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2024-05-10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精选8篇)

篇1: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源: 发布时间:2003-09-15 11:25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迁,建立在高度计划经济体

制基础上的中国警务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已经向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挑

战。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公安工作不适应的状态已越来越明显,公安工作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给我省公安机关的警务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本部分将主要介

绍世界警务改革的历史与趋势,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警察体制,新时代警

务改革的趋势与发展模式,及国内有关警务改革的一些情况。

一、世界各国警务改革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如果从警务改革的角度去考量,国外警务工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我国警察学者王大伟教授将其冠名为“四次警务革命”,即警察职业化、警

察专业化、警察现代化和社区警务。

一、世界历史上的四次警务改革

第一次警务革命以1829年伦敦大都市警察机构的建立为标志。18世纪

末,英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产生了严重的阶级对立,犯罪增长,治安混乱。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1829年,英国建立现代职业警察,西方公认的世界上

最早的正式警察?D?D职业制服警察从此诞生。这支警察队伍强调以预防为

主,重视警民关系,增加服务职能,使其成为新旧警察的分水岭,被誉为第?D?D次警务革命。

第?D二次警务革命是以美国的警察专业化为标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各国警察大部分处于初创阶段,美国率先开展了警察专业化运动。其核

心是通过专业化摆脱地方政治对警察的控制,使警察成为一支独立的、高效

率的文职队伍。第二次警务革命是新警察独立与成熟的标志。

第三次警务革命以欧美各国警察现代化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到70年

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完成了警察的现代化,各国的警察编制、警

察预算均有巨大的增长。第三次警务革命立足于使警察成为“打击犯罪的战

士”。此时的警察形象,是头顶钢盔、肩别对讲机、手持盾牌、腰挎手枪的“机械战警”。但是,增加警力带来了若干消极后果,在警力不断增长的同

时,犯罪率处于上升较快的状态。警力与犯罪同步增长,这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从而引发了第四次警务革命。

第四次警务革命是现代化后欧美各国的“新警察模式改革”(主要内容

是社区警务运动)。它在以下十个方面对原有的警察组织结构、理论观念进

行冲击,返朴归真,是警察现代化技术与警察哲学的理性整合。(一)在警力方面,从人、财、物的巨增长转向“无增长改善论”。

面对增长警力编制的种种弊病,英国在警务改革中提出了“无增长改善

论”,它是指警察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器材装备的前提下,通过警务改革提

高警察完成工作目标的能力。这种理论认为:大幅度提高警察开支,建立庞

大的警察队伍是无益的、危险的,它远远超出了社会经济能力所能允许的范 围,警察现代化应偏离继续提高警察比例、装备高度现代化的美国模式,因

而社区警务是在警务现代化之后警务改革的必然方向。

(二)在装备方面,从追求“机器人”模式转向追求“传统的更夫”模

式,重新重视警察的服务意识与警察道德修养。

欧美发达国家的公众,对“机械警察”十分反感,强烈要求警察重新回

到公众当中,发出了“要传统更夫,不要机器人”的呼声。1976年,英国警

察进行了一次公众调查?D?D“怎样才能做一个现代化的警察?”公众的回答

没有一项是指向装备的,全部答案都指向理解、同情、合作等警察品质与道

德方面。

(三)在警务风格方面,从单一的被动警务转向重视主动提前警务。

西方国家已把工作重点从快速反应转向预防犯罪,强调调查研究在先,以预防为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警察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一种

警务风格?D?D反应警务。它强调接报案后的快速反应,重视通讯联络与车辆

现代化,重视被动反应而忽视主动预防。随着这种警务风格的弊端渐显,20 世纪70年代后期,警务改革从反应警务向主动提前警务转变。旨在唤起社

会与公众的参与,采用各种手段减少犯罪。强调以预防为主,从根本上减少

犯罪的社会根源。现代西方国家所进行的社区警务、邻里守望等警务改革都

可视为主动提前警务论的组成部分。

(四)在工作重点方面,从单一的巡逻与刑侦模式转向社区警务模式。

由于传统警务工作在打击犯罪方面收效甚微,警察不得不把工作重点放

到社区警务上来。据调查,在警察接报案的电话中,只有20%与犯罪有关,80%是社会服务性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警察部门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区警务方面,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家庭的安全观念与个人的防范意识。(五)在衡量标准上,从单纯重视犯罪率与破案率到多种指标综合评估,不仅重视警察部门自己的统计,也重视社会的反应。主客观评价相结合,以

主观评价为主。

许多西方警察和犯罪学家都认为犯罪率不能真实反映犯罪现状。隐案、漏案现象是各国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片面追求低犯罪率等于变相鼓励弄虚

作假。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的健全,犯罪率自然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这是犯罪自身的规律,它不以警察的意志为转移。现在英美等国已

开始以多种指标综合评价警察的工作,这些指标有:被害人调查、安全感调

查、公众对警察的满意程度调查、对警察工作的重点评价调查以及警民关系 调查等。(六)在力量的主体认识上,从以警察为主体到以社会为主体,逐步认

识到产生犯罪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打击犯罪的主体也在于整个社会。只有

通过整个社会才能减少犯罪。

(七)在领导体制上,中央集权与地区自治的差距越来越? ?BR> 以英美为代表的地区自治(以块为主)正在向加强全国统一协调、统一

领导的方向发展;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警察(以块为主)逐步向

分散权力、建立地方警察的方向发展。总之,西方警察体制正在发生明显的交融现象。

(八)在警务合作方面,从单一的警察行动向地区与洲际的警察行动发

展,除了交流、协调行动式的国际刑警组织外,国际与洲际的实质性合作也

在不断发展。

(九)在警察队伍的性质方面,军事化与平民化警察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军事化与平民化互相包容。

