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民歌学校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基于广西金秀大瑶山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本文从地理位置、风景名胜、语言文化、瑶医瑶药、瑶族歌舞、瑶族服饰、民族体育、民族节日、瑶族起源等方面阐述如何开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瑶族民歌学校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瑶族民歌学校教育论文 篇1:

乳源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调查及传承路径研究

【摘要】乳源瑶歌作为韶关乳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近年来越发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有关瑶歌的宣传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增大,但根据量化的实况调查显示,乳源瑶歌的传承仍面临失传风险,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后继乏人导致文化承续飘摇不定,故而对瑶歌传承路径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发现,在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寻找保护发展的平衡点,是值得探索尝试的传承路径。

【关键词】乳源瑶歌;大众认知;传承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2020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乳源瑶族民歌音像录制、歌曲整理及宣传推广”(项目编号:202010576008);乳源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委托项目“乳源瑶族民歌研究”(项目编号:RY001)。

乳源瑶歌是乳源瑶族人民在几百年山地生活中凝结出的精神文化结晶,它在2014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成为韶关乳源第三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发现,尽管瑶歌受到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但它的传承仍处于濒危状态。基于2021年3月-4月的两次实地走访调查结果,本文将从量化视角综合分析乳源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阐明瑶歌传承出现危机的原因,并对乳源瑶歌的传承路径进行创新性探索,以期对后续实行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一、瑶族民歌的大众认知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兼以学术研究专著和论文、地方文献资料以及网络材料的辅助,展开对乳源瑶歌大众认知现状的量化结果分析,为路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二)调查过程

本文研究共进行两次田野调查,第一次调查以派发问卷、多地走访为主,以乳源过山瑶博物馆为中心,辐散至周边的县文化馆、县青少年宫、乳源图书馆、乳源档案馆以及瑶乐居等瑶民聚居处,初步掌握当地历史、地理和民俗文化的基本情况,切实了解到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第二次调查则主要以与乳源瑶歌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才付老师的深入访谈为研究基本点。

除了问卷调查的量化结果,访谈笔记与地方文献资料的成型整理也是本文论点、论据的重要支撑和依据,地方文献资料包括县志、报纸、杂志等书籍刊物以及传承人珍藏的瑶歌歌词手抄本、出版量较少的瑶歌专著等。

(三)调查对象

此次研究主要选取乳源瑶族自治县当地居民、以韶关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学子及非乳源当地的韶关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对象数据显示,受访人群总体学历层次较高,且女性更容易接受瑶歌信息的介入。

綜合两次调查问卷结果,零零后和18-22岁这一年龄段的占比较高,分别为40.38%以及90.06%。由此可见,两次调查问卷的受访者多数属于年轻群体,这有利于开展横向对比研究,分析处于同一年龄段下不同地域民众对于乳源瑶族民歌的认知,从而以更年轻、更具发展性的视角提出瑶族民歌新的传承路径。

二、乳源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分析

(一)大众对乳源瑶歌的认知现状

1.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在第一份针对乳源当地居民的问卷中,81.73%的受访者表示看过瑶歌表演,且其他了解渠道多样,如朋友圈宣传(32.69%)、新闻报道(30.77%)、新媒体宣传(27.88%)等方式。

而在第二份针对高校学子以及非乳源韶关居民的问卷中,不了解瑶歌和甚少了解瑶歌的受访者占比共计69.78%,仅有8.77%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瑶歌的一些基本信息。同时,“不了解但是感兴趣”的人群占比仅达到20%。

以上数据说明,瑶歌仅在瑶族人群聚居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非瑶族人群聚居地,其知名度并不高。可见,乳源瑶歌的宣传推广具有地域的局限性,乳源和其他地区对于瑶歌的了解呈现出较大差异。

2.瑶歌普及度低,群众参与感和体验感较弱

在关于瑶歌文化传播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普及度较低是占比最大的选项,达到81.48%。因此瑶歌普及度应当首先被重视。

在非瑶族人群聚居地,乳源瑶歌的宣传做不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程度,人们透过屏幕对其产生的了解始终不够全面,现场感和体验感的缺失导致人们兴致缺缺;哪怕是长期居住在乳源的民众,因很少接触瑶歌表演,对于瑶歌的认识仍是未知大于已知。

