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论文范文

2022-05-0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新媒体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及批评研究”(11YJC760052)阶段性成果摘要:新媒体是我国社会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新媒体概念的考察,总结新媒体的共同特征。新媒体的独特性和新技术手段,影响艺术的革故鼎新,导致新艺术形态的出现。

第一篇:新媒体论文范文

新时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摘 要:传统媒体在新时期发展中,由于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冲击,需要与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这也是新时期我国多元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阐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新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现状,提出了新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对策,旨在为新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起步早,有一定的品牌和公信力,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客户群体,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等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传播方式等方面暴露了许多缺点,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手机媒体、数字电视以及互联网新媒体等的挑战,新媒体不断挤占着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和市场份额。同时,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规定和约束机制不完善,导致在信息版权方面出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冲突与碰撞。为此,有必要探讨新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融合发展问题。

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概况

2018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产业总规模达20959.5亿元,但是增长率持续下降,相比2017年的1.897万亿元增幅仅为10.5%(见图1)。

从市场结构来看,中国传媒产业结构自2011年后不断调整,传统媒体的市场规模不断缩小,到2018年所占市场份额仅为20%左右,尤其是报刊图书等平面媒体所占比例较小,为6%。而新媒体发展迅猛,移动互联网占了51%,互联网占15%(见图2)。

从行业细分市场收入来看,传统媒体继续下行,2018年报纸广告收入下降至76.7亿元,降幅超过30%;报纸发行收入下降至102.2亿元,降幅达6.49%;期刊广告收入下降至16.7亿元,降幅达8.7%,期刊发行收入下降至158亿元,降幅达5.95%。而互联网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8年网络广告收入达4311.1亿元,网络游戏收入达2144.4亿元,移动内容及增值收入更是达到6674.6亿元,新媒体市场收入增速几乎都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见图3)。

总体而言,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传媒产业产值与经济发展相互匹配,占了世界传媒产业的1/7。近几年传媒产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互竞争加剧,同时他们之间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二)新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传统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媒体的受众不断萎缩。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传统媒体的许多受众在获取媒体信息的速度、时效等要求提高,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方式、体验性等难以满足新时期受众的要求。所以,一些受众开始转向新媒体,以便获得更快捷的、能积极参与互動交流的信息,传统媒体的受众有不断减少的趋势。

第二,传统媒体的业务难以开展。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关注度得到了空前提升,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来获取信息,企业也更喜欢通过新媒体模式来投放广告等业务,纸质媒体的广告业务很难开展,导致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不断缩减。

第三,传统媒体的人才流失严重。受众萎缩、业务减少,必然会导致传统媒体的人才流失,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新媒体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发展前景可观,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增多,其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加之新媒体在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发展潜力等方面的优势,传统媒体的人才有很多流失到了新媒体中。

2、新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营销环境差异制约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由于部分企业的认知偏差,对新媒体的营销环境了解不足,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营销环境相混淆,忽视了线上和线下受众的需求差异,给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一定阻碍。

第二,信息透明与品牌安全暗藏漏洞。新媒体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信息透明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而会对一些合作对象带来品牌威胁,例如注水刷量、创意被盗等问题。

第三,人才队伍有待加强。尽管传统媒体人才流失严重,新媒体在人才吸引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目前新媒体的人才队伍仍有待加强,尤其是营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新媒体的高端营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亟待加强。

第四,全球化进程缓慢。对国内的情况看,新媒体发展进程较快,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国际化情况看,新媒体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意识,国际化战略缺失,“走出去”步伐缓慢,与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不够匹配。

二、新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当前,业界已经开始尝试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希望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克服自身劣势,推动媒体界的大发展。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经验、认知局限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力度不够,依然局限在形式上的融合,或者内容上的简单拼接,还没有充分促进资源共享与整合,两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推进。具体而言,新时期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体现在:

