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改革开放理论综述论文

2022-04-26

摘要:利率平价理论是阐述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对一国货币汇率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学说。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利率平价理论在不同国家成立与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内改革开放理论综述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内改革开放理论综述论文 篇1:

浅谈国内外关税理论研究

[摘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税理论研究的现状,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研究的视角对国内外关税理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我们理解关税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及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区别。同时,分析了目前我国关税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从总体产业的角度量化研究关税壁垒效应,分析保护关税率与有效保护率,探讨关税的保护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分析趋势,从而有助于弥补我国贸易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一致,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关税的经济效应,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关税;理论;研究

1国外关税理论研究

11国外关税理论定性研究

关税政策是国家宏观政策重要的内容。关税理论的产生与贸易理论、贸易政策紧密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重商主义时期,托马斯孟(Thomas M)和斯塔夫(WStafford)提出了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理论,理论主张利用关税保护本国的商品,防止本国贸易受外国商品的冲击,同时提出为鼓励本国出口贸易,应该减免本国出口关税。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关税体现出保护职能。自由贸易理论的最初倡导者称之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了与重商主义相对立观点——自由贸易主义,他们的观点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该自由化,国家应该降低关税来促进自由贸易,取消其他贸易限制。在此研究基础上马歇尔(AMarshall)和俄林(BOhlin)等人提出了相对需求理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有效补充和完善了自由贸易主义理论。美国的汉密尔顿(AHamilton)和李斯特(FList)是贸易保护理论的倡导者。汉密尔顿主张美国应该利用关税政策保护当时美国幼稚工业的发展以摆脱英国殖民经济统治而发展本国经济。通过对相关产业的保护,使其具备国际竞争力。经过二十年的保护关税制度,美国工业的发展具有竞争实力。李斯特认为自由贸易主义只有在两个工业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中实行才有利于实现双方互利,而那些落后的国家必须通过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工业发展。凯恩斯(JYKeynes)在20世纪 30 年代提出的超保护主义理论把关税和就业理论联系了起来,他认为通过关税限制来促进顺差,进而可以促进国内需求,刺激就业。20世纪50 年代保罗?普雷斯(Paul Prebisch)、辛格(HM. Singer)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外围—中心”理论,他们认为在国际分工中,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位置,自由贸易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因而他主张发展中国家使用保护关税政策对其国内产业进行适当保护,主张建立合理的关税保护制度,既不要过分放开也不要过分封闭,循序渐进地放开关税,通过适度的放开来使本国的厂商和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普雷斯的观点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提出来的,对我国的贸易政策和关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2国外关税理论定量研究

Krol(1996)、Magee,Terribile and Hornton(2000)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Krol(1996)运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检验了日本(1890—1970)的内生关税模型。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关税的变化是内生的,然而关税的设计并非用来促进经济活动,而是反应于宏观经济的扰动。在有效保护率的研究领域,Barber(1955)首次运用有效保护率分析了加拿大的关税政策。Corden(1966)从理论上对有效保护率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将有效保护率定义为对某种产品生产增加值提供的一种保护率,也就是某一产品相对于自由贸易下单位增加值提高的比率。Leith(1971)采用CES 生产函数考察了放松要素间替代弹性为零等假设对有效保护率计算的影响。

2国内关税理论研究

21国内关税理论定性研究

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在边境设立关卡,《周礼?地官》中有了最早的“关市之征”的记载。关税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使用费时代、国内关税时代和国境关税时代。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五十多年间,关税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内向型保护关税政策到开放型保护关税政策,再到关税自由化,正在以坚定的步伐融入到世界潮流。我国已经把对外贸易提高到经济发展的国策位置。在 1979 年以前一段时期内,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曾一度取消关税的实际征收。改革开放以后,1980 年 1 月 1 日,国家恢复关税征收,并于 1982 年对进口税则的税率作了较大调整。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1984年修改后的关税政策为:贯彻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出口和扩大必需品进口,保护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国家的关税收入。并依此制定了 1985 年进出口关税条例。1992 年,我国再次调整关税政策,随后进行了一系列关税调整,关税政策为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并日益向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靠拢。国内学者对于关税理论的研究主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后开始。金祥荣(1993)对在不同假设条件下的关税壁垒保护运用机制及效应进行分析研究,比较系统全面总结和阐述了关税的壁垒保护效应。同时探讨了关税在矫正生产偏离中的作用和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关税保护机制及经济效应。杨斌(1995)在其专著中归纳评述了我国税收理论与实务,综合整理论述了我国税收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在贸易政策的理论研究方面,盛斌(1996,2002)以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为例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产业政策对于我国的支柱产业政策效应。尹音频(1998)对跨国商品的分配效应进行了分析,它表现为税负国内负向转嫁下,不能改变本国国内收入的总量,只能改变本国各分配主体的实际收入数量。近年来还有许多学者在贸易政策、关税职能和关税变化趋势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国家发改委的李善同对于转轨经济中的中国关税发展政策做了详细分析论述,提出了针对转轨经济中关税的改革建议。海关总署的杨圣明(1999)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回顾了中国关税职能、税率以及征管政策和保护关税政策理论。南京大学的任寿根在 2000 年结合 WTO 和当时中国关税的现状,在基于参考其他发展中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关税政策的变化趋势。华中理工大学的姜勇认为关税保护应该保护那些既是支柱产业又是幼稚产业的行业。国内学者对于关税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多只停留于定性的理论分析,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而将二者结合分析,有利于更加合理准确制定关税政策。

