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优化发展环境的几点思考

2024-04-28

对我市优化发展环境的几点思考(精选6篇)

篇1:对我市优化发展环境的几点思考

对我市优化发展环境的几点思考

市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内容摘要〕优化发展环境对我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调研指出了我市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 键 词〕发展环境对策建议

我市资源丰富,具有建设煤化工基地、大规模发展煤化工产业的资源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合各类企业在此“安家落户”,长足发展。因此,优化发展环境对我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优化发展环境的主要做法

(一)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工业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工业强省以来,我市围绕总量调结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按照“立足煤、依托煤、超越煤、跳出煤”的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做大经济总量,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了传统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特色产业稳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起步的多元化工业体系发展格局。一是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二是煤化工、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目前达到国家产业要求的焦化企业设计生产能力660万吨/年;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铝及铝加工、锰镁合金加工产业向高、精、尖纵深发展。

(二)抓好园区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载体

我市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首要抓园区、核心抓招商、突破抓转型、跨越抓项目”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使园区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是全市园区完成了整体布局和定位,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明确将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建成12个重点突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产业园区。二是园区在规划编制、机构设置、人员、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度建设、园区及项目形象打造等方面,采取超常规方式全面推进。三是园区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在项目建设中注重大、中、小项目落地建设相结合,齐头并进。

(三)狠抓项目建设,增强投资拉动作用

大力实施工业项目带动战略,创新管理重方法,做好服务,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对未开工项目创造条件开工,对续建和开工项目抓进度,对竣工项目抓效益,全市工业投资加快推进,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80.81亿元,其中:2010年191.81亿元、2011年完成287亿元,2012年1-9月完成241亿元,预计全年完成350亿元。重大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服务效率

近年来,我市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开展推进行政审批事项清理为突破口,规范行政权力,特别是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全面推进“扩权强县”工作,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县(区、特区)经济管理权限,优化发展环境,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是认真组织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严格落实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结果,坚决杜绝各部门留有

“自留地”现象。二是细化行政审批运行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办事时限。三是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主动帮助项目业主尽快顺利开展环评文件的编制工作,为项目投资者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切实推进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工作,确保项目健康落地。

(五)积极利用外资助推我市经济加速发展

过去五年,我市利用外商投资总额约为8亿美元。

2012年1-10月实际利用外资总额:8861.4085(万美元),同比增长752.06%,完成年初省下达我市目标任务数7340万美元的120.72%。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1561.4085万美元;实际利用再投资金额为4.6亿元人民币,折约7300万美元。今年1-10月实际利用外资在省内排名第三。目前准备来六盘水投资的外商投资项目4个,总投资约10亿美元。通过利用外资企业项目建设,加速我市经济发展。

二、我市优化发展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服务不到位,企业发展困难

从我市硬件设施建设上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资金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道路交通、拆迁安置产城互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未得到全面解决,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推进,影响了我市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基础平台作用。

从服务环境方面看:一是体制不顺,管理部门过多。目前,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由于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致使口径不

一、管理分散。二是服务质量不高。在项目审批、产品鉴定等方面职责不清、多方插手、重复收费,“四乱”现象仍然存在,加重了企业负担,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的垂直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具有“无限大”的权力而无任何责任,到企业检查除了处罚、监督外,根本就没有服务。少数职能部门本位主义严重,部门利益至上,有令不行,“四乱”行为屡禁不止,这边项目刚刚破土动工,那边各项检查收费就接踵而至,对项目建设中企业不清楚的有关问题,不是积极主动地给企业讲清楚,帮助企业整改,而是动不动就罚款,严重干扰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加之社会中介服务体制尚不健全,也造成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办理商务环节多、效率低,往往使企业坐失商机。三是企业周边纠纷不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市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工农关系紧张、纠纷不断,农户上访、断水断电、封堵企业生产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二)融资难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市的融资水平还不高,融资体制还不完备,市场信用环境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缺口大。六盘水正处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产业发展等各类投资的需求强烈。据预测,十二五期间,六盘水各类项目投资近8000亿元,其中相当部分需要融资,急需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和创造新型融资工具。以城市建设为例,按照住建部的测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以及城市住宅等方面的投入大约需要3—4万元,六盘水要在2020年达到80-100万左右的城市人口,市政建设投资需要100—160亿元,投资资金存在巨大缺口。

