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的排比

2024-04-16

木兰诗中的排比(通用14篇)

篇1:木兰诗中的排比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6.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8.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9.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10.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2.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13.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对偶句推荐

1. 黑发不知勤学习/白发方悔读书迟

2.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3. 登高极目/览水送归

4.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5.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6.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无情对)

7. 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无情对)

8. 太极两仪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无情对)

9. 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无情对)

10. 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无情对)

11. 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

12. 谁曾将此楼一拳打破/我也在上头大胆题诗

13.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14. 君子之交淡如——水/醉翁之意不在——酒(黄伟涛个人很欣赏此联)

15. 未必逢凶化——吉/何曾起死回——生

16. 廪生抹围裙——斯文扫地/屠户戴顶子——杀气冲天

17.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回文倒顺)

18.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回文倒顺)

19.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回文倒顺)

20. 处处红花红处处/重重绿树绿重重(回文倒顺)

21. 东风恶。欢情薄。

22. 浮云富贵。粪土王侯。

23.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24.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2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6.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7. 夜饮客吞杯底月。春游人醉水中天。

28. 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载素冠。

29.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0.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篇2:木兰诗中的排比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有3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篇3:童诗中的美

每一首童诗里都藏着一个美丽的世界, 我们的眼睛, 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永远是最本真的颜色。艾青写到过,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这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们已经不小, 我们应该懂坚持的美;小岛在《月亮升起的地方》中写到, “月亮升起, 有鱼儿跃出碧光”,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 落于白桦树上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我们应该看到智慧的美。现代诗人讲述着美好的故事, 古代诗人也在时代的河流中给我们留下了美丽的贝壳, 王维在《春夜喜雨》中告诉我们他的欢畅, 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告诉我们他的江南情节。青山绿水, 蓝天白云, 我们看到的世界丰富多彩, 我们成长的环境充满关爱, 到处都是诗歌、是迷人的景色。生活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带着诗中美好的音符, 我们也许会领略到不一样的美, 感谢那些陪着我们成长, 给与我们快乐的诗歌, 希望在以后的时光里, 我们依然这样亲密、友好。

篇4:苏轼诗中的笑声

也有笑死的人,比如传说中的程咬金、牛皋,但那是“福将”,他们斗大的字也识不得一箩,可作别论。文人中第一个懂得笑的还是庄周,他说:

“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庄子·盗跖》)

可那是一种消极的苦笑,陶潜含着高深莫测的微笑过去了,接着来了个“呵呵”大笑的苏轼。——历史上很难找到这样的全才(多面手):他是诗人、文豪、学者、画家、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又是思想家。可是性格单纯得有如赤子。正如契诃夫说的:“越纯洁,越不幸。”这个在宦海的风波里颠簸了一生的失意人物,却总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除了开初在杭州、密州和徐州任上度过几年放浪湖山的诗酒生涯后,从四十四岁(一○七九)起,在湖州太守任上,就被御史弹劾,说他写的诗诽谤朝廷,下了狱。家里被搜了书稿,妇女们吓得要死,骂他:“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把他的著作都给烧掉了三分之二。可他在临行时还举了唐人杨朴老婆给丈夫送行的打油诗,引得妻子发笑,然后从容告别。这涵养也真不容易。可是一下到狱中,他也发慌了,在写给弟弟苏辙的诗里也带上了哭声,说自己是: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飞命如鸡。”

三个月后,好容易出了这“乌台诗狱”,却贬了官,做了黄州团练副使,他又恢复了向来的微笑,他笑自己:

“百日归期恰及春,余年乐事最关心。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人,却对酒杯浑似梦,偶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在同题的另一首诗的结尾,还善意地嘲笑了那为了请求替哥哥减罪而一样遭贬为筠州(今江西高安)监酒的弟弟苏辙:

“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予投檄到江西。”

到了黄州贬所,官吏们不敢接近这个“政治犯”,他仍然每天跟野老们过从,在溪山中浪游,还有诗给自己解嘲: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公家压酒囊。”

“员外”者,编余人员也。他却坦然处之,引做过水部郎官的历史人物何逊、张籍等为同调。其实这时他在政治上的处境已经是:

“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死生。”

而紧接两句接尾却还是这样拿饿老鼠寻“穷开心”:

“梦断酒醒山雨绝,笑看饥鼠上灯檠!”

