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论文范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新课程理念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编者按紧接总103期“实验区报告之山东篇”、总105期“实验区报告之枣庄篇”之后,本期刊发“实验区报告之学校篇(枣庄一中)”,旨在为读者朋友提供系统深入的高中新课改实验区信息。与前面相对宏观、中观的实验区报告文章相比,本期报告文章内容已细致深化到学校层面。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论文范文

积极践行新理念 稳步推进新课程

我校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按照“加强领导,积极准备,科学实施,稳妥推进”的思路,以科研为先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关键,以完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为重点,求真务实地实施新课程的实践研究。三年来,高级中学的师生们感受着新课程的魅力和新课程的冲击,有困惑,有彷徨,但更多的是师生们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收获。下面对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如下回顾和总结:

一、加强领导,转变管理方式,保障高中新课程实施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为了使学校的新课程实施能在较高标准下扎实有序地运行,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校课程实施工作;教研室——提出新课程具体的实施方案,为新课程实施搞好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及校本课程开发;教务处——根据新课程实施方案要求,落实课程计划安排,搞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管理;德育处和团委——配合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予以跟踪管理;总务处——负责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各科室分工明确、通力合作、高中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新课程运行机制,使新课程实施工作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组织保障和较为明确的工作目标。

2.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

为保证新课程实施的顺利推进,制定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及相关的工作制度,如:《精河县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精河县高级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校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开展规范而有序,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做到了有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布置、有总结、有督查。

3.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下的全员参与机制

针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模式、师资力量、生源结构等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有利形势,学校进一步下放年级管理自主权,实行了年级主任负责制的基层管理模式。年级管理以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为核心,各备课组实行集体备课,统一认识,统一内容,统一进度,分工准备集中研讨,再根据班级差异和学生差异,在授课方式上做到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形成了优质高效的学科教研机制。

4.实行了学段循环的全程推进机制

高一年级阶段注重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强化师生对新教材、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认同,严格实行学分认定制度。将实践新课程新理念和落实高考目标并重。年级组、备课组和各科任教师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严格评定学分,开齐开足各类课程。高二年级阶段注重把新课程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专业选修方向,加强模块教学,严格学分认定;另一方面,对照新课程下的高考考纲和考试方案,组织广大教师认真研读,把课程实践与高考目标对接。高三年级阶段以新课程目标为方向,以高考备考为支点,将知识系统化。关注优秀生、薄弱生以及美术、音乐、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等。

二、加强培训,转变理念,促进高中新课程实施

高中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正确理解这次课改的理念、原则、要求、方法等并以此指导实践。因此,学校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途径,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层面的有关人员进行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培训。在经费极端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多方筹措资金,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积极选送教师到疆外、乌市等地去参加有关课改的培训学习。学校坚持“先培训再上岗”与“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在新课程实施后,还要重视加强教师的后续过程培训。我校校长、分管校长、教研主任、教务主任参加了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组织的各类有关新课程实施的培训,并及时将有关新课程的精神传达给全校教职工。学校先后派出多批次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级、自治区级和自治州级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回来后就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校本培训。

三、狠抓常规教学,积极推动新课程亮点,强化新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

1.加强课程开发与教学指导

开发地方课程,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与指导,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分学段召开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典型。重点指导必修、选修等课程编排与开设,在学生选课指导、学分管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和高考新方案接轨。

2.加强教学常规落实的指导

在完善教学常规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精河县高级中学教学事故界定与处理办法》,目的在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3.加强校本教研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科教研中心的作用。通过开展教学开放周、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骨干教师辅导讲座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等,逐步建立和完善我校的校本教研制度。

4.重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

我校按照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研究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与内容,克服困难,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校本课程选修。高二下学期以国家选修课程为主。

5.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科学实施课程方案

我校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对三类学校的要求,开足了各种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各种常规课程在我校得以全面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和研究新学习课程也全面开设,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高三每周又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6.重视教案编写

要求教师教案编写科学规范,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有知识的传授,更有能力和情感道德的培养;既有教法的设计,又有学法的指导。要求有教学反思。学校对教案定期检查,并向全体教师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促进整改与完善。

7.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落实

校领导、教研室、教务处负责人经常推门听课,全面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并及时向相关教师反馈学生的要求与建议,使课堂教学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增强了授课的针对性和被接纳性。

8.重视对学生作业效率的监控

学校随时抽查家庭作业的布置批改情况,向学生公布投诉电话,定期在学生中进行对科任教师做批阅情况的问卷调查,坚决杜绝给学生布置超量的巩固练习,或毫无针对性地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练习的现象。要求教师精心选择习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分层布置作业等,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四、面临的困惑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在实施新课程中依然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

