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科学主义思潮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文化保守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想

摘要:本文尝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接着说”,回归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领域,撇开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政治观、历史观、教育观、道德观等方面,单就其文化、文学等文艺思想方面,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本身的立场、主张进行界定,梳理其情感依恋(认同)与整理“国故”——理性反思与文化调和——实践自觉与理论创新的逻辑脉络,弄清它到底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重点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同时代以及后世文艺思想及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现有研究成果,比较侧重于思想史的考察,重视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在思想和观念上的对立,而考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影响,将中国现代文学王国维、鲁迅(早期)、梁启超(后期)、学衡派、梁实秋、宗白华等理论家的文学思想纳入文化保守主义语境下作整体观照和研究的,还不是很多,至少说不够系统和深入,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广阔空间。本文努力遵循“美学—历史”双向的文艺社会学研究方法,力图从历时性和共时性双层面、逻辑论证和历史叙述相统一的角度去勾划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产生的影响。本文总体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交代本文的写作动机与目的,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检视与回顾,交代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考察范围。第二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是辨析文化保守主义概念,分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背景及内涵,解读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产生的特殊性并明确区别政治保守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不同;因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伴随着现代化运动发展的产物,因此在本章还介绍了“现代性”理论的相关内容。第二章前三部分概括介绍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产生及发展情况,将其置放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与把握。清末民初: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开端,主要有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严复的文化折衷思想以及晚清的“国粹”思潮;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高涨,介绍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一是《东方杂志》与《新青年》的论争,二是章士钊的“新旧调和论”,三是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对科学主义的反思,四是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文化认同与现代化追求紧张关系的化解,五是介绍学衡派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对学衡派的成员群、有关《学衡》杂志的内容情况作了全方位的描述;20世纪30、4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成熟时期,主要有“中国本位文化”派与“全盘西化”派的论争以及“现代新儒学”的兴起,在新儒学的成长过程中,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及1923年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内容。第二章第四、第五部分探讨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理论特征及现代性意义,较为概括地综述了前人学者对该思潮的理论特征的界定并同时确定该思潮特别关注的三大问题:一是中西文化问题,二是新旧文化问题,三是西化与现代化问题。文化保守主义对西方现代性和工具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的思想,是一笔非常值得吸取和借鉴的财富。关于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审美现代性品格,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也是问题切入的主要立足点。突出该思潮的审美反思—超越特征,其富于批判精神的新人文主义的文学与文化批评与强调历史延续性和传统有效价值的文化趋向对五四新文学的主流思潮形成了独具意味的价值互补。论文第三部分为第三章至第八章,也是本文的重心部分,详细论述了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美学所产生的影响,剖析王国维、鲁迅(早期)、梁启超(后期)、学衡派、梁实秋、宗白华等人文学理论/美学思想中所具有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第三章论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的王国维文艺思想的“两歧性”,将其文艺思想纳入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语境下加以重新审定,指出王国维学术思想断层的真正原因,介绍王国维文艺思想“两歧性”的扩展延伸,四年的心理学翻译和教师生涯理应成为其思想传记不可遗漏的一环。文化保守主义对王国维文论的影响,除了“两歧性”的表现以及1908-1909年间的《人间词话》化合西学与中国传统诗学建立一套系统批评理论之外,在王国维关于“无用之用”的阐述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展示王国维文艺思想的复杂性及文化保守主义特征表现,理论意义不可小觑:首先,认识王国维文艺思想的“两歧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思想出现的一些诡谲歧义的发展;其次,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一些思想困境也与五四思想的“两歧性”相关;再次,王国维文艺思想“两歧性”的发展同时反映了五四思想的开阔性和丰富性。第四章探讨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鲁迅早期文艺思想的“反现代性”,主要是指鲁迅早期文艺思想基于“审美现代性”的立场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鲁迅早期文艺思想的“反现代性”不仅仅体现在“摩罗的进化”、“美之本体”这两方面,其他诸如“我性”、“人国”等论述皆有涉及。关于鲁迅留日期间所写的五篇论文,学界一般认为鲁迅受到了赫胥黎社会达尔文主义、尼采“反现代性”哲学等影响。诚然,这些因素在上述文章中的确有所体现,但我们更应该在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看到当时鲁迅鲜明的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立场。鲁迅违逆当时的潮流独造一种深刻而现代的带有浓厚文化保守主义色彩的诗境,这也正是鲁迅思想的生命力之所在。第五章论述梁启超在其学术人生的“第二阶段”完成了从早期“新小说”的“启蒙现代性”向后期“美术人”的“审美现代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欧洲近代文学的反思及对自然派文学的批判;二是对审美无功利主义人生观、文学观的宣扬;三是对艺术自律性的价值选择。第六章解读学衡派的文学思想,主要从下列两方面剖析学衡派“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所体现出的现代性反思:一是基于人文主义立场,对科学主义思潮的批评;二是基于古典主义立场,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批评。学衡派在对抗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及浪漫主义思潮中发表许多有价值的文章,阐发他们对文学的看法,仔细检视其理论体系,则多半是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阐释和发挥,并藉此有目标地驳斥当时新文学的创作和观念,惟其中缺乏自己的创造成分与具体的作品成果,因此在批判的力度上稍嫌薄弱。第七章,阐述梁实秋的“理性节制”与“文学纪律”,梁实秋的文学观念借用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以“人性论”驳斥无产阶级文学的浪漫与混乱;针对五四以降因文学解放而造成的失序与混乱,站在五四文学与革命文学的对立面,坚守“新人文主义”堡垒,坚持文学中的纪律与人性,绝非无我地恣意任行。梁实秋在文学批评方面的理论建构也是独树一帜的,他持论的出发点和方法与20世纪20-30年代大多数作家、理论家有明显的区别,他从新人文主义角度观察文学现象、探讨文学问题,别具一格。第八章,论述宗白华前期“审美主义”的代表理论:“艺术人生观”,以宗白华早期发表的诸篇文章入手,探讨其“艺术人生观”即早期“审美主义”的建构历程,主要指出宗白华在1919-1932年间所发表的文章中,呈现出两种“人生观模型”:一是“人生/宇宙”,一是“精神/物质”,这两种“人生观模型”皆以“艺术人生观”作为思考的立足点,而“艺术人生观”的具体实践则是“诗人人格”的诞生,本文以对宗白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歌德研究”来作为“诗人人格”概念的具体呈现,这也可视为是宗白华“艺术人生观”思考的一种延续与完成。本文认为,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下的现代中国文学理论选择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民族立场、倡导人文精神与反科学主义以及对道德本体与宗教情怀的守护,其学术意义及所呈现的现代价值,表现在四个层面:一、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审美主义的创建;二、开辟了多元融合模式的新儒学的建立;三、为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了古典主义的参照系统;四、创立了复古、欧化之外的第三条道路选择。考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产生的影响,是一个较为庞大且复杂的命题,本文尝试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生成语境、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及发展、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思想特征及现代性追求、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影响等几方面入手,力图以历史的、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这一从洋务运动开始已经“具有时代特征和全方位意义的现象”,希望通过研究,廓清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各自不同的价值分野,梳理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思想特征及现代性意义,凸显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反现代性”的“现代性”色彩,并重点阐述在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家的价值选择及文学思想。本文所作之研究,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现代文学理论的多角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史研究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对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更完整而全面的五四文学理论史的描述出现之前,本文对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所思考的一些论题,或许可以成为现今已有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格局的一种补充。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反现代性

