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标题英译原则论文

2022-04-18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多种艺术手段和谐地统一于一体,既能传递信息,抒发感情,又能反应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生活,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片名作为电影内容的最高度集中的概括,起到浓缩主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电影片名的翻译成为一项重要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文标题英译原则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文标题英译原则论文 篇1:

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 要:旅游景点双语公示语因其服务对象为游客而独具特色,在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由其产生的歧义、误解等会导致不良后果,对景点国际形象产生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六安市七处景区的双语公示语现状的调研,结合实例分析,归纳其错误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景点公示语英译及其规范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景点 公示语 英译 六安市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安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来安徽旅游和工作的外国朋友越来越多。本着更好服务海外游客的理念,为其提供最大的便利,安徽各旅游景区均对公示语都做了双语标注。但因种种缘故,此类公示语的英译存在诸多问题,给外国友人在皖期间生活带来不便。针对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安徽省六安市景点公示语为例,结合实地考察拍摄的图片,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列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公示语英译改进的策略与建议。

二、公示语的概念、应用范畴及特点

公示语,即公共标识用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产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吕和发等,2011),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旅游景点、户外牌匾、宣传手册、道路指示等诸多领域。而其中的旅游景区公示语不同于一般公共场所公示语,因其服务对象为游客而独具特色。一般来说,景区有四类公示语:即指示语、提示语、警示语以及告示语。而公示语的英译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译名方面,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语译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译名不一致、译名不准确和译名不规范等三类问题;在译文方面主要有译文不规范和译文不准确两个方面。规范性和创造性是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的两大特点,规范性是保持译名和译文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而创造性则是根据地区文化等差异进行因地制宜地翻译,不拘泥于字面而生搬硬套(牛新生,2008)。

三、景点公示语英译现状及其分析

六安市作为安徽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同时又为东西部交通枢纽,对外合作和交流步伐日益加快,对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双语公示语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的发展对于服务本地区旅游事业的更好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六安市各景区双语公示语存在诸多问题,未能达到规范性和创造性并举的要求,出现的问题亟待研究与解决。

本研究通过对六安市万佛湖景区、九公寨景区、八公山森林公园、寿县孔庙及博物馆、金寨天堂寨及红军烈士陵园等七处景区调查,从中提取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公示语英译错误和不规范500条实例,并根据Carl James提出的错误分类框架(James,1998),依据错误原因、类型、出现频率等,结合实际把错误分成四大类,其统计结果如表一:

根据表一,七大景区公示语英译出现的问题,按照频率依次分别是:词汇错误(26.8%)、语法错误(20.8%)、语用错误(13%)、信息不完整或赘述(11.8%)、译文不规范不统一(11%)、错误拼写(10.6%)等。由于本研究对象是汉英双语公示语,未单独考察无英译的公示语,所统计的无英译是指在双语公示语下,部分公示语无英译情况,因此此类错误不显著。下文是对最常见错误的实例分析。

(一)错误拼写

寿县博物馆内的“消火栓使用方法”译文为“Firc extinguisher use method”;九公寨景区的“停车场”译文为“Parking Aarea”。以上两译文中 “Firc”“Aarea”均有拼写错误,且“消火栓使用方法”的译文中其余三个单词均为名词,首字母也应大写。八公山森林公园多处景点介绍标题“Bangong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其中“scenic area”均未首字母大写。此类错误在其他景区亦有多次出现,与公示语牌匾制作方管理有一定关系。

(二)词汇错误

1.词性错误

金寨红军烈士陵园中“南楼”译为“SOUTHERN BUILDING”,“southern”意为“南方的,来自南方的”,与“南楼”本义相差甚远。寿县八公山森林公园入口处的“旅客须知”译为“Visit Notice”,错把“visit”当成名词使用。此类错误与译者责任心有较大关系,认真校对错误便可避免。

2.语义错误

(1)同近义词错用

金寨红军烈士陵园“军品陈列室”译为“Military Gallery”,而 “Gallery”一般指“(艺术品的)陈列室”,与“军品”并无关系。寿县博物馆内的 “请勿喧哗”被译为“KEEP SILENT”,这里“silent”指“不发生声音或几近无声”,在公共场所显然不是让所有人保持沉默,而是放低音量。此类错误与译者受到定式思维影响有一定关系。

(2)语义歧义

寿县博物馆一处建筑门牌为“廉风德化”,而译文为“Dehua in the incorrupt style”,令外宾误以为一个叫“德化”的廉洁人士住在此处;另一处公示语招牌介绍“戟门”中有一句“在泮池之后,宽五间,进深二间,硬山顶……”,其译文则是“In pan-chyr, five wide, deep into the two, the hard top...”,该译文只不过是拼凑中文对应英文的单词而已,外国游客读后根本无法得到任何信息。万佛湖景区内一处景点名为“月影琼台”,译为“Moon Shadow Joan Platform”,这里“琼”采用了音译,但却没有传达出有效信息,反而会让外国人认为是为一个叫“Joan”的人而建的台子。此类错误与译者对原文意思把握不准确,没有认真校对译文有关。