3.瑶歌传承重要性的认识程度高

在第一份针对乳源当地居民的问卷中,如图1所示,97.12%的受访者认为乳源瑶歌有传承的必要,可见当地民众对于瑶歌的重视程度之高。

在第二份针对高校学子以及非乳源韶关居民的问卷中,84.41%的受访者认为瑶歌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创新发展,说明即使不是居住在乳源当地的居民,也清楚地认识到瑶族民歌这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由图2可知,无论是否居住在乳源当地,受访者大多能认识到瑶歌传承的重要性,并肯定瑶歌的承续发展。这种认识对于瑶歌的生存是有助益的,不仅能在未来更好地帮助瑶歌进行宣传推广,也能促使许多人加入到瑶歌保护的队伍中来。

4.大众对瑶歌进行的多层次思考

在第一份问卷中,当被问及希望通过什么途径去了解瑶歌时,“线下带领组织到当地看歌舞表演”“去当地博物馆或历史档案馆了解”“线上(如微博、朋友圈、b站)”占比较多,分别为51.92%、42.31%和41.35%,而且较多的受访者在应答时勾选三个以上的选项。可见,当地民众希望乳源瑶歌的宣传渠道更广泛、更多元。

而在第二份问卷中,当被问及“你认为哪些方式对于瑶歌的传承创新有更多作用”时,“利用社会力量,掀起潮流”占比79.62%,“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占比74.66%,“国家重点扶持,出台相关政策”占比73.29%,说明大众对于瑶歌的未来持有较为积极的思考,大多数人认为政府和社会是比较可靠的力量。而在下设关联题“赞成哪种方式来宣传瑶歌”的回答中,占比较多的选项为“拍一段纪录片”“拍照发布到社交媒体”“研究制作出相关的周边产品”,占比分别为79.53%、68.62%和60.43%,说明大众对于瑶歌多样的宣传方式具有较高的期待值。

由此可见,社会教育、大众传媒是影响大众对瑶歌文化认知程度的主要因素。这也提示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基本原则应是坚持将其生活化,融入生活中去。[1]

(二)基于传承人访谈的瑶歌困境分析

1.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唱瑤歌对传承人的声带机能、身心状态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从事瑶歌表演和教导徒弟的工作对于年事已高的传承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乳源瑶歌的代表性传承人赵才付今年已经59岁,其余的瑶歌歌者年龄也多在60岁左右,老龄化严重是乳源瑶歌传承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2.传承人队伍后继乏人

其一,瑶歌学习的入门门槛高,花费时间长,成效显现慢。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的情况下,鲜有年轻人愿意花费时间全心全意地学习瑶歌,即使有兴趣学习也只是浅尝辄止。

其二,瑶族人民对瑶歌的兴趣度下降。赵才付表示,以前学习瑶歌是基于瑶歌盛行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艺术追求,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餐文化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年轻一代更热衷于流行音乐,需要设身处地感受歌曲内涵的民族音乐——瑶歌自然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其三,收入菲薄,专门从事瑶歌事业的人员稀少。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八零后、九零后作为逐渐承担家庭经济压力的年轻群体,在现实境况下面临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收入的多少,而瑶歌并不能带来什么收入。因此,年轻群体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当地专门学习瑶歌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致力于保护瑶歌的文化工作者。

三、乳源瑶歌的传承路径研究

(一)政府的引导支持

1.完善乳源瑶歌的非遗保护政策,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乳源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可以与其他政府部门合作设立非遗保护委员会,定期开展各项非遗的普查工作,乳源瑶歌作为国家级非遗,政府应经常性跟进它在社会中的变化状况,及时了解困难并给予帮助支持,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确保乳源瑶歌的承续发展。

2.重视乳源瑶歌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政府作为非遗选送申报的主导者,要时刻关注非遗传承人的现实情况,保持定期沟通,以走访、电访等形式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保护这些民族文化的“活珍宝”。而在保护现有传承人的同时,政府的着眼点应更多地投注到后继人才的培养上。时间长、成效慢、渠道缺乏是许多年轻人放弃学习瑶歌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可以联系传承人合作开设专业的培训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吸引对瑶歌感兴趣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沟通交流的公共平台;传统技艺无法带来营收是另一大原因,这也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难,政府可以在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对传承人及其弟子进行一定的经济补贴。

