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学论文范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医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临床医生是我国21世纪医学教育的重要方向。但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以满足社会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多角度分析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探索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第一篇:新医学论文范文

新形势下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认识与初探

[摘           要]  近年来,医学人文教育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的核心理念是关爱、敬畏、呵护生命。主要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存在问题、建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对其相关领域进行初步探索。

[关    键   词]  新形势;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

随着医学模式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越来越多,继而对医学人文性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刻,医学人文的内涵被学界广为关注和研究。医学人文是一门医学和人文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及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和总结的学科[1]。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学科,其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本质属性,医学教育理所当然包含医学人文教育。

一、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醫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教育,使医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人文素质的提升,并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医疗服务中对患者实施更好的人文关怀[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和国内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人生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医学人文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具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治病救人首先要有较高的医德、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古训“病家求医,寄以生死”,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要做治病救人的工作,肩负千钧,事关生死,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种医学专业素质简单地概括就是——仁心妙术,每一位医学生要尊重生命、敬重生命,要有爱心、责任心与进取心。医学人文的核心是人,行医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人,所医非病而是病人,对医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教育,还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培育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把医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更加看重享受较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对医疗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因此,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人文关怀,提升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是医疗从业人员的硬性要求。医学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研究、服务对象的学科,承载着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具有人文与科学的双重属性,培养大学生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的奉献精神,是对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践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是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单一化

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核心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占主要地位,存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混谈的现象,缺少较强的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在思想上,突出政治信念,忽视人文精神,对医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的塑造偏重于对政治信念的强调,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和医学内在精神的深刻揭示[3]。另外,课程自身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教育缺少必要的联系,忽视了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陈旧

当前教师的教学方法多以“灌输式”为主,照本宣科,很难联系医学实际进行探讨和讲解,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鲜活典型的案例,对案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剖析不足,缺乏教学过程中心与心的沟通和对话,使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学生对人文课程的满意度较低[4]。

(三)实效性不强

有些学生认为医学人文课程比较枯燥乏味,对将来的岗位胜任力并没有太大用处,再加上这些课程的教学与临床实践联系较少,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佳。另外,人文课程的考核方式仍以笔试为主,偏重于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少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医学生走上临床岗位后,感觉所学人文知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不大,这种感受反过来又影响了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期盼。

三、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几点建议

研究表明,从目前情况看,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还存在人文氛围不浓厚、人文学科建设比较缓慢、教师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等问题。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无论从学科发展方面,还是从教育和培养医学人才角度看,都存在若干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共同探究解决途径。

(一)以创新人文教育课程模式为基础

一方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医学人文课程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理论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医学人文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切实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学业成绩评价制度,重视考核评价体系[5]。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6]。

(二)以丰富的教学方法为保障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用多媒体技术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讨论、案例等方式做到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联系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关注各种与医学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关的社会问题,使医学人文教育既具有前瞻性,又能解决实际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医学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还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开展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人文关怀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体会人文精神对医学工作的实际价值。

(三)以开拓第二课堂教育为核心

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开展健康向上、喜闻乐见、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医学生接触人群,认识社会,建立以人为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融会贯通,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学校首先要组织有医学、护理、法律、社会、心理、哲学等专业背景的校内外教师组成各式学术社群,结合医学人文课程开展系列活动。如:人文知识讲座、医学人文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会等,以开阔学生医学人文思维与视野,探索医学生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为未来奠定服务人群的基础[7]。其次,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人文社团等,创建第二课堂成绩单,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使人文知识得到加强。再次,以重要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3·5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5·4青年节系列活动”“9·10教师节感恩活动”等,让学生拥有爱心、耐心、责任心,懂得身为这个社会的一员就时时刻刻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通过面向社会的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特别是面向农村基层、社区基层的一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实践活动中“贯彻”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道德价值,使人文知识得到加强,人文精神得到深化[8]。

(四)以开拓网络文化教育阵地为抓手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育工作活起来,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医学人文教育教学途径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行性,许多医学院校往往受制于“人文课程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现实,而通过积极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可将部分教学内容转移至网络,从而形成课上、课下联合教学的新途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开放和简便的特点,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发言讨论,调动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积极性,弥补在课堂教学的讨论环节参与度不高的缺点。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如QQ、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文化教育相关内容,使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医学人文知识,进而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常态化。

医学人性化的回归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精湛的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培养对待病人具有仁慈心灵、饱含着道德情感与奉献精神的医务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生成长为胜任医疗职业岗位、彰显医生职业精神、担负医学发展重任的仁义良医。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强化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引导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医生队伍的先进性,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大庆.医学人文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

[2]李凯军,崔荣军,胡江平.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3):89-90.

