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传统教学适应人才需求论文

2022-05-01

摘要:运筹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了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教辅体系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进,以期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改革传统教学适应人才需求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改革传统教学适应人才需求论文 篇1:

深化财会课程改革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职院校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开展中,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财会知识理论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以推进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本文将在对于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对于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提升为目的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以促进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推动社会与教育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教学改革;分析

1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与认识首先,在传统的财会专业教学体制中,对于该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中,都过分的重视财会专业知识理论的教学实现,而忽视对于学生实践机会的提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比如,在传统教育体制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体系中,理论课程的设置比例在整个会计课程设置中就占有较大部分的比例,而实践类型的课程环节设置则相对比较少,并且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对于所设置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过于强调和重视,通常该课程的教材设置比较相似,从而导致在整个教学开展过程中,不能够对职业教育的特征进行强调和突出显现。此外,在传统教学体制的引导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课堂教学多以室内开展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与手段、形式等,都比较单一,多是以教室、黑板、粉笔为主,通过老师的口头讲述与灌输教育进行教学开展,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被动从属的地位,消极的进行教学知识与内容的接受,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所培养出的学生也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不能够迅速的适应会计岗位的工作需求,成为促进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和关键条件因素。

其次,在传统教学体制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开展中,对于教学内容以及效果的评价考核,多是以理论性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对于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评价,缺乏对于学生能力形成情况的考核,考核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必然会对教学的改进与提升产生影响。比如,在传统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开展中,进行学生学习与教学的评价考核中,多是通过期中以及期末两次闭卷考试的形式作为教学评定与考核的主要体系形式,考试的内容也多是以教材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为主,重视考核结果与理论层次,忽视过程与学生能力的评定考核,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现象,影响着财会教学的改进发展,因此,迫切的需要进行改革完善,以推进教学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再次,在传统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体制下,教师本身的实践技能比较欠缺,导致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的教学开展比较薄弱,影响着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发展,也成为促进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比如,在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教师在毕业之后直接就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理论有余与实践不足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对教学开展形式与内容设置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实际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最后,传统教学体制与教学形式下,赋予学生的实践机会本身就比较少,同时又由于学校的实训基地与实习基地建设薄弱等,也会对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开展与实践能力培养等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导致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和水平。

2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现状与问题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开展的现状,虽然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改革的思想观念已经逐渐地深入到学校师生的内心,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问题,同时教学改革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遇到了来自相应方面的阻力,需要在今后的改革实施中进行注意。

首先,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改革思路不够明确,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不知道如何进行改革实施的问题。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这一问题,主要与其教学改革正处于探索实施的时期阶段,其具体改革过程并没有完整系统的参考模式,对教学改革的效果也没有具体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在现阶段的财会专业教学改革中,必然会存在着一些观望与无所适存的态度现象,从而就会影响教学改革的彻底性与质量效果,阻碍教学改革发展进步。

其次,在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困于惯性思维的禁锢下,教学改革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从而对于教学改革的目的和形式等,都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开展中,一些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思维约束,在教学实践开展过程中,从心理上更加容易对于已经熟悉并且掌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进行接受,而受到教学改革的思维模式冲击比较大,一时难以接受,或者是即使接受,在行动表现上也比较迟缓和被动,这样一来就造成现阶段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缺乏问题,影响教学改革的进程与效果质量。

再次,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开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教师由于受到原本繁重课业与教学任务的影响,对教学改革的时间和精力难以进行保障的问题和情况。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教学发展中,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上升与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严重的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等情况,因此,必然会对教学改革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力和影响,导致很多教师难以有较大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行与推进,影响教学改革质量和效果。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变化,实际财会管理与工作开展中,财会政策与标准的调整实施,也是导致一些高职院校教学实践改革中不能及时根据政策制度的变化调整,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的相应调整实施,导致教学改革问题发生。

3深化财会专业教学改革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结合上述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当前教学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与推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水平,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意和做起。

首先,在进行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地认识到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是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和指导,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基本,改革实施过程中是以学生作为中心,注重对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提升,以使经过培养教育的学生能够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独立的专业技能,能够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完成相应的工作实践任务。