二是投融资公司组建和运营不够成熟,融资能力受限。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相关文件的作用下,几家投融资公司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融资困难。首先,缺乏成熟的项目,项目前期工作开展不到位。其次,没有稳定的经营性收入。第三,资本金、现金流、资产负债率过高,难以融资。第四,有效抵押资产不足,一些公司看上去资产量很大,但实际上很多都是公益性资产(如水库),这些资产不能抵押贷款,以致投融资公司有效资产不够,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融资能力。三是融资方式不够丰富,融资手段太单一。而市土地收储工作滞后,进展缓慢,协议出让土地现象频繁,现可收储的土地量也非常有限,土地出让没有一个统一的主体,除钟山区以外,其他县区都有出让权,管理比较混乱,而且随着国家不断出台有关土地的宏观调控措施, 土地出让转让收入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土地储备需要相关资金配套,资金跟不上,土地储备工作开展也很艰难。据测算,在市中心区,储备一亩土地大概需要30万元,然而,目前在受理前期工作做完但还未支付的土地收储款项就有8000多万元,资金缺口很大。

融资步伐慢,融资金额少,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是我市当前和今后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园区规划缺乏前瞻性,项目布局不尽合理

一是园区规划滞后。我市产业园区中,除红桥新区、两河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有完整总规和详规外,有一部分产业园区只有一个总体规划,如木岗产业园区和水城县中箐产业园区,详细的产业布局规划还在制定之中;有些园区如盘县的盘北(鸡场坪)产业园区、盘南产业园区和水城县的发耳产业园区既没有总体规划,也没有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有的园区虽有规划,但功能定位不准确,缺乏科学性,许多项目引入后,选址经常遭到随意更改或调整,企业建设成本加大,建设周期加长。有的园区产业规划虽然定位明确,但招商中仍存在“饥不择食”现象,对项目引进把关不严,一些入园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入园项目与园区的规划定位不符,主导产业不突出,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不多,企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条短,致使园区的产业特色不突出,缺乏竞争优势。

二是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目前,全市园区中,机构健全及人员配齐的只有红桥、水月两个园区,管理功能完善和基本完善的仅有钟山开发区、两河开发区和水月工业园区。绝大多数园区管理机构存在班子不健全、内设机构和人员配备不到位问题,导致管理体制不顺,力量不够,协调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难以达到省市对园区管理工作的要求,不适应园区项目建设和园区管理服务的需要。全市4个经济开发区中,只有红桥经济开发区具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能较好地保障园区发展,水城、两河、盘北和大河4个开发区均由县区代管,尚未建立真正独立运行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四)用地指标少,建设用地难。

三、对优化我市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是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首先,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商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的职能应从“管理”型转变为“强化规划、协调、引导、服务、监督”型,由管企业转为管行业,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有计划地把重点发展项目转到非公企业上来,进一步放宽非公企业的准入领域。同时,加大清理“三乱”力度,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转变服务作风,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适时出台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方面,在发展方式上,注重引导企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信贷、土地等要素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第三,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导向,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有激励政策,对吸纳劳动力多的企业,财政应实行就业岗位补贴,切实改变企业对社会就业贡献越大与自身负担越重的不合理状况。

二是优化服务环境。各级政府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经营效益好,牵动能力强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实施大户牵动战略,建立大户档案和联系制度,为他们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和相关信息服务。做好培训和引导工作,帮助他们从不成熟的产权制度向成熟的产权制度过渡,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转到科学的现代化管理上来,从粗放经营型转到集约化经营的轨道上来,从小而散向公司化、股份制合作、集团化方向发展,从短期行为转到可持续发展和注重保护环境、生态上来,从低层次、不规范,向依法经营、高素质转变,引导他们不断地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制定我市企业创名牌计划,帮助有基础、有前景的企业策划名牌和品牌战略。建立信息服务网络,提供适合企业发展的市场、产品、经营、人才、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信息化建设,真正地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三是优化法制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纠正一切违法侵权行为;畅通企业投诉侵权行为的渠道;实行收费明白制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作用,促进公正执法和依法执政,优化法制环境。

