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

2022-05-1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建设新的农村地区时,改善电力网是基础设施的一个优先事项,农村电力网的现代化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地区的电力效率和质量,确保在生产和媒体中安全地获得电力。在这一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相关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从总体网络分配规划到当地的传输和分配设备,目的是改进系统,使之合理化。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美丽新农村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应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

1、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始终以家庭、宗教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这就导致了盲目攀比、封建迷信和赌博等低俗文化的泛滥。

2、受城乡发展二元化影响,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脱节。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与世界经济接轨,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城乡发展出现了二元化的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出来的社会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人看不起村,农村人不了解城市,造成了两种文化理解和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的外源性文化进入农民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的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3、农村的文化管理相对薄弱,管理体制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而配套的文化、娱乐设施又不健全。对于文化建设,偏重于一时一地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简单文化设施、文化工具的配发,缺乏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仅仅使文化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摆设,没有发挥出文化应有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与农村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极不适应,迫切需要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

二、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乡村社会的整合。有利于纯净风气和思想整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等方面的与时俱进。而在一些农村地区,随着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步消失和发生蜕变,宗法观念、修庙塑神、买卖婚姻、重男轻女、虐待老人等现象随处可见,封建传统思想和行为还很有市场。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有的地方农户办红白喜事或节庆日,往往举办一些低下粗俗的文化活动,如邀请杂牌歌舞队表演下流的脱衣舞,借以招揽观众。一些乡村赌博成风,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宿命论、有神论等思想和观点在一些地方开始复活。农村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新农村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低,社会心理素质差;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能力差、时间长,与现代高科技农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智力的提升推动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文化熏陶和教育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把他们打造成新型农民,这也是新农村再造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花大气力办好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通过卫星、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是经济的内核,文化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发挥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最终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传统乡村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正在成为许多地方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例如,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大力开发古村落旅游、农家乐、生态文明村、观光农业园等农家旅游,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农民找到了一条符合地域特色且节能环保的致富之路。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引领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不断丰富和提高,基层民主在一步步推进,农民的民主法治观念逐步增强,和谐农村的构建在逐步深化,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日趋进步。当前,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可以采取下对策措施。

1、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政府部门投入机制。各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如宣传部门可以打造良好的信息接收环境,工会、青年团、妇联等部门要做好相关文化活动的协助,文化、体育要负责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民政、公安等部门也要出人出物,抓好文化建设中的相关服务,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和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职能、任务,按照服务基层、服务大众的原则,形成各部门共同来关心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是整合地区资源。整合资源,就是要整合当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共同投入当地建设。要将文化建设与地区优势紧紧联系起来,建立起双向互动、互惠的双赢。

2、坚持“种文化”和“送文化”相结合。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和满足的水平是衡量农民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要加大“种文化”活动的力度和覆盖范围,通过“种文化”活动不断激发农民群众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积极性,提升农民的参与热情和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要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交流平台,增强农民本土民间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认同感、归宿感,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无论是“送文化”还是“种文化”,都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和农民的需求及当地的民风民俗,让群众喜闻乐见但又不能低级媚俗。

3、加强新农村文化工作的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有了稳定的队伍,才会有经常性群众活动的开展,文化设施的利用及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必须建设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群众社团组织为补充的形式多样的新农村文化工作队伍。首先要配齐乡镇文化站干部,切实解决好文化站机构、编制和人员待遇问题。其次要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培训指导作用。再次要发挥好对群众文艺团队的引导作用。现有的农村文化机构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有计划、有选择地发掘农村文化人才,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要开展一些形式新颖、思想向上、内容健康、易于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

作者:段德平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

【摘 要】在建设新的农村地区时,改善电力网是基础设施的一个优先事项,农村电力网的现代化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地区的电力效率和质量,确保在生产和媒体中安全地获得电力。在这一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相关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从总体网络分配规划到当地的传输和分配设备,目的是改进系统,使之合理化。在新的农村建设中,根据综合系统规划、总体远景、客观性、现实性和相称性原则,提出农村网络重建的口号。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电网;电网建设原则

引言

随着国家更加重视农村发展和电力网质量标准的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但在实践中,农村电网的使用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由于耗电而造成的高昂电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原则,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便显得尤为重要。划、全局观念、客观实际及适度的原则,以实现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的建设。