其次,进行财会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推进,还需要加强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财会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以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实践的教学指导和能力培养。进行教师队伍实践技能的提升,需要学校与老师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和努力。第一,对于老师自身来讲,在教学之余应注意积极加强自身知识技能的积累,以此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此外,老师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与改革过程中,进行教学思想的转变,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善于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对于企业的内部财会制度与工作流程标准进行熟悉,了解财会工作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开展与教学改革的深化推进;第二,学校应注意积极为教师进行提升实践技能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创造,有计划并且有目标进行教师的企业岗位实习安排设置,合理地进行教师减压、减负,给予教师充足的改革时间和精力,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推进财会专业教学改革。

再次,在进行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推进和深化过程中,注意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开展与教学改革的注意对象,重视对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开展。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以教师灌输式的教授和学生被动式的接收为主,不仅容易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效果,还容易造成在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失去对于课堂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培养,达不到教学开展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教学开展中,结合会计专业本身实践性比较突出的特征,运用项目教学等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4结论

总之,进行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与推进,需要结合财会专业课程与教学特征,在根据现有教学改革现状与问题的情况下,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实现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

参考文献:

[1]阙勇平.基于工学结合背景的高职财会专业建设思考——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大众商务,2011(6).

[2]郭少英,陈艳峰.高职财会类专业适应“双证制”教育的教材建设[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周涛.深化工学结合突出专业特征——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定向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时代经贸,2011(8).

[4]姜亚萍.探究“模拟公司”教学法在财会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9).

[5]李启平,刘美兰.基于培养管理型财会人才的高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

[6]彭琳,王明虎.基于独立学院视角的财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作者:蒋似春

改革传统教学适应人才需求论文 篇2:

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摘 要:运筹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了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教辅体系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进,以期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运筹学 教学改革

运筹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相联系的边缘学科,主要运用分析、量化的方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理论和方法在科学管理、工程技术、社会经济、军事决策等方面均有着广泛应用。运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普遍重视,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运筹学课程列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因此搞好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一、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运筹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软科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理论为主线,并辅以实践教学。既要重视讲解运筹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运筹学思想和提高运筹学理论知识水平,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当前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在新的形势下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以下必要性。

1.运筹学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形势变化的必然结果。我国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9激升至629万人。10余年间,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升到23%。如此迅速的变化已经给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此外,自2000年起工商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始文理兼收。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不论是综合素质,还是数学基础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而运筹学课程又是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为基础,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很明显,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运筹学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适应的。

2.传统运筹学教学方式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扩招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市场人才需求,多数普通高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的是实践,即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传统运筹学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根据课本讲解公理、定理的数学推导,传授建立数学模型和解题的技巧。由于运算量巨大,在实践环节投入的时间很少,忽视了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习与实践相脱节,学生虽然掌握了解题的方法,但是只能生搬硬套来应付考试,既不能深入理解理论,又不能很好地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与运筹学“以应用为主”的教学初衷相违背,同时也偏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运筹学课程的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构建适应新条件下人才培养需要的运筹学教学体系是摆在运筹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二、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作为专业基础课,运筹学既为后续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其本身又具有极强的应用性。面对授课对象的变化,需要转变思想,因材施教。运筹学课程的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基础,以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为手段,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1.改革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应该理论和实践并重。理论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教学可以从课堂和课外两个层面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包括案例分析、课堂实验。其作用是与理论教学形成良好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针对运筹学理论教学枯燥、不易理解的特点,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设计案例,为学生设置易于感知的现实背景,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针对运筹学计算量大、重复劳动多的特点,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开设课堂实验,讲授Lindo、Lingo等应用软件。课外实践主要通过课后作业和课程设计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运筹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2.改革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传统运筹学课程教学采用的手段是板书,黑板和粉笔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对于运筹学课程来说这种方式耗费时间、效率低下。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现在的教学又过度依赖多媒体。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直观便捷等优点,但是用该方式推导运筹学基本原理、讲授基本方法效果却并不理想,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思考准备时间,跟不上教师的思路。

在运筹学的教学中应综合板书和多媒体的优点。对于基本概念、案例等文字量比较大、且易于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而对于相对复杂的原理和方法则按部就班地采取板书推导、讲解。两者相辅相成,既能节约课堂时间,又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3.改革考核方式,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筹学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该方式只注重结果,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来代表学生的学习效果显然不够科学,往往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期末突击应付考试。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保证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能够学有所成,可以根据课程的讲授进程,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多次考核。将运筹学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案例分析、阶段测验、期中考试、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60%;期末成绩占40%。通过改革将考核方式多元化,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4.加强教材、教辅材料建设。运筹学的教材非常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不过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背景下,多数教材的内容显得较深。在运筹学教学改革中,应根据教学实践编写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充实、语言通俗流畅的教材。目前针对运筹学实验教学的教材还不多见,应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编写实验辅助材料。此外,为了便于学生自学,需要将讲义系统化,提前发给学生作为预习和复习的依据。最后,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习题自测系统、案例系统、答疑系统等,构建立体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辅助体系。