四是完善“一站式”办公运行机制。将政务服务中心职能进一步细化,分别设立三个中心,即:行政审批中心、收费办证中心和投诉中心。行政审批中心。行政审批中心由各行政审批职责单位及纪检监察机关抽人组成,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严格的审批责任,简化审批程序。所有审批事项一律由审批中心受理,在中心办结,不得再回相关主管单位研究。任何单位不得在中心外办理任何审批事项。收费办证中心。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进入服务中心,中心外的任何收费一律视为违纪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追究领导责任,切实扭转“执法就是罚款,管理就是收费”和“随意收费、创意收费 ”的不正常现象。投诉中心。设立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举报中心,中心设立专用举报电话,协调解决违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有关规定的投诉或举报,并限时反馈查处信息。给投诉中心以适当权限,如检查许可权等。

(二)扩大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经济管理权限

赋予我市钟山开发区、红果开发区、水城开发区、盘北开发区和大河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履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职责,其内设机构可以通过授权、委托、代办等方式履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水月产业园区、郎岱农业产业园区和木岗产业园区市级产业园区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对县级产业园区可以比照省市开发区、产业园区赋予的经济管理权限对等比照执行。

(三)多措并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不能仅靠单一的渠道,应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第一,发挥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为民间资本涉足金融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逐步架起了民间资金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对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缓解企业资金紧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也有利于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为更好地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在企业融资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和引导,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和流向的跟踪监测;另一方面,当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成熟且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后,赋予其吸收存款的职能。

第二,利用出让股权融资。通过出让股权的方式帮助企业运作,不仅可以解决其资金紧张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辅导其上市。对引入出让股权融资的企业来说,出让股权资金不仅可以补充资本金,还可能给企业带来管理、技术、市场信息和其他企业所急需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出让股权融资被市场各方视为改变企业融资难的希望之路,急需资金支持的企业,应积极推出股权融资方式,通过目标企业上市获取回报。

第三,利用产权市场融资。鼓励企业通过出让产权获得资金,将产权市场作为一种投融资的平台。产权市场以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通过以产权换市场、以产权换技术、以产权换融资等多种方式,积极扶持企业发展。

第四,利用项目融资。利用开发资金的导向作用,以项目区为招商平台,发挥部门优势,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全程代办、终身服务等措施,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及外来资金,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统筹规划,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首先是统筹规划好园区建设。围绕国家全市产业发展重点,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推进产业加快集聚。一是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与城市化、城镇化战略相衔接。把工业园区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做到科学规划、严格实施、逐步到位。二是规划与产业发展结合。根据地方资源优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超前规划。三是加强工业园区的专项规划。园区内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通讯、治污等有专项规划,按照专项规划要求逐步实施。四是园区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加强节能减排,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是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争取上级优惠政策和资金,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多渠道、多模式进行社会融资,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高标准加快园区标准厂房、交通、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吸引力。二是划出部分园区作为合作园区或者外办园区。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土地“熟化”,招引有实力的地区或企业整体开发,也可以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引进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形成规模效应,炒熟园区,孵化企业。三是严把项目准入关,提高入园项目质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具有投机性质的资本进行圈地炒作。四是要按照“绿色生态工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低碳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课题总指导:李新益

课题指导:吴进

课题组成员:刘 勰巴 玮

执笔:刘 勰

篇2:对我市优化发展环境的几点思考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们抚顺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哪里环境好,那里就会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充满生机和活力。笔者认为,要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对比沈阳看抚顺、抢抓机遇促振兴”新一轮大讨论活动的有力契机,把优化环境作为市委、市政府最紧迫的一项工作,下大决心,动真功夫,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环境优化、支持环境优化、参与环境优化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抚顺的发展才有希望。当前,优化我市经济环境,我认为应重点围绕5个方面来进行。

一、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

政务环境是打造区域经济环境优势的重要标志。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就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开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发展抚顺经济的舞台上,政府的角色不是演员,而是为演员服务的人员。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改进政府对经济社会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政务公开的程度,深入推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坚决治理“三乱”,进一步加大清费治乱力度,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严厉查处各种违章摊派行为。其次,要进一步抓好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凡是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事项,都要通过市场机制运作进一步规范,尤其对国家明文规定不再审批的事项、部门自己设立的事项、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形势发展的事项,以及机构改革中明确不再保留的事项,要坚决予以取消;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操作、简化程序、公开透明、明确责任,尽量避免随意性。第三、要以严格控制会议、文件、检查评比为重点,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要坚持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效地精简会议和文件,继续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升级活动,对企业的执法检查,按照属地原则和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原则进行,杜绝多头检查、交叉检查、重复检查。