1.来自教学方面的困惑

进一步完善“轻负担、高效益”的学校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如何加强教师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提升教案和学案的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2.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等多维目标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在全国上下都强调校园安全和校园责任的大背景下,学生的活动、探究如何突破学校围墙走向社会,如何有效利用开发校外资源,这是目前大家都非常关切却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3.来自教师本身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目前班容量过大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师生的准确定位?如何实现整体目标的达成?这也是我们经常思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另外,教研力量薄弱,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等专业支持方面也面临很大困难。

4.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

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新课程实施的一大瓶颈。由于新课程对学校教室、实验条件等方面的要求大大提高。走班制需要更多的教室,物理、化学、生物探究式实验需要更多的实验装备,通用技术需要设备和教室。这些方面亟须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学校能达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5.对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困惑

高中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自主权增大了,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更灵活了,但是文、理分科后,教师和学生都进行功利性选课,与高考无关的基本不选;课改的味道越来越淡,应试教育的气氛越来越浓。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1.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中新课程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堂组织形式的根本变革。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组织教师研究课标、研究教材,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善于加工、整合教材,研究学法、研究教法,力求把教材变成教师的思想和行动。

2.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技能培训、管理培训,更重要的是课堂操作层面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方式,积极开展以学法、教法改革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3.积极探索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评价问题

针对学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加强过程性评价,强化过程性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力争取得好成绩。

4.进一步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配套的行政、教学教研管理制度

我们将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加紧制定完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教研的管理制度,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5.加大经费投入,全力支持新课程实施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经费投入决定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成效,办学条件是新课程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

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新课程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高级中学)

作者:张玉棠

第二篇: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

编者按

紧接总103期“实验区报告之山东篇”、总105期“实验区报告之枣庄篇”之后,本期刊发“实验区报告之学校篇(枣庄一中)”,旨在为读者朋友提供系统深入的高中新课改实验区信息。与前面相对宏观、中观的实验区报告文章相比,本期报告文章内容已细致深化到学校层面。在这个高中新课改实验推进日益深入的时期,为了尽量能够为课改省区学校提供可触、可感的真实参考,本刊愿尽绵薄之力!

山东省枣庄一中于2004年夏季开始实施新课改实验,是全国第一批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级样本校,循着“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谋求新发展、创造新辉煌”的总体思路,两年多来,枣庄一中在课程改革上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的探索。

一、课改之初遇到的困难

在课改之初,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是学校教师专业素养与新课程要求差距较大。绝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原有的教学模式,对新课改理念知之甚少,加之新课改专题培训时间紧张,因此,教师并没有为新课程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给以后高中新课改的实施带来了种种困难。

二是遭遇初高中课程衔接难题。枣庄一中所在的峄城区2004年秋季才进入义务教育新课改实验,而该校高中即时就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造成学生知识体系不衔接,给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是班额较大,无法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枣庄一中班额一般是60~70人,不利于探究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实施。

四是新课程体系过于理想化,未经教学实践验证,只好“摸石头过河”。①由于新课程体系中开设课程比以前多了,再加上课程内容的增加,致使很多学科无法按照规定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普遍出现“赶课”现象,导致学生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深入。②教材安排不合理,知识系统性较差。学科完整的独立的知识体系被人为地分成两到三块,分解到不同的章节和不同的模块中,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处理方式既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也加重了教师的讲课负担。而且有些知识点的出现又很突兀,要想让学生学会,教师就需要补讲很多相关联的知识,这也延误了预定的教学进度。③现在的课程设置不仅是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了,经济负担也重了很多,学生承受着学习与经济的双重压力。

五是评价机制一时无法与新课程配套。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实际要求,而新的评价制度还未建立起来,尤其是高考新方案迟迟未能出台,这些都是高中课改中教师最困惑的问题。

二、主要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深化改革

我们把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立足点放在课堂,把解决我们自己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把全体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主体,把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作为主要研究目的。在这一方面,我们重点做了如下工作。

1.革新备课内容,保证课程实施

传统的备课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且局限于单向的传授。备课时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只是一些知识点的罗列,把教学大纲、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如果新课程下备课的内容不变,那么课程改革目标就根本无法实现。我们认为,“备课”内容的革新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因为它规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程序以及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决定着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用,进而影响甚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改革教学模式

自课改以来,我们重点进行了“自主学习,分层导练,当堂达标,单元过关”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并通过“学案”的编写来为该模式的实施提供条件。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预习提纲进行自学,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疑难和问题。

