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2024-05-05

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共9篇)

篇1: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关键词:环境 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践教学

摘要:分析了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及创新点;建立并实施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第9条中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是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使之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将其应用到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之中,已经成为各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多学科交叉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前沿性都很突出,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宽,兼具理科和工科的特点,因此我们将该课程体系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在为社会输送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及为周边企事业单位环保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构成。

1.1实践教学环节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具有水处理的特长和技能。

1.1.1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是所有实践环节中的基础。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题目涵盖污水的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多种水处理方法和工艺。通过教学实验要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会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学会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归纳。

1.1.2专业任选课

包括污水治理综合实践、水处理设备设计、污水治理工艺设计等内容,内容更具体、更深入、更详细,对专业知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水污染控制工艺,同时对课堂学习的效果和应用能力进行考察。专业任意选修课的题目的来源就是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实际工程项目,使之与实验教学、创新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环环相扣。

1.1.3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实验的题目在专业任选课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实际需求提出课题,将学生组成科技小组,同样采用开放教学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制订方案、设计工程图样或实施项目等任务,使学生经历项目调研、设计、实施、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掌握实际工作方法,以培养学生水处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创新实验可以在研究专业实验课课题的同时为毕业论文做准备。

1.1.4实习

包括认识实习和课间实习等。通过真实工作环境参观和从事实际工作,学生可以获得水处理的实际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际工作锻炼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学生可以掌握水处理必备的应用性技术和技能。实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体验实际工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生产、服务一线和适应生产、服务现场工作环境的能力。

1.1.5毕业论文(设计)

作为本科生在校学习的最后环节,毕业论文(设计)不但可检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为未来从事工程技术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应随时查阅和复习以往所学知识,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及交叉点,能结合社会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论文(设计)的题目和形式多样,以便使学生接触到更多更新的专业前沿知识,了解专业的最新动态。在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可以在专业任选课和创新实验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科研和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可以续承任意选修课、创新实验及实习阶段的课题,培养学生由“合作完成”到“独立完成”。

1.2实践教学环境

1.2.1校内实践教学环境

全天开放相关实验室,满足学生实验需要。我校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现拥有多媒体模拟实验室,基础分析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拥有2个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生态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多种水处理及水质分析的仪器设备,可以满足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的保障和需要。

1.2.2校外实践教学环境

校外实践教学环境主要指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在这些实践基地中能够完成专业任选课、实习、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获得实际工作锻炼,增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1.3实践教学队伍

除专业教师和实验员外,校外企事业单位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是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也更能把握社会的实际需要。

1.4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完善的管理机制,无论是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还是实践教学队伍都应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前提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完善和管理。经过该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水处理内容,具有上手快、能力强的特点,在实习时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并有部分同学被实习单位留用,既增加了学校的认知度,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2创新点

2.1连贯的实践教学环节

以“教学实验—专业任选课—创新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的开放型实践教学环节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贯穿始终,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在5个阶段,逐步深入。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等综合能力。

2.2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部分项目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才能和创新性思维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3产学研良性互动

高校与社会进行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尤其是应用性学科的发展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注重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合,为其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使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不与社会相脱节。将教师科研课题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与实际环境工程项目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其能较早地适应社会需要,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3应用情况

贯穿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以“教学实验—专业任选课—创新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的开放型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由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实践,效果很好,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大大推进“三个相结合”: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服务于社会,经过这种培养方式培养的学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的优势,缩短了企业对新人的培训周期,在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接受了用人单位的检验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在提高学校的认知度的同时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明虎,汪木兰,封世新.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典型案例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6~8

[2]曹德跃.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01~103

[3]胡力勤,马福军.以项目教学法为导向的实训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119~120

篇2: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设计周数:2周设计学分:1学分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任务与目的本课程设计是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水处理工艺选择、工艺计算的方法,掌握平面布置图、高程图及主要构筑物的绘制方法,掌握设计说明书的写作规范。

本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计算能力、绘图能力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能力。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水处理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水处理工程设计打下基础,因此在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

污水的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生化处理工艺相应构筑物及附属设备的理论设计计算方法,机械制图的基本方法与原理。

三、课程设计的方式与基本要求

方式:课程设计为期一周,时间安排如下:

1、课程设计的讲授0.5天

2、课程设计的计算部分4天

3、课程设计图的简单绘制、课程设计说明书的编制 0.5天

基本要求: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依据具体水质情况,确定适宜的工艺流程,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难点在于主体设备的设计和计算和选型。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能独立完成印染废水处理厂的设计方案的制定、单体构筑物的设计、平面布置图和高程图的绘制,完成设计说明书的编制。本课程的教学面向本科层次,因此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注重实用性方法与技术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1、根据原始资料,计算进出厂的设计流量和水质污染浓度;