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他被内调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重新走运了。但又外调,不久又下放,受到第二次弹劾,说他所撰制诰中“讥斥先朝”。于是又从颖州任上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地方更僻远了,他却还在诗中发豪语: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就又触怒了宰相章(这个两面派过去还是他的好友呢),说他:“放逐了,还睡得那么惬意。于是(在一○九八年)再被监送到当时未开发的蛮荒地带海南岛做琼州别驾,居昌化,连官屋都不许租住,他只好自己买地、盖草房,每日除了读书外,便背了个大酒瓢在田野间行歌,受到老婆子打趣:“学士当年富贵,如一场春梦”。他高兴地称她为“春梦婆”,而所写的诗也更为倔强了: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云风。”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样过了三年,他已六十五岁了(一一○一),遇上徽宗即位,这才得到大赦南归,回到江苏常州,接到允许“告老”的诏令,一个月后,就病死在客船上。

他就这样用笑声打发了他二十年来连串的灾难。

不但在诗里,就在给朋友的书信中,他也经常写出这“呵呵”的笑声。

这个笑的传统也许来自庄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能笑的思想家(有人说:哲学的价值就是教人笑自己!):穷得向监河侯借粮,又遭到推托,丢了面子,他还要说着诙谐的寓言来“回敬”;妻子死了,他还箕踞在地上敲着盆子歌唱。可是他的笑是苦笑,包含着对生活的厌倦。苏轼也有着他的旷达,却不象他的颓废。正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支持着他。这是什么力量呢?——是生活的魅力,他对生活的爱。

在生活中,他所爱好的事物比谁都多,那种兴致勃勃的程度谁也不能与之相比:他爱诗、词、文、论、书法、绘画,哲学、宗教;爱品茶、饮酒、烹饪、炼丹、气功、旅行;爱种植、辩论、打趣、采药、野餐;爱骑马、射猎、钓鱼、水利工程……这些都充实了他的生活。只在没事做、没朋友见面时他才会发烦。而他的朋友也如此多样:和尚、官僚、尼姑、妓女、医生、农民、道士、老妪、侠客、乞丐……正如他自己对弟弟苏辙说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连一度成为政敌的王安石,末次见面的友谊表现也还是那样真挚动人:“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生活对他施展了魅力,而他那种热爱生活的性格又对别人(朋友和后代读者)产生了魅力。他以微笑对待着生活,人们也以微笑接受了他的作品(诗、文、画、字),甚至于他的“东坡巾”和“东坡肉”。

篇5:木兰诗中反问的句子

诗的.最后一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雌雄双兔为比喻,说代父从军的木兰的装束、行为都令人难辨男女;甚至同他在一起的伙伴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时,在比喻中兼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加重了语气,增添了感情色彩。

篇6:木兰诗中的详略安排

二、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略)

三、军队征战生活(略)

四、还朝辞官(详)

五、与亲人团聚(详)

篇7:木兰诗中的对偶修辞手法

“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篇8:漫谈多恩:诗中的奇喻

约翰·多恩的比喻新奇, 独特, 从不使用毫无新鲜刺激的比喻来构思他的诗句。诗人们常把恋人比做玫瑰, 以求形似与神似。这种比喻引起的想象空间有限, 因此情感反应也有限, 读者不会为一个简单的比喻所缠绕深思, 更不会在沉静中反复回味。而多恩将恋人比做构成一个平衡世界的两个半球, 或圆规中的两条腿, 这种全新大胆的比喻跨越了陈腐过时的意象, 给读者想象力以鲜明的刺激, 造成了一种建立在惊讶之上的效果。这种惊讶的效果就是多恩的艺术魅力之一。我们的常识和生活经历告诉我们与爱情毫不相干的物体, 在他富有智力的揭示和对比中渐渐显露出在更深层次上的相同之处时, 我们被他的奇思妙想所打动, 并且进入到了没有想到而且从未经历过的美学境界。

多恩常从各种“新哲学”和日常生活中捕捉稀奇的事例, 在把两个属性截然不同的物体安置在一个语境中, 使两个物体之间的内在关系既贴切又隐秘, 使二物能在内容上彼此阐发, 《离别辞:节哀》可作代表作。此诗想象突兀, 意象奇特。诗中用了4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将眼泪比做洪水, 将叹息比作风暴。第二个比喻诗人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对应作为隐喻的核心。将离别比作庞大天体的偏移, 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离别的情感。第三个比喻把情人的分别比作将金子锤打成箔片。最后一个是以两脚圆规比喻一对情侣的微妙关系, 这也是多恩所有的比喻中最著名的一个。圆规的定脚是坚贞的象征, 而圆规的效果令人震惊, 因为我们无法立即感到其共同之处。然而这个迥然不同的意象却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并引导他进一步探询缘由。, 多恩强调了他与恋人的爱情不同世俗的爱情, 世俗的爱情容不得分离, 分离造成的结果是失去了感官上的欢乐, 而诗人的爱情却是一种渗透到对方心灵的精神上的爱恋, 因此不怕分离, 诗人追求的是一种”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灵魂之恋。由于圆规的双腿是互相牵动的, 圆规的一条腿动, 圆心就也会跟着倾斜, 由于圆心脚的坚贞, 另一只脚才能画出一个完美的圆。随着联想的展开, 读者会觉得这个意象不仅新颖别致而且非常的贴切, 这里, 圆规已成为灵魂的忠诚和爱情的完美的鲜明而具体的形象。

