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菜谱英译论文

2022-04-17

摘要:中式菜名英译方面的研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提出中式菜名英译的必要性,并结合中式菜名文化和语言特点分析菜名英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结合中餐菜名的特点,探讨菜名英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期使中式菜名英译体系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式菜谱英译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式菜谱英译论文 篇1:

浅析中式菜谱名称的英译

[摘要]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中式菜肴是世界三大流派之一。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如何做好菜谱的英译工作、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这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例阐述了中式菜肴名称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并指出了掌握一定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式菜肴名称 菜谱翻译 刀工 烹饪方法 跨文化交际知识

一、引言

中国人历来对食文化偏爱有佳。“People regard food as their prime want, and food safety is a top priority.”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可以品尝到色香味俱全的中国食物。但很多老外对星级酒店提供的菜谱英译大为吃惊。如笔者在《北京晨报》看到的一个有关菜肴翻译的消息:“口水鸡”被译为“流着口水的鸡”;而“童子鸡”译为了“没有过性生活的鸡”;“鱼香肉丝”被译为“鱼和肉丝”,结果老外在吃饭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鱼在哪里。这样的蹩脚翻译只能使外国人品尝美食的欲望大打折扣。因此一份清晰明了而又不失文化韵味的菜谱不仅可以起到提升品位的作用而且也宣传了中国的文化。

二、刀工及烹调方法的英译

在中国的厨艺行业流行“七分墩,三分灶”的说法,就是说厨师的七分工夫在菜墩上,其余的三分工夫在烹调技法上,由此可见,刀工非常重要。事实也证明同样的原材料采用不同的刀工而成的形状其口感也的确不同。

1.刀工主要有以下几种。

切丁 dicing,切片slicing,切丝filleting,切碎 mincing,切菱形 diamond cutting,去骨boning,去皮scaling。

2.烹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炒 stir-frying;sauté,煎pan-frying,爆(溜)quick-frying,炸deep-frying,其中还分为干炸(dry deep-frying),软炸(soft deep-frying)和酥炸(crisp deep frying)。烧 braising ,红烧braising with soy sauce,煮 boiling ,煮还可以分为涮(to boil instantly),掸(blanch),快煮(quick boiling),煲/炖/煨/焖/卤 simmer;stewing,熏 smoking,

烘烤铁烧“烧烤” to roast指的是在明火上直接烤,如“烧烤乳猪” roast suckling pig;“烘烤” to bake是在密封的容器中烘烤,如烘面包;“铁烧” to barbecue,是放在铁架上烧烤,还有“铁板烧/炙烤” to broil,“干烧”dry braised,“叉烧” spit-roasted,“肉串签”skewer, “盐烤”salt-baked,如“盐焗鸡”salt-baked chicken。

三、菜名的命名方式及翻译方法

菜名是菜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功能和推销价值,可以说一个菜名背后就是一段故事。关于中式菜名有很多种分法,如写实型,写意型等。笔者倾向于简单地把它们分为普通组合型和文化型。所谓的普通组合型即是把烹饪要素组合而成,烹调要素主要包括:原料、烹饪方法、调料、刀工、口味,例如:炒鳝片:stir-fried eel slices;辣子炒肉丁:stir-fried diced pork with green pepper。文化型的名称很含蓄、隐晦,含有丰富的文化背景,有的以典故传说命名的,如:八仙过海;有的以人名来命名的,如:文山肉丁;有的运用形象比喻的,如:凤踏龙舟,二龙戏珠;也有的以地名命名的,如:西湖醋鱼,芷江鸭,北京烤鸭等。基于以上两种命名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1.直译

“菜肴名称翻译的核心内容是菜用什么原料,用什么烹调方法做出来的。”好的菜谱应当让顾客一目了然地知道菜的原料、制作方法及刀工等等。在此情况下直译是最好的办法。下面举几个例子:

(1)清蒸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2)咸牛肉:salted beef。(3)酸甜鸡: sweet and sour chicken。(4)红烧肉:braised pork with brown sauce。

2.直译+解释或增词直译

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菜名讲究风雅,有时单从菜单上判断我们根本不知其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直译+解释的办法,即先按字面的意思译出菜名,再将其中隐藏的典故传说介绍给客人,这样可以增添谈话乐趣,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如:佛跳墙:the Buddhist monk jumping over the wall—ingredients used for the casserole are all delicacies of Chinese cooking: shark’s fin, sea cucumber, abalone, dried scallop, ham, chicken, duck, lamb, bamboo shoots, mushrooms and various spices. These are sealed inside the casserole and boiled for long hours, ensuring the essence of each ingredient is being extracted. Thus, besides the wonderful taste, the casserole also has high nutritive values. The meaning of the dish is that, it is so delicious that the Buddhist monk can not help to jump over the wall and have a taste.