法国的宪兵是准军事化的代表,英国的警察是平民化的代表。一方面,随着反**、反恐怖的实战需要,平民化警察根据需要建立了军事化、武装

性质的快速反应部队。另一方面,由于暴力对抗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限制武力论”成为西方警察行动的准则。宣传上的平民化与准

军事化,是警务改革的趋势之一。

(十)在警察队伍构成方面,国家警察与私人警察共同发展,警察社会

化的趋势明显。

这四次警务改革几乎都是停留在围绕着警察工作的主要目标?D?D打击犯

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众利益,也考虑到为达到公众的满意而进行的单

纯服务等层面而进行的优化警察勤务规划的调适性改革。从改革内容方面

看,都是在追求高标准完成警察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在精心设计警察工作、科学安排警力、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的作用等方面展开工作。从改革的结果来

看,不但没有很好地完成警察部门所设定的工作目标,使公众真正满意,相

反由于各国警察部门历来都把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目标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人

员少、素质低、装备差、技术落后等因素,加之各国政府又没有有效地控制

警察部门的投入,因而使各国警察部门不断膨胀,成为政府最大的部门之

一。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社会政治、经济都在发生

着巨大变革。第四次警务革命绝不是警务改革的终结,世界范围的第五次警

务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二、第五次警务革命?D?D国家警察与社会警察并存(一)孕育第五次警务革命的历史背景。

警察机构属于行政部门,面对席卷全球的各国行政改革浪潮,警察部门

也必须与国家其他的行政改革步调一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国

家的行政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

面:

1、“全球一体化”对传统行政体制提出挑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诞生,统一的虚拟社

会已经形成,不同国界的人们正在走上“全球一体化”的轨道。这种变革正

在影响着未来政治经济的重新安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政治格局呈多

极化、区域化合作趋势,经济全球一体化则基本形成,而这种合作化和一体

化的结果使得国家权力正在向超国家组织流动。各国为适应这些合作和一体

化的趋势,与国际惯例接轨,必须对自己的政府行政管理进行改革,而改革的实质是将国家的自由裁量权部分让位给国际组织并服从国际规则。换言

之,过去那种只从各自国家角度设定的行政管理模式,必须进行适应国际通

则的某些改革。以警察工作为例,为了体现这种合作的趋势,各国警察不仅

要参加打击国际犯罪的刑事警察合作,还要参与国际民事警察维和行动。而 在这些国际合作行动中,各国警察不仅要遵循各国规则,也要遵循国际通

则。

2、公众的高期望值迫使政府改善管理。

政府的服务对象是公众,而供养政府及其人员的所有经费又是取之于民的税收。作为现代社会的每个公民的理性思考应该是,既要获得高质量、全

方位的服务,又不愿意增加赋税。各国政府必须调整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

立小政府、大社会的运作模式,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因此,作为警察机 构,必须摒弃传统的扩充人员、加大投入的旧思维。

所以,二十一世纪的警察工作改革,必须从分析这些宏观因素人手,任

何囿于警察工作内部的微观分析,都不能带来警察工作更大的发展。(二)指导第五次警务革命的两大理论。

1、管理主义?D?D指导警务内部改革的理论。

管理主义又称新公共管理学派,关注的焦点是政府公共部门内部,主张

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公共组织管理。其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公

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管理上并无本质区别;私营部门管理具有优越性;借用

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来重塑政府。这个理论对警察部门科学地安排勤务同样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的警务规划必须以效率、效益最大化为原

则,成本预算是警察部门的日常工作,警务安排中不能出现任何无效警力和

负效警力,警察局长不仅是警察工作的行家里手,而且还应是会精打细算的老板。事实上,这个理论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警务规划中已经得到运用,如:

警务安排执行严格的分班制度;警力安排根据警察工作量作弹性变化;为节

省警察投入,在安排内勤工作人员时招募一批有技术、待遇低的文职人员等

措施。

2、公共选择理论?D?D指导警务外部改革的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 制定和执行的理论,因此又被称为官僚经济学。这种理论在用种种经济学方

法分析了政府困境及其原因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独到办法。它认为

“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既然政府内

部问题重重且历次改革收效甚微,那么最好的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建立公私组织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公民得到自由选择的机会。

与警察工作相联系,这个理论也许对传统的警察业务必须由国家警察包

办的认识提出了挑战。除属于国家警察权范畴的强制措施和执法活动外,警

察的管理、保护、救护、服务等职能是可以由社会其他组织来履行的。

以上两大理论的共同点是要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警察工作。(三)第五次警务革命的主要走向。

1、传统警察部门对其内部运用企业化管理模式规划警务。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部门(包括警察部门)对其内部改革,多

半采取组织机构改革、权责关系调整、人事制度改革、激励机制及目标管理

等方法,以期达到提高效益、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目的,然而收效甚微。当代

“管理主义”理论认为,提高政府等公共部门的效益、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

用企业化管理理论、原则、模式、方法和技术。其具体方法包括吸引私营部

门管理人才到政府部门任职或兼职,引进私营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如绩效

评估、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以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

效率和整体绩效。就警察部门而言,过去几十年内,虽然改革从未间断,措

施花样翻新,但效果仍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与传统的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