小组讨论: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那些经过独立思考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分层导练: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分层次加以指导和点拨,并提供适量的练习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并达到掌握的目的。

当堂达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达标测试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基本实现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布置作业和课后辅导打下基础。

单元过关: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必要的达标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所提供的有关学习的信息,采取必要的矫正措施,以减少知识缺漏的积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良好的认知基础。

3.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评价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我们紧扣教学目标来命制测试题,检查目标达成情况,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反馈信息。我们还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4.大力提倡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我们大力提倡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软件辅助教与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5.切实抓好集体备课

充分重视集体教研,提倡“头脑风暴式”的教研氛围,集思广益编制教案。教案编制采取模式是:各人构思→集中组内交流→每人写出个案→再集中组内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在集体备课时由一人主讲,组内其余教师参与讨论。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认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教学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技术手段的准备等。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和讨论。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需要把“个人自备”、“集体交流”、“个人整理”等工作结合起来。集体备课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不是为了统一教案。教学方案由静态形式变为动态形式,力求使教师由经验型变为研究型。

(二)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认真做好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先后组织全体校级干部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全国性的新课改培训;骨干教师去外地参加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全员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校组织的校本研训。具体做法分两大方面。

1.积极构筑教师成长的五大支柱

按照新课改的需要,我们提出“同学生一起成长”的口号,并对教师们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学会“志远”,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2.积极开展教师评价活动

我们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枣庄一中实际,设计了新的教师评价标准,以教师自评和学生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评价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主要评价指标有8项:①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②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能积极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获得情感体验,积累文化知识;⑤教学语言清晰、简练、流畅、洪亮,抑扬顿挫,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⑥能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培养;⑦作业量适中,要精选习题,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要把分层布置作业落到实处,要给学生留有批语条,强化作业批改记录的使用;⑧注重形成性检测,能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以利于学生改进学习,获得发展。

(三)革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按照“以学生的成长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经纬,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的纪实为重点,融全面素质的发展于诊断、形成、反馈的过程当中”的思路,初步制订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具体内容有:①个人学习计划;②各学科的期中、期末评价卡,期中、期末考试奖励卡;③日常表现“自评”表,日常表现“他评”表(让学生自己找他最信得过的同学为其测评,使“他评”是通过学生自己主动争取得来的,是交流后的悦纳);④各项活动的获奖卡;⑤最佳作文,发表的作品;⑥最佳实验记录;⑦对科学问题阐明自己主张的论文;⑧研究性学习成果;⑨社会实践活动成果;⑩家长评价表。

(四)借助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

枣庄一中把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学生在选择课程的同时,也要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把课题融入课程之中,这样能够节省时间,相互促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校本课程开发时枣庄一中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主体作用,考虑学校实际可能,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具体做法有两项。

1.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程序,积极开展资源调查

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程序可分为:①成立小组;②需求调查;③培训教师;④资源调查;⑤哲学整合;⑥动态调整。按照这一程序,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作了明确分工,通过专项学习和培训,提出明确要求。

成立兴趣小组,挖掘开发地方校本资源。诸如,历史兴趣小组:古峄县悠久的历史研究;地理兴趣小组:古峄县独特的地理景观文化研究;语文兴趣小组:古峄县地名语词文化研究。另外,我们还成立了艺术兴趣小组、考古兴趣小组、校史研究小组。

2.制订枣庄一中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力争2007年底开发出60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

首先把我们两年多来开发的“回味古老峄县历史、感受枣庄地理景观、鉴赏峄县名人名著、观看枣庄境内发生的历史名片、开展黉学文化研究”等系列校本课程更加系统化。

其次,鼓励学生继续选修枣庄一中原有的陶艺制作、服装缝纫、电器维修、艺术摄影、烹饪技术、篮球、体操、铜管器乐、书法绘画等十四门已开设的校本选修课。

再次,计划在2007年底之前进一步借助当地资源,再开发三大门类的校本课程,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具体思路:一是利用当地石榴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用途广泛的优势,开发有关石榴栽培、管理、开发和利用的校本课程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二是鉴于当地硅酸盐资源丰富,榴园水泥有限公司是我区的支柱性产业,也是枣庄一中的友好单位,利用这一优势开发有关水泥生产的校本课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为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依托当地东方玩具有限公司开发枣庄一中的校本课程。枣庄一中驻地有一家很大的玩具公司,该公司有72家玩具厂,遍及附近的三个区市,该公司已开发出700多种玩具,现已销往欧美25个国家。该公司有16000多名员工,每年招生都请求枣庄一中推荐考分低无法上大学的学生到该公司就业,我们计划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原则,与该公司联合开发这一系列的校本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国际意识和动手能力,为枣庄一中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整合校本资源,开设“可爱的家乡”研究性学习课程