夫妻肺片:Husband and wife lung slices—it got its name from the customers of a small restaurant run by a couple

3.意译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谱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有较深的文化内涵,有时便以行话或隐语出现,这时我们可用意译法将原料介绍给客人。如:

(1)芙蓉鸡片: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white,“芙蓉”即指蛋白“egg-white”。

(2)地三鲜:fried potatoes with green pepper and Chinese eggplant。

(3)牡丹蔬菜:fried mushrooms and bamboo shoots in a peony shape。

4.转译

严格来说,转译法应该属于意译的一种,吴伟雄在其《中式菜谱英译浅谈》中提到了菜谱上某些原料的“转译”问题,如:“凤凰粟米羹”中“凤凰”就不能译为长生鸟的“凤凰”(phoenix)了,“凤”者“鸡”也,“凰”与“鸡黄”的“黄”同音,有经验的翻译是会将“凤凰”转译为“鸡蛋”再译为“egg”。再如:

(1)金华玉树鸡: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 ,“金华”为地名,浙江金华以产火腿而闻名,“玉树”为“青菜”。

(2)龙虎斗:又名龙虎凤大烩,thick soup of snake, wild cat and chicken。

四、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培养

菜谱的英译工作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工作,因此我们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宗教差异、道德观念及忌讳等诸多问题。如“龙虎斗”中“龙”的形象,我们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而在外国人眼中龙是可怕、邪恶的动物;而“虎”应该受到人们的保护而不应该成为餐桌美食。另外,在有的地区对数字有一定的忌讳,如“四”同“死”谐音,“三”含有巫术的意思,因此我们在译“地三鲜”、“四喜丸子”等菜谱名称时要注意避开“三”和“四”。

参考文献:

[1]朱歧新.中国名胜[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陆志宝.导游英语[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3]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吴伟雄.中式菜谱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1986,(5).

(作者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作者:苏丽娜 高 强

中式菜谱英译论文 篇2:

浅谈中式菜名英译问题

摘 要: 中式菜名英译方面的研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提出中式菜名英译的必要性,并结合中式菜名文化和语言特点分析菜名英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结合中餐菜名的特点,探讨菜名英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期使中式菜名英译体系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

一 中式菜名英译的必要性

1.中国饮食文化传播的需要。

中国地大物博,地域特色显著,关注饮食文化,从古语“民以食为天”就能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饮食。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来华的外国友人不断增多,对于中华饮食文化也表现出越发浓厚的兴趣。因此,对于中式菜名英译的规范性,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广泛传播,使中华饮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因此,中式菜名的准确翻译关系到中国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长远发展。

2.中式菜名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一菜多译现象普遍。

目前,在国内,对于中式菜名英译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中式菜名英译的规范性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导致“一菜多译”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馒头有时被译成“Steamed Bun ”,有时又被译成“Steamed Bread ”。回锅肉也有多个版本,如“Huiguo Rou”, “Double Sautéed Pork”, Twice-cooked Pork”等;“左宗棠鸡”一般被译为“Governor Tso’s Chicken” 或“General Tso’s chicken”, 然而目前很多翻译人士采用汉语拼音直译的方式,将其译成“Zuo Zongtang’ chicken”。

2.2 错译误译。

当今,现有的很多中国菜名在英译时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仅没有反映出中国菜追求形美、意美的意境,还常常因为使用错误的翻译方法,让外国有人产生误解。如将“红烧狮子头”译成“Red Lion Head”, 字面意思即为“红色的狮子头颅”,可想而知外国人看到是何等的惊悸,更别说尝一尝了。 再比如以前人们把"童子鸡"译作“the 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 “口水鸡”被译成“slobbering chicken”,北京小吃“驴打滚”则翻译为“rolling donkey”等等,外国人看到这样的菜单恐怕要被吓坏了。

因此,解决中式菜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二 中式菜名英译的常用原则和方法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中式菜名英译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若再不引起重视,不仅不能传播中国饮食文化,还极易引起误解。在英译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能让外国友人理解中餐菜名,又能体现其文化要素。笔者对于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和归纳,总结出中式菜名英译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以下几个常用原则和方法。