二、以公正执法为重点,努力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法治是发展环境的基础,能否公正执法,是衡量一个地方发展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心,优化发展环境,就必须营造一个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

首先要规范执法。要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改善法制环境,清理不符合本地经济要求的政策法规,按照立法程序,适时制定修订有关地方法规,努力做到政府依法行政,政法部门依法办事,社会依法管理,为投资者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创造条件。全面清退执法部门聘请的临时人员,避免因其素质低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要保证必要的执法经费,禁止向执法部门下达收费、罚款和创收的任务。坚决纠正各种形式的收支挂钩现象。坚决纠正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对出现执法不公、导致破坏 发展环境的人和事,要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其次,要加强执法监督。所有执法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便于接受投资者和群众的监督。可以采取定期向企业、个体私营者和各界群众代表发放征求意见函,派员进行各种明查暗访方式,多途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同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企业代表,对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不定期巡视,适时召开有关部门的整改督查会,听取汇报。第三,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要严把执法人员进口关,按照“逢进必考”的原则,保证执法人员的素质,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对利用职权,徇私枉法,侵害投资者正当权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应予以严肃处理。

三、以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信用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变化。通过信用文化可以恢复与确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达到社会和谐,从而使我们的经济能够实现更快、更优、更好的发展和增长。因此,优化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是第一位的因素。我们要通过加快“信用抚顺”建设,树立“开明、诚信、高效”的形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营造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要进一步加大集中整治与制度规范、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的工作力度,采取措施,不断优化市场环境。要深入开展无假冒伪劣商品示范店、示范街活动,实施“放心工程”,确保居民买到“放心商品”。以整 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突破口,定期集中开展食品、药品、农资等领域的专项打假行动;深入整顿规范建筑、土地、文化、旅游和交通运输市场;坚持不懈地打击商业欺诈、欺行霸市、偷税漏税等扰乱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以充分发挥宣传导向作用为重点,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

要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作为改善经济环境的先导,围绕“对比沈阳看抚顺、抢抓机遇促振兴”大讨论活动,充分利用各类舆论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宣传我市的投资和创业环境,提高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努力营造全民“亲商、爱商、富商”的浓烈氛围。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抚顺建设一流经济建设软环境的重大措施、逐渐形成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文明诚信经商的好典型及时宣传出去,为抚顺经济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也要突出搞好舆论监督,对干扰和破坏经济环境的人和事一经发现,要及时公开曝光,有效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有关部门也要把公开曝光与从严从快查处结合起来,以推动经济环境建设。

五、以企业和投资者满意为重点,积极营造全方位优质服务环境。

篇3:对我市优化发展环境的几点思考

1 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

1.1 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但缺乏可操作性

从国家的立法层面, 《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 为辽宁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但从近几年该法实施情况看, 《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大部分规定多为宣传、引导、号召的原则, 具体操作性不强。有关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鼓励创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一些中小企业急于解决的问题只是泛泛而谈, 尚没有具体执行标准, 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明确。从地方立法层面, 辽宁省2008年12月1日起实施的《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简称《条例》) , 是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法、核心法, 但这部法规过多地照搬国家法律条文, 原则性、宣言性条文偏多, 缺乏可操作性。如《条例》第二条对辽宁省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作出了规定, 但该《条例》并没有制定符合辽宁省特点的划分标准, 只是简单地遵行国家有关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规定, 没有考虑辽宁省企业的实际状况, 过于笼统。再如, 在资金支持上, 《条例》在第二章中做了一些原则性规定, 但是辽宁省目前的中小金融机构现状并不乐观, 金融支持力度有限, 如果没有确切的激励机制, 很难骤然做出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比例的决定。实际上, 《条例》实施一年多来, 辽宁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2 有关中小企业扶持的政策明确, 但帮扶措施落实不够