22国内关税理论定量研究

近年来由于计量经学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建模手段的进步和丰富,不少学者开始应用计量分析手段来分析海关收入数据和进出口贸易分析。在运用关税内生化理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方面,Feenstra(1991)和盛斌(2002)进行了有益的探索。Feenstra(1991)发展了Grossmanand Helpman(1994,1996)的模型,对中国贸易自由化的政治过程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以不断增长的贸易和FDI的社会利益为代价,以弥补由于贸易自由化给国有企业带来的损失,并平衡两者关系的政治过程。金祥荣(1999)对中国历次关税调整及其有效保护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调整效果和给出了各个行业的有效保护结构的指标。王元颖(2006)利用中国36 个工业行业九个年度(1992、1994、1996—2002)的实际数据,运用panel 回归的计量方法和Hausman检验的技术,对修正的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模型进行检验。

3国内外关税理论研究比较分析

关税具有涉外性,不仅调节本国经济而且是国际间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比较国内外关税理论,结合国外关税理论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关税制度。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日趋发展,我国关税制度要不断完善,这样才能增进我国利益。

(1)税率方面。我国加入WTO后关税政策的使用受到了一定限制,关税结构还不够合理,在关税调整方面有待改进。大幅降低了能源、资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进口关税,并有选择地降低了部分关键零件、部件等中间品以及重要机电设备等制成品的进口关税。

(2)原产地方面。各国在制定原产地规则方面仍有很大自主权,我国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原产地原则,在协调原产地规则的国际会议上提出有利于我国的主张。我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对进口货物设有两种税率,一种是普通税率,另一种是优惠税率。按照我国《关税条例》的规定,对原产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订有关税互惠协议的国家或者地区的进口货物,按照普通税率征税;对原产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订有关税互惠协议的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货物,按照优惠税率征税。

(3)税则归类方面。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做出改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对动物饲料、棉花采摘机、大型联合收割机等农业生产资料和机械设备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鼓励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电极浆料、照相手机用闪光灯组件等部分国内产能不足或技术性能指标不能满足需要的电子、化工、信息技术产品原料,光通信用微光组件、小轿车车身冲压件模具、大马力发动机等有利于新技术引进及推广应用的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煤炭、锂辉石矿等能源资源类产品,植物酸性油等基础性原材料,槽式太阳能抛物面反射镜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设备及零部件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及时反映国内外供需状况和市场价格变化等情况。对磷酸、成品油、邻二氯苯、硝基甲苯、取向性硅电钢宽板、不锈钢制无缝锅炉管、船舶用传动轴、热敏打印头、接触式图像传感器、风力发电设备等产品不再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恢复最惠国税率。

(4)海关估价方面。海关估价是一国(或地区)的海关管理机构出于向进口货物征收关税的目的对进口商品进行估价。实际征收的关税是产品的完税价格与税率相结合的结果。当通过关税减让谈判在降低关税税率方面取得成果后,却很可能因为海关估价的不合理而削弱甚至抵消关税减让的成果。要制定出有力打击、杜绝价格瞒骗行为的规程。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统一的海关估价制度十分必要,它是世贸组织协议中关税减让和其他原则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

(5)我国海关的征管方法和征管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现代化。目前我国海关的征管方法和征管技术,同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从客观上既制约了口岸的通关速度和进出口贸易效率的提高,也难以有效打击那些不法经营者偷逃国家关税的行为。应当以上海海关的通关制度改革为契机,推进我国海关系统的通关制度改革,加快实现全国海关征管系统的计算机联网。只有早日实现我国海关征管系统的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口岸的通关速度和提高进出口贸易的效率问题,才能真正建立起国家关税收入的有效保障机制。[26]

综上所述,概括如下:

我国关税理论研究方向建议

内容[]建议

税率[]有待进一步改进调整

原产地[]需提出有利于我国的主张

税则[]依据国情做出改进调整

海关估价[]建立公正、公平、统一估价制度

征管技术[]建立现代化征管系统

从我国的对外贸易加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视角,应当制定既能体现国家对某些产业的扶植与保护,又能使国内企业感到有竞争压力的贸易政策。要依据有关关税税率原则和计算方法,制定出适当合理的关税税率,同时要积极展开关税的量化研究,分析关税税率的变动对产业和进出口商品的波及效应,以便关税政策能真正体现出国家的产业政策,能够起到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作用。