二、包罗万象的比喻

在多恩诗中, 含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如地球仪的制造、黄金煅造、航海新发现以及今天看来并不科学的东西, 如炼金术等。在《垂双泪》这首诗中, 一个意象与另一个意象汇合交融组成一个新的意象, 这个新的意象既有前两个意象的特点又有其新的特征。在诗的开始, 多恩写了两个意象:泪珠和恋人的肖像。将泪珠和肖像合二为一, 形成了一个新的意象———一个带有肖像的铸币。这个新的意象既有前两个意象的特征, 还隐含着双方的泪珠各自映照并反射出双方的肖像的意象, 泪珠上由于有了恋人的肖像因而才具有了宝贵的价值。接着多恩又抛出了意象群:圆球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地图。映含着爱人肖像的泪珠如同在一个圆球上画上了地图一样, 因此, 多恩又将泪珠比做地球。一个圆球和地图可以构成一个地球, 但一个地球不是一个世界, 当多恩把泪珠比成地球时, 泪珠里映含着的爱人的肖像才使得一个地球有了生命, 有了感情, 也有了眼泪。从而使一个无生命的地球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世界。依此出现的意象———泪珠, 肖像、铸币和地球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意象———一个世界。他们俩还在为分离而流泪, 泪水长成了一条河流, 溢满了整个世界。这条溢满了整个世界的河流是由映含着爱人肖像的泪珠汇合成的, 有多少滴泪珠就有多少幅肖像汇入了这条泪河, 而当泪河溢满了整个世界的时候, , 这些肖像也随之布满了世界。这首诗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情绪激昂, 但又有很贴切的意象交融并重叠在一起, 所有的意象全部是圆形的:泪珠、铸币、地球, 象征完美和团圆。这些比喻, 不仅表达了一个个单一的思想, 而且也传达给人们一系列复杂的思绪, 它们互相渗透互相缠绕, 形成了一种诗画结合, 诗中有画的完美艺术境界。可以说, 重叠和交融的意境在更大程度上抒发出蕴涵在始终的那种广袤, 深邃, 浑然天成的神韵和大自然中的万千气象。

简言之, 玄学派的诗人多奇思妙想。为了给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找到合适的表达途径, 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各种比喻, 大胆的把一些所谓缺乏诗意的东西写进了作品, 使他们担负起全新的情感联想, 让人耳目一新。而多恩的语言里更是充满了别具匠心的奇思妙想, 且笔法奇妙, 寓情感于理喻, 具有典型的玄学诗风。

摘要:典型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因其手法奇特, 比喻奇妙的诗而著称。本文重点分析了多恩中新奇独特的妙喻和包罗万象的比喻。

关键词:多恩,奇喻,新奇独特,哲理思维,包罗万象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英国诗史册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1.王佐良:英国诗史册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2].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02.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0

篇9:诗中有画诗中有禅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少年得志,很早即进入官场。早年颇有远大抱负,中年后因官场倾轧,灰心失意,经安禄山之乱后,思想更加消沉,欲求归隐而不可得,便过起亦官亦隐的生活。“退朝之后,焚香烛坐,以诵禅为事。”(《旧唐书·王维传》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每日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自得其乐。晚年则沉湎于佛家的恬静心境中,诗中的“禅”(即禅理、禅趣)更浓。

这首《过香积寺》是诗人的名作之一。诗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是“访问”“探望”的意思。

