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2024-05-04

论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精选6篇)

篇1:论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论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昭平县樟木林中学

杨惠君

电话 ***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浪潮之中。积极紧跟潮流,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如何再造教师的新形象呢?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核心,是关键。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是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理念转变了,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新课程要求每一个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

(一)课程观。新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即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实施计划、完成教案的过程,更是与学生对课程共同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

(二)教学观。教师不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也不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学过程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新和开动的过程,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学生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四)学习观。现今时代,终身学习的观念人人都要必须接受,而终身学习必定有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有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

二、转换教师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换。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即由教师匠变为研究者。以往,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是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的。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中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中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成为研究者,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即由执行者变为参与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校本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成为课程的建设、开发的参与者。

(四)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即由实施者变为开放、组织者。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因此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了,其角色拓展为“社会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角色要特别注重利用社会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新课程主张教学是一种对话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拥有与教师平等的话语权,拥有质疑、问难、表达意愿、答问的权利,而教师应该充分保护学生这些权利的实现。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接纳,真诚对话,互相激励、感染、沟通,为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产生相应的转变。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产生怎样的相应变化呢?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作为尚不成熟的学生,缺点自然既多又不善掩饰,但只要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欣赏学生的长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真诚地帮助学生,那么,奇迹就会不断在我们身边出现。赞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关键在老师。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等等。同时,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鼓舞学生不断前进,往上攀登。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相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同时教师还必须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总之,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紧跟时代节拍,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中,适应时代的发展,迎接时代的挑战,不断地吸取新知识,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更新观念,做一个勇立潮头的教育工作者。

篇2:论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淅川县仓房镇中 周红朴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除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将由“信息源泉”和“知识传播”者转变为一个合作者、一个咨询者。

一、由“灵魂工程师”向“心理医生”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为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为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心理医生”,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加以引导。

案例1:几天前我班小李和小伙伴在篮球玩,担心眼镜掉水泥地上摔坏,就将眼镜放在篮球架下边,谁知被来看热闹的领班的小张一不小心踩坏了一个镜片。小张很诚实,在他人没有看到的情况下,不但没有溜走逃避责任,还主动找到小李,诚恳地说愿意包赔损失。小李家境较差,他早就想买一副好一点的眼镜,但一直没敢张口问妈妈要钱。小张把他的眼镜踩坏之后,小李认为这次可逮住了一个好机会,于是便趁机配了一副较贵的眼镜。小张怒气冲冲的来找我,我不由得气不打一出来:这个小李,怎么能这样讹诈别人呢?一定要严肃地处理他,还小张一个公道!

可是,班主任处理事情怎么能这样冲动呢?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后,我决定让小李先回避一下,就劝慰了小李几句,让他先去上课了。然后,我对小张说:“本来踩坏了小李的眼镜,没人看见,你可以偷偷溜走了事,可你不但没走,还主动答应赔偿,你真是一个好学生;一个诚实、正直的好学生!你先去上课吧,请相信老师会给你一个公道的!”

可是,怎样才能让小李认识到自己的贪心和错误,又使小张赔得合理、赔得情愿,顺利化解这场纠纷呢?我认真思考了一番,终于有了主意:解铃还需铃人。我应该想办法让小李来个换位思考,体验一下小张心中的那种委屈、怨气,还有被讹诈的感觉,让小李自己认识到错误,进行自我教育。随后的几天,小李很沉默,不时地陷入沉思。他再也没有找我说过向小张索赔的事。这天,批阅小李的周记,我看到了如下文字:

老师,关于眼镜的赔偿问题,我已经自己解决了……老师谢谢您!通过您的开导,我现在明白了,我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自己的利益,让小张赔个新眼镜是不对的,真是丢人了!我已向小张道了歉,他也赔了我30元钱……我真的很不好意思。您放心,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我再也不会财迷心窍了!

