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2-09-10

1 互联网

是特指集通讯、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 是计算机之间进行国际信息交流和实现资源共享的最佳手段, 它能使人可以随时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和任何个人。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虚拟与隐匿性

在网络中, 由于人际交往是建立在数字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的, 人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以往的物质世界, 而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这个虚拟社会中, 网络技术不仅使人们的身份变成了电脑上的一串字符, 任何人都可以不分民族、种族、国籍、性别、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和交流。而且, 如果愿意, 人们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觉察。隐藏性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有时人们通过身份隐匿来发泄不良情绪, 有时也可以让人们实事求是地公开在现实中无法讨论的个人问题。

1.2 超时空性

互联网上没有国家的边界, 没有自然空间的地理限制, 人们足不出户却可以超越地域的概念轻而易举地驰骋于任意不同的文化空间中。互联网也使时间成为一种可以选择和操作的价值路径, 你可以自由的回复历史和回到过去, 将历史与当下、理想与现实、昨天与今天、天边与眼前交织混合在一起, 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徜徉于其中的社会成员构造了超越时空的精彩空间。

1.3 个性化与自主性

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人类信息交流的单向模式。在网上, 每个人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 而且同时可以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 在信息的获取上更具主动性。

1.4 平等性

网上没有天然的权威, 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 等级、性别、年龄、职业等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 在这里没有地位高低贵贱之分, 没有肤色差异, 没有国别大小, 只要愿意将自己的内心敞开, 就可以获得平等交流的机会。

2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2.1 在认知方面, 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

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于一身, 兼具人类现有一切大众传播媒介的多种优势, 成为一个媒介大熔炉。作为新生的第四代媒体, 互联网上的信息可谓丰富多彩、浩如烟海, 它将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 具有极大的信息储存量与传播量, 成为大学生新的信息来源渠道。

2.2 在情感方面, 拓展了大学生情感交流的空间

在现实社会环境中, 人的情绪情感并不能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表达, 总要受到各种社会习俗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但在网络中, 由于网络隐匿性的特点, 大学生可以有极大的自由按照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去表露自己,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说自己想说的话, 和自己喜欢的网友交往, “肆无忌惮”地敞开心扉, 在现实世界里不能够、不敢表达的情感,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可以很轻松地实现。

2.3 在人际交往方面, 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

互联网克服了日常交往存在的点对点的局限性, 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多种交往方式, 一个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就任何内容和自己所关心的所有对象同时进行交流, 使大学生可以结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产生更多更好的人际关系。

2.4 在人格方面, 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互联网的个性化与自主性能够大大地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挥;互联网的无中心化的特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 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可以使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的大学生无所顾忌地表达内心深处的一切思想和情感, 抒发内心所压抑的情绪和不满, 从而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胆量, 磨练自己的性格, 增强自信心;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还可以使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中尽情扮演着自己喜欢的、期待的角色, 实现自己的理想, 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3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3.1 在认知方面, 过度沉溺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

人们长时间感知同一事物后容易导致对该事物感受性的降低, 据调查, 9 7%的人报告说, 他们发现自己实际花费在网上的时间比原先打算的要长, 许多大学生曾经因为浏览信息而导致上课迟到这一现象即是感知能力弱化的表现。

3.2 在情感方面, 过度沉溺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情感的异化和迷失

大学生自我情感的表露以及与他人情感的互动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基础上的。网络媒体的介入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间接化、数字化, 互联网具有交互功能, 但交互的情景不是完全对等的, 一边是活生生的人, 另一边却是符号, 虽然透过这些符号也可以传递对方的思想和感情, 但毕竟是有区别的。大学生如果长期上网, 沉溺网络, 必然引起情感的匮乏和冷淡, 尤其是当他们把现实中的焦虑和不满倾泻到网上, 以期得到情感的慰籍时, 看到的却只是冷冰冰的符号。显然, 这些物化的情感无法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久而久之, 必然导致大学生情感的异化和迷失。

3.3 在人际交往方面, 过度沉溺网络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障碍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往主要是通过互发电子邮件与电子贺卡、在聊天室进行聊天等手段进行, 既避免了现实交往中的紧张、不适心理, 又满足了交往需要, 于是有些大学生乐此不疲, 沉迷其中, “人-机-人”的交流模式取代了“人-人”面对面的交往模式。而过度迷恋网上交往使一些大学生参加适当社交的机会大大减少了, 他们在网上呆的时间越长, 在现实中与人打交道的机会越少。他们广泛结交网上未曾见面的朋友, 却逐渐疏离了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 他们沉溺于聊天室, 陶醉于坐在计算机前与所谓的“好友”聊天, 但在现实生活中, 对自己的家人和同学却表现出越来越冷漠的感情,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自闭与防御心理, 喜欢独处, 不善于与他人交往, 变得与现实社会相隔离, 产生人际关系障碍。

3.4 在人格方面, 过度沉溺网络容易导致人格的异化和分裂

互联网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虚拟性。你在里面聊得海阔天空、昏天黑地, 但你却没法知道你的谈话对象是男是女, 是正人君子还是人面兽心。更重要的是你也可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身份、地址、学历、职业、外貌、家庭等信息。虚幻的角色造成大学生的多重人格。他可能在现实中具有积极、友好、顺应社会的人格, 但在网络中却可能是消极、攻击、反社会的人格。由于在网络与现实中需要进行多重角色的频繁切换, 这样就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 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经常处于似是而非、恍恍忽忽的梦幻状态, 把现实当作游戏, 在现实中出现游戏中的粗俗和野蛮的行为等, 导致人格的异化。

摘要:互联网上交流具有较大的自由, 没有中心, 几乎没有约束,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心里健康

上一篇: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下一篇:导管射频消融对心肌损伤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