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曲》打击乐教案

2024-04-20

《瑶族舞曲》打击乐教案(精选14篇)

篇1:《瑶族舞曲》打击乐教案

中班打击乐音乐活动教案《瑶族舞曲》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迁移手铃舞中的有关线索,在教师的指挥下演奏打击乐,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尝试用手铃,响板碰铃为《瑶族舞曲》伴奏,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安静有序的收放乐器,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打击乐音乐活动《瑶族舞曲》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尝试用手铃,响板碰铃为《瑶族舞曲》伴奏。

2、迁移手铃舞中的有关线索,在教师的指挥下演奏打击乐。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安静有序的收放乐器。

4、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5、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1、幼儿围坐成马蹄形。

2、各种乐器放在椅子下边。

3、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教师领着幼儿一起随《瑶族舞曲》的音乐空手打节奏的动作。

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的《瑶族舞曲》(一)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2、认识乐器及方法,引导幼儿迁移韵侓活动的有关线索,讨论乐器的配器方案。

师:今天赵老师还请来了三位乐器朋友,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

(教师出示三种乐器请小朋友依次来认识并向乐器打招呼)

师:刚刚我们在边听音乐边做动作,想想看这3种乐器中那个乐器是摇着演奏的呢?

小手点击的动作呢?手指眼睛鼻子嘴巴的动作呢?

3、教师用演奏乐器的动作指挥幼儿空手练习。

师:现在你们的小椅子下边都有一个正在睡觉的小乐器,现在请你轻轻地看看,不要吵醒她,看完以后以最快的速度坐好。

师:我现在来问一问这边的孩子你们是什么乐器,哦,那你们就是碰铃队(依次总结乐器队)

师:现在让我们念着儿歌空手练习一遍。

师:这次让我们跟着音乐空手练习一遍好吗?

4、教师指挥幼儿用乐器演奏,并根据幼儿演奏的具体情况做出总结。

师:刚刚你们表演的非常好,现在请你拿乐器来演奏,但是在拿乐器之前我来考考你,请看我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准备动作)那我在做这个手势的时候请你们轻轻拿起乐器做准备动作好吗?(练习几次拿乐器)

师:听音乐练习一遍。(结束乐器放在小腿上),那如果加上表情就更好了。(听音乐做第二次演奏)

5、亲子音乐游戏

师:今天赵老师还带来了另一种乐器,如果你想见识一下的话,现在请把乐器轻轻地刚到前边的筐子里回到自己的位置做好,我请他出来。

师:(出示乐器)你们认识他吗?对,他就是口琴,今天他也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师:刚刚我们在点点摇的时候除了用手摇,你觉得还可以用哪里摇呢?谁来试一试?

现在请你起立把椅子放两边我们一起跟着小提琴来玩一玩点点摇。

师:除了点点摇可以怎么玩?哦,也可以转。

师:现在请你找到自己的小伙伴面对面站好听音乐准备。

师:想不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呢?请你去邀请你的爸爸妈妈让我们一起跳舞吧!

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

本文扩展阅读:舞曲是电子音乐的一种载体,指的是电子舞曲和DANCE-POP。跟HIPHOP、R&B都是没关系的。

篇2:《瑶族舞曲》打击乐教案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锦鸡出山》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锦鸡出山》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锦鸡出山》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具准备:学生自备自己能演奏的乐器、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瑶族的服饰非常漂亮,也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我们今天要欣赏的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就是由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歌》改编而成的。(大屏幕显示:瑶族的资料。教师补充:瑶族遍布我国的南方,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都有瑶族的身影,他们大多住在山区,因此,被称为山地民族。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在与外人交往时,都使用汉语。瑶族以农业为主,精于织染和刺绣。他们本民族的节日也很多,瑶族人民特别尊敬祖先,吃饭前都要念祖先的名字数遍,表示祖先尝过后子孙才能受用。)让我们来看看瑶族的铜鼓、长鼓、服饰、风景(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播放音乐,完整感受。

(2)了解瑶族。大屏幕显示:刘铁山,1951年到中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后写成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1955年茅沅根据此曲改编成管弦组曲。

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旋律优美动听。教师介绍:《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A。

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3)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大屏幕显示第一部分旋律)

A、播放音乐,想象描绘了怎样的场面。(生答)

师: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B、随琴唱。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4)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A、播放音乐,想象描绘了怎样的场面。(生答)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B、随录音哼唱。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5)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A、播放音乐,想象描绘了怎样的场面。(生交流,简短回答)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B、随琴唱。

(6)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

3.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捻指、×拍手、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8小节。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

(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4.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1)再将主题A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注意调高要改成l=C。如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加入课堂打击乐器。

(4)部分学生演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部分学生做声势,气氛一定很热闹。

5. 欣赏《锦鸡出山》

6.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篇3:《瑶族舞曲》打击乐教案

一、接受美学的传入及应用

“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接受与效果研究”、“接受研究”, 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 以及伊瑟尔。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 如其中的“期待视野”、“效应史”等核心理念, 主要来源于伽达默尔的理论, 此外也部分地受到包括结构主义在内的形式主义学派的影响。“接受美学”被应用之初是以文学研究领域为主要阵地的, 该视角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后, 与精神分析批评、新批评派诗学、神话原型批评以及结构主义批评一起, 成为对我国文学研究影响较大的五类西方文学理论。

文学研究中的“接受美学”视角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影响研究, 将文学研究的重点既不放在作品同作者和现实的关系上, 也不放在文本的语言、结构、功能上, 而是放在读者的接受上。接受美学的创立, 导致文学研究由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接受美学不是美学中的美感研究, 也不是文艺理论中的欣赏和批评研究, 而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 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足的理论体系。1由此, 可知接受美学与一般的文艺欣赏、批评研究也有着不同点, 比如:第一, 文学作品概念不同——文学作品不等同于文学本文;第二, 读者作用不同——读者对本文的接受过程也是文学作品真正实现的过程;第三, 读者地位不同——以读者、具体化为主。

尽管如此, 将接受美学视角应用于音乐分析的文章尚为数不多。笔者认为, 不妨尝试将接受美学与音乐分析结合起来, 以此试探《瑶族舞曲》之广泛流传的生命力所在。

二、《瑶族舞曲》及其民族管弦乐版的初期传播

时代变迁作为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 对艺术作品传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可追溯到民国时期, 当时的上海租界可以说是中国交响乐的发源地, 而在20世纪30、40年代民族危机深重的社会环境下, 中国交响乐的创作大部分以追求民族风格为主。

