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改,音乐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2022-09-11

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引起了我们课程、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切从学生出发,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成为核心理念。当习惯于把获得纯熟、扎实的技能和知识视为音乐教学最高境界的音乐教师面对课程改革、面对课标本实验教材时, 很多人觉得茫然, 不知道该教什么、应怎么教了。课标本实验教材给广大音乐教师的感觉是耳目一新的。直观感受上它变得艺术了、丰富了、浅显了。从深层次思考, 它表现出的是对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和爱好、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视。艺术性、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张扬使得课标音乐教材的变化巨大而深刻。音乐教师怎样面对体现着一系列崭新课程理念的课标本实验教材呢?我是从三方面认识这一问题的。

1 成为教材的发现者

1.1 发现文本背后的思想

音乐教材除了给教学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内容组织方案外, 更重要的, 也是音乐教师应注意发现和特别关注的, 就是教材中渗透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比如:现在的教科书受到“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 已经不再仅仅是“教本”, 同时也逐渐成为“学本”, 其中有很多贴近学生生活, 有关于如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如何更便于学生自学的内容, 这些都给教师的教学以很大的启示。低年级教科书中大量使用的“图谱”就是很好的例子, 它将具体听唱时抽象的音高转变成直观的视觉形象, 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 也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有, 随着年级的升高, 教科书中合作交流、探索创造、收集分享的活动比例越来越大。这些内容都是新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 教师可以触类旁通。

1.2 发现内在的逻辑联系

如果以上是就教科书的局部着眼, 比较容易发现, 那么对教科书整体的把握常常是教师容易忽略的。现实中可能很少有教师能在教过一轮后还把整套教材拿出来再研究研究的。其实纵向的、发展性分析是有必要的。

课标教材表面看似乎音乐学习的要求有所降低, “双基”线条不如大纲版教材那么明显, 容易让人产生“双基没那么重要”的感觉, 其实很多版本的教材在这个问题上是从过去“直线严密型”转变为“螺旋上升型”, 这是《课程标准》思想的体现, 只有在把握了整套教材后才能真正感受到、领悟到它是如何进行的。这种对整体的发现, 能够有助于避免“原地踏步”“拔苗助长”等有违规律的现象发生。

善于成为教材的发现者除了包括对教科书的把握外, 因教材外延的拓展, 还应包括对教参、音像材料、电子教材等的思考。“发现”主要是去领悟编制者所想表达的思想, 从中获得启示, 使自己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2 成为教材的创生者

这一观点一直是现代音乐教育所提倡的, 一套教材一经正式出版使用, 它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社会生活、音乐艺术、人 (主要指学生和教师) 本身不仅极其丰富, 而且总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很难想象由部分人、在一段时期相对集中编制出的教材能具有多少普遍的适用性。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开放、民主、科学的新型课程观扩展了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绝大多数音乐教师都认识到, 教学不能再照本宣科了, 仅仅依靠教材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再加工。这种“创生者”的意识是不难确立的, 但想成为一个善于创生的教师却不那么容易。

2.1 要学会筛选资源

一个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入手点是很多的, 比如:《“鳟鱼”钢琴五重奏》, 可以就“歌曲之王舒伯特”、“室内乐”、“有趣的变奏”“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弦乐器的音色”、“鳟鱼的故事”等切入, 围绕某一主题还可以拓展、补充很多素材。但组织、筛选时却不能面面俱到, 应注意把握:一、优先性原则。那些对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有益, 有利于本单元或本课教学目标达成, 方便师生互动的资源应优先考虑。二、适应性原则。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和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状况相适应的应该首选。

2.2 要善于捕捉灵感

我们在看书、交谈、听报告或者在上课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有关教学的思想火花, 这就是灵感, 它有时在我们自己脑中, 有时是别人 (包括同行、专家、学生等) 所表现出来的。在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上课过程中学生给我们的灵感。新课程对“教学资源”一个重要的新发展就是“学生中, 师生互动中”能生成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在音乐教学中只要你注意给学生机会, 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他们的创编、他们的知识面常会给你惊喜, 会大大的丰富教材或教师的预先设计, 这种创生带给课堂以生机和活力。教学的火花, 思想的顿悟是非常可贵, 但只有那些勤学习、勤思考的有心人才能即时将它捕捉, 为我所用。

2.3 要不断充实自己。这一点显而易见

一个教学基本功扎实、专业能力强、知识面广、文化内涵和底蕴丰厚, 具有开拓精神的老师给学生的决不会只有书本上的那一点点内容, 他 (她) 的音乐课一定很精彩, 很丰富。

2.4 要避免“走极端”

教科书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创生很重要的一个基础来源就是教科书本身。但现在有一种“摆脱教科书”的倾向, 很多公开课, 教师不喜欢用教科书上的内容, 即使是随堂课, 教科书也常常放在学生座位下面, 整节课都不用一下, 曲谱用多媒体显示, 活动教师自己说说, 这些现象使人不禁要问难道教科书真的没有可取之处吗?那学生何必订教科书呢?我觉得这种倾向是应该避免的, 因为虽然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科书的作用似乎有相对下降的趋势, 但它毕竟是群体智慧, 典型经验的集中体现, 它的严肃性、科学性以及能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零星的、分散的和无序的经验有序化和系统化的优势是大多数教师个体所无法企及的。一、两节课的“摆脱”是可以的, 但经常把教科书撇至一边, 不仅是一种浪费, 而且严重偏离了教学规律。

3 成为教材的思辨者

成为“思辨者”就是要求音乐教师有头脑, 有思想, 勤动脑, 勤思考。

3.1 要对教材的地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课程改革中, 特别是音乐教材已不再是学科的权威者, 它的工具性、服务性、辅助性更强一些, 教师也不仅仅是“教教材”, 而要树立“用教材”的思想, 这就对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

3.2 要敢于对教材说“不”

因为是实验教材, 它的普遍适用性和一些呈现方式是需要实践的检验的, 况且根据教学对象和自身的具体情况, 教材所有内容和安排并不一定真正适合你。例如:对人音社第14册 (七下) 教科书第6单元“春之声”, 我就听有的老师说放在最后一个单元, 已经是夏初, 不如提前与时令更吻合一些好。这样的调整也是一种创新, 它是教师有思想的表现。还有比较突出的, 教材提供的音响材料在歌曲的定调上常会不能兼顾教师和学生两边, 这时我们就不应抱着现成的不放, 而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进行调整。这种“敢于说不”“勇于质疑”的态度不仅教师要拥有, 而且对我们的学生也要加以引导和培养。

总之, 课程改革给每位音乐教师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置身其中, “创生者”“发现者”“思辨者”这三种角色定位相辅相成, 紧密联系, 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种素质或者说保持这三种状态才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材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改变, 本文从三个角度阐述应如何认识和使用好课标本实验教材。将“发现”、“创生”、“思辨”这三种角色定位紧密联系, 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保持正确的方向, 有所作为。

关键词:音乐教师,角色,定位,发现,创生,思辨

上一篇: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节奏感培养策略分析下一篇:基于改进电力公司党建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