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策略和实践

2022-10-03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达到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的目的。而兴趣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曾致力探索, 认为以下做法效果较佳。

1 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 而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教“多样的呼吸器官”时, 教师可以先讲一个故事:一只蝗虫到池塘边玩, 遇到鲫鱼正在水里吐泡泡。鲫鱼说:“旱鸭子, 你敢把头浸没在水中一个小时吗?”蝗虫满不在乎:“敢呀!但是你敢跑到陆地上呆上一个小时吗?”青蛙跑来作证, 蝗虫将头深深地浸入水中, 一小时以后安然无恙的抬起头, 鲫鱼顿时傻了眼。鲫鱼不得已, 只好跳到岸上, 不一会便死去了。鲫鱼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这只小鲫鱼, 这时候你会怎样做?这样学生就开始了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2 巧设质疑, 激发兴趣

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若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科学问题, 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 将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 从而积极地参与探索。

“空气有没有重量?能否称出空气的重量呢?”、“磁铁能够吸引铁块, 铁块也能吸引磁铁吗?”这些源于生活实际的问题, 往往让人们熟视无睹或与常规生活经验相悖, 这就更使即将展开的实验笼罩上一层趣味的“灵光”。在上“体内物质的运输”时, 讲到“血管”, 我就提了这样问题:“人在创伤时, 为什么有时只是渗出很少的血?有时缓慢流出暗红的血?有时却喷出鲜红的血?”当学生处于这种未知其意, 口欲言而又不能达其辞, 造成了“愤”“悱”心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3 注重实验, 提高兴趣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中学教育阶段, 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在讲“大气的压强”一节时, 我一进教室就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大试管中装上水, 又将一只口径略小的试管压入大试管中并倒过来, 小试管不但不会掉下来, 反而徐徐上升。现象妙趣横生, 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秒, 听课精力特别集中。利用好实验, 它会象“魔术”一样的引人入胜, 这样就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 优化教法, 诱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官, 就使感官对这一刺激产生顺应, 引起感受性降低, 从而产生厌倦的心理, 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变而不稳定的, 要想稳定并巩固学生的兴趣, 教学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方法要优化组合, 新颖多样, 生动有趣, 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才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老师在讲解科学概念、定律时, 将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就是将学习和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数据, 处理分析, 得出结论, 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的接受新知识。又如, 在“探索宇宙”一节教学前一周, 布置学生一项课外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上网搜索、下载有关太阳系及行星、彗星等图文资料, 按课文内容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时优选出三个学生课件展示, 创设了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激活了学生思维, 激起了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了学习, 学会了合作, 从而更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5 开展课外活动, 巩固兴趣

课外活动, 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由于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常常不满足教科书上现存的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 而要自已寻根究底, 经常要求独立批判对待一切, 因此他们学习科学知识也就不能囿于课堂。“实践出真知”, 科学教学必须注重它的实践性, 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这一魅力无穷的殿堂。

在讲授“水污染”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天, 市民发现我市宋湖工业区的一河流中的鱼类全都死了。造成鱼类死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分学习小组确定课题, 通过实地考察、取样分析、实验检测、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等活动, 写成科学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要求说明产生原因、造成的危害、治理措施等。让学生自主探究, 最后组织学生把各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更深切感受到科学在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经济建设中的广泛作用,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作风, 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机地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 学习完课堂知识后, 就应布置相应的课外活动内容, 如小实验、小制作、观察自然现象、参加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劳动等等。这样丰富的课外活动,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又使他们感到科学奥秘无穷, 无处不在。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就有了强烈的欲望。

总之,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 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 达到激发创造性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 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达到和实现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在初中《科学》教学中, 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活学生思维, 使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 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兴趣,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自觉地训练技能, 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兴趣,创设情景,巧设质疑,注重实验,优化教法,课外活动

上一篇:浅析影像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关联性下一篇: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