3.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乳源瑶歌的认同度和知名度

街头随处可见的瑶族文化展板说明政府在宣传推广方面的投入是倾尽心力的,但是根据街头访谈的情况显示,瑶歌在当地的接受度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政府可以努力发掘瑶歌在文体活动中的优势,增加实地表演中的瑶歌元素,积极寻求瑶歌与其他民俗文化的融合。

(二)学校的教育熏陶

1.开设瑶语兴趣班,扩大瑶歌进校范围,实现地方文化的普及教育

学会瑶语是学习瑶歌的必要前提,瑶歌里的瑶语与日常生活中用于交流的瑶语是不同的,瑶歌瑶语属于古典语,在语音语调方面区别于现在的瑶语白话,故而在学校开设瑶语兴趣班,让学生了解瑶语中古典语和白话的差异,从语言学习的层面培养他们的兴趣,对于瑶歌传承来说是大有助益的。

2.地方高校增设瑶歌研究课题,组织教师、学生团队参与非遗保护

瑶歌受制于自身的独特性,往往很难聚集非音乐专业的教师、学生参与其相关研究,因此,学校可以为瑶歌增设研究课题,组织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学生共同加入研究队伍,发挥专业特长,譬如文学与传媒学院可以在瑶歌的大众宣传方面提供创意文案、音像设备等支持。

3.加强学校和政府、家庭、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合作,建立瑶歌保护传动链条

学校可以与政府合办面向社会大众的汇演活动,通过展示学校中瑶歌教育的成果,向大众传递瑶歌和瑶族文化的相关信息,增强大众对于瑶歌传承、瑶族文化承续的信心。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政府牵头与非遗传承人达成协议,传承人为学校学生提供讲座授课、实地教学等切身体会瑶歌魅力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熏陶的环境氛围。

(三)传承方式的推陈出新

1.基于文化产业视角的创新传承,实现文化遗产的良性转化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乳源瑶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与政治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而文化遗产向文化产业的转化发展就是一种创新型的传承手段。在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融合的问题上,开展旅游业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创新文化传承思路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深受大众喜爱的故宫文创,即是以精美的外表、复古的风格、可观的价格赢得了市场。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文化传承发掘出一条新路径。

2.推陈出新,传统方式与新兴媒体相融合

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为文化传承带来新的机遇。例如新兴的“抖音”“小红书”APP,以及微信中不可或缺的公众号,热度居高不下的微博……这些网络传媒产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信息的主要来源。那么瑶歌的传承也必然离不开这些新媒体的传播途径。除地方电视台对乳源瑶族民歌传统民俗以及节日演出进行报道之外,瑶族民歌入驻音乐网站、瑶歌表演视频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创新型传承手段。

3.多元化视角下的其他创新型传承手段

音乐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瑶歌也不例外。瑶族民歌作为一种音乐,始终需要利用创新手段进行加工。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当下,乳源瑶歌的自然传承方式显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应该在传承的手段上不断进行创新,如将乳源瑶歌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形成一种多元相碰撞的别样火花。对于音乐人来说,传承发展一种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照搬传统,而是必然要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能受得起时间的检验。

乳源瑶歌是乳源瑶族走山淌水、纪言纪行的文化标识。受到时代冲击的影响,乳源瑶歌无可避免地走向飘摇,传承人老龄化、民族记忆逐渐流逝,是几乎所有传统文化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如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则是年轻一代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沛,胡发稳,李丽菊.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文化认知的现状与成因——以云南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09):8-15.

作者简介:吉宣威(2000-),男,广东佛山人,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通讯作者:戴红梅(1972-),女,湖南武冈人,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文化教学。

作者:吉宣威 黄楚清 杨依彤 王欣卓

瑶族民歌学校教育论文 篇2: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

摘    要: 基于广西金秀大瑶山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本文从地理位置、风景名胜、语言文化、瑶医瑶药、瑶族歌舞、瑶族服饰、民族体育、民族节日、瑶族起源等方面阐述如何开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    校本课程    金秀大瑶山

一、引言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于1952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瑶族中有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和坳瑤5个支系,是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和瑶族主要聚居县之一[1]。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六入大瑶山,认为“世界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金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指出“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健全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等[3]。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校本课程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传承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桥梁,具有课程政策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双重价值。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2016)指出“推广应用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优化学校教育活动方式”“广泛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推进民歌民剧、民间舞蹈进课堂”[4]。实施意见的实行加快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指明了方向。