4结论

综上国内外关税理论定性与定量研究现状综述可见,国家制定贸易政策、关税政策时,在不同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运用不同的贸易理论。当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时,一般会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关税能体现出税收职能;相反,国家经济发展落后,国际竞争力不强时,一般会奉行贸易保护政策,关税的保护职能居于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的关税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存在两方面的倾向,一方面限于定性分析,缺乏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研究,研究停留在趋势分析和表面论证;另一方面限于关税研究,缺乏关税对进口结构,产业结构的整体研究。从总体产业的角度量化研究关税壁垒效应,分析保护关税率与有效保护率,探讨关税的保护效应和价格效应,能有助于弥补我国贸易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一致,有利于更好的认识关税的经济效应,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27]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保罗?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托马斯?孟,尼古拉斯?巴尔本,达德利?诺斯贸易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坎南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保罗?斯拉法李嘉图著作和通讯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

[6]金祥荣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效应分析[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7]杨斌国家税收理论与实物[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8]盛斌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与贸易政策[J].经济研究,1996(8).

[9]肖?L舍曼,[德]辛里奇哥拉肖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海关估价守则评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0]姜勇,刘华对我国关税降低条件下产业保护的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6).

[11]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3]吴家煌世界主要国家关税政策与措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5]金祥荣,林承亮对中国历次关税调整及其有效保护结构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1999(8).

[16]邓福光WTO 海关估价协议对我国海关估价的影响及对策[J].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2001(4).

[17]尹应凯中国关税有效保护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18]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9]张群中外关税税制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0]陶明,杨永康WTO 与海关实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1]陈大钢海关关税制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2]丁晔,林虹关于出口服装归类问题的若干思考[J].协调制度研究与商品归类,2003(1).

[23]苏铁WTO对我今年估价审议的几点启示[J].海关审价,2003(3).

[24]王元颖关税保护与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与经验分析[D].博士论文,2005

[25]陈集立,刘芳,李志刚我国税收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

[26]罗一峰伯川德价格竞争下的关税选择[J]中国市场,2011(12).

[27]钟娜碳关税征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J]中国市场,2011(4).

作者:谭芳

国内改革开放理论综述论文 篇2:

利率平价理论评析

摘要:利率平价理论是阐述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对一国货币汇率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学说。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利率平价理论在不同国家成立与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对国外不同发展阶段的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梳理,并把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归纳为利率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利率—汇率联动性、模型修正等,可以发现,引入资产价格因素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拓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可以为货币政策制定者提供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政策指导。

关键词:利率平价;国际资本流动;利差套利;资产价格套利

自凯恩斯提出利率平价理论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该理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使得该理论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利率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由利率差异所决定,即两国货币的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之间的差异(升水或贴水)近似等于该国利率和所指的外国利率的差异。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本币远期将贬值;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则本币在远期将升值。换句话说,利率高的货币远期将贴水,利率低的货币远期将升水。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将使利率较高国家的货币汇率存在贬值预期。因此,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息差异有密切的关系。投资者投资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和按照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投资并按远期汇率买回本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直至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利率平价理论最显著的特征已不仅仅在于从理论上总结出外汇市场上本国利率和外国利率差额与远期汇率升(贴)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已成为投资者的决策指南和投机者的盈利工具。在利率平价理论分析框架下,国际资本流动成为了汇率决定尤其是短期汇率决定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汇率的频繁波动现象,例如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汇率的巨幅波动,其始作俑者可以说是国际资本流动。尽管利率平价理论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该理论对中国当前的金融背景下利率、汇率政策的选择仍有着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理论溯源

20世纪初,随着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资本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并成为货币汇率(尤其是短期汇率)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传统的汇率理论都不能解释这一现象,如国际借贷说认为汇率决定于外汇供求关系,购买力平价说认为汇率是两国相对物价的比率。

1923年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一书中,从资本流动角度,而不是从商品角度来研究汇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利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他指出: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之间的差价,如果按百分率来表示,趋近于两个不同金融中心之间的利率差额。远期利率与即期利率的差价,还会按照供给状况,围绕利率平价上下波动。[1]凯恩斯初步建立了古典利率平价理论框架。

凯恩斯之后,英国经济学家保罗·艾因齐格(1937)在《远期外汇理论》(The Theory of Forward Exchange)一书中,提出了利率平价理论的“互交原理”,揭示了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利率、国际资本流动之间的相互影响,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利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真正完成了古典利率平价体系。

20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西方学者在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变化了的国际金融市场新格局,对远期汇率决定作了更加系统的研究,并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了新的补充和完善,形成了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包括抛补利率平价理论和非抛补利率平价理论。

(二)实证研究

Stein(1965)以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远期汇率变化和利率平价变化关系的理论决定因素,并对两者关系实际价值进行了估计并得出结论:远期汇率的实际变化往往小于利率平价理论所要求的变化。

Aliber(1973)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大多数学者没有解释以套利为目的而未被利用的获益机会以及预期角度的利率平价的重要性,提出三个解释因素:交易成本、违约风险以及非货币收益、违约风险、非统一的相关收益等因素的组合。