相同的毛病,即关注的中心是投入和过程,而缺少把结果和投入结合起来的成本观念。“关注投入”体现为警察工作的一个目的是向政府申请更多的经

费,并说明其合理性,同时在开支方面制定规章和严格的审批制度; “不计

成本”则表现为对工作成绩缺乏可行的测定和评价。其结果是警察部门的效

益、效率观念只是停留在口头的空谈,而警察部门内部的无效率和浪费现象 则比比皆是。摆脱这一困境的有效办法就是在警察部门运用企业化管理的机 制,围绕成本观念和绩效评估展开一系列改革活动。

2、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行警务的社会化。

仅凭警察机构内部的有效运作,希望提高警察工作的质量是片面的。因

为警察机构是否能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靠的是警察机构高度的责任心。如

何改变这种靠良心保证为真正的不可抗拒的动力,就需要依赖“公共选择理

论”的内容,让警察提供的服务进入良性的竞争状态,打破警察服务的国家

垄断地位,允许社会其他组织包括私营组织提供部分警察服务,使公众有选

择更好治安服务的机会。只有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才能真正迫使警察机构改

变服务态度和科学地规划勤务。当然,与其他政府公共机构相比,警察机构

是强力部门,掌握着具有很大强制力的国家警察权和各种揭露犯罪、安全防

范方面的技术手段,具有非国家警察不能履行的性质,由此能够允许社会其

他组织经营的警察业务是有限的。尽管如此,推行警察工作社会化对警务改

革的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事实上,西方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如英国就提出

了“警察私有化(或民间化、社会化)”的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其

具体做法是允许成立大量的商业保安公司,这些公司履行着本来应由国家警

察履行的部分业务,以商业运作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安全服务并收取报酬获得

收益。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私有化的警务至少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正效应:

一是私有化警察的成功实践,替代了国家警察的部分职能,使警察机构及其

人员精简成为可能,进而为政府减少警察财政投入提供了思路;二是私有化

警察的服务态度和质量给国家警察带来了生存压力,使得国家警察不得不进

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私有化警察的出现,满足了不同层次公众的安

全需要,富裕的人可以付出更多钱得到更多的服务。我国虽然也有群众性治

安组织、保安服务公司等社会治安力量,但与国外私有化警察相比,其区别 在于:我们的社会治安力量是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开展业务,作为公安机关

治安保障的重要补充形式存在,并没有与公安机关形成竞争,因而,没有形

成促进公安机关进行内部改革的外部压力。

面对新世纪,警察工作如何科学地发展,依赖于对警察工作面临的问题的深入分析。世界第五次警务革命的趋势与走向,为我国的警务改革提供了

前瞻性的发展与决策参考。

篇2: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我校配备了1名安保人员,(男,42岁).由于人手不足,实行教师轮流值日或教师兼职安保工作。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安保工作特点,制定了保安员管理及主要工作职责,安保人员积极配合学校,努力工作,对学校进行安全管理;协助法制副校长对师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帮助学校治理周边环境;处置校园各种突发事件;协助学校安全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学校需要配备了电警棍、防刺手套、自卫喷雾器、警用钢叉、灭火器等必须的安保器械。安保器械运送到学校后,安保器械公司人员及时对安保人员或兼职教师进行使用培训,确保安保器械能及时有效地投入使用,现在学校的安保器械都已经有效地投入使用,在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篇3: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在近年开展的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治理、火灾隐患普查等专项活动中, 各地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 虽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 但也给基层支、大队的日常防火监督工作前所未有的压力。以海南省海口市为例, 全市一线防火监督干部仅为40人, 要在一年内对全市近40万企事业单位完成普查, 其工作量可想而知, 光靠现有的防火监督资源是无法完成既定工作目标的, 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解放出来, 用在预防火灾上, 是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1 概论

现代消防警务机制, 是指以现代化的警务理念为先导, 通过对消防组织架构、管理方式、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各层面的改革创新和制度设计, 依托现代科技手段, 实现对火灾有效防控的新工作机制。消防勤务机制是指与灭火救援、执勤战备相关的工作、体制、规范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方式, 主要由战备、训练和战斗机制等组成。为贯彻落实公安部“警力跟着警情走”和周永康部长“力量往基层使、工作往实里干”的要求, 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警力资源, 从“体制内”积极探索推进“防消合一”警务勤务机制改革的新路子, 有效缓解了当前消防警力不足的矛盾, 优化了现有警力资源配置, 实现了预防和灭火关口“两个前移”, 推动了政府和单位消防责任“两个落实”。

2“防消合一”警务勤务机制改革的意义

2.1 构建和谐社会赋予消防工作更加深刻的涵义

党的十七大以来,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对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党委、政府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更加重视消防事业的发展, 使得消防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又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开展“防消合一”工作, 正是顺应中央决策、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 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地把火灾消灭在发生之前, 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的目标。在目前形势和现有的消防体制下, 开展“防消合一”消防监督检查工作, 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有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2.2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消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以海南省海口市为例, 多届市委市政府立足开发国际旅游型城市, 大力招商引资, 以大项目带动, 国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200X年海口市生产总值 (GDP) 突破300亿元大关, 达到301.35亿元 (不含农垦系统) , 按常住人口计算,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418元, 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国际化提升的重要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 消防工作中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新的矛盾、新的课题又纷至沓来, 新旧问题犬牙交错、相互缠绕, 势必影响消防工作的健康发展。与此相反的是, 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安全感”的诠释越来越缜密, 对“安全度”的要求越来越具体。开展“防消合一”勤务改革工作, 无疑是探索一条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 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居乐业。

