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的论文

2024-05-08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的论文(精选6篇)

篇1: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的论文

新课标的出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正确对学生做出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有些教师为了顺应教学改革,在评价上虽花样翻新,但往往流于形式,一味的“好、好、好”难免显得虚情假意,有做秀之嫌。新课改实行已经好多年了,在这几年中我一直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与总结,我认为对学生的评价要以“真、善、美”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一、真:真实的老师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自我。

社会与家长自古以来就赋予老师“正义的化身,道德的典范”的称号,于是,老师也朝着这个方向塑造自我,成了学生心中的“神”。然而只有老师走下神坛,学生才有可能走上圣坛。著名的苏格拉底相貌丑陋,又有些懒惰,学生请他光临餐馆,他就大吃一顿,然而这帮年轻人并没有厌弃他的粗俗,反而被她的真诚所吸引而聚拢在他的周围,他成了学生爱戴的良师益友。

1、用率真的语言与学生真实对话。

语文即生活,语文即人文,语文教学的评价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情境中可以赞美学生的感情丰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也可以指出学生存在的缺失。记得有一次,刚刚下课有一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你有一个说法不对。”好像挺严肃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说:“那我可要虚心请教了!”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说话不妥,路出不好意思的表情,在我为他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之后,又给他指出日常交流要看情况,如果说成“老师,我对讲课的内容有想不通的地方,想和你交流一下”就妥当了。率真的语言使师生在掌握了交际方式的同时也拉近了距离,可谓一举两得。

与学生亲切接触,不要以为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用真心的语言启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盲点,给学生真实的赞赏和告诫,让学生心灵震动,从而真正的去热爱生活,快乐成长。

2、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个方面的评价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一味的去赞扬好的成分,忽略缺点,以免让学生盲目自满。也不能用严厉的训斥一味的指责,以免让学生失去信心,陷入自卑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和薄弱的环节,进而完善自己。

记得有一次听课,讲的是《皇帝的新装》一文,老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皇帝游行完毕回宫以后的情节,首先要交代自己的思路,学生们纷纷讨论,踊跃发言,大部分学生都体现了年轻人正义感,让皇帝杀死骗子并赏赐那个小孩,这位老师评价道:“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最让我感动的是你们都有惩恶扬善的正义感,但是却没能深刻体会原作精神,切断了原作的讽刺意味,若能延续作品风格,让读者在阅读中去升腾这种正义感就好了。”

二、善:用“爱”的尺码衡量学生的进与退。

马洛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下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所以我认为“爱”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1、 用真情的鼓励与赞赏促进学生成长。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是启发儿童智力的钥匙,是点燃儿童智慧的`导火线,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双方都能走进对方的感情世界中,使教学达到情感交流的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内欢腾跳跃时,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2、批评惩罚也是爱。

如果说关心、鼓励、赞赏式柔性教育。那么批评教育就是硬性教育。两者刚柔相济,相得益彰,适当的批评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铸就完善的人格。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犯了明显性的错误就应该及时批评纠正并给以相应的惩罚,如罚写反思,罚做一件好事等。

三、美:艺术化的评价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教师的评价武林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是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若方式不当就会事与愿违,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要讲究技术性,评价的语言要真确生动、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让评价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促使学生产生上进的力量。

1、艺术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

语言本来就是一门艺术,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是一次艺术的欣赏过程,应充满艺术的气息,只有时刻置身于艺术当中,才会更深的被艺术感染,所以,语文实践中的评价一应具有艺术性,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各个方面都是美的,都是魅力无穷的,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篇2: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的论文

浅析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课堂评价

文/马国娟

摘 要:传统美术教学评价主要以作业、课堂作为评价目标,忽视了评价的多元性和科学性,阻碍了评价有效性的发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初中美术教学应该发扬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促使初中美术教学课堂评价激励学生改正不足,不断前进。

篇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的论文

关键词:新课程,学分制,评价方式,实践研究

引言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或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 在课堂中运用竞赛激趣、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会话、专题采访、模拟辩论、故事接龙、猜谜、游戏、抢答等教学手段, 但这些激励手段大多数都是即时的激励机制, 难以形成一种长效的激励。笔者一直在思考, 有没有一种评价方式 (手段) 既能激发学生持续性的学习兴趣, 又能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并最终把学生的这种持续性学习兴趣转为学习的生产力, 达到教学评价能起到的最高境界。

一、实施初中英语教学学分制管理与评价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一) 学分制评价实施的背景