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足见诗人寄情山水的洒脱不羁的情趣。正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的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来到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是写人“入云峰”,实则是映衬出香积寺的幽邃深远。二、三两联,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先看三、四句,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隐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这钟声非但没有冲淡环境的安静,反而增添了几分“鸟鸣山更幽”的安谧。这钟声是从哪儿传来的呢?“何处”一词,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泉声咽危石”,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遏,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咽”字用得极其准确、生动。下一句“日色冷青松”,描写深山青松,树密阴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受到阴暗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寒冷的色调。“日色”本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表示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深刻而传神地表现出一种幽僻的感受,可谓新奇绝妙。赵殿成在《诗境浅说》中评论道:“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这一联,寥寥十个字,就把泉声、危石、日色和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泉声的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顿出。通过一番苦苦的搜索,诗人在天快黑时终于找到了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这里的“空”,正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的“空”,不能理解为一无所有,而是含有宁静的意思。诗人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不由想起一则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屡屡伤害百姓。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降服了毒龙,使其离潭而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也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俗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之人的欲望。

篇10: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词

卑鄙——【今义】品性低劣。【古义】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过——【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不超过。

3.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不必——【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不一定.

4.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不好——【今义】坏。【古义】不美丽。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古义】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从而——【今义】表顺接的连词。【古义】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7.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雀东南飞》)

处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古义】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从事——【今义】①做某种事情。②(按规定)处理。【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毛遂自荐》)

地方——【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③区域。④部分。【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10.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今义】①有业绩、有才华的。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古义】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非常——【今义】表程度很深的副词;【古义】意外事故.

1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感激——【今义】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古义】受感动而激奋。

1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更衣——【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讳饰的说法。

1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故事——【今义】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古义】先例、旧事。

1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豪杰——【今义】才能杰出的人。【古义】①有声望有地位的人。

16.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横行——【今义】行动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古义】纵横驰骋。

17.①因具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交通——【今义】①往来通达。②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义】①勾结,②交互相通。

18.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面出。((冯婉贞))

结束——【今义】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古义】整理好装束。

19.鞠躬尽瘁,死向后已。(《后出师表》)

鞠躬——【今义】弯身行礼。【古义】恭敬谨慎地

20.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今义】不抽象,不笼统。【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区域。

2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会计——【今义】管理帐目收支等财务工作的人。【古义】会,聚会;计,商议。

2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五人墓碑记》)

慷慨——【今义】①大方,不吝啬。②充满正气,意气激昂。【古义】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24.①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优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可怜——【今义】①值得怜悯。②不值一提。【古义】①可爱。②值得同情。

2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开张——【今义】商店开始营业。【古义】不闭塞,广泛。

26.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老大——【今义】同辈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古义】年龄大。

27.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柳敬亭传》)

南面——【今义】南方,表方位。【古义】南,向南;面,面对,朝向。

28.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烈士——【今义】为正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古义】指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

29.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指宫妃)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美人——【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指美貌女子,也可特指歌伎、宫妃。

30.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进——【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古义】前,走上前;进,献上。

3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

32.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其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古义】①它的果实。②那实际情况。

33.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天——【今义】秋季。【古义】秋,秋天;天,天空。

3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妻子——【今义】配偶(女方)。【古义】妻和子女。

35.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肉食——【今义】肉类食物。【古义】食肉。“肉食者”,指生活优裕的大官。

36.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今义】山东省。【古义】指战国时秦国殽山函谷关以东的楚、赵等六国。

37.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束手——【今义】无办法,与“无策”连用。【古义】投降。

38.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睢不辱使命》)

虽然——【今义】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古义】虽然如此,尽管这样。虽,虽然;然,如此,这样。

39.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论——【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40.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牺牲——【今义】为正义而死。【古义】作为祭品的牲畜。

41.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茼列传》)

宣言——【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的文告。【古义】公开扬言。

4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学者——【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求学的人。

43.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往——【今义】过去。【古义】从这里起到那里。

44.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殷勤——【今义】热情而周到。【古义】关切、问候。

4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因为——【今义】表原因的连词。【古义】于是写作了。

46.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有意——【今义】有心思;故意。【古义】有某种想法、打算。

4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约束——【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古义】盟约。

4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荷纂丈人》)

丈人——【今义】指岳父。【古义】老人、长辈。

49.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群英会蒋干中计》)

丈夫——【今义】妻之配偶。【古义】男子。

50.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古义】指给人看。

51.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

智力——【今义】指人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古义】智慧和力量。

5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今义】当中。【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

5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如,

5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祖父——【今义】父之父。【古义】祖和父,祖辈和父辈。

5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56.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

57.①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②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往往——【今义】常常;【古义】①处处。②时常,常常。

5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鱼肉——【今义】鱼的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59.①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

②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春秋——【今义】①夏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②一年。

60.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

留意——【今义】当心,注意;【古义】考虑。

61.①先生举手击狼(《中山狼传》)

②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举手——【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古义】①动手。②告别时的动作。

6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口舌——【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古义】口和舌,指说话。