(一)对融合认知的不足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认为新时期的传统媒体发展,就是要对传统媒体进行升级优化,淘汰落后的业态,以适应媒体行业的发展;另一种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本身就存在很多差异,两者之间的融合仅仅限于避免恶性竞争,因此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可能很强。由于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认知不足,导致两者在融合过程中仍然以形式合作为主,没有真正发挥两者之间的优势,实现互补、共享和共赢等效果。

(二)媒体创作缺乏有效监管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存在不够严谨的问题,加之监管乏力,导致媒体创作内容和创造形式缺乏创新,一些复制的、跟风的媒体内容和形式大量存在。一些新媒体企业由于刚刚起步,为了在媒体行业立足,往往会通过制作大量信息来赢得竞争力,但却忽视了形成自己的特色,保持媒体内容和媒体形式的创新性,最后的结果就是信息质量低、传播效益小。监管平台的监管力度薄弱,也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不重视媒体资源的优化配置,随意进行信息的传播或简单的合作,实现不了共赢的目标。

(三)社会舆论的阻碍

传统媒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在我国很多受众心目中根深蒂固,虽然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异军突起,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威胁,然而一些传统的受众对新媒体并不看好,认为新媒体内容质量低、复制情况严重。这些滞后的观念以及形成的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矛盾,阻碍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入融合发展。

(四)缺乏复合型人才

社会舆论、人们的认知偏差等,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往往是“各自为政”,以自我为主导和中心,以避免自身利益损失。这背后,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阻碍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人才。人才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推手,只有通过优秀的媒体运作人才的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融合人才不仅要具备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而且要具备专业的传媒知识与职业技能,能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方案实施。显然,目前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中,满足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很少。

三、新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对策

新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有一定的竞争性,但从长远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对于媒体界而言意义重大。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单一,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多元化;新媒体的公信力相对较弱,但传统媒体基础较好,权威性较强;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速度较慢,而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基于这些互补性的特征,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对于媒体界的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优化宣传,强化融合意识

为了让社会及广大受众更好地认识新媒体的优势和前景,改变当前错误的舆论导向,更好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我国有必要优化媒体行业发展现状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新时期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强化信息体验等的重要意义,体会到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加强两者的融合利大于弊。通过强化社会和广大受众的融合意识,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速度,提高大众对新媒体的认知度,尽可能减少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实现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实现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工作实践中,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出台有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引导两者的两性融合发展,实现媒介信息的快速、有效、高质传播。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一些学习培训活动,利用讲座、学术交流、工作考察等方式,组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知识学习,尤其是开展新媒体专业知识培训,改变传统媒体的一些落后观念。

(二)构建监管平台,以互联网思维推动者融合

政府要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监管平台,进一步明确行业规范,细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模式、具体要求,确保媒体资源的有效共享,避免资源浪费和形式上的融合。传统媒体利用其发展历史较长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新媒体快速获取各类信息资源;新媒体利用其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可以让受众在最快时间获得信息。总之,科学的监管系统平台能有效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避免融合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和矛盾。

在新时期,应以互联网思维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实现开放共享、跨界协作。首先,传媒企业要积极学习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播新知识,掌握一些新媒体技术,进而在信息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提高信息的转播质量。其次,优化传媒企业内部结构,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例如,重组新闻采编流程,制定统一的多媒体采编体系,提高新闻信息采集和传播效率。最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培养一批优秀技术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采编队伍,确保采、编、摄、播都具有专业的人才,确保人才适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方面职业技能,从而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打下良好基础。

(三)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體的优势融合

第一,内容上的融合。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传播形式、传播容量和互动性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正好是传统媒体的劣势;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权威、信息来源可靠、传播经验丰富,这些优势也正好是新媒体的劣势。通过两者的融合,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相互共享和合作:凭借信息的真实性,传统媒体可以吸收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手段和方式,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平台来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例如开展网络发布、手机快报等形式的信息内同增值服务;凭借信息传播快捷、互动性强等优势,新媒体可以依靠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提高信息真实性,提高其公信力。