[3]凌保东.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4):90-92.

[4]张俊.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医学与哲学,2011,32(8):64-66.

[5]李芳,李义庭,刘芳,等.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10(8):69-72.

[6]張聪.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道德透视[J].医学与哲学,2015,36(2A):11-15.

[7]肖纯凌.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9):33-34.

[8]吕青波,刘翔,邵奇鑫,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医学人文,2015,28(6):986-989.

编辑 马燕萍

作者:朱一丹

第二篇:浅谈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临床医生是我国21世纪医学教育的重要方向。但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以满足社会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多角度分析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探索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关键词:医学生 医学模式 人文素养

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人文因素的重要性。教育部和卫生部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提出,“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职业态度和伦理行为已成为医疗实践的核心,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医学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应树立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性化健康服务的需要。本文就医学本科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多角度分析了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方式,探索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生培养模式。

一、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况

医学生人文素养是指医学生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自身实践等途径对人文、心理、美学等方面知识进行学习与修养,形成内化与身心的特有学问、涵养、品格及气质。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实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实施单科办学的道路,将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导致了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分离。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商品经济使人们更加注重效率、竞争,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轻视人文素养培养,导致部分医学生政治素质底下,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的辩证思考能力;道德观念淡漠、道德底线脆弱;部分学生对病人冷漠、不负责任,对生命缺乏关爱,缺少社会责任感;文史哲知识匮乏,知识面狭窄单一,表达能力差;部分学生精神空虚、生活品位较低、盲目追求物质利益[1]。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成为培养现代高素质的卫生人才的关键,也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

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医学高校是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基地,医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医学属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体系范畴,虽然医学高校培养了大批实用型医学人才,但传统培养模式只注重人的生物性,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社会、心理等其他因素对患者的影响,这样培养出的医学人才不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容易造成医患关系紧张,不断加剧医患矛盾,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现代医学治疗更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以尽量削弱治疗可能会对患者造成的未知影响。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医学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高校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同时重视病人的疾病治疗和心理治疗,会从人文角度去审视医学,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构建医学教育新模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医学者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但目前仍有大部分教育者唯“技术至上”,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只要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胜任未来岗位要求就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目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在医学教育中盲目追求科学技术教育,只重视医学生科学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医学教育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重视人文素养的渗透,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不仅具有全面医学技能知识,而且具备高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的新时代医学生。

(二)深化教学改革,科学设置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传统的医学教育实施单科办学的道路,将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注重自然科学忽视人文教育,致使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模式不合理。因此,要培养高人文素养的医学生,必须对目前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实现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融合。在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中,60个标准里仅有约1/3是医学基础和临床的概念,而近2/3是医学伦理、医学道德、人际交流、卫生保健、管理与成本、效率与效益。这样的医学相关概念,美国、德国的人文课时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2]。而目前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只占所有课程的1.71%,人文课时占总课时的8%[3]。因此,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调整,注重人文课程的体系建设,修订教学计划,消减课程中重复内容,增大人文课程比例,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的经驗,增设人文课程,如行为学、社会学、法学、哲学、逻辑学、艺术等课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在教授医学生科学技能的同时,分析和研究其相对应的人文社会问题,全面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格品质。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在医学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与兴趣,如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的人文培养,让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学习知识并找到答案,实现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全面结合,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

(三)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人文教学水平

传统的医学教育是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学科的分离导致我国目前高校医学教育学科建设单一,专业划分过于明确,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脱节,师资结构不合理,学科力量薄弱,教育水平低下。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而目前我国教授人文课程的教师或由文科学校毕业不具备医学知识,或由医学院校毕业对人文社科了解不深,不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故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很少能全面教授人文知识,造成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偏低。因此,重新定位人文素养教育的位置,聘请专职的人文教师加强人文教学,提高人文学科力量已迫在眉睫。医学院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人才组建具备高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教师队伍。对在职人文社科教师,鼓励其外出进修、留学、集体备课、跟班听课等途径提高人文教育业务水平。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搭建医学人文素质实践平台

校园环境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确保校园人文环境的导向性和有效性。但长久以来,“分裂”的医学教育模式只注重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忽略了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对构建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医学高校应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氛围,如定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或者结合医疗行业热点,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知识讲座、辩论赛、讨论会等深入剖析人文素养对社会的影响。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在每日的熏陶中逐渐领略人文素养的内涵,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要有与之适应的人文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体检义诊、科普宣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多种实践活动,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社会经验,也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增进知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当今医学模式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医学院校应转变医学教育理念,通过各种途径切实培养具备良好医学技能及人文素养的新型医学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现代医学发展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谷昊,白磊,常浩生,吐尔洪·吐逊.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59-

261.

