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文化作业

2024-04-28

瑶族文化作业(共8篇)

篇1:瑶族文化作业

瑶族历史文化课作业

班级:12生物技术姓名: 罗蒙裕

学号:112593010108

瑶族人口与分布对瑶族文化有何影响?

答:

一、人口居住地区的分布使瑶族形成了具有了村寨居住式的特点: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之中,少部分居住石山或半石山地区,或丘陵、河谷地带。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瑶族分布的区域较为广阔,东起广东南雄,西至云南勐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至湖南辰溪的山区,都是瑶族人民长期活动的地带。

二、人口居住在高海拔地理位置对其居住房屋建筑具有很的影响:

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背靠大山建村立寨,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与大分散的居住特点相应的就是瑶族与其他民族的大杂居。周围与汉、壮、傣、侗、哈尼、苗族的村落毗邻,也有不少的瑶族与其他民族同村寨居住。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瑶族村寨规模小,多则几十户,少则三、五户。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村与村的距离也较远,近者二三里,远者三五十里。

三、瑶族人口的与数量分布使其更加受到世界的关注: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141.9万。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213,4013人。

二者相差72万,从1982---1990,8年增长72万,增长最快。

瑶族人口不多不少,正好适中,是研究的好对象。

我国共有12个瑶族自治县,此外,还在各瑶族小块聚居区建立200多个瑶族(或各族)自治乡。广西:148万,占中国瑶族总人口的62%。湖南:70万,占总人口的26%。云南,18万,占6.8%。广东,15万,占5.7%。贵州3万,占5.3%。即可知: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是瑶族文化的研究中心。瑶族不仅是中国国内的少数民族,更是国际民族。

总的来说: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对瑶族的正面影响:形成民族多特点,多样性和复杂性。吸引世界的注意力。负面影响:造成瑶族太分散,无法形成整体性,力量分散,不易形成政治中心。这是瑶族历史上多次起义却无法建立自己政权的重要原因。

篇2:瑶族文化作业

“扬弃”是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即对旧事物要“辩证的否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的储存和再现,是各少数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采用“扬弃”的态度,亦即批判其落后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 以改造和发扬,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及实地考察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和现实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考察从前、服务现在、着眼未来”,希望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瑶族传统体育

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关于瑶族来源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原始居地在长沙、武陵两郡,即现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早在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就活动在了这一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了躲避统治阶层的剥削,寻找美好的家园,瑶族人民曾经过着频繁的游耕生活,大部分瑶胞经过漫长的迁徙后,散居在海拔 lO00m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中,集散在广西、广东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因此,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瑶族总人口为 263.74万人。广西壮族 自治区是最主要的聚居地,共有 147.19万人,占瑶族总人口的 55.81%。在广西的 87个县市中,有 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其中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是瑶族自治县。1988年 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考察南岭地区,提出了建立南岭瑶族地区经济开发区的构想,开发区范围共包含了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州市 8步区、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一共3省(区)1O县(市)。

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多元化,但多数瑶胞崇尚祖先“盘瓠”,各地瑶族均有过“盘王节”,“还盘王愿”等习俗,“盘王节”是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盘王节 中最 主要的活动就是“跳盘王”、“打长鼓”及“唱盘王歌”。其中“打长鼓”是瑶族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有语称“瑶不离鼓,以鼓认宗”,打长鼓渊远流长,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就有记载:“绕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 以皮鞔植 于地,坐拊之。”

悠久的历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摇篮,瑶族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与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且沿袭今 日仍能看到古时的影子。

瑶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瑶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了瑶族传统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

2.1 民族性

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瑶族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反映着瑶族的祖先图腾崇拜、宗族祭祀、生产生活习俗等,具有非常强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如盘瑶的“打长鼓”,就是极具瑶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而关于打长鼓的来历,就和盘瑶祭祀祖先盘瓠密切相关,前文所说“瑶不离鼓,以鼓认宗”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打长鼓”是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文化因子,是瑶族的文化名片;另有布努瑶的“打铜鼓”,是祭礼和庆丰收中的重要活动,表达了思念祖先密洛陀和对亲人的深厚情意,打铜鼓的动作古朴粗犷,格调高昂感情充沛,运动量大,非常能表现出瑶族人民勇敢刚毅的性格。这些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都有很深的瑶族文化底蕴,体现出了很强的民族性。

2.2 艺术性

有句话叫“壮族的歌、瑶族的舞”,瑶族不少传统体育项目有文艺元素植入,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力特别强,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如“打长鼓”时,锣鼓喧天,瑶族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装,腰挎长鼓,在“嘀嘀打”“嘀打嘀打”地唢呐吹奏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中,热烈而欢跃地跳长鼓舞进场祭祀。挎母鼓者双手掩着鼓面,时而左右摇晃轻舞场,跳跃跨步前奔,时而弯腰拱背,碎步踏踏后退。拿公鼓者,翻花绕身飞旅,击打出噼啪乒乓之声,而姑娘们唱起优美的长鼓歌;在布努瑶祖先密洛陀生日5月 29日(农历)生 日那天,人们也会打起铜鼓,跳动铜鼓舞以纪念祖先和庆祝丰收。在跳打铜鼓的同时,一群瑶族少女身着民族盛装,手持飘带(绣有花纹的长腰带),花圈或花月伞,转绕着铜鼓,按鼓点节拍翩起舞。非常看,周围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地欢歌漫舞起来,整个场地上片欢腾。