(三)语法错误

1.形式错误

万佛湖景区的“应急厕所”译为“Emergency Toilet”,混淆了“Toilet”单复数不同概念,应为“Toilets”。金寨红军烈士陵园一处公共卫生间门牌上“男厕”译为“MAN”,“女厕”则为“WOMAN”,这里本应使用“MAN”和“WOMAN”的复数概念词“MEN”和“WOMEN”,却错误使用单数概念。诸如此类错误在每个景区均有出现,甚至同一景点的邻近公共卫生间出现上述两种错误。

2.句法错误

寿县八公山森林公园路边温馨提示牌上的“请保持卫生”译为“Attention Health”,此类名词搭配有误,可试译成“No Rubbish”或“Keep Clean”;金寨红军烈士陵园一处告示牌内容为“参观者要庄重肃穆,禁止追逐打闹,推拉拥挤,大声喧哗,以及影响其他观众参观,要爱护公物,小心玻璃注意安全。”,其译文为“Visitors to solemn, prohibit chase scenes, push-pull crowded, noisy, and affect other audience, to take careful of public property, careful attention to safety glass”,完全没有英语句子的主谓宾之分,几乎到了无法容忍的错误地步。每个景区均有出现类似的句法问题,在单项错误比例占据首位,可见情况十分严重。

(四)信息不完整或赘述

寿县孔庙附近的停车场有告示牌内容为“请将车辆停放整齐”,译为“Please park your cars neatly”。这里使用cars将限定范围缩小了,显然这里指的不仅仅是轿车,当然还包括各种交通工具。而与信息不完整相对应的就是赘述了。九公寨一处水域的公示牌上标有“水深三米 保护水质 禁止游泳”的字样,并配有“DEAPTH OF WATER‘3M’ PROTECTION WATER QUALITY NO SWIMMING”译文。笔者认为,此类强制性公示语不必赘述其原因,可以直接译为“NO SWIMMING”,言简意赅。寿县博物馆内“档案室”则译为“Archives Room”,“archives”已有“档案室”之义,再添加“Room”如同画蛇添足。

(五)语用错误

金寨天堂寨景区索道有一处椅子上写“老弱病残孕专用”,译文为“Reserved for the old,weak,sick,handicapped and pregnant people”。且不说这译文过于累赘,其用词已违反西方文化禁忌,即对于老者一般不用“old”,对于行动不便者不用“handicapped”等;此处只要写上“Reserved Seats”,国外游客便可知用处,因为在西方国家公共场所的“Reserved Seats”一般是供老弱病残孕人士专用,相当于国内的“爱心座位”;此景区另一处场所的公示语牌匾写着“游客请止步”,其英文是“Visitors please stop the steps”。此处的止步意为因某种原因,游客不可进入某处或继续参观,因此可译为“No Visitors Allowed.”即可。而原译文“Visitors please stop the steps”(请游客停下脚步)则是语用失误,造成国外游客误解。此类错误在各景区公示语英译中频繁发生,仅次于词汇和语法错误。

(六)无英译和使用汉语拼音代替

寿县八公山风景区公示牌均有英译,但在同一块公示牌内,唯独“景区服务电话0564-4102××××”字样却没有标注英译。相比之下,使用汉语拼音代替的现象更为常见,九公寨景区一处叫“滴水观音”的景点,直接用拼音标注为“DI SHUI GUAN YIN”。用汉语拼音代替英译本既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不能有效及时地传递有用信息,反而浪费人力物力。

(七)译文不规范不统一

在同一景区内,同一公示语可能会出现不同译法。万佛湖景区的“洗手间”英译有三个不同版本,分别为“toilet rooms”、“toilets”和“WC”;而九公寨景区的“景区”亦有三个版本,分别为“scenic place”、“scenic spot”和“scenic area”。“一名三译”对外国游客造成了困惑,误以为这是三类不同处所或是不同标准或等级的处所。此类错误与公示语翻译与牌匾管理未有统一标准有关。

四、规范景区公示语英译的对策

景区公示语是景区形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公示语及其英译能提升为景点的国际形象,为景点赢得良好的声誉。在景区公示语的英译中,规范与创新相行不悖,这要求译者既不能生搬硬套,又要保证翻译的准确性。结合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对六安市景点的公示语英译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译文遵循三原则

由公示语功用及特点可知,公示语一般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传递信息。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把握这一原则,力求用短小的形式使信息传递达到最大化,可通过省略功能词等简化标语形式;其次,译文应规范和统一,避免出现“一名多译”的现象,使目标受众一头雾水;再次,景点公示语英译应遵循易懂原则,应在让读者明白其含义的基础上再进行发挥,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生僻难懂的词汇。