传统英语学业评价普遍运用终结性评价手段, 以测试为评价的形式, 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高低。应试教育占据了学生课内外学习的大量时间,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要么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厌学;要么硬着头皮在撑着, 苦学;即使应试过关, 但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欠缺, 离课程目标和要求相差甚远。

传统的英语学业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第一, 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英语的学业评价几乎只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 很少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第二, 评价内容较为片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通常只局限在知识的层面上, 对英语学习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却很少顾及;第三, 评价方式比较单调。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一般只局限于测验和考试的分数;第四, 评价功能比较低下。长期以来都是通过分数给学生排队, 通过学业评价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 学分制评价方式实施的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明确指出,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特别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评价体系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强调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使评价在培养学生自信和保护学生自尊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 学分制操作的可行性

学分制是我国为推进高考改革而实行的学业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反映学生在学校课程方面发展履历的一种课程管理制度, 也是衡量学生在课程方面的经历和发展水平的一种课程评价制度。模仿高中学分制,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把学生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当作必修来抓, 学生课外的阅读、听读、预习、复习、测试等作为学生的选修;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积累学分, 作为平时学习行为、过程、结果的记录。它以量化的分值方式, 通过学分来记录学生在相应的课程领域的成长经历, 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学分制评价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英语课程评价方式。

二、英语学分制评价制的实施过程与具体做法

新课程方案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 综合运用观察、记录、交流、测验、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 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 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长历程。

(一) 学分制评价基本原则

1. 多元性原则

学分制的制定必须坚持以英语学习行为为核心, 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因此, 英语学习中的各个环节和内容在学分 (卡) 制中均有体现。学期学分是各项学分相加之和, 分多为优, 这使学生必须重视英语学习的每个过程。

2. 主体性原则

即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国家规定的英语学习任务。在以模块学分为基础的学分认定工作中, 充分重视学生的评定 (尤其是互相检查背诵, 签名作证, 获取学分) , 必须要有学生自我评定和学生互评。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 形成个性特长。

3. 激励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学分设置实行“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的策略, 使评定面向全体学生, 保证大部分学生能获得合格成绩, 同时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奖励学分的设置, 鼓励了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4. 选择性原则

教师需要关注和尊重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为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 才有可能使教学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效益, 而这个整体效益的标准是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及意愿选择学分、获取内容, 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 确定管理和评价方案, 制定学分评价细则

1. 多种类的学分卡设计方案

在实践中, 笔者主要设计了1分卡、2分卡、5分卡、10分卡、20分卡等5类学分卡, 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学习中使用不同的学分卡来激励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学分卡, 体验到英语学习的成功。例如1分卡与2分卡, 统称小分卡, 主要用于课前值日报告、课中积极发言、回答问题、小组合作的奖励;5分卡、10分卡统称为中分卡, 主要用于学生课外阅读、周末听读和较高层次上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激励;20分卡属于高分卡, 主要用于奖励那些在英语综合性活动如口语演讲、课本剧表演、作文比赛、中学生英语能力比赛等大型活动中有突出表现或取得重大成绩的学生。学分卡设计时, 笔者充分考虑了学分获取途径多元性, 对奖励项目和分值实行留白, 以便于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灵活处理, 同时在学分卡上印上不同的英语励志谚语, 让学生们真正喜欢学分卡, 以获得学分卡为荣, 让小小的学分卡真正发挥其激发兴趣、激励上进的作用。 (如图1)

2. 多元化的学分卡颁发主体

由于英语学习可以存在多种形式, 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因此, 学分卡颁发权有必要实行多元化。如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表现, 可由教师通过观察评价或知识与技能的测评颁发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由组长或同学评价后经过教师认可颁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外及家庭自主学习中的表现可由同学或家长建议, 并说明相应的理由, 由教师确认颁发。

3. 多渠道的学分获取途径

涵盖了学生听、说、读、写、练等各方面的学习活动。

(1) 英语背诵积累分:学生背诵完成课本中的单词、对话或短文, 均能获取相应的学分。学分标准详见背诵学分统计表。 (不发学分卡, 直接统计计分) 以七年级上册部分学习内容的学分转换为例:三衢中学七年级 (3) 班英语背诵个人学分储蓄登记表。 (如表1)

(2) 作业表现分:学生作业根据完成情况和作业的正确度, 打A、B、C等级, 每个A级奖励1分, 累计获得10个A, 可换取10分卡, 以此类推。每个B级奖励0.5分, 累计获得10个B, 可换取5分卡, 以此类推。C级不给分。

