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国内需求潜力必须依靠改革

2022-09-12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今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适度扩大总需求。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体现, 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 “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 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 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因而适度扩大总需求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配合协同推进。适度扩大总需求的重点是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 要义是准字当头瞄准改善民生、补短板、调结构和促创新等领域精准发力, 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相促进、区域城乡发展相协调, 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作用。

首先, 以满足消费升级改善民生为目的释放消费需求的潜力。长期以来, 投资和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而自2014年开始, 消费已经连续3年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16年, 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 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出22.4个百分点, 说明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的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因此, 要释放国内需求潜力, 保持和促进消费的稳定增长成为必然之选。目前, 我国已经迎来居民消费升级的发展阶段, 消费从吃住行基本消费更多向追求品质转变, 消费品类从商品为主向商品和服务并重转变, 消费偏好从物质类为主向物质与精神文化并举转变, 消费行为从千人一面向多元个性转变。从供给侧来看, 我国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处于升级中的旺盛市场需求相比还不能实现完全匹配, 商品的种类、服务的门类还不够丰富, 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必须顺应消费需求变化的新趋势, 以改革创新增加消费领域特别是服务消费和绿色消费的有效供给, 特别是在教育、养老、医疗、旅游等领域存在巨大的挖掘潜力;必须顺应品质化消费的趋势, 增加高品质产品供给, 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 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同时要改善消费环境, 对假冒伪劣、消费欺诈行为给予严惩, 让群众放心花钱消费。

其次, 以补基础设施短板促城市化区域协调和改善生态释放有效投资的潜力。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水平更低, 仅为41.2%。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率约为85%,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为95%, 美国是97%, 中国城镇化率提升空间较大。同时, 中国是一个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是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面对的重大议题, 当前要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此外, 在工业化过程中我国不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亟须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以上几方面均涉及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的发展状况还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存在明显的发展瓶颈和短板, 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弥补。一是要加强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要完成铁路建设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 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 继续加强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电信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同时结合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以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重点加大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 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通过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三是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投资。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三大行动计划”, 全面开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推进城市生态修复,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采煤深陷区综合治理。

第三, 以促创新改善供给体系为目标释放巧投资潜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已达到中高收入阶段, 要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需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和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重塑供给体系, 这里面涉及大量的投资活动, 是扩需求和优供给的重要结合点。这类投资的目的主要不是扩大规模而是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提升产品质量和品质, 因而属于巧投资, 重点领域有: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中心、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投资、“双创”体系建设、制造业升级和智能化改造等。

上一篇: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护理下一篇:关于发展智能制造的五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