(二)模仿、借鉴和创造

在对应公示语的英译时,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感受,如果生搬硬套,或者使用汉语拼音代替甚至省去不译,则会使公示语英译失去其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表达方式。如果有完全对应的表达,则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如果只有类似的表达,则可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创造;如果找不到可以借鉴的表达,则要按照外语的语言特性和外国人的思维习惯进行创造。总之,在进行翻译时一定要在联系目标受众感受的同时,最大程度上达到信息传递的目标。

(三)译者自我的提升

公示语英译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素质,因此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在遵循上述三原则基础上,拿“他山之石”来攻克国内公示语英译难题,更正译文中的不足。此外,译者需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升英译能力,提高工作责任心,并不断检查和校对译文,尽可能减少错误。

(四)加强公示语管理

政府归口部门应成立专门委员会或委托有资质的组织,加强对景区公示语的管理,从对译者的聘用到牌匾制作等各个环节,出台翻译质量标准,形成一套规章制度,层层把关,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问题双语公示语出现。同时,公示语标牌后期维护工作应同步进行,并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公示语标牌进行统一化管理,保持统一标准。

五、结语

景区公示语不仅游客带来极大的便利,更有助于提升景区的国际形象。由于会受到文化和语言差异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景区公示语英译出现了诸多错误,严重影响其的功能发挥,无法给国外游客带来良好的游览体验。本文以六安市七处景点双语公示语为研究案例,通过引用实例,分析了当前景区公示语英译中常见错误,并提出了四点建议。笔者认为,景区管理部门和政府归口部门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树立良好的景区国际形象,共建语言文明景区。

参考文献

[1] James, 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98.

[2] 吕和发,蒋璐,王同军.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分析与规范[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

[3] 牛新生.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研究——以宁波市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3):38-43.

[4] 杨永和.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09(3):104-108.

作者:申辰 刘从力

中文标题英译原则论文 篇2:

议创译法在中文电影片名英文翻译中的应用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多种艺术手段和谐地统一于一体,既能传递信息,抒发感情,又能反应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生活,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片名作为电影内容的最高度集中的概括,起到浓缩主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电影片名的翻译成为一项重要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好的译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不恰当的译名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埋没影片,成为阻挡酒香的“深巷”。近年,中国电影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步走上了国际电影舞台。但是,一部电影要想真正的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赢得票房,除了电影本身,其片名的英译也是非常重要环节。

一、中国电影片名英译的几种方法

无论是中文电影还是英文电影,片名都是对电影内容的高度概括,电影片名是浓缩了的电影语言,能够凸显影片的内容,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奠定影片的感情基调。因此,在片名的翻译过程中,如何忠实传递与原片内容相关的信息成为翻译的一个难题。据研究发现,在中国电影片名英译过程中主要有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及创译法等四个主要的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是在片名翻译中根据源语、目标语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当源语与目的语在功能上达到重合时,这是最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直译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直接反映源语片名的意思,翻译普遍忠实于原意,让观众对源语片名印象深刻。采取直译的片名多为表示人名、地名或其他名称的名词。如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译作My Father and Mother,《幸福时光》译作Happy Times,《一声叹息》译作A Sigh,《画皮》译作Painted Skin,《赤壁》译作The Red Cliff,《天下无贼》译作A World without Thieves,《让子弹飞》译作Let the Bullets Fly。这些影片片名的直译都忠实地反映了源语片名中的信息,与影片内容保持了一致,甚至在语言形式上也与汉语完全对等。另一些则需要根据英语的特征,略微改变汉语的词序或结构,在总体上仍趋于同源语形式保持一致。如《孩子王》译作King of Children,《小城之春》译作Springtime in a Small Town。

(二)音译法

音译是使用一种语言读出另一种语言的词或词组发音的翻译方法。音译法在电影片名翻译中使用较少,主要用于以人名、地名为片名的电影。因为这种翻译方法要求片名所涉及到的人名或地名为英语观众所熟知,这样音译的片名在保留了其汉语的韵律节奏外,又能以其异域特色吸引广大观众。如电影《周恩来》音译为Zhou Enlai,《成吉思汗》译为Genghis Khan,《花木兰》译为Mulan。

(三)意译法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如果片面强调保持译名形式的对等,可能会影响影片内容的传达,给观众造成误解。因此在是使用直译,音译都无法准确传达电影片名内涵时,就需要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意译强调最大限度的保持中文片名的内涵,因此要以改变片名的语言形式为代价。在具体操作时,译者经常运用增词、减词、转类、扩展等方法进行翻译,从而起到深人传达原片内容,增强片名感染力的作用。

如电影《刮痧》英译名为Treatment,就是采用意译的。“刮痧”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不为英语国家观众所熟知,若采用直译或音译都无法表现影片内容。而意译后的片名很好的揭示了影片是围绕“治疗”这一话题展开的。影片《圆明园》译作The Old Summer Palace,《喜宴》译作The Wedding Banquet,《不见不散》译作Be there or Be Square,《山楂树之恋》译作Under the Hawthorn Tree,《鸿门宴》译作White Vengeance。

