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浅析

2022-11-2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但作为一个中学生来说, 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更是至关重要。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熟, 使青少年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 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 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 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既不同于儿童, 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 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近年来, 我国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因素, 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作用:从家庭方面看, 离婚率不断增高, 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 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从学校方面来看, 升学考试的压力, 频繁的测验考试, 学生分数排名等等, 导致竞争激烈, 使学生休无止境地陷于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 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 信息渠道的畅通, 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 观念的多元化, 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都产生不利和影响。因此,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上至中央, 下至地方都看到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尤其是农村学生, 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的环境落后, 更使得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心理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的传播, 资讯的影响, 家庭结构的变化, 劳务输出后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的不断增多, 农村中学生心理失调的比例越来越多, 其心理卫生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其原因如下。

1.1 家庭影响

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首先, 父母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对孩子的教育专横武断, 动不动就训斥或打骂;还有随着农村劳务输出, 一部分孩子跟祖父母生活, 隔代教育更会使孩子健康心理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其次, 父母狭隘的心胸和为人处世的方法、不良的生活习性和过于溺爱的教育方法等, 都会造成其子女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还有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也会给孩子缺乏安全感, 形成胆怯和自卑的性格;有的父母不尊重孝顺老人等行为, 长期影响也会使孩子养成自私、狂妄, 不服从管教的心理行为, 影响孩子的健康心理发展。

1.2 学校因素

农村地区学校教育还存在着“重智轻德, 知行不一”的问题;农村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心态普遍存在, 导致学校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实施应试教育。在许多对待学生的问题上, 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动不动就惩罚学生抄作业, 有的甚至抄写百遍, 这样近乎天文数字的庞大作业量, 其作用大吗?效果如何?只能使得许多学生不敢去学校上学!其次是教师的不良习惯也会导致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协调。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耻笑、欺负成绩差的学生, 使得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恐惧心理, 导致厌学。而成绩好的学生也容易养成不可一世、横行霸道、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

1.3 社会感染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 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特别是电视与网络普及, 使一些文化污秽侵浊孩子幼小的心灵, 加上有的父母教育粗暴, 平时又家务农活很忙, 根本无暇顾及孩子, 导致教育的失控, 扭曲了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其次是腐朽习俗的浸透。社会上许多不良习俗, 不说吃、喝、嫖、赌, 甚至连待人接物等都带有严重的腐败意识。中学生耳闻目睹, 因其好奇心强、模仿性高、辨别能力差, 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心理的发展。

1.4 个人品质

一个人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 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 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 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而某些好的品德往往要在某些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才易于建立起来。相反, 个人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青少年, 往往易于接纳不良的规范, 从而逐步形成不良的品德。而现在农村的中学生因年龄偏小, 缺乏社会生活经验, 情绪不稳定, 思维还不成熟, 一旦遇到挫折, 就会产生不良心理。

2 应对措施

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因此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也不应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 而是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来影响、启发、引导, 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和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 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学校教育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 让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经历被接纳、欣赏、关心、注意、信任, 使其具有安全感, 体会到人与人有真诚相处的快乐、世界的美丽、人生的美好。教师要从爱护、了解、肯定、支持和重视等言行中为学生开拓心理健康成长的空间。

2.1 大力加强农村中学心理教师培训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大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真正关爱学生, 掌握学生心态, 提出合理要求, 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帮助学生克服障碍,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心理。

2.2 渗透各学科, 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 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体育课利用各种比赛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其次, 在教学中多用赞赏的语气, 鼓励的目光去关爱学生, 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功感。

2.3 创设环境, 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营造氛围, 提高认识,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现象, 没有什么可回避的。学校应组织各种活动, 如:班会、报告会、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习、创造、思维、学会关心、学会自我”, 为他们全面发展、终身学习, 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学校、家庭间要保持密切的联系, 相助支持, 对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要经常沟通, 共同商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学生随时能与老师、家长、同伴沟通, 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 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 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共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有人形象地比喻说:“人”的一撇就是身体健康, 一捺就是心理健康, 只有前者没有后者, 趴下;只有后者没有前者, 卧着。只有身心健康兼备, 才是真正的健康, 才能相互支撑, 站起来, 才有可能提高政治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等。失去身体素质或心理素质的其中任何一个基础, 其他素质的提高必然全部落空, 特别是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 更是如此。

摘要:对农村中学生来说, 家长素质低、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的环境落后, 使得他们的心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亟待解决。研究并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探因,解疑,倡导

上一篇:中美公民诉讼制度浅析下一篇:元214井区长4+5、长6储层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