2、根据水质情况、地形和上述计算结果,确定处理方法和污水、污泥处理流程以及有关的处理构筑物;

3、对各构筑物进行工艺计算,确定其形式、数目和尺寸;

4、进行各处理构筑物的总体布置和污水与污泥处理流程的高程设计;

5、完成平面布置图和高程图的绘制;

6、设计说明书的编制。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1、考核方式: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分

1)污水设计流程选择是否合理。

2)污水处理构筑物选型是否合理

3)构筑物数目、尺寸选择是否合理,工艺计算是否准确。

4)污水处理构筑物、管道平面布置、高程布置是否合理,绘图是否精确。

5)论文编写是否条理清晰。

2、评分办法:本课程属于考查课程,评分标准按照十一等级制评分。

六、课程设计的配套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高廷耀、顾国维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上、下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

[1]曾科等主编.《污水处理厂设计与运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

[3]唐受印,汪大恽等编.《废水处理工程》(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编写.《水处理工程典型设计实例》(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刘红主编.《水处理工程设计》.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篇3: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是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使之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将其应用到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之中,已经成为各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多学科交叉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前沿性都很突出,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宽,兼具理科和工科的特点,因此我们将该课程体系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在为社会输送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及为周边企事业单位环保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构成。

1.1 实践教学环节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具有水处理的特长和技能。

1.1.1 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是所有实践环节中的基础。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题目涵盖污水的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多种水处理方法和工艺。通过教学实验要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会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学会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归纳。

1.1.2 专业任选课

包括污水治理综合实践、水处理设备设计、污水治理工艺设计等内容,内容更具体、更深入、更详细,对专业知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水污染控制工艺,同时对课堂学习的效果和应用能力进行考察。专业任意选修课的题目的来源就是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实际工程项目,使之与实验教学、创新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环环相扣。

1.1.3 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实验的题目在专业任选课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实际需求提出课题,将学生组成科技小组,同样采用开放教学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制订方案、设计工程图样或实施项目等任务,使学生经历项目调研、设计、实施、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掌握实际工作方法,以培养学生水处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创新实验可以在研究专业实验课课题的同时为毕业论文做准备。

1.1.4 实习

包括认识实习和课间实习等。通过真实工作环境参观和从事实际工作,学生可以获得水处理的实际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际工作锻炼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学生可以掌握水处理必备的应用性技术和技能。实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体验实际工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生产、服务一线和适应生产、服务现场工作环境的能力。

1.1.5 毕业论文(设计)

作为本科生在校学习的最后环节,毕业论文(设计)不但可检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为未来从事工程技术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应随时查阅和复习以往所学知识,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及交叉点,能结合社会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论文(设计)的题目和形式多样,以便使学生接触到更多更新的专业前沿知识,了解专业的最新动态。在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可以在专业任选课和创新实验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科研和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可以续承任意选修课、创新实验及实习阶段的课题,培养学生由“合作完成”到“独立完成”。

1.2 实践教学环境

1.2.1 校内实践教学环境

全天开放相关实验室,满足学生实验需要。我校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现拥有多媒体模拟实验室,基础分析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拥有2个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生态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多种水处理及水质分析的仪器设备,可以满足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的保障和需要。

1.2.2 校外实践教学环境

校外实践教学环境主要指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在这些实践基地中能够完成专业任选课、实习、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获得实际工作锻炼,增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1.3 实践教学队伍

除专业教师和实验员外,校外企事业单位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是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也更能把握社会的实际需要。

1.4 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完善的管理机制,无论是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还是实践教学队伍都应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前提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完善和管理。

经过该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水处理内容,具有上手快、能力强的特点,在实习时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并有部分同学被实习单位留用,既增加了学校的认知度,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2 创新点

2.1 连贯的实践教学环节

以“教学实验—专业任选课—创新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的开放型实践教学环节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贯穿始终,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在5个阶段,逐步深入。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等综合能力。

2.2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部分项目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才能和创新性思维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3 产学研良性互动

高校与社会进行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尤其是应用性学科的发展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注重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合,为其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使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不与社会相脱节。将教师科研课题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与实际环境工程项目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其能较早地适应社会需要,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3 应用情况

贯穿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以“教学实验—专业任选课—创新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的开放型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由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实践,效果很好,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大大推进“三个相结合”: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服务于社会,经过这种培养方式培养的学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的优势,缩短了企业对新人的培训周期,在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接受了用人单位的检验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在提高学校的认知度的同时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摘要:分析了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及创新点;建立并实施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环境,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周明虎,汪木兰,封世新.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典型案例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6~8