(四)创译法

创译就是抛开原片名的形式和内容,以电影内容为基础,在对原影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用英语对影片进行重命名。电影片名翻译经常出现直译、意译都难以恰如其分地表现原片内容,激发观众的审美愉悦的情况。这时为了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英语观众理解上的困难,同时也为了增强译名的吸引力,就需要重新选词另译,再现原片内容。创译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电影《非诚勿扰》英译名为If You are the One,虽与原片名形式完全不一致,但英语观众可以从译名上猜出这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影片,充满浪漫气息。

二、创译法及其所体现的价值

以上所列举的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创译法都是中国电影英译的常用方法,但为了更大限度的体现影片中心思想,吸引英语观众,越来越多的中国影片在输出时选用创译法。原作者与译者的目的不一致时,译者在期间进行协调,直至最后达成最恰到好处的、最适宜的译作。创译法在翻译影片译名时更好的体现了片名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商业价值。

(一)信息价值

片名翻译中实现信息价值等值,就是要做到译语標题形式与原片内容的统一,忠实传递与原片内容相关的信息,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影片。如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大碗》,讲的是围绕一个国际知名导演葬礼展开的一系列滑稽内容。该影片的译名之一为Big Shot,倾向于直译。英语观众在看到此片名时,是无法将影片和葬礼联系在一起的。而影片的另一创译名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既揭示了影片的主人公,也向观众透露了影片的主要内容。

(二)文化价值

片名翻译不仅是一个语际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英汉民族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词汇上的不对等。这时电影片名翻译就要充分考虑到英语国家观众文化特征和接受习惯,采用创译法进行翻译。如张艺谋的战争史诗《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的南京,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3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该影片的英译名The Flowers of War就明显地表达了影片所围绕的主题思想。

在影片文化价值的传达中,中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受制于英语的文化。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之一也是要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与理解。2009年的国产电影《窈窕绅士》讲述了一个暴发户(孙红雷饰)因爱慕大明星而请求公关公司经理帮自己改造形象并成功的故事。该影片的英译名是My Fair Gentleman,套用了美国经典影片My Fair Lady的片名。该影片英译名既符合英语国家观众的文化习惯,又巧妙地传达了影片的内容,算得上是好的译作。

(三)审美價值

电影本身是一门影像艺术,电影片名的翻译同样要注重音意俱美,给观众以美的享受。片名的创译讲求摆脱原文片名的束缚,深入把握电影的思想美学内容,对影片进行新的艺术创造,以实现译语的审美价值。如影片《大城小事》的英译名为Leaving Me, Loving You,“Leaving”和“Loving”在音韵上实现了英语的头韵美,又在形式上实现了对照,可谓一举两得。而台湾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英译名为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通过“the Apple of My Eye”这一英语中表达心爱之人说法的习语实现了影片译名的审美价值。

(四)商业价值

电影是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备的艺术,在片名翻译时要考虑商业因素。因此电影片名在翻译时要注意语言的灵活与吸引力,引起英语观众的共鸣,激发其审美愉悦进而产生观看影片的欲望。商业价值的凸显就要求创译时要大胆创新,追求神似。如根据我国经典传说改编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其英译名为The Butterfly Lovers。此译名在传达影片爱情主题的同时,又利用其译名的玄幻色彩吸引观众眼球,使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获得第60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水晶熊最佳影片奖的香港影片《岁月神偷》,其英译名Echoes of The Rainbow就以彩虹的色彩斑斓表现了影片中平凡人生活的多彩,同时又暗含了历尽风雨终见彩虹的艰辛。片名以其独特的美来吸引英语观众,实现其商业价值。

三、创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创译法在中国影片片名翻译过程中真正的实现片名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商业价值,为影片的整体翻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运用创译法进行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的的过程中应注意那些问题呢?

(一)英译片名与影片内容的对等

创译法本身就是对影片名再创造的一个过程。这个再创造就要求译者立足于中文电影本身的内容与思想主题上,对影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提炼,以求最大限度的保留影片的文化价值和信息价值,忠实传递与电影内容相关的信息。避免在原语的环境、习俗中通俗易懂,能充分表达电影的名称,换成另一种语言后,由于情况、环境变了,变得很费解的现象。

(二)遣词造句,应用英语语言的艺术形式

从审美价值角度考虑,将中国电影片名译成英语时,要用英语语言的艺术形式传达中文电影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将美感经验传导于观众。翻译后的英语译名,要形成一种意境,吸引英语观众。在语言上,译者可以通过节奏、语调、韵律、重音等手段,使片名琅琅上口,优美动听,传达情感意义,增强审美效果。在结构上,译者可以选择词组进行片名的英译,尤其是英语表达偏爱的名词词组,以符合英语观众的审美。另外,还可以在英译片名中使用修辞手段,如头韵、重复、拟人、矛盾修饰等,也会使片名生动、鲜明,同时激发观众的审美愉悦。

