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对策

2022-11-03

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校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知识层次、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 决定了他们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 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 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 及时做好疏导工作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我们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1 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 基本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认识问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强, 主要表现为。

1.1 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 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害怕交际, 不愿与人沟通。再加上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本来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闭锁心理, 把自己真正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 伪装起来, 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 与人交往有较强的戒备心理, 以至于有些同学干脆独来独往, 不和他人接触。由于一方面要求开放自我, 还我真实, 另一方面却又表现为文饰, 这种双重人格, 很容易导致孤独感、抑郁症和自卑感。

1.2 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异性相吸的灼热阶段, 对性问题特别敏感, 他们喜欢与异性交流, 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华。但是, 由于他们考虑问题简单, 感情容易冲动, 在如何对待恋爱的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有的同学不懂得如何交异性朋友;有的过早地坠入爱河, 而又没有确立正确的恋爱观;有的朝三暮四, 出现三角恋、四角恋;还有单恋、失恋、胁迫恋爱在大学生中也屡见不鲜。在性心理问题上, 许多大学生对于性知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 出现性知识偏差;对自身的性生理、性心理感到困惑、不适应, 出现性焦虑、性恐惧;对性欲、性冲动存在不安, 感到性压抑。

1.3 性格与情绪问题

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 原因较为复杂, 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以自我为中心, 对自身的长处无限夸大, 炫耀自己、对他人容易指责和怪罪。或是否定自己的长处或对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 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 行为中采取逃避方式。

2 大学生如何自我察觉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判断是否心理异常, 一般以下列三方面作为标准:一是在日常生活中, 言语表达, 行为动作是否与所处生活环境、身份地位等相符合, 心理活动是否与自然环境有明显的差异与不协调。二是看是否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 适时适度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 并做出相应的正确反应;思维智力水平、认知、记忆能力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 是否能稳定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适度地做出情感方面的反应, 使各个心理过程达到协调。三是看性格特点是否在短期内发生巨大的改变, 让人觉得难以接受。若为特定因素造成,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 恢复如前, 或变得更加成熟, 这属于正常的行为。

大学生判断自己是否出现心理异常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判断:学习或工作效率无原因地急剧下降:如学习成绩突然下降, 学习兴趣消失, 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千方百计躲避上学。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突然改变:如睡眠障碍, 常常深夜做一些完全可以在白天做的事情, 半夜醒后辗转难眠, 白天则无精打采等。饮食习惯发生突变:不该吃饭的时间自己弄东西吃, 而有时几顿饭都不吃, 时而暴饮暴食, 或不加选择地乱吃。个性发生明显变化:性格上原有的缺点更加突出, 如孤僻、多疑、胆小害羞、性情暴躁或多愁善感等;一些原本良好的性格特点也有所改变, 如本来活泼的人变得沉默、有礼貌的人变得粗野等。出现不合逻辑的错误言行:短时间内常说错话, 或做出毫无道理、毫无益处的事。如果一个人多次出现类似的言行, 就应及时开展心理疏通。

3 大学生如何消除心理问题

3.1 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

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 不进行目标规划, 从而造成理想缺损, 结果在大学里浑浑噩噩, 产生迷茫感与失落感, 最终导致心理问题和疾病。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 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 削弱心理问题对心理的影响, 并有了内在驱动力, 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 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所以大学生进入大学适应新的环境后, 应立即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奋斗目标。

3.2 建立规律的校园生活

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应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生活体系, 如为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生物钟的作息时间表, 按照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对于因学习紧张、生活贫困、就业困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应勇敢面对, 加强自己的心理品质, 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修养。同时要保持心态的平衡, 遇到问题, 应以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对待。

3.3 转移注意力, 学会自我宣泄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一个人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 面对新事物, 心理环境往往会逐步开朗, 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心理问题, 走出心理困境。因此, 大学生应学会自我宣泄。对一些经常产生的不满、愤怒与痛苦应积极加以宣泄释放, 如进行快跑、拳击等激烈的体育运动, 或找知己加以倾诉等等, 以减轻心理压力, 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品质,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波动的情绪, 以乐观、坚强的积极态度去面对所遇到的困境, 使自身的心态保持平衡。

3.4 上网有度

对网络的过分依赖, 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学生上网应有度, 对自己上网的目的、时间应有个适当的计划, 克服心理障碍和自闭倾向, 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学习与交流。

3.5 正确对待情感问题

情感的困惑与恋爱的危机, 是诱发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对于成熟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生理与心理现象, 大学生一方面应向家长、老师以及专业人员请教, 另一方面应积极参加学校设立的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健康课程;此外, 自己还可看看相关的科普书籍学习研究, 以及时消除因对一些生理与心理现象的困惑而导致的心理压力。面对失恋, 应学会理智的应对, 积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同时及时地树立自信心, 重新规划未来的生活。

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对策

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有必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学校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大学生尽快摆脱不良心理的困扰。

4.1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强化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自觉地开发潜能,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每学期举办三到五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如适应、生涯规划、人际沟通、情绪调节、应对焦虑、择业等,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 对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专题培训, 让他们也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

4.2 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重视分析和洞察他们的内心活动, 采取有效的方法

帮助他们自我调适或找他人排解, 或引导他们到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咨询, 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另外, 可通过开展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 如讲座、现场咨询等, 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授心理调试技能;还可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助互助组织,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演讲、辩论、漫画、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 提高兴趣, 使学生学会自我或互相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扰。

4.3 加强对心理障碍的疏导和咨询, 解决学生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在心理咨询中, 一要帮助心理比较健康、无明显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的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开发潜能, 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以获得更完善的发展;二要帮助心理比较健康、但在学习生活中存在各种烦恼和心理矛盾的学生解除困扰, 减轻压力, 改善和提高适应能力;三要帮助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克服障碍, 缓解症状, 恢复心理健康。

4.4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

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学校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重在建设, 立足教育”的原则, 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咨询释疑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密切结合的体系。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 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开发个体潜能,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1)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2) 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觉地开发潜能,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传授心理调试的方法, 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试, 有效消除心理困惑, 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

(4) 解析异常心理现象, 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5) 加强对心理障碍的疏导和咨询, 解决学生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6)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

4.5 心理测验及辅导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可为学生提供心理测验及相应的辅导, 并对普查结果进行分析, 形成报告, 有针对性地作好学生工作;同时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全过程追踪辅导。为了让学生更了解自己, 可安排各种心理测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咨询中心现有的量表进行测验, 咨询教师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并根据结果进行辅导。

总之,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咨询释疑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密切结合的体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形成健全的人格。

摘要:当今不少大学生存在着心理困扰, 严重地阻碍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因此必须对这些情况进行排查、分析和调试, 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 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使大学生尽快摆脱不良心理的困扰。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教育,心理引导

参考文献

[1] 邹洪富, 彭志路, 等.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 2003 (6) .

[2] 彭丽华.大学生心理问题浅析[J].大理学院学报, 2006 (1) .

[3] 张东红.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思考[J].文教资料, 2005 (26) .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分析的功能及运用下一篇:GA3和IAA对慈竹木质素积累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