本文在实地调研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的基础上,试从地理位置、风景名胜、语言文化、瑶医瑶药、瑶族歌舞、瑶族服饰、民族体育、民族节日、瑶族起源等九个方面深入挖掘金秀瑶族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开发蕴藏丰富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校本课程。

二、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

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对传统课程的补充,具有趣味性和较强可操作性,课程形式比传统课程更灵活与丰富多样。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实施体现具体如下:

(一)地理位置与地图绘制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来宾市东北部大瑶山的主体山脉上。金秀瑶族自治县统辖3个镇——金秀镇、桐木镇、头排镇,7个乡——三角乡、忠良乡、罗香乡、长垌乡、大樟乡、六巷乡、三江乡[5]。据载,广西金秀瑶族是由于明朝官兵镇压导致大藤峡瑶民起义,起义失败后,瑶民由南而北进入大瑶山各山岭河谷,择地而居[6]。

本课程拟在地理课的基础上增设民族生态地理模块,组织学生动手制作“金秀生活地理”图册,将图册作为课堂辅助教材。手绘地图不仅是地图的简单呈现,而且是一个可视化的载体,在地图里融进金秀特色景点、建筑、街巷、名人文化等,再现瑶都完整面貌。古风、卡通、写实等不同的绘画风格,又呈现出不同的地图机理。

最后精选学生优秀作品汇集成册,制成地图册《金秀生活地理》,也可以发行出册,向更多的人宣传美丽金秀,吸引更多的人了解金秀瑶族。“金秀生活地理”的制作与课程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图文处理的能力、团队意识、历史责任感,而且增加了学生的金秀情怀。

(二)风景名胜与写画结合

金秀瑶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丰富,尤以山水为盛。有溪水和鸣、绿树漫山的莲花山;有“人间仙境”之称的圣堂山;有高山耸立,峰峦叠起的大瑶山。中小学语文教材上介绍风景名胜的文章《桂林山水甲天下》,使桂林广为人知。对于金秀瑶族风景,学生难以详细地从课本中了解到家乡的风景名胜。开设校本课程介绍金秀瑶族自治县的风景名胜,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美丽与魅力,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写出更多的以“家乡”为话题的佳作。

风景名胜也可以和美术课程结合,成立金秀大瑶山写生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户外采风,吸收瑶族绘画灵感。把金秀“生态、长寿、宜居、健康、绿色”的发展理念,瑶族人民勤劳淳朴的优秀品质,通过绘画作品展现出来,不但可以拓宽传统课程的外延,还可以凸显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

(三)语言文化与双语课堂

广西金秀瑶族五个支系的族源、语言不同。盘瑶、坳瑶和山子瑶使用“勉”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茶山瑶使用的语言“拉珈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或拉咖语支);花蓝瑶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古老的瑶语没有相应的文字,语言学家在1983年为了记载瑶语,以拉丁字母形式设计了瑶文,但瑶文未广泛推广[7]。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一代为了适应社会语言发展,走向汉化,一些年轻人已经不会说瑶语了。在这种状况下,重拾瑶语显得十分迫切。

按不同支系聚居地,相应开展不同的瑶汉双语课堂,使用瑶汉两种语言、两种文字的授课,采取瑶汉结合、以瑶促汉的教学方法,将金秀瑶族地区丰富的语言资源引入教学中,最终达到瑶汉兼通的目的。在校园营造浓厚的瑶语语言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随时开口说瑶语的环境,比如“瑶族问候语上墙”“瑶语文化角”“瑶语读书会”等,帮助学生了解金秀瑶族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金秀瑶族语言文化的独特之美,并以传承金秀瑶族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为荣。

(四)瑶医瑶药与瑶药草园

瑶族医药颇负盛名,以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治疗方法而著名。金秀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大量独特的药材,使瑶族人民善于利用草药防病治病。

现在国内很多小学已经开设了班级菜园、药园,从小培养学生劳动实践的能力。开设瑶药草园不仅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为生物课堂提供鲜活的实物,帮助学生观察瑶药的形状,了解瑶族药材的功效,观测其生长环境,熟悉瑶医抓药原则,亲身体验学习瑶医诊断法,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瑶医瑶药的热情,加强巩固学生对瑶医瑶药的认识,更好地传承瑶医瑶药。

