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3-02-10

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学术性、技术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工作, 它通过搜集、收藏和流通书刊资料为读者服务。而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 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图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教师和大学生, 其管理水平的高低, 不仅决定着办馆水平的高低, 而且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知识经济的到来, 高校的图书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 通过多种途径, 采用不同方法, 优化高校图书管理工作, 不但重要, 而且必要。笔者想就以下几个方面, 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改变传统图书服务方式, 扩大服务范围

高校图书馆在提供咨询服务、文献采购和导读工作时, 首先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新刊到馆后, 应有专人负责, 做到盖章编号后立即上架, 开架阅览, 力争尽快与读者见面。同时, 尽可能延长开馆时间, 提供阅览、检索网络、复印等全方位服务。其次要实现由“单一性”向“全方位”的转变。多年来,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单一面向校内, 主要是本校师生, 这种传统观念严重阻碍了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图书资源的浪费, 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应冲破“单一性”服务的思维定式, 树立“全方位”服务的思想观念, 扩大服务范围, 最大限度的发挥馆藏信息资源的作用, 为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决策咨询服务, 最终实现信息资源配置优化。

2 做好基础工作, 加快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 图书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存贮, 这项工作不仅是传统图书管理的基础, 也是现代化信息服务的根基。另一方面, 因特网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资源库, 含有大量学科信息, 内容新颖, 实效性强, 具有先进、快捷、强大的信息传递交流功能, 为教学人员检索文献资料, 获得最新资料信息, 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图书馆可从网上有目的地收集有价值的信息, 弥补图书馆面积有限、馆藏不足的缺憾。同时, 还应高度重视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和管理, 加强技术设备的自动化与网络化, 实现结构网络化、信息产业化和手段现代化。

3 采取多种方式, 提高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加快, 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 新的图书管理模式正逐渐形成, 对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 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 从知识结构、工作技能、服务手段等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一是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做到敬业爱岗, 勤奋工作;二是具备图书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 并能熟练地掌握岗位操作技能;三是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科研素养。既需具备快速准确搜集信息、分析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又要有一定的科研训练, 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 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 以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四是要积极接受各种业务培训, 加强对高新技术和新学科知识的学习, 扩大知识面。本着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原则, 加强对图书管理学和图书管理工作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 提高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 创新运行机制, 优化图书管理体系

一是引进竞争机制, 优化用人制度。调动管理人员勤奋向上的学习积极性和努力工作的主动性。二是勇于创新, 建立图书管理质量体系。要明确建立图书管理质量体系, 制定图书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明确各级各类职责, 多方收集信息资源, 把好的期刊、好文章推荐给读者, 保证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要改革图书管理体制, 搞好开源与节流。图书管理是按照图书馆工作的客观规律, 依据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通过计划、决策、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职能行动, 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使之发挥最大效益, 以实现图书管理的预期目标, 完成图书管理工作任务。要改革传统管理方式, 严格控制图书采购成本, 加强采购环节的审计和财务监督管理, 同时要充分发挥设备、藏书和人才作用, 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增加高校图书部门经济效益, 做好开源与节流工作。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高校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 高校图书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认为要优化高校图书管理, 必须改变传统服务方式、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优化图书管理运行体系。

关键词:高校,图书管理,优化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广锐.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 .

[2] 邢海棠.图书管理人员素质浅论[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9) .

[3] 张碧莹.新时期图书管理人才培养刍议[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05 (4) .

上一篇: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下一篇:论后保管模式与档案知识管理之间的互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