1.中式菜名的英译原则。

1.1反映菜肴的基本信息。

菜名最主要和直接的作用就是反映菜肴的基本信息,让外国人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因此,在中式菜名英译过程中,应注意译名是否反映了菜肴原料、烹饪方法、味道等信息。

1.2文化性原则。

一些中式菜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在翻译这些菜名时,译者需考虑中西方的文化背景。既要能传达菜名的基本信息,又不舍弃期中的文化内涵,同时,要避免采用在西方文化中比较禁忌的词语。

1.3语言精炼规范,舍繁就简。

中式菜名英译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统一的英译标准和可供参考的蓝本,基本由译者自主发挥,因此同一种菜的译名经常出现多个版本。例如宫保鸡丁被译成“Kung Pao Chicken”,“Gong Bao Chicken”,“Spicy Diced Chicken”等。再如粥可以用porridge和congee来表达,但事实上西方人很少使用porridge,而相关菜肴在中式菜名英译过程中并没有标准可以参考,因此混用现象一直存在。例如“南瓜粥”有时被译为Pumpkin Porridge, 有时又被译为Pumpkin Congee。 可见,为了避免一菜多译现象的出现,英译过程中必须遵循规范性原则。此外, 与西方菜名相比,中式菜名有些比较冗长繁杂, 有时还涉及到自然景物甚至成语典故,翻译后很难被外国人理解和接受。因此,翻译时应简明扼要,不必逐字翻译。

2中式菜名的翻译方法。

中式菜名可分为写实型和写意型,而翻译方法则根据菜名构成的不同分为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或音译解释法。

2.1直译法。

简言之,直译就是在译文中原文内容和形式都能得到保存的方法。英译之后的菜名基本都能实现原文和译文词语之间的一一对应。因此,在符合英语语言顺序的情况下,针对由食物主料辅料、烹饪方法、备料刀工、装盘器皿构成的中式菜名,可以选择直译法。如以主料为中心词的,可用介词with连接辅料,比如青椒肉丝可译为“Pork Shreds with Green Pepper”。以主料为中心词,可用介词with或in连接作料,如豆瓣鱼译可为“Fish with Chili Bean Sauce”, 烹饪法与原料构成的中式菜名可以把烹饪法直接译出来,再以菜的主料为中心词,如红烧猪蹄可译为“Braised Pork Feet”。针对中式菜肴中以装盛容器命名的菜品,,可以以原料为中心词,再用介词with 或in 连接装盛器皿。如,煲仔系列:招牌海鲜煲(House Special Seafood in Clay Pot)。然而,由于中式菜名大多蕴含了文化元素,能有用直译的只是少数。

2.2 意译法。

意译法指能表达原文内容和文化内涵,但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针对目标语言的词汇、语法能做灵活处理,不做逐字逐句翻译的方法。对于追求形美、意美,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或使用修辞方法的菜名,应尽量避虚就实,遵循删繁就简的翻译原则,把重点放在菜肴的材料和做法上,意译出原文。如游龙戏凤译为“Stir-Fired Prawns and Chicken”, 鄉村大丰收译为“Raw Vegetables Combination”。

2.3音译或音译注释法。

音译法,就是按照菜名里汉字的读音对译过来的方法。由于中国饮食中有很多小吃在英文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由此形成词汇空缺,这时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源语言用相似的音来表达,这种译法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原文含义和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用此方法英译的许多菜品已被广大国际友人所接受,成为约定俗成的翻译方法,如Jiaozi (饺子),Tangyuan(汤圆), Shaomai(烧卖), Wonton(馄饨)等。然而,这种音译菜名很难传达更多的实用信息,使西方读者了解菜品的真材实料。这时,建议采用音译注释法,既能保留菜名的原汁原味,又能向译语读者传达菜肴用料、烹调方法等信息,让人一目了然。如粽子可译为 Zongzi —pyramid shaped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reed leaves,馒头Mantou(Steamed Bread),油条可译成You Tiao—Deep Fried Twisted Dough Stick ”等。

三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中式菜名英译方法所作的一些粗浅阐述,首先分析了中式菜名英译的必要性,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翻译原则和方法分析了中式菜名的英译过程,引用和借鉴了直译,意译,音译及音譯注释法。然而,这并没有包含中菜英译的方方面面,根据不同的场合、中文菜名特点和用餐环境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此外,中国菜名还会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促进菜名翻译的规范化、统一化和标准化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广大翻译工作者仍需继续努力,让中国寓意深刻而又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 and translating[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1993 .