1农村电网的应用现状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包括60多年发展在内的中央农村地区电力网的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规模庞大、运作良好的电力网。农村电力网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中国大浪将农业活动转向机械化,大幅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虽然农村电力网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农村电力网的发展依然较为稳定,农村经济的困难突出了与执行有关的一些问题。例如,农村地区对电力的需求低,加上电力技术和设备有限,导致计划建造的网络结构相对不均匀,尤其是市场经济增加了农村地区的电力需求。但是,由于电力网络老化、设备陈旧和安全线不足,农村地区的生产性生活受到严重限制,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出现停滞,我选择居民的人身和物质安全。同时,负责维护和管理农村地区电力供应网的人员面临严重的质量问题和巨大的技术差异。因此,电力供应网的更新也受到影响,新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可以被视为一个重要趋势。

2、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原则

2.1结合当地发展现实

不同于农村经济发展、人口和供电,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需要,坚持客观建设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新农村电网建设,确保建设过程中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电力需求量较大的农村地区,应努力整合电力资源,培训电力技术和维护人员,确保当地电力需求。对于电力需求相对较小的农村地区,还应制定有效的供电规划,在适当降低用电量和线损的情况下,实现电网的长期优化配置。

2.2务必树立大局意识

农村电网的建设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期稳定,这是不可忽视的,必须有全局感。农村电网建设应当纳入电力资源的总体布局,使农村电网成为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电网建设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和分步实施不能取得很大进展,不能开展面子工程,始终把农村人员的生产生活放在首位,我们要牢记千家万户的用电需求和安全,只有坚持电网建设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才能稳定。农村電网多为辐射型电网,负荷转移能力差,停电检修范围大,供电可靠性低。许多农村采用单回路供电,输电能力差。即使在某些地区,供电的可靠性也低于99%。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供电线路长、损耗大、电压低、负荷异常等是农村电网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对于参与农村电网建设的人,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统一思想,让他们把重点放在农村电网建设上。

2.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为了保证电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实现科学供电、合理供电和长期供电,有必要对新农村电网的建设进行规划和规划,在农村电网建设中变配电变压器的位置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根据农村特殊的地理、地形条件,选择变电站位置是绘制农村电网规划蓝图的基础。只有科学选线,电网才能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地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过去农村电网配电变压器的选择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容量选择上普遍存在“拖架”现象,既增加了输入,又增加了变压器损耗。因此,有必要重点分析配电变压器容量和选型方法,并尝试选用S9等节能型变压器。例如,农村电网线路的老化和过细,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长期、及时更换粗导线入手,以减少线路损耗和电压降。此外,由于农村电网的特点受季节性时间的影响较大,电力负荷波动较大,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采用母子变压器或电容调节变压器,以满足不同季节、不同时期农村建设的需要。

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策略

3.1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电网结构

在农村电网建设中,电网结构的合理性至关重要。合理的电网结构和布局,可以大大提升供电效率和质量。当前农村电网结构大多不够合理,需要调整和优化。首先,在搭建农村电力网络时,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当地实际情况,如生产生活需求、电力负荷特点等。以此为依据优化电网结构,重视主干电网和线路建设。农村变电站的位置应该设置在电力负荷的中心地区。如果农村用电类型主要是生产用电,则要建立35kv与110kv电网的衔接和转换网络。其次,要重视电力稳定性。可以设置“闭环结构,开环运行”的形式,一旦发生电力故障,则转换使用正常线路,保证用电网络正常运行。

3.2对农村电力设备线路加强建设

农村落后老化的电力设备和线路,严重影响了农村用电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因此,电力设备和线路的建设升级迫在眉睫。首先,对农村原有电力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将不符合用电要求的设备,进行更换或升级。选择质量和性能优良的电力设备,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要注意选择节能型电力设备,减少不必要的电力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重视农村电网线路安装和管理规范性。在进行农村电网建设时,电力线路布置和安装要由专业人士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严禁用户私自拉扯线路。安排专业人员对农村电力线路进行定期检修和保养,提高电力线路的使用寿命。

3.3全力保障农村电网的电压稳定

当前农村电力系统普遍存在低电压的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农村电网建设时,政府和电力部门要加强重视,优先解决低电压问题。一方面,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例如,使用消弧线圈来减少电网中的电压,可以有效保证电网电压的稳定。另一方面,对建设后的农村电网系统,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通过先进的监测设备,加强对电压的监控力度。及时发现供电过程中出现的超高或超低电压状况,由电力部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农村电压稳定性。

结束语

在新的农村地区发展电力网应以电力市场的需要为基础,并通过建立一个新的安全可靠的农村电力网,考虑到农村电力网的现状。特别是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合理优化和建设新农村地区的电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仝延玲.建设水平上台阶提速新农村电网发展[J].农电管理,2018(06):31-32.

[2]唐智星.新农村电网建设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10):97.

[3]王海涛.新一轮农村配电网建设升级技术应用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7(19):152-153.