第二,渠道上的融合。基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传播渠道上的差异,应通过两者的优势互补,实现信息渠道的准确性、正规性和交互性。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用新媒体信息渠道优势,开辟个性化、交互性的信息平台,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与体验性。另一方面,新媒体通过获取传统媒体权威性信息的获取渠道,提升自身在受众群体中的信息可靠性。通过信息获取渠道的融合,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未来市场的持续发展。

第三,市场上的融合。传媒产业链运营水平的提升,需要强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市场融合,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一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要立足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依靠新技术推动自身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各自的运营缺陷,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息内容实现相互延伸、融合,打造新的数字产品。通过市场融合,相互吸引受众群体,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冠晟.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J].新闻传播,2017(6):116-117.

[2] 陈玲娜.浅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3):99.

[3] 高娟,张玉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生产融合路径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025(13):87.

[4] 江潇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现状及发展[J].新媒体研究,2017,3(8):85-86.

[5] 单丹.探究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8(11):42-43.

作者:刘佳

第二篇:新媒体和新媒体艺术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及批评研究”(11YJC760052)阶段性成果

摘要:新媒体是我国社会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新媒体概念的考察,总结新媒体的共同特征。新媒体的独特性和新技术手段,影响艺术的革故鼎新,导致新艺术形态的出现。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对新媒体艺术概念作出新的厘定。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特征;新媒体艺术

1 新媒体及其特征

新媒体,又称新媒介,是极富争议性的概念。从传播史角度看,新媒体是一个时代范畴,其最终指向“当代”。麦克卢汉指出:“我们的时代所得到的信息不是新旧媒体的前后相继……是新旧媒介的共存,共存的基础是了解每一种媒介独特的外形所固有的力量和讯息。”[1]新媒体指向传统媒介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但现代意义上的新媒体诞生于何时,仍是一个在学术界悬而未解,争议四起的难题。毋庸质疑,新媒体的诞生,使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并广泛地影响甚至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日常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成为目前我国社会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但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远未统一。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2]在线媒体顾问、资深媒体分析师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与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3]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对“被动的旧媒体”和“互动的新媒体”作了精彩论述,他把互动性看作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4]美国当代新媒体理论家曼诺维奇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媒体革命的关键阶段,计算机媒体革命影响所有媒体类型,他指出新媒体的五个原理(特征):一、数值化再现(Numerical Representation)。二、模块化(Modularity)。三、自动化(Automation)。四、流体化(Variability)。五、译码/转码(Transcoding)。[5]熊澄宇教授指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6]熊澄宇侧重于考察其历时过程性,旨在赋予“新媒体”以符合其本质特征的时代内涵和真实意义。刘自力则将出现于现代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之后的数字媒体技术称作新媒体,包括电脑和一切运用微处理器、数码、镭射、互联网技术设备、电子娱乐产品、用于生产和消费的多媒体系统、高科技视频系统、遥感系统以及通过数字手段生产的艺术品、仿生信息产品和各种含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有电子内容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等等。[7]

考察目前各国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厘定,可见出其鲜明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新媒体是相对宽泛的概念,是新技术的产物,以采用新技术为特征,具有鲜明时代性特征。新媒体产生往往是依靠旧媒体而后才逐步衍生出自身媒体形态,它经历一个从物象(具象)到影像(像素)再到虚拟现实影像(数字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特征对新媒体艺术产生重要影响,它导致新媒体艺术创作媒材的“非物质化倾向”:即从“物象化”到“影像化”再到“数字化”的艺术创作媒材变化。