[2] 樊云.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英译初谈[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4): 121-123.

[3] 何武. 跳出菜名译菜谱——影响中式菜谱英译策略选择的几组关系[J].外语学刊,2010,(4 ):132-134.

[4] 黄芳. 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07, (2): 40-42.

[5] 任静生. 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 中国翻译, 2001, (16): 56-58.

作者:周密

中式菜谱英译论文 篇3:

中餐菜谱艺术菜名英译的互文性研究

内容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饮食文化声名远播,中国菜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式菜谱的英译工作也不断进步,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中式艺术菜名在中餐菜谱汉译英的翻译中一直很难处理,极具争议。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切入点对中餐艺术菜名的翻译进行研究,从直译,意译和释义三种菜谱英译方法探讨互文性翻译的可行性,旨在丰富中餐艺术菜名英译理论,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中餐艺术菜谱 菜谱英译 互文性

1.引语

随着中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中国饮食文化愈加受到外界广泛关注,成功的英译寓意丰富的中式菜名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西方菜谱和中餐菜谱的命名方式不尽相同,西式菜谱多以传达菜品的原料信息为主,少有过多的修饰或是文化背景,相对简单,而中式菜谱的命名方式因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十分讲究,既有写实主义的手法,也有浪漫主义的笔调。很多菜名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果英译处理不当,不仅无法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还会影响客人的食欲,造成外国游客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误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因为一些餐厅中餐菜谱翻译不当造成的一些笑话,例如将“夫妻肺片”翻译成Husband and wife lung slice,这种字面直译的翻译方法不可避免会造成外国游客的不解,影响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应该在翻译菜谱时极力避免。

总体来说,菜肴命名主要包括写实命名法和写意命名法两种命名方式。所谓写实命名法,即在菜名中如实反映原料,烹调方法或风味特色,常见的如凉拌黄瓜,糖醋里脊等。这种菜谱的命名方式较简单,已将食材原料全盘托出,食客见菜名即可了解该菜品的大概信息,一般情况下,不会对外国游客的理解造成障碍。而另一种写意命名法是指菜名中采用比喻,象征,引用,夸张,借代,仿拟,双关等修辞格,在选词造句上,用三至四个构成精炼的专名,讲究音韵和平仄,针对顾客的猎奇心理或风俗人情,对菜名特色加以形容夸张,另立新意,已达到引人入胜的命名方法。(翁 2012)比如大众所熟知的佛跳墙、东坡肉等,仅观字面意思食客很难知道这道菜到底是什么,菜品原料食材的构成也完全被掩盖。这种菜谱命名方法中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信息,对有一定的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理解起来相对容易,而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就相对复杂了,食客如果仅拘泥于菜名的字面意思会很难领会这些中菜的含义。

通常,对于写实命名法菜谱的英译主要采取直译,按照菜名译出原料、烹调方法即可,而对于写意命名法的菜谱因其与中国文化的密切相关性,翻译不得当很难起到吸引外国游客,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的目的,因此在翻译此类中式菜谱时,讲究翻译的的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本身是一种互文性活动,通过不同文本间的相互映射和传递能够帮助实现文化间相互交流和对话的目的,中餐艺术菜名尤其是引用式,典故式菜名中存在大量的、显而易见的互文文本,这一特征,为互文性理论的介入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也为艺术菜名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因此本文以典故式和引用式中餐菜名为例分析不同翻译策略的可行性,旨在为中餐菜谱英译工作和互文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2.互文性概念

“互文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的,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其基本内涵是,文本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透过文本之间的联系学者能够体会潜藏在每一个文本背后的含义,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互文性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翻译因涉及至少两个文本之间的互通,读者需要从一文本中透析另一文本的内涵,会在过去与现在的文化之间形成一定的映射,因而中菜的翻译与互文性这一概念的相关性就更大。翻译的种类涉及多样,以中式菜谱为出发点,研究菜谱翻译中的互文性对其他领域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典故式菜名来源及其翻译策略

中式菜肴中有很多是依据典故命名,用典涉及名人、帝王将相、传说、历史等各个方面。现将常见典故型菜名的来源整理如下:

