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2022-10-29

实验动物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 是生命科学教学、研究和药品安全评价的基本手段和必经途径, 它已成为医学科学交流、成果鉴定的国际“语言”, 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 实验动物被誉为“活的试剂”、“最精密的仪器”。在生物制品研究领域中, 有70%~90%的生产、鉴定以及实验研究都依赖于动物, 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 所有课题的评价及研究水平的确定都离不开实验动物。动物实验离开了实验动物, 生命科学教学和研究就会是无本之木;离开了动物实验, 药物安全就是一句空话, 人类健康将无法保障, 人类就无法认识自我, 医学事业将难以发展。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实验动物科学已从过去注重于动物的饲养管理和实验操作的宏观方面向微观方面发展, 需要高校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有所作为。高校是思想库、智力库和人才库, 是创新、创造、发明的发源地, 是引领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火车头。与所有的学科一样, 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方向、水平、潜力也必然在高校, 因此实验动物工作的重点也应该在高校[1,2,3,4,5]。

1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现状

我国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于1981年步入正轨, 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关于实验动物问题的提案, 责成国家科委就实验动物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开始的。1988年10月31日, 国家科技部以2号令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由国家立法管理实验动物的法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该条列的颁布实施, 使实验动物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轨道。1995年后,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在: (1) 法规建设加强, 国家科技部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法规, 规范了实验动物的管理; (2) 成立实验动物学会, 承担全国实验动物相关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参与国家实验动物法规、质量标准等的制定工作, 负责本地区、国际、国内实验动物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 (3) 建设实验动物种子中心。1998年建立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北京中心和上海分中心; (4) 建设质量检测网络。1988年, 国家投资建立了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 负责6个专业领域检测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 各省市也先后投资建立了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 形成了全国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网络体系, 为推行全国统一的实验动物生产、使用许可证制度提供了基础保障; (5) 建设信息网络。由广东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站和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牵头的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已于2002年年底正式开通, 国内部分省、市或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动物网页。

虽然我国实验动物管理工作已取得较大成绩,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 与生命科学发展需要相比还很不适应。正是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滞后, 严重影响了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 制约了实验动物标准化、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进程。主要表现为: (1) 法制化管理工作滞后, 不能有效地打击在不符合规定的实验动物设施内生产和使用实验动物的行为, 影响了实验动物事业的健康发展, 同样也影响了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 影响了同国际的接轨; (2) 标准体系建立不够完善。受部门和行业局部利益思想驱动, 缺乏全局观念, 影响了实验动物的整体发展; (3) 设施建设管理不规范。我国有一些实验动物设施是“病态工程”, 其直接原因在于建设者对实验动物设施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相关国标理解不透彻, 其根本原因则在于缺乏规范化的技术指导[1], 致使一些实验动物设施建成后使用不畅或根本不能使用, 造成巨大浪费; (4) 生产管理质量监督不力。缺乏法定实验动物质量检验机构, 很少或无法进行有效的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不能通过质检工作促进行业规范运作; (5) 人才队伍仍然缺乏。对实验动物观念的偏差, 认识的模糊造成了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此工作, 或大量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流失, 不利于实验动物工作的开展、健康发展。

2 高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2.1 以严格管理保障实验动物工作的健康发展

实验动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一方面实验动物的供需管理是一门科学, 作为一种活的产品, 其供求有它的特殊性, 必须根据科学研究和教学要求而定, 因而动物一旦达到要求就必须在规定的时段使用, 否则将变成废物。另一方面, 实验动物管理水平直接涉及动物健康, 而动物健康又和生物制品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2]。这就要求实验动物质量管理部门要对动物质量不定期抽查, 保证各项指标长期稳定;单位主管人员除了关注经济指标外, 还需要做好有关监督工作, 让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合理分工, 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第三, 有利于防控人兽共患传染病。在生命科学中, 因研究项目的不同需要, 所用的实验动物种类繁多, 来源较广。若不能进行规范化管理, 其携带的病原体, 特别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狂犬病、禽流感等多种传染性非常强的人兽共患病体, 严重威胁着实验人员的生命安全, 对社会环境造成潜在的危险[3]。

