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性及应对方法

2022-09-11

1 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层次性的客观性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心理生活领域中出现了矛盾、冲突、发生了心理危机, 使得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了不协调, 甚至产生了失衡, 集虑、痛苦等异态表现的心理状态。

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在身心巨变时期;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其主要生活方式, 用脑的频繁性和艰苦性使得他们内心世界相对复杂和沉重, 而现实环境、生存条件又往往与他们的理想与需求产生着很大的矛盾使得他们经常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旦心理失去平衡, 他们又往往无力依靠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到常态, 长此以往心理问题就逐渐加重。对心理问题问题的探讨, 有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解读每一个学生身上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从而使教育与辅导工作取得显著的效果。

2 学生心理问题的三个层次

根据我国目前各高校学生现状和心理生活实际, 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2.1 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如自卑、骄傲、自我为中心等, 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之心理品质上的缺点和缺陷, 大多与个体的曲解、误会及过错行为有关, 其心理活动往往呈现出一些背离社会普遍标准的不良倾向, 学生中的心理偏差是普遍存在的如不及时加以矫正和消除, 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2.2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 它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之间的过度阶段, 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累积起来, 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 即认知、情感、欲望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 如焦虑、孤独、苦闷、心境压抑等,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往往内在心理冲突, 心理矛盾比较激烈, 形成了一种无法自我解脱的心理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解的行为反应, 如不及时疏导、消除, 往往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

2.3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 在日常生活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 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幻觉、社交恐惧等。

大学生作为中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 如果仅仅从躯体的角度看, 各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比例并为高。近段时间的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不仅是北大、清华、人大等全国高校都比历年多, 而且较为集中。这主要由三个因素的影响所致, 首先是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各自存在差异, 使有的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另一个因素是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体系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 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 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 产生自卑感;还有一个就是内心因素, 即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的价值观的认识。这说明在大学生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3 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3.1 层次不同, 教育和矫正的方法不同

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要擅于想对策、想办法, 不能“小题大做”, 也不能“大题小作”教育者应采取多种手段, 对于有心理疾病的学生, 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充满爱心, 在给予治疗的同时要注重创造一个好的心理环境和和谐的氛围, 以有利于学生心灵的舒展与愉悦, 良好的亲情环境有助于缓解压力, 形成良好的心态, 长此以往其症状就会逐渐缓解和消除。

3.2 力求将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和起始状态

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而是通过日积月累, 因此心理问题最忌讳就是积累, 就是发现了不重视。心理问题的层次越高, 矫正越难, 付出的代价越大, 心理上一旦出现矛盾和冲突, 如不及时疏导和缓解, 累积起来就形成心理包袱, 由心理偏差而转化为心理障碍, 而后再进一步累积就质变成心理疾病。在定期向学生宣讲心理卫生知识的同时,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保持心理健康。

3.3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中之重”

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当代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危机, 心理障碍是学生个体心理危机量的积累走向质变的关键性阶段, 作为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 随时注意他们的思想变化, 他们的精神状态, 他们的言行举止, 一旦发现学生有某种迹象, 要及时解决, 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的苦海, 把心理疾病拒之于门外。

3.4 积极的自我活动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任何心理问题的解决, 离不开教育与疏导, 但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疏导和教育层面上, 还应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 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通过内因的作用, 引发学生的自我心理活动, 改变其身心状态, 消除心理问题。然后有较高水平的心理老师作为个体心理发生倾斜时的“调节器”, 就能使一切可能的心理问题得到缓冲、化解。

3.5 倾注爱心, 全心呵护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心理问题的层次性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教师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整体动态, 又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善于窥察学生心灵的奥秘, 把埋藏在他们灵魂深处的迷惘、误解、困惑等疏理出来, 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恰到好处的训练与培育;又要注重了解和分析学生心理异常早期的“蛛丝马迹”和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 弄清他们心理问题的层次性特征, 从而找到解决的良方, 这对教师来说没有倾注爱心和全身心的呵护学生是不可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

3.6 教给学生挫折容忍力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在人生的道路上, 每个人免不了会遭遇挫折。然而, 在挫折面前, 有的人坚忍不拔, 百折不挠;有的人则心灰意懒, 一蹶不振。其主要原因之一, 是由于每个人的挫折容忍力不同。所谓挫折容忍力, 是指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时, 能摆脱困扰而免于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 或者说是一个人经得起打击和挫折的能力。从很大程度上讲, 这种能力是后天学习和锻炼的结果。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接受生活中各种挫折的磨练, 就一定能增强自己的挫折容忍力。教师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 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增强挫折容忍力, 这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也是对学生的要求。

摘要:目前一些高校出现了一些恶性事件或学生珍爱生命的现象, 说明在我国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本文根据我国目前学校的现状和学生生活实际, 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并采取了一些应对方法。

关键词:心理问题,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9.

[2] 家庭医生报.2000, 3.

[3] 刘书林.思想道德修养[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

上一篇:如何提高足球教学中脚内侧技术的质量下一篇:青年教师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