[2]曹德跃.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01~103

篇4: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关键词:区域性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程海峰(1966-),男,安徽休宁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虎(1962-),男,安徽天长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 合肥 2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建设部“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与注册执业知识体系衔接培养方案的研究”子课题“区域性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20-02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课题主持人单位之一,承担建设部“本科教育与注册执业知识体系衔接培养方案的研究(区域性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题的研究。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国情和区域的特点,经过多次调研讨论,不断深化对课程体系的认识,探讨适应国家工程教育国际化、满足国家工程教育要求、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要求,兼顾注册执业资格(注册机电建造师、注册安装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所需知识的课程体系,为今后该专业改革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区域性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环设专业)四年制本科是1998年由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供热空调与燃气工程三个专业调整组合而成。2003年10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四年制)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基本规格、培养方案、主干课教学基本要求、主要必修课程或任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四个文件,全国设置环设专业的高校均按照上述四个文件实施该专业的人才培养。

根据某区域性高校环设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发现,近五年来环设专业毕业生中在机电工程建造、安装工程造价、安装工程监理等岗位上工作的人数超过本专业就业总人数的63%,并呈逐年上升的势头。毕业生在工作中明显缺乏机电工程建造、安装工程监理、安装工程造价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不能够很好地胜任工作。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环设专业学生在高校本专业课程体系中须获得与注册执业资格相关的知识。因此探讨完善现行的环设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是区域性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相关注册执业资格对环设专业毕业生掌握知识的要求

1.注册机电工程建造师资格的取得要求环设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

2002年12月国家人事部、建设部联合颁布《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2002]111号)》,明确指出对建造工程项目总承包和施工管理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在该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科目《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的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机电工程项目中电气工程、管道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动力设备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建筑消防工程、电梯工程、防腐绝热工程等施工程序、施工技术及调整的要求,掌握机电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如招投标管理、项目合同管理、采购管理、施工资格管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实施、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施工成本管理及试运行管理)。

2.注册安装造价工程师资格的取得要求环设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

1996年8月国家人事部、建设部联合颁布《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1996]77号)》,该文件指出凡从事于工程建设活动的建筑设计、施工、工程造价咨询、工程造价管理等单位和部门,必须在计价、评估、审核(查)、控制及管理等岗位上配备有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专业技术人员。该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科目《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安装工程部分)》及《安装工程造价案例分析》的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管道工程、供热、供水、通风、空调及燃气专业工程、电气专业工程、自动控制及仪表专业等安装工程常用的材料;掌握上述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掌握上述安装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和工程量计算规则,熟悉上述安装工程量计算方法;掌握上述安装专业工程计量实务;掌握建设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

3.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取得要求环设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

1996年8月建设部、人事部联合颁布《建设部、人事部关于全国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工作的通知(建监[1996]462号)》,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规定,“国家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建设工程监理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筑工程合同,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等方面代表建设单位实施监督”,从而使建设工程监理制度进入全面推行阶段。该执业资格考试的相关专业知识内容前面两个注册师考试大纲中已完全覆盖。

三、某区域性高校环设专业(四年制本科)课程体系的完善

注册机电建造师、注册安装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制度的实施对区域性高校环设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针对注册机电建造师、注册安装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所需的知识,区域性高校现行的环设专业课程体系须进行必要的完善,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方面增加与之衔接的相应知识内容。现对某区域性高校环设专业(四年制本科)课程体系的完善进行探讨。

1.基础课方面

在原设置的主要课程:马列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上增设必选课“建筑法律法规”。

2.专业基础课方面

在原设置的主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备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等基础上增设“动力设备工程概论”课程。

3.专业必修课或限选课方面

在原设置的主要课程:空调工程、供热工程、通风工程、建筑给排水、燃气输配、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建筑设备预算、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等基础上增设建筑消防工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课程。在原“建筑环境测试”课程中增加设备试运行调试的知识内容;在原“建筑设备工程预算”课程中增加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建筑设备工程造价的编制内容,并突出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原“建筑设备施工技术”中增加动力设备工程、电梯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等施工程序、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内容。

4.实践性教学方面

将原环设专业中课程设计、课程大作业的性质改为小型综合设计,增加综合设计学时数;增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学时数,同时充分利用校外的实习基地要求学生进驻建筑设备安装施工、监理、造价咨询等现场;毕业(论文)设计期间鼓励学生到拟用人单位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过程,将参与工程的项目管理、施工监理过程中的方案优化、先进施工工艺新工法采用等方面的总结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参与答辩;提倡毕业(论文)设计多方向:建筑设备工程设计、建筑设备安装施工、建筑设备安装监理、建筑设备安装造价咨询等。

