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新疆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分析及对策

2024-05-14

新形势下新疆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分析及对策(通用7篇)

篇1:新形势下新疆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新疆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分析及对策

http:// 2010年12月31日 07:35:00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进入2010年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为有效遏制国内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从根本上抑制房地产投资投机性需求,保障群众基本居住需要,从宏观层面降低金融风险,促进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转型与调整,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通过采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息、增加土地供应、严格控制闲置土地、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行政限购等综合手段,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调控。与此同时,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让新疆迎来大开发大发展的新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反映首当其冲,房价上涨预期不断增加,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受两方面因素影响,新疆房地产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是在保障民生、拉动内需、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当积极力量,还是成为损害经济健康运行的绊脚石,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区域特征,适时调整应对策略。

一、当前新疆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特征

(一)调控政策效应初步显现,房地产市场需求出现回落

近一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打压房地产投资投机需求的调控政策,新疆自身也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和集资建房的建设力度,房地产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全区商品房销售自4月份“新国十条”推出后,呈逐月回落态势,前3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3.2%,较上半年回落9.7个百分点,销售额增长30.1%,较上半年回落6.7个百分点,但比全国水平还是分别高出5个百分点和14.2个百分点,总体销售形势仍好于全国,房屋销售价格仍呈不断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市场供给增势仍很强劲,前三季度,新疆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7.2%,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到11.5%,新开工面积增长51.1%,土地购置面积增长27.2%,显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未来市场充满信心,总体表现新疆房地产市场受调控政策影响程度较全国还是有限的。但是我们仍需清醒客观分析本论调控的目的和效果,目前房地产调控政策还在层层加码,中央遏制高房价打击投机需求的决心非常坚决,房地产市场后期持续下滑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如果仅仅按目前方式全力压缩需求,而供给调控乏力,不能平稳有效合理的跟进房产税制改革、土地供应制度改革以及建立以保障性住房为基础的住房供应体系,从根本上完善反垄断制度、信息平台建设、价格预警制度等基础性制度,忽视市场供求失衡的根源,暂时的销售起伏和房价涨跌,并不能说明房地产市场可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市场具备长期增长的潜力,但不健康因素仍然存在

自2006年以来,新疆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在本轮调控下,市场是否会出现根本性逆转,笔者认为从新疆实际出发,房地产市场具备长期增长的潜力,只要宏观经济不出现剧烈波动,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并成为拉动内需的最大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刚性需求仍占据主导地位,不合理需求占比较低,新疆远离内地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房产投机炒作的空间有限,市场运行相对健康;二是新疆城镇化率目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未来5到10年是新疆城镇化推进的加速期,空间潜力非常大,另外,作为启动内需和加快工业化的依托,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疆未来5到10年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这是支撑新疆房地产市场不断增长的重要基础;三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区域振兴政策概念,形成了市场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强劲预期,这也是拉动2010年新疆房地产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房价虚高问题在新疆同样存在,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商品住宅销售均价持续上涨,从2007年的每平米2667元,到2008年3245元,再到2009年底的4190元,三年内增长了57%。而同期,乌鲁木齐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26%,全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8%,远低于房价的涨幅。因此,虽然我们的需求可能是刚性需求占比较高,但也应看到新疆的房地产市场同样存在房价不断上涨,投机性需求不断增加的势头,同样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来稳定并遏止房价的不断攀升。

(三)房价上涨预期过高,部分地区过热趋势不可忽视

目前,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新疆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的观望情绪,但新疆房价的上涨预期仍较高,而且这种高预期存在于市场供需双方,并且是长远看涨。预期心理的产生有复杂的经济及社会背景,差异很大,但新疆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城镇化推进,住房市场供需矛盾不断突出,住房需求增大,受价值规律影响,造成了消费者的买涨预期。2000年到2009年,新疆城镇化率从33%提高到近40%,尽管速度较慢,但城镇户籍人口仍增加240余万,加上流动人口及农村户籍人口进城购房,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改善型需求、投资性需求不断强化群众对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预期。二是由于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公共资源配置不平衡,土地区位的差异性带来中心城市比中小城市、城市中心比边缘区级差地租不断扩大,如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普通商品住宅价格相对城市边缘区每平米价差已达到2000至3000元不等,给购房者形成了具有地域梯度的涨价预期。三是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房地产供给信息不明确、市场信息不对称,少数开发商依据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人为造成市场紧张,形成涨价预期。四是受投资工具较少以及房价不断上涨的影响,以购房作为资产保值增值储蓄和投资的行为不断增加,当然存在购买“会涨价的房子”的心理预期。五是5月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一系列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特殊支持陆续政策出台,对区域经济振兴的期望更是进一步抬高了房价上涨预期。

受上述因素影响,除乌鲁木齐房价在不断上升外,喀什等一些具有重点开发概念的区域和部分中心城市,房地产市场呈现过热趋势。前三季度,喀什地区商品房销售同比增长230.2%,其中,住宅销售增长254.7%;商品房销售额增长268%,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341.5%。另外,昌吉州、阿克苏地区、伊犁州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也分别增长1.1倍、88.1%和82.7%。导致市场需求和供给同时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还在市场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太过强烈,或者对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判断过于乐观,投机的成分较大。如此强烈的市场上涨预期和市场需求,必然导致房价上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科学引导和释放高涨的房价上涨预期,稳定市场需求,保持投资的平稳增长,是政府主管部门今后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但政策仍待改进