二、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被看做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因此,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成为课堂中甚至学生生活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案例2:课堂上学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时,一般认为“臭”的意思是食物腐烂而发出气味。但一个同学提出异议:“路有冻死骨”说明天气很冷,既然如此,酒肉为什么会臭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当时,老师也愣住了。但面对这一发现,老师没有草率从事,而是要求同学们课后查资料,最后学生认为“臭”应读xiù,即气味。“朱门酒肉臭”即朱门里散发出阵阵酒肉的香味,说明酒肉之多,这一发现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

三、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有人认为教师像医生一样,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把教学效果的好坏全归于经验的多少。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学实践表明,光凭老经验是不行的,必须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就必须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就必须变“冷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案例3:“国庆”节,又有一批新生加入共青团,老师向他们祝贺的同时问:“你准备怎么做?”本以为学生会说自己今后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没想到这位同学毫不犹豫爽快回答:“我准备请客”。听到学生的回答,老师惊愕得半天说不出话……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优越,教师在信息占有上已经没优势。因为在信息时代“地球是平的”,人们以几乎毫无相差的状态“平等”拥有各种信息资源。一方面老师仍然需要也可能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人生智慧引导学生,当然更需要老师善于学习(包括善于向学生学习)、善于思考(包括善于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考)。

转换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淅川县仓房镇中 周红朴

在当今信息时代、高科技时代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大量增加,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之间延续多年的知识的“单向输出者”和“被动接受者”的关系,及其确立和存在的客观基础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将由“信息源泉”和“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一个合作者和咨询者。“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未来,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一、“ 师爱”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师爱”会产生无形的教育力量,能使学生尊重信任教师。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和帮助,才会产生自觉学习,遵守纪律的积极性,他的智力、情感、品质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平等的、互相关心的社会。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必须持一种平等亲和的态度走近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要坚决摒弃与人道主义教育相对立的和抑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权力主义、强迫命令及其种种表现形式,如训斥、辱骂、伤害自尊心、讥笑、恐吓、暴力等等。

多年的工作实践也使我深深体会到:“师爱”是真诚的,是伟大的,是神圣的。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让我们共同用“师爱”开辟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架起连接师生情感的桥梁。

二、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和学生是平等的。从根本上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而存在的,师生之间虽然有履行职责的不同和完成任务的不同,但是,从人的尊严和权利的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这是因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是超越人的年龄、知识和能力水平等而存在的,人之所以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本质规定性决定了师生之间必须平等。教师必须持一种平等亲和的态度走近每一位学生,不仅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而且虚心地听取和接收来自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教师应该能够包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的“不同声音”,在对待学生与自己不同的知识经验,思考类型和处理方法时较为宽容,较具弹性,能够比较多的从积极的方面看待学生与自己不同的知识经验、思考类型和处理方法等,能够摒弃过去那种过于威严、偏执顽固、“死要面子”的“绝对权威”的形象。

篇3:论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

为学生服务, 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 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时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 要把教学目标订得低些, 学生使劲便能够得着了。

为学生服务, 应该防止为参考资料服务。就拿语文教学来说, 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多, 一篇课文怎么教,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每册语文书, 除了人教版教参外, 还有全国各地配置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可以看, 但看的目的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服务, 而不是为资料服务。记得在实习期间, 其中有一节课上得一塌糊涂, 后来查找原因, 重要的一条就是参考资料看得太多, 以本为本, 以至进行教学设计时, 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的发展, 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课程改革的重心就是要从以前的知识本位向“以学生为本”的方向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功能, 强调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学过程中, 要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课程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三维”发展。知识与能力是基础, 过程与方法是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灵魂, 三位一体, 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促进者, 促使学生发展者之谓也, 有三个层面的意思:推动→督促→促成, 表明学习层次的三重境界:当学生不想学习时, 教师要想办法,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推动学生学习;当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 教师要督促学生学习、思考, 不断地给学生添加学习的动力, 直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时候, 教师要促成学生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促进学生学习的三重境界, 也就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知之→好之→乐之”, 知之而推动, 好之而督促, 乐之而促成。其间, 教师的主体性是十分明确的, 所以教师作为促进者是促使学生学习, 而绝不只是袖手旁观者, 看着学生疯逗打闹、脱离教学情境也不闻不问, 不理睬。相反, 教师必须认真备课, 确定教学目标, “教”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应设想如何促进学生学习, 怎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是教与学的合作者