2.3 灾害事故日趋呈现动态化、复杂化的新特点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转型、利益分配、务工就业等矛盾带来的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统计数据显示, 笔者所在的海口市近年来火灾形势比较平稳, 未发生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但事实上各种火灾隐患和不确定、不稳定、不和谐及非传统致灾因素大量存在, 火灾发生的几率和潜在的灾害风险依然很大。除此之处, 消防部队承担防化、处毒、洪灾、风灾、地质灾害等突发事故和社会救助事件的比例越来越大。开展“防消合一”警务改革工作, 正是贯彻落实部消防局“五个第一时间”的总要求, 有助于在第一时间内消除隐患, 有助于提高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战斗力。

2.4 现有警务勤务体制难以破解“防消脱节”的难题

长期以来, 受观念、机制和工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消防监督和执勤备战工作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交流和融合, 防、消两条线脱节现象客观存在。公安部提出的“部队勤务实战化、警力跟着警情走”的要求和深入开展执勤岗位大练兵活动, 为“防消合一”警务改革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防消合一”警务改革工作, 就是以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为目标, 按照原公安部部长、现中央常委周永康同志“力量往基层使、工作往实里干”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现有警力资源, 把基层消防警力推向预防和灭火关口第一线, 使“防”与“消”通过警务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具有整体性、实用性、协调性的集巡逻、宣传、监督、执勤为一体的动态化警务勤务模式, 从而达到力量整合、优势共享、渗透互补, 增强消防监督和执勤备战工作整体效能的目的。

3“防消合一”警务改革的一些具体做法

3.1“防消合一”的人员组成

参与“防消合一”工作的人员, 原则上由执勤中队1名干部, 3-4名战士骨组成。参与“防消合一”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并经考试合格, 方可发证上岗。执勤中队“防消合一”人员每周检查不少于4次。正常工作日检查一般由中队干部带队, 辖区防火参谋可根据实际情况参加, 错时检查一般由辖区防火参谋带队。

3.2“防消合一”的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作内容

3.2.1 工作任务

一是结合“六熟悉”工作对既定的对象进行防火检查;二是负责对辖区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进行协调、指导;三是开展消防宣传工作, 发放宣传资料, 指导单位员工使用消防设施, 指导单位进行灭火预案演练;四是配合辖区参谋开展火灾调查。火灾事故发生后, “防消合一”人员要随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做好现场录像、拍照、现场保护工作, 并配合辖区火调参谋做好火调工作。

3.2.2 检查对象

一是除一、二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以外的消防列管单位;二是属公安派出所管辖的“六小场所”、家庭作坊、出租屋等;三是其他需要检查的场所。

3.2.3 检查内容

一是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情况;二是消防设施运行和灭火器材配置情况;三是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在岗在位情况;四是单位值班、巡查制度落实情况;五是单位员工消防常识掌握情况;六是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3.3“防消合一”检查程序

“防消合一”工作人员在开展防火检查发现不能立即整改的火灾隐患时, 应当场填发《火灾隐患整改通知单》 (形式自行制作, 样式可参照《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 一式三份, 一份送被检查单位, 一份呈辖区公安消防机构 (每周汇总呈报一次) , 一份由执勤中队存档备查。工作人员应对所发现的火灾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

4“防消合一”警务勤务机制改革取得的功效

4.1“体制内”的力量整合, 既弥补了监督力量不足, 又推进了火灾“预防关口”前移。

目前, 海口市现辖四个区, 共23个镇, 17个街道办事处, 250个行政村 (村民委员会) , 2222个自然村。海口市现有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171万人, 各类企事业列管单位近40万家, 其中消防安全重点单位783家。以部消防局2006年火灾隐患普查整治活动为例, 全市消防监督员仅有43人, 平均每人每周须检查重点单位1家, 列管单位193家, 每个工作必须检查单位40家以上, 这远远超出了正常人的工作负荷。如果全市10个中队全部参与“防消合一”工作, 每个中队需每周普查4次、每次消防监督检查不少于2个单位就可完成火灾隐患普查工作任务, 工作量和工作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立足现有警力资源, 大胆从“体制内”进行创新, 整合优化现有力量, 充实加强一线火灾防范力量, 进而破解一线监督力量薄弱的难题。为科学合理安排消防监督检查时间、频次, 根据单位性质、危险程度、火灾发生规律, 按场所、时节、危险等级、火灾预警等进行分级分类, 实施有区别、有侧重的消防监督检查, 把警力部署在火灾的高发时段、高发场所、高发季节, 利用消防监督检查形式, 切实把火灾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 着力推动火灾“预防关口”前移。

4.2“流动型”消防站的出现, 既提高了“六熟悉”程度, 又达到了“灭火关口”前移的要求

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为“六熟悉”提供了体制上的便利。消防监督检查小组针对消防监督检查对象和内容, 核实、录入重点单位的基本情况, 完善消防基础数据库, 使基层官兵对辖区单位的内部消防设施、周边消防资源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预案修订与单位实际情况更贴近、更完善、更合理。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也为“流动型”消防站的尝试提供了平台。消防指挥中心接警后, 就近调动消防监督检查力量作为独立的作战单元, 可以有效争取第一出动时间, 提高灭火救援效率。以海口市龙华区为例, 全区面积274.48平方公里, 现有3个中队平均保护面积91.49平方公里。如同时出动3个消防监督检查小组转换为“流动型”消防站, 理论上消防站点可增加至6个, 平均保护面积45.75平方公里, 保护半径仅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如同时出动3个消防监督检查小组转换为“流动型”消防站, 理论上消防站点可增加至6个, 平均保护面积平方公里, 保护半径仅为原来的二分之一。“点多、块小”的特点, 使得“五个第一时间”和“三个最快”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达到了“灭火关口”前移的要求。