2010年是新疆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全年新购建廉租住房8.5万套,新建经济适用住房2.7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2万套。其中,6.5万套廉租住房建设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23.68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4.48亿元;另外,对口援疆省市也将保障性住房作为支援的重点工程加大资金支持。但相对于我区庞大的中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来说,保障性住房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建设力度还应加大。尤为关键的是,现行保障性住房政策还存在很多制度弊端,亟待改善。一是保障范围还过窄、保障标准过低。现有保障性住房主要是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对象必须是本地户籍低收入居民,以乌鲁木齐市为例,目前廉租住房申请标准是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300元、无房或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经济适用房申请标准是家庭人均月收入在700元以下、无房或现有住房面积低于人均13平方米。保障的范围窄、标准低,收入认定困难,作为处在中间层次的中低收入群体,没有明确的保障措施,虽然目前提出公租房等住房保障政策,但相关配套实施细则还未出台,而且租房对中国百姓来说与传统观念冲突。二是政策存在严重缺陷。经济适用房按照目前的价格和面积,购房者需一次性交清9到15万元不等的全额房款,对于家庭人均月收入在7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来说难度较大,银行房贷对此类低收入群体的信贷政策又非常严格,导致目前经济适用房销售持续呈负增长,制度存在严重缺陷,政策执行效力大打折扣。三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还不够,住房供应格局亟待改变。以乌鲁木齐市为例,自2008年开建保障性住房以来,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廉租房5599套、经济适用房3419套。4797户家庭以实物配租的形式获得廉租房,2050户家庭购买了经济适用房。相对一个近300万人口、近100万户家庭的城市来说,数量严重不足。据一项对新疆6个城市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66.15%和63.7%的居民认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无法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目前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的比例仅占住宅市场的6%,与欧盟的40%、香港的50%以及新加坡85%以上的家庭住组屋的情况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然这有国情差别,但对新疆这样低收入人口占比较大的边远落后地区来说,建立以保障性住房为基础的住房供应体系更有现实意义。

(五)土地价格上涨过快

新疆房地产开发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少,前三季度,全区土地购置费为24.45亿元,仅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36%,土地价格相对低廉。但近年来,受逐渐走高的房地产需求影响,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及区位的差异性,不断推高土地价格。以乌鲁木齐为例,2009年乌鲁木齐大部分区域土地平均楼板价比2008年均有较快上涨。其中,天山区平均楼板价606元/平方米,同比上涨31.7%;沙依巴克区平均楼板价723元/平方米,同比上涨50.9%;米东区平均楼板价390元/平方米,同比上涨358.8%。再看前三季度全疆情况,1至9月新疆房地产开发购置土地面积增长27.2%,土地购置费增长69.9%,按照每平米单价粗略换算涨幅达到33%。目前,地价的上涨已经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

(六)房地产价格干预政策存在缺失

目前,不论是全国还是新疆,房地产价格预警制度、直接干预制度严重缺失,房地产市场价格管理主体缺位,房地产市场价格竞争秩序混乱,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不透明。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从开发企业取得市场准入资质开始,到具体的土地招拍挂、项目备案、规划及容积率审批等各个环节,都经过相关职能部门的层层把关,但是惟独房价制订环节政府却完全放手,让市场自主决定。作为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房地产价格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在当前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行业缺乏自律与监督调控,价值规律已经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对于价格决不能完全放任自流,由房地产商自主决定,政府“有形之手”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科学合理保障有力的住房供应体系

新疆房地产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虽然目前已经形成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共同发展的供应格局,但保障性住房供应占有比例仍过低,保障能力有限。虽然这有一个阶段过程,但是我们必须确立科学合理、保障有力、符合新疆实际的住房供应体系建设方向。这方面国际国内都有可以仿效的实例,新加坡作为亚洲房地产市场发展最健康的国家,学习欧洲公共住房经验,结合自身国情,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公共住房制度。截至2009年底,政府共计建设了99.2万套经济适用房,保证85%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同时,政府根据居民收入核算,保证老百姓6年的收入可以买一栋房。而作为国内房地产市场建设典范的重庆市,采取30~40%的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安置房予以保障;60~70%的中高收入群体由市场提供的商品房解决,将房价与“双职工”家庭年收入比稳定在6~7倍左右;并通过房产税的引入对高端商品房和投机性炒房采取相应的遏制措施的房地产发展思路,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遏制”的三层次住房体系,逐步实现住房保障的全覆盖。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点就是构建政府主导型的住房保障体系,思路与做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借鉴。目前,《住房保障法》已列入2010全国人大立法计划,新疆应结合立法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住房发展规划和地方法规,确立以保障性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供应体系。

(二)进一步改进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

抓住国家加大对新疆的支持以及对口援疆机遇,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力争在2~3年内全部解决现有统计范围内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同时,根据现行政策的缺陷,一是扩大保障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尤其对中等及偏下收入群体,进一步降低经济适用房进入门槛。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在2006年前“不分人群、不管面积、不限总量”的宽松政策指导下,经济适用房供应总量占到房地产市场的55%,有效抑制了商品住宅价格过快上涨。2007年后经济适用房政策收紧后,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供应量大幅增加。从这一实例可以看到经济适用房虽然在某些方面广受诟病,但它对占城市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不但扩大了住房供应,提高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水平,而且抑制了房价,在现阶段的作用不可忽视,应扩大其比例。二是加快公共租赁房建设,虽然自治区已经出台了公租房发展的指导意见,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应尽快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发展规划,探索多种渠道建设,新疆的大开发大建设需要一支产业大军,大规模建设公租房,是产业大军得以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加大和政策的不断完善,一方面解决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另一方面能够间接遏制商品房房价。

(三)构建房地产信息披露体系,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动态

将稳定房地产价格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长期目标,以地州市为平台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及时向公众发布市场运行信息,提高透明度,是引导购房主体形成合理预期,稳定社会心理,间接稳定房价的重要手段。新疆应根据各地州市人口、收入等房地产基础价值决定因素,制定详细的房地产中长期发展规划、土地供应计划,并予以公布。同时,强制开发商信息公开,避免捂盘、囤积现象的发生。这不仅是保证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有助于保障购房者的基本权利。对一些重点区域要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测与管理,引导释放涨价预期,尤其对南疆三地州以及部分偏远地区,这些地区本身经济落后,低收入人口、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缺乏支撑高房价的经济基础,过高的房价,不利于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影响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但造成金融风险隐患,而且为农民转移进城设置过高门槛,进一步造成贫富分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四)建立房价干预机制,管制住房价格

