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英译过程双层单位构建

2022-09-10

唐诗是中华语言文化的大成, 唐诗翻译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传播的成败。针对当前唐诗翻译理论与技巧存在争鸣的现状, 作者结合语篇语言学, 文体学和翻译学理论, 探讨唐诗的翻译单位, 文化传真策略和语言转换方法, 提出了唐诗翻译过程的双层构建。

1 笔者的文学语篇翻译单位观

在翻译单位命题提出之前, 翻译界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似乎都将目光投到了翻译的结果上。如从严复的信达雅, 到钱钟书的化境, 到许渊冲的音美形美意美等等。笔者的观点是文学语篇翻译需要单位, 这个单位应该是宏观与微观两个次级单位的结合。

所谓宏观单位, 就是文学语篇作为一个被翻译处理整体所体现或包含的文化因素和韵味。其中包括文风、笔调、情调、意境、style、genre等等。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共存和繁荣。按照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文努提 (Lawrence Venuti) 的说法, 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 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1]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Venuti, 1995:19~20) 。为有效传播异域文化, 经过多年的研讨和争论, 学界基本认可了异化是文学翻译的正道。因此文学语篇宏观文化信息单位在翻译过程中应当被整体传递。

但是宏观的翻译单位只是为翻译的最终目标和翻译作品的评估指明了方向, 具体的翻译操作总是词、句、段、篇内的事情。Newmark说:“篇章翻译, 其操作大部分都发生在词词汇单位搭配词组小句及句这些层次上——很少发生在段落, 从不发生在篇章上。” (Newmark, 1988:55) 。因此还必须找出语篇内的微观翻译操作单位。李运兴教授的语篇翻译理论为此提供了途径。他认为文学语篇翻译应建立层级体系。

即语篇翻译:

决策层级 (篇章-次篇章-句群) 。

操作层级→信息单元 (句-小句-词组-词) (李运兴, 2 0 0 5;4 1) 。

由此可见, 文学语篇的翻译技巧就是信息单元转换的技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准确巧妙地传递原汁原味的源语文化特质。笔者认为, 只要能够达到此目标, 任何语言符号转换技巧都可以应用。在这个层面可能会有直译﹑意译﹑归化﹑异化﹑诠释﹑融合﹑阻断甚至音译等等。而在翻译信息单位的联合体的时候, 更多的情况是多种技法同时应用。一句话, 在翻译的微观层次是无数技巧的杂合 (hybradization) 。

2 唐诗翻译单位初探

唐诗是典型的汉语文学语篇, 翻译唐诗必须遵循宏观单位和微观单位结合的原则。

唐诗的篇幅一般都较短 (绝句、律诗居多) 每一首唐诗都应该是一个由数行汉字构成的文化单位。最为汉语文化的精粹, 唐诗翻译就应该把唐诗文本中的文化韵味传递过去。当然, 我们不能说汉语文化是唐诗的翻译单位, 因为这个概念太笼统, 不能指导翻译过程的实现和翻译结果的评估。那么, 怎么寻找出唐诗的翻译单位?作为特殊形式的古汉语, 唐诗没有明确的句段之分, 绝大多数的唐诗一气呵成, 断章取义把它们分解成句或段来寻找翻译单位只会使唐诗支离破碎, 面目全非。

中华文化在唐诗中的精髓体现在它独特的意境上。翻译古诗“言气质, 言格律, 言神韵, 不如言境界。有境界, 本也。气质、格律、神韵, 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也” (王国维语) 。意境指的是“文学作品在其读者脑海中所引起的整体审美感应……本质在于其所带来的自由联想……根据认知的典型和基本范畴理论, 古诗的审美本质在于它的意境, 由此意境也应是古诗的翻译单位。” (刘建华, 2004:4) 意境是中华文化在唐诗语篇中的体现, 是在汉语文化语境指导下的诗的超语言、超文本美感。为了促进文化交流, 传播中华文化, 唐诗语篇翻译要坚持异化, 即保留和移植其特有的意境。这就是笔者对唐诗翻译宏观单位的分析。

唐诗翻译操作的文本信息单位与其说是诗中的词句, 还不如说是其中的文化焦点。根据彼得纽马克 (Peter Newmark) 的文化焦点理论, 结合艾文左哈尔 (Even-Zohar) 的文本素理论, 得出“唐诗翻译的文化焦点在意象﹑风格﹑典故和文化词等几个方面……文化焦点在唐诗语篇中的融合是构成独特的唐诗意境的基本因素。” (刘晓明, 2 0 0 7:4) 。

对于语言层次的唐诗翻译操作, 根据李运兴教授提出的语篇信息单位和语篇翻译操作单位理论, 作者认为在唐诗英译的语篇重构过程之中, 必须考虑具体语言的差异, “以语篇的词位 (lexical unit) 作为转换的出发点, 在语篇内语言符号的具体转换过程中杂合包括归化异化在内的多种翻译手段。语篇间语言符号的转换要有效服务语篇外文化的传递。词位转换必须兼顾目标语使用者的接受能力和习惯, 使目标语篇衔接连贯, 并且在文化实质上等效于源语语篇, 达到音美﹑形美和意美的最佳结合。” (刘晓明, 2007:4) 。

3 唐诗英译双层次构建原则

一些外国评论家认为中国唐诗只是“一大套秀丽如画的陈腔滥调, 谈的是秋天、老年、离别、月下饮酒, 毫无智性内容”。 (赵毅衡, 1985) 出现这种评论的原因归咎于在翻译过程中只传递了微观的信息单位, 而没有将宏观的文化单位——意境传递过来。这种翻译割裂了汉语文本和文化, 是一种失败的翻译。笔者认为唐诗翻译是动态的语篇过程。译者应有语篇意识, 即“在翻译研究及实践中始终强调篇章在交际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一体性……以语篇的交际功能交际意向统辖对语篇诸层次的观察和研究。” (李运兴, 2005:19) 。笔者由此构建出唐诗翻译的过程框架 (如下图) 。这是一个双层次并行的系统。按照这一方式翻译唐诗, 能够将语言与文化, 宏观与微观, 策略与手段较好地定位与结合, 为唐诗翻译提供机制。

策略:异化。

宏观层次:意境→文化传真→意境。

过程: (中华文化←→唐诗文本) →翻译→ (英语文本←→中华文化) 。

微观层次:中文→语言转换→英文。

手段:杂合。

奈达在1974年, 《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认为“翻译远远不仅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技术, 而且真正理想的翻译说到底是一门艺术”;笔者提出的唐诗翻译的双层次构建就是尝试对“科学”, “技术”和“艺术”这三个方面进行融合。在笔者的翻译实践中也遵循了这一原则框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文学语篇翻译并存宏观的文化信息单位和微观的语篇信息单元。翻译过程中, 宏观文化单位要整体转换, 微观单位要多种技巧杂合转换。唐诗翻译是动态的语篇过程, 目标是意境传递, 方法是文化焦点词位的转换。合理的唐诗翻译过程应有一个双层单位的框架。

关键词:翻译单位,唐诗,意境,双层单位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Hall, 1988.

[2] 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 s Invisibility: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eldge, 1995.

[3]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 刘建华.古诗意境英译分析[D].吉林大学, 2004, 5.

[5] 刘晓明.哲学角度论唐诗翻译双层次归化异化[D].合肥工业大学, 2007, 6.

[6] 赵毅衡.远游的诗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上一篇:建筑供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下一篇:工程机械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匹配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