第二,许多学者认为互动性和开放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提出的“被动的旧媒体”和“互动的新媒体”观念影响深远。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彻底颠覆传播者对传播过程的垄断控制,使新媒体内容和传播模式呈现出多根网状。普通受众从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向加入/参与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输过程,受众具有之前从未有过的主动性,自由的与传播者或受众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快速得到反馈信息。新媒体这一优势特征,被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实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们应用于艺术创作,为新艺术类型/样式的诞生提供契机,形成新的传播和接受方式,导致审美标准、审美范式/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根本性转换。

第三、当代新媒体呈现出一种融合/整合化趋势。新传播技术在新媒介平台上不仅可把传统媒体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复合起来,而且能把各种新媒体表现形式综合起来,形成多媒体融合的表现形式。各种媒体技术形成新融合,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正如廖祥忠所预言:“未来的新媒体将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融合、融合、再融合”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网融合、有线网与无线宽带网融合。[8]这为多媒体艺术和综合艺术的出现提供技术支持和艺术灵感。借助于新媒体“融合、融合、再融合”的整合性特征,艺术家创作出集文字、图片、音频、影像文本、表演与互动性为一体的多种媒介融合的综合艺术,创作出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融合一体的新艺术类型和艺术样式。

新媒介的出现影响艺术的革故鼎新,导致艺术生产方式和接受方式变化,马歇尔·麦克卢汉敏锐的洞悉电子媒介时代由媒介变化而在艺术界引起的一系列影响。他指出,媒介差异形成艺术种类的不同,新旧艺术的不同,建立在媒介不同和差异的基础上,现代艺术即是由电子媒介的出现而出现。[9]科技飞速发展,不断提供媒介革命的可能性,影响艺术形态之变化和艺术理论之创新。新媒介必然带来一系列艺术理论和审美理论的变化,“私有化的主体,艺术家所使用的媒介并不是静态的,媒介的变化导致了艺术变化和艺术家的观念变化”。[10]新媒体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手段,改变艺术家对于世界的认识,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审美观念。正是借助于新媒体的独特性和新技术手段,艺术家得以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类个人经验/体验通过新媒介表达出来,运用新媒介去探索艺术世界的各种可能性,创作出不同于传统艺术类型和样式的新艺术形态。

2 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厘定

对新媒体艺术的定义经历了映像艺术、视像艺术、录像艺术、新媒介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命名过程。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媒介方式、审美特征、表现方式、形态分类等对新媒体艺术进行概念界定,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对新媒体艺术的一个普遍认识是,新媒体艺术是先进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用最新科技成果来表达艺术的方式,具有技术性和实验性双重品格。但这远远不够。厘清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及其内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关系到我们对新媒体艺术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新媒体艺术深深扎根于媒介艺术和传统艺术之中,它在自身品质和表现形态上与传统媒介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朝晖指出:“媒介艺术(Media Art)也称为综合媒介,即艺术家用传统绘画、雕塑以外的一切工业、商业和技术材料所从事的艺术创作和探索,诸如拼接、装置等。”[12]媒介艺术实际上是现代艺术实践的一个缩影,它包括技术化运动即动态艺术中光和运动因素的使用、各种工业原料的选择和使用,“机器美学”的机械性运动、电子性艺术以及激浪运动倡导的综合行为、舞台、绘画、音乐、身体的媒介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等,它表现艺术家在技术和机械化的工业文明背景下积极探索艺术表现新的可能性、新的艺术空间和感知世界的新方式的不懈努力。这些艺术行为和艺术实践影响新媒体艺术实践,为当代艺术家

提供思考艺术新方法以及灵感,表现出打破传统艺术范式和艺术思想不断开拓艺术疆域的雄心壮志。新媒体艺术正是在继承现代艺术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的实验精神之基础上发展起来。苏珊·阿科瑞特把新媒体艺术界定为非常宽泛的词汇,其主要特征是先进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装置艺术与行为。[13]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把新媒体艺术看作主要是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14]王端廷在《美术观察》中指出:“新媒介艺术……指的是那些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作品。”[15]许鹏认为“新媒体艺术就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16]