(五)瑶族歌舞与歌舞盛会

瑶族口口流传下来的传统山歌和歌谣,是历代瑶族人历经社会变迁积淀的智慧与经验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几乎不会唱瑶族山歌了。音乐校本课程将以瑶族山歌为教学重点,在传统音乐课程中增加瑶族乐理、和声、曲式、鉴赏乐器、音控等民族音乐知识,通过学习瑶族歌唱音乐,让学生感受瑶族山歌的地域特色、风格特色,了解作品表达和传递的内容,加深对瑶族音乐材料的理解,在音乐的熏陶中学习、了解瑶族的民歌文化。

瑶族的舞蹈体现了瑶族传统古老的农事、狩猎和祭祀传统,而且瑶族舞蹈与其他舞蹈不同,瑶族采用传统的鼓、歌、舞三位一体形式。把双刀舞、黄泥鼓舞、盘王舞等富有瑶文化的民族生态舞蹈引进舞蹈课程,是對传统舞蹈课程的补充,有利于增加舞蹈课堂的容量,可以更好地传承金秀瑶族舞蹈。

(六)瑶族服饰与手工织绣

广西金秀瑶族服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秀县瑶族博物馆收藏了全世界各瑶族服饰200余套,收藏的瑶族服饰数量最多、种类最全,集中反映了瑶族的人文风情、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反映了瑶族人民的思维观念。

瑶族服饰种类繁多,瑶绣应用广泛,将瑶族织绣与手工课结合,带领学生从手帕、布袋织绣入手,再深层次地把瑶绣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上。通过织绣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领悟瑶绣的美学,体会瑶族服饰及服饰元素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记忆。手工织绣可以引起学生的视觉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保护和传承瑶绣,加强瑶族的族群认同,激活瑶族族群的文化自觉意识,传承族群的服饰传统,保护瑶族传统的服饰文化。

(七)民族体育与运动盛会

民族体育是世界体育项目的一部分,丰富了传统体育的内容,不仅关注学生体育考试的教育和训练,更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的趣味生成。

受瑶族风俗习惯、价值理念、生存环境等要素的影响,金秀瑶族体育带有浓厚的民族性。瑶族比赛项目有板鞋竞速、瑶族顶鼓、高杆投绣球、背篓投绣球、黄泥鼓操、拉拉操等,充分展示了瑶族人民勤劳刻苦、多才多艺的个性。

在原来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设置民族体育课程,将瑶族文化意蕴深厚的民族体育项目设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打造民族特色精品课程,有利于展现瑶族人民奋力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金秀瑶族中小学每年“三月三”或“盘王节”都会举办民族体育运动会,学生通过参加民族体育项目比赛,可以充分感受到瑶族人民动作灵敏的民族特性。

(八)民族节日与班级板报

金秀瑶族民族节日有盘王节、迓圣节等节日。对金秀瑶族人来说,始祖盘王的诞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要举办隆重盛大的盘王节来纪念。迓圣节是金秀瑶族迎神降临的重要节日,瑶族人民通过祭拜甘王、雷王等神灵,以祈求新年老少平安、健康长寿等。

以瑶族民族节日为主题,开展班级手抄报和班级墙报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书写文章、排版设计、绘画上色,相互协作完成。在编辑制作板报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瑶族民族节日的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整个班级营造出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九)瑶族起源与舞台剧演

在广西流传比较广的瑶族起源传说是河池都安的密洛陀传说及金秀过山榜传说。金秀瑶族认同古籍《评皇券牒》里面记载的盘王传说,瑶人通过古籍传承和人们口口相传将瑶族的起源世代流传[8]。

瑶族起源是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中的一部分,在历史课上增添瑶族历史,可以在纵、横向上勾连中国历史,拓宽历史视野。在了解瑶族的历史后,学生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组织排练一场“金秀瑶族千古情”的舞台剧,力图重现金秀瑶族的历史、传说和重大事件。历史舞台剧分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瑶千年之盘王”从金秀瑶族始祖盘王的故事改编而来,分为起源史、迁移史、发展史三个小主题,是金秀瑶族民族史诗的缩影。第二篇章“金山秀水间”讲述金秀瑶族从北往南迁移到金秀拓荒播种的故事。第三篇章“揭开金秀瑶族神秘面纱的人”讲述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六进金秀大瑶山向世界揭开金秀瑶族面纱的故事。历史舞台剧可以有效引领观众了解金秀瑶族的起源与发展,感受瑶族的古朴生活场景,加强对金秀瑶族文化的认识。