63.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论贵粟疏》)

不避——【今义】不躲开;【古义】不次于。

64.宁可致意耶?(《柳毅传》)

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把自己的心意表达于人。

65.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②重念蒙君实现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

反复——【今义】重复;【古义】①扭转形势。②书信往返。

6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从容——【今义】不慌不忙;【古义】文采华丽,纵横华丽的言辞。

67.倒也便宜。(《林黛玉进贾府》)

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古义】方便。

68.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

无赖——【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古义】活泼好玩。

69.吾祖死了早,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于是——【今义】承接连词;【古义】在此。

70.吾状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

7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以为——【今义】认为【古义】以,把;为,当做

7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篇11:木兰诗中的多音字辨析

(tiě)军帖

(tiē)帖花

2、著:

(zhuó)著我旧时裳

(zhù)著作

3、骑:

(jì)胡骑

(qí)骑马

4、燕:

(yān)燕山

(yàn)燕子

5、宿:

(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

篇12:木兰诗中顶真

2.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古典诗词中顶针手法

顶针是古典诗词常见的修辞艺术手法,其基本格式是用上句末尾的字词移作下句开头的字词。若用一连串的顶针的句子首尾相连,就构成了连环套般的结构形式。更有在组诗的连章之间,以整句的形式构成顶针,首尾相连,蝉联而下,构成一种大连环,这又被人称为连环法。顶针连环,使得诗中结构严密,环环相套,一气流转,音韵和谐。

一、比邻断续式

在相邻的句间某处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或在断续处采用顶针修辞的现象。

汉代无名氏《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起头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作者借著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中的“远道”,“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中的“梦见”,以及“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中的“他乡”,都是修辞技巧中的“顶针”句法。这样的连缀句子的方式,使得全段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音乐性,体现了绵密的.情思。“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运用了起兴和对比的手法,写女子寒门独居,表现其孤独和凄凉的感情。最后一段,情节发生了转折。忽然有客从远方带来丈夫木质双鲤鱼夹封的信函,呼儿差封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而在书中也获得了远方传来的,对她坚定不移的情意。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文字质朴自然,情感真切悠远。

二、通篇连环式

通篇运用一连串的顶针句环环相套的这种形式,称之为通篇连环式。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这是一具有民歌风味的诗作,诗中紧紧抓住白云这一形象,展开情怀的抒发。白云自由不羁,高举脱俗,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从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起,这朵白云便与他形影不离,随他渡湘水随他入楚山里,直到末句“白云堪卧君早归”,祝愿他高卧白云为止,可以说全诗从白云始,以白云终。读者似乎只看到一朵白云的飘浮,而隐者的高洁,隐逸行动的高尚,尽在不言之中。句式上又多用顶真修辞手法,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增加了音节的流美和情意的缠绵,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

三、连章蝉联式

连章蝉联式是指在组诗中,下一章的首句与上一章的末句构成顶针,蝉联而下,直至末章的形式。

王安石《忆金陵三首》

覆月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

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

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舟。

篇13:论杜甫诗中的妻子形象

一、杜诗中的妻子形象

(一) 闺中怀人

杜甫生逢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年, 杜甫得知肃宗即位于灵武, 于是他只身西上想投奔行在, 不想途中被叛军虏获, 押送至沦陷中的长安。《月夜》即作于至德元年八月中秋羁居长安时:“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诗人在月夜下怀念妻儿, 也设想妻子在月夜中想念着他, 塑造的形象十分动人。在这中秋佳节合家团圆的时候, 妻子杨氏却只能独看鄜州月。她和丈夫失去联系多时, 非常担心丈夫的安危。妻子看月并不是在欣赏自然风光, 而是对着皎皎明月起了相思。“忆长安”, 忆往昔的甜蜜, 而孩子尚小, 根本不能为杨氏分担忧愁。言小儿女“不解忆长安”即是言妻子在忆长安。从前相依相偎赏月的情景和此时的“独看”一对比, 尤衬出妻子的忧愁和相思。短短几句诗, 杨氏闺中怀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757年的寒食节, 杜甫又做过一首《一百五日夜对月》。节日里夫妇却不能相守在一起, 羁居长安的诗人泪如红蕊, 居住别处的妻子青娥微蹙, 那挡住月光的桂树让诗人忍受不了, 甚至有想要砍去月桂树的念头。他觉得此时的他们只有像牛郎织女一样等待着七七相会的那天。诗中满是深情, 妻子对诗人的深情, 诗人对妻子的深情,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两缕情思和着月光, 更让人倍感惆怅和辛酸。