[2]连婕,燕娟,王洪奇.哈佛医学院医学人

文课程体系设置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

(8A):26-29.

[3]赵书峰,滕志香,景學安,郝岗平,韩子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卫生政策与管理,2012(25):130-13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81401254);广州市教育局资助项目

(1201430205)。

作者简介:

杜红姿(1972- ),女,硕士,主要从事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

备注:本文的通讯作者为康祥锦。

(责编 张翼翔)

作者:杜红姿 丁悦 黄玉玲 康祥锦

第三篇:医学期刊开放存取新业态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医学期刊需要逐步往信息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目前,我国医学期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文章通过阐述医学期刊网络化的现状,分析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医学期刊OA出版模式的发展途径,推动医学期刊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地发展。

【关 键 词】医学期刊;互联网+;开放存取;新业态

【作者单位】张春军,牡丹江医学院;董凯,牡丹江医学院;董琦,牡丹江医学院。

【基金项目】牡丹江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RS201510)。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应坚决将‘互联网+’计划落到实处,以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此同时,无论大中小型企业、高校或是科研机构都应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符合现代社會发展规律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当下,互联网俨然已经渗透医学期刊编辑出版业务的全部流程。如今,读者获取文献资料大多是通过网络途径,仅有极少数人群仍旧利用传统纸质资料获取信息资源,这样的信息获取方式无疑给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带来巨大的冲击与影响[1-3]。因此,医学期刊也应牢牢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逐步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延长医学期刊的传统产业链,进而打造出含金量更高的优势品牌。

一、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

由于我国医学期刊的网络化建设起步较晚,因而当前我国的医学期刊网站在可下载资料量和内容更新速度方面均处于较低水平。据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国内的医学期刊中,有自主版权独立网站的仅有78家,占总调查数量的15.6%。而在这些医学期刊网站中,仅有34家能跟上网络期刊发行的脚步。总之,国内当前能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的医学期刊网站极为稀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学期刊网站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就目前国内医学期刊的发展现状而言,其无论是在规模、信息量还是服务水平方面,均无法与国外医学期刊网站相比肩[4]。具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受国内学术体制的影响。在我国,医学期刊大多数依托于科研院所或是高校,这样的研究主体极易让部分学术期刊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成为服务作者的期刊。加之部分作者仅是将之视为获取学历、评职称、晋升的工具,忽略了读者的需求。

其次,受经营与推广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多数医学期刊尚未建立独立的网站,且即便建立了网站,其功能也仅仅局限于刊物的介绍、投稿以及免费阅览等。单一的功能与超低的信息量,让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建设浮于表面,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再次,受互联网经营许可制度的影响。在我国,投身互联网需同时满足许多限制性条件,以致国内医学期刊网站大多都未能获得独立法人的资格,从而无法获取互联网的经营资质。而在一些其他国家,网站可提供网上销售、咨询、代理独立版权以及使用权限等各项服务,再放眼国内的网站经营模式,经营效益难以体现也就可想而知。

二、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所谓的开放存取,就是一种基于学术信息共享理念的出版机制,其宗旨是利用网络实现学术信息资源免费保存与获取。由于该机制运行成本低廉,且能有效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加之其便捷的获取方式,使该机制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学术界、出版界以及信息传播界的广泛青睐[5-7]。

1.开放存取期刊的现状

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最早由瑞典的隆德大学图书馆创建,其内容不仅涉及所有学科,还包含了各种语言。此外,该网站所搜集的开放存取期刊大多都进行过质量控制。截至目前,该网站仍然称得上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开放存取期刊网站之一。就该目录所收录的开放存取期刊论文而言,除涵盖农业、科学、生物与生命科学、历史、考古学、政治学、文学、语言以及化学等17个学科主题领域外,还包括多学科与多语种。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开放存取期刊网站,其在收录开放存取学术期刊方面有着极为严苛的选刊原则。如针对目标刊物的信息覆盖面,要求该刊物的出版内容必须包含与学科相关的研究性或评论性文章的全文;而在刊物内容的获取途径方面,则要求其必须可以免费获取。当然,若刊物本身有禁运限制,则不将其视作可收藏的期刊。收集刊物后,该网站还会邀请相关专家对其进行评审,以确保刊物的质量。