近些年来, 为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辽宁省出台了一些政策, 政府部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很明确, 但具体的指导、协调、支持、扶持多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部门表态上, 实际落实还不够。比如, 2008年8月15日辽宁省政府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 (辽政发[2008]28号, 简称28号文件) , 该文件是近年来辽宁省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比较大、措施比较具体的政策性文件。但是在调研中发现28号文件在全省还没有达到全面的落实, 许多企业, 甚至一些部门不知道28号文件, 许多优惠政策企业也没有享受到。从问卷调查统计的总体结果看, 如对困难企业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的政策,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有81.46%回答没享受到该政策, 在问到原因时, 除51.5%是不符合政策条件外, 有38.32%不知道有该政策, 有10.18%是因为政府部门之间协调不够而使企业无法享受到。

1.3 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缺乏协调统一

中小企业行政管理职能相对分散, 涉及多个部门, 存在着职能交叉、职责权限关系不清晰、协调配合难度较大等问题。现行《条例》没有规定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也没有明确具体哪个部门来落实中小企业政策措施。从政府职能部门上讲, 省发改委负责中小企业的大宏观调控、省中小企业厅主管全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宏观管理、省外经贸委负责中小企业的对外经贸工作、省财政厅主管中小企业的财政工作、省工商局负责中小企业的私营协会、省税务局主管中小企业的税务问题、省科技厅负责科技型中小企业, 这使得有限的行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职能部门的指导服务各管一段, 不可避免地出现职能交叉, 出现推诿扯皮、多方插手、重复收费的现象, 使中小企业面对众多“婆婆”无所适从。

1.4 行政执法、服务缺乏有效规范和监督

有些政策、法律虽然颁布了, 但在现实中执行不力, 依然造成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如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过多、过细、特别是涉及中小企业设立、市场准入的审批事项过多。尤其是一些地方在强调压减审批项目手续时, 往往是砍瘦不砍肥, 砍小不砍大, 砍任务不砍利益, 企业没有感受到减化审批手续带来的好处。此外, 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检查现象屡禁不止。在调研中, 有些中小企业气愤地反映:有些执法部门在年检年审之际, 搭车收费和变相收费达30多项, 有的部门利用年检年审的权力, 强行要求企业交费培训, 只要交了培训费, 人不去也算参加了培训。

1.5 中小企业自身法律意识和管理水平不高, 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者队伍中相当部分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 其自身素质比较低、法律意识不强, 因此, 有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资信等级低、现代管理制度缺位;有的中小企业贷款不还、合同违约、偷税漏税、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扰乱市场经济秩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中小企业虽然聘请了法律顾问, 但其目的多是为解决事后纷争, 而不是预防事前风险, 致使各类股权纠纷、经营权纠纷、产权纠纷、贷款纠纷、合同纠纷、借贷纠纷等诉讼案件量不断攀升。根据对辽宁省中小企业的调查, 目前, 有近一半的中小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投入为0, 近80%的中小企业经营合同、劳动合同管理不严密, 近60%的中小企业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没有法律人员参与, 辽宁省中小企业自身抵御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2 优化辽宁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建议

2.1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

(1) 尽快制定《辽宁省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暂行规定》。对于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湖南省已经率先制定了《湖南省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暂行规定》分为19大门类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其中工业企业、建筑业企业、交通运输业企业、邮政业企业、批发业企业、零售业企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等7大门类直接采用了国家标准。该规定还将最不易划型的服务业全面纳入划型, 并且极为详尽。辽宁省也可以借鉴湖南省的经验, 在对全省企业规模进行统计的基础上, 制定符合辽宁省实际经济情况的具体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目前, 辽宁省中小企业主导产业集中在冶金工业、装备制造业、轻纺纺织服装业、农副产品加工业, 因此, 应对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制定符合地方特点的界定标准。 (2) 《制定辽宁省民营经济工作考核暂行办法》, 将中小企业工作的落实情况纳入政府机构的工作业绩考核标准范围。针对辽宁省中小企业帮扶政策落实不够的现状, 建议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政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这方面, 广东省有较好的经验。例如, 广东省专门制定了《广东省民营经济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及《广东省民营经济工作考核评分标准》, 每年对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实行民营经济工作考核。广东省下属各地市则为此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方法, 如肇庆市出台《肇庆市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受理投诉试行办法》等, 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中小企业政策与服务效果反馈体系。这种方法使得中小企业政策与服务体系免于程式化和只做表面文章, 真正将政策的落实放到了政府工作的首位。