实验动物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 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4]。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实验动物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认为动物饲育管理人员只是养动物, 不需要专业人员, 用普通工人甚而外聘临时工就行, 致使许多单位的动物饲育管理人员敬业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高。与此同时, 有些从事动物实验研究的科研人员, 由于思想上不重视或动物实验操作技能不过硬, 弄虚作假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需要通过强化专业培训、法制管理和单位内部互相监督等多种形式, 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敬业意识和业务素质, 从而真正推动实验动物工作健康发展。

2.2 以法律和制度规范实验动物工作的有序发展

实验动物是医学、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 其对实验处理的高度敏感性、个体反应的均一性和遗传上的稳定性, 是保证实验结果精确、可靠和具有可重复性的重要前提[5]。实验动物质量与生物制品的质量密切相关, 直接影响科研数据和结果。实验动物从饲育条件、过程、使用、管理、实验、成果鉴定等一系列环节均应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进行操作。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一系列实验动物管理法规, 如2001年全国开始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制度, 规定凡从事动物实验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国家或地方省级实验动物管理机构统一颁发的等级动物实验设施许可证。这些法规的施行对确保实验动物质量和保证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国家、省有关实验动物管理的法规能够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 各高校也应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的实验动物规范管理的文件和管理制度, 并严格执行, 使实验动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规范有序。

2.3 以教学带动实验动物学科良性发展

实验动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是现代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学科门类之一。目前, 我国的高等医药院校、农业院校以及涉及生命科学的综合性大学, 基本上都开设了实验动物学课程, 有的为必修课, 有的为选修课, 有的为讲座, 课时从18~60学时, 学分为1~3个学分。学生层次包括了专科、本科、研究生, 以及各种进修培训班等。其主要目的就是: (1) 明白怎样去培育高质量的符合各种实验要求的实验动物; (2) 知道怎样利用这些符合要求的实验动物合理设计与开展动物实验, 以获得可靠的、准确的实验结果; (3) 宣传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章, 实验动物质量的监控体系和质量监测方法与技术, 实验动物伦理等, 并使之得以推广、应用。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动物学教学, 才能使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和作用被人们认识、接受。这对实验动物科学知识的普及, 实验动物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实验动物质量的提高、医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新药研制开发及各类药品生产质量控制, 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实验动物学教学已成为宣传、贯彻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法规和新国标的主要途径, 成为促进实验动物科学良性发展的推动力。

2.4 以科研促进实验动物工作提高

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根本在教育, 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科研。一方面, 科研有助于对实验动物本身形态、机能和培育研究, 有助于对应用技术、比较医学研究, 有助于对教学研究、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研究, 有助于实验动物科学对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作用的软科学研究;另一方面, 科研有助于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 有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有利于扩大实验动物科学的影响, 有利于不断提升实验动物科学的水平。长期以来高校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不太注重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 固守单纯的服务模式或传统的授课模式, 没有自己的课题、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创新, 更没有能够很好地协作起来攻关。这种状况不利于实验动物科研水平的提高, 更不利于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实验动物工作人才, 通过开展学术活动, 加强基础理论发展及应用研究, 并掌握国内外最新信息动态, 确定上当次、上水平的研究, 积极地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让更多更高层次的研究在实验动物中心进行, 提高实验动物中心的地位, 也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职业素质。

2.5 以优质服务提升实验动物工作的地位

经常有人这样认为:高校动物中心的职能就是充当动物的“中转站”或“临时仓库”, 其工作就是饲育实验动物, 工作人员就是饲育动物, 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因此, 工作人员地位被人看低, 待遇不高, 造成工作人员工作消极被动, 没有积极性。常常因为饲养管理不科学合理, 不能很好满足教学需要、不符合实验要求, 致使实验结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造成教师、学生不满意, 饲养员也有怨气。在国家科技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之下, 各科研机构和相关高校调整实验动物机构, 理顺管理体制, 充实实验动物科技队伍, 制定实验动物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促进了我国实验动物科学水平的迅速提升。各高校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 以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发展战略, 建设自己高标准的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中心也在规范实验的同时, 积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从而受到校内外各方面的好评, 赢得了师生的尊重。