4.3“走出去”的服务模式, 既符合消防宣传“六进”的要求, 又达到了政府、单位消防责任的“两个落实”。

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改变了过去集中培训、集中宣传教育的方法。消防监督检查小组深入机关、单位和社区, 采取“走出去、主动式、随机性”的消防宣传模式, 推动了政府、单位消防责任主体意识的落实。通过不间断的消防监督检查, 随时提醒单位时刻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 督促单位严格遵守消防法律法规, 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确保生产、生活安全, 使得被消防监督检查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得到增强, 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得到提高。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面对面地开展消防宣传, 履行了消防服务职能, 满足了社会群众的需要, 增加了群众的消防安全感。为加大隐患排查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演练和迅速出警, 提供了基础依据。

4.4“捆绑式”的渗透互补, 既落实了“错时”工作制, 又使“习惯性”违法现象得到较好改观

防火、灭火不是两条“平行线”, 而应拧成一条“麻花线”, 把防火、灭火力量进行捆绑式结合、渗透式互补, 从而增强部队的整体合力。如海口市中心区———龙华区消防大队下辖3个中队可出动3个消防监督检查小组共计12名监督员, 与大队原有7名监督员相比覆盖面大大增加。中队消防监督检查小组作为大队的基础和补充, 承担基本的、简易的宣传、监督、警示职能。通过发放消防宣传资料, 监督检查“习惯性”违法行为等形式, 督促单位和群众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护措施、整改火灾隐患。对发现的问题, 或是当场提示纠正, 或是录入火灾预警系统, 移交监督部门依法处理, 既符合法律规定, 又弥补了防火监督的薄弱环节, 是消防监督工作的一项有益补充。

总之, “防消合一”的途径有很多, 消防监督检查工作只是消防警务勤务机制改革的一项尝试。必须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发挥警力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 致力于提高部队勤务实战能力, 以现有消防警力渗透互补、有机结合, 达到和实现1+1>2的目的, 从而破解影响和制约消防工作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 提高消防工作的综合效能,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建设顺利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摘要:如何改革公安消防监督执法勤务制度, 科学调整监督执法警力部署, 充分挖掘内部警力效能, 把消防监督警力部署到火灾高发时段和高发部位, 确保火灾形势的稳定, 供同行商榷。

篇4: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关键词 警务人员 心肺复苏 情况调查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37

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功能的紧急急救措施。以往研究表明,猝死一般以心源性居多[1],并且绝大多数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往往发生在各种突发性灾害、交通事故以及家庭、公共场所和行走路途中。有统计表明,在我国院外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不到2%[2],而国外发达国家的某些地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院外复苏成功率达26%。为什么国内与国外院外复苏成功率有如此大的悬殊呢?针对发生在院外的心跳、呼吸骤停这种情况较常见,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和院前急救技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现实生活中每当各种突发性灾害和交通事故降临之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往往是警察,所以警察是现场实施紧急应急处理“第一人”[3],他们了解、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和院前急救技能的程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对本市108名警务人员心肺复苏知识与急救技能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本市108名警务人员,其中男102例,女6例,其中本科15例,大专83例,中专以下10例。交警30例,刑警30例,派出所治安警察48例。工龄2~23年。

调查方法: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2010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的部分内容为依据,自行设计了CPR问卷调查表,并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在设计问卷调查表的过程中,笔者先后得到了多位专家、学者对问卷调查表有关内容效度的指导和建议。CPR(心肺复苏)问卷调查表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工龄、学历、警种、是否接受过培训。②CPR技能的自我评定(10×10分,100分):判断意识丧失的方法、判断呼吸停止的方法、复苏时患者体位放置、开放气道以及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胸外心脏按压的深度、按压与通气的比例、复苏有效的判断、什么时候停止CPR。③当遇到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是否愿意施救。④是否认为有必要并且愿意接受心肺复苏的培训。⑤了解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途经(多选):如学校、电视、书籍、网络、专门的培训。⑥最希望通过哪些方式学习心肺复苏知识(多选):如讲课培训、相关书籍、电视教学、其他。⑦参加心肺复苏知识技能培训希望得到的支持是(多选):如希望单位大力支持、希望能有时间、希望能有机会。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均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X2检验。

结 果

被调查的108名警务人员中接受过心肺复苏知识和院前急救技能正规培训的例数为0。他们获取心肺复苏知识和院前急救技能的途径大多是通过非正规、系统的途径,如通过杂志、电影、电脑了解到的,或是参加驾驶执照培训时偶尔听过辅导,或是朋友、同事平时聊天听说的,其中通过杂志了解者6.48%,电影2.88%,电脑5.56%,培训0,其他1.85%。CPR技能自我评定得分仅为16.85±4.20。

有99.07%警察认为当遇到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愿意主动施救,有91.67%的警察认为有必要并且愿意接受心肺复苏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对获取心肺复苏知识的态度,认为迫切要求者占29.63%,积极者占62.04%,一般者占4.63%,消极者占3.7%。

讨 论

据报道[4],2007年北京市每150人中仅仅只有1人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和急救技能。另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接受过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培训的人员不足1000万[5]。然而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医护人员相对不足,特别是在基层乡村,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较差,专业急救人员更显得微乎其微。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城市已开始试行警务人员的CPR培训。如北京市公安局在2007年就规定,把持有“红十字急救员证书”列为民警晋升警衔的条件之一[6]。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地方象北京市公安局那样重视院前急救工作,珍爱生命。