(二) 历尽苦难

杜甫因为战乱或为官的原因辗转多地, 难有安定。妻子也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逃难》云:“五十头白翁, 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 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 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 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 回首共悲叹。”从中可见杜甫及妻子的苦况。在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记载:“夫人弘农杨氏女, 父曰司农少卿怡, 四十九而终。”[2]杨氏的父亲是司农少卿, 官阶四品, 杨氏是官家小姐, 从小养尊处优, 而诗人家里经常是一贫如洗, “入门依旧四壁空, 老妻暏我颜色同。”四壁空空, 可妻子杨氏却没有抱怨和不满。

诗歌《北征》里, 诗人详细记录了回家省亲的经过。当诗人风尘仆仆赶回家后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经年至茅屋, 妻子衣百结”, “床前两小女, 补缀才过膝”, “瘦妻面复光, 痴女头自栉”。生在官宦之家的妻子此刻却是鹑衣百结, 消瘦憔悴, 儿女也穿着极不合体的衣服。这样的相见场面几欲让人潸然泪下。“衣百结”和一个“瘦”字正是妻子受尽磨难, 饱含沧桑的体现。长年的辛苦和营养不良导致她消瘦而面无光。杨氏这一形象可以说同时也是乱世中中国古代广大受苦受难的劳动妇女的一个缩影。

与《北征》为同时之作的《羌村三首》更是让人体会到经历了战乱的亲人们在乍然相见之下不敢相信的那份心酸与心痛。诗歌一开头描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田家图画, 而当诗人真正到家了, 相见的那一幕却是令人无比的心酸。“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 妻子和孩子, 奇怪杜甫怎么还活着, 这个突然而至的眼前人到底是人是鬼?吃惊良久才忍不住拭去流下的眼泪。诗中最后两句尤其感人,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 夜已深, 夫妻二人却秉烛相对而视。兵荒马乱, 人命危浅, “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 彼此以为此生再无相见机会, 可是现在见到了, 却真是“犹恐相逢是梦中”。[3]夫妻二人饱受战乱之苦, 特别是妻子, 长期担忧丈夫的安危, 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对于受尽磨难的妻子, 杜甫说过“何日兵戈尽, 飘飘愧老妻”, 他的心里也感到非常内疚。

在那个年代, 夫妻一别就是永别的情况应该很多, 能否继续生存下去, 是不以自身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即是一部诗史.战乱在人民心中所造成的不可弥补的伤害在诗中得到了显现。《羌村三首》不仅表现了战乱和别离给诗人妻子带来的伤痛, 更反映了战争阴影笼罩下普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使杜甫诗无愧“诗史”的称号。

(三) 相濡以沫

在杜甫一生中, 杨氏与他同甘共苦, 相濡以沫, 陪他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光, 帮他分担了许多痛苦。《逃难》云:“妻孥复随我, 回首共悲叹。”《飞仙阁》中诗人表达了对妻子的愧疚, “叹息谓妻子, 我何随汝书。”《寄题江外草堂》:“偶携老妻去, 惨淡凌风烟。”这些诗几乎再现了诗人夫妇的颠簸困苦的生活, 杨氏不仅和杜甫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而她的善解人意, 体贴知心, 也赢得了杜甫对她的尊重, 使她成为可以分享诗人喜怒之人。

在诗人生活相对安定的日子里, 也可以窥见诗人与妻子情爱甚笃, 一家子其乐融融的情景。“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 这是诗人生活比较平静的一段时期, 有妻子画纸为棋作为消遣, 有孩子敲针钓鱼来娱乐, 这种欢乐融洽、生气勃勃的家庭生活对于久经漂泊的杜甫来说尤其可贵。杜甫在成都定居时, 也曾与妻子一同泛舟, 《进艇》云:“昼引老妻乘小艇, 晴看稚子浴清口。”又云:“俱飞蛱蝶元相逐, 并蒂芙蓉本自双。”暗指诗人与妻子恩爱情深, 相濡以沫。艰难的日子里夫妻俩同心协力一起度过, 清闲的岁月中二人相敬如宾, 琴瑟和谐, 共享天伦之乐。

(四) 知书达理

杨氏不仅仅作为杜甫生活上的伴侣陪杜甫度过了许多时光, 她还进入了杜甫的精神世界, 成为可与之分享思想和情感的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这种喜悦欢快的心情在杜甫的诗中比较少见, 久望叛乱平息的杜甫忽然听到官军直捣叛军老巢的消息时欣喜欲狂, 就连一向为生活所困的妻子此时也没有了愁容。妻子为什么听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与丈夫一样的高兴呢, 那就是她对丈夫的理想和追求是十分理解的, 她懂得丈夫的快乐, 所以她也能和诗人一起分享这份喜悦之情。