2.2 制定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帮助的法律法规

(1) 依法规定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可以借鉴台湾的作法, 规定国有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合作银行应保证将一定比例的新增贷款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规定不得限制对中小企业个私经济的贷款, 并依法对地方性非国有中小银行给予优惠政策。 (2) 政府应加快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 重点发展中小政策性银行。目前, 在辽宁省金融贷款融资体系中, 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明显不足, 建议政府支持条件成熟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成为辽宁省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 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低廉、便捷的融资服务。 (3) 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增加投资, 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 支持省、市担保机构为信用村、信用乡镇及联保户提供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 并配合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 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督。

2.3 适当放宽部分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

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规定, 凡法律、法规没有限制的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行业, 以及外资能进入的行业, 中小企业有条件的, 都可以进入。2005年颁布的“非公经济36条”, 也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广大非公经济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但部分行业如在邮政、通信、电力、石油、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 设置了实有资本技术水平、从业经历等准入门槛, 实际上排斥了中小企业的进入。在某些领域, 即便市场准入标准设计比较合理, 在执行中也常常存在偏差。因此, 应打破这种隐形门槛, 在中小企业市场准入标准上确定与国有大型企业, 外资企业同等的条件;对于一些战略性行业和新兴行业, 如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资本参与。

2.4 依法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统一管理机构, 强化中小企业专门管理机构职能

2004年辽宁省已设置了辽宁省中小企业厅, 并挂辽宁省乡镇企业局牌子。省中小企业厅是主管全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城镇集体经济工作的省政府组成部门。建议将辽宁省中小企业厅的地位及职责上升到法律层面, 在《条例》第四条中明确规定“在省政府设立中小企业厅, 作为辽宁省政府的直属单位”, 负责制定中小企业政策和统筹发展规划, 拟定政策法规草案, 并协调负责企业工作的其他部门监督实施;收集、调查研究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拟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向省政府的分管领导报告;市、县各级政府应当设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并承担其相应的职责。

2.5 进一步创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行政执法环境

(1) 实行中小企业缴费登记制度, 进一步规范对企业的检查和收费行为。推行“两证、一书、两卡”制度, 要求执法部门对企业收费必须凭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收费通知书、收费明白卡、收费登记卡进行, 否则企业可拒缴。 (2) 建立明察暗访制度。省里相关部门建立明察暗访制度, 在职能部门的各个环节设立随案暗查人员和措施, 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给予惩治。 (3) 建立企业举报奖励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对违法乱纪者进行举报。凡是举报查实者, 要给予重奖, 并聘为监察、纪委、行风建设等特聘联络员, 定期不定期沟通情况, 以防打击报复现象发生。

2.6 加强企业自身的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企业从设立到发展壮大的各个环节, 风险相伴相随, 需要加强防范。企业的经营者要重视企业的法律制度建设, 不但要加强企业法务人员的培训, 而且要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 建立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合同草拟签订、日常行为管理和规章制度由法务人员参与或咨询律师的制度, 让法律服务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而不仅限于诉讼代理。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中小企业厅.辽宁省民营经济及乡镇企业统计资料汇编 (2008) [Z].2009, 5.

[2]邵世洁.中小企业促进法解读[J].时代经贸.2008, (5) .

篇4:对我市优化发展环境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 农学专业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66-02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庞大的农业人口决定了农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加强农学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但目前大量的非农专业的开设,大量特色农业专业的逐渐消失给农学专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由于观念的偏差,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纷纷涌向第二、三产业的热门专业,虽然目前国家对农学专业大力扶持,对学生实行了减免学费政策,但还是出现了持续的低迷,生源日趋减少。

一、农学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职教育的认识不足。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巨大,轻视农业的传统观念依然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人们对农学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职业院校农学教育很少或者没有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作为农学专业潜在生源的农村学生,却在心理上渴望跳出“农门”,从事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好的非农行业。

招生难,专业陈旧需创新。从近二年招生情况可以看出,报考农学专业的考生大幅下降,不足总招生人数的三成。部分职业院校在农学专业的专业设置上缺乏针对性,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往往不能深入生产实际,了解农村在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将农学专业等同于普通专业,脱离农学专业的办学规律,在课程上跟不上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国家近年实行了农学专业免学费政策,并每月补贴一定的生活费,这对农学专业招生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这些专业都是艰苦专业,都是和土地打交道,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就业对口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而家长们看重的主要就是毕业后学生的就业问题。