新中国的成立让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 这为交响乐创作提供了不少可取的题材。这一时期的交响乐创作以西方传统作曲规则为基础, 通过实践探索, 树立民族风格, 作品多反映生活风俗, 音乐形象生动。20世纪50年代前期和中期, 我国管弦乐得到了迅速发展, 作品以中、小型管弦乐创作 (管弦乐小品、单乐章或多乐章管弦乐组曲) 居多, 如王云阶《江南组曲》、葛炎《马车》、江文也《汨罗沉流》、李焕之《春节组曲》等。这一时期, 我国的民族音乐研究、采风调查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不少资源和依据。与此同时, 我国民族管弦乐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先后建立了一些重要的乐团, 如上海民族乐团、中央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等。

管弦乐《瑶族舞曲》即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以我国广东省连南瑶族民间音乐为素材。作曲家吸收了瑶族长鼓舞的节奏特点, 将西方作曲技法融入民间音乐素材之中,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性格热情开朗的瑶族青年男女盛装相聚、歌舞相伴的欢乐场面, 极富瑶族的风格和地域色彩。

必须指出的是, 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音乐作品都以乐观自信、昂扬豪迈为基本格调, 以歌颂祖国、劳动生活、战斗等为基本题材, 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乐观主义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然而, 在当时广受好评的不少作品中, 真正流传至今、仍然活跃在群众视野中的可谓寥寥无几。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为了响应国家最新号召、作为政治任务而创作的乐曲 (如1956年夏“全国音乐周”催生的作品) 往往在整体上政治色彩过于强烈, 有着公式化、概念化的通病, 艺术上相对不够精致, 一旦脱离了具体的活动背景, 便难以流传。而《瑶族舞曲》以风俗性为乐曲的外形, 表现的瑶族同胞生活风貌和强烈的民族性格, 对于长久以来习惯听民歌的中国百姓而言更容易引起共鸣, 在听觉接受度上也容易被听众接受和承认。或许还有人认为, 当时频繁出现的“集体创作”的情况也使得许多音乐作品难以体现作曲家的艺术个性, 从而折损了其艺术成就, 但笔者认为集体创作方式并不一定只会对作品的艺术成就有负面作用, 毕竟创作小组的精心打磨, 也可以弥补个人创造思维中的某些偏颇之处, 让作品整体上更加缜密和周全。显然, 流传长久的《瑶族舞曲》和其他许多只在当年流行一时的作品一样, 也并非出自仅仅一位作曲家之手。

具体地说, 《瑶族舞曲》的创作素材来源于民歌, 作曲家对原曲调没有进行太大改动。虽然此曲在技巧和配器上模仿了西方浪漫派“旋律加伴奏式”的手法, 但其音乐结构简明易懂, 符合了当时群众追求“新颖”音乐效果的需求。可以看出作者们准确地抓住了瑶族民间音乐中最有特色的表现因素, 如第一主题第一次重复时 (见下页谱例1) 将主奏乐器由小提琴改为长笛, 和声配器简易平和, 仿佛瑶族少女优雅起舞, 这种突出柔美、富于韵味的线条旋律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此外, 第一主题的两个乐句以弦乐和木管乐器轮流主奏的方式重复出现三次, 就曲式结构的意义而言, 也让观众对音乐主题的记忆更加牢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过审美的“境界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有“境界”则有高格调, 而此处的境界指的是能真切、鲜明地表现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我们可认为《瑶族舞曲》的素材来源和表现内容正是应和了“真景物、真感情”的特点, 故更容易被接受、流传。仅就20世纪50、60年代而言, 人民音乐出版社于1956年、1962年先后出版其管弦乐和民族管弦乐乐谱, 而1957年“中苏友谊交响音乐会”、1961年“中央广播乐团音乐会”等重要音乐会上也都奏响了这首作品。

说到《瑶族舞曲》的民族管弦乐版, 不能不提到彭修文。1他运用民乐编配技巧, 根据民族乐器的特点, 于1962年进行的这次改编, 向人们展示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强大的表现力, 把民族器乐独特的音色更好地呈现在了面向世界的舞台上。“中音笙”吹奏主旋律、“弹拨乐组”应用于乐曲的各个角落等做法, 都引人注目。多年来, 这首群众喜闻乐见、富有民族神韵和审美情趣的民族器乐合奏版《瑶族舞曲》一直活跃在舞台上, 其传播强度甚至与原创作品并驾齐驱。可见成功的改编, 对乐曲的传播和接受也起到推动作用。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 在“作曲——作品——听众”这一关系链上, “听众”是中心。只有通过听众的审美感知, 音乐作品才具有生命力;不同的听众可以给作品赋予不同的生命力, 音乐作品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听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接受程度。同时, 听众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因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审美喜好、接受水平、思想观念、直觉能力等主客观条件的不同而千变万化, 因此作曲家在创作时就应该考虑到目标听众的期待视野。由《瑶族舞曲》经历了创作——流传——改编, 至今仍被广大听众接受、喜爱, 并成为众多交响乐团的保留曲目的事实, 也可见广大听众的“期待视野”在存有“差异性”的同时也具有“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可以体现在“审美喜好”、“接受水平”、“思想观念”上, 帮助作品在不断变化的时代环境中屹立于舞台。当然, 这一观点体现得最典型的时期还是20世纪50年代, 当时, 新中国的人民对新兴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学习的心理, 整个文艺界也呈现出向民间学习的倾向, 《瑶族舞曲》在创作上以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手法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结构注重平衡对称为特点, 带有瑶族元素——长鼓舞舞蹈性格的主题乐句, 更使整首乐曲的流动性增强 (见谱例2、谱例3) , 这恰恰符合了当时音乐听众追求新颖、崇尚民间创造的听觉审美习惯。

三、《瑶族舞曲》在20世纪末的传播

1963年底, 我国管弦乐队的建设开始严重受阻, 交响音乐的创作也越来越少。直到改革开放之后, 被禁锢的许多艺术佳作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此时, 音乐听众的耳朵从长达十多年的过度“革命”的审美疲劳中得到解放, 从而倾向接受自然抒情风格的人性化音乐表达。这时, 经过改编的民族管弦乐版《瑶族舞曲》传播得尤其成功。