2.开放存取期刊的特点

开放存取期刊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该期刊必须是学术期刊,即期刊的主要任务是报道研究发现与研究结果,或者是综合研究结果。二是要通过质量控制机制,该机制主要是为了确保论文的质量,而主要的评议方式则是同行评议和编辑审稿。三是开放存取期刊的著作权仍由作者保留。四是由于著作权保留在作者手中,因而出版人可自由决定开放存取期刊的性质,即赢利性或非赢利性[8]。

当前,开放存取期刊的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即作者付费与机构付费。作者付费,即由作者出资完成研究成果的出版,其资金来源主要从研究项目或课题经费中抽取。机构付费,就是将负责医学期刊研究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等发展为会员,获取会员对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的支持。当前,国内已有大学采取建立机构会员的方式设置单独的存取基金来支持开放存取期刊,以确保作者将文章发表于开放存取期刊上时不受经济条件的影响。

由于各方对开放存取期刊文献均享有极高的使用权,因而针对期刊的著作权等信息,仅需简单的注明即可,以免影响信息交流的直接性与交互性[9-10]。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模式为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虽然通过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提升期刊的传播效果,但是这一出版模式仍然会对传统出版业带来严重冲击。此外,“互联网+”模式的出现使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为切实解决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瓶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我国医学期刊逐步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三、医学期刊OA出版模式的发展思考

1.初期实现编审系统网络化,编辑部实行网络化管理

建立自主网站是医学期刊发展的关键。当前,国内部分期刊社已经开发出在线稿件处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友好的界面与直观的交互环境,不仅吸引了大量稿源,而且增强了组稿力度,从而确保科研成果能更快、更多地发表。与此同时,自主网站的建立也为医学期刊发表过程中的编、审、读等各环节提供了便利。比如,利用网络投稿系统对传统的编审环节进行优化,能够从质量控制等方面以更开放、灵活且生动的方式为医药行业的科研以及基层领域提供服务。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各行各业都已实现网络化办公。这对医学期刊的出版而言,既能提升工作效率,又能进一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因此,随着科学研究领域的逐步扩大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应不断加强医学期刊的网络化建设。传统医学期刊的发展趋势是随着不断壮大的读者群体,让稿源变得越来越充沛,进而逐渐缩短出版周期。而网络化的运作模式则需彻底摒弃传统医学期刊的出版流程,将投稿、审稿、加工、编辑、排版、出版、发行等环节集中到一起,实现对期刊出版各个流程的有效整合。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医学期刊在出版网络化背景下的高效出版。与此同时,编辑部也要积极引进适合医学期刊编辑的在线办公系统。该系统除了要具备自动收发、出版等各项通告功能,还要能自动录入通知中的作者姓名、稿件标题以及手稿日期等,从而为专家的审稿提供方便。此外,该系统还能将加急或特约稿件分门别类,并利用电话、短信或邮件等途径提醒作者。

2.过渡期采用混合型OA模式,积极打造医学期刊品牌

混合型的OA模式是指基于传统印刷版订阅模式的网络版OA。我国医学期刊的受众相对固定,而欠发达地区读者的阅读方式仍以纸质媒体为主。因此,网络医学期刊的出版应在题目与摘要处下功夫,提前开放题目与摘要内容,针对后续的论文全文则采取即时或延迟开放策略。这样既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又有利于树立期刊品牌,从而促进我国医学期刊逐步完成从传统纸质媒体向OA期刊的过渡。

