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2024-04-17

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精选6篇)

篇1: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教学工作实际中,阅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就新课改下语文阅渎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谈谈见解。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结合十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的功利性扼杀了人文性。语文新课标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的工具性被大大强化,而人文性被忽视。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只是把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作为教学重点,忽视老祖宗留下的那些瑰丽的语言;有的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只是注重翻译、意境教学,忽视古代诗人留下的朗朗上口的诗句;个别老师甚至认为课本没用,不用讲解,反正考试不会考原文,只要把课本里出现的字词、名言警句掌握就可以了。于是,枯燥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抑制了学习的兴趣。

2.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一些学生课外阅读面窄,涉猎中外文学名著的数量和质量远不如发达国家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升学压力大,各科题海挤占大量课外时间,加上不少教师、家长担心课外阅读会冲击课内学习,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掌握课本上的课文和有关知识,但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带有局限性;课外阅读却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实践证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3.学生不会自主阅读。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即阅读教学,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唱的是主角,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进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之中,引导学生作答,这样就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这种做法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当自己独立阅读时,往往无处下手,不知道从何读起,不知道该读什么。对此人们往往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弱,尽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殊不知,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就难以提高。

4.学生诵读文本机械化。在对近几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进行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语文教师确实把“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但是对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却缺乏关注,这就造成高中学生诵读机械化的现状。“琅琅书声”只有在小学能听到,到了高中以后只能说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和尚念经”。诚然,高中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中仍旧以诵读为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种读是为了背,学生往往忽略其间的情感再创;即使在感情丰富的戏剧分角色朗读时,很多学生也没有投入过多的情感,仅机械地念完全文。

二、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高中语文课标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阅读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与生活的感情;让学生感受艺术和科学之美,提升审美境界。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内容,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任何其他形式和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三、破解阅读教学现状的策略

当前许多一线教师都已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都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不少探讨。针对上文提出的现状和问题,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阅读教学的思路。

1.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好的阅读是一次精神的对话,一段心灵的旅程,一场文化的盛宴。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让学生用心灵感悟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在阅读过程中捕捉到作者思想的光芒,进而引起共鸣,增长智慧。

2.提高教师的专业阅读素质。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教学活动中他所负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应是最大的。教师的阅读量决定着他的自身素养,也决定着教学的容量和质量。素质教育下,语文教育的改革需要教师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身涵养,提高个人水平,这样“肚里才有货”地教学生。

3.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社会、家庭、学校的关系都密不可分,在高中阶段,学校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显然是最大的。我建议学校多开设阅读课,带领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读书,同时在阅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习惯的养成,如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效率。

4.教师示范引领阅读。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已经忽略范读的重要性。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而且当教师全情投入文本中时,教师会通过声音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并用声音中渗透出的感情感染学生,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增强学生对文章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诵读的兴趣,提高诵读的效率。

要让语文阅读课堂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新课改的理念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作为一线教师,在实践中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阅读教学的指向,真正把学生个体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展示出来,这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

篇2: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读书的有益经验,代代相传,成了语文教和学的法宝。从古至今,有多少莘莘学子,乐此不疲,虽然取得了累累硕果,有的功成名就,但花费了毕生的时间和心血,和效益相比不成比例。传统的阅读方法,显然滞后于高速而快节奏、信息量繁多的现代社会,显然与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相不符。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循序渐进而又快速高效地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预期的阅读能力的目标。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改变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的阅读目标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要对中学生进行“学习语文的方法”的教育。一个人能说、写得准确而有条理,形象而有层次,波澜曲折而又通俗易懂,精炼而又富有哲理,进而使人听得如风行水上、轻松明白,读得快速而准确,进而促进听、说、写的层次和水平。这就是语文的能力,这也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坚实基础。如果能把这样的能力转化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举一反三的具体规则或方法,这样就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宗旨是: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主,这个能力应是可持续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课程标准所规定课时的阅读训练,达到既定目标。所有课内外的教学和训练,都应全力以赴为阅读教学的既定目标服务。这种教学和训练应是有序的,而决不是随意的;应是有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的,而决不是盲目的。例如,要用一篇课外的文章补充课内的教学,选择的标准应不尽是“美文”也不能凭教师的个人情感,更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应为能力训练“点”所服务的。