(3) 课堂表现分:在课堂中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思想活跃, 奖励学分卡1~2分不等。

(4) 考试表现分:根据考试成绩换取相应的学分 (按比例, 如平时考试评价记20%, 期末考试记40%计入总分) , 考试有进步的同学奖励进步学分5分、10分。

(5) 主动学习分: (1) 预习复习分。预习:整个模块换取5分。要求:预习单词, 要会读要知义;预习课文或对话, 要划出生词、词组及新句型, 标注出意思;课本中的配套练习用铅笔试做。复习:做模块复习试卷可根据难易度和题量换取学分5~10分。 (2) 课外练习分:课外自己主动做阅读理解或完形填空练习10篇, 奖励10分。课外英语作文练笔1篇2学分。

(6) 竞赛活动分:编写手抄报或参加其他英语竞赛活动, 参加对象可获学分5分, 如获奖, 在5分基础上, 校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5分、4分、3分;县级获奖乘以3倍。

(7) 周末学习分:周末在家听英语磁带30分钟或大声朗读英语30分钟及以上的同学, 由家长证明 (签字并写下联系电话) , 可到老师处领取5分。

(8)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学分, 促进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早读声音响亮、精神饱满;上课积极举手;作业清楚准确;助人为乐, 在学习中经常帮助他人等。

4. 多功能的学分卡评价的评价激励方式

把学分与英语学习星级学生评比挂钩, 进一步发挥学分的激励导向作用。模拟银行储蓄功能, 每个月末都要进行学分卡储蓄的统计, 并与上个月进行比较, 很容易就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 而且这种学分卡记录的进步是全方位的, 不仅仅是考试内容的进步, 还包括学习态度、方法、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把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 学生行为产生的结果 (如背书、作业、测试、考试、竞赛等) 进行量化, 根据积分的多少来评定星级, 积分满100分者为一星级, 积分满200分者为二星级, 以此类推, 最高级为10星级, 往上再设英语学习标兵等称号。每周统计一次分数, 分数最高者为班级周冠军, 每月作一次统计, 本月分数最高的就是月冠军, 以此类推, 还有学期总冠军。每月积分前十名为班级“英语学习能手”, 评到星级和周、月、学期冠军者张榜公布。月冠军、学期冠军者发给奖状和喜报并拍照留念, 以及其他奖励。 (如表2、表3)

三、学分制的优点和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尝试, 笔者觉得学分制评价方式不但能起到即时的激趣效果, 而且学分评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突出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分制下,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背书、记单词、做作业, 而是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分 (卡) , 学习不再是无痕的、无偿的行为, 而是让学生看到和记录了他的学习过程。人们常说付出必有回报, 但究竟付出了多少, 与回报是否成比例, 却常常心中无数;有了学分的存在, 学习过程就变成了真实的存在, 到学期末一统计, 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学习过程。笔者觉得采用学分制评价有以下的优点:

(一) 评价效果持久化

从唯成绩论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情感得到了提升, 态度有了转变, 学生学习更主动了, 背课文、记单词、预习、复习成了一种自主的行为, 教师不再担心学生周末是否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去进行预习复习, 相反学生还会去主动地增加学习时间和内容, 然后周末回校到老师处换取相应的学分。课堂教学气氛活跃, 课堂上人人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 而且学习的动力持久。学分卡量化学习过程强调“宽容学生的失误,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不断进取, 获得成功, 多元化、多角度地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愉悦, 从而满足学生健康的心理需求。”

(二) 学业评价体系化

实施学分制管理后, 从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反馈、课外学习、竞赛参与、考试成绩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或结果进行量化, 以一学期为基本统计单位, 根据学生学习完成情况, 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综合评价, 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如图2)

(三) 评价激励显性化

实施学分制管理后, 用学分确认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性, 学分卡的操作过程重在关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进步。对一些英语学习优秀、个性健康发展突出的学生激励性明显加强, 有利于老师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实效的加强。对于那些成绩稍差的学生, 如果用试卷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 他们永远不可能排到班级的前几名。但是设立学分卡后, 每次的进步都可以获得学分卡, 进步越大获得学分卡也越多, 这对于中等学生和后20%的学生更是一种很强的促进。

(四) 学业负担减轻化

实施学分制管理后, 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 学习兴趣性、主动性、积极性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因为这些都能得到学分评价弹性制度的保证, 使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得到明显的减轻;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增多, 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过重的学业负担, 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 学生发展个性化