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和政治问题。在当前保障性住房还不能对商品房价格产生有效抑制的时期,政府理应维护公众利益,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从供给角度对商品房价格进行价格管制,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的价格行为。从目前的房地产开发流程来看,开发商拿地价格和建房容积率比较明确,房屋建造成本和营销费用市场也有大致的成本参照。如果以县、市为单位,物价、审计、财政、城建、工商等政府部门联手对楼盘开发成本进行核查,并公开透明,在保障开发商10~20%的正常合理利润的前提下,管制开发商资本回报率,限制销售价格,剥离房价中的不合理成份,规范完善开发商价格形成机制。另外,为保护开发商合理利润,每年核定成本并根据不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适当调整价格,建立正常的房价增长机制,同时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各方联手遏制房价并不难实现。这方面《价格法》已经赋予了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相关职能,并明确规定“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规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

(五)改革土地供应制度

在现行土地供应制度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状态下,要弱化土地推高房价的制度因素,必须通过改革招拍挂制度,有效遏制过快增长的土地价格,治理囤地现象,抑制房价。除打击土地拿地和炒地投机活动,查处囤地、倒地等违规行为外,要进一步改善土地供应方式,改进土地招拍挂转让制度,采取土地转让附加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及配套公用设施等附加条件,转变“价高者得”的现行土地出让规则。同时,在部分房地产发展较快的地州可采取房价竞拍方式改革招拍挂制度,让参与土地使用权拍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建成后的房价竞价,并以房屋售价最低者为土地竞得人。这样,不仅地价得到有效抑制,房价得到合理控制,而且开发商须更加专注于土地的充分利用,以保证一定的利润空间,使得土地价值得到最有效利用,真正实现拍卖的“价值发现”功能,不断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六)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房地产供应主体

目前,房地产市场开发主体结构单一,仅仅是开发商唱主角,无形中形成垄断利益集团,造成价格垄断和价格合谋。必须要打破这种行业垄断格局,探索培养不同于开发企业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住房合作社和非营利公益性合作建房机构等供应主体参与建房。允许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发建设面向本单位职工的住房,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建房积极性,增加住房有效供给,还可以打破开发商的垄断经营,降低房价。这方面瑞典、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住房合作社为社会提供的住房已经高达60%以上。乌鲁木齐市2009年登记建设的4万套集资建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乌鲁木齐的房地产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篇2:新形势下新疆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分析及对策

进入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房地产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由于房地产是资本的密集型行业, 具有开发周期长、专业性比较强以及投资比较大的特点, 因而它对管理、技术以及经验等都具有相关要求。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 房地产行业的材料以及各项费用不断上涨。我国房地产的贷款逐渐紧缩,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变得更加激烈, 这都要求房地产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尽快的进行相关的改革, 并且进行必要的成本控制, 从而使企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 房地产成本组成

房地产的企业的成本组成主要包括土地的费用、安装建筑的费用、建筑设施的费用以及其它相关的费用。

土地的费用主要包括土地置换、转让、租赁、税务、拆迁等费用。土地费用占企业成本的很大一部分, 是企业成本的最主要的来源。它不仅和企业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关, 而且也是对企业项目进行评价的首要指标。安装建筑的费用包括施工设备、相关管理以及机械安装技术的费用等。在建筑项目完成以后, 企业也要对变更签证支付相应的费用。土地开发、建筑桩基以及土地相关费用的招标价占据了企业成本很大的比例。建筑设施费用主要包括道路建设、水电煤气、配套设施、园林绿化等费用, 另外也包括商店、医院以及学校等公共设施。除了以上这些费用, 档案以及绿化的费用等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费用的支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 所以在实际的收取中, 可能会有很大的随意性, 从而造成收费的混乱, 无法使企业获得极好的经济效益。

2 新形势下成本控制问题

(1) 缺乏控制成本的观念。房地产的工程项目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并且建设的周期比较的长, 所以就具有较高的风险。一般来说, 企业项目耗费的时间都是在两年以上, 并且由于项目的相关设施的维护工作也比较复杂, 经历的时间也会非常的长, 所以就对成本的预算造成了困难。另外, 由于房地产不仅与房屋建设有关, 而且和土木建造、物业管理以及环境绿化等都有着密切关联, 这就使得房地产成本的构成更加的复杂, 相应的成本管理也更有难度。成本的控制是房地产行业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极大的影响着房地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2) 控制成本的体系不科学。现如今, 大多数企业都缺少科学控制成本的理念, 对成本的控制仅仅局限在施工中, 在成本的决策以及预测等缺少控制的力度。目前, 由于地产行业的成本控制的观念不健全, 体系上也存在很多的漏洞, 并且没有制定合理的控制制度, 所以就导致地产行业没有能够遵循的相关的制度规定。所以, 企业的成本控制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并且相关的成本控制也往往无法得到执行, 并且根本起不到实际的作用以及效果。

(3) 成本目标不合理。企业的成本目标是企业管理的最主要内容, 但是企业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 由于管理以及设计部门的不配合, 并且执行人员对相关的政策没有更深的理解, 所以企业制定的目标并不科学。有一些企业, 在目标完成以后, 执行人员并没有对执行的过程进行科学的分析, 从而使目标的制定流于形式, 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在房地产的实际工作中, 企业一定要重视目标的制定, 否则会使企业发展的失去方向, 也无法对企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 新形势下控制成本的措施

(1) 增强控制成本的观念。房地产由于设计范围比较广以及开发的周期比较长, 所以单一的控制并不能对成本有降低的效果。所以, 在对成本进行控制的时候, 不仅是要进行审计的核算, 而且要把它提高到经济高度, 提倡将这种控制方法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在整个项目的运行过程中, 不仅是施工的设计、土地费用的控制、竣工的结算等都要对成本进行科学的控制, 从而降低企业整体的成本。

(2) 建立合理的奖罚机制。在对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 企业一定要积极的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最好是能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 可以实行相关的责任制度, 分解控制成本的指标, 并且将目标逐步实施, 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利益的挂钩。另外, 对于那些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并且耗费的相关费用比较少的人员, 企业要进行一定的奖励;而对于那些违反相关规定的人员, 企业一定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3) 实施成本控制。房地产的施工阶段是整个项目中资金投入最多的阶段, 一般来说将会耗费总投资的95%左右。企业在进行成本的管理时, 一定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手段, 对企业整体的投资成本有较好的作用。对于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人员一定要及时向上级进行汇报并且尽可能的进行及时的解决。