Michael P.Dooley和Peter Isard(1980)对1970-1974年欧洲市场利率和德国马克贷款利率变化利用投资组合行为模型进行了研究,认为:给定一国资本流动控制预期的情况下,由于政治风险而存在的利率差异主要取决于该国在外的债务总量以及世界财富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分配,而利差的变动是由于对资本控制的有效税收。伴随资本控制预期的政治风险将导致对利率平价的偏离。

Mishkin(1984)对国际平价条件下关于各国实际利率是否相等作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否定了各国实际欧元利率相等的假说,同时也否定了非抛补利率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共同假设以及远期汇率预测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无偏性。

Gregory(1987)以加拿大和美国两国为例,采用1972年1月-1985年6月的月度数据对利率平价和理性预期的共同假设进行了检验,并对即期汇率和利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利率平价理论。

Jyh-Lin Wu和Show-Lin Chen(1998)对实际利率平价作了重新检验。他们选取了1979年1月-1996年9月的月度数据对基于CPI的实际利率平价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不支持实际利率平价的结论;采用了三个基于面板的单位根检验,运用欧洲市场利率的月度观察数据,对实际利差的平稳性进行了ADF检验,得出支持基于面板检验的实际利率平价假说的结论,该结论与自1979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快速进程是保持一致的。

(三)简要评论

古典利率平价理论把人们对汇率研究的视角从商品市场转移到资本市场,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远期汇率变动与利率变动的关系,但由于当时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的局限性,古典利率平价理论没有用具体的数学模型表示汇率利率的数量关系,限制了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的应用;现代利率平价理论是其他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石,理论上提出了外汇市场上本国利率和外国利率的差额与远期升(贴)水的数量关系,为各国对汇率的调节和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投资者预测远期汇率提供了指南。但该理论的假设条件与经济和市场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利率平价理论的应用价值。

二、国内文献综述

在国内,学术界很多学者也一直在研究利率平价理论视角下利率和汇率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检验利率平价理论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利率平价模型的修正。

(一)利率平价理论适用性

主流观点认为,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不具有适用性和解释力。

张萍(1996)考察了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表现,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利率和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将更接近于没有引入交易成本的利率平价的表现形式,因为任何能够有效地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自由化措施将缩小中性区间的宽度。她提出,由于短期资本的有限流动性、汇率形成缺乏效率、汇率预期形成机制的简单化,当前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有悖于利率平价理论。

杜金珉和郑凌云(2001)通过对中美两国利率差异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关系的检验与分析得出了很相似的结论,他们指出,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很难直接而有效地适用于利率平价理论,因为中国的实际情况难以满足利率平价理论的大多数假设。

郑春梅和肖琼(2006)通过实证分析和论证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并不适合,人民币利率上调对汇率并不存在升值压力。这一结论与利率平价基本理论的预测结果恰好相反。

然而,另一些观点则认为,利率平价规律在我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熊原维(2004)认为,利率对中国的长期汇率影响有限,从而侧重分析了利率平价理论所描述的短期内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并结合中国的特殊金融市场环境,分析了中国利率对汇率的传导机制,得出结论:由于外资银行、QFII等在今后将成为短期资本流动更便捷、更快速的渠道,并且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汇率体制作相应改革,因此利率平价理论成立的前提在中国将逐渐具备,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将更加具有适用性。

张占威(2007)采用了矩阵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中美两国不同经济形势组合情况下,能够避免大规模国际资金流动的人民币汇率远期波动幅度,得出结论: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率这一重要的经济变量,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将不断提高。

江春、刘春华(2007)在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的基础上,对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转轨时期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由于深层次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利率平价在中国的拟合性较低。但随着市场利率化改革的深入和货币自由兑换的逐步实现,利率平价在中国的拟合性正逐渐优化。

(二)利率平价视角下的利率——汇率联动性

何慧刚(2007)从利率平价理论出发,分析利率和汇率的相互作用,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并分析了中国偏离利率平价的现实原因,对利率平价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增强中国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实现内外经济均衡的策略。

荀玉根(2008)立足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了利率与汇率的联动关系及政策意义。以利率平价模型为视角,对1985-2007年中美两国一年期存款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联动关系偏离了传统利率平价模型所阐述的结论,利率平价模型中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性关系在中国表现不明显,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解释性不强。

李伟杰(2009)回顾了利率平价理论和利率汇率联动的相关文献,归纳了国内外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人民币利率—汇率联动状况进行了相关实证检验。运用1981-2008年的数据对理论和现实的契合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利率平价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部分契合;运用1985-2007年的数据,对汇率变化和利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汇率变化率是利差的格兰杰原因,而反方向的检验并不成立。

(三)利率平价模型的修正

张听和朱睿民(1999)对人民币汇率决定过程中利率平价条件的模型进行了研究,尤其突出了公众与央行就汇率目标之间的博弈以及各种途径的套利资本流动、外汇黑市在汇率决定和利率平价中的特殊作用。他们认为,套利者可以通过资本管制条件下的各种违规资本流动渠道来实现套利目的,且这种流动并不仅限于商品渠道。在目前的外汇市场交易方式、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没有出现质变的情况下,利率变化对未来汇率的影响仍将呈现与基本模型不同的结果。