实施学分制管理后, 对学生个性特长都有特定的评价措施加以认定、发扬,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各自的潜质, 通过积极引导, 使学生在自我调节、完善中, 不断积极开发各自的潜质, 初步确定自我发展方向, 个性特长较充分的发展得到有力的保证。

四、问题和思考

(一) 学分制的实施主体是学生, 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有待加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以及评价的实施等均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各类评价活动中, 学生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动的合作者。笔者实施学分制的目的除了激励学生之外, 还要充分挖掘学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评价、推进作用。在目前实施学分卡的过程中, 评价权、学分卡的发放权还过于集中在教师手中, 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在今后的实践中, 应该注意放权, 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将学分卡由教师主导逐步转变为学生的自主行为。这样, 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 提高教师宏观调控能力, 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才是我们实施学分卡的真正意图和目的所在。

(二) 充分发挥学分卡的正能量, 适度使用惩戒

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与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 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 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为了避免学生因赞美、激励而造成自我感觉太好, 功利性太强的倾向, 克服过度激励所造成学生经不起挫折的负面影响。目前主要还是只奖不罚, 对于学习不主动的学生还是采用“推一推、走一步”的办法, 今后可以适当采用扣回分数来惩罚学生的过失, 帮助学生改正过失, 从而鞭策学生不断进步;让学生明辨是非, 找准努力的方向, 具备更强的自律能力。

(三) 家校合作, 让家长参与学分的评定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主动争取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目前, 虽然实行了学分卡制, 但主要还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家长并没有真正的参与。目前家长起到的只是签字证明, 很少有家长向老师主动反馈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家长对学分的评定办法并不了解, 对学分卡使用的具体作用也不十分明确, 因此, 还应该就学分卡使用的问题同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 向家长宣传好学分卡的作用和意义, 取得家长的支持。同时, 设计一些项目, 如学生在家里的学习表现等由家长负责发卡, 让家长真正参与进来, 使学分卡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

英语学习学分制的评价方式, 不以学生成绩的好差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而是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的进取性、作业的正确性、情感态度的发展性、能力的发展性等作为学分认定的重要指标, 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特长的发挥, 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美) Ellen Weber.2003.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瞿葆奎.2006.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4[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俞潇俐.2010.学分卡——一种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方式[J].当代教育科学, (4) .

周为勇.2002.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4: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的论文

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情境引入是知识呈现的基本方式。即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整合有关学习材料,巧妙地设置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且兼容知识性、探究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情景,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也启发学生思考并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呈现方式常常伴随着一定的教学语言、多媒体技术、模型实物、数学故事、游戏活动等。学生可以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体验,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与探究奠定基础。另外,在情境化呈现方式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还需要紧扣教学内容,有效地设置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交流互动。这样,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与学习。

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设置教学情境,提出有关思考问题:①为迎接校庆,学校准备建造3个大型正方形花园,在里面种植3种类别的鲜花,并保证其中1个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2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同时3个正方形用1个三角形绿色草坪加以连接,你们能设计符合条件的方案吗?②古题鉴赏:“凩减函処今有池方一丈,凋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凐引葭赴岸,凋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这样,通过熟悉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情境想象,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借助古题,可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的神奇与古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自然而然地产生求知欲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组织活动,实践切入

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做中学”与“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他认为教学过程实则为“做”的过程,亦是经验积累的过程,而学习源于经验。换而言之,在“做”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一定的经验,而在经验的基础上,则能够学到一些东西,获得一定的知识。他的这些思想对当前的教学还是有一定启发的,要求教师不能满堂灌,不能只侧重知识,而忽视行动(过程),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给学生“做”的机会,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总结归纳,获得知识和丰富的学习经验。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或学习材料融入到富有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动脑,逐步发掘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库,学会自主探究。

对于一些探究性问题和活动课内容,教师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剪一剪、裁一裁、摆一摆等,使其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展开与拆叠”时,教师可通过活动引出新课内容。活动1:数学教师拿出几个手工折纸,让学生分析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形状折成的?然后将其展开,让同学们看看具体的形状。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自己喜欢的手工折纸。完成后进行组内展示,相互交流,教师再引导思考: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可以选用两个不同的动词对上述两项活动加以形容吗?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课题——展开与拆叠。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折叠折纸,让学生既可回顾童真趣味,又可感受其中的数学知识,体验展开与折叠的过程,对新知的学习更充满热情。