(4) 建立成本控制部门。为了使房地产项目能够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企业就一定要保障相关制度的有效落实。实现成本控制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对项目进行成本的控制。这个项目可以有相关的负责人组成, 如果企业有条件, 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对成本进行控制。企业也可以专门配置质量检测、费用计算以及财务统计的相关人员, 从而保障成本控制的有效进行。

4 结束语

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房地产企业要认清房地产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在施工时, 不仅要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而且要制定可靠的方案, 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施工中, 企业要以人为本, 建立科学的奖罚机制, 调动企业人员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帮助企业迈向新台阶。

摘要: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房地产依旧保持着蓬勃发展的态势。近几年来, 由于银行信贷的缩减, 房地产的成本开始逐渐增加。为了实现房地产的更好发展, 企业进行科学的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房地产的成本组成、成本控制以及相关的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对实现房地产成本的有效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包金辉.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01) :139—141.

[2]唐丽春.试析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J].商业时代, 2012 (15) :122—123.

篇3:新形势下新疆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分析及对策

【关键字】新形势;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不足;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和实施多种措施和制度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伴随各民族之间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各种民族问题和民族冲突也随之增多。而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又使得民族问题越来越复杂。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爱国之心,树立正确的民族团结意识,积极维护民族团结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民族团结历来是我们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我们各项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区经济也快速发展,而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却在逐渐加大,这种差距将使民族地区和沿海地区、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增多,同时也会导致民族间摩擦和不满情绪增多。再加上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挑拨和煽动,这些民族摩擦,将会极大地阻碍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也就时刻提醒我们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

(二)有利于维护学校稳定,促进学校的发展

高职院校是培养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一方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相对比较淡薄,反渗透能力不强,缺乏政治辨别能力,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和渗透,从而影响乃至严重破坏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另一方面,新疆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自各个地方,由于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的差异,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从而消除影响高职学生思想稳定的消极因素,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维护新疆地区的稳定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区实施西化和分化,不间断的在我区进行分裂破坏活动。目前三股势力争夺青少年接班人,主战场就在学校,特别是高校尤为突出。大学生虽经过院校的熏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应用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准确、客观地观察、判断和分析问题,识别网络上信息的真与假,来自各方面的思想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通过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来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

(四)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团结意识

新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他们成长于本民族的文化环境中,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热爱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宝贵的民族凝聚力,但有时也会导致狭隘的民族意识。面对对民族分裂行为,绝大多数同学可以沉着冷静地面对并持反对态度。然而,也有个别同学由于狭隘的民族意识的引导,对反对民族分裂和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存在错误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方面做出努力。

二、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现阶段,高职院校里的公共基础课和民族团结教育有关的课程很多,但从总体上缺乏文化的渲染和心理融合等人文性治本教育力度:第一,专门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几乎没有;第二,在可以进行渗透进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里面,没有注重学生民族团结观的培养;第三,在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民族文化方面,没有相应的课程。

(二)民族团结教育效果不明显

在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是将“民族团结”作为一次活动或者某段时间内活动的主题,多样的活动形式掩饰不了其在内容和本质上的空虚: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但在民族团结以及民族文化上面并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导致了很多学生关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只是一时的好奇,民族团结教育也没有帮助学生树立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三)师资力量不足

一方面,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教师的讲课只给学生读教材、念讲稿;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一些教师的理论基础薄弱,面对学生的提问,不能正面回答。结果不仅没有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困惑,反而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少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缺少一批专门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老师。一些教师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在讲一些关键问题时,基本上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认识和态,观念陈旧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势,这样的教师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对学生思想必然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加强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课程建设,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教学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的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可从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加以改善,可面开设专门的民族课程,如学生较感兴趣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团结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等,或在相关课程中有计划地突出民族团结内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深刻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实质与内涵,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切实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中

可以针对大学生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现象和感兴趣的形式,开展能充分展示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各类文体活动,如民族歌舞晚会、民族服饰展示、民族工艺品制作等活动,增进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进而喜爱少数民族文化。也可以结合重要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优秀事迹报告会等,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加深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在学校校园网上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专题和红色影视剧栏目;同时,学校要紧跟网络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方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教师队伍的核心来抓,培养一批骨干教师,通过多渠道,多措施,多途径,努力提高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师的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师队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正处于多元化发展和深刻变革之中,而“7·5”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和国外敌对势力对民族团结的破坏和利用使得新疆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变得尤为重要而又难度较高。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本地区技能人才重要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民族团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新疆地区的团结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发调动多种教育资源,落实过程,讲究方法,如春风化雨般不断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参考文献:

[1]海秋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J].社科纵横,2010,02.

[2]王华敏,李家富.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篇4:新形势下新疆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焦虑,对策

一、大学生择业焦虑问题成因分析

(一)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

1、社会因素现代社会人才机制的运行, 导致扩招剧增的大学

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对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 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 产生焦虑、急躁、偏执和抑郁心理。

2、学校因素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政策教育,

缺少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 缺乏健康心理疏导, 大多数毕业生匮乏竞争综合能力, 不能准确地把握机遇, 因此产生了偏执、自负等不良心理。

3、家庭因素家庭的职业定位、社会背景等因素, 促使部分大

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传统价值观念的改变, 导致学生择业时急功近利, 虚荣心理严重, 缺乏职业责任意识、忽视职业的深层价值。

(二) 能力对就业的影响

能力因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选择中的就业准备和就业满意度, 对与就业准备直接有关的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

(1) 对于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角色适应的8项能力中, 最有帮助的能力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较大的是竞争意识、挑战意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意识、勇气;接下来是合作意识、奉献精神和专业技能或特长。