二、从整体入手反复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读得好,可以深刻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教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教师就应该先充分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再采取各种朗读方式,如集体读、个人读和自由读等,使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刻地体会到乡愁的含义,以及作者深沉的爱国思想感情。最后采用集体朗读,让学生再一次透彻地体会出情感,把课文读得淋漓尽致,领会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阅读。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

能力依赖于知识,更依赖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桥梁。新课程新教材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层次和要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切入点,从学生的思维的形式和模式入手,借助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原理和规则,追根溯源,开发出一套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的具体方法,以此贯穿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凭借这种方法并且熟练地驾驭这类系统的方法进行阅读,准确地把握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真正达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并且,教师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能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四、分层施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分层次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机会

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差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则势必是强者智力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分层次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能够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2.采用多种方法,使课堂训练落到实处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学懂内容,在课堂训练中,应层层深入,在“听、说、读、写”这四个字上下功夫,设计各种练习。其中写是最重要的一环,写出来的文章漂亮与否,是很能说明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怎样的。所以教学生写好作文这一工作,是需要长抓不懈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及时学习别人的优秀写作方法和语言,把它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文章的许多写作技巧大家在学课文都已经明确了,关键是如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就要教师帮助他们做一些铺垫,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展开写作。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心中有数了,然后再说明一下自己所要说的道理或要赞扬的精神,选取有代表性事物,拟好提纲,搭好文章的框架,再写完整,再润色,文章就写好了。

篇3: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提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掌握高中阅读方法

高中阅读教学突出地表现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 直接或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文分析为主要活动的模式) 的束缚。因此, 语文教学需要建立一种符合教师队伍实际, 符合阅读教学规律, 既有相对高效率, 又有普遍适应性的模式。没有这种普适模式, 就很难遏制传统模式的强大惯性。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 阅读能力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才能得到提高, 而提高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阅读活动。所以, 从阅读活动着手, 分析高中毕业生未来要进行哪些阅读活动, 各需怎样的技能, 然后据此分别确定目标, 则可望使目标既恰当、全面, 又导向正确。首先需要对阅读进行分类。由于目的和标准不同, 国内外学者对此颇多歧义。根据学生未来发展和高中阅读教学两方面的需要, 这里划分成五种类型: (1) 浏览性阅读。指为大致了解读物内容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阅读。通过迅速浏览, 广泛涉猎, 可获取各种信息, 积累一般知识。也可以初步判断读物的价值, 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 (2) 理解性阅读。指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通过深入思考, 消化吸收, 可学习新知, 磨砺思想, 提高认识能力, 促进智力发展。它通常要以浏览性阅读为前导。 (3) 鉴赏性阅读。指为获得审美愉悦而进行的阅读。主要以文学作品为对象。通过涵咏、体味、想象、联想, 身临其境, 产生共鸣, 达到认识社会、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一般以欣赏为主, 评价或隐或现, 活浅或深。深刻的评价要以深刻的理解为基础。 (4) 借鉴性阅读。指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阅读。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 揣摩。分析读物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特点, 以指导写作。广义地说, 一切阅读活动都有借鉴作用, 借鉴性阅读则因目的明确, 作用更为明显。 (5) 探究性阅读。指为探讨、研究特定问题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阅读。通过精思细审, 参照比较, 使认识更为全面, 更为深入, 甚至产生创造性的见解。它可锻炼并表现阅读主题的实际才干。以上划分的五种类型, 大致含盖了各个层次的社会阅读活动。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独立有效地进行这些阅读活动。

二.对高中阅读教学对策的探讨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打学生人文心灵的钥匙。 (1) 更新理念, 营造氛围。教师要让阅读呈现开放式、对话式、个性化的状态, 必须突破原有阅读教学的封闭状态, 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自有、主动、多元的阅读氛围。 (2) 摒弃功利, 注重积累。阅读实践类似农民种地, 但求耕耘, 少问收获。应该说, 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 淡化技能, 培养心智。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在阅读文本中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力与思想创造力, 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 (4) 适当指导, 加强对话。阅读的核心是自主性, 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 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 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 体验内化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观念。

