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视角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22

《国际贸易》是大部分高等院校都会开设的专业课程, 理论知识是这项课程的主要内容, 但由于课程缺少实践应用性, 因此无法激发学而生学习的兴趣。

现阶段, 世界经济环境十分恶劣,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而《国际贸易》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 需要紧随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 调整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形式, 拓展教学渠道, 以此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 对于社会需求视角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现状及其面临的形势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 这项课程教学质量的优良与否, 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会产生直接影响[1]。因此, 需要重视国际贸易课程的开展, 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创造有利的条件。就国际贸易而言, 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国际贸易理论;二是国际经济政策。《国际贸易》课程内容应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而进行改变。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二十年前相比,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边贸易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 双边贸易则成为了次要方式。

并且, 国际贸易的竞争手段也从商品竞争转变为服务竞争, 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 进一步强化了服务竞争意识。区域经济集团逐渐成为主要的国际贸易对象, 例如:东盟、欧盟等区域经济组织。而自由和协调逐渐成为国际贸易政策的主旋律。

国际贸易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环境和形式的不断变化, 促使高校《国际贸易》课程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 高校应该在这一形势和背景下, 对《国际贸易》教学进行改革。

二、社会需求视角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建议

(一) 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在国际贸易背景下, 英语成为国际贸易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语言, 社会上的国际贸易企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 部分学校也因此采用了中英双语教学模式[2]。但是对于《国际贸易》课程而言, 却很难使用双语模式进行教学,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国际贸易》教材内容较深, 很难将中文教材进行转化;二是教师自身英语口语能力相对欠佳, 无法用英语准确的表述教材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三是认识不明确, 部分在校在开展双语教学模式之后, 对教学效果产生了错误估计, 故步自封, 阻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学校首先应该对现有《国际贸易》教师进行培训, 以此来提升教师的英语能力和教学能力。例如: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人员充当培训讲师, 在校内组织《国际贸易》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可以资助教师到外地培训机构进行英语学习;或者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高级别的院校进行交流和学习, 借鉴其它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 弥补自身的不足。

(二) 创新教学方法

由于在《国际贸易》课程中, 理论教学占据大部分内容, 致使一些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没有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 在加上学校缺少配套的教学设备,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教师在进行《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 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并结合教学现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在进行理论教学时,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引导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并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 学校可以依托于校园网络, 构建《国际贸易》网络教学平台, 尝试网络教学这一教学途径,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 首先会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学生也更热衷于这种教学形式[2]。其次,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再次, 网络教学方式的使用, 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和教学负担, 并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最后, 网络教学方式的使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契合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但网络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 从学校角度来说, 使用网络教学模式, 需要进行大量的教学投资, 例如:购买电脑, 建造网络教室等投资, 如果学校规模较小, 无法得到政府补贴, 则很难具备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从教师角度来说, 想要确保网络教学的质量,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并且网络教学课堂与传统教学课堂相比, 教师不在是教学的主导者, 如何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也是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从学生角度来说, 如果学生自制能力较差, 很可能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迷失自我, 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 网络教学的优势将会荡然无存。

因此学校首先应对社会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 并制成教学资源申请计划, 在计划中应体现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开展网络教学的优势和意义;二是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三是教学投资的使用方向。然后加大该方面投资力度, 为网络教学的开展, 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 教师需要在平时参与一些培训活动, 并在课堂教学之前, 进行大量的操作练习, 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 在网络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角色定位应发生转变, 教师需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导向者,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最后, 学生也应该牢记自身的使命, 在进行网络学习时应抵制诱惑, 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实现自主学习。并且, 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 进行适当的监管, 约束学生不合理的学习行为,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

(四) 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部分学校使用的《国际贸易》教材,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理论;二是政策。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于现代贸易理论涉及的相对偏少, 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与现代国际贸易环境格格不入, 无法与社会需求进行匹配。

针对教材上的问题, 学校和教师应该予以重视。选择合适且满足社会需求的教材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 同时, 对于传统教材中存在的不足, 教师应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提高教材的质量, 促使其满足教学的需要[4]。其次, 在选用新教材之后, 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促使教学大纲完美契合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此外, 重新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确保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最后, 相关专业的教师应增加交流的时间, 共同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探讨, 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

(五) 校企合作, 共建实践教学中心

虽然《国际贸易》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 但是理论教学方式培养的人才却无法契合社会的需求, 目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实践应用型人才, 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显然不符合要求。为此, 学校应该勇于尝试, 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全新路径, 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 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能力俱佳的高素质国贸人才, 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共建实践教学中心的方式, 实现《国际贸易》教学的突破。现阶段, 校企合作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许多学校和企业已经达成了全方位的合作, 企业只需投入一定的资金和资源, 就可以得到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学校则可以得到教学资金, 并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资金丰富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的质量。由此可见, 校企合作, 有利于确保双方的利益。因此,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学校应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 与企业达成合作, 尝试在教学方式上做出突破。而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中心则可以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内容[5]。我们可以从学校、企业、政府和学生四个角度, 分析实践教学中心应用的优势。从学校角度来看, 实践教学中心的建立, 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形式, 还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 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并且学校想要更进一步, 除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加就业率等方式, 学校自身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同样至关重要, 而实践教学中心的共建有利于对学校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为学校评级奠定基础。

从企业角度来看, 企业虽然在共建实践教学中心时付出了大量的资金成本, 但是获得的回报却远不是投入所能比拟的, 企业在这一环节中, 不仅可以得到高素质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还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 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认可, 为企业的后续发展, 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 共建实践教学中心后, 企业可以在教学中心开展培训工作,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对员工《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进行培训, 促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政府来说, 学校和企业达成合作共建实训中心是政府喜闻乐见的事情, 政府只需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即可节省大量的财政支出, 并且, 实训中心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促进当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实训中心的建立增加了学生《国际贸易》实训的机会,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 通过实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并且校企合作会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 帮助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 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 可能会在毕业后直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由上述可知,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中心, 是《国际贸易》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 其效果非常显著, 不仅可以提高《国际贸易》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 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推动我国国际贸易水平的提升。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在社会需求视角下,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应与时俱进, 紧随时代的潮流,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中心也应成为《国际贸易》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 以此来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 满足国贸企业的需要, 从而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社会上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 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国际贸易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 只有综合素质俱佳的国际贸易人才, 才是社会需求的人才。本文拟通过对社会需求视角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在分析《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希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社会需求,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赵芳.多主体参与下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农家参谋, 2018 (19) :143.

[2] 欧希静.基于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内容以及改革方法探究[J].商场现代化, 2018 (16) :56-57.

[3] 赵芳.浅析跨境电商下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农家参谋, 2018 (17) :157.

[4] 刘亚玲.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商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20 (03) :52-54.

[5] 周静言.案例教学视角下的国际贸易课程改革探索[J].辽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20 (03) :115-120.

上一篇: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下一篇:催化裂化分馏塔结盐原因分析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