通过采取上述对策,区域性高校建环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满足毕业生从事注册执业的需要。

篇5: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一、考查目标

按照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要求,沈阳建筑大学在招收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及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考试科目中,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属招生学校自行命题的性质。它的考查目标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传热理论知识并有利于招生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试的目标在于考查考生对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分析、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了解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一般概念。

2.了解和掌握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3.熟悉相关的实验操作与原理。

4.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题类型

名词解释(30分)

填空(20分)

选择(10分)

简答(50分)

论述(30分)

实验(10分)

三、考查范围及内容

1.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一般概念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病毒的一般概念、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及机理

2.微生物生理

微生物的生活条件、培养特征及培养方法

微生物的营养、营养物质及运输方式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划分依据

酶的基本概念及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及其机理

微生物有机物质代谢的主要途径

纯种分离及微生物的计数方法

微生物在纯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曲线

3.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在空气、土壤及水中的分布

非生物因子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群落的生态演替

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水中的卫生细菌学检验原理及方法

4.微生物遗传和变异

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

微生物突变的机制

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的应用

5.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应用

污染物好氧及厌氧处理的微生物学原理

水体的富营养化及生物脱氮除磷的微生物学原理

水体自净及氧化塘的作用原理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应用

6.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生物修复的主要方法

四、考试用具说明

考试需携带计算器,要求考生严格遵守考场纪律。

五、参考书目

篇6: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一、实施途径

为进一步突出和加强我校轮机工程专业办学特色,以船为核心,以船舶轮机系统的原理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为对象,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工程人才为理念[4],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优良的工程素质、较强工程设计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船舶配套企业、造船企业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我们对轮机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及创新。

1. 改善传统教学方法,探索促进教改新思路。

增强轮机工程各专业课程之间的渗透,以系统设计为目标,指导开设轮机工程“专业综合”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对有条件的课程可增加双语教学的授课内容,如《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合理制定英语口语教学时间,增加师生课堂上的互动交流。

2. 有效利用科研成果,跟踪船舶轮机工业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设施,将多媒体合理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丰富课程信息量并扩大知识面,利用轮机工程实验室现有的硬件条件和设备,为实验教学奠定基础;组织编写或编著满足教学需要的专业教材内容。

3. 优化实验课程,开设多元化实验。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实验科目的设置应符合专业课程教学的顺序性和逻辑性,并注意将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课程合理的衔接,将学科体系和学生能力提高同步进行,避免实验先行,理论未讲,或者理论早已结束,实验尚未开展。这都将影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的安排应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注意相互间的衔接,保证学科体系、学生能力发展及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统一。为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改变原实验教学按理论课设置与各门实验课程相互独立的传统,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按照学科性质,对实验教学体、实验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将专业实验教学连成一条主线并分阶段实施,实现将专业实验教学向综合性转变。可开设的设计环节包括:轮机设备结构拆装综合实训、轮机模拟器综合训练、轮机热力设备设计、轮机动力机械设计、轮机动力装置设计、轮机系统设计等。这些实验和设计与原先单个实验相比有其优势:第一,由于设计环节的合作性,使学生的参与性加强;第二,专题实验的开设,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实验室之间的资源实现统筹共享,提高了的实验设备、仪器的利用率。同时,开设多元化实验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发挥个人特长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4. 培养“教研型”、“实践型”双重能力的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学校制定政策,对新引进教师一律要求进企业实训三个月或进实验室从事半年的实验课程,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教师能把握住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最新进展,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能力。培养具有“双师型”能力的教师,能适应学校多层面学生(如:硕士、工程硕士、本科生、成人继续教育等)的需要,达到将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效果双提升的目的。

5. 以船舶轮机系统设计为主线,建立专业课程群及课程优化。

专业课程设置以体现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可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在现有的“船舶轮机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船舶轮机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两大鲜明的专业”特色基础上,以船舶轮机系统设计为主线,建立专业课程群并对课程进行优化,形成以8门专业主干课程和多门专业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专业主干课程可设置成:轮机电气设备及系统、轮机动力机械、轮机动力装置原理与设计、轮机辅助设备、轮机监控系统、轮机设备安装工艺。其中轮机系统设计制造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为:轮机管路系统及设计规范、轮机系统生产设计;轮机设备设计制造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为:轮机制造与维修技术、轮机液压与气动传动技术。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带动专业教材的编写和更新,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效果