三、联系生活,灵动呈现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这就需要教师贯彻落实。实际上,生活处处有数学,如上街购物需要运用加减法;天气预报、彩票等蕴含着概率知识;确定位置、计算时间等也与数学密切相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寓于有关的生活现象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掘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这既可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也可使其感受到数学的实际用处,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发掘数学知识,并且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死读书。

如教学“普查与抽样调查”时,教师可由学生原有的经验切入,给他们呈现一些生活素材,并巧设问题情境,引入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口述问题:“同学们,你们是不是经常帮助爸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呢?家务活包括哪些内容呢?你们在家时一般会做哪些家务。”学生自由交流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统计自己每周做多长时间的家务活。“假设你们想要知道自己在家做家务活的时间相对于班上其他同学做家务活时间的多少,需进行哪些调查工作?”教师再指导学生收集整理班级所有同学每周做家务活的时间,算出全部学生每周做家务活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再进行比较分析,则可知道自己在班上所处的水平与位置,这就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做好了铺垫。

篇5: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探讨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即时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需要在不断的激励和鞭策下不断获得内驱力而不断发展的。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是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进行即时评价,对每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都给一声喝采,对每一次个性的表露都给与赞扬。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那么课堂上怎样的即时评价才算精当呢?

一、语言激励,构建安全心理空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儿童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时,要善于使用多种激励性语言予以鼓励。如学生回答某个问题不错,教师可用以下等语言鼓励,“回答得非常正确!”“说得太漂亮了!”“老师和你想的一样,真不错!”若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时,我们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你能站起来回答问题说明你已经很勇敢了,别急,看看谁可以帮助你?”“这个问题,已经跟正确答案接近了,再想想。”

一位教师教学《少年闰土》,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请这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研读“捡贝壳”这件事的。(生汇报)师:其他小组的同学有补充吗?

生:老师,我有很多贝壳,能拿上来给大家看看吗? 师:可以,请拿上来。(学生把一大堆贝壳端上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

师:你能说出这些贝壳的名字吗? 生:不会。(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师:既然叫不出这些贝壳的名字,那请你把他们全部拿下去吧!

生:(手捧贝壳,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地回到了座位上)

本案例中,其实那位展示贝壳的孩子有足够的理由得到大家的赏识。

一、课前收集大量的贝壳不容易,然而他做到了,说明他有责任心、有毅力。

二、老师布置的任务他完成得最好,说明他有上进心、热爱学习。

三、敢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明他积极乐观、个性张扬。

四、他的行为是其他学生的榜样,潜移默化就能起到“润物无声”之效。然而,案例中的教师却因为学生叫不出这么多贝壳的名字而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试问:,他以后还可能同样积极地去完成老师的作业吗?还可能自豪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吗?或许就是教师这样一个不经意的评价,就白白葬送了这个有着诸多优秀品质的学生的美好前程。

因此不管我们采用何种评价方法,首先要为学生建构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保持学生的心理平衡,让回答正确的学生更愿说,让回答不出或出错的学生不受伤害。学生只有从内心上感到安全和自由了,才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二、明确评价指向,打造全面发展的基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三维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依据,它强调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所以教师的评价指向一定要明确。

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以朗读为例,《课标》每个学段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不同要求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不能采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应根据学生实际的朗读水平,采用“读得很准确,没有多字掉字”“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响亮”“读得真有感情,我们都被你感动了”这一类评价语。因为朗读准确、流利、有感情,这是小学生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来评价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如何关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评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睿智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结果看过程,从过程分析中归纳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如教师发现学生在边阅读边圈画批注,为了让学生懂得、掌握阅读的方法,就可以这样评价:“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已经学会阅读了。”当学生反复阅读后找到了答案,为了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对学生来说,重过程的评价得到的是思维的快乐。

价值观的评价。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是都正确合理的。学生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他们对生活的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所以教师的即时评价要注意这方面的导向。当孩子的感悟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时,教师的评价必须到位并且予以引导。

例: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一位学生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她为了吃到唐僧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对此,一个教师的评价是:“你的想法很独特,有创意。”而对学生的是非观却不置可否,学生喜滋滋地坐下了。另一个教师却是这样处理的:他听完学生的发言,略顿了一下后反问:“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学生想了想说:“坏事。”老师接着问:“白骨精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坏事,你也喜欢她么?”学生红着脸摇了摇头。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第一位教师也许正是被这一新课程理念所迷惑,因而在学生道德观、人生观、是非观明显出错(学习白骨精坚持不懈吃唐僧的精神)时,仍然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这显然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误导。可喜的是,第二位教师并没片面理解新课程的这一理念,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时时重视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他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学生很快在他的启发引导下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才是顺应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他们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没有主次、轻重之分,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在过程和方法之中。所以教师在进行即时评价中还应多关注三维目标的整合,避免厚此薄彼。