唱片方面, 1978年中国唱片社发行《瑶族舞曲黑胶唱片》 (管弦乐合奏) , 同年中国唱片社出版、成都唱片厂印制发行《瑶族舞曲小薄膜唱片》 (民乐合奏) , 1992年雨果唱片发行的《将军令》 (彭修文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和1994年马可波罗唱片发行的《彩云追月》 (石信之指挥上海乐团管弦乐队) , 以及1997年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彭修文纪念专辑》 (彭修文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等也均收录《瑶族舞曲》。演出方面 (仅举重要例子) , 1980年“香港A.M.A.管弦乐团莅穗演出”和1987年“联邦德国纽伦堡和法兰克福音乐会演出”均选用了《瑶族舞曲》的管弦乐合奏版, 1998年“维也纳金色大厅·虎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则选用了其民乐合奏版。报刊方面, 刊登和介绍此曲的至少有《人民音乐》、《广播歌选》、《音乐爱好者》、《音乐生活》、《音乐天地》、《音乐学习与研究》、《中国音乐教育》、《幼儿教育》、《浙江电化教育》、《中国电子商情》、《西安音乐学院学报》等。

可见, 改革开放使国人的思想更加充分地解放, 我国的综合国力也随着国门在更大范围内打开而迅速攀升,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此间, 国家的政策对文艺作品的“流传”和乐团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

四、《瑶族舞曲》进入21世纪后的传播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信息超载”的环境下生活。这种环境对《瑶族舞曲》的传播有利也有弊:弊端是在浩瀚的音乐资源海洋中难以准确、高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也对自己有益的作品, 有利的则是互联网将音乐更加快捷地送进国内国外的千家万户。截至2016年9月, “瑶族舞曲”在“百度”搜索中的网页结果共约56万个, 相关新闻约300篇, 视频竟然超过110万个结果。相关的报纸报道自2000年以来约40篇, 主要集中在《音乐周报》、《南方日报》、《清远日报》、《广州日报》等;发表的期刊论文约371篇, 涉及不少于34家期刊, 其中以《人民音乐》、《中国音乐教育》、《儿童音乐》、《音乐周报》等刊登数量为较多。

唱片专辑方面, 2000年6月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发行的《20世纪中华乐团名人名曲珍藏版·民乐合奏 (1) 》、2002年7月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出版的《春之声》 (张峥指挥中国人民大学交响乐团) 和2003年1月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发行的《世纪乐典13——中国民乐合奏名典二》 (彭修文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均收录《瑶族舞曲》。演出方面,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2002年1月于瑞士举办的“中国民族音乐会”和2002年3月为庆祝中德建交30周年于德国举办的“中国民族交响音乐会” (均为彭家鹏指挥) 均演奏此曲, 后来该团还在2007年的日本和捷克, 2010年的加拿大演奏此曲。2002年6月, 中央民族乐团首次于雅典的“哈罗德古剧场”成功演出此曲 (季米特里斯·阿格拉费奥指挥) 。2009年, 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举行的“庆典——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东方中乐团首场民族交响音乐会”演出此曲。2010年8月1日, 总政歌舞团管弦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中外名曲交响音乐会》 (李玉宁指挥) 时也选入此曲。从这些演出记录中仍然可以看出彭修文先生改编的版本深受欢迎。

从政府、旅游发展的角度看,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非常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广东排瑶的“耍歌堂”被记录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随后瑶族的“长鼓舞”以及“瑶族婚俗、刺绣”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瑶族舞曲》素材发源地与“耍歌堂”系同一处, 人们在关注“耍歌堂”的同时, 也会注意到这首动人的音乐。伴随广东省经济的快速增长, 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旅游开发力度也不断加大, 《瑶族舞曲》的知名度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千年瑶寨景区”、民俗旅游对歌节、瑶族文化艺术节和广东省瑶族文化研究基地, 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游览。2009年11月, 当地还启动了连南旅游服务标准化、20个特色瑶族文化旅游项目签约筹备仪式, 并打算在2011年于自治县内的三江镇东和村占地250亩, 总投资逾6 000万元, 推出以瑶族风情为主题的大型印象实景演出项目《印象·瑶族舞曲》, 该项目是广东省首个“印象”系列的大型实景演出。虽然该项目后来因用地问题暂告停滞, 但也代表着《瑶族舞曲》传播有可能走到一个新高度——从音乐作品转变为文化产品。

《瑶族舞曲》富含的“民族性”和“山野性”、社会传播媒介的“广泛性”、“非遗”保护的推进, 以及连南瑶族自治县经济旅游开发的扩大, 都使之拥有更广阔、更深厚的群众基础, 这些不同的主客观因素既丰富了作品本身, 也让听众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使它成为经久不衰的精品。

音乐作品的优劣和生命力归根究底是由听众来评定的。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 要经得起听众多方面的考验, 而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中还要强调接受者能够在“期待视野”和较为宽广的“阅读背景”下进行音乐分析实践 (如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等多学科、多视角勘察) , 比较客观、自如地对音乐作品进行纵横比较。

然而一部艺术作品无论经历多少沉浮, 各个时代对它的解读都会丰富作品本身。所以管弦乐作品未来的发展应更注重民族特色, 展现民众生活, 体现群众心声, 与时俱进, 抓住听众的审美心理倾向和传播媒介的特色, 在带有中华民族“泥土芳香”的同时积极借鉴多元化的世界音乐潮流, 利用音乐的魅力多多向国内外传播中华文明的风采, 从而成为艺术史和社会史的见证。

摘要:《瑶族舞曲》诞生于我国管弦乐特别是民族化的管弦乐快速发展的时期, 但它能超越诞生于同一时期的许多作品, 至今以原版和改编版的形式广泛流传并依然受到欢迎, 自有其创作方式、艺术雕琢方面的原因。借鉴文学研究领域的理论资源, 结合接受美学的视角, 可以发现“时代变迁”、“期待视野”等重要因素和观念均能启迪我们对《瑶族舞曲》长盛不衰的原因的探讨。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像这样的经典曲目的产业开发和知识产权开发活动的继续开展, 更为我们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解读其内在生命力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中国管弦乐,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传播媒介

注释

1 李泽厚主编《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出版者前言”。

篇4:《瑶族舞曲》打击乐教案

然而,当我有一天再次聆听那百听不厌的管弦乐《瑶族舞曲》时,突然想搜索一下此曲的创作由来,由此跳出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作曲家刘铁山到清远连南瑶族地区采风的介绍,之后便有了由刘铁山、茅沅作曲脍炙人口的单乐章管弦乐曲《瑶族舞曲》的诞生。