三.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阅读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1) 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 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 吱嘎”的声响, 然后掬起一把, 闻一闻, “气味也没有”, 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 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了。我想这样的一幅画面不仅使学生记忆深刻, 走近作者, 也走近作者笔下那凄美的情景中。 (2) 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 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参考文献

(1) 王丽语文考试论 (M) 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4: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结合十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的功利性扼杀了人文性。语文新课标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的工具性被大大强化,而人文性被忽视。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只是把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作为教学重点,忽视老祖宗留下的那些瑰丽的语言;有的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只是注重翻译、意境教学,忽视古代诗人留下的朗朗上口的诗句;个别老师甚至认为课本没用,不用讲解,反正考试不会考原文,只要把课本里出现的字词、名言警句掌握就可以了。于是,枯燥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抑制了学习的兴趣。

2.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一些学生课外阅读面窄,涉猎中外文学名著的数量和质量远不如发达国家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升学压力大,各科题海挤占大量课外时间,加上不少教师、家长担心课外阅读会冲击课内学习,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掌握课本上的课文和有关知识,但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带有局限性;课外阅读却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实践证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3.学生不会自主阅读。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即阅读教学,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唱的是主角,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进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之中,引导学生作答,这样就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这种做法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当自己独立阅读时,往往无处下手,不知道从何读起,不知道该读什么。对此人们往往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弱,尽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殊不知,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就难以提高。

4.学生诵读文本机械化。在对近几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进行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语文教师确实把“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但是对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却缺乏关注,这就造成高中学生诵读机械化的现状。“琅琅书声”只有在小学能听到,到了高中以后只能说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和尚念经”。诚然,高中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中仍旧以诵读为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种读是为了背,学生往往忽略其间的情感再创;即使在感情丰富的戏剧分角色朗读时,很多学生也没有投入过多的情感,仅机械地念完全文。

二、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高中语文课标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阅读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与生活的感情;让学生感受艺术和科学之美,提升审美境界。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内容,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任何其他形式和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三、破解阅读教学现状的策略

当前许多一线教师都已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都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不少探讨。针对上文提出的现状和问题,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阅读教学的思路。

1.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好的阅读是一次精神的对话,一段心灵的旅程,一场文化的盛宴。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让学生用心灵感悟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在阅读过程中捕捉到作者思想的光芒,进而引起共鸣,增长智慧。

2.提高教师的专业阅读素质。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教学活动中他所负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应是最大的。教师的阅读量决定着他的自身素养,也决定着教学的容量和质量。素质教育下,语文教育的改革需要教师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身涵养,提高个人水平,这样“肚里才有货”地教学生。

3.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社会、家庭、学校的关系都密不可分,在高中阶段,学校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显然是最大的。我建议学校多开设阅读课,带领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读书,同时在阅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习惯的养成,如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效率。

4.教师示范引领阅读。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已经忽略范读的重要性。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而且当教师全情投入文本中时,教师会通过声音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并用声音中渗透出的感情感染学生,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增强学生对文章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诵读的兴趣,提高诵读的效率。

篇5: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M成部分。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积极倡导探究、合作、创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我们教师应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呢?本文分析了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阅读可以使人心胸坦然,见识丰富,视野开拓。

通过阅读,学生们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重塑了灵魂。通过阅读,学生们与各行各业的专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着他们的感受,见识着他们的见识,体验着他们经历的情感。可以说阅读能力就像是语文能力的左膀右臂,能够在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路途上披荆斩棘,促使学生快速地提升语文素养。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得学生终身受益。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会跟着作者的描述或喜或悲,喜作者之所喜,悲作者之所悲,学生会站在文中内容主人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是学生会思考如果自己是主人公的话会怎么办,阅读内容中有些是学生经历过的,有些是学生还没有经历但是非常向往的,有些是学生感触很深的等等。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他们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灵感一闪而现,也许片刻后就不复存在。因此阅读笔记就是记录学生阅读中的点滴感悟,就是学生阅读之路的见证。当时过境迁,学生看着以前的读书笔记,会想起当时的阅读情景,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2]