易纲和范敏(1997)认为,利率平价成立的前提条件——均衡的市场利率和货币的完全可兑换在中国不成立,因此,利率平价在中国的解释能力不强,目前,汇率变动应该等于利率加上一个由体制等原因决定的摩擦系数。而随着中国开放度的提高和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摩擦系数会逐步减小,利率平价的预测力会越来越强。

杨帆(1997)指出,除了计划利率、外汇管制以外,外汇远期市场的缺乏也是影响利率平价发挥作用的重要体制性因素。他指出:人民币汇率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停留在商品市场层次上,利率平价对汇率的影响不是直接在资本市场上体现,而是通过商品市场体现。

钟云波(2000)利用利率平价理论和汇率超调学说以及参考换汇成本学说,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及其与利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针对利率平价在中国的适用程度的差异,将交易成本和资本管制等因素考虑进去,修正了利率平价公式,建立了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模型,更好地解释了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利率与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

薛宏立(2002)继承和发展了易纲他们的研究,他将制度摩擦系数和交易成本引入利率平价模型,也得出了与之相似的结论。他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制度摩擦系数将趋近于0。人民币汇率、利率和国际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将接近于引入交易成本的利率平价的表现形式,并且交易成本将会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因为任何能够有效地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度的措施都将缩小中性区间的宽度。此时,利率平价理论将是远期外汇市场上汇率定价和汇率预测的最好工具。

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从上述国内研究文献来看,尽管国内学者对利率平价理论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主要是一种推理性的定性分析,或是只对中美利差在表象层面进行了描述,或是对传统的利率平价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修正。例如,虽然引入交易成本、摩擦因素等变量以后能加强利率平价对人民币汇率的解释能力,但是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难以成立,且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具有可操作性而缺乏实际意义,更缺乏资产价格套利视角的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远期升水不仅受两国利差的影响,还受交易成本、资本管制、风险转移和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现状来看,国际资本流动所引起的资产价格套利则是主导因素,因此,在运用利率平价理论指导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时常常会出现偏差,甚至导致政策制定的失误。以中国放弃中美利差原则为例,2006年初中国经济进入加息通道之前,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遵循着由利率平价理论指导下的“中美利差原则”,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和较小的利率弹性以抑制国际热钱的流入,希望以此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是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却与其初衷相背离。在长期低利率的刺激下,过剩的流动性不断涌向资产领域,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资产价格持续膨胀,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金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不但没有因坚持中美利差原则得到有效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大,利率平价理论及其指导下的中国货币政策面临极大的困扰。这种背离现象的出现使我们认识到,传统的理论平价理论所阐述的利用两国利差进行套利的机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在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所导致的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背景下,国际投机资金在中国的套利正在转向资产价格的上升,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差套利。

为了弥补以上提到的各种缺陷,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把资产价格套利因素引入到利率平价模型中,对利率平价理论中的套利方式进行了修正和拓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面对不断深化的金融开放,从防止资产价格套利角度分析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提供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英】凯恩斯.货币改革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Paul Einzing.The Theory of Forward Exchange.Lundun,1937.

[3]张萍.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J].经济研究,1996,(10).

[4]杜金珉,郑凌云.利率平价理论对我国汇率决定的适用性探讨[J].学术研究,2001,(3).

[5]郑春梅,肖琼.利率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6,(12).

[6]熊原维.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J].上海金融,2004,(12).

[7]张占威.人民币汇率决定过程中利率平价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7,(4).

[8]江春,刘春华.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与探讨[J].经济管理,2007,(20).

[9]何慧刚.中国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利率平价模型”视角[J].求索,2007,(4).

[10]荀玉根.利率平价视角下我国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性及政策协调[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5).

[11]李伟杰.利率—汇率联动:理论综述与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管理,2009,(8).

[12]张昕,朱睿民.利率平价、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决定[J].财经科学,1999,(6).

[13]易纲,范敏.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其走势分析[J].经济研究,1997,(10).

[14]杨帆.理论与政策:关于人民币汇率走势的讨论[J].管理世界,2003,(6).

[15]钟云波.试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运用的修正[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16]薛宏立.浅析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的演变[J].财经研究,2002,(2).

[17]Jerome L. Stein. The Forward Rate and the Interest Parity[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Vol.32,No.2(Apr.,1965),113-126.

[18]Robert Z. Aliber. The 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em:A Reinterpreta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1,No.6(Nov.-Dec.,1973),1451-1459.

[19]Michael P. Dooley, Peter Isard. Capital Controls,Political Risk,and Deviations from Interest-Rate Parit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8, No. 2 (Apr.,1980), 370-384.

[20]Frederic S. Mishkin. Are Real Interest Rates Equal Across Countr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national Parity Conditions[J].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39,No.5(Dec.,1984),1345-1357.

[21]Allan W. Gregory. Testing Interest Rate Parity and Rational Expectations for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20,No.2(may,1987),289-305.

[22]Jyh-Lin Wu, Show-Lin Chen. A Re-Examination of Real Inerest Rate Parity[J].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31,No.4(Oct.,1998),837-851.