(2) 对于职业与性格的符合程度8项能力中最有帮助的能力仍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较大的是竞争意识、挑战意识, 创新意识、勇气, 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是合作意识、奉献精神, 专业技能或特长和计算机、外语水平。

(3) 对于将来晋升和发展的规划最有帮助的能力是创新意识、勇气;帮助较大的是竞争意识、挑战意识, 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对于大学期间为工作培养的必要能力, 最有作用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创新意识、勇气, 竞争意识、挑战意识, 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专业技能或特长, 合作意识、奉献精神以及计算机、外语水平。

(5) 对于职业设计最有帮助的能力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创新意识、勇气, 合作意识、奉献精神, 竞争意识、挑战意识, 计算机、外语水平以及专业技能或特长。

二、大学生择业焦虑问题对策探讨

(一)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发展社会经济, 拓宽择业渠道要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和调整

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高端经济、知识密集型产业, 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延展学生择业岗位, 保障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稳定。

2、完善法律机制, 使大学生人才就业市场走向规范化构建大

学生人才就业政策法规, 完善人才交流市场的监管机制, 对招聘单位进行资格认定, 建立良好的人才市场运行秩序, 优化用人制度环境, 反对就业歧视, 使大学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法制化。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接

轨, 全程化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指导理念, 优化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资源, 指导和培养学生现代职业的责任意识, 转变职业观念。

(二) 如何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能力

1. 加强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重视实践教学, 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在广度和深度上来凝练培养特色,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学校的培养不能靠少数人, 也不能只认为是少数人的事, 更多的是让高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 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 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 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 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分调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 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 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局面, 形成“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其次建立就业指导的流程化管理, 从新生一入学开始, 就业指导就要开始工作, 并根据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 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 通过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创业意识培训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再就是积极引进专业教师, 加快就业师资队伍建设, 规范政策, 加强宣传, 引进高层次师资, 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从而实现就业工作服务的职业化。

3. 发挥社会对教育的参与,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还通过捐赠、设置奖学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支持学校, 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高校要积极了解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状况, 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能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 仍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动性欠佳, 不去主动搜寻相关就业信息, 不主动参加招聘会, 创新能力不够。这样的心态必然导致就业困难, 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鉴于此种情况, 笔者在就业指导课上加强了主体性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探索意识和成就动机。此外, 笔者还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着重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鼓励有条件的同学积极进行自主创业。

三、结语

篇5:新形势下新疆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矛盾;犯罪特征类型;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23-01

据初步统计,我院近两年来办理涉及农村犯罪审查逮捕案件170余件,占办案总数1/4,且在逐步升高;我院控告申诉部门受理的控申案件中,涉及刑事案件的90%发生在农村。笔者从自身办案实践出发,对此类案件进行了分析梳理,发现涉及农村犯罪案件呈现四个特征,值得重视。

一、呈现的特征

(一)发案时段相对集中。

主要集中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期间,村民出于派性、家族性思想,分帮结派,相互检举揭发,从而引起一系列刑事犯罪案件发生。如该院办理的某村村支书、村委会委员魏某等人涉嫌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案件,案发原因系为争夺村干部席位,该村不同“派系”之间摩擦不断,互相检举揭发竞争对手多种类型违法行为。

(二)犯罪类型相对集中。

从近两年办案实际来看,涉及农村人和事的刑事犯罪主要集中为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盗窃犯罪,其中故意伤害案件居于“龙头”地位,少见寻衅滋事和盗窃犯罪,盗窃犯罪案发于同村人之间的情况少见,多数是外来人流窜在农村实施的犯罪。另外,聚众型(扰乱社会秩序等)、群体性犯罪开始呈高发势态,需要引起各界高度重视。

(三)造成社会负面舆论影响较大。涉及农村犯罪中,大到村民选举矛盾、征地补助等矛盾,小到宅基地纠纷、邻里纠纷矛盾,都不同程度存在信访问题,一但处理不善,极可能会导致社会媒体舆论宣传,甚至出现赴省进京越级和集体非访,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原因分析

(一)文化素质偏低,法治意识淡薄。

从涉案人员文化程度看,80%处于初中文化以下,该类人员没有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且部分人员家庭矛盾较大,明辨是非能力欠缺,个人本位思想严重,且法律意识淡薄,在纠纷发生后不是先考虑诉诸于法律,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和救济,而是通过暴力、聚众闹事、集体越级上访等方法来解决纠纷,导致问题升级,且愈演愈烈,并逐步走上刑事犯罪道路。

(二)村民“小群体”意识作崇。

无论是在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敏感时段,还是在平时,村民思想中根据关系疏远程度和受利益的牵扯,思想中不同程度存在“小群体”或者“抱团”意识,尤其是在移民新村,此类现象凸显。如办理的张某故意伤害案,张某系该市移民新村村民,该移民村是2010年因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从河南南阳市移民搬迁而来,因为该村与附近群众融合时间较短,移民村村民具有很明显“抱团”和排外意识,当发现张某与村外人员发生矛盾后,该村二十余名村民在不明原因情况下,加入张某一方与对方发生厮打,造成一名被害人受轻伤的后果。

(三)农村法律宣传不到位,针对性不强。

一是司法机关以及司法行政机关在农村开展法律宣传力度还不够,目前开展的宣传工作主要依托于从上而下的专项活动,以检察工作为例,主要依托于每年的“举报宣传周”、“检察开放日”等专项活动;二是宣传内容和主题针对性不强,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一般而言,从上至下的专项活动的都带有一个明确的宣传主题,但由于地域、民风、习俗等差异,甚至村与村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具体问题和特殊情况,一概而论的宣传主题不一定就适合于每个村的具体情况。造成这种情况虽然存在受制于司法资源不足、人员精力捉襟见肘的原因,但主要问题还在于没有形成一个常态化的针对农村法律宣传工作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模式,我们法律宣传工作就难以深入到农村基层群众中去,难以取得法律宣传预期的效果。

