯》主编):我觉得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试卷结构要做很大的调整。这可以体现在客观性知识题的减少和主观性发挥题的增加上。譬如可以要求学生不再是只写一篇话题作文,而是提交一篇象样的论文。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潜能给予合理评判,为高校录取新生提供依据。目前各省单独命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认为各省单独命题和重点高校单独招生对高考命题的改革有促进作用。以后中学课程改革是要与大学课程设置相联系的。过去关于“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续还是大学教育的准备”这一问题曾经争论了好多年。今天看来,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把小学和初中教育视为一体,而视高中教育更接近于大学教育。

童庆炳(著名文学理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考制度正在不断完善,近几年的高考题目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一大进步。但语文考卷还有些僵化,没有侧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对文化内涵的把握,这些能力不是通过哪一篇课文就能测试出的。要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作到考卷简单化,不妨只考阅读和写作,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阅卷老师只要下点功夫,认真负责,评阅试卷的时候,就不难作到客观公正。

王鹏伟(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语文知识中语音运用这一部分在高考语文中不能忽视。现实生活中离不开口语交际,书面语言使用的频率不如口头语言使用频率高,考语音是合适的。原来有一段时间不考语音,只考字词,后来又恢复了考语音。第二部分是考汉字,随后是词语的选词填空和识别病句。语文知识运用是五个题或者六个题,有的省份的考生第二题汉字得分率不足百分之十。汉字基础知识问题应该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基本解决,高中没有识字任务,可以不考这部分内容,这个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从高考这个侧面反映出字词教学存在问题,高中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做了这么多的题,实际上解决练字的问题那是大海捞针,但是有一点应该清楚,大海捞针应该让学生知道海岸线在哪里,要是不知道海岸线在哪,那不是猜题押题吗?汉语基本的常用字三千五百个左右,其中使用频率高、经常考察的字约有一千个。连这一千个字都掌握不好,那你高中这三年都干什么了?第二,不要把文言文讲成古汉语。虚词重要,实词更重要。虚词只是文言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不必通过这个题来考察学生究竟能不能灵活运用语言。

现在高考作文分数差别不大,作文档次拉不开。曾经有人主张高考改革作为命题技术层面来说应该是翻译一篇文言文,写一篇散文,这种想法是好的,但评卷过程难以操作,这种做法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我认为根本上的改革可以借鉴英国的考试方式。英国学生十六岁时必须参加一次全国统考,它相当于我们各省的会考,这个会考成绩直接与升学联系,比如说如果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要求会考成绩是四个A,或许其他学校要求是三个A、两个A,一般的技术学院没有A也是可以的。考生报考数学专业就侧重他的数学成绩,顶多再考一张综合卷。这样,学生的专长就很容易表现出来。

目前我国高校录取新生主要看高考总分,如果想报考理想的大学学语文,数学成绩不高也不会被录取,这很不利于选拔专业人才。所以高考改革应该打破旧的框架,假如要学中文的话,简单的数学题能做就可以了。虽然考文科的数学单出一张卷,但那张数学卷也不简单。将来他的发展不在这个专业领域,那为什么要在这个领域浪费时间?目前高考命题改革还只是一个次要的问题,首要的是改革整个高考制度。有一种不合理现象大家习以为常了,比如要报考艺术院校就得单考艺术,那不就是因为重视专长吗?外语学得好就不算专长了?可是考生想报考外国语学院,外语再好,如果数学成绩低也不会被录取,但学好数学跟外语翻译有什么关系?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如果对语文感兴趣,别的不学只学语文这就不应该了。国家要普及高中教育,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就应该达到高中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报考大学,有哪方面的专长,就朝哪个方向努力。如果学生高中毕业会考合格了,报考中文系的学生侧重考查语文,作文卷子就好批了,看考生的文章有没有文采,有没有独到的见解,这样才真正有利于选拔人才。现在却是不管报考哪所高校、哪个专业都得考语文、考数学,而真正语文成绩好、有语言文学特长的考生进入中文系的有多少呢?

(桑哲,全国中语会理事、山东省中语会常务理事)

作者:桑 哲

第三篇:江苏高考语文复习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学生要想在高考中获得更好的成绩,高三阶段的复习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就目前而言,部分语文教师在复习时的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导致学生的复习成效并不显著。本文即以江苏高考语文为研究目标,分别从基础、阅读以及作文三类题型展开分析和探索,研究其复习阶段的教学对策,为学生在最后高考冲刺阶段注入动力,让他们能够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关键词】江苏高考语文复习教学对策

高考是我国教育制度中最核心的考试之一,正因为高考的重要性十分突出,因此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就变得更加困难,教师必须要追随高考的脚步,探其制度,寻其内容,考其规律,为学生复习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

一、基础题型

语文高考中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是占比较大的两部分,而除此之外的内容,都可以划归为基础题型。自2014年高考开始,江苏省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这方面的考试内容进行了大范围的整理和改革,主要以语言基础的考察为核心,包括古诗词背诵、语法探析、文化常识、文学知识等内容,教师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帮助学生开展复习。

1.设立目标,每日练习

基础题型与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都不相同,对学生的能力需求较低,因此也是学生拿分的基础部分。由于学生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各有不同,因而在复习基础板块时,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能力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因此,教师需要依据学生能力,设定每日练习的时长和内容,让学生紧紧抓住基础分数。