3.成熟期依托开放式数字出版平台走向世界,打造多媒体融合平台

由于我国的医学类研究大多依托于国内的研究院所或是高级院校等机构,加之这些机构均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且规模相对较小,因而很难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此外,医学类期刊的服务对象也大多为科研院所或高校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因此,受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要想在短时间内使所有的医学期刊都能成立独立的医学期刊网站是不现实的。医学期刊要想得到有效的发展,应借助国内技术趋于成熟的数据库网络平台,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醫学期刊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快速提升医学期刊的网络化水平。当前,国内仅有极少数学术期刊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网站,因而医学期刊的发展还需采用专门的采编系统。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网站的内容主要来自知网、万方、龙源、维普等中文期刊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机构可为各类学术期刊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支持。因此,医学期刊也应加强与数据库机构的合作,积极借助数据库机构的网络力量来完成对学术资源的整合,从而初步实现传统医学期刊的网络化出版。随后,医学期刊应以此为基础,发展属于自己的独立网站,并积极运用功能日渐强大的网络传输技术,让医学期刊在移动阅读领域占得一席之地。为进一步提升医学期刊的感召力、观赏性以及可读性,医学期刊还应积极运用多媒体传播方式,将先进的3D特效技术、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增强读者的视听效果,进而降低读者的阅读疲劳感。例如,医学期刊的网络化出版,可利用普通文字来呈现学术论文,而当涉及理论且该理论较为抽象时,便将图片或视频穿插其中,这样不仅能更加直观地将学术论文的独创性与学术价值表现出来,同时也更方便读者理解。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成为继网络、电视、广播以及报刊四大媒体后的第五大媒体。因此,医学期刊也应积极迎合时代的发展,使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各类APP以及各类门户网站等平台,使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便能轻松访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移动阅读一跃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新型阅读方式。移动阅读的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不仅可以使读者进行在线阅读与下载,而且能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实时互动和交流,让读者与作者均能及时获取彼此的意见或建议,从而进一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医学期刊网站既是向外界宣传并展示自己的重要窗口,亦是读者获取信息以及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期刊网站,作者可以随时查询稿件的具体情况,读者可以随时表达对某期刊或论文的意见、见解,编辑则可以在网站上发布各类信息。此外,期刊出版的组织者亦能通过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相应的信息资源,准确把握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OA期刊是一种需要整合多方力量才能切实发挥作用的模式,所以,唯有完成对所有OA效能的有效组合,方能促进“开放”目的的达成。在我国,OA期刊最初以单刊的方式发布,而后转为多刊联合,直至最后的数字出版平台大联合,这意味着我国医学期刊界已经认识到联合作战以及自主研发的重要性。万方、维普等国内知名数字发布平台逐步完成向数字出版平台的转化,表明我国的医学期刊正逐步创建并依托本土数字出版平台走向世界。

四、构建多效能编审人才团队,推动医学期刊运营发展

要想顺利实现期刊网络化、信息化的目标,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创新与资源整合能力,还要建设多效能的编审团队,这也是期刊发展的战略核心。因此,出版社应在优化自身系统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增强自身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此外,在人力资源逐步往信息化方向转型的同时,出版社还应将目光集中于国际期刊的发展前沿,加强对国际医药卫生行业以及相关领域资源的整合,实现对人力资源以及人才效能的最佳配置,进而探索出符合我国医学期刊发展的OA出版模式,促进我国医学期刊的有效发展。

综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期刊出版的网络化运作必将成为未来医学期刊出版的主流发展趋势。因此,出版社更应积极利用“OA期刊三期发展模式”,在扩大期刊影响力的同时,增加期刊的影响因子,为实现医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馨. 中国非医学期刊开放存取现状[J]. 出版广角,2014(8):50-52.

[2]郑建丽. 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国际化路径[J]. 中国出版,2012.

[3]谢文亮,郑添尹,颜志森. “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出版的新业态及改革思路[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0):1036-1042.

[4]孙超渊,慕萌,张俊敏. 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出版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6):915-917.

[5]胡爱玲,刘晨,屈清慧,等. 非营利性开放存取期刊——PLoS系列期刊的特色及学术影响[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6):959-963.

[6]崔伟. 开放存取期刊的运营机制与发展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2(8):22-25.

[7]龚维忠,杨洋. 中外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比较[J]. 出版广角,2014(13):59-61.

[8]李红,张翼. 开放存取期刊运营模式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3):400-403.

[9]代妮, 李栗, 徐丁尧,等. 关于国际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的思考[J]. 编辑学报, 2014(4):406-408.

[10]邵晶,周琴,苏黎,等. 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模式及其“获取”途径[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39-44.

作者:张春军?董凯?董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医学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新理财论文范文05-08

新课改论文范文05-08

新美术论文范文05-08

新零售论文范文05-09

新媒体论文范文05-09

新经济论文范文05-08

新会计论文范文05-08

新课程论文范文05-08

新教师论文范文05-08

新媒体营销论文范文05-13

上一篇:教育家论文范文下一篇:隧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