也因为此,我和上音安师实验中学的纪筱华校长决定,利用寒假假期带领学生们前往清远瑶族地区采风,让师生们接接地气,真正感受一下瑶族舞曲的魅力。

国宝级的瑶族“歌王”

寒假的第一天,我们师生一行人首先到达了广州,接着驱车一个小时,便来到了被称为“广州后花园”的清远市。

从清远再到连南瑶族自治县经过高速公路驱车两个多小时,新修成的清连高速轻易就带我们穿越了沟壑群山。眼前出现了一个村庄,红砖平顶房,我们下了车,原以为接下来要步行去瑶寨,因为印象中的瑶寨总是在山上,却被告知这就是瑶族“歌王”、“鼓王”所居住的新村。据说若干年前,已经有一部分瑶族人从山上的老寨子迁到了更适宜生活的此地。

穿着黑白相间的瑶族服装、缠头巾、扎绑腿的瑶族“歌王”唐买社公精神矍铄地早已恭候我们多时。这位七十岁的瑶族“歌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耍歌堂”项目的传承人,他的家乡就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三

排镇油岭村,平常在家务农。

提起唐买社公,百里瑶山无人不晓。歌王很健谈,而且普通话说得很好,他出生于1943年,因家庭出身不好,只读完小学。他从前辈那里学会了很多民歌,到了青壮年时期,便大胆地与莎腰妹(未婚的女孩)、波咧(已婚的妇女)对歌,也因此记住了一箩箩的歌词。

唐买社公年轻时唱的情歌打动了很多姑娘的心,他告诉我,他的妻子就是他对歌对上的。他说瑶族的情歌特别讲究,要等到晚上九点多姑娘家的父母睡下之后,小伙子才能拿着火把来找姑娘对歌。

这种夜晚唱的情歌声音轻柔缠绵,两米内才能听得清。有意思的是,女方的父母觉得有人来找女儿对歌是件光荣的事,所以即便被吵醒也不会干涉,反而鼓励女儿起床对歌。

要是姑娘觉得小伙子不错,就唱现编的歌词“外面冷,里面有火,请进来烤火”,或是送给小伙子一个自己在闺房绣的挎包,几次三番上门对歌之后,小伙子如果钟意姑娘,就会请媒人上门求亲。但若姑娘觉得门外唱歌的小伙子不适合自己,便会婉言谢绝,有时唱“今天太累了”或者“自己年纪还小”;有时唱“你人很好,但我配不上”,再从窗内点个火把递给小伙子,帮他照亮回家的路。

耍歌堂搬到我们中间

2008年5月,连南瑶族耍歌堂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耍歌堂是清远连南排瑶集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庆祝丰收、酬谢还愿、传播知识和群众性娱乐活动等于一体最隆重、规模最大的传统民间盛会。

相传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盘古王的生日,又适逢秋收结束,为了纪念始祖、庆祝丰收,耍歌堂便选在这一天举行。耍歌堂依次要进行“师爷舞”、“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对唱和演唱”、“法真表演”和“追打黑面人”等表演活动。之后,瑶族人喝米酒、吃糍粑、唱瑶歌、会亲交友、挂红布,共度佳节,未婚男女还会借此机会相互倾诉衷肠,选择佳偶。

歌王见我们一行人兴致很浓,便在半山坡上对着大山即兴给大家唱起了山歌,大致内容是:“欢迎孩子们千里之外来到瑶寨采风,走山路走到半山腰,大家累了,我就为大家唱个歌解除疲劳。”

晚上,篝火点燃,帅气的阿贵、漂亮的莎腰妹来了,身着民族服装的一帮连南瑶族老中青幼“民间艺术家”张口就唱,鼓声敲得震天响,把瑶族同胞一年中最隆重的耍歌堂搬到了我们中间。我们一起去听去看,去感受这场原生态音乐会所带来的视觉、听觉震撼,因为那是劳动人民的歌舞。

“鼓王”唐桥辛二公当天因有事没来。六十七岁的瑶族“树叶王”也没来。歌王介绍说,“树叶王”只需一片树叶含在口,悠扬的《瑶族舞曲》便飘荡开来,“在山上干活时累了,摘片树叶放在嘴里吹吹,解解闷。”

但“牛角王”唐民义十斤二公来了,还带来了很大的牛角,挂在腰间很是威风,他拿出来一吹,顿时响起“嘀嗒嘀嗒嗨啰哦”的牛角声。“牛角王”能吹出五种音调,以前在田间地头干活或是上山砍柴放牛,带上牛角吹吹,一时别的山头也响起悠远的牛角声,那是其他寨子的瑶胞在回应。平时,有歌有舞,有树叶、牛角伴奏,四位老人俨然是一个民乐组合,经常出现在各个重要表演场合。

唐买社公名字的由来

唐买社公,这是一个在我们听来颇有些奇怪的名字。清远民盟秘书长张彦斌特意在开会期间请假,驱车来到油岭接待我们,他是瑶族文化的研究者,是个热心人。他介绍说,排瑶男人一生中四易名字。第一次是在未婚时叫“贵”,第二次是在养育子女后,改用上父下止读作“biǎ”字为名,第三次是有了孙子后改叫“公”,第四次是死后的法名叫”法……郎”。女人比男人还要多改一次名。

这么多的名字,想必当地公安局的民警办起身份证来一定很头疼,办起保险来更是麻烦。1960年以后,瑶族人基本都开始使用汉化的名字,但法名在瑶族人心目中仍保留着神圣的地位。不过,有一个陪我们同行的瑶族

人开玩笑说:“我没有法名,可三个小孩都上了名牌大学。”

传承重在从小做起

演出在我们喝米酒喝到兴起时开始了。首先是小学生出场,一位小姑娘清唱了一首瑶族童谣。

我在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小学采风时,发现这里的学生都会唱童谣、跳长鼓舞。油岭是连南这两项国家级文化遗产唯一的发源地,一直以来都保留着传承的优良传统和氛围,除了歌王、鼓王定期前去传授,平时学校还经常安排专门的老师来授课。每年“六一”等节日,学校还会举行比赛,看谁的童谣唱得好、长鼓舞跳得好,获胜的学生就能成为传承班的学生,得到更为系统全面的辅导。

油岭拥有“中国民族民间艺术(长鼓舞)之乡”的美誉,“会讲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当地百姓也为这种能歌善舞的业余文化生活颇感自豪。