(三)避开易引起文化冲突的差异

由于中英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对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的创译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避免这些问题。在思维模式上,中国哲学注重整体性、直觉经验型,而西方哲学倾向于直线型、逻辑实证型思维。在语言表达上,中国人强调概括、总结,而西方人崇尚简洁。另外,尤其要注意中西方在宗教习俗上的差异,片名英译时避免造成冲突,否则,不但影响片名的商业价值,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四、结语

中国电影的发展刚刚起步,而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更是任重而道远。电影片名的英译不仅仅是一项翻译工作,更是一项艺术创造。在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的过程中,既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又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的异同及翻译的可接受性,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实现英语片名与中文电影内容的对等。只有实现了影片信息、文化、审美、商业价值的英译片名才是真正好的译名,才能为中文输出电影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埃德温·根茨勒.当代翻译理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冯为兰.中西方电影片名比较与翻译[J]. 电影文学,2010(08).

[3]贺 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 外语教学,2001(01).

[4]李春梅.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文化适应[J]. 电影文学,2010(18).

[5]周海容.中文电影片名英译原则和方法研究[J]. 吉林省学院学报,2009(08).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作者:张亚楠

中文标题英译原则论文 篇3:

法律法规名称英译研究

摘要:法律法规的名称往往揭示了法律法规所要调整或规范的对象、主要范围或主要内容,故而至关重要,但目前鲜有学者对我国法律法规名称的英译进行探讨。在权威机构颁布的法律法规英译本中,法律法规名称的翻译在术语、语法及句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中西方思维、文化及心理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英文表述上的不同。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观之,法律法规名称的英译需正确选用术语、注重译入语的语法和句法表述习惯,尤其是参照外国法律法规名称的表达方式,方能最终实现我国法律法规英译的目的。

关键词:法律文本名称;英译;目的论;翻译策略

一、引 言 标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和中心所在,法律法规的名称是一部法律或法规最显著之处,它高度概括了法律法规所要调整或规范的对象、主要范围或主要内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难免有不少中国特色的表述,而该表述在英文中难以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因此,就法律法规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文体而言,其名称的英译就存在诸多难度。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法律法规的英译成为中国对外法律交流和贸易活动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很多法律都有英文版,但其名称的英译却不尽如人意。目前,法律文本翻译的研究作品不少 [1-3],却鲜有学者对法律法规名称的英译进行研究。本文拟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探讨法律法规名称的英译本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中、英表述习惯方面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哲学心理及文化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对我国法律法规名称的英译有所启迪,并最终有助于实现法律法规英译的目的。

二、我国法律法规名称英译的现状述评 我国的法律法规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一般只列明要调整的对象,最多在前面加上国别,如《中华人民共和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二是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主要由发布该法规的机构和所要调整的事项构成,包括规定、办法、通知、决定等,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政府法制办等三部门关于本市实施没收决定与没收款收缴分离制度意见的通知》;三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和颁布的司法解释(包括解释、规定、批复等),如《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笔者浏览了网上的法律法规英译本,发现其名称英译呈现出下列不足之处:

(一)法律专业知识欠缺,术语误译情况明显

在现行法律文本名称的英译本中,常见到使用“law”或“laws”来翻译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制定的法律。

例1: (a) Law on Licensed Docto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除文中特别注明外,本文所援引的例子来自:北大法律英文网(http://www.lawinfochina.com)、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zgrdw/english/law/ lawDBSearch.jsp)、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的英文版(http://www.npc. gov.cn/englishnpc/Law/Integrated_index.html)、宋雷法律英语网(http://www.falvtrans.com/index.aspx)。

(b)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the Continental Shelf(《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在翻译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的办法、规定、通知等名称时,常使用“measure”、“regulation”、“provision”、“procedures”等术语。

例2: Regulation on Administration of Sanitary Registration and Enrollment for Establishment of Food for Export(《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规定》)

例3: (a) Measures of the Custom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cer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Goods, Means of Transport, and Articles Carried by Individuals to Be Brought into or out of the Bonded Area of Outer Gaoqiao in Shanghai[4]

(b) Procedures of Custom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Control over the Goods, Means of Transport and Personal Articles Entering or Leaving the Shanghai Waigaoqiao Free Trade Zone[5]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王 建:法律法规名称英译研究在例3中,两者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的管理办法》的英译本,却在翻译“管理办法”时使用了不同的术语。

例4: (a) Provisions on the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of Price-related Violation (2010 Revision) (《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2010修订))

(b) Provis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Control of Radio (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制规定》)

在英美法系中,“law”泛指法律,其作为法律法规名称的情况极为罕见;“act”指由议会制定的法律,常用于法律法规的名称;从语义层面而言,“provision”一般指具体的条款或规定,并不表示规范性文件,很少用于法律法规的名称,而“procedures”也并不表示规范性文件而指有关程序。这些混用或者错误的表达可能导致读者(尤其是外国读者)产生理解困难,进而影响翻译目的之实现。