杜诗中多次提到杨氏是一个知书达理、情趣高雅、有文化修养的人。《江村》云:“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可以看出官家小姐出身的杨氏棋画皆工, 有着良好的教养和书香气质。杨氏能读懂杜甫的诗篇, 读懂杜甫的心理, 在精神上能够追随丈夫左右, 可以说她不仅是杜甫的妻子, 更是杜甫的知音和精神支柱。

(五) 深爱孩子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言道:“老妻寄异县, 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 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 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 无食致夭折。”杨氏带着孩子寄居异地, 风雪隔断了一家十口。当杜甫终于回家了, 却“入门闻嚎啕”, 他年幼的儿子由于饥饿已经夭折, 那嚎啕大哭的声音就是他的妻子发出的, 失去孩子使作为母亲的杨氏极为悲痛, 这一家人的惨状甚至让“里巷亦呜咽”。杨氏所承受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折磨, 更是精神上的摧垮。杜甫认为自己“所愧为人父”, 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可知杨氏一人承担了两份责任:抚育儿女, 撑起家计。她眼睁睁地看着幼小的孩子在自己面前饿死却无能为力, 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 是多么残忍。《发阆中》:“女病妻忧归意急, 梨花锦石谁能数?”此时杨氏也是一个为病女担忧的母亲, 她对女儿病情的担忧, 对归期漫长的焦虑被刻画得生动形象。

杜甫不能说不爱孩子, 可是在他的孩子饿死以后, 他却能控制住自己的悲伤而把这种感情推广到对广大贫苦百姓的身上。这种情怀无比崇高, 可是却让人觉得少了几分人情的味道, 更近圣人的境界, 而杨氏在这些诗篇中, 毫不掩饰对孩子的爱, 对夭折的孩子的悲痛, 对生病的女儿的关心, 让人更觉得真实, 更能体会到一个母亲的心理。

“骥子好男儿, 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 诵得老夫诗。世乱怜渠小, 家贫仰母慈。” (《遣兴》) 乱世中, 父亲外出音信全无, 只能仰赖母亲。这里不仅仅表现了杜甫对孩子的愧疚之情, 也表现了对妻子杨氏的信任。“家贫仰母慈”, 表现了杨氏作为一个母亲的慈爱形象, 以及她在照顾家庭, 抚养孩子方面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江村》) “昼引老妻乘小艇, 晴看稚子浴清口。” (《进艇》) 等描写日常生活场景的诗都表现出了杜甫夫妇对孩子的疼爱之情, 在诗中那些寻常的生活场景中, 杜甫和妻子杨氏像是中国千百年来对孩子疼爱有加的普通的父亲和母亲, 那份寻常人家的天伦之乐, 实在是令人羡慕不已。

二、杜诗中妻子形象的价值

(一) 表现了杜甫民胞物与的情怀

在杜甫眼里, 妻子常常和那些贫苦的老百姓一样, 都是被压榨的人民, 她是社会生活中苦难的一个个体, 她的遭遇映照出亿万苦难的人民。“入门依旧四壁空, 老妻暏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 叫怒索饭啼门东”。 (《百忧集行》) 家徒四壁的房子, 饥饿难耐的孩子, 在杜甫眼里这一切都能让他想到那些命运更为悲惨的百姓。这种民胞物与的品质, 使他常常关注像妻子一样的女性, 写下了《新婚别》中那个刚刚新婚却不得不和丈夫分别的坚强的少妇, 《垂老别》中“卧路啼”的“老妻”, 《石壕吏》中年老力衰还要出征做饭的老妪等大量以贫苦女性为主角的诗篇。可以说, 这些妇女身上都有妻子的影子, 或者说, 他的妻子在诗篇中的形象正是那个年代千万妇女的缩影。

“入门闻号咷, 幼子饿巳卒。吾宁舍一哀, 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 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 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 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 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 因念远戍卒。”当诗人得知自己的孩子被饿死的时候, 尽管悲痛, 但他认为自己身为一个小官, 还有免赋税兵役的特权, 而那些普通的老百姓遭受的磨难更大。他能够推己及人, 在自己家庭不幸时, 联想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 这即是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逃难》、《北征》、《羌村三首》等诗不仅表现了战乱和别离给诗人妻子带来的伤痛, 更反映了战争阴影笼罩下普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从诗中刻画的妻子的生活状态可以间接地了解到当时整个社会的状况。