结合对我市警务人员心肺复苏知识调查情况,被调查的108名警务人员中接受过心肺复苏知识和院前急救技能正规培训的例数为0,CPR技能自我评定得分仅为16.85±4.20。分析其原因:①在我国各类警察院校没有开设心肺复苏知识课程;②日常警务工作繁忙、复杂没有时间、精力进行培训;③经费保障不足,缺乏足够人力、财力进行培训;④领导重视不够,民警自觉学习不够。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因此,第一在我国全民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和急救技能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加强在校学生的义务教育,通过各类培训机构将心肺复苏知识和急救技能增设为必修内容;要充分挖掘和培养社会救护力量,积极鼓励和提倡“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行为;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特别注重对一些特殊群体如警察、消防员、导游,驾驶员、服务员等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和急救技能的针对性教育和培训,因为他们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活动范围广,接触的人员多、数量大,所以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有可能成为紧急施救的“第一目击者”,并能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群起到间接传播作用,从而达到有点到面,全面普及的效果。而且经过培训的这部分特殊群体既能发挥现场急救作用,又能弥补院前了目前我国院前急救体制的不完善和医疗卫生机构对院前急救多样化的不适应,从而缩短和弥补患者院前的无治疗期,减少了医患纠纷,扩充了急救资源,提高了急救成功率。

为此我院领导正在加紧与公安部门进行沟通与协商,希望能对本市一线工作的警务人员进行CPR知识与急救技能的培训,以提高本市警务人员的CPR知识水平和现场急救的技能,逐步形成“我会救人,人会救我”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要改变我国目前心肺复苏知识和急救技能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也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政府高度重视,职能部门认真履职,全民积极参与,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中华大地一定能形成“我會救人,人会救我”之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何新华,李春盛,许丽,等.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0):709-711.

2 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53-154.

3 李玉肖,陈实娥,朱琼,等.培训警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的方法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58.

4 姜葳.三大瓶颈妨碍急救培训普及三大瓶颈妨碍急救培训普及[N].北京晨报,2007-07-04.

5 李圳英.普及初级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0(12):374.

篇5:社区警务室创建情况工作汇报

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社区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社区警务工作不仅是基层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意

见》中也明确中提出:公安机关要推行警务到社区的活动,努力实现“一区一警”、“一区二警”或“一区多警”力争把更多的警力投入到社区治安防范的群防群治工作之中。xx市公安局党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于底前多次专题研究,并结合xx实际,制定了xx关于推行社区警务工作实施意见,并要求在xx城区的二个派出所首先推开,实行一个社区居委会建一个警务室。市局党委研究制定的社区警务工作形成报告报市委市府、市委市府对此高度重视,经研究决定划拨专款招聘80名协警员到社区警务室工作,市局立即从办公室、政治处、治安大队抽调人员组成班子制定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警务室的组建工作。

实施社区警务还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局在xx城区设置的十个社区警务室,住房,部分办公设施都是各单位无偿提供的,电信部门免费为警务室安装了电话,xx市药监局在房屋紧张的情况下,出钱租用门面为我们建立警务室创造条件。xx公司地处城郊,是xx知名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好,但厂区周围治安防范力量相对薄弱,打架斗殴,小偷小摸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形象,xx公司主动申请,要求在厂区外建一个警务室,得到了公安局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在公安局的组织下,招聘了8名协警员,xx派出所派驻一名民警,建立了xx警务室,xx警务室建立以后,厂区周围治安好了,职工满意了,为公司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治安环境。我局建立的所有的城区警务室,都是按xx市公安局社区警务室标准配置,按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门面标和室内外上墙内容,警务室办公设施相对齐备,每个警务室配备了无线电对讲通讯设备,到目前为止,我市16个派出所共建立了46个社区警务室,警务室几乎遍布我市城区社区和农村城镇。初步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社区安全防范网络。

我市社区警务室的三种模式

针对地区之间,派出所之间,社区民警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加强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警务建设,根据城区城镇不同的治安状况和经费来源情况,分三种模式创建:一是在xx主城区采取的是一个社区建立一个警务室,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拨付,模式为“一室二警八员”即一个社区设立一个警务室,配备二名社区民警和八名协警员,负责社区防范巡逻,服务社区。二是在厂区和较大城镇与厂区结合部警务室的设置遵循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在居民住宅集中,社区资源丰富,治安情况比较复杂的地方,参照城区做法设立社区警务室,借鉴城区社区警务室的方式开展社区警务工作,这种在厂区设立警务室,办公、住房、经费由厂方负责,派出所派出警力进驻,其余人员由厂内保卫人员和向社会招聘的协警员组成,负责厂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防范及巡逻,如xx派出所的xx警务室,xx电厂警务室,xx派出所xx厂警务室。第三种模式为在各中心派出所所在地和未设派出所的镇设立警务室,由派出所和所在镇政府协商建立,设立警务室所需经费,办公住房由政府解决,派出所派出1——3名民警进驻警务室,根据不同情况从当地招聘3——5名协警员,负责所在场镇的社会治安和安全防范工作,提高了农村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如油溪所的油溪警务室等。

建立社区警务室后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通过实有人口管理,摸清了辖区基本情况,提高了发现违法犯罪的能力,社区警务室实行社区实有人口管理制度,与过去户籍民警以常住人口管理为主有所不同,社区民警带领协警队员逐户上门清理登记,既要熟悉常住人口,还有掌握借(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通过实有人口管理,密切了警民关系,又提高了发现,控制违法犯(来源:好范文 http:///)罪的能力,东城所从建立警务室以来,通过实有人口管理,提供破案线索20起,破刑事案件8件,打击处理5人。