责任编辑:关 华

责任校对:李金霞

Analysis on 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y

Fan Lifu1, Zhou Jiyan2

(1.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Northeast Finance and Economy University, Dalian 116025, China;

2. Graduate Department, Northea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y, Dalian 116025, China)

Key words: interest rate parity;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vement; interest rate spreads arbitrage; asset price arbitrage

作者:范立夫 周继燕

国内改革开放理论综述论文 篇3:

近十年来中国生成语法研究现状与趋势

生成语法理论是目前国际语言学的主流理论之一,近年来在国内也兴起了研究热潮。本研究在统计国内较为权威的12种语言学专业期刊、近十年来308篇生成语言学论文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分类,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生成语法研究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成语法;语言学;研究综述

佟和龙(1977—),男,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句法学和应用语言学。(上海 200135)

本文为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现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生成句法研究”(项目编号:2008443)的阶段性 研究成果。

与所有现代科学一样,语言学也经历了许多范式的转变。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生成语法脱胎于语言学机械论、经验论和行为主义,先是将心智重新归还给大脑,探索通过语言表征心智的运行机制 ,然后提出语言与实现底层机制的大脑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逐步使语言学转变成为一门理论性与解释性的自然科学成为可能。[1]从经典理论、标准理论、管辖与约束理论再到最简方案,生成语法理论尽管在过去的50多年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但其目标却始终如一,即追寻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普遍原则。因而可以说,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的变化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其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乔姆斯基以开放的眼界,充分汲取新鲜的信息、观点、科技成果和思想,经过反复琢磨而成,以使其理论更为严密,更为理性,这也正是生成语法理论强大的生命力所在。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一些学者,如黄长著、徐烈炯、宁春岩、方立、侯方、吴道平等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生成语法理论的著作,而以黄长著等人的译作《句法理论面面观》和徐烈炯的专著《生成语法理论》最具代表性。他们的工作为生成语法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成语法理论在中国出现了迅猛强劲的发展势头,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生成语法理论的论文越来越多,生成语法理论成为中国语言学研究一大热点,研究的内容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反思生成语法研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明确我们的任务和前进的方向,并尽快使我们的研究与国际接轨是完全必要的。[2]张法科、周长银[3]和吴红岩[2]曾先后对一定时期内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论。为更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本文将在统计1998—2008年中国12种较有影响的外语类核心期刊、308篇生成语言学论文的基础上,对国内生成语法研究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对生成语法理论在国内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中国近十年生成语法研究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以外国文学索引、清华同方数据资源库为依托,所选外语类核心期刊主要有《现代外语》、《外国语》、《外语研究》、《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外国语言文学》(原《福建外语》)、《当代语言学》、《山东外语教学》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12种,时间为1998—2008年。另外,本研究未考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因该刊发表的与生成语言学相关的论文非常少。据我们统计,《语言科学》有7—8篇关于生成语言学的文章,但其创刊较晚(2002),故也未列入统计范围。统计到的论文共308篇,按其发表的年份和研究的内容分类,可以看出中国近十年生成语法研究的大致情况,如表1所示。在此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中国生成语法研究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数量统计看,近十年来该领域研究发展平稳

在统计的12种期刊中,有关生成语法的论文共308篇,从年份分布看,近十年以来,总体发展较为平稳,生成语法在国内有一支较为稳定的学术研究队伍。但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1998—2008年间,2000和2002年分别是近十年以来生成语法研究的小高潮。究其原因,可能与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生成语法研究的领军学者有关。如宁春岩、石定栩、邓思颖等人先后留学归国,带来了一些国外生成语法的最新理论,并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影响和带动了国内生成语法研究热潮。然而,随后国际认知语言学兴起,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相对峙的局面,因而,后几年生成语法论文数量较低于前三年的水平,但总体保持平稳的发展。2008年,不少青年学者的涌现大大壮大了本领域研究者队伍,使这一年的文献数量达到36篇的较高水平。

(二)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句法分支研究领域,综述介绍类也占相当大的比重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生成语法研究的方向和领域,我们将统计到的308篇论文,按照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综述介绍类、书评、方法论、哲学基础、第二语习得、句法与语义的关系及逻辑式、与其他理论的对比、生成音系学、句法的对比、生成句法分支研究、理论争论和其他等12类。从表1不难看出,各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差别较大,主要集中在各句法分支研究领域,其相关论文数量达到110篇,占总数的1/3强;其次,综述介绍类和书评类也占相当大比重,两类共有61篇,约占总数的1/5;而其他九类的研究相对较少。

分析其中的原因,由于生成语法是源于国外语言学的理论,因此全面介绍国外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进展很有必要,包括对国外最新著作的评论和介绍。国内大批专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也是国内生成语法研究蓬勃发展的动因之一。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生成句法的各分支研究论文以绝对的优势成为数量最多的一类,这反映中国的学者已开始逐步探索生成语法理论在各个分支领域的应用,这也符合“语言理论应从具体的语言事实来”的研究规律。此外,生成音系学在近十年的发展非常值得关注,特别是2002年以来中国以优选论为主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使得生成音系学的论文出现较多。