令人遗憾的是,上述研究几乎忽略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媒材问题。新媒体艺术之“新”,不仅在于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段,还表现在对已出现和将要出现的各种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因此,在借鉴已有成果基础上,笔者认为新媒体艺术是指那些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手段,以电子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支撑,在艺术创作、艺术承载、艺术传播与接受和艺术批评等行为方式上对艺术进行全面探索,进而在艺术观念、艺术思维、艺术审美感觉和审美体验以及美学和文化层面上产生深刻影响的与传统艺术相异的新的艺术形态。这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发展、新媒材的创造性运用,新媒体艺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新媒体艺术的类型和形态,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品格都将不断增加和更新变换。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M].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2] 胡昱晖.新媒体的泡沫经济[J].广告人,2007(12).

[3] 郑治.新媒体是什么.http:∥blog.sina.com.en/s/bolg591eeecd0100085r.html.

[4] 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2005:192.

[5] Lev Manovich.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Cambrige Mass:Mit Press,2001:2747.

[6] 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Http:∥media.people.com.cn/archived/263.html.

[7] 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4(05).

[8]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05).

[9]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26329.

[10] 朱其.Video:20世纪后期的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11] 马凌燕.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 张朝晖.什么是新媒介艺术[J].美术观察,2001(10).

[13] 张朝晖,徐翎.新媒体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14] 罗伊·阿斯科特.新媒体艺术专栏[EB].http:∥arts.tom.com/zhuanti/1112_04/index.html.

[15] 王端廷.《域外观——什么是新媒介艺术》主持人语[J].美术观察,2001(10).

[16] 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作者简介:刘世文(1980—),男,广东韶关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作者:刘世文

第三篇:新媒体 新动向 新思考

2007年12月5日,第三届数字新媒体产业年会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饭店隆重召开。数字新媒体产业年会由数字广电产业发展中心、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监测中心、中国电视电影技术学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有线电视专业委员会等单位长期共同主办,北京中广网媒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承办。其客观全面的市场资讯播报、轻松实效的商务洽谈环境,已逐渐形成广电网络、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交流平台和关注重点。

数字新媒体行业作为广播电视产业的一部分,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还刚刚起步,现有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还不成比例。数字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可以借鉴通信产业,特别是通信产业增值业务的市场化发展道路,市场化也运营必然要求决策者养成一个依市场统计数据作为决策依据的习惯。

热点产业年度播报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产业年度资讯播报

中国影视协会图像分会会长陈默进行2007年度中国地面数字电视产业年度资讯播报。陈会长指出,我国有大约2/3的用户通过模拟无线方式接收电视信号。目前中国有3.7亿家庭,其中依靠有线接收为1.26亿,无线为2.21户,大多分布在城郊和农村。大多数仅能收视5套节目,新农村更加迫切需要与国家形势相适应的服务。

地面数字电视技术一方面可以满足新媒体的要求,包括车载、楼宇的商业模式正在形成,另一方面可以向广大农村提供服务。地面数字电视可以分为三个波浪,第一波是地面公交移动电视,第二波是农村数字电视接收服务,目前在某些省份有加速发展的迹象,仍处于刚刚兴起。第三波是第一波的延伸,就是移动电视公司业务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为楼宇广告电视和便携手持电视,后者发展潜力较大。

IPTV产业年度资讯播报

中广网媒副总经理尹坤进行2007年IPTV产业年度资讯播报。

从目前IPTV产业链情况来讲,跟我国数字电视产业链有一定的相似程度。包括内部传送、移动方案、解决方案等环节。现在活跃在中国IPTV产业主要的网络运营商就是电信、网通、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内容集成方面国家已经发放了4个牌照,包括上海文广、央视国际、南方传媒等。在网络设备提供商方面有华为、中兴、UT斯达康、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等。截止到2007年11月底,IPTV用户规模达到114.2万户,IPTV用户增长接近110%。IPTV新媒体收入在4亿人民币左右,相对于数字电视几十亿人民币而言并不是很高,但是IPTV用户数的增长情况也受到所有设备、投资厂商的普遍重视。