[4]李毅.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的关键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8):234.

[5]张继明.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的关键技术[J].数码设计,2017,6(11):37-38.

[6]李洪宇.河北南网农村配电网建设与建设升级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7.

(作者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蓬莱市供电公司)

作者:王岩

第三篇:回顾——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展望——全省新农村建设力争再创辉煌

1.七年來全省新农村建设总体进展情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七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三化”统筹战略,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统领,紧紧抓住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两大重点,强力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2006年~2012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的七年,也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时期。2012年是新时期以来农业农村形势最好、发展最快、成果最为显著的一年。粮食生产获得特大丰收,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到668.6亿斤,比上年增产34.4亿斤,增产5%,粮食单产水平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总产量全国排名跃升2位,排名第五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较高基数的基础上又跃上了新台阶,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创造了“十二连增”的佳绩,有望突破8000元大关,达到8600元,比上年增长15%。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500亿元,同比增长13.5%;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到1050亿元,比上年增长26.5%。畜牧业、林业和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经济呈现出多业并举、提质增效、互促共进、良性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亮点。

1.2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全面加强,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 七年来,全省建设农村公路5.35万公里,乡镇和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率分别达到100%和99%;解决了672.2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告别饮用高氟、高砷水的历史,其中2012年解决1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0年~2012年通过三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电网取得了较大发展,基本解决“低电压”问题,提高了农网设备健康水平,解决全省约56.5万户的“低电压”,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共计新增66千伏变电容量203万千伏安,10千伏配变容量新增65万千伏安,改造20座66千伏变电站的老旧设备,改造66千伏线路1771公里;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3.35万户,其中2012年投资8708万元,建设农村户用沼气24880户;全部完成76.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改造农村危房6.26万户,其中2012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0万户;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到2012年全省已累计建设城乡校舍704万平方米,落实资金75.6亿元,2012年安排专项奖补资金1亿元,全年新增城市和农村标准校车2271辆;新农合实现了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标准已经提高到人均301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75%,最高支付限额达到8万元,是上年我省农民人均年收入的10倍以上;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全省落实农村低保资金10.32亿元,低保补助水平提高10%,筹集农村医疗救助资金2.61亿元,农村五保补助资金达到5958万元,全面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实现了5554个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工程;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100%;实现“乡乡通宽带”,建设开通行政村宽带互联网5254个;建设开通了“12316新农村热线”、12582农信通短信平台;截至2012 年末,已累计扶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624个,实现了省内全覆盖;扶持建设农村文化大院6000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4.4%;扶持建设社区文化中心271个;“送戏下乡”1.5万场;省体育局制定了《吉林省“百镇千村”实施计划》,投资18809万元,用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到2012年底全省建成县区级全民健身中心36个,占全省县区总数60%,全省60个县区都建有全民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全省行政村配建健身设施总数已达3741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36.6%;2012年,全省建立贫困村、民族村屯、边疆哨所书屋400个,向全省农民工提供生存技能和保障类图书200万册、期刊200万份;推进2020个贫困村整村跃升,实现106.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其中,2012年国家下达我省的专项扶贫资金62270万元,省级预算安排扶贫资金10722万元,扶贫资金投入使全省210个村实现了整村推进,年末可实现30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

1.3村镇改造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2006年以来,我省扎实推进“百镇千村”和10个整体推进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2010年转入深入实施阶段,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村镇改造和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七年时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村镇共完成产业项目22006个,总投资达648.2亿元。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屯4835个,修建村部4539个、农民夜校2640个、卫生室6050个、农家书屋7249个,科普画廊2850延长米;2009年以来,全省各级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三项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0.62亿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建设农村文化大院3319个;全省行政村配建健身设施总数已达3741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36.6%;新建大型秸秆气化站30个,建设室内水冲和户外卫生厕所54.8万个,公共厕所2.1万个,修建垃圾处理场点5.5万个,修建排水沟3005万延长米,修建围墙3631万延长米,建新大门20.6万个,安装路灯5.78万盏;2009年以来省支持绿化美化村屯8436个,全省已达到绿化美化标准的村屯有近2.1万个。同时,全省新农村建设坚持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每个市(州)还集中打造了2~3个样板村群,目前全省达到规划建设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完善配套、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农民收入有大幅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的标兵村300个,先进村达到400个,占第一批示范村建设的70%,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1.4专项投入不断增加,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在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辐射引导下,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七年时间省投入专项资金13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328.3亿元,放大效应达到25.2倍。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新格局,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市带县、城帮乡,促进了城镇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1.5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2006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200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2009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2010年省农委制定了《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我省还制定了帮扶责任落实、重点部门责任分工、派驻指导员工作、专项资金管理、示范村分级分类管理等重要文件。