(二)语法错误比较普遍

对权威机构发布的法律文本的英译本进行梳理后发现,在名称的译文中,语法错误较为明显,包括冠词的不当省略、单复数形式混乱、介词误用等。

例5: (a) Regulation of the PRC for Controlling the Registration of Enterprises as Legal Persons

(b) Interim Provisions on Guiding Foreign Investment Direction

在例5中,除“regulation”应为复数形式、“provision”应改为“regulations”外,“regulation”后面的“controlling”、“guiding”这类v-ing分词可作定语。对此,可参考国际性公约如“Convention Establishing WIPO”(《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以及“Marrakech Agreement Establish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议》)的英文表述。因此,划线处的“for”和“on”实属多余,可以省略。

例6: (a) Regulations on Administration of AudioVisual Products(《音像制品管理条例》)

(b) Regulations on Administration of Technology-Introduction Contracts(《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

(c) Interim Provisions concerning Contract Period of Chinese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s(《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期限暂行规定》)

例6的三个句子中,都应在划线的单词前使用定冠词“the”。对此,可参照国际公约的表述,如“Paris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Property”(《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保护文学与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三)就句法而言,译文啰嗦,“机械对译”现象明显

由于受东方哲学、文化、心理等因素影响,汉语在表述上有异于英语的表述,这种差异在法律法规尤其是我国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表述中尤其突出,而其译文也颇具中国特色——在翻译时几乎都按照汉语的行文方式或思维进行处理,致使译文也带有浓厚的中国英语特色,不符合英语的常规表达习惯。

例7: Notice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Shanghai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on Transmitting the Suggestions on Deepening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Town/Township Water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f This Municipality Made by Shanghai Water Authority and Two Other Departments(《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水务局等三部门关于深化本市乡镇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

如此洋洋洒洒数近40个字的法律名称,几乎是按照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机械对译,导致阅读与理解困难。类似的例子举不胜数。

(四)译名违反同一性

法律法规翻译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准确性,因此要自始至终使用同一个表述,方能便于查找和保持确定性[6]。但在目前的法律名称英译中,对同一个词却有不同表述。

例8: (a)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the Coastal Economic Open Zones(1988)(《国务院关于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通知》)资料来源:北大法律英语网(http://www.lawinfochina.com/search/SearchLaw.aspx?Isfree=1&Department=1,2& Sxrq_e =20060101)。

(b) Provisions of the Custom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Control of the Goods Entering and Leaving the Coastal Opening Cities and Areas(《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沿海开放地区进出境货物的管理规定》)资料来源:http://www.chinahotelsreservation.com/china_law/PROVISIONS_OF_china_law_THE_CUSTOMS365.html.

例8中的“沿海经济开放区”就有“Coastal Opening Cities and Areas”、“Coas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两种译法,此外,该法规名称还有“Open Coastal Cities”和“Coastal Economic Open Zones”二种表达法。资料来源:http://www.china.org.cn/e-china/openingup/sez.htm. 在前面的例3中,同一部法规也有两个相去甚远的名称英译本。这些不同的表述莫衷一是,会让人误以为是两部法规。这将有损法律法规的严谨性,同时也增加了法律法规的查找难度,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三、翻译目的论及我国法律法规翻译的目的 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颠覆了传统的翻译原文中心论,创立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人类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法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在弗米尔看来,翻译时究竟应采取何种策略,是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换言之,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7],或者以Nord的话说,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拟采用的翻译方法(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8]。

我国出版法律法规英译本的初衷,无非是想让外国人了解我国的一些规定。早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行政法规英文正式译本翻译、审定工作的通知》就指出:准确、及时地将行政法规翻译成英文,对于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方便国内外各方面更加全面、系统、准确地了解我国的法律制度,履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的有关承诺,具有重要意义。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按照Vermeer的观点,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7],而且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法律法规英译本的读者或对象(即译本受众)可分为直接接受者和间接接受者,其中,英语国家和母语非汉语的其他非英语国家的读者为直接和主要接受者,而中国读者应被定位为次要或间接接受者。这就要求在英译法规名称时,不应为了照顾译文的间接接受者而追求译文语言的平易化;相反,应该使用较为刻板而正式的法律英语文体,与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以及世贸组织成员国的法律表达方式保持一致,方能全面体现原文的内容并达到预定的效果。

四、目的论指导下的法律法规名称英译质量改进策略 要实现翻译的目的,应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文本的功能。译文的目的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的功能能否实现,因此,在法律法规翻译时应考虑到法律文本的功能。根据Buhler对法律文本的三功能分法,即“informative function”(信息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表达功能)和“conative function”(意动功能),法律法规显然属于信息类语篇,尽管Buhler也认为法律法规具有意动功能[9-10]。