目前IPTV用户主要集中在上海、河南、浙江、黑龙江4个地方,另外江苏、湖北、广东等17个省份也正在积极筹备IPTV业务,将成为2008年IPTV产业新的增长势力。

尹坤认为,目前包括电信运营商自己在内,其实他们也不太清楚IPTV将来到底能发展成什么样,电信、网通也是上市公司,资本管理更为严格,对于短期收益较低的大规模投入目前存在困难,而且在IPTV并不存在优势,已经开展的IPTV城市来看,除杭州以外,还是以传统电视节目为主,缺失本地化电视节目,尤其是本地有线电视台适合本地用户的节目。内容竞争力的缺失也必将对IPTV产业将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直播卫星产业年度资讯播报

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总工李国华进行了中国直播卫星产业年度资讯播报。

她首先介绍了2007年国际卫星产业的总体情况,其次介绍了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状况。2007年广电关于卫星产业颁发了两个重要文件:《广电总局关于2007年度三星级以上涉外宾馆等单位可申请接收的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范围的通知》和《广电总局关于加强卫星广播技术管理工作的通知》。

今年8月1日,全国转星工作开始,这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调整工作,并且按时完成了任务。

我国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号明年即将发射,也预示着我国卫星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新时期。

手机电视产业年度播报

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副局长孙朝晖进行手机电视产业年度资讯播报。

孙朝晖介绍说,移动多媒体广播是在移动便携条件下进行广播、电视、数据传播的一种新的广播电视业务形态。作为传播的一种新的形式,移动多媒体广播在世界范围内正成为广播电视的一项重要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我们把它归纳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希望能够建立起天地一体、星网结合、统一标准、全国漫游的多媒体广播系统,建立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市场服务体系,希望能够成为舆论导向正确、政令传达畅通的新型阵地;

第二个目标,希望能够建立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运行和管理机制符合现代国际企业特征的一个全新的市场主体,能够建成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的系统的企业。

第三个目标,应用自主知识产权新的技术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和紧急广播服务,能够实现卫星传输和地面网络相结合的覆盖,支持手机、笔记本电脑、小型接收终端,来实现多媒体广播业务。

“总经理告诉总经理”圆桌论坛

12月5日下午召开的“让总经理告诉总经理”论坛中,中国影视协会图像分会会长陈默、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姜文波、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有线电视专业委员会会长陈晓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技术研究委员会副会长金乃辉分别主持圆桌论坛。

论坛分为新媒体业务发展和网络运营商付费频道两个论坛进行分别讨论,各方代表针对地面数字电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手机电视业务合作发展规划、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数字电视如何培养忠诚用户、机顶盒市场化的销售模型、后数字化时代的广电产业链模型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12月6日,“总经理告诉总经理”圆桌论坛继续召开,各省、市广电网络运营公司领导参与其中,针对地面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广播电视“村村通”、移动多媒体等热门话题进行深入而开放的讨论。

结语

此次盛会无论是在规模、形式,还是在内容和影响上都会有新的突破,必将成为全国各省市地区有线电视运营、地面数字电视运营、移动电视运营、付费频道运营等企业管理决策的年度盛会,同时也将成为国内信息产业和广电业界的高层人士、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机构代表以及专家学者探讨和交流的舞台。

年会是总结过往与展望未来,价值在于能否客观的对过往的经验、问题、实验成果进行交流。数字新媒体产业年会历来是为业界同仁打造一个资讯播报平台、议题交流平台,而第三届数字新媒体产业年会是以“新网络、新媒体、新动向”为主题,为参会者提供更新更有价值的经营理念,使得任何一位与会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产业链上得到恰当的定位,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引导自身企业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作者:郑晓波

上一篇:形象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写作素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