1)“左宗鸡”:该中菜名称来源依据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帝王将相的传说。左宗棠是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着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曾经带领十几万大军,扫平西北回乱和新疆叛乱,抵抗俄国的侵略,“左宗鸡”是为纪念国家英雄而命名的一道菜。类似以人名或职称命名的中式菜肴还有“东坡肉”“宫保鸡丁”“诸侯鹅”“太爷鸡”“娘娘爱”“毛氏红烧肉”,这一类菜名是因烹调此菜的历史人物和独特的烹调手法而得名,如“东坡肉”这一菜名的历史渊源与中国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息息相关,他不仅对诗文、书法有很深的造诣,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东坡肉”起先是苏东坡在黄州制作的,那时他曾将烧肉之法写在《食猪肉》一诗中:“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但此菜当时并无名称,遂以其名字命名。

2)“麻婆豆腐”:源自中国古代民間历史人物,在清代同治初年,成都北郊护城河上万福桥头,有一小店,因其饭热菜香,经济实惠,故招来不少顾客。店主陈氏,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被称为陈麻婆。她烹制的豆腐又麻、又辣、又香、又香,独具风味,生意越做越兴隆,远近闻名。顾客为了区别于其他的烧豆腐,遂称其为“麻婆豆腐”。后来,为了招揽更多的顾客,该店改名为“麻婆豆腐店”。与此类菜名命名方式类似的还有“宋嫂鱼羹”“东安子鸡”等。

3)“叫化鸡”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明末清初,有一个叫化子偶然得到一只鸡,但他没有炊具和调料,没法做熟了吃。于是便将鸡宰了,除去内脏,连毛一起裹上泥巴。他又找了一些枯树枝,点成一个火堆,将鸡放进火中煨烤,等到泥烧得干裂了,敲去泥壳,鸡毛也随着泥壳脱落下来,鸡是又香又烂。明朝大学士钱牧斋散步路过此地闻到奇香,回家后便如法炮制,并将其命名为“叫花鸡”。与这类菜名命名方式相似的还有“神仙鸭”等。

4)“佛跳墙”也是源自历史典故,这道中菜因其味鲜色香,早已声名远播,为很多中外食客所青睐。它的来源是:相传清代时,福州官钱局宴请布政使周莲,席间一道菜是用几种海产品及鸡、鸭、羊肘、蹄爪,鸽蛋等煨制而成,极为可口,食者纷纷叫好,有人即兴赋诗云“坛起荤菜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此菜遂得名“佛跳墙”,在中式菜谱中类似的菜名还有“护国菜”和“大救驾”等。

以典故命名的中菜不在少数,在翻译包含人名的菜名时,可保留人名以便告知外国客户这是一道有一定历史的传统名菜。事实上,国外西餐菜谱也有不少这类包含人名的英文菜名,如“Caesar Salad”“VictoriaSponge”“Queen Mother’s Cake”“PrinceAlbert Filet of Beef”“Garibaldi Biscuits”“Apricots with Rice à la Jefferson”“CheeseWellington”这些西餐菜名一般涉及从女王、国王、王子、将军、艺术家到厨师的姓名。鉴于中西菜名之间有这种共性,翻译这类包含人名的典故菜名时可以保留人名,如“左宗鸡”可译为“General Tso’s Chicken”;“太爷鸡”可译为“The Magistrate’s Chicken”;“叫化鸡”译为“Beggar’s Chicken”;“麻婆豆腐”译为“Mapo Tofu”;“宫保鸡丁”译为“Kung Pao Chicken”;“东坡肉”译为“Poet Dongpo’s Braised Pork”;“宋嫂鱼羹”译为“Auntie Song’s Fish Cube Soup”;“诸侯鹅”译为“Duke’s Goose”;“娘娘爱”译为“Lady Li’s Chicken”;“毛氏红烧肉”译为“Mao’s Family Style”。这种菜谱翻译方式因其在西方菜谱中有共通性,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即使他们可能通过菜名的翻译不能完全理解隐藏在菜名背后的传统和含义,也不会造成一些不必要误解,包括一些中国食客可能也不能完全了解所有中菜背后的含义,但是只要明白这是与一些名人典故相关的就不会造成太大的误解。

然而,像“佛跳墙”“大救驾”这类涉及传统故事的典故菜名一般建议采用“意译”或“意译+注释”法,如“大救驾”译为“Pork Tenderloin with Rice Cake(a dish of lifesaver)”;“护国菜”可译成“Wild Vegetable Soup”或“Wild Vegetable Soup (soup forsafeguarding the nation)”;“佛跳墙”可译为“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 (Sea food and poultry)”这是因为西餐菜单上极罕见这类只提故事不提其人的菜名,况且这些中国历史典故对西方客户来说太陌生、太费解,这种情况下只能舍弃原文形式,追求其实意,或采用注释告知外国客户这不是一道普通菜。直译的方法舍弃了与原文的互文性,尤其是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只能看到表面意思而不知其深意,释义的方法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与原文的互文性,但如果在释义中过多赘述又会显得繁琐。