接下来的表演是油岭长鼓舞,其动作以劳动为原型,以屈、弯、蹲、揉等动作为主,伴随鼓点表达舞者欢快喜悦的心情。因其粗犷豪迈、刚劲有力、动作幅度大而扬名四海。

“瑶族人民爱唱歌,日出唱到日落坡。歌声好比山溪水,千流万支汇成河。”没有自己文字的瑶族人,歌谣便成了口头文学的主要载体。他们唱歌基本不用伴奏,乐器有鼓、锣、牛角、芒笛等,主要用于烘托气氛。在瑶族有名的耍歌堂中,油岭的“优海歌”是最出名的民歌,它热烈奔放,旋律悠扬,唱诵历史和欢庆之情,还有油岭姑娘所唱的动听的“歌咯档”情歌,委婉悦耳,令人沉醉。

除了采风,上音安师实验中学的师生们还在清远民盟的牵线搭桥下,与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民族小学结了对子。

我思忖,在没有节日的时候,这里的每一天想必都很安静,所以,去油岭瑶寨,我怀着两种心情:一是希望在云雾停留的山谷中看到不动声色的安宁;二是在直白的鼓声、歌声中感受不加修饰的生命热情。

链接

《瑶族舞曲》的诞生过程

据说,该曲先由刘铁山有感于粤北瑶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场面,以当地传统歌舞鼓乐为素材,创作了《瑶族长鼓舞歌》,后由茅沅将该曲的部分主题改编为管弦乐,最终完成了这首中国管弦乐作品中的奇葩——《瑶族舞曲》。

而鲜为人知的是,当年《瑶族舞曲》的创作却有着动人的插曲。1951年,作曲家刘铁山参加中央民族慰问团,到广东和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创作,在广东连南看到原汁原味的瑶族歌舞表演深受震动,回京后,慰问团的艺术家们创作了一台题为《民族大团结舞》的节目,向首都人民进行汇报演出,其中就有刘铁山的《瑶族长鼓舞曲》。

1951年,茅沅在中央歌剧院从事专业音乐工作,他回忆说:“那时我去观赏一个民族文工团演出的少数民族舞蹈,舞蹈中有一首歌(指《瑶族长鼓舞曲》)我听了很喜欢,于是回去找到乐谱加以发挥改动,写成了管弦乐作品,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刘铁山创作的,为了尊重作曲家,我把他的名字加了上去。”

小贴士

交通:先坐车到清远市汽车站,然后乘坐去连南的汽车,约两到三小时车程便可到达连南县城三江镇,在镇上可打的或乘中巴前往南岗千年瑶寨。

篇5:瑶族舞曲教案

1、引导幼儿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并能用拍手,摇手腕等身体动作表现。

2、掌握节奏型,指导幼儿用两种音色来表现这个节奏型。

3、教会幼儿在合作演奏节奏型的过程中,注意相互配合,并根据强弱规律,注意整体音响协调。

重点幼儿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并能用拍手,摇手腕等身体动作表现。

难点掌握节奏型,指导幼儿用两种音色来表现这个节奏型。

活动准备

音乐。

大鼓一面,小铃,铃鼓,圆舞板。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幼儿倾听歌曲。

2、幼儿学习A段身体动作。

在教师的带领下,随音乐做动作。

鼓励幼儿带领大家随音乐做动作,做动作时注意提醒幼儿拍出乐曲的强弱规律。

3、分声部练习。

将幼儿分成两半,教师指挥两部分幼儿拍不同的节奏型。

幼儿交换练习。

4、引导幼儿根据不同节奏型选配乐器。

教师根据讨论主题,随音乐指挥练习。

加入大鼓演奏。

5、集体随音乐练习演奏。

篇6:《瑶族舞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认识什么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

二、教学重点: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管弦乐队编制的基本音乐常识,能听辨其音乐主题及主奏乐器。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葫芦丝、相关音乐和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导入课题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三)简介创作背景:

1951年,作曲家刘铁山到中南少数民族瑶族地区访问采风。便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同时成为管弦乐《瑶族舞曲》的基础。

1955年前后,作曲家茅沅根据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改编为管弦乐曲《瑶族舞曲》,1956年,正式演出。管弦乐《瑶族舞曲》也成为我国早期器乐作品中的佼佼者。

(四)提问:管弦乐队由哪几个乐器组组成,每个乐器组包括哪些主要乐器?

(五)欣赏并分析乐曲:

1、欣赏全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回答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的音乐主题各用哪些乐器演奏及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播放音乐,学生欣赏,教师引导。

2、乐曲分析:

分段欣赏、分析乐曲。(师生互动)

引子:

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用拨奏的方法,模仿瑶族长鼓敲击的舞蹈节奏。把人们引入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使人联想到节日晚会即将开始。

第一部分(A):

第一主题共演奏三遍,用两个不同速度、不同情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b)组成。第一遍由小提琴主奏,第二遍由木管乐器主奏,第三遍由弦乐器主奏,表现少女翩翩起舞的形象,姑娘们都纷纷加入舞列。

第二主题演奏两遍,由第一主题变化而来。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构成(a+b+a),第一遍由大管主奏,第二遍由木管组、圆号、小号主奏,旋律粗犷而热烈,好像一群小伙子闯进姑娘们的歌舞人群。人们在舞蹈时热闹、活泼、欢快的形象。

第二部分(B):

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节奏发生变化,成为3/4拍子的舞曲。乐曲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b+a)共三段。第一段由小提琴主奏,第二段由两支加弱音器的小号主奏,第三段的前两句由圆号主奏。整个旋律富有歌唱性,有时平稳有时出现欢跳节奏。好像一对青年男女边唱边舞用各种优美舞姿抒发情感的意境。

第三部分(A):

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由乐队全奏第一部分主题,好似人们又纷纷加入舞蹈行列,欢跳、旋转、歌唱,气氛非常热烈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推向高潮后结束。

3、总结乐曲的曲式结构:

复三部曲式结构——复三部曲式是三段体曲式的复杂化,其中有一段本身就是由两段体或三段体构成。

(六)小结:

篇7:《瑶族舞曲》欣赏教案

欣赏《 瑶族舞曲》

印江四小 杨梅

教学内容:

欣赏《瑶族舞曲》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音乐,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三个段落的不同速度、情绪,并说出自己联想到的画面、场景。