教学与管理难,社会效益不明显。由于入校学生基础差,自控能力不强,再加上就业前景黯淡,缺乏学习动机,不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加大了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在校内影响学校教学与管埋,在校外影响学校办学声誉。行成了学生不想学、不愿学;教师管不了,不愿教;学校不愿招、难就业的尴尬局面。

二、分析与对策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职农学专业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一是高职农学专业应注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二是适应不同生源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市场细分,提高其市场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高职农学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此外,政府应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改变社会上的“轻农”思想,使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农业教育的发展。

围绕产业办专业,适应地方经济。职业院校农学专业的办学主题应是服务“三农”,这是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赖以生存之源。职业院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出击,寻求学校与镇、村、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合作,并适时围绕产教结合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调整专业建设、课程结构,讲求“实际、实用、实效”。而且农学各专业应紧紧围绕地方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特”、做“精”。

扩大资助对象,办学形式应当更加多样化。日前资助的都是全日制在校生,而一些像苗木专业村、专业乡的学生在苗木的生产季节干活,没有时间脱产参加全日制学习。他们只能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学习,国家政策只对全日制在校生补贴,而对半工半读的学生没有政策,这就造成了需要政策的人得不到政策的资助。建议国家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把农学职业教育办好。 并且解决好“出口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入口问题”。国家应出台更加优惠的就业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村职业学校农学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创业,实现学习和生产“无缝对接”,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针对教学与管理难及社会效益不明显的分析与对策。

改善教学结构,适应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教师要成为农学行业的行家。新农村建设对农学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应是教学的能手,还应是行业中某一领域的专家,更应是通才;不仅要有先进的埋念,还要有娴熟的技能;不仅要精通生产,还要熟悉销售;不仅要善于从农业发展中寻找规律,而且还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学生应成为现代农业的能手。一个专业的兴衰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专业,田间、日下、舍前的教学,与新农村建设无缝对接的实训,可以确保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即成为现代农业的能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 调整专业结构,突出产教结合,面向农村市场办学。当前,正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特色农业和生态林业蓬勃发展,这些对农学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灵活设置农学专业将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产教结合是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走出困境的必然要求与根本出路。对于这些院校来说,产教结合的实质就是面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办学,其核心任务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农民。

从农业产业结构进步中获得收益与发展。职业院校农学专业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造,必将从相关产业中获取丰厚的回报。职业院校要依据自身特色,坚持走产教结合之路,依托专业办实体,反哺专业共发展。实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经济开发齐头并进。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调整成为了必须。如何把专业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目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农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方向,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优势专业作用,立足农学产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对国内高水平大学相关专业的考察和研究,在专业建设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上发挥优势,彰显办学特色。以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所培养人才的水平与社会适用性,较好地满足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5:对优化政务环境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软环境有多个层次,包括政务环境、人文环境、法制环境、治安环境等等。对不同的地区来说,由于发展的阶段不同,优化软环境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但就益阳来讲,政务环境是重中之重。因为对益阳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要加快发展、实现后发赶超、富民强市,关键是要解决好两大矛盾,用好“两力”:一个是解决发展资金缺乏与社会上资金大量富余的矛盾,借助外力;一个是解决发家致富愿望强烈与创业投资动力不足的矛盾,激活内力。而这两大矛盾的解决,都有赖于政府是否提供了一个能够让各方面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政务环境。如果一个地方许可项目较多、收费标准较高、办事程序烦琐、暗箱操作盛行,那么,不仅外来的投资者会望而却步,已经落户的也会跑掉,同时还会严重挫伤蕴藏民间的创业激情。

优化政务环境,核心是提高行政效能。有人认为,廉政是最好的投资环境,腐败是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一点无庸置疑,因为一个政府清正廉洁,能够极大地增强真正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但廉洁就是优化政务环境的核心目标吗?笔者以为不然,在市场日益开放、政府职能转换步伐加快的形势下,效能效率应当是我们优化政务环境的首要追求,廉洁之花也只有开在效能之根上,才会真正美丽。这是因为: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对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政府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市场活动的裁判员,如果角色错位、工作效率低下,必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生产力决定产生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对上层建筑产生倒逼作用,促使“政府提速”。就全国范围来看,近几年,青岛、苏州、厦门、大连等沿海城市纷纷打出了“(来源:好范文http:///)政府提速”的大旗,目的就是通过提高行政效能来优化政务环境,塑造政务品牌。需要指出的是,效率与效能并不是同一概念,按照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观点: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效能是做正确的事,效能是效率的前提。益阳作为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提速提质阶段,同时政府角色转换相对缓慢,什么该由政府管理,什么该由市场主导,尚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比较模糊,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大发展呼唤大变革。必须通过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切实解决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在提高行政效能的基础上,加快政府提速步伐,实现高效廉洁。