三、结语

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境内有44个少数民族分布,其中有12个是世居广西的少数民族,形成了广西非常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但是相比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等地,广西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略显滞后,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本课程的普及率不高,发展不平衡,教学活动单一化,课程管理不够系统完善。学界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不够深入、全面,虽然有部分论文、学位论文的发表,但是系统开发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成果仍是寥寥无几。

在当今文化同流,一体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下,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尤为关键,不仅可以帮助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激发民族认同感,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9]。

我们要重视八桂大地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的资源开发,积极探索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大众搭建一座文化桥梁,在一带一路上更好地传播民族风采。我们要展望未来,为少数民族文化未来发展描绘蓝图,树立发展、建设少数民族的远大理想,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7]金秀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金秀瑶族自治县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

[4]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Z].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4.

[5]金秀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金秀瑶族自治县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6]张有隽.瑶族历史与文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25.

[8]《瑶族简史》编写组.瑶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09.

[9]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研究基地”研究成果;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广西来宾客家方言声调实验研究”(GXKS2017 ZD001);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地理语言学视角下的来宾客家方言研究”(2018KY0687);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多方言地区师范类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17GKSYJGA01);“现代汉语与方言教学团队”;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资源创新开发利用研究”(201811546001);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来宾市中小学方言与民俗文化课程化的探索和创新研究”(201711546006)。

通讯作者:冼文婷

作者:黄锦莹 冼文婷

瑶族民歌学校教育论文 篇3:

乳源: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学校提升的路径选择

提起乳源你会想到什么?是壮丽奇绝的大峡谷?是碧波万里的南水湖?还是大山深处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但无论何种想象,乳源的形象都与大山紧密相连。绵长的青山绿水养育了这一方百姓,却也成为横亘在乳源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屏障。山的那边,水的那边,乳源总是显得那么低调内敛。当我省吹响教育现代化的号角时,乳源人意识到,瑶乡教育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乳源人不愿再从大山这边看山外沧海桑田。将“科教兴县”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纳入乳源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乳源立足实际,注重对学校内涵发展路径选择的引领,创新发展,为瑶乡教育现代化给出了不一样的注解。

选择一:以自我的清晰定位为突破困境的切入点

乳源是我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第一、第二轮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集革命老区、石灰岩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发展区于一体。无论是历史原因还是自然环境,都使得乳源形成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较少的现状,这也决定了乳源较小的教育体量。如何在小体量上出精品,是乳源教育推进现代化的现实考量。记者在实地采访过程中发现,乳源人谈及教育时提及最多的一个词便是“均衡”。然而,乳源农业人口占总人口近七成,在这里,教育均衡最直接的体现便是:让大量的农村人口以及居住于城乡结合部的新城市人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受益。

侯公渡中学位于乳源县城东南部,距离县城3公里,在校学生主要来自附近6个行政村,是乳源唯一的城乡结合部中学。学校有过辉煌的办学历史,曾经是乳源教育的一面旗帜。但近20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呈现波浪式发展,近几年来更是陷入了低谷,成为乳源义务教育的一所薄弱学校。当一切不能更糟糕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全新的开始,一场自我突围的改革开始在侯公渡中学酝酿。

1.办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当丢掉包袱、开始新的征程前,侯公渡中学首先思考的是自身的定位。好的教育者并不一定总是手握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就像好的赛车手并不一定总是坐在超级跑车里。但是他们却可以迅速认清自己的处境,用最有效的办法整合资源,实现效果最大化。侯公渡中学很清楚,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和现有的资源,不允许脱离自身实际去追求看上去很美的目标。2015年10月,侯公渡中学开展了一场“侯中发展我有话说”的集体大讨论。这场活动把“侯中”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以“人人参与”“开口就是贡献”为导向,解决学校办学该往何处去的问题。通过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目标:全力办好侯公渡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随即,学校总结出制约发展的“十大”问题,以“就事论道”的办法,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全校师生,让每一位“侯中”人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來,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和办法,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2.让水动起来

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选择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可以加快教育优质发展的推进速度。“如何让不流动的水动起来,就要用一根木棒不停地在这潭水中搅拌,而‘主动融入珠三角’就是这根木棒。”侯公渡中学校长欧永辉如是说。思路决定出路,面对教师平均年龄达45岁,教育教学观念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学校主动作为,把“主动融入珠三角、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作为解决学校优质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016年11月,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及东莞、韶关两市对口帮扶工作部署的大背景下,学校与东莞常平中学初中部签订了帮扶协议,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和师生交流活动。