1. 强化了系统,弱化了设备。

不再是就设备讲授设备,而是在讲授系统工作原理时,对所涉及的设备进行讲授,进而描述其相关理论和原理,分析在系统中的功能以及与上下游关系。

2. 以系统设计为目标,加强专业课程的补充。

按管路系统分类,将系统分为船舶管系和动力管系。分析典型船舶的管路系统,如燃油系统、滑油系统、压缩空气系统、冷却系统、舱底压载水系统等,在讲授原理及详细设计的同时,兼顾讲授原理的生产设计过程及技术路线。

3. 优化实验项目,增设面向多专业的选修实验。

不再局限于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统筹整个实验项目,对多门专业课的实验进行合理的排序并考虑实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可开设下列设计、实训环节:柴油机结构拆装综合实训、轮机模拟器综合训练、轮机热力设备设计、轮机动力机械设计、动力装置设计综合实训、船舶管路系统设计等。充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各实验室的设备也得到充分利用。

4. 建立适应当前轮机工程本科生教学的专业课程群。

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针对我校轮机工程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了新的整合和扩展,建立了以8门专业主干课程和多门专业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好化的,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备创新能力,是对复合型人才提出的三个要求。只有不断地探索实践和理论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改革原先制约专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制订新体系下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才能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高层次的轮机工程专业人才。轮机工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成功实施,能为我校其他专业开展类似的教学体系建设改革提供范例,对校内乃至国内其他开设轮机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分析了以往轮机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在教学中的局限性,提出了增强轮机工程各专业课程之间的渗透,以轮机工程大系统为目标,以专业课程群设置及多元化实验为抓手,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为教学改革实施及管理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轮机工程,大系统,课程群,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徐伟,蔡振雄,廖海峰.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轮机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航海教育研究,2009,(4):50-52.

[2]邓元龙,吴玉斌,柴金龙,等.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1):116-117.

[3]翁石光.航海类轮机工程专业机电合一人才培养探究[J].港航节能,2007,(1):7-11.

篇7:污染控制类课程体系集成化建设

[关键词]环境工程 污染控制 课程体系 集成化

[中图分类号] G642.0;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140-02

我国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17.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337.8万吨,以上数据进一步说明,我国污染总体情况十分严峻,亟须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作为培养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如何造就一批能够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高素质的环境治理专业人才队伍已成当务之急,而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无疑是任重道远。

污染控制类课程是环境专业学生重点专业课,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以及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这四门课程,其中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关于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理论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典型工艺和主要设备。通过对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程对于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介绍了笔者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集成化教学改革的一点构想,希望有助于环境工程加快推行素质教育的步伐。

一、理论教学

(一)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多媒体可视化是理解抽象理论问题和解释复杂现象的重要工具,在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自多媒体可视化概念提出以来,该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可视化教学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国外,许多研究者已经肯定了可视化在教学方面的作用和地位,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也开始了在可视化教学方面的研究。

在课堂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PPT课件全程实施多媒体教学,对于课程部分内容利用可视化教学软件以动画形式进行演示,以促进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吸附法去除气态污染物的学习中对于穿透曲线、破点等概念理解不清,在此可充分利用可视化教学的优点,进行动画演示,向学生展示吸附净化法的工作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拓展学习内容

为激发学生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国内外期刊等扩充性资料,以便更多的获取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信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前沿发展动态。可推荐的代表性参考书目与期刊有《环境化学进展》《环境与工业气体净化技术》《大气环境化学》《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Atmospheric Environment》《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hemosphere》等。

(三)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互动讨论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中就课堂所讲述的内容设立题目并提出问题,学生间相互讨论并由老师当场给予解答。例如,在烟气脱硫章节讲述完毕后,以我国西部某电场的烟气脱硫为题目,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脱硫工艺。脱硫工艺种类繁多,特点及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若要选择最佳工艺,这就要求学生们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进行充分比较,工艺比较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各种脱硫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他们的观点以及理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讨论完毕,由教师对学生们的各种答案进行点评,并说明布由于西部缺水,因此在烟气脱硫技术的选择上要优先考虑不消耗水的固体吸收法。互动讨论是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有些答案并不是唯一,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新颖见解。

二、实验教学

(一)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是由感性认识逐渐发展为理性认识,而课堂教学中对事物往往注重原理本质的讲解,而忽略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基础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事物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核心环节,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基础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旋风除尘器性能测定、袋式除尘器性能测定、电除尘器伏安特性测定、碱液吸收气体中的SO2、活性炭吸附气体中的SO2及NOx、柴油车烟度测量、粉尘真密度、分散度及比电阻测定等。

(二)设计型实验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设计型实验已受到了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建设时就应考虑设计型实验的实施。例如:给定某烟气的组分及浓度,让学生自行选择处理工艺设计烟气处理流程,使出口烟气实现达标排放且技术经济合理,设计完后通过实验进行效果验证。设计型实验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开放性实验