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明确峄县自古便是文明的家园。金陵女娲传颂着峄城百姓补天济世的善良愿望;兰陵荀况给世人留下了千年哲思;匡衡凿壁的光芒照亮了代代学人;故里王良树立了廉正为民的映日风范;西晋刘伶与“竹林七贤”一并筑垒了文学之巅;散金台至今回荡二疏济贫的哗哗银响;养眼楼春秋播撒精忠报国的民族魂种;山泉屋汩汩流淌贾氏三近的博学宏词;“翰林院”历历在目峄人李克敬的编修笔墨;阴平红土部落遗址的发现,再次激活了埋沉万年的文明先祖……峄城境内上溯新石器时代,下至民国时期的各种文化遗存已拥有60多处。它不仅折射着北辛、大汶口、龙山以及秦汉以来历代文化的光芒,而且汇聚和印证了一个从远古阔步壮行而来的文明古国。

“可爱的家乡”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设,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爱家乡、爱学校的情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虽然枣庄一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两年多的探索之路,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选修课变成必修课的延伸

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仍在期末组织全市范围内的期末考试,并给各校成绩排队,为了便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市局便对选修II的课下达了全市的统一进度,这样以来,学校灵活安排选修II的自主权被剥夺,学生选课的自主权也被剥夺。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课的自由已落空,达不到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作用和目的。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已出现把选修课当成负担的苗头,有些学校甚至会为了高考把选修课变成必修课的延伸。

2.学分管理制度失去意义

由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还要组织全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并把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定在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上,这样,使学校费尽心思制订的新课改学分管理制度失去了其真实意义。因为,这种机制的存在使学生把学分看得很淡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3.综合素质评价难以落实

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与当前高校的录取关系不大,教师、学生、家长对此皆重视不够,有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难以真实有效地落实。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单靠学校是无法解决的,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改革当前高考录取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对学校的评价制度,让广大教育行政干部、教师、学生消除高考带来的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全面落实高中新课程工作之中,以取得高中新课程的最理想效果。

四、反思与建议

我们今年面临着接受新高考方案的检验,此时教师感到迷茫,学生心中惊慌,家长万分担忧,社会已在观望。“实施高中新课程方案后教学质量是提高还是下降”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是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领导,切实解决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发现和总结在实施中的成功经验。

二是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改革的理解、认同和领导。因此,校长必须首先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成为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积极为实验提供资源,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

三是教师培训不能走短期突击培训的路子,对教师培训要分层次、分阶段,目标明确,重视在课改的实践中反思,不断矫正教师的教学行为。

四是教科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校本研究,明确教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

最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是否成功的关键。新课改不只是课程教材要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要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观、学习方式要变。而目前,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指导工作还存在许多误区和盲区。

走进新课改,我们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转变观念、改变行为的任务还很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还要加大,教学研究还要更加深入,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后的新课程实践中需要面对的难题和努力的方向。我们唯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理念,改进教法,精心准备,团结协作,稳妥推进,才能不失战机,抢占新一轮课改的制高点,真正提高枣庄一中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作者:马振芝 刘 勇 单 波

第三篇:落实课程新标准 提升教学新理念

摘要: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经过一个周期的实践,取得了经验,得到了验证,发现了不足,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现行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本文在充分肯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取得巨大成效的基础上,对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后,如何组织学习新课标、宣传新课标、落实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并立足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的课程新意识。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习;宣传;落实;新意识

2011年12月28日,在十年课改实验基础上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行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深化的阶段。随着修订和完善后的课程标准的公布、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从体制机制和具体实施方面全面落实新课标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和繁重。

● 学习新课标,提升新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并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及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1.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周期修订制度的建立,既保持了课程标准的相对稳定,又随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而与时俱进。对于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严格把关、确保质量,使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加科学、先进,更加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成长特征;按照德育为先、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调研和全面修订。课标的修订和完善,确实关系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因此,我们要从国家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充分认识其修订的重要意义。

2.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强调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探究学习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学科间的衔接。强化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更加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更加突出时代性,增强适宜性,提升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水平,更加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认真研究新旧课标的异同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原试行课标的基础上做了多处修改,修订的内容涉及“序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课时计划、教学原则和方法、学习评价和考核”等诸多方面。修订的形式有删减、增补、调整、充实等。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与现在提法不相符合,观念比较陈旧,纯知识性、概念化的内容做了删改;对过高的认知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同时增加了具有时代感、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4.统筹安排精心组织