3.不看起步看进步

侯公渡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又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属于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缺乏稳定而有效的引导和监管。对于这些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成长为人格健全、三观端正、意志品质优秀的人是更切实的教育目标。学校基于这一实际,认识到教育核心价值是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侯公渡中学把握住了这个办学的关键,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良好习惯”培育上下功夫,推动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良好转变。用有限的学校教育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受益终生。学校基于“问题就是课题”的原则,针对性地成立工作小组,从诸如叠好被子、不乱丢垃圾、养成晨读习惯这些最细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入手,研究有效的解决方案,制定了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方案。

对自我的清晰定位决定了侯公渡中学的路径选择,正视困难让“侯中”人更加脚踏实地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改革路径。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升,由过去全市的末位到现在的跻身中上游,侯公渡中学由此走向优质发展的道路。

选择二:以办学理念体系的重构为办学质量提升的导向图

教育现代化不是教育的各自为战、四面出击,而是在统一高效的理念架构下有的放矢。这就要求学校的发展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而需要在学校在办学理念体系的建构上能与时俱进,以先进、科学又契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体系来引领、指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近些年,乳源通过建立健全行政驱动、学术引领、学校主动发展“三位一体”的工作方式,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办学理念的整体建构。用体系驱动学校发展,以理念提升学校内涵,效果明显。

位于乳源县乳城镇中心的乳源县第一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07年的云门书院,是乳源县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小学。2013年学校迁入新校区,在逐步完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乳源县第一小学开始提炼校园文化,构建办学体系。学校邀请专家实地考察、调查论证,最终确立了“至坚至美”为核心的“坚美教育”办学理念。迁址数年来,随着“坚美教育”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坚美教育”的基本架构由坚美环境、悦美课堂、坚美课程、坚美德育四部分组成。这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有机联系,将包括校园环境、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德育工作等方面,以“至坚至美”的核心理念整合推进。

1.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是乳源县第一小学在推进“坚美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校园文化建设平台。依托这一平台的书香节至今已举办12届,开展包括美文诵读比赛、专题讲座等众多活动。书香节上的“好书共享活动”独具特色,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摆摊设点,全校各班同学持“兑阅券”到本年级各班所设的摊点前任意换书,一张“兑阅券”换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通过这项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又让他们体会到分享的意义,同时又加强了资源的共享率。此外,学校还通过包括乒乓球特色的阳光体育大课间、体育节、艺术节、科普知识进校园等诸多活动的开展,实现对学生德育、美育的素质提升,落实“坚美教育”理念。

2.以研促教

“坚美教育”体系依托科研力量,坚持以研促教,向科研要成效。乳源县第一小学的教师成长和队伍建设是学校科研进步的强大动力,学校也将更多自主权下放给年级组及教师,形成了学校教师人人参与的局面,因而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十分显著。在2016年“一师一课”活动评选中,学校有10个课例获得市级优课,有3个课例获得省级、部级优课。课题研究也成果斐然,目前正在实施的县级以上课题共有17个。

选择三:以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新传承为学校发展的推进器

瑶族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花园中绚烂的一枝。在瑶族鲜明文化传统里,瑶族刺绣及瑶族歌舞是其中最为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瑶族的许多传统文化已经濒临失传,大部分瑶族子弟甚至听不懂自己民族的民歌,不会自己民族的刺绣,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当下传承和弘扬瑶族文化,不仅仅是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促进瑶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1.乳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扬帆计划

乳源作为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口比例大,瑶族文化浓郁,是我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中国瑶绣之都”。“乳源瑶绣”——《拜盘王》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11月,乳源瑶族自治县成功申报广东省“关于瑶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目,被列入我省“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发展帮扶计划”(简称“扬帆计划”)。

作为乳源县推进“扬帆计划”的主要基地,乳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承担着瑶族刺绣及瑶族歌舞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并且在自治县的推动和支持下,潜心开展瑶族文化传承与教学,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国家级和省级技艺大师及创新团队。

首先,学校挑选一批骨干教师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来培养。学校聘请大学教授、民族技艺类的专家、瑶族文化传承人,到人才培养基地开展讲座和技能培训。同时,骨干教师分批进入民族院校民族技艺专业学习深造。