由于课程大纲规定实验均由教师统一规定内容,统一实验要求,统一实验时间,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和统一的实验时间管理中,难以满足学生探索性、创新性的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没有重视学生的能力差异,缺乏个性能力培养,于是开放性实验在该背景下应运而生。开放性实验所选内容为常规实验教学内容以外的实验项目,需要使用大型或精密实验设备,内容新颖、实用,且与工程实际和科学研究密切相关。可选择的内容例如:“PM2.5的防控技术”、“烟道气脱硫脱硝”、“贫燃状态下汽车发动机尾气脱硝”、“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开放实验室和开放实验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开放式教学手段,给学生选择实验的主动权,从而达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验意识和科研意识的目的,进而实现学生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正确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有效环节。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明确专业培养方向、服务行业状况,但应防止实习流于形式,在进入实习场地之前,对实习场地的相关情况,涉及本课程内容的基本原理、设备、系统、流程做概括性的讲解,使学生进入实习场地后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认识实习的效率。

以学生进行电厂的认识实习为例。在学生进入基地前,应将该厂整体运行概况给学生做简单介绍,并将本次实习的重点内容给学生做概括性讲解。关于电厂的除尘技术部分,要为学生大体讲解除尘装置的布置位置、型式、基本原理、除尘效率、运行概况等。关于烟气脱硫技术部分,则要对该电厂所采用的烟气脱硫工艺做概括性的讲解,并把相关脱硫技术也做一个概括。上述前期准备对学生的认识实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灵活运用的综合性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要使学生受到工程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工程计算、设备选型、流程设计、技术经济分析、绘图等。设计题目的选取应来源于大气污染防治生产实际或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模拟题目,尽量做到贴近现实。《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指导书》应科学合理编写,对设计工作量的安排也要做到科学合理,避免出现因工作量过大,导致学生思考时间过少或对设计细节问题上关注不够的现象。设计过程中教师加强启发指导,并及时纠正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错误,但不能过多干预,否则会导致学生设计中创新性不够。设计考核中,教师既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设计思想,也要注意设计细节是否正确与合理,同时鼓励学生创作不同的设计方案。

五、结语

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内容多的污染控制类课程的集成化建设,具有更大的难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污染控制领域必将有大量的新技术及新工艺不断出现,因此污染控制类课程体系集成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教育者应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不断的探索课程建设的新内容。

[ 参 考 文 献 ]

[1] 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Yale University &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Information Network Columbia University.Air Quality[E / B]http://epi.yale.edu / epi / country-rankings,2014-3-8.

[2] 曾丽红.我国环境规制的失灵及期治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3-78.

[3] 环境保护部.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2.

[4] 邢文利,李梁.思维可视化技术下的教学目标建构[J].教育科学,2013(2):30-33.

[5] 胡海岩.系统科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2(5):1-7.

篇8: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1 课堂理论教学 (44 学时)

该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 即大四上学期开设, 选用郝吉明院士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三版) 作为教材。主要介绍大气污染和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和在大气中的稀释和扩散;主要污染物控制技术——除尘技术、脱硫脱硝技术、VOC净化技术;净化系统设计。

教学过程中,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形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 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子课件,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省时、激趣等特征, 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可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繁多和课时严重不足的矛盾[2]。通过图片, 视频等形式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形象性和直观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复杂工艺结构的理解。关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和资料, 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密切跟踪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 及时更新补充教材中没有的工艺技术。

注重教学效果调查, 每学期进行至一半时均有中期检查, 和多名学生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 了解学生的想法, 听取学生的意见。学期结束时, 每名学生均可在网上进行评教, 打分, 提出意见和建议, 结果反馈到授课教师。

2 实验教学 (12 学时)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理论, 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结合理论教学配套开设了针对性的实验教学课程, 包含了演示、验证、研究和综合等多种类型实验。主要开设的实验项目有:粉尘粒径和粒径分布的测定, 用光学显微镜测定粉尘样品的投影粒径, 绘制粒径分布曲线, 并求出众径、中位径和算术平均直径。两种高效除尘实验——线-板式高压静电除尘和机械振动布袋除尘, 掌握测试除尘效率的方法;了解有效驱近速度与除尘效率, 集尘极面积的关系特性, 练习除尘器机械震动清灰方式。应用最广的脱硫方法——石灰石/石灰湿法脱硫实验, 掌握脱硫系统的核心装置吸收塔;了解湿法脱硫的特点, 影响洗涤塔长期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

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另一方面结合科研工作, 自行研制了电晕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装置, 用于实验教学演示, 书上没有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 拓展了学生的眼界, 唤起了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热情。