(四)对农村基层组织监督不到位,管理散乱。

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对村基层组织监管力度不够,村民又缺乏监督意识,致使村级行政管理混乱,尤其是村财务制度管理落实不到位,仍然存在大量“白条”入账、会计与出纳职责不分、私设“小金库”等违规现象,给不法犯罪分子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在村民群众和村“两委”班子之间产生严重信任危机,为农村社会稳定带来极大隐患。

(五)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素质不高,做群众工作能力不强。

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缺乏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疲软涣散,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带头闹事,触犯法律底线。如王某等九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案,王某等人系村小组组长和村民代表,因征地补偿问题,多次带头组织村民阻挠、破坏周边企业生产和施工,该村两委以属于村小组自身事情为由,对周边企业所反映的问题置若罔闻,致使事态不断升级扩大,触犯刑法法律底线。

三、对策建议

(一)有针对性开展法治宣传,提高干群综合素质。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针对农村具体问题,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如可到村民矛盾较大、刑事犯罪多发的村基层组织,通过给村民阶段性开展“法律讲堂”、社区普法教育、树立身边正反典型等多种方法,加强党和国家政策、现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尤其是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期间,努力引导村民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增强干群法治意识,用法律思维去定纷止争。

(二)建立和完善矛盾疏导排查机制。

积极做好专门预防工作,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各村基层组织设立联络员,加强内外部信息沟通,确保及时发现,及时化解;要结合办案实际,深入了解社会矛盾以及犯罪演变的轨迹,认真分析其原因和衍生的规律,科学地预测事态趋势,提出预防对策,从源头上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三)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方针。

篇6:新形势下新疆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分析及对策

(一) 种业发展现状

1.全国种业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 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 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2.我国种业发展现状。中国是农业大国, 也是用种大国, 常年用种量达300亿kg, 居世界第2位, 市场空间巨大。巨大的种子需求量使得我国种子市场日趋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但与国际种业集团相比, 我国种业还存在一些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业过于分散, 缺乏竞争力;二是观念落后, 宏观调控不力, 市场化程度低;三是种子企业运行机制僵化, 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四是投入不足, 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五是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有力的保护。

(二) 行业竞争格局现状分析

1.研发型种企具备极强竞争优势, 国际种企龙头投入巨额研发保持领先。国际种业巨头实力雄厚, 孟山都、杜邦先锋、 先正达占全球市场50%;前5种子企业集中过90%的知识产权保护。种企龙头每年研发费用占收入平均比重超过10%, 研发新产品线, 以及对现有产品及时的更新换代和完善, 保持市场占有率和领先地位。

2.研发型种企具备极强竞争优势, 中国研发型种企优势显著, 竞争力有望提升。中国种企大多市占率不到1%, 年销售额过亿的不到10家,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约100家, 育繁推一体的不足80家, 有科研能力的不到1.5%, 大部分研发投入低于1%。薄弱分散的行业现状给强种企整合市场提供巨大空间。

(三) 行业发展趋势及种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国际并购推动产业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种企龙头通过并购扩大市场规模并不断增加研发, 推动技术和产业革新并购推进龙头企业基因库, 种质资源, 研发技术全面领先。企业研发随1980年代后的并购潮持续上升, 现在美国企业完成过80%的商业育种。企业因巨大的研发投入提升研发实力, 研发实力提升并购整合能力。

2.种企改革利好研发, 规模种企持续整合行业。国家持续出台政策鼓励大型优势种企整合资源, 提高核心竞争力, 利好研发型企业。 (1) 近3年强制提高种业进入门槛, 种企减少40%, 规模种企数量增加; (2) 明确严厉打击套牌品种, 加强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 (3) 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开启, 龙头企业研发优势凸显; (4) 对主导品种加大主推广力度; (5) 农业部 《事企脱钩通知》,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6) 深化科企合作, 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

3.未来行业并购整合将持续进行, 市场集中度有提升空间。行业小、散、弱的状况已在改善, 骨干企业结构趋于稳定。 2013年企业自育品种占过审玉米、水稻品种的50%和47%, 企业新申请品种权的数量超过科研教学单位。

4.依托于研发优势, 强大科研, 不断研发优质的品种。受品种生命周期等因素影响, 一些种子品种在使用若干年后, 其遗传性状和生产潜力不断衰减, 不宜再推广使用, 因此种子品种培育必须持续推陈出新;虽然公司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品种储备使公司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但如果未来不能继续加大科研力度, 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将给公司的经营带来一定困难。

二、甘肃农垦基本情况介绍及优势分析

甘肃农垦创建于1953年, 经历了多次体制改革和调整。 目前, 甘肃农垦拥有810万亩土地、81万亩耕地、49万亩林地、371万亩牧草地, 17个农牧场、18个工商企业、1个事业单位、10.1万人口、3.2万从业人员、1.9万离退休人员的大型企事业群体。近年来, 甘肃农垦致力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 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培育出了啤酒原料、葡萄酒、马铃薯、食品加工、制种、果品蔬菜、草畜、 中药材、节水、建材化工等十大产业, 部分产业发展处于省内或国内领先水平, 初步构建起了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 甘肃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河西走廊内气候干燥、降雨量少, 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 日照时间较长, 全年日照可达2 550~3 500小时, 光照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 适宜小麦、玉米、棉花、甜菜、油料、瓜果、 蔬菜等各类农作物生长。由于昼夜温差大, 降雨稀少, 病虫危害较轻, 也有利于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 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条件, 良好的天然隔离为制种产业的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据国际农业气象专家分析,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是全球制种产业最具优势的地区。目前, 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国内最主要的瓜菜种子生产基地和对外合作制种基地。

(一) 甘肃农垦黄羊河集团公司及黄羊河种业基本情况分析

1. 黄羊河集团公司概况。黄羊河集团现拥有土地15万亩, 已建成标准化农田88 812亩, 果园9 560亩, 防护林23 500亩。辖区总人口10 000余人, 其中在职员工3 000名, 离退休人员1 200名。企业拥有账内总资产6亿元, 自1981年在甘肃农垦率先扭亏为盈以来, 连续34年盈利。集团公司下设22个内部核算单位, 其中子公司11个, 分公司11个, 对外参股单位3个。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有甜糯玉米、良种、蔬菜、果品等。