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师生不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而是一种特殊的“人—人”关系, 各自都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与学的关系, 再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一方面, 教师帮助学生学;另一方面, 学生帮助教师教。

帮助学生学习不是不让学生学习, 更不是强迫、命令学生学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特别是在辅导后进生时, 不要忘了给学生当助手, 不要站在学生的对面, 强制、逼迫学生学习, 否则结果会和学生搞得很僵, 师生心里都不愉快。应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坚信他有好学上进的一面,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强迫命令, 才能避免师生对立。反过来, 也要坚信每位学生都不仅能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思考, 才能对各类学生都有感情。以前, 我曾有过只有好学生才能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观点, 觉得那些学困生是阻碍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 这样, 对差生就缺乏耐心, 就不能建立互助的关系, 师生关系不协调, 教学任务就不能完成。后来我在实践中强化了这一认识:每一位学生都有帮助我提高教学能力的潜能, 我应该到学生心里去找我的“助手”。从这样的认识出发, 不停顿地到学生心中去找, 这样, 我的“助手”越来越多, 连成绩最差的学生也学着帮助我留作业, 批改作业, 评试卷, 批改作文。我教语文, 越来越轻松, 根本原因在于我从每位学生的心里都找到了自己的“助手”。这些“助手”不仅帮助我完成教学任务, 也帮助我提高教学水平。因为我在和这些“助手”的“交往”中不断加深了对学生心灵世界的认识, 不断加深了对一届又一届不同性格特点、思维特点的学生的认识, 从而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 改进了我的教学方法。

因此, 可以说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 又是与学生进行合作教学的伙伴;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 又是教学沟通的伙伴。师生都是“双重角色”, 形成教学“互动”:教师主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对学生激励、期望、启发、鼓舞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 认真思考、踊跃表现、勤于动手、大胆创新等。师生还可以实现教学“互惠”:师生共享知识和经验, 互赠理解和智慧, 互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 交流各自的情感和体验。学生体验到学习进步的愉悦、自我成长的幸福;教师体验到自己专业的进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篇4:论新课改下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政治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当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政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乡土案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促进学生根据已有的直接经验来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从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中完成个体对其意义的选择。只有当政治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时,思想政治教学才可以引导学生走出代际之间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冲突,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去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成为完整而充满个性活力的学习主体。

(二)政治教师要由“包办者”转变为“仲裁者”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确立与学生平等的新观念,克服包办学生学习的传统观念。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把师生置于平等交流的地位,对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双向交流,让教师的话语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机制,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达到同化或改变原有认知图式的目的。这更需要政治教师成为课堂关系中平等融洽的仲裁者。

(三)政治教师要由“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转变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

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努力成为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新课改的推行给政治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自己的研究者身份,才能成为课程实施与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成熟的政治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不仅具有有效的经验行为,更应该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完善教育实践。如果政治教师不把教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会失去思想和发展的活力。政治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政治教师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四)政治老师要由“理论的传道者”转变为“生活的实践者”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对学生能够造成直接的影响。新课改注入了较多的人文色彩、民主色彩,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被视为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仅通过在课堂上传授理论,更是通过生活上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尤其是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此时,担负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中学政治教师更应该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因此,政治教师不能只把书本上提及的理论灌输给学生,而应该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

(五)政治教师要由“教科书的使用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中学政治教师要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去判断学生的环境因素,并根据存在的教学情境作出适时的调整。具体说来,中学政治教师要在利用教科书这个最主要的教学资源的同时,研究如何按照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开发出体现本地、本校特色的本学科课程资源。政治教师应该把本地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增强课程的实践环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不是“戴着镣铐跳舞”的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