3 课程设计教学 (16 学时)

课程设计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践教学中又一重要环节。在完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制图能力, 在第八学期第一第二周安排了两周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 调阅大量文献资料, 能进一步消化和巩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所学内容, 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净化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3]。课程设计的内容重点是针对各种不同锅炉的除尘、脱硫脱销系统设计。具体内容有:流程设计;烟气各项数据计算, 例如烟气量, 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等;除尘脱硫设备的选型、结构设计计算;烟囱、管道系统设计, 阻力计算等;绘制工程图纸, 撰写设计书。

课程设计开始时, 将学生每3人分为一组, 每组一个设计题目, 并提供设计任务书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学生根据设计题目相应的任务书, 查阅资料进行设计计算并绘制图纸、编制设计说明书, 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并答疑。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来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设计计算、工程制图和使用设计手册和有关资料的能力。

4 其他辅助教学

由于实验仪器设备数量和实验课时限制, 每个学生获得的动手实践机会有限,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设了多项辅助教学活动, 包括开放选修实验, 优秀生培养, 大学生创新计划等。

设立开放选修实验, 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项目, 每组6人, 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 从实验的设计、准备到最终实验结果的小结, 分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意识, 增强实践、创新、动手和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

在大三的学生中选拔优秀生, 并将优秀生的培养和创新计划挂钩, 申报学校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通过立项的形式培养学生, 项目结题是除了提交研究总结报告, 还要求发表科研论文。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 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分析讨论概括的能力都能有很好的锻炼。优秀生的培养时间为两年, 由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一对一指导。培养期满由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 并优先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5 结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探索,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 教学效果良好, 受到了学生的好评。2014年下半年, 授课教师前往美国进行了英语培训, 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将尝试双语教学。努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立足该校船舶特色, 以柴油机尾气净化, 船舶脱硫脱硝技术为重点, 创建独具一格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精品课程。

摘要:该文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和其他辅助教学等方面入手, 进行了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改进,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电子信息资料, 确保教学内容新颖前沿。竭力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实验教学环节中设置了演示、验证、研究和综合等多种实验类型;课程设计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计算和工程制图;辅助教学活动以优秀生培养和创新计划等形式, 由高级职称教师对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一对一辅导, 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关键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章良, 陈菁, 张瑛.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2) :96-97.

[2]吕辉雄, 黄荣, 蔡全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0) :104-105.

篇9: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4-0061-04

0引言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以物理、化学、物化以及生物等多学科知识为支撑的工程性学科。如果单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改革,不仅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有限,而且难以促进专业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难以满足我国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对所培养人才规格日益提高的要求。“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经历,在分析现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1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江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主线、提供不同层次知识的课程共有18门,教学时数共计840学时(其中实验和上机153学时)。该课程体系中有课程设计环节计4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15周(实际上只有13周,有2周用于毕业环节的答辩和总结);有各类实习计4周。上述课程体系尽管已经过多次修改,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强调化学基础,弱化了专业技术优势。在本课程体系18门课程中各类化学课程有6门(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总学时为330,占到了39.3%。而与水污染控制有关的技术课程门数为6门,总学时为210(其中非水方面的学时约为28),只占21.7%。尽管现在的高校教育要遵循“强基础、宽口径”的原则[1],但作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因此,建议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重新研究各课程的教学计划,然后考虑学时的分配。

2)各课程教学内容仍存在重复及组织和分配的不合理,这点可从江苏大学目前使用的环境工程系课程教学大纲得到清晰的反映。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各课程的地位、作用及课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分析研究,以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教学大纲。

3)难以克服“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难以突出其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目前江苏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授课学时为60学时,与一些知名高校100、120学时相比是比较少的。在这60学时的教学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则涵盖了污水的物理、化学、物化、生化控制技术及废水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与管理和污泥处理等,而其中基本原理性知识的教学要占去四分之一左右的课时,因此应用型知识和工具型知识的课时就显得不足,从而难以体现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如果能将原理性知识整合到相应的基础课程中讲授,而在本课程教学时只要花较少的时间进行简要的回顾即可,这样则可将课时向体现本课程工程性特点的内容倾斜。

4)实践环节的安排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尤其是实习环节的安排。本课程体系中有各类实习共4周,其中认识实习2周(修改前为1周),且安排在第3学期集中进行。尽管认识实习的时间增加了,但根本就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这是在对学生进行调查时得到的答案。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处于第3学期的学生还未接触专业知识,对于要参观实习的水处理工艺、构筑物等没有概念,从而在实习当中难以有主动性和目的性,效果当然就要打折扣了;②仍局限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教学方式,也使得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对实践环节的设置及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改革,并增加一个2周的生产实习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新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框架方案