2.汇总考题,寻找规律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将历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基础板块内容进行整理和规划,从题型、文化、时事、内容等多方面展开研究,探究其中的规律,从而预测当年高考可能会考察的内容或题型,从而加强学生该方面的复习。

二、阅读题型

1.阅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复习过程学理化严重

学习重在“学”,而复习重在“习”,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教师在开展知识性和方法性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学”的重点,而没有抓住“习”的关键。比如在讲解文言文的翻译时,有教师占用了大幅度的时间,讲述了文言文翻译的立足点、原则、标准以及步骤和方法,这种理论层次的复习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阻碍。

1.2 复习围绕答案而展开

一般来说,年纪较大的教师在讲解阅读理解题型时,总习惯以答案为依据,为学生解释答案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忽视了答案得出的推理过程,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严重违反了阅读规律。

1.3复习习题过于空泛化

以前高三复习的老教师受曾经高考题型影响,在开展阅读复习或者练习时,更注重学生的答题模板,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形式回答相近的问题。但是这就忽视了阅读的价值,让文本阅读变得不重要,从而导致学生在答题时不注重结合文章具体细节,不符合当前高考考察的方向。

2.阅读复习的教学对策

2.1注重积累,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的阅读练习积累经验,为了让学生快速提升阅读技巧,教师可以采用“素读”的方法。首先,将最近三年的高考试卷中的阅读型文本提取出来,去除题目作者等相关信息;然后编制成册,将内容划分为文言文、现代文、论述文等类型;最后将文本册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每日阅读计划,开展阅读练习,通过理解文本和中心思想,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属于自己的独特技巧。

2.2注重知识,升华实践方法

知识与方法的复习必须要脱离学理化,所以教师需要遵循两大原则:第一,坚持以个例展示通用。比如在讲解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时,教师讲述纯理论的效果会非常之差,但是如果教师将名词作状语等语法句式的课文例句提取几个,通过简单的对比和翻译,学生们就明白了其中的规律和方法,在接触到其它相似的内容时,也有了对比的依据。

2.3注重吟诵,提高语感能力

吟诵是古时学习文章的一种方法,在现代同样适用,教师可以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尽情阅读,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在经过长时间阅读后,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语感,在进行理解时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解答问题时,就会显得简单而精准。

三、作文写作

1.学生作文失分原因

1.1作文没有切合主题

跑题是作文的大忌,近年来江苏省的作文命题一般都是以材料为主题进行写作,这是造成学生写作偏离主题的重要因素,学生往往在阅读材料时以看为主,看完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相应的主题结论,然后就会直接展开写作,这样的结果一般有两个,一是理解错误,作文全部偏题;二是写作途中思绪变化,作文部分偏离主题。

1.2作文没有切分角度

以材料展开写作的重要表现就在于中心思想的多面性和层次性,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全篇内容围绕材料中的一个点展开,就会造成作文呈现出片面性和单调性,缺少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内涵。

1.3作文没有引用原文

引用材料原文是写作的一种技巧,既能严格扣题,还能根据材料层次划分作文层次,让写作变得更加简单直观,如果不引用原材料,阅卷老师需要从字里行间寻找与题目吻合的内容,很有可能就会错过关键信息,而失去了相应的分数。

2.作文复习的教学对策

作文写作的复习教学一般以实例展开,例如有以下材料:

多幸福的小石头啊独自在路上漫步匆匆而过的宇宙也得披上它自然褐色的外衣它独立不羁如太阳与众同辉,或独自闪光。

要求以该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作文。笔者一般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作前指导。对于该作文材料,首先需要划出关键词,“小石头”为主语,“独”则为高频词,这就为学生确定主题定下了基调,“小石头”代指什么,“独”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都是学生思考的范畴。其次要制造中心句,这是切分写作角度的关键步骤,从材料可知,共描述了“小石头”四个方面,分别为“独自漫步”、“独立不羁”、“与众同辉”以及“独自闪光”,通过这四点,就可以扩展为作文四部分结构的总括语。最后,则需要在学生写作完成后,将原材料的主题代入作文之中,检查其符合程度,确认自己的写作成果。

第二阶段则要求学生根据作前指导的要求展开写作,按照考试的形式和时间,将作文成果进行回收。第三阶段则为点评与修改。这个过程是學生获得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在点评阶段,教师需要将学生划分层次,依据学生一贯的作文水平进行评价,尤其对于写作能力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一旦写作表现有所提升,教师应当予以鼓励,并且对其写作内容进行细节化的规范,提出每一部分应该改正的方向与内容,形成针对性的作文指导。而后,就需要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结果进行修改,要求学生态度严谨,并且将修改后的作文再次上交,教师进行二次点评,直到作文达到一定标准。这样多次修改的过程与经历,是学生写作的重要经验,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江苏高考语文的复习教学需要教师掌握多种技巧,以语言基础、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三部分内容划分复习板块,通过研究历届高考试题,总结命题的规律与形态,从中总结有价值的指导意见,为学生提供简单直接的复习内容,避免复习阶段的学理化,而突出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以目标、练习、方法、思维为发展过程,让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在高考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参考文献】

[1]袁菊.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简析及复习建议[J].中学语文.2018(09).

[2]朱泉辉.心中有“谱” 方能前行——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卷评析兼谈复习备考[J].语文教学之友.2017(11) .

[3]张志伟.浅谈近五年江苏省高考作文[J].文教资料.2018(14) .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作者:黄玮

上一篇:市场销售论文范文下一篇:测绘工程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