2.能够熟悉A段主题,并用打击乐器、声势等方式参与表现。3.拓展、创新(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现音乐)。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手铃、沙锤、古筝。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各名族图片,学生欣赏)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少数民族就有五十五个,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音乐和舞蹈。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个少数民族——瑶族,并欣赏瑶族的音乐《瑶族舞曲》。(出示课件)

(板书课题:瑶族舞曲)(2)民族简介(出示课件)

介绍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地。瑶族图案采用长鼓造型,是因为长鼓文化渊远流长,称为瑶族最喜欢的传统文化活动。

(3)了解瑶族长鼓及瑶族舞蹈(出示课件、视频)2.了解管弦乐及民族管弦乐合奏(出示课件)

管弦乐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组成,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演奏就是管弦乐合奏。而为了增强作品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加入一些民族乐器也是常见的。所以《瑶族舞曲》是民族管弦乐合奏。3.欣赏《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合奏,认识民族乐器。(1)听完全曲,谁知道音乐的情绪怎样呢?(有时安静、优美、有时热闹欢快)(2)速度有变化吗?(有时快、有时慢)4.介绍作品背景(出示课件)

(1)乐曲简介

(2)作品分析

5.听了《瑶族舞曲》后,请问它由几个部分组成呢?(出示课件)

二、分段欣赏 1.欣赏A部分的主题Ⅰ

(1)聆听主题Ⅰ,说说主题Ⅰ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

一阵轻柔的鼓声,仿佛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瑶族的青年男女们穿

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A,主题音乐(姑娘们在长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音乐速度——稍慢)—(情绪——幽静委婉)

(2)跟唱主题(用手划拍子跟唱),感受音乐的旋律。2.欣赏A部分主题Ⅱ

(1)主题Ⅱ的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情绪有什么变化呢?(姑娘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音乐速度——加快)——(情绪——欢快活泼)(小伙们也情不自禁的围到了姑娘们的身边)——(音乐速度——稍快)——(情绪——热烈奔放)(姑娘们向小伙们发出了热情的邀请,他们在一起尽情的舞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可用速度的变化介绍、也可以用情绪的变化介绍。)

3.欣赏B部分

(1)听音乐,思考B部分的节拍,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2)请学生说一说从音乐的转变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情绪的变化:音乐的旋律安宁、深情委婉)

三、完成表格

聆听全曲后,思考音乐主题的情绪变化,完成表格。(出示课件)

四、拓展、创新

1.活动:加入声势语言演绎《瑶族舞曲》主题部分。

2.用古筝弹奏主题部分,让学生聆听民族乐器的音色,感受民族艺术的美。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瑶族舞曲》、了解了如何欣赏音乐,那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认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学会渗透民族情感、提高我们的音乐素养。

教学板书:

曲 民族管弦乐合奏

刘铁山、茅沅曲

A1

篇8:大班艺术瑶族舞曲教案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创编节奏型的能力,提高使用节奏乐器演奏乐曲的技能。

2.激发幼儿欣赏、感受、表现音乐的兴趣和能力。

3.初步认识瑶族的服饰特征,节奏谱,瑶族服装一套。

【活动准备】

录音机、所需磁带、节奏谱、瑶族服装一套。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活动室进行律曲表演

二、复习节奏型

1.用体态律曲复习语言节奏《小毛驴》。

2.复习照谱视奏。(出示节奏谱)

小猫:× × | × 0 ||

小鸭: × × | × ××||

小鸡: × × × | × × ×||

公鸡: × × × | × × ×||

青蛙: ××××× | × × ×||

3.启发幼儿按以上节奏型创编语言节奏:

例:× × | × × × || ①

我 爱 幼 儿 园

××××× | × × ×|| ②

夏天到来了 荷 花 香。

三、复习节奏乐《金蛇狂舞》

四、请幼儿听音乐《瑶族舞曲》,谈感受

1.请幼儿说说音乐的节奏是几拍子的?整个音乐分几段?两段有什么区别?

2.教师讲解《瑶族舞曲》的音乐性质及特点。

3.请一名教师扮演瑶族客人表演舞蹈,帮助幼儿认识瑶族服装特征理解音乐,激发幼儿演奏兴趣。

五、教师、幼儿为乐曲创编节奏

第一乐段

1.请幼儿听音乐,加深熟悉程度。启发幼儿根据音乐的性质和自己乐器的音色创编节奏型。

2.用乐器合奏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1.听音乐加深印象。

2.请幼儿拍腿、拍手、跺脚照谱视奏。

3.用乐器照谱合奏。

六、老师指挥幼儿用节奏乐器完整地演奏

1.配班老师用大鼓合奏。

2.幼儿伴奏请瑶族客人跳舞。

篇9:大班音乐活动设计教案瑶族舞曲

瑶族舞曲(打击乐)

执教:庞莉莉

活动目标:

1.听音乐,学习用1-2种乐器进行打击乐表演。

2.体验打击乐演奏的乐趣及大家合作成功的快乐。活动准备: 节奏图谱,铃鼓、碰铃,响筒等乐器,多媒体课件。活动内容:

瑶族舞曲(大班打击乐)

活动难点:学习用1-2种乐器进行打击乐表演。

活动过程:

一、介绍乐曲名称,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

谈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你们知道有哪些民族吗?(蒙古、汉族、苗族等),对,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有一个叫瑶族,瑶族的小伙子、姑娘们最喜欢跳舞,所以瑶族的舞曲听起来,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瑶族舞曲》。

二、欣赏乐曲。

幼儿完整欣赏乐曲,谈谈自己的感受。

乐曲共2大段。A段慢,优美舒畅

B段快一些,欢快跳跃。

三、出示乐器,练习两种不同的节奏。

1.铃鼓

| 拍

摇 |

2.碰铃

| 碰

— |

四、学习配乐表演。

1、老师唱谱子,让幼儿轻轻拿起乐器,进行练习。

2、在老师的示范下,幼儿分组随音乐练习演奏。

3、集体表演。(可以加入响筒)

小结:今天小朋友表演很棒,又学会了一项本领。我们一起从合作中体验到快乐。好了,让我们再次合作把乐器送回家。

篇10:八年级音乐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

钱伟裕

课题:欣赏课《瑶族舞曲》 重难点: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

1.复习学过的几种速度标记;

2.让学生听辨三个音乐片段的速度(采用《瑶族舞曲》里的三个主题旋律); 3.引入并提出问题:刚才欣赏的三个音乐片段是我们今天准备欣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里的三个音乐主题,同学们是否能在乐曲中听到这三个主题并分别用手势指出它是我们刚才听辨的第几个音乐片段呢?