学科专业:文艺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前人研究成果检视

三、研究方法与范围

第一章 文化保守主义概念辨析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背景及内涵

二、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

三、现代性的阐释

1. 现代性的各种界说

2. 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第二章 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产生及发展

一、清末民初: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开端

1.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

2. 严复的文化折衷思想

3. 晚清“国粹”思潮

二、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高涨

1. 《东方杂志》与《新青年》的论争

2. 章士钊的“新旧调和论”

3.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对科学主义的反思

4.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文化认同与现代化追求紧张关系的化解

5. 学衡派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三、20世纪30、4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成熟

1. “中国本位文化”派与“全盘西化”派的论争

2. “现代新儒学”

四、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理论特征

五、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现代性品格的省思

第三章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王国维文艺思想的“两歧性”

一、王国维文艺思想“两歧性”问题的提出

二、王国维文艺思想“两歧性”的西学渊源

三、王国维文艺思想“两歧性”的扩展延伸

四、王国维文艺思想的文化保守主义特征表现

1. 关于艺术之质性

2. 关于艺术之价值

第四章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鲁迅早期文艺思想的“反现代性”

一、“摩罗”的进化

二、“美之本体”

三、“我性”

四、“人国”

五、鲁迅早期文艺思想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

第五章 梁启超后期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转变

一、“新民说”:梁启超早期“启蒙现代性”的集中体现

1. “新民说”:梁启超的国民改造理论

2. “新小说”: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文学实践

二、“美术人”:梁启超后期“审美现代性”的发展转变

1. 欧洲游历后的文化反思

2. 梁启超后期文艺思想的审美现代性体现

第六章 学衡派的文学思想

一、基于人文主义立场,对科学主义思潮的批评

1. 文言/“旧”与白话/“新”

2. 古典主义与写实主义、自然主义

二、基于古典主义立场,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批评

1. 学衡派的理论资源

2. 学衡派对浪漫主义的矛盾态度

第七章 梁实秋的“理性节制”与“文学纪律”

一、从浪漫主义转向古典主义

二、梁实秋的文学观念

1. 文学的本质与任务

2. 文学的贵族性

3. 文学的“严重性”

三、梁实秋的文学批评

1. 批评的标准

2. 批评的方法

3. 批评的学科

第八章 宗白华的“审美主义”

一、“艺术人生观”的思考历程

1. 面对优美的宇宙:《说人生观》

2. 从精神到实践:《青年烦闷的解救法》

3. “艺术人生化”的思考面向:《新诗略谈》、《新文学底源泉》与《美学与艺术略谈》

4.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

5. 同情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艺术生活》

6. “精神/物质”的重新体认:《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二、“艺术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诗人人格”的诞生

1. “诗人人格”的内涵

2. “诗人人格”的代表:歌德研究的意义

3. “诗人人格”的价值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文献检索课与信息素养论文提纲下一篇:电网公司财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