如何提高行政效能,进而推动“政府提速”呢?从xx实际出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加大行政审批事项削减幅度,打造有限政府

篇6:对我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作为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严重污染的重压。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秉承可持续发展的主旨,致力于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全市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好转。

一、我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

(一)市委、市政府重视环保工作。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载体,构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唐山。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唐山市大气环境容量研究》和《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以《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实施为重点,全面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调整城市区域结构和空间布局,遵循生态规律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实现达标;把水源保护作为城市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确保城镇饮水安全。

(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治理环境污染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办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主要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等已成为大部分企业的环保理念和自觉行动。企业的经营与社会进步同步发展的认同度不断增强。一些污染大的企业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加大投资,用于环保设备的改进和配套。

(三)全市环境明显改善。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下降;二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提高;三是饮用水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四是地面水质进一步改善;五是地下水环境质量良好。

二、我市环境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我市是一个传统重工业城市,由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形成的结构性污染问题非常突出,治理环境污染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一)污染源种类呈现多样化。污染源不仅有工业的,还有城市生活性的和农业本身的污染。近几年我市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市以重工业为主导,燃料结构以煤炭为主,物耗、能耗总量大,“三废”排放量大,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大。我市的农业污染源主要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学物质污染,包括农药污染、化学肥料污染、农膜残膜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等。近几年我市畜牧业发展很快,各养殖场产生了大量畜禽粪便,已成为一种新的较大的污染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性污染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商业垃圾、建筑废墟以及噪声污染等。

(二)污染源治理工作难度大。我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决策思维方式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习惯于单纯的追求GDP增长,实际上还延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遭到破坏等严重问题。环境治理的旧帐没有还清,新的污染源又在生成。二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不适应。我市产业结构以资源能源消耗型为主,这种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差距较大。三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与群众对维护环境权益的要求不适应。环境管理的手段还不完善。在环保法制建设方面,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原则性规定多、可操作性细则少,行政手段多、经济手段少。造成部分企业存有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宁愿受罚也不治理的相悖心理。四是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与国家积极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不适应。很大一部分群众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职责,与自己关系不大,环境保护需要从自身做起的意识和理念没有牢固形成,在生产、生活、消费中的节约资源意识和保护环境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三、对环境污染源治理的建议

(一)从舆论宣传入手,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是一个需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论是信息的接收,还是问题的发现,不论是有效的监督,还是对有违原则行为的制止,公众的作用都是环保系统中的重要层面和环节。为此,要尊重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宣传公众,告知公众,鼓励公众的参与。进一步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企业领导、职工和人民群众的节约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增强全社会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公民互动的有效机制。

(二)强化环保执法。一是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执法主体的责任制。对于超标排污和有治污设备不正常运转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二是突出地方特点,完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已经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律体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法制某些方面还存在着立法空白,有些法律的内容也需要补充和完善,同时,作为大法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市应依据地方特点,在环保法规的制定上加大力度。三是环保执法应与时俱进。实现由污染防治向生态保护延伸;由防治大中型企业污染向防治各类小企业污染延伸;由重点治理第二产业向第一、三产业延伸;由城市综合整治向农村环境治理延伸。

(三)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创绿色企业。促进产品生态设计,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企业努力实现废物的最小化、产出的最大化,终极处置的无害化。二是推动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小循环。企业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延长原材料的加工链条,使上游企业排放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料,对传统的工业区开始进行初步 的生态化改造。三是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思路,优化工业布局,对现有工业区进行整合和生态化改造,促进资源型的传统加工业向生态化的发展方向、方式转型,逐步构建生态经济城市,完成大循环。

上一篇:优秀作文爷爷奶奶下一篇:《航空地理》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