其次,学校着力培养瑶族文化技能型人才。学校聘请瑶族文化传承人作为兼职教师,让瑶族刺绣、瑶族歌舞进入课堂,坚持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从2010年开始,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了瑶族刺绣、瑶族歌舞课程,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2012年学校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成果展演,歌舞《盘王歌》获得现场汇报演出金奖,瑶族刺绣获得技能现场展示金奖,瑶绣作品《衣背花块》获得作品展评银奖的优异成绩。

2.乳源民族实验学校的教学创新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除了作为瑶族文化传承主要基地的乳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外,乳源各中小学普遍重视瑶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并形成一套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

乳源民族实验学校在做了大量理论准备以及资料的甄别、筛选、整合工作的基础上,将瑶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内容分为通识和兴趣特长两大类。通识类是指瑶族文化基本知识介绍,是全体师生都要了解的瑶族文化知识内容,包括瑶族历史、瑶族民俗文化基础知识、瑶族民间文学。兴趣特长类指具有一定难度技术学习或民族文化书写等,包括瑶族刺绣、瑶族歌舞、瑶语瑶文、民族传统体育。学校还制定了瑶族文化传承教育课程计划,并且编写了《瑶语(乡土教材)》《瑶族历史与民俗风情》《瑶族刺绣》《瑶族传统体育》等瑶族文化地方或校本教材。

乳源民族实验学校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巧妙结合起来,结合相关学科开展瑶族文化教育。学校每学年在各年级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中安排若干课时的民族文化内容采用“学科+”的形式,如中各学科相对应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分别为“语文+瑶族民间文学”“历史(地理)+瑶族历史与民俗文化”“音樂+瑶族民歌基本知识与欣赏”“美术+瑶族刺绣、瑶族工艺美术”“体育课+民族传统体育”。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丰富学科教学内容,同时避免因为民族文化教育的开展对国家课程文化学习的影响。

乳源民族实验学校开设了瑶语瑶文、瑶族刺绣兴趣班,开展瑶族民歌合唱队、瑶族舞蹈队训练。同时,选择最基本、最重要的通识类瑶族文化知识开展知识讲座活动。学校的瑶族民间故事、瑶族民俗项目先后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瑶族村寨采访瑶族老人,收集整理瑶族民间故事及瑶族历史民俗资料。多年来,乳源民族实验学校还多次承办瑶族文化节庆活动,通过活动的展示和表演,有效促进了瑶族文化节庆文化的教育传承。

学校每年“十月朝”期间举行瑶族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涵盖瑶族历史民族文化知识竞赛、瑶族刺绣作品比赛、传统工艺作品比赛、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长鼓操比赛等。

采访手记: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推进与学校注脚同生共长

区域教育的现代化,其根本指向是教育质量的提升,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教育改革的实惠。这既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和政策引领,也离不开各级各类学校的倾情投入和多元实践。而乳源在教育代化的区域推进与学校注脚的同生共长上,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样本。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必须把握宏观与微观的协调统一。在乳源的采访过程中,我们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乳源县委、县政府以及乳源教育局对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更多注重的是顶层设计,包括教育优先发展意识的落地,尊师重教氛围的营造,教育投入的强化保障,教育发展方向的厘定,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有力的落实。而作为相对微观层面的学校,则在区域教育相对宏观的顶层设计下,凸显着个体的活力与张力,以极其灵性的理解诠释着课程、课堂、科研、师资队伍、学校文化诸要素在各自校园的与众不同。宏观注重方向引领,微观侧重个性实践,乳源教育现代化因上下协调而步履轻盈。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必须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共存。教育并不是因为个性的发展而压制了共性,也不是为了共性的培养而抹杀了个性,而是在共性与个性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既不会因为个性的张扬而忽视了共性的遵守,也不会因为共性的遵守而排斥了个性的张扬。没有共性,教育便将缺乏凝聚力、向心力、认同感;没有了个性,教育便将变得单一、僵化、缺乏活力。乳源作为瑶族地区,对瑶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无疑是其共性之一,但各学校清晰定位自身在瑶族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与担当,中职学校注重实用型人才培养,让学生学以致用;普通中学着力营造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同样的主题,不同的解读;同样的方向,不同的路径,乳源教育现代化因和谐共存而活力充盈。

(本文图片由乳源县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黄博彦

作者:李少杰 龙建刚

上一篇:语文课外阅读研究论文下一篇:机械制图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