三、公正评价,突出主体

评价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这是无庸质疑的。但是评价也需要有一个依据。我以《新课标》提供的评价案例为参考,与学生共同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评价依据。以“朗读表演”为例:

目的 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 注意事项 培养朗读能力、增强语感。A 恰当运用、正确理解内容并能根据内容适当加上自己的创意如:动作、语气,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师生互评 1.教师要帮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 2.评价中尽量采用描述性的方式,不按分数给学生排队 B恰当运用并正确理解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C恰当运用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

全班学生根据以上标准评分,并有一两句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心理状态等多方面,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有了评价与被评价的经历。

四、评价标准分层化

篇6: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的论文

摘 要:合作学习是组织教学的重要形式,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使用得当,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达以教与学的最佳组合,形成教与学互动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英语教学;实施方式;实施过程

合作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念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正成为目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

一、理论指导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剌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源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得、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适当的环境、要求下通过合作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即通过“小组自主学习”才能完成。

二、目标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是《英语课程标准》中任务型教学的一种,明确的要求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在现行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对话练习是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重内容,在进行组织对话实践操练时,不可简单的布置任务。而没有示范,没有创设情景,没有语言提示,在这种要求不够明确的布置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往往不够充分准确,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预期目的。

三、实施方式

小组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操练方式,这些活动主要可以穿插在以下儿种教学步骤之中进行。

(1)”呈现”环节后。在“呈现”新的语言项目后,就转入操练这一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新的语言项目的书面和口头形式。此时的操练难度一般不大,以教师控制式的机械性练习为主。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幻订、实物、提示词等“指挥”学生进行练习,这时最好穿插(内容简单的话不必让学生先准备,反之,事先作些准备),直接以快频率的方式让学生一对一对地、一问一答地进行下去。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口头表达,很快地掌握新的语言项目。这样做的特点是节奏快、密度大、频率高,使学生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兴趣浓厚,人人参与,差生也跟得上。

(2)在“练习”阶段。“练习”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的语言项目的理解,巩固新的语言习惯,为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地运用作好准备。练习的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问答时有较宽的选择余地。这时适宜穿插“对练”或“组练”方式,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图、看物问答,模仿对话,表演课文对话等等。教师要巡视监听,对有困难的“对”或“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充当“助手”或“引导者”的作用。练习结束后一定要抽查几对或组当堂表演,以了解练习情况,并对表演出色的组进行适当的表扬,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节奏放慢,频率放低,但密度大,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强,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在“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多种模拟日常生活的背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业作答,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不可预料的,学生的自由度较大,有充分发挥创造的机会和余地。这时候最好以“组练”方式,如进行角色扮演(一般用学生真实姓名为好)、会谈、讨论解难、模拟采访、扩展对话、补充想象性结尾等等。教师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形式米表达,注意人句内身份和具体的场合。教师往往扮演裁判、评委的身份。这时的特点也是密度大、气氛热烈活跃,学生们有充分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随着课堂语言实践量的增加,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为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小组活动通常穿插在以上三种教学步骤中,然而,教无定法,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实施过程

(1)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即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将所有设计的问题都交给小组讨论解决,其实并非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这样也会使学生失去宝贵的独立思考的机会,使他们对自主学习失去信心。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因视情况而定,在英语课堂中,对需要合作的对话练习,可多次进行小组活动,而对于问题的思考解决,则要视问题的难易程度,对于通过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则无需小组讨论,而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依靠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无法解答的问题,则交由小组讨论解决,我们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或者在讲台上忙碌着,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或者在黑板上板书着什么,而没有去关注学生们在活动中有没有困难,有没有认真参与,有没有兴趣等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没有起到良好的中介作用,而中介作用是为学习者提供苟价值的学习经验,使学习者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因此,教师在学生们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给他们良好的建议,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解答他们的一些问题等等。这样才是认真履行了中介者的职责。而且,只有有了教师的关注与适时的指导,学生们才能认真而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否则,只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上一篇: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表下一篇:烘焙公司薪酬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