(二)社区民警带协警员巡逻,增强了社会面控制能力,降低了案件的发案,特别是把入室盗窃抢劫、抢夺和盗撬摩托车三种可防性案件作为安全防范工作的重点,逐步建立起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社会面、住宅区内部单位相结合的防控机制。依靠社区居委会建好社区治保会,社区巡逻队,守档护院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其预防,发现和控制违法犯罪的作用。从江津城

篇6:合格校园警务室创建活动开展情况

平安稳定、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条

件,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我校以“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为目标,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谐发展”的思想,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创建“合格校园警务室”列入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并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创建“合格校园警务室”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全体师生员工遵纪守法、教学秩序井然,无违法犯罪、治安事件和责任安全事故发生。回顾我校创建“泰州市合格校园警务室”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加强”:

一、加强警务室的基础建设

1、我校警务室设置规范。南北校区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两个校区的警务室都紧邻学校大门。警务室内配备办公电话(南校区:0523-80980085;北校区:0523-80980423)、办公桌椅和专门放置警务器械和保安服装的橱柜等设施。

2、警务室外观规范。实现“三统一”:一是统一标识牌、警务公开栏、报警灯箱等。二是统一警务公开内容、民警服务承诺和工作职责办事制度等,同时公开了学校警务室民警的姓名、照片、职务警号和联系电话等。三是按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统一学校警务室工作台账和工作记录。

3、校园警务室严格按上级相关部门要求,配有视频监控终端、紧急报警装置。橡胶警棍、辣椒水、防割手套、钢叉、灭火器等安防器材配备齐全。

二、加强警务室的长效管理

1、严格值班制度。警务室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交接班衔接准时准点。我校警务室长期做到门常开、人常在、灯常亮、电话畅通、值班记录详实。

2、严格门禁制度。我校保安人员按时到岗,严格实行外来人员登记询问制度,凡是在工作时间之内进入校园的外来人员必须详加询问,在来意明确之后,再帮助联系。人员出入坚决遵循“三不准入”和“三不准出”的原则。“三不准入”指:酗酒客人不准入,长发黄发不准入,面带凶相不准入。“三不准出”指:学生无班主任出具的假条不准出,情绪异常不准出,低年级小朋友无老师陪护不准出。

3、坚持课间巡逻制度、夜间巡逻和中午不间断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4、加强空挡管理。中午和晚上放学时间过后,严格执行清场管理,班主任教师不得滞留学生在校,遇有特殊情况须提前告知家长,保证接送工作的安全。

5、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为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学校安全领导小组成员不定期地检查学校各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如走廊栏杆设施的检查、消防设施和安全通道的检查、专用教室的电器和用电线路排查、体育器材的安全排查、操场、走道、楼梯、扶手、应急通道、花圃台阶、灯箱、电线杆、围墙等设施的定期检查维护等。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情况或隐患,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于第一时间予以排除。几年来,我校未出现一起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

6、实行视频监控。学校在主干道、教学区、围墙等重要部位安装摄像镜头,实行24小时监控。几年来,未出现一起盗窃案件。

7、组织举办各种演练活动。学校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通知3精神,定期举行大大小小的防震逃生演练、消防演练和防恐反恐演练活动。定期邀请消防支队官兵、交巡警支队民警、法制辅导员到校进行各类安全知识讲座和现场指导演练。

8、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学校将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常规教学工作之中,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晨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系统、班级电视视频、班级板报和学校宣传橱窗等平台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警务室和学校安全办同志在处理学生违纪及矛盾纠纷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升防范能力。

总之,安全无小事,必须做到时时刻刻警钟长鸣。学校警务室建设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今后我校将继续认真落实各级部门的安全工作要求,密切与公安、消防、卫生、防疫、教育等主管部门取得工作联系,争取各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将我校警务室及日常安全工作进一步做好、做实。

海光小学安全办

2014年10月

文章录入:曹雄伟

篇7:警务改革

我所在认真学习警务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方案精神,以打造一流警务为引领,以大力实施农村警务战略为主线,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以做实做强派出所为重点,以信息化深度应用为支撑,以提升打防管控服能力为核心,通过整合警务资源,优化警务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完善警务保障,努力实现农村警务主体多元化、体系集约化、运行高效化、模式多样化,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水平。

为此,我所专门成立了以所领导为组长的农村警务改革领导小组,在推进农村警务改革的过程中,我所全力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农村派出所和驻村民警将结合各时期工作重点,通过开展五种两种勤务方式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安全服务和便民服务。

实施包村警务。驻村民警和辅警要常驻警务室,依托警务室开展日常驻村警务工作。在距离派出所较远、治安复杂、发案较多的村和集市、大型企业、学校等地设置警务工作站。驻村民警要定期与治安中心户长、治安信息员进行沟通联系,积极为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提供法律服务,加大安保力度。

实施流动警务。驻村民警要经常深入村屯以及畜牧和农渔养殖基地、乡镇工业小区、学校、医院等群众聚集区,开展各项警务活动

篇8:浅议当前警务技能训练的改革

一、警务技能培训改革的现实迫切性

1、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倒逼警务技能培训改革

近年来, 我国社会治安和刑事犯罪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涉枪、涉爆、绑架劫持人质等严重暴力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日益突出。暴力犯罪形势急剧恶化, 犯罪分子穷凶极恶, 拒捕、袭击、报复民警的案件增多, 对民警的警察技能素质指挥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其涉及两大素质和一大能力绝不容忽视, 即体能健康素质和应敌技能素质及指挥能力。