2. 黄羊河种业基本情况。黄羊河种业公司成立于2003年, 是一家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现代化种业企业, 注册资本8 100万元, 主营玉米杂交种、油葵杂交种、 高粱杂交种的生产、销售, 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

公司成立有育种科研机构———玉米研究所, 有育种试验田300余亩。每年承担多项玉米新品种试验, 育成多个适应不同生态区种植的优良玉米新品种 (系) ;拥有农作物种质资源材料10 000余份, 自行选育、适应不同生态类型的自交系5 000余份, 每年有20个左右品系投入到各省份的布点试验。 通过投资并购, 资源整合, 目前公司拥有玉米品种权4个 (晋单55号、丰禾96、忻玉106、特早2号) 。公司依托黄羊河集团公司“四大一化”的基地生产优势, 利用膜下滴灌、精量播种、 干播湿出等技术优势, 建有标准化玉米制种基地3万余亩。

近几年, 公司树立了“强化专业、适度多元”的战略目标, 在做强做大主营产品的同时, 兼顾发展其他作物, 2014年进行了食葵制种、高粱制种的生产试验,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2015年在进行高粱制种的同时, 新增了南瓜种植, 公司种子生产经营正在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生产过程中, 公司充分利用玉米制种机械播种机、“海吉” 八行玉米去雄机、OXBO多功能收获机, 率先在河西地区实现了适合制种玉米规模化生产的耙地、覆管铺膜、播种、去雄、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机械化操作的推广应用。2015年公司投资新建玉米剥皮生产线, 6台主设备, 日生产加工能力1 200吨, 使玉米制种完全实现了统播、统抽、统收、统剥的统一管理模式, 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二) 甘肃农垦条山集团公司及条山种业基本情况分析

1.条山集团公司概况。条山集团现有土地面积10万亩, 主要产品有“条山”牌果品 (梨、苹果、杏) 、以杂交玉米种子为代表的作物良种、加工型马铃薯、番茄酱、蜂产品、杏脯等。集团农林业生产均采用绿色食品技术标准, 全区域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有11个农林产品取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在梨上率先实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认证, 马铃薯、洋葱、番茄等加工型农产品进行了出口产品基地备案认证。近年来, 条山集团以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 实行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组建了农林业专业化生产经营公司, 改革了一家一户承包或租赁经营的小农生产模式, 培育和发展了具有产业优势和地域优势的良种繁育加工、绿色果品生产、加工型马铃薯等支柱产业, 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2.条山种业基本情况。甘肃农垦良种有限责任公司是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种子企业, 拥有条山集团2万亩制种基地, 土地肥沃。地区海拔1 635~1 730米, 年降水量180mm, 年蒸发量3 038mm, 年日照时数2 725.5小时, 年均气温8.2℃, 无霜期155~165天, ≥10℃的有效积温3 038.2℃, 太阳总辐射147.8千卡/cm2, 属内陆气候。本地区主要农业区光照丰富, 日照长, 昼夜温差大。全年大气干燥、少雨, 病虫害较轻, 极利于栽培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土壤属荒漠土, 其质地为沙质壤土或粘土, 土层深厚, 为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公司投资者条山集团种植业灌溉模式为5万亩的“高扬程提灌”、1.5万亩低压管灌、2万亩滴灌, 为各类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也为甘肃农垦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各类作物的制种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公司在景泰及周边地区生产基地发展不断壮大。 目前, 公司的3万余亩基地主要分布在条山集团、景泰县城附近乡镇及景电一期区域、二期区域 (漫水滩、红水镇、蒙古农场等) 、古浪、永登等地, 为全国主要玉米种植区繁制玉米杂交种。

公司拥有通过项目团队实施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 产业化发展的玉米制种项目基地1.5万亩, 配合滴灌节水技术的应用, 每年创造经济效益超过千万元。专业的技术团队使客户的质量要求和技术要求得到了全面的落实, 使玉米制种的质量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 使公司精细化和标准化等现代农业管理措施在制种产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5个 (垦玉10号、垦玉30、垦玉50、临糯4号、承单1171) , 油葵品种1个 (垦油8号) , 豌豆品种1个 (垦豌1号) 。

三、种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 发挥地理优势, 优化种植地

甘肃农垦黄羊河集团公司地处河西走廊东端, 祁连山北麓, 腾格里沙漠南缘, 该区域三面临沙临山, 形成种业基地建设天然的隔离带。全年的日照时数高达2 800~3 300h, 日照百分率60%~70%, 年太阳辐射总量607.1~649.Ok J/cm2, ≥10℃的有效积温为2 600℃~3 600℃, 昼夜温差12℃~ 16℃, 无霜期130~170d, 能够充分满足育种作物的光热需求。这里气候干旱少雨, 年降雨量200mm, 蒸发量2 000mm以上, 有利于作物病虫害控制。独有的地域优势和光热资源优势, 是公司所处区域成为“天然的育种宝地”。

公司依托黄羊河集团“四大一化” (大产业、大条田、大农机、大流转、水肥一体化) 产业优势, 利用膜下滴灌、精量播种、 干播湿出和标准化栽培等技术优势, 建有玉米制种基地5万余亩, 而“一带一路”政策为种业公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 整合农垦资源, 形成集中统一的基地管理模式

条山集团和黄羊河集团都隶属于甘肃农垦。条山集团现有土地面积近10万亩, 其中耕种经营土地面积4万多亩;黄羊河集团现拥有土地15万亩, 已建成标准化农田8.9万亩, 园地9 560万亩, 林地2.35万亩。条山和黄羊河可以进行资源整合, 依托国有大农场优势, 实行“公司+ 分场+ 基地”和“公司+ 专业合作社+ 基地”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 进行订单化操作、标准化作业, 达到了集中、连片、统一、高效的管理效果。 着力培育优势种子生产基地, 提供优越条件扶持优势基地扩大生产, 实现了生产基地向优势产区集中、生产组合与适应基地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必要情况下, 甚至可以整合整个垦区的资源, 实现统一经营。