1.6宣传培训工作深入开展,不断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省里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省委组织部和省新农村办联合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专项培训。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培训,到目前共举办24期培训班,培训村干部8000名。先后组织3期90人赴韩国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1期12人赴台湾,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

1.7健全领导组织体系,完善帮扶工作机制 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等60个省直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省农委。各市(州)和长白山工委会、各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在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上,全省落实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和大专院校、1000家企业的帮扶责任,全面推行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和干部回乡援建新农村的有效做法。

2.2013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体安排

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决定性的一年。201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收入有新提高、基础设施有新加强、社会事业有新改善、党的建设有新进展、精神文明有新提升、社会和谐有新进步,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再上新水平、再登新台阶,开创新局面。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不断增强新农村自主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迸发活力、保持持久动力。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围绕建设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农村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全力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畜牧业4年提升计划、棚室蔬菜提升、人参振兴、食用菌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对推动新农村建设有重要作用,不仅关系到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而且也是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盘活农村集体土地、林业、草原、水面、矿产、企业等资源,加强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三资”管理,开源节流,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大力推进合资合作、股份经营、专业合作社等多种经营形式,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兴办各类企业或农业公司,实现合作共赢和利益分成,扩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加大对薄弱村和落后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扶持,注入动力,增加活力。三是强化示范村产业支撑。积极推动全省2000个示范村建立主导产业,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特则特、宜商则商的原则,大力发展专业村屯、工商企业和乡村旅游,突出地域产业优势和民俗经济特点。

2.2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民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关键是着力改善农村民生。要进一步研究采取措施,在改善农村民生上取得新进展。重点要针对农民增收制约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挖掘增收潜力,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研究完善提高新农保、新农合,增强农村社会保障能力;加大投入力度,搞好农村扶贫开发;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完善农村道路、饮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推进农村住房改造,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新型社区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2013年加强和改善农村民生,要着力为农民办好14件民生实事:一是启动实施第二批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示范村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从2013年至2015年,全省启动第二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全省示范村建设总量要达到2000个。二是全面加强农村道路建设。2013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投入37.5亿元,建成农村水泥(沥青)路4000公里,新增70个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9.7%,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水泥(沥青)路,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路、站、运一体化进程加快,道路运输条件和信息化水平普遍提升,农民群众出行条件全面改善。三是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2013年~2017年,计划解决417万农村居民及30.7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使我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其中,2013年全省计划解决12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启动农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四是不断加快农村电力发展。2013年,全省计划投资20亿元进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新建和改造66千伏变电站34座、线路634.09公里,10千伏线路2978公里,配变2300台,低压线路3005公里,有效解决农村生产用电不足问题。五是继续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2013年全省计划新建农村户用沼气 13900户,建大中型沼气工程6处,新建乡村服务网点102个,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示范村200个。六是深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013年我省将大规模、高质量、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计划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万户,争取国家资金近15亿元。其中,农垦区计划改造危房10406套。七是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继续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公办幼儿园106所,完成369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学设备装备任务;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启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工程,完成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装备项目任务,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图书配置项目,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配备项目、基础教育教学和教研信息化等项目;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在全省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统一推行校园安全工作量化管理,加强农村学校校车安全管理,落实省级校车奖补资金5000万元。八是不断加强农村卫生医疗服务建设。继续加强新农合保障制度建设。新农合筹资标准力争达到每人每年350元,在乡农村居民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政策性住院补偿比达到75%以上。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结合临床路径实施,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增强新农合对医疗行为的约束激励作用。通过新农合和重大疾病救治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有机结合,提高对重大、特大疾病的保障水平。启动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将村卫生室的标准化房舍建设纳入“十二五”建设规划,利用2~3年时间,每个行政村建设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的标准化用房,占地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村卫生室建设经费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按照规划设计的建筑成本核定建设经费,省(含国家补助)与县级财政按照80%和20%的比例配备资金。九是积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2013年,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达到2012年度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5%以上;建立覆盖城乡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2013年投入8000万元专项救助资金,救助农村低保、五保、优抚对象,总计达100万人,年救助人数将达到5000人次以上;完成20%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任务;提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水平,2013年将按照不低于当地2012年度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标准确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预计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将分别达到年人均3400元和2400元;全面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到2013年年底前建立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十是深入推进社区建设。2013年将按照建制村总数10%的标准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到年底全省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总数将达到4700个,占建制村总数50%以上。十一是不断加快农村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2013年,建设农村文化大院3319个,实现到年末实现全省行政村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全覆盖的目标,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室400个,“送戏下乡”4000场;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建设,2013年开始村村通将向户户通延伸,计划建设4万户;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13年计划投入资金4796万元,为854个行政村、100个乡镇级广场、2个乡镇体育健身俱乐部配建体育健身器材,有效改善农村体育健身条件,更好的为广大农民服务;2013年计划建设贫困村、民族村屯、边疆哨所书屋400个,向农家书屋赠送200万份期刊,向进城务工者、农民工子弟等特殊群体策划出版保障类图书100万册。十二是全面整治村屯环境。我省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2011~2013年中央财政和我省总计投入14亿元开展大规模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2013年,在总结前两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全省计划启动第三批600~700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继续实施农村改厕工程,2013年完成6万座无害化卫生厕所修建任务。十三是深入推进绿化美化村屯。2013年,全省计划绿化美化村屯1419个,每个村屯省政府补助资金1万元,林业部门补助1.5万元,地方补助1.5万元。十四是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2013年,大力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精心组织贫困村整村推进跃升,抓好以工代赈,深入开展定点扶贫,突出产业扶贫,搞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促进“六到农家”,启动扶贫立法。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合力,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年度实现30万贫困人口脫贫。