学习新课标要采取多种形式,一是要掌握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新课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二是要深入学习,认真通读新课标、精读新课标,达到融会贯通,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内涵和外延的学习目标。三是要加强互动,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在交流研讨中集思广益,平等切磋,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四是要加强对新课标的指导培训,认真总结和借鉴十年课改的培训经验,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分析和研究新课标的特点,预测和破解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教师根据新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增强新课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宣传新课标,营造好环境

各级教研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利用各种形式向全体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宣传新课标,形成有利于实施新课标的舆论氛围。

1.努力营造实施新课标的良好环境

各级教研部门要广泛宣传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意义和主要社会背景、教育发展背景;宣传新课标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必然结果;宣传新课标是中国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深化课程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意义重大,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刊物等多种形式宣传新课标,提升新理念,为新课标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重点突出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各级教研部门要召开专题会议,向全体教研人员、学校校长和一线教师介绍新课标修订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主要目标。要重点宣传新课标的时代性、基础性和先进性,使一线教师把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体验有机联系起来,把完善“三维”目标,落实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宣传新课标的主要任务,深刻理解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一是各科教研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大对新课标的宣传,组织各学科新课标的网上跟进式指导和研讨活动,使全体教师对实施新课标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二是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工作会议宣传新课标,使全体教师理解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要充分利用专家讲座、小组交流、合作研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问题解决等多种方式宣传新课标,倡导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

● 应对新课程,树立新意识

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广大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实施新课标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1.树立课程的整体性意识

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指导和规范学校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突破课程实施的薄弱环节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重要任务。树立课程的整体意识,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树立正确的评价意识

要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积极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提高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重视过程评价,不断改进评价的方式方法。义务教育阶段不组织任何形式的统考,不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排队并公布名次。

3.树立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识

促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要把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保障,保证农村学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鼓励教研人员深入农村学校,与广大农村教师结对子,努力提升他们把握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4.提高教研队伍的服务意识

各地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完善教研工作机制,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建立直接服务学校的专业支持网络。要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验项目研究,深入基层学校加强指导,努力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专业支撑力量。要加大网络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秀教学成果的互通共享。

● 落实新课标,走进新课程

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全面吸收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新课标的实施,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重视项目带动

一是要发挥示范校的引领作用。各级教研部门要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建立一批实施新课标的示范学校,围绕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化、系列化系统研究,力争取得一些体现新课标精神和理念的鲜活经验。二是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教研员要通过送教下乡、连片教研、集中研讨等活动,将新课标的精神理念送到农村学校,以提升农村教师的课程理念,加深农村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三是坚持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通过教研员联系学校,发挥各级教研机构在指导教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发现教学问题、培育教学典型方面的作用。教研员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联系校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新课标、实践新课标。

2.切实转变教研方式

广大教研人员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优势,注重教研作风转变。一是要“沉下去”。新课标以其“新”的特点,决定了大家参与其中的相同起点,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同样面对全新的形势,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时代特点决定了教研员必须深入一线,与教师同研究、共成长,饱受浸润,共同攻坚克难,破解新课标实施中的难题。二是要“走出去”。教研员要树立走出去的意识,对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和学生中;对外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系和交流,通过横向比较,结合自身实际找差距,汲取新经验、新理论,少走弯路,探求共识。三是要“坐下来”。教研员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要善于独立思考,保持冷静的心态、鲜活的思想。要善于总结感性材料,做好阶段成果的总结和先进经验的及时推广。四是要“钻进去”。要通过认真地学习和解读研讨,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五是要“放开来”。就是教研员应该具有开放的胸怀,对于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兼收并蓄、求同存异,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而实现理念上的号召和引领。

3.科学控制三个落差

实施新课标一是要控制好从“理论课程”到“文本课程”的落差。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应把控制这个落差的工作重点放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上。二是要控制好“文本课程”到“实施课程”的落差。教师是从“文本课程”到“实施课程”最主要的实施者,因此,组织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就成为控制这一级“落差”的中心工作。三是要控制好“实施课程”到“获得课程”的落差。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贯彻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分层管理和个别辅导。

4.加大教学改革的主动性

把教学改革作为落实新课标的中心环节,使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5.重视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标实施的重要载体,要鼓励和引导广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从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新课标为指导,认真梳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借鉴国内外优秀教学案例,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效益,从而确保义务教育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

作者:王景华

上一篇:生态效益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学实验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