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要有“两个重大转变”为指导思想[2],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在深入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的基础上,按照改革要求,以工程应用型、复合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见表1和表2)首先对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各课程的作用地位,明确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应提供的知识内容,必要时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的基本规格及培养目标要求,初拟各课程的教学时数及其分配。

改革后,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范围扩展,将与水污染控制有关的课程都列入了本研究的内容,以在更宽的视角中加以整体研究,建立更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各课程作用地位和教学内容安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同时,增大实验学时比例,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充分体现了强基础、重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以水污染控制学科为主线、与工程应用(技术设计、研究和开发)所需知识结构有关的概念性知识、原理类知识、工具型知识和物化类四个知识层次的各课程的有机集合体系。

3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及其内容的改革

根据各课程性质及其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可把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划分为四种类型的课程:即理论基础类课程、技术基础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见图1),以便更好地反映不同层次的课程及其相应的提供的知识内容。

按照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的层次要求及实施工程任务的规律和认识规律,确定各课程的作用和地位,组织、选择和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要求,运用“工程集成”的概念来组织基础和综合应用类的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组合乃至整合,以达到精简和优化的目的。在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以强基础、重素质为基本指导原则,根据知识内容的特征及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落实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以下方面的课程内容的精简要求:通过自学容易获得的知识;课程中及课程间内容重复较多的知识(如化学类课程间、水污染控制工程与其先导或并行课程间等);主要通过实践训练获得的知识(如实验操作等);某些不必要的“黑箱”知识(如从应用的目的出发,某些原理性的详细推导过程可省略);在中学阶段已掌握或应掌握的知识。据此,对各层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进行调整和改革。

1)理论基础类课程。精简无机化学课程中与中学教学内容重复的部分,有机结合无机与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将教学内容调整在与本专业教学内容所要求的范围内。对于《物理化学》,它是一门较难但对于水污染控制工程而言又是十分重要的课程,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专业教学的要求。如表面化学、电化学、化学平衡和相变化等内容是水污染控制理论中所需要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而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部分的内容则可适当地与无机化学相协调。

2)技术基础课程。根据各课程的作用、地位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适当调整和压缩课程教学内容。如《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放在传质、吸收、吸附的原理、相关的设备构造及其在水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方面,其中有关流体流动的内容,应与《水泵和泵站》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协调,由于《水泵和泵站》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流体输送,因而可将此部分内容调整到《水泵和泵站》课程中,而有关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和膜分离的内容则应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相协调,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应放在水的流动特性及其对贮水和输送管道设备的作用等,其它方面的内容可进行适当删减。《环境微生物学》为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生物控制技术提供微生物方面的重要基础知识,应把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与水污染控制密切有关的微生物的生长生理特性、生长的环境要求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等方面,尤其应紧密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际,但微生物培养、保存及类型的识别是本课程中的实验内容,不可忽视。《环境分析化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课程,就水污染控制工程而言,应以介绍水污染控制中所涉及的水质检测分析方法及有关分析仪器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各分析测定方法的实验对于本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给予足够重视。

3)工程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应以工程实践知识的传授为重点,其中包括使学生掌握以技术基础课程所学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工程设计方法、了解设备的选型以及有关的施工和经济方面的基本概念的知识。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与其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间的相互关系。

4)专业基础课程(这里的“基础”,是从从事实际工作及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的角度而言所下的定义)是“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核心,其先导课程的教学功能即主要是为此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而其后续教学环节又是在此类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因而搞好此类课程各环节的教学工作,对于实现此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关系重大。在实施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知识(包括原理、方法及工程工艺设计步骤与方法和要求等)的系统的传授;二是注意充分利用先导课程的预备知识及与其先导课程间内容的合理分配和衔接。在本类课程中,知识的应用极为重要,应尽量减少与先导课程间不必要的内容重复。此外,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在环境工程领域,新的工艺方法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日新月异,因而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充实,同时应为在本领域内从事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为有志于继续学习深造或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4结束语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改革是“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在改革当中,必须“知己”,明白问题的所在,且始终遵循

教育改革的方向,才能使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才能使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

路。

参考文献

1 谷晋川,江元霞,杨晓静.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优化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56-58.

2 刘宏,吴春笃,储金宇.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 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69-72.

On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LI Qian,WU Chun-du,LIU Ho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212013,China)

AbstractTo solve the main questions in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ystem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in this paper teaching contents,organiz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curricula relating to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deeply here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and model which aim to culture more professional qualified personnel for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in the 21st century,and a new scheme of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has been presented.

上一篇:护理文书下一篇:棋牌游戏推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