服务不仅是面向校内师生, 还应该面向社会。高校的实验动物中心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具有独立健全的饲养管理体系, 饲养管理规范, 饲养环境与实验环境的相对统一, 有明显的专业技术优势。以高校现有的实验动物设施和队伍为主体, 构建区域性实验动物生产、供应基地规范化实验基地等“集团化”的服务体系, 既可以保证教学用实验动物的供应, 又可以满足科研用实验动物的需求, 还可以为众多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

2.6 以资源共享推动实验动物科学事业快速发展

事业要取得发展、获得成功, 都不是依靠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单位完成的, 必须是团队协作才能完成, 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 必须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动物管理, 加深对实验动物学术的了解, 促进合作与交流, 推动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 提高动物实验水平, 掌握实验动物管理和动物实验能力及其最新的发展, 共享资源, 共谋发展, 共同进步之路应是实验动物发展的必经之路。主要应该表现在: (1) 以现代的网络信息为基础, 打造实验动物科学信息沟通和共享的平台, 让大家都明白目前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状况, 知晓努力的方向; (2) 以形成的各种实验动物协作组、各省市的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和学术研讨会为基础, 以各地方实验动物学会为载体, 进行组织建设, 确定共享的内容和规则, 建立共同的信息、检测、评估、市场等, 促使实验动物科学发展互通有无, 共同进步; (3)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特色, 加大对特色资源的研究和开发, 提高实验动物学科的水平, 提高动物实验质量, 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机制和检测机构, 以进一步开发实验动物资源, 共享资源; (4) 建立共同市场, 促进实验动物资源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使实验动物科学事业健康发展。

3 讨论

目前, 仍有大量的实验动物使用单位没有合格的实验动物生产、实验、检定的设施, 即使是购买了合格的实验动物, 也因缺乏标准化的动物实验设施和规范的动物实验管理, 而使动物实验结果没有可比性, 缺乏可信性。如果要求所有使用实验动物的单位都去新建或改造实验动物设施, 完善动物实验条件, 建立动物实验队伍, 将会给这些单位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也使这些单位背上日常维护的沉重包袱, 造成人、财、物的占用和浪费。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认为, 高校的实验动物中心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具有独立健全的饲养管理体系, 饲养管理规范, 饲养环境与实验环境的相对统一, 有明显的专业技术优势。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应按照区域合理分布配置的原则, 利用高校现有资源, 采取措施, 通过政策引导、政策倾斜、资金扶持、重点建设、项目支撑, 做大做强高校的实验动物中心, 建立开放性动物实验中心, 开放使用, 既能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目的, 也有利于实验动物饲养及动物实验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 引导实验动物使用向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避免重复建设, 减少风险。我们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全方位地开展综合服务, 以接受委托、提供条件、进行协作等方式开展动物实验、技术咨询等服务项目。既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也有利于提高实验动物工作者的地位。

总之, 实验动物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极其繁杂、极具特点的工作, 关系到生物医学各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系到生物医学科研的成败与水平。在高等院校, 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有利于促进科学研究, 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 需要高校的实验动物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只要我们立足本职, 全心全意服务教学, 竭力为科学研究搭建平台, 就一定能够提高我国实验动物科学水平, 推进实验动物正规化、商品化、产业化发展进程, 促进生命科学健康、迅速发展。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 再加上高校强大的基础设施、人才优势以及科研平台的支撑和自成体系的管理特色等, 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就能推动实验动物事业在高校的快速发展, 高校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应该大有可为。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现状, 结合高校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 对高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并就怎样做好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实验动物,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学勇.日本的实验动物管理[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8, 18 (8) :8.

[2] 颜淑芹, 杨树萍, 等.实验动物管理与产品质量[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4, 21 (3) :64.

[3] 施新猷.现代实验动物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1~15.

[4] 包玉龙, 祝宏利,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现状与建议[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3, 13 (5) :319.

[5] 杨京岚, 陈光华, 等.浅谈我国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兽药杂志, 2004, 38 (2) :10~12.

上一篇:从通风系统试运转谈通风施工过程管理下一篇:高校工会财务工作“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