新课改给中学政治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想观念、角色定位、教学方式,甚至教育观等。每一个中学政治教师都应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力求成为适应新课程的合格教师。

篇5:论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角色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实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新舞台,并为教师提供广阔发展的空间,促进教师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尽快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

1.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历史上,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特征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演变历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在新的世纪里,教师这一角色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当今在教师角色的重塑过程,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将历史的和现代的价值意义重新审视,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具体来说,教师的角色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教师的职业观:要从做“教书匠”式的教师,向承担“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转变。教师的教育主体现:要从以教师为本,或以教材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教师的价值观:要从主要是学科知识的拥有者,转向知识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的师生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是互动的合作关系、朋友关系。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升学负责,转变为“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教师的功能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正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所决定的。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管理观:角色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的成才观、发展观:要从一次性拿到资格证书可以一辈子当教师,转变到必须*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而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的课程观:由课程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化为以教材为知识载体的师生课程文化的共建者。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规教学行为的改变

教师将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演出一个新的剧本,教师将进入课程规定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可以预言,新世纪中国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上具有明显变化的职业。新课程对课堂常规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授受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控制方式,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亿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教师在新课程的授受时,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品质的培养,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权力型社会控制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⑵ 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递为重点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地、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记忆,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3.教师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内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篇6:课改环境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经济全球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于教育而言,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个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教师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信息渠道。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伴随新课程的推行,历史教学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产生许多新的特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新课程呼唤着历史教师角色的重塑与转换。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我认为,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有如下变化:

1、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古之韩愈所说“传道、授业、解惑”,反映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领域的绝对权威,是知识输出的唯一源泉,教师承担着将人类社会一代代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通过传授的方式传承下去的伟大职责。在传统教学中只是重视对“经”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自主性可言。

进入信息社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的时空界限被突破,教育资源得以实现共享。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以问题解决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互动合作学习”为基本理念,在教育日趋开放的今天,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已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因此,教师角色必须作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转换: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发掘学生的潜能,甚至必要时教师自身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过程。

2、由知识的给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把教学看作是知识的给予是最普遍、最传统的,也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方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习很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入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中国最需要的恐怕不见得是会考试的人。”

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教育者要教给受教育者三种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大重要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开创性地学习,并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教师面临的挑战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却让人拥有谋生的本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年轻一代才有希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才有希望。

3、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

新课程倡导教师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向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转变。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材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开发利用多种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社区、参观、访问等多种渠道获得。随着人们对课程理解的不断加深,这个问题必将逐步引起历史教学界的重视。今后历史教师必将更多地参与课程及其课程资源的开发,这是不言而喻的。

4、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课改环境下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习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我国新编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已经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且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历史教师角色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的促进者。应该说,作为促进者的历史教师不清闲,他(她)要引导学生不仅学习过去发生了些什么的“事实性”知识,更要学习关于历史这一门知识要如何而来的“程序性”知识。而且,要顺利实施新课程中那些知识涉及面广的探究活动,历史教师自身要具备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从不同角度阐释历史问题,还有,新课程的弹性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是很多的,因此,历史教师还要有一定的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防止发现“散漫的课堂”。

5、由孤独的耕耘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

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成为一种所谓孤独的工作,即教师不仅与学生有心理距离,而且同行之间很少交流彼此对教学的看法。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新教材结合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注意发挥材料的论证作用,在正文简约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副文,设计了大量的讨论,探究课题,运用了许多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景。对此,历史教师要由传统教学形式下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惟有如此,历史教学才是比较经济和高效的。

6、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历史教学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共同认识历史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历史教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待于人们深入探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不断审视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研究、反思与改进。而且新课程给师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使历史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和变得比较复杂。

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研究者,历史教师要不断增强教学研究意识。也就是说,历史教学研究的对象,既可以是教学中各种微观具体问题,也可以是教学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宏观理论问题。基于历史教师的工作特点,我认为,教学研究主要以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点。

上一篇:春暖花开的呼唤小草作文下一篇:宏怡花园社区工作人员考勤和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