(三)各刊物刊登的生成语法方面文章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注:Ⅰ-Ⅻ分别为《现代外语》、《外国语》、《外语研究》、《外语学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授》、《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外国语言文学》、《当代语言学》、《山东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据统计,近十年来生成语法的论文主要集中在《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等三家刊物(如图2所示),我们认为这与刊物编委的取稿倾向直接相关,当然,也不排除可能存在稿源等其他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三家刊物是目前发表生成语法研究成果的主要阵地,对国内生成语法的研究起了极大推动作用。其中仅《现代外语》一家杂志就发表有70篇,占统计论文近1/4;如加上另外两家则共158,占1/2强。其他发表生成语法论文较多的刊物还有《外国语》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四)生成音系学领域的研究发展相对较快

生成音系学是当代音系学的主流,其奠基之作是乔姆斯基和哈勒于1968年共同撰写的《英语语音模式》,称为经典生成音系学。虽然之后乔姆斯基本人未在该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但是生成音系学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先后出现了词汇音系学,自主音段音系学、节律音系学、CV音系学、韵律音系学、优选论等。其中优选论是目前生成音系学的主流理论,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并且已经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从统计来看,2002年可以说是生成音系学研究的分水岭,之前,着重于对生成音系学各分支的介绍和研究,2002年以后的研究基本都是在优选论框架下进行,特别是马秋武等人将优选论运用于天津和北京方言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当前,生成音系学在国内已经形成一支以王嘉龄、李兵、马秋武、张吉生为主的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从表1可以看出,生成音系学成为仅次于生成句法分支(书评类不属于研究类文章)、论文数量名列第二的研究领域,在中国生成语法研究中是发展较快的领域。

二、各分支领域研究的特点

鉴于生成语法分支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多,因此有必要对它们的具体研究内容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领域。因此,我们对这类的110篇论文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如表2。在生成语法各分支领域的研究中,据论文统计,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以汉语为对象进行的生成语法研究开始超过英语,成为研究的主要领域

如图3所示,在统计到的110篇生成语法各分支研究论文中,汉语共56篇,占51%;英语43篇,为39%;以自然语言为对象开展的短语结构理论研究有11篇,占10%。这一特点,表明中国的生成语法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再以英语研究为主体,更多的国内学者已将生成语法理论运用到汉语分支现象的研究中。

(二)对汉语中的特殊句型的研究开始引起关注

如被字句、把字句、对字句和汉语的问句与位移理论等汉语中的特殊句型已引起学者注意,并有了初步的探索,这些研究对于将生成语法理论运用于汉语特殊句型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石定栩的《“被”的句法地位》、张杰的《最简方案新框架下把字句的生成与推导》、王文斌的《从Chomsky的最简方案探解“对字句”》、何元建《特指问句标记的类型学特征》等。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的“连”字句、比较句、强调句等较常见的特殊句型的研究仍未正式开展起来,这与国外同领域研究形成鲜明的对比,严重滞后于国外此方面的研究。因此,加强对汉语特殊句型的生成语法的研究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短语结构理论作为生成语法的核心理论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如表2所示,在生成语法各分支研究中,短语结构理论方面的文章共38篇,约占所有分支研究的35%,居各类之首。这一现象较符合短语结构理论作为生成语法核心理论的重要地位。而且,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以汉语为对象的短语结构理论研究有18篇,远远多于英语(9篇),表明中国学者的研究重心已转移到汉语,对生成语法的短语结构理论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汉语短语结构理论研究中,“的”字研究开始成为热点和重点。其代表性文章有熊仲儒《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邓思颖《以“的”为中心语的一些问题》、司富珍的《中心语理论和汉语的DeP》、石定栩《“的”和“的”字结构》等。

但事实上,限定词短语假说在1987年就由史蒂文•阿波尼(Steven Abney)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而中国相关方面研究近些年才正式开展起来,明显滞后于国外。

三、中国近十年来生成语法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方法论研究欠缺

传统的二元论认为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去研究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是理所当然的,而关于语言等思维问题,这种方法是无能为力的,必须改用另一种方法探索,即人文主义的方法。而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乔姆斯基则采取“方法论上的一元论”,认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心理客体,但最终又是一种生物客体,因此应使用与自然科学形同的方法去研究。[4]因此,生成语法自创始以来,在方法论方面就不同于传统的观点,这对于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和演变是至关重要的,这在国外也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从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对于方法论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十年里仅有3篇论文作了较为初步的探讨,这不仅会影响生成语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学者在语言学研究中对方法思考的欠缺。

(二)以最简方案最新理论开展的研究较少

最简方案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成语法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但就所统计到的论文分析,尽管以最简方案进行研究的论文总体不少,但是从研究内容看,中国学者对最简方案理论发展的最新进展关注仍不够,大多数论文仍以20世纪80年代的管辖与约束理论和最简方案的早期内容为参照体系;而且,最简方案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层阶理论和核查理论的研究仍属空白。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可能与最简方案自提出以来到现在仍处于不稳定状态,理论观点较之前变化较大有关。相对而言,约束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化不大,较易被理解。但是,这也反映了国内学者研究滞后,难以与国际语言学研究接轨。

