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经验功能评析英诗中译

2022-12-26

1 引言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承担着不能的功能,或描述概念,或分享经验,或与人交往,或在篇章里实现起、承、转、接的信息组织作用。韩礼德把之归纳为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又有人称之为语言的元功能。经验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和逻辑功能共同组成了语言的纯理功能,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 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Metafunction)的基本理论

经验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包括内心世界),用语言来描写周遭的事件或情形。经验功能由两部分的理论构成:及物性(transitivity)分析和作格分析(ergativity)。其中,及物性分析关心的是过程的类型,而作格分心关心的动作的原因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及物性分析把人们在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中的见闻分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u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每个过程中,有不同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事,至少有一个参与者(即“动作者”),也可能涉及到另一个参与者(即“目标”),还可能涉及到“环境成分”。

心理过程表示心理活动,一般有两个参加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感觉者”(senser),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

关系过程表示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的关系,或指一个物体的性质、特征、情形等。关系过程可分为两类,即“修饰型”(attributive)关系过程和“认同型”(identifying)关系过程。修饰型中的两个参与者分别是“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ute),认同型中的两个参与者分别是“被认同者”(identified)和“认同者”(identifier)。

行为过程表示生理活动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behaver),而且行为者一般是人。

言语过程表示人们通过讲话进行交流的过程。它涉及的参与者是“讲话人”(sayer),“听话人”(receiver)和讲话内容“(verbiage)。

存在过程表示某物(人)的存在情况,只涉及一个参与者,即“存在物”(existent)。

3 The Road Not Taken原文分析

见表1

小结:

全诗共有18个过程,其中物质过程12个,占全诗所有类型的66%;心理过程3个,占全诗的16%;关系过程3个,占16%;以上的及物性分析表明,全诗的物质过程超过一半,属于典型的叙述型语篇,表达了作者的所见,所见引发所思,并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占全诗16%),透露出深刻的富含哲理性的人生主题。

以下是两篇参考译文(见王宏2004:128)以及其相应的及物性分析。(见表2)

4对比分析

从上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与原文相比,译文一的心理过程减少,而关系过程明显增多,意味着译文一对于作者的心声的领悟是不足够的,从而造成译文和原文的意境距离增大;译文二则是恰恰相反,它的物质过程比原文少,心理过程反而比原文有所增加。对于借事抒情的诗歌,这反倒有益无害,因为对于不熟悉英语语言的中国读者而言,诗歌里的心理描写恰恰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哲理性主题。就这点而言,译文二比译文一要略胜一筹。

下文将把两篇译文的某些典型诗行进行微观比较,以探讨及物性分析对译文精确性的导向作用。(列举顺序为:原文/译文一/译文二)

例一:

1.3 And be one traveler,long I stood/无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孤旅一身,我伫立良久。(见表3)

例二:

2.3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因为它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踩踏/因为它野草丛生,正待踩行。(见表4)

例三:

3.4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可我知道,一条又接上另一条/既然晓得歧路无数道绵绵。(见表5)

例四:

4.5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于是带来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一念之间已经是岁月蹉跎。(见表6)

5 结语

通过上文对诗歌和译文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是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对作品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读者、译者更好的把握原著的精髓,提高对英语语言的敏感度,特别是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运用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理论着重阐述经验功能及物系统六种过程类型在翻译中的运用,并对弗罗斯特的名篇《未选之路》和其译文进行了及物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功能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经验功能,及物性,翻译

参考文献

[1] Thompson,G.1996/2000.IntroducingFunctional Grammar.London: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 王宏印.英诗经典名译评析,从莎士比亚到金斯博格.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小学作文教学刍议下一篇: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