三、结束语

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运筹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其改革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教辅体系的全面改革,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项目来源: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经管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荣军.“运筹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1~2)

2.周志英.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3)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责编:贾伟)

作者:唐立峰

改革传统教学适应人才需求论文 篇3: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职业技能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已经成为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必须改革原有教学模式,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养老护理人才规格需求,不断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和创新。文章主要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和创新内容、实施成效进行了研究探讨,希望借此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创新。

【关键词】高职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背景

2012年6月至今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启动“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大量调研、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规格。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养老护理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加快专业建设步伐,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依据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标准,在巩固示范院校专业建设成果基础上,开发新的专业标准,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意义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指导思想,即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合理精简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为核心,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养老护理人才能力素质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可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教师明确“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角色发生变化,由教学主导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在教学中主要起着启发、引导、促进作用。

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合作学习,实现由“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使学生适合企业需求,具有养老护理一线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就业。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老年服务与管理主要对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和成绩评定体系等方面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以满足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需要。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一体化教学创新的核心。我们通过前期调研对养老机构护理与管理岗位(群)、工作任务、能力素质进行职业能力目标分析,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相结合,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有机整合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研究开发核心课程的学习领域,并形成课程体系(见表1)。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更加科学、规范、专业和实用,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适应性均得以提升。

(二)创新专业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

原有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基础课、理论课比重过大。在新的专业标准和教学模式中我们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内容紧扣国家养老护理员资格考试要求,体现实用性、综合性。从养老护理职业工作过程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专业核心课程以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为原则,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组织知识点,学生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完成工作过程等来学习相关知识,达到学做相融。

(三)创新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传统的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转变。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转变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教学中可以通过老年护理情景模拟、护理技术实练实操,在学中做、在做中练,逐渐积累以来护理专业知识,提高护理职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教师优选教学项目,精心设计实施教学方案

教师是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条件,优选教学项目,在开课前精心准备、设计教学方案(包括课程整体设计方案、课程单元设计方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等)并实施。

(五)改造实践教学平台,创新一体化教学场所

围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能力培养核心,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扩建改造。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与途径,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的作用,将理论课程向多功能一体化教室、一体化实训室和一体化实训基地转换,设计真实养护工作环境,布置真实养护工作任务,创建一个手脑并用的学习情境。在实践教学中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与岗位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表现为将学历文凭和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实现专业能力素质与岗位能力素质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力、社会服务能力。

(六)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基础和重要保证。为使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学院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理论素质高、职业技术过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专兼结合教师团队。

学院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招聘具有医护一线工作经历的专业人才做老年护理专职教师来加强师资力量;通过安排教师到养老机构顶岗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等方式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七)推进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组织课程教学的基本资源。我们组织专业资深教师研究“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的编写。目前许多高职教材缺乏高职专业特色与要求,缺少规划、内容陈旧、或基础理论分量过重、不具备实用性,对高职人才培养不利。一体化教学教材的编写就是在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情况下,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将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相结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知识总量不变”条件下,改变“知识的排序方式”,遵循能力递进的原则,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通过“结构优化、内容序化和知识细化”,对知识结构和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有效裁剪和深度挖掘[1]。

(八)创新“学做训考”考核方式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加大课程考核改革的力度,创新一体化教学考核方案,增强实践技能考核的比例,减少纯理论性考核的比重,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一体化教学方法要将“教学做”、“演练检”、“讲训考”融为一体,具体地说“教演讲”要与“学做、练训”联结起来,教中学,演中练、讲中训;同时“教演讲”、“学做、练训”要与“检考”结合起来[2]。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即能满足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积极互动,参与度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专业本领过硬,是符合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和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宋苗苗,杨坤平.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与实践.福建电脑[J].2011(7):197.

[2]张小红.英语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学理论[J].2013(11):261-262.

作者:侯晓霞

上一篇: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下一篇: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物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