2.3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创建环境优美的魅力乡村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工作内容繁杂系统工程,由于地域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产业结构不同、民俗文化不同,因而建设的标准、要求和途径也有所区别,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特色,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建设模式,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找准切入点,在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从2013年开始,我省重点推广8种环境整治模式:一是“三线一环”整治推进模式。加强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和环城镇周边的“三线一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是抓好“四清四改两化”,即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二是整体改造推进模式。主要是指整乡、整村、整屯进行推进。各地要依据投入能力,确定建设规模,能整乡推进的就连片开花,能整村推进的就全面打造,能整屯推进的就实行重点建设。三是功能分区推进模式。按照功能分区的思路,建设好工业集中区、农业高效示范区、棚膜特产园区、畜禽养殖区、农民居住区、休闲健身区、村务办公区、商贸服务区,具备乡村旅游条件的,要开发好乡村旅游区等。四是全面建设推进模式。主要是针对现有村屯在完成道路、排水、围墙大门和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庭院全部实行硬化,房屋进行全面改造。五是农村社区推进模式。主要是针对城镇郊区村屯的改造建设,采取统一建设农民住宅楼、农民享受社区和物业等各项公共服务等方式,促进城镇化建设。六是生态村推进模式。集中力量建设生态村,对农村环境进行连片整治。七是旅游村推进模式。要积极开发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区、历史遗迹景观区、独特自然风景区、民俗风情展示区等,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不断发展旅游村的运输、种植、农产品加工、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打造环境,完善服务,提升品质,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八是移民村推进模式。结合开展的扶贫移民、生态移民、水库移民工程,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和水利工程建设地区的农民,以整组、整屯、整村的形式移民搬迁,建设农民新村。

2.4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营造新农村建设浓厚氛围 继续抓好2013年吉林省万名村干部培训工作,全面完成5年培训1万名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任务。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全方位宣传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注重和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靠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工作。大力宣传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烘托典型效应,使典型经验在面上开花结果,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健康发展。组织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民群众考察省内外新农村建设典型,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起到相互学习、互促共进、借鉴提高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群众教育,解决好等、靠、要思想,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2.5继续强化帮扶工作,增强新农村建设合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共同责任,必须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集中建设新农村。一是明确落实帮扶责任。继续落实好全省1000名领导、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按照一对一、一帮三年不变的要求,对新选的第二批1000个示范村实行重点帮扶,明确帮扶责任和目标,加强帮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引导和推动各类企业直接到农村投资兴业、建设基地、经销农产品、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和直接参与兴办农村服务业,为农村提供多方面支持和帮助,增强农村发展“造血”功能。鼓励干部回乡援建新农村建设,社会能人通过各种方式捐资捐建新农村,继续大力推行军民共建模式,增强合力建设新农村力度。三是打捆使用涉农资金。完善专项资金制度,2013年各地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加大项目奖补力度。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省、市、县有关部门按照“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职责分工,分别制定本行业项目规划,落实部门建设责任和标准,在资金安排上实行打捆使用,集中向示范村投入。

2.6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工作体系,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强化目标、狠抓落實,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抓实抓好新农村建设。省、市、县三级领导经常深入村屯,帮助解决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保证工作经费,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强化新农村建设考核评比工作,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和项目监管,严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质量关、标准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真正把建设的决策权、主导权放在农民群众手中。积极推动各级主要领导、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社会各界视察新农村建设。(省新农村办 供稿)

上一篇:幼儿园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教学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