有不少学者在谈及法律文体的翻译时都强调法律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如“专业性、严谨性、准确性、等效性”[11],“准确性及精确性、一致性及同一性、清晰及简练、专业化、语言规范化、集体作业”[12],“公正性、准确性和合适性”三项法律翻译原则[13]。法律法规乃是专业性极强的一种文本,而任何法律的专业翻译都体现在实际性、有效性的语言结构上[14],这就决定了在翻译法律法规时应在术语和语法层面追求译文的准确性,而在表达模式层面应顾及到目的语的表述习惯,方能与译文读者心目中对法律文本的预期相吻合,从而达到法律法规翻译的预期目的。前文中法律文本的名称英译存在的缺陷,势必给英美法系的读者带来一种迥异于原文读者的心理预期,从而达不到对外宣传和交际的目的。因此,在翻译法规的名称时,应以译文读者为导向(reader-oriented)。具体而言:

(一)根据法律的效力及其制定部门选取表示法律法规的术语

如上所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一般应译为“Act”;而行政机构制定的法规或者最高司法机关出台的司法解释一般用“regulations”(由行政机构颁布的对法律进行解释和补充的文件,而且一般都使复数形式)、“ordinance”(条例)、 “decision”、“order”等表示。

例9:(a) Marriag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将其中的“Law”改为“Act”

(b) Regulation on Administration of Sanitary Registration and Enrollment for Establishment of Food for Export → 将“Regulation”改为复数形式

(c)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民法通则)→将“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改为“Civil Law Act”类似的表述在国外就有Family Law Act 1975(澳大利亚),Criminal Law Act 1977(英国),均非以“law”而以“Act”作为法规名称。

在例9(c)中,原译文让人觉得这是关于民法的基本原则,而非一部实体法。固然该法被冠以“通则”有其历史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法实际上就是规范平等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故译为“Civil Law Act”比较恰当。

(二)对于基本立法,可参照国外的惯常表述而使用并列结构

由于“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15],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英两种语言形式的差异。具体而言,英文中大量使用由动词派生的抽象名词或用名词词组表达汉语用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即动作、行为和状态等,这种情况在科技、法律、政治等文体中尤其如此[16-17]。因此,在翻译时不妨尊重英语的这种表述习惯。由于法律的调整事项或适用对象才是人们关注的重心,故而应凸显主题,方能让人一看就知道该法的内容。如前所述,目前,“Law/Regulation/Decision on/of …of PRC”已然成为我国法律文本名称英译的套路。

例10:(a)Law on Licensed Docto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该译文存在歧义,既可理解为是针对中国的执业医师而制定的外国法,也可理解为一部中国法)

(b)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the Continental Shelf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法》)

(c)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Territorial Sea and the Contiguous Zone(《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如前所述,英语的名词优势还表现在用名词(词组)直接作前置定语修饰另一个名词,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加显著 [18]。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习惯于用弱化动词和虚化动词结构来代替单个动词的直接表达,弱化动词和虚化动词以静态的形式间接地将动作概念娓娓道来,使英语呈静态特征。(参见:尹振宇.静态、动态的英汉对比与翻译[J].柳州师专学报,2008,(6):3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13,117.) 这种倾向在法律文体中尤为突出,英美法系的法律法规名称就多用名词并列形式表达。例如:

Food Export (FDA) Regulations(加拿大)

Crown Attorneys Act(加拿大的检察官法)

Commonwealth’s Attorneys Act(Kentucky 和 Virginia州的检察官法)

Real Property Attorneys Act, Public Attorneys Act (美国犹他州)

Patent Attorneys Act(奥地利)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Continental Shelf Act (1998)(美国)

Territorial Sea, Contiguous Zone, Exclusive Economic and Fishery Zones Act (Dominica)

Children and Young Persons(Care and Protection) Act 1998 (NSW)

Protection of Children (Scotland) Act 2003

Children and Young Persons (Protection from Tobacco) Act 1991

Veterinary Drug Evaluation Fees Regulations

上述这些法规均采用“调整对象+法”的模式,使表述简单而清楚,也有利于法律法规的查找。因此,针对这类偏正结构的法规名称,笔者建议在法律名称英译时,不防沿用英美法系的表述惯例,即用名词修饰名词作定语,一改我国官方译本中 “Law/Regulation/Decision on/of …of PRC”的啰嗦表述形式。因此,例10的三部法规可以分别改译为:

(a1) Licensed Doctors Act of PRC

(b1)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the Continental Shelf Act of PRC

(c1) Territorial Sea and Contiguous Zone Act of PRC

类似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可译为“Judges Act of the PRC”(笔者建议将“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缩写为“PRC”,或者将其省略,因一般情况下都知道这是中国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可译为“Public Procurators Act of the PRC”;“Regulations on Administration of Veterinary Drugs”(《兽药管理条例》可改译为“Veterinary Drugs Regulations”(因“regulation”就包含了“管理”的意思,因此在译文中没有必要再出现“administration”);例2中的“Regulation on Administration of Sanitary Registration and Enrollment for Establishment of Food for Export”也改译为“Food Export Sanitary Registration Regulations”(原译文中的“regulation”没使用复数形式);而《儿童福利法》(原译“Act on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也可改译为“Children Protection Act”。