(三) 改进工艺流程, 提升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率

近几年来, 甘肃农垦黄羊河集团公司成立的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 自从新疆引进数台玉米制种机械播种机、从美国引进两台“海吉”八行玉米去雄机、OXBO多功能收获机之后, 率先在河西地区实现了适合制种玉米规模化生产的耙地、覆管铺膜、播种、去雄、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等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的推广应用。

2015年, 公司投资870多万元, 新建由美国A﹠K公司生产的玉米剥皮生产线一条, 其中主设备6台。该设备能快速而又轻柔的剥离玉米穗的苞叶, 日生产加工能力1 200吨。该项目的建成, 使公司玉米制种完全实现了统播、统抽、统收、统剥的统一管理模式, 实现了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

(四) 健全营销网络, 争取市场份额

市场是一个大环境, 占据市场份额是营销的终极目标。黄羊河种业在解决资本、人才、技术和品种等因素方面都已有成熟经验, 但在渠道创新方面却略显得被动, 主要原因是黄羊河种业是以代繁为主的种子企业, 长期实行的是订单农业生产、 销售, 而自有品种的种植和销售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 市场销售格局尚未完全打开。因此, 下一步公司市场化的营销模式将从刺激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新产品研发等多种途径去探索路径。结合种业企业自身的发展特征, 采取自建网络以及借用网络的方式构建营销网络, 加强品种市场占有率, 逐渐外扩市场。在直接营销网络构建的过程中, 需要基于小网络上进行构建, 并通过销售网络的不断积累, 逐渐形成基于本省放射性的销售网点建立。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 增加品牌资产, 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通过管理品牌的整合营销来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五) 加大科研投入, 实现育繁推一体化

篇7:新形势下新疆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张毓洲(1962- ),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与管理。(河南新乡 453100)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60-01

目前,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大学生就业是全国整体就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精华部分,它影响着就业的整体局势。自1999年以来,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加大,高等学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从原来的9.8%逐渐提高到19%。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变为“大众化教育”。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到2007年已达到495万人。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社会、高校和家庭关注的热点,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①。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原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每年都有几百万的莘莘学子抱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走出高校大门。然而现实并非这些“天之骄子”所想象的那样,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找到工作,毕业即失业。这不仅是曾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悲哀,也是政府和社会的一大痛疾,曾经的天之骄子,被谁抛弃了?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办公室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到底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单位招过来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很低,甚至有些是零工资就业。

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不平衡。一是地域供求不平衡,一方面,沿海、大中城市呈现竞争激烈的现象,相当数量的学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尽管广大的农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极度匮乏,但由于条件艰苦,没人愿意去。二是城乡学生的观念不平衡,城市的学生想留在城市,农村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家乡,三是学历层次不平衡,在就业市场上,博士、硕士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四是专业需求不平衡,新兴专业如通讯、电子等用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而老专业如历史、考古等却需求甚少、供过于求。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

(一)大规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一部分学生毕业以后不能立即找到工作或没有找到满意工作,但是他们不放弃,仍在锲而不舍地追求②。这些人是在校大学生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刚刚走出校门,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中的软肋并且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部分社会经验,更加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工作更加渴望、更善于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就业市场上,他们比在校大学生更有优势,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社会就业趋势都将是供大于求,使这个问题将一直存在并越来越严重。

(二)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及下岗工人再就业也对大学生就业形成不小的冲击

他们可能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方面比不上大学生,但是在工作经验、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比大学生强得多,而国家的政策更倾向于照顾他们。特别是下岗后,许多工人能及时充电,在一些操作性强的岗位上,他们更有优势。

(三)大学生自身也存在问题

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就业观的现象③。他们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较小,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大学毕业生是一种稀有资源,就业层次一直比较高。尽管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学生的精英就业观念却没有改变,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其实,边远地区、西部更需要大学生去建功立业,只要能为国家做贡献,能实现自身价值,在哪里、做什么工作都是一样的。而且根据国家的政策,大学生更容易在西部建功立业。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工作,创业意识更差,也是就业观上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个别高校在扩招时,盲目建立新专业,很少做人才市场调研,在建立新专业时,也没有与用人单位结合,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甚至于滞后社会的发展。高校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地设置专业,既是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学生就业的供给失衡,从根本上阻碍了大学生就业。

(五)大学生就业教育滞后,社会职业中介职能不足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现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基本上依赖于高校,而一些高校只在毕业年级开展就业教育,致使学生接受就业教育较迟、较少,对就业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职能不足,很少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服务项目,使毕业后的一部分未就业的学生十分茫然。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还需要整个社会来解决。

(一)国家要从政策上帮扶大学生就业

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边远地区及西部去、到基层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直接从大学生中招收国家公务员,中央多部委联合出台一些政策帮助大学生就业等④。这些对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今后,各级政府部门应继续努力,扩大宣传,让每位大学生都能了解到国家的政策;要做好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要宏观控制各高校专业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市场的需求、专业的就业情况来调整专业设置,促进学校提高办学质量。

(二)高校和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毕业生是各高校走入社会的“成品”“宣传品”,其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影响着高校的招生、发展。各高校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机构即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明确职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学生讲解就业形势、政策、技巧等。应该从大一学生抓起,加强就业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要做好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人员培训,逐步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⑤。社会上要设立相关的就业咨询机构,安排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咨询的专业人员,强化服务意识,不定期举办就业讲座,向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总之,要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大学生就业的氛围。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需要,做新时代的主人

大学生要多汲取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在掌握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精英”就业观转向“大众”就业观,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时代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真正做到“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国家的需求,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所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提高综合素质,这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多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努力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如社交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只有多走出校门去学习社会知识,才能在走出校门时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⑥。

[注释]

①郑纯,李浩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途径初探[J].职业,2007(6):16-17.

②④石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55-56,25-30.

③周宏,朱森林.实用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国际商务出版社,2002:8-9.

⑤吕崇明.关于做好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2007(3):17-18.

上一篇:2011年健康教育活动记录下一篇:连铸机弯曲段组装调试与检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