其次,是引导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不论什么事情,一旦形成习惯便会习以为常,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每天在固定时间进行阅读的习惯。如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十五分钟是阅读时间;如每天早上起床后的十分钟是阅读时间等等。在这样零碎化的时间里,学生持之以恒的坚持,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取得质的飞跃。

二、对学生进行不同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群文阅读。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精读,忽视学生的略读,很少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其实群文阅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是教师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多方位的阅读。例如《爬山虎的脚》,这是一篇叶圣陶先生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特点和如何向上爬的文章。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类似的仔细观察某一事物后的文章,如教材中同一单元的《蟋蟀的住宅》,还有其他课外书籍中相关的文章。通过这种群文阅读,促使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促使学生学会把观察到的事物清晰、生动地表达出来。

略读就类似于陶渊明先生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去仔细揣摩文章的写作手法,只是大概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也是阅读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朗读时学生的感情比较饱满,通过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与自信心。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体会到。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有效朗读。

精读,通常就是指细致地研读,就是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就是深刻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和中心主旨。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阅读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采取不同措施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

积累一定的阅读量对学生学习语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我们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向学生们发送一些电子书刊的链接,引导学生进行电子书籍的阅览。

其次,我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如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跟全班同学分享他这一周读过什么文章,或者读过哪一本书,阅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想等等。通过这种读书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

再次,我们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记名的方式把他们家中读过的书籍带到学校,放到教室中固定的位置,然后其他学生以记名的方式进行借阅,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还有助于形成班集体中浓厚的阅读氛围。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进行不同阅读方法的指导,采取不同措施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6: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东六小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面临着新要求、新目标: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阅读体验。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也应顺应新课改的号召,转变观念,探究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阅读教学;主体化作用

阅读是语文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可以让人增长知识、增加积累、开阔眼界……所以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都会围绕阅读来展开。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往往重教轻学,重师轻生,所以一堂课中,教师往往都是兴致勃勃,意犹未尽,而学生却是冷眼旁观,惜字如金。学生虽身在课堂,意识却游离于课堂之外,真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是一句空口号而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面临着新要求、新目标: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阅读体验。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应顺应新课改的号召,转变观念,探究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一、“兴趣”引路,让学生愿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一件事正好符合学生的兴趣点,那么这件事的成功几率就会大大提高,真正是事半功倍。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多做文章,做好文章。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探知新事物的好奇心,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度。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已不单纯是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相关内容,更多的是着眼于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度、主体性,重视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或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是老师必须研究的新课题。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别样的阅读手段,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阅读。

如,阅读《公仪休拒收礼物》,我就用了让学生自主阅读,集中表演的阅读方式。他们先自由阅读,然后分角色表演,以话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为了更好地表演,对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原动力,纷纷进行多次阅读,深入研究人物,进行阅读的再创造。这样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展开的阅读教学活动,不仅诱发学生自主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对文本进行阅读的二度创作。同时在表演中也有了更多的个体体验和感受,强化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问题”导读,让学生爱读

新课程背景下倡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注定他们对新生事物拥有“好问情结”,这种好问的心理驱使他们经常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如何利用好学生的“问题情结”,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大有益处的。

鉴于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尝试运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矛盾的火花,进而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如,教学《泉城》时,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泉城的泉多、泉美,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课堂初始,为了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我在介绍济南三大名胜的基础上,话锋一转:“济南有三大名胜,作者为何独写泉,而对其他两大名胜只字未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显然是被我问住了。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效果。由此,学生的探知欲已然形成,进入自主探究也是水到渠成。当然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他们肯定会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个性”释放,让学生善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个性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无功利地接近文本,自由地接近作者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世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读者与阅读文本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对话和交流。个体不同,阅读感受就不会相同。作为教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释放个性,个性化地阅读,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地融入阅读的氛围,感受阅读的魅力,从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留白,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化阅读有了“用武之地”.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课文对爱因斯坦的描写仅限于他与小女孩的三次相遇,而对他的伟大成就却只从妈妈的话里一带而过,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而对于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课文没有下定论,留给学生自我感悟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的形成。

总之,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教师,我们应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以兴趣引路,问题激发,在阅读中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技能,凸显语文阅读教学的宗旨和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单回访话术下一篇:教师党员自评总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