二、初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边用手势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复听,出示挂图,提出问题: 1.瑶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由作曲家彭修文改编的描写瑶族人民生活的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就是以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的,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倾听音乐并想象一下,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唱歌跳舞)?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幸福欢乐)?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节奏感强、旋律欢快……)?听完后,同学们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再回答老师的问题; 2.复听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细听三个主题

引入: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地感受了三个主题旋律,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欣赏这三段美妙的旋律:

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

1)先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3次)?每次出现时在什么方面(乐器的音色和力度)有变化?如果把第一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表现的是一位美丽姑娘的翩翩舞姿,那么,再次出现时多种乐器的齐奏和力度的渐强,又表现了什么情景呢(越来越多的姑娘加入了舞蹈的行列)? 2)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2.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

1)接下来,我们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主题共出现了三次,三次在音调的高低上有什么变化(一次比一次高)?速度和乐曲(快速、粗犷豪放)的情绪和第一主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如果第一主题表现的是姑娘们在跳舞,那么,第二主题表现的又是什么呢(小伙子们双手猛击着长鼓,加入了舞蹈的行列,尽情欢舞)? 2)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3.第二部分主题

1)第二部分的主题在拍子(三拍子)和速度(中速)、力度(较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它都有怎样的变化并说一说。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热烈欢快,旋律变得比较(平稳),就象人们在亲切地交谈。2)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五、再次复听全曲

刚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乐曲的三个主题,这首乐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乐曲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重复了第一部分,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并听听乐曲的哪个部分最优美抒情(第二部分),高潮是出在哪一部分(第三部分)?在本次欣赏中可提示学生乐曲中渐快、渐慢的地方。

篇11:《瑶族舞曲》打击乐教案

一.活动目的:

1.运用多媒体让幼儿欣赏乐曲,感受优美欢快热情的节奏。

2.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动作、颜色、线条、绘画等形式表现乐曲的各段不同特点。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音乐。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笔、画纸、录音机、乐曲磁带。

三.活动过程:

1.律动进场《真善美的世界》。

2.直接引题:“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其中瑶族不仅山美、水美、人美,音乐也很美。我们一起来听听《瑶族舞曲》。”

3.完整欣赏乐曲。

第1遍:你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有几段?

第2遍:哪几段听起来的感觉是一样的?是什么感觉?

小结:这首曲子有三段,第一段与第三段感觉是一样的,都是缓慢优美的节奏,第二段是欢快热烈的节奏。

4.音乐欣赏与美术欣赏相结合。

(1)曲子里快的节奏、慢的节奏,我们可以怎么表现?(动作、线条、颜色、绘画)

(2)出示色块图,让幼儿讲讲图上有哪些颜色?快的节奏可以用些什么颜色?慢的节奏可以用些什么颜色?

师小结:红色、橙色、黄色让人感觉很热情,同它来表现快的节奏;蓝色、白色、粉色让人感觉柔和,用它表现慢的节奏。

(3)出示多媒体课件。今天,老师带来了4幅画,现在请小朋友一边看着这些画,一边听音乐,找一找哪张画给人的感觉与第一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A: 借助多媒体课件听第一段音乐。

B: 听第二段音乐,找找哪张画给人的感觉和第二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5.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乐曲。

小朋友听了这么好听的音乐,看了这么美的画,也想自己动手来画。你喜欢哪一段,就把这一段的感觉画下来。画完了告诉小朋友你画的是哪一段?为什么要这样画?

6.幼儿相互欣赏交流,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近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篇12:《瑶族舞曲》打击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数民族瑶族的音乐风格,通过欣赏和创作实践,进一步体验和认识音乐要素对音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瑶族舞曲》,能够从音乐的速度、节奏、音色等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音乐情绪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认识和体验速度、节奏、力度、节拍、音色等音乐要素,并能根据不同的音乐情绪进行创编

二、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曲家如何运用音乐要素来表达情感、塑造音乐形象的 【难点】:理解速度、节奏、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快乐的啰嗦》,请大家边听音乐,随着教师的提示边打节奏 跟随音乐节奏、速度、力度拍子的变化,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教师创设情境,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培养聆听音乐的习惯,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2.感受欢快情绪,听辨出舞曲体裁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

1.欣赏来自相同地区、相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瑶族舞曲》

设计意图:我采用的是播放来自相同地区、相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瑶族舞曲》,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听觉和视觉结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集中起来。

(二)新课教授

1.完整聆听《瑶族舞曲》,感受情绪及其情绪对比(播放曲式结构图)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引起学生们的兴趣,音乐欣赏更具有目的性。同时对于《瑶族舞曲》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2.比较赏析《瑶族舞曲》的三个音乐主题

(1)演唱a、b主题,认识速度、节拍在乐曲中的作用

①教师通过提示性的肢体动作,引导学生从速度角度去探讨两个主题的音乐情绪。

②运用直观的击拍方式,学生可以在观察、比较击拍动作快慢中,发现和体会节奏差异对乐曲情绪的影响

(2)欣赏b主题乐段,体验音色、力度在乐曲中的作用

①引导学生听出本段主题的演奏乐器,以及乐器使用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并请同学们边听音乐变用动作模仿乐器的演奏方式

②通过对b主题的聆听,了解随着打击乐器的加入、力度的增强,音乐情绪也变得更加欢快、热烈

③请同学总结力度、音色、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3)欣赏b、c主题乐段,了解节拍、速度在乐曲表现中的作用 ①请同学们边划拍边聆听音乐引导学生发现拍子在音乐中的作用 ②总结拍子与速度相结合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请同学们总结速度、拍子对音乐情绪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赏析《瑶族舞曲》的三个音乐主题,引导学生从速度角度去探讨两个主题的音乐情绪。随着打击乐器的加入、力度的增强,同学们能够自己总结出力度、音色、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学生是音乐的参与者,应该让他们通过听、唱、讨论来体验音乐,并通过发现结论--推翻结论--补充完善结论这一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提高

1.改变音乐主题,用小提琴、二胡演奏改编的节奏型(1)请同学们尝试改编a、b、c的主题,改变音乐情绪

根据学生的音乐能力,邀请个别会乐器的同学,按照老师的设计进行即兴试奏,体验主题音乐改编后的效果

(2)讨论

①改编的哪个主题?与原来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分别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使音乐情绪发生了变化? 2.把主题改编成爵士版,请同学们用不同的击拍方式伴奏