2、现代警察全面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过去我们总是强调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而忽视了民警的整体素质, 严重地影响了队伍战斗力的提高。很多地方基层民警的培训教育与实战结合得不够。缺乏应战演练;一线民警执法、执勤技能战术动作不规范, 警察的技能与指挥素养普遍较低, 缺乏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科学的警察技能和指挥意识。

二、当前我国主要公安院校警务技能培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6年以来, 公安民警警务技能培训工作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程, 全国各地公安院校纷纷开设此课, 各基层公安机关也掀起了警务技能训练的热潮。但是, 由于警务技能培训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崭新的工作, 从目前的警务技能培训工作看, 还存在不少问题,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教材陈旧匮乏

目前, 公安民警警务技能培训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编写的, 无论是政治理论还是法律、法规、公安业务等教材都跟不上当前形势和现实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 大部分公安业务教材内容空洞、交叉重盈、脱离实际、操作性差, 民警不爱看。另外, 随着斗争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一些新的警种不断分离出来, 这些警种的专业教材极度缺乏。

2、重理论教学, 轻实战训练

警务技能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在公安实战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充分体现了警务技能的应用价值。但是, 目前的警务技能培训普遍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 用案例分析成功与失败的教训。事实上, 用成功的案例演绎技能的方法, 只是警务技能培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内容, 是开拓受训人员思维的一个重要步骤, 但绝不是警务技能培训的全部, 单纯采用这种培训手段而忽略技战术训练和单兵训练的培训手段起不到提高警务技能的目的。

3、训练手段滞后, 与实战严重脱节

一方面是实战中大量需要锻炼提高的问题, 在培训课程中没有体现。比如解救人质谈判、夜间射击、驾车追击及突发性、暴力性、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与指挥等越来越常见的项目, 基本没有教材, 更缺乏训练。另一方面, 训练手段落后, 与实战相去甚远。比如我们的射击训练基本上是在白天进行固定靶射击, 与实战中的目标、射击者均为移动, 且常在夜间射击, 有很大的不同。再比如擒拿格斗训练, 训练中的假想敌人像个木桩似的任你摔来任你打, 缺少对抗性。

4、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问题是提高警务技能培训质量与效果的关键问题。警务技能培训是一门新学科, 师资短缺是个大问题, 目前各地公安院校相继选调了一批教师从事警务技能培训研究和教学训练工作, 各地公安机关也抽调了部分人员进行培训, 但进展缓慢。

三、提高公安民警警务技能培训水平的对策

1、提高认识, 要把公安民警培训重心转移到警务技能培训上来

各级公安机关要把为公安实战工作和队伍建设服务作为公安民警训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当前公安民警训练工作滞后于形势和任务需要的现状, 迅速地把训练重心转移到警务技能训练上来。现实斗争需要什么, 就学什么, 练什么。公安院校教育和各类在职民警培训都应充实警务技能训练。公安院校在校学生的警务技能训练应占警体课程的2/3以上。

2、要从实战需要出发, 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

警务技能训练要分警种、职级和岗位, 无论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及追求的目标上都要突出“面向实战, 讲求实用, 追求实效”的原则。培训中应根据不同对象,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如刑侦部门应主要开展现场勘查、搜查、抓捕、审讯、押解、射击等技能的培训;治安警和巡警应突出查缉、擒拿格斗、射击、攀登、长跑、游泳、驾驶等技能的培训。

3、要加强训练基地和师资力量建设, 保障警务技能训练正常开展

训练基地是警务技能培训的硬件支撑, 能为培训提供一个模拟实战的训练环境, 建立训练基地是警务技能培训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室中训练出来的警务技能在实战中不堪一击。各级领导应尽早解决警务技能训练基地的政策、经费、场地问题。同时, 师资力量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 要采用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办法, 建设一支能适应警务技能培训工作需要的师资队伍。

4、培训教师应加强和一线实战单位的联系, 有选择地跟踪案例

在警务技能培训中, 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很多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比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技战术综合素质, 但缺乏实战经历和经验。因此, 所教的理论从某种程度上讲, 只是纸上谈兵。如单警动作不能和实战相结合, 战术设计违背战术原则, 案例分析缺乏实战依据等。所以说, 培训教师下基层锻炼或与一线实战部门经常保持联系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有条件的还应邀请既具有实战经验, 又有较高战术理论修养的同志来学校开设讲座, 以他们的实战经历来指导我们的警务技能培训工作。

5、加强民警临战心理素质训练

一个具备实战能力的警察, 不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身体素质、精湛的战斗技能、强烈的战斗意识, 还应具备和这些品质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当前, 我国警察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临战心理素质训练:一是认知能力训练, 主要包括对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年龄, 对车辆型号、号牌, 对电话、传呼机、手机号码和地名、地形、街景等环境具有的准确快速的记忆、辨别能力。二是情感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三是意志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和自制能力的训练。警察在临战行动中面对犯罪嫌疑人拒捕、反抗或人身攻击, 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 平时应加强对警察意志品质的教育训练, 可采用单警野外生存训练、恶劣条件下野营拉练式训练等手段加强意志品质磨练;另一方面, 进行各种处置预案演练, 消除民警实战时的过度恐惧感, 增强实战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马洪平.当前警务技能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

上一篇:怎样在简历中秀出自己的才能下一篇:朴实的青春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