(三)理论争论文章较多,理论认识仍存在误区

生成语法自诞生以来,一直被人们多方评论。但论者大都是在对生成语法理论缺少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的情况下,对之进行各种实用主义和各取所需的注释和评论。而且,评论所依据的一般都是二手及一般介绍性材料和通俗的教科书,这就更使得人们的研究显得谬误百出。在我们统计的论文中,也发现了一些由不正确评论所引起的争论性文章,且具有不可忽视的数量。这表明国内对生成语法在认识上仍存在较大的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生成语法在国内的发展。因此,我们呼吁,国内学者应大量阅读国外相关的权威文献和原著,即对于其评论应当建立在全面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

四、对我国生成语法研究的展望

(一)生物语言学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进入21世纪,生成语法框架的语言研究不再是对语言产品的收集与分类,也不是各个大小语言单位的本位之争,而是生物背景下对人类大脑语言机能的自然科学研究。因此,生成语法被认为是“生物语言学”的组成部分。[5]近年来,以乔姆斯基为主的一些学者开始不断论及生物语言学的基本理论。2002年乔姆斯基出版了论著《论自然和语言》,并与他人合作发表文章《语言机能:它是什么,谁又有它,它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其2005年发表的《语言设计中的三个因素》则正式使用了“生物语言学”一词,并在其最近的论著中一再强调生物语言学的观点。[6][7]至此,生物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代表着21世纪语言学发展的新阶段。其以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于现代自然科学、生物技术和脑科学的研究视角,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和涉足该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如杨彩梅和宁春岩的《人类语言的生物遗传属性》、代天善的《生物学范式下的语言研究综述》、司富珍的《语言论题》等。可以肯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生物语言学将成为生成语法理论发展和研究的热点。

(二)研究队伍扩大

目前,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成语法研究队伍。一方面有徐烈炯、宁春岩、李行德、石定栩等老一辈学术领头人,同时也有一批中青年学者如戴曼纯、温宾利、韩景泉、邓思颖、潘海华、程工等成为学术中坚,可喜的是,从我们统计到的论文中,可以看出近十年中涌现出了一些新生的力量,他们中不乏70后的博士和博士生,如熊仲儒、代天善、李金廉、周长银、熊建国、傅玉等。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未来生成语法的研究队伍将不断壮大,而且学科背景将更为多样化,除传统的语言学界外,将有更多来自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脑科学等专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之中。充分发挥各相关学科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上的优势,加强语言学研究中各学科的融合和不同观点的理解,将有助于生成语法理论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进化与分子生物学以及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进展和研究成果,将更加丰富我们对人类与动物认知的理解,促使我们在更加广泛的视野下揭开人类语言机能的秘密,探索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

(三)生成语法框架下的汉语研究将继续加强

生成语法属于每一个参与其研究的人,其理论成果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晶[8],世界各地的学者在这一共同的理论框架下,用不同的语料从事富有意义的研究,不断充实和发展生成语法的理论构建。在过去的20年,生成语法理论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引进到实践创新的发展历程。以汉语为语料进行生成语法的研究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它要求我们结束汉语研究中存在的自我封闭局面,使其与国际语言学界相互影响,在学习借鉴的同时,积极地创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观点,以检验、补充和发展这一当今语言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从统计数据来看,以汉语为对象的生成语法的应用研究曾现出蓬勃生机,且随着近年来一大批年轻研究者的成长,未来生成语法框架下的汉语研究无疑将继续加强。对于汉语特殊现象的解释和研究将极大地丰富生成语法理论的内容,赋予其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生成语法研究是建立在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学理论共同意志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的学术和科学研究,没有民族和国家界限;应该用各种民族语言的语料和事实,在共同的理论框架和模式下参与和建树,为生成语法的理论知识增量作出贡献。[5]因此,作为中国的语言学研究者,我们有必要以汉语为研究对象验证和发展乔氏理论,为揭示人类语言的本质和共性做出应有的努力。我们有理由期待能够看到中国的生成语法研究者,为这一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代天善.理想化、形式化与普遍语法[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2]吴红岩.国内生成语法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反思[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3]张法科,周长银.由引进到创新:TG理论在中国的20年[J]. 山东外语教学,2000,(4).[4]程芳.乔姆斯基语言学者哲学思想解读[J].现代外语,2007,(4).[5]吴刚.生成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6]Chomsky, Noam.Biolinguistic Explorations: Design, Development, Evolu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2007,(1).[7]Chomsky, Noam. Of Minds and Language [J]. Biolinguis-tics, 2007,(1)[8]Chomsky, Noam.Linguistics and adja-cent fields: a personal view[A]. In A. Kasher (ed.). The Chomskyan Turn[C].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1.

【责任编辑:尤 由】

作者:佟和龙

上一篇:电气工程安装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员工隐性知识管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