用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探究、创造的能力

设计意图:邀请同学们用小提琴、二胡演奏改编的节奏型,并上来为大家演奏,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发散同学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使同学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编创,增强自信心,喜欢音乐,真正在音乐课堂中做到“学中玩、玩中学”的理想状态。

(四)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通过欣赏和创作实践,我们进一步体验和认识了节奏、力度、音色、节拍、速度等要素对音乐情绪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希望大家今后欣赏美妙的音乐时,不要忘了身后那神奇的音乐要素。

五、教学反思

中公资深讲师宋飞解析

篇13:《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内容提要】《瑶族舞曲》是一节欣赏课。我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设计、遵循音乐课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导入和拓展部分的教学环节都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学生欣赏音乐和想象音乐场景、教学容量过大、音乐活动的效果等方面的不足,我都进行了认真地课后反思,并提出了改进设想。

【关键字】《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是八年级音乐的一节欣赏课。本课以创设情境、聆听感受、创造表现的模式设计教学环节,以聆听、感受《瑶族舞曲》音乐情绪和音乐要素特点为教学重点。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收获。

1、课堂教学设计比较成功。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设计了切实可行,符合实际且细化的教学目标,因而获得了良好、有效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获得音乐感受和知识。另外,我注重细节的设计,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师的引导语言,音频的效果,课件的设计等,这些细节都是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而服务的。

2、这节课遵循了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始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如聆听方式有分段聆听,也有完整聆听。在聆听过程中设计了随音乐律动、哼唱主题旋律、打节奏为音乐伴奏、对比音乐要素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能透彻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3、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比较恰当。第一,体验式音乐学习法。音乐

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才能获得属于学习者个人的音乐感受。体验式音乐学习强调身体的参与。因此,在欣赏《瑶族舞曲》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生亲身的音乐体验。在聆听每一段主题时都通过唱旋律、打节奏等活动,使学生获得音乐感受。在完整欣赏时也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想象,让他们始终沉浸在音乐中,获得最直观的音乐感受。第二,比较式音乐学习法。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深刻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审美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能力的提高。在本课的欣赏环节中,我多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四个主题在节拍、节奏、速度以及音乐情绪方面的异同。在欣赏完四个主题后,还通过表格列举各主题的异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梳理音乐思路。

4、课堂中教有特色的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导入部分。导入环节采用了音乐热身的方式,选择了彝族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新唱版),请学生跟随音乐律动起来。这首少数民族歌曲学生比较熟悉,能创设出少数民族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情境。同时,新编版本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是学生所喜欢的,于是我设计了跟随音乐节奏律动的活动,通过不断变化敲击方式和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个导入方式我第一次尝试,觉得教学效果不错,可以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成为每节音乐课的固定环节,从一点一滴让学生养成听音乐律动的习惯,培养他们的乐感。二是,拓展部分。本课的拓展环节设计为学生对所学作品的创编活动。学生在熟悉作品音乐主题,获得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并且用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环节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又展示了学生个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力。学生能积极参与创编,并有较好的成功展示,这有赖于平时音乐语汇的积累和音乐

创作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设想。

第一,在完整欣赏作品时,设计的学生活动太多,以至于学生不能集中精力聆听音乐,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和美感。这个环节可以修改为,学生聆听音乐,教师用板书写出出现的主题,而后由学生总结作品的曲式结构。

第二,聆听音乐想象音乐场景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在完整聆听时既要求学生听辩主题,又要求学生想象场景,多数学生无法做到一心多用。因此,可以考虑把这个环节改为在欣赏每个主题后,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的音乐场景。

第三,《瑶族舞曲》共有四个主题,本节课完整欣赏了这四个主题,因此教学内容可能有些多。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侧重欣赏a、b两个主题,或者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有待尝试。

篇14:《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收获:

首先,在设计这节课时,教师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设计了切实可行,符合实际且细化的教学目标,因而获得了良好、有效的教学效果。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获得音乐感受和知识。另外,教师也注重细节的设计,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师的引导语言,音频的效果等,这些细节都是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而服务的。再次,这节课遵循了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始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如,聆听方式有分段聆听,也有完整聆听。在聆听过程中设计了随音乐律动、哼唱主题旋律、打节奏为音乐伴奏、对比音乐要素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能透彻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反思本课中运用较好的教学方法有:

第一,体验式音乐学习法。音乐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才能获得属于学习者个人的音乐感受。体验式音乐学习强调身体的参与。因此,在欣赏《瑶族舞曲》的过程中,执教教师比较注重学生亲身的音乐体验。在聆听每一段主题时都通过唱旋律、打节奏等活动,使学生获得音乐感受。在完整欣赏时也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想象,让他们始终沉浸在音乐中,获得最直观的音乐感受。

第二,比较式音乐学习法。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深刻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审美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能力的提高。在本课的欣赏环节中,我多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四个主题在节拍、节奏、速度以及音乐情绪方面的异同。在欣赏完四个主题后,还通表格列举各主题的异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梳理音乐思路。

反思本课教有特色的两个教学环节:

一是,导入部分。导入环节采用了音乐热身的方式,选择了《欢迎进行曲》,请学生跟随音乐律动起来。这首管弦乐曲学生比较熟悉,也能感受其情绪与气氛。同时,新编版本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是学生所喜欢的,于是谭老师设计了跟随音乐节奏律动的活动,通过不断变化敲击方式和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个导入方式的教学效果不错,可以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成为每节音乐课的固定环节,从一点一滴让学生养成听音乐律动的习惯,培养他们的乐感。

二是,拓展部分。本课的拓展环节设计为学生对所学作品的创编活动。学生在熟悉作品音乐主题,获得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并且用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环节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又展示了学生个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力。学生能积极参与创编,并有较好的成功展示,这有懒于平时音乐语汇的积累和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的不足之处:

第一,在完整欣赏作品时,设计的学生活动太多,以至于学生不能集中精力聆听音乐,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和美感。这个环节可以修改为,学生聆听音乐,教师用板书写出出现的主题,而后由学生总结作品的曲式结构。

第二,聆听音乐想象音乐场景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在完整聆听时既要求学生听辩主题,又要求学生想象场景,多数学生无法做到一心多用。因此,可以考虑把这个环节改为在欣赏每个主题后,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的音乐场景。

上一篇:初一全等三角形证明题下一篇:生物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