4.引用式菜名互文来源及其翻译策略

中餐艺术菜名中有很多引用了中国诗歌和成语,以便唤起食客的审美情趣,愉悦精神,增添餐桌气氛,现将常见此类菜名进行整理并指出互文来源。

1)“凤鸣朝阳”:这一菜名语出《诗经·大雅·卷阿》中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实为炸鸡配荷包蛋。

2)“采菊东篱”:语出晋朝诗人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菜实为蒸菊花卷。

3)“霜叶红花”:取意于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此菜实为蒸大虾配以鸡蛋、番茄酱而成。

4)“黄鹂鸣翠柳”:取名源于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七言绝句,实为两只蒸熟龙虾配以芹菜。

5)“春色满园”:源自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实为蔬菜沙拉。

6)“梅花傲艳”:这一菜名取义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描写梅花傲骨嶙峋的气势,实为番瓜雕刻成梅花形状再辅以各种食材。

此类菜名能迎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中国诗歌文化的发展由来已久。但中西文化有差异,西餐菜谱中并无此类诗句型菜名,西方人很难把诗歌与菜名联系起来,况且这些诗句对于他们来说太陌生,更谈不上共鸣与吸引力。这种情况下译者不妨抛弃其形式,取其实意,采用意译的方法,“凤鸣朝阳”可译为“Fried Chicken with Poached Egg”“东篱采菊”译为“Steamed Chrysanthemum- shaped Buns”;“霜叶红花”译为“Steamed Shrimps with Ketchup”;“半月沉江”译为“Soup of Black Mushrooms and Wheat Gluten”“黄鹂鸣翠柳”译为“Double Lobsters with Celery”;“春色满园”译为“Assorted Vegetables with Peanuts and Sesame”;“梅花傲艳”译为“Wheat Gluten with Assorted Vegetables”。这种翻译方法虽然失去与原文诗歌中的互文性,但能够简单便捷的向西方游客传达菜式的含义,减少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这就涉及到翻译中的取舍问题,互文性的菜谱翻译虽然能够帮助游客理解一部分菜品的含义,但严重缺失简洁性,点菜消耗过多时间也会造成游客的心里负担,所以在这里只能暂时性的舍弃互文性。

5.菜谱英译策略的互文性评价

所谓互文性在译文中的体现,即互文性翻译,指两种情况:一.原文中的互文关系在译文中得到完整体现,也就是说,译文读者意识到了原文中存在着这种互文关系;二.译文读者读到这句俗谚时,能意识到这句译文与自己本族语的另一文本存在互文关系,就像中国读者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知道或有可能知道,此句出自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著名诗篇《过零丁洋》。(祖 2010)菜谱翻译策略涉及直译、意译和释义三种,上文中建议的典故式和引用式菜名翻译方法,如“春色满园”“左宗鸡”的翻译方法,以意译为主,即翻译出菜品原料及烹调方式即可,但这种方式于原文互文性上是没有任何体现的,而对于直译+释义来说,读者能通过所示意义了解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互文性有一定的体现,如“佛跳墙”的翻译,但也不能完全实现互文性翻译的要求,不能全面傳递中国饮食文化。

6.结语

基于现实需要,互文性翻译在中餐艺术菜谱的英译中很难得到完全体现。但是互文性翻译是有利于外国游客更深刻的理解中国菜的内涵的。要实现有效传播饮食文化的目的,还需要对中餐菜谱的翻译进一步加以完善,应按照不同的实际需求来翻译菜谱,充分发挥互文性在翻译中的作用,这样才能起到吸引外国游客的目的,更广泛的推广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互文性与翻译[D].香港:香港岭南大,2006.

[2]罗选民,于洋欢.互文性与商务广告翻译[J].外语教学,2014,35(3):92-96.

[3]邵炜.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3.

[4]翁小云.中式菜谱艺术菜名分类及其英译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245-247.

[5]祖利军.《红楼梦》中俗谚互文性翻译的哲学视角——以“引用”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74-77.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韩敏

上一篇:护理组织文化论文下一篇:镇街网络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