杜甫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他描写的妻子的经历不仅仅是她个人的, 也是对人民疾苦的反映, 这造就了杜甫笔下妻子的与众不同, 既是个体, 也是社会的缩影。

(二) 表现了杜甫对妻子的深情

杜甫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在多首诗中都得到显现。杜甫不仅在诗中倾诉他对妻子因别离而生的相思和牵挂, 更渗透出对跟着自己吃苦的妻子的心疼和愧疚。杜甫写妻子, 没有过多的容貌形体描写, 而以他一贯的写实手法把妻子塑造入诗, 每一句涉及妻子的字眼都能让人体会到杜甫对妻子的感情。他不是在诗中直接写自己对她的感情, 而是通过大量的事件来塑造妻子的形象, 使杨氏的形象在诗中真实朴素而又优美。并且诗人对妻子是又敬又爱的, 跟以往齐梁诗人对女性的不尊重和轻视有很大区别。如杜甫年老多病时“老妻忧坐痹, 幼女问头风”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 , 描写妻子对自己疾病的担忧, 把那种相濡以沫的老年情感展现得十分真切。梁启超曾说杜甫是“情圣”, 确是至评。[4]

摘要:史书对杜甫的妻子并没有过多的记载, 可在杜诗中却可以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女性形象, 特定的年代和特殊的身份使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妻子形象,形象价值,文学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辉斌.唐代诗人婚姻研究[M].群言出版社.2004 (1) :2.

[2]华文轩.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 第一册[M].中华书局.1964 (1) :15.

[3]晏几道的《鹧鸪天》.

篇14:浅析苏轼诗中的趣味

例一:“水枕能令人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二)》苏轼)这两句既显示出妙趣又饶有情趣。人们都读过杜甫“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如今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山真能俯仰吗?诗人认为是能的。那理由就在“水枕”。什么是“水枕”?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仿佛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示出一种妙趣来。“风船解与月徘徊”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好像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稀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了,那就生出了新意。是的,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不知是月亮引起了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呢?假如说,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使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确实,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使人产生许多问号,似乎其中包含了什么哲理,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才是。如此说来,这句诗岂不是饶有情趣吗!

人们常说:“风马牛不相及”。假如能把一些本不相及的东西拉在一起,那又如何?读了苏轼这句话,也许会有些启发吧。

例二:“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杨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苏轼)这是全诗的开端。句下作者自注说:“来诗云与杭争雄。”原来苏轼知颍州前,曾知杭州,并在那里疏浚了杭州西湖,所以赵的诗里有与杭州西湖争雄的话头。这也许是赵的一点幽默吧!作者便接过来以一个更加风趣的回答发端。苏轼以道、佛两家思想作答。一二两句取道家齐物论思想。《庄子·齐物论》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下。”秋毫怎么为大,太山倒为小呢?原来,从齐物论观点看来,“物量无穷,”大小只是相对而言。太山是大可是比起更巨大的事物来, 又为小;秋毫是小,可是比起更微细的东西来,又为大。所以太山、秋毫两者在大小序列中都是“无穷”的,至于称巨道细,那不过出在“相形”即相较范围中而已。大小如此,高下又何尝不是如此,又分什么杭、颍的雌雄呢?第三句取佛家思想。大千,也称三千大千世界,佛家用以称谓广大世界,《法华经》言,每一大千世界历劫则碎为一微尘,所以说:“大千起灭一尘里”。大千世界至为广大,也不过起灭于一尘之中,杭、颍二湖不过大千世界中微乎其微的东西,又争什么高下呢?所以从道家思想看也好,从佛家思想看也好,都“未觉杭颍谁雌雄”。

这个开头极妙,它以一个富有哲理的大议论凭空喝起,突兀有势,摇人心目,为全篇增神。翁方纲说:“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妙境在实处。”如果说虚宜于神,那么实则宜于趣。

以上列举分析了苏轼部分诗句中的趣味,还有很多趣味横生的诗句很值得我们去阅读品味,如:“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中的“野趣”;“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中的“意趣”;“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中的“风趣”;“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中的“奇趣”……

钱基博曾说:苏轼“好为嘻笑,虽羁愁之交,亦出以嘻笑,萧然物外,逸趣横生,栩栩焉神愉而体轻,令人欲弃的事而从之游焉。”因此,要使自己的诗文就写“趣”上有所造诣,必须喜于观察琐事微物,深深妙理,巧妙构思,触景生情,创设意境,乐于找趣才是。

上一篇:妇产科护理质量管理下一篇: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需要走哪些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