(三)针对某部门发布却由另一部门转发或者某部门关于某事项的通知/解释/决定,亦可套用英美法系的格式表述

例11: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the 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on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Law in the Handling of Criminal Cases about Disrupting the Order of Management of Uniforms and Vehicle License Plates of Armed Forces(201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武装部队制式服装、车辆号牌管理秩序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例12: Notice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on Issuing the Guiding Opinions on the Sharing of Client Risk Information of Local CBRC Offices(2008)(《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银监局开展客户风险信息共享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例11和例12为司法解释、部委转发的地方性法规或行政性法规,这类法律名称在英文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述,故在翻译时甚为棘手,从上述译文就足见其繁复。在英美法系中,对某机构的下属机构发布的文件或通知,一般是根据不同的主题(subject matter),如发布者、调整事项等,对法规进行分类,以便于查找。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食品安全和应用营养中心关于膳食补充剂健康和教育法(1994)》为例:

U. 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 December 1, 1994

DIETARY SUPPLEMENT HEALTH

AND EDUCATION ACT OF 1994

上例中的法令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下面的食品安全和应用中心颁布,在行文时按照发布机构的大小进行排列,其内容也单列并采用突出的方式(全大写),在援引(citation)该法时一般只用其简称(short title)“DIETARY SUPPLEMENT HEALTH AND EDUCATION ACT OF 1994”而省略其发布者,读起来也就一目了然。再如: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For Immediate Release September 09, 2011

Executive Order--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Strategic

Counterterrorism Communications Initiative

这个法规的名称也是按照其发布机构的大小进行排列,而后是发布日期,最后是发布的内容,其结构与内容都非常清晰。

在英译中文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时,英美法系的表述模式确实可资参考,即按照“发布机构、时间、命令类型、具体内容”的顺序进行处理。因此,上面的例11可改译为: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the

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XX (month) XX (date), 2009

Interpretation--SPCIFIC APPLICATION OF LAW

TO CRIMINAL OFFENSES VIOLATING

THE MANAGEMENT OF UNIFORMS AND VEHICLE

LICENSE PLATES OF ARMED FORCES

即首先列出发布法规的机构名称(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其次列出发布该法规的时间,然后开始标明该法规的类型或性质(即司法解释,用黑体标示),并用破折号引出该司法解释的具体内容(用大写字母标示),其内容也就使人一目了然。类似地,例12也可改译为: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General Office, 2008

Notice--Printing and Issuing GUIDING

OPINIONS OF LOCAL CBRC OFFICES

ON THE SHARING OF CLIENT RISK INFORMATION

这样一来,本法规的发布者(银监会办公厅)、本法规的类型(通知)、通知的内容(印发某个文件)、拟印发的文件(《银监局开展客户风险信息共享工作指导意见》,用大写标示)等具体信息则颇为清晰。

五、结束语 法律法规的名称对了解和查找法律法规的内容甚为重要,因此,如果法律法规名称的译文在措辞上存在语法错误、术语选择有误、其行文与英美法系的惯常表述相去甚远,则不能为目标受众即英美法系的读者所理解,最终致使其心理预期落空。在法律法规的名称英译时,须考虑法律法规翻译的目的;要实现该目的,应选择正确的用于法律法规名称的法律术语,并避免不必要的语法错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受不同的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表达形式上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在英译法律法规的名称时,应遵循法律翻译的诸多原则,力求译文在词汇和语法层面上准确,还应尊重并参照国外的类似表述和习惯性表达方式,方能实现法律文本目标语在“能指”与“所指”上的完美统一,符合译入语国家读者的思维习惯,并最终有益于实现法律法规英译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戴拥军.“功能目的论”在法律翻译运用中的几个理论误区[J].当代经济,2007,(1):60-62.

[2]曲雯.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翻译的文化失真与补偿[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52-354.

[3]陈梅霞.功能翻译理论在女性主义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71-17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法规[G].英文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

[5] 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上海市新闻办公室.上海市涉外经济法规规章汇编(1982-1990)[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 李克兴,张新红.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08.

[7] Hans J. Vermeer. 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M].Heidelberg:TextconText Verlag,1996:78.

[8] Chir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9.

[9] M. SnellHornby. 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Amsterdam:Benjamins,1988:47.

[10]K. Reiss. Type,Kind and Individuality of Text[G]//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 NY:Routledge,2000:135.

[11] 熊德米.法律翻译的特殊原则[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2):129-133.

[12] 李克兴.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0.

[13] 杜金榜.法律语言特点和法律翻译[EB/OL].[2011-04-30].http://ielaw.uibe.edu.cn/html/faxuejiaoyu /20110330/15927.html

[14] 考夫曼.法律哲学[M].刘幸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70.

[15] 傅雷.致罗新璋论翻译书[G]//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521.

[16] 刘玲慧.静态与动态——英汉用词差异及其翻译[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1):72.

[17]王建.法律英语中的名物化结构及其汉译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6):38,39.

[18]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13.

作者:王建

上一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论文下一篇:绿化工作造林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