2.3 节庆性

瑶族的节日文化非常丰富,众多的节日多源于祖先崇和劳动,和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瑶族传统的大节有盘王节、达努节、社王节,前者集体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后者集体祭祀社王商议生产,制定生产规约。

其中每年农历 10月 16的“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人民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节日,也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打长鼓”,“跳盘王”等就是“盘王节”中必不可少内容;而达努节则是布努瑶最隆重的传统节 日,除打铜鼓外,人们还要进行射弩、斗牛、摔跤等体育活动。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和节日庆典密不可分,有非常强的节庆文化特色。

2.4 健身、娱乐性

不少瑶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有游戏性,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里经常参与的项目,有很强的健身、娱乐功能。如打泥脚是龙胜瑶族和苗族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据说有 400多年历史,风格独特,饶有风趣,苗、瑶同胞不仅在本寨打,还经常到村外打,开展村与村、寨与寨之间比赛,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给山寨增添欢乐,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掷石头是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群众十分喜爱也十分擅长的活动,投掷爱好者们不但掷得远,而且掷得准。瑶族酷爱掷石头风俗,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密切相关,瑶族大都居住在高寒山区,他们在放牧时,如牛羊走散了或吃庄稼,人在上面可用石头指挥它们,将它们赶走或起拢免得上下奔跑,既省力又省事。瑶族人劳动之余的掷石头比赛,逃离了劳动的束缚,已经演变为一种消闲娱乐的活动。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价值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多重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了新的价值(引,主要表现在:

3.1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长期和丰富效益的产业。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如开发得当,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如在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举行的“2007年第 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就是粤、湘、桂 3省 11市区的瑶族同胞的重大节日,节日期间,举行了盛大的盘王祭祀仪式及传统的文体表演,其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打长鼓”是表演中的重头戏。儿 月 25日开幕式,来 自各地的瑶族代表,都携带着大小不一的长鼓入场,面向主席台时做打长鼓表演。姑娘、小伙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表演着各地风格不同的打长鼓,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烘托出了热闹和喜庆的气氛,引来八方游客的阵阵喝彩。同时,这次“盘王节”和“月柿节”搭配举行,也显示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优势,吸引到了大批的游客、果商,举办的非常成功。恭城瑶族自治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显示,在第 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暨第 5届月柿节举办期间,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同比都有较大增长。

3.2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独特作用

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是和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形式,对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节 13里,人们期望的是“国泰民安”,“和睦、祥和”的氛围是通过节 13文化活动所展现出来的,而节 13里的体育活动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剂。

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节庆特色,不少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体育项目是类似的,互有交叉,比如,舞狮、舞龙、抢花炮等就是壮、瑶、苗、侗、仫佬等民族在盛大的节 日中共同喜爱的体育项目。这就为民族之间产生共同语言,提供了互相交流、相互切磋的好机会,直接密切了民族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起到了“文化纽带”的作用。

3.3 瑶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健身、娱乐价值

不管是“打长鼓”、“跳盘王”,还是“打泥脚”、“掷石头”,或“瑶拳”、“摔跤”等这些体育活动,都是千百年来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有着很广泛的参与性。在参与的过程中,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无形中就促进了体能的发展、增强了体质,另外,瑶族传统体育中蕴含有丰富的游戏性和艺术性等人文价值,也符合当代的休闲娱乐观念,如果加以正确的改造和推广,是一种最健康的娱人和自娱的休闲娱乐方式。

3.4 瑶族传统体育是瑶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最古老的瑶族文化,一直到今天都是瑶族传统文化构成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瑶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具有深刻的瑶族文化内涵,如“打长鼓”、“跳盘王”、“打铜鼓”、“瑶拳”等等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说,通过了解这些体育项目,人们可以了解到瑶族的历史,了解到瑶族人的生产、生活习俗。因此,这些瑶族传统体育代代相传的不只是一个具象的活动形式,还承载着瑶族 自身的历史文化,对其文化传承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

结语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既提供了文化的发展观,同时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论,唯有辩证的否定才能保持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先进性,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更加健康、稳定的传承下去。虽然今天经济全球化给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惑,但终不可能替代文化的多样化。在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指导下,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文化积极性因素的关照,尤其是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和健身娱乐性的重点挖掘,使其能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出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3

[2]杨元英,李志清.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1):94

(3]瑶族简史编写组.瑶族简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

[4]杨圣敏.中华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5]胡起望,覃光广.桂海虞衡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66

[6]陈惠娜.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探微(J].体育文化导刊,2008(8):117

[7]彭业仁.桂林恭城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3):26

[8]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9—6O

[9]陈惠娜.广西少数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和谐社会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09(2):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

长鼓舞大部分反映瑶家人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习俗,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在表演形式和程式上,都充分表现瑶胞的性格特征和气质。舞蹈的动作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脱;节奏明快、敏捷。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等,形象生动,一看就懂。瑶族舞蹈几乎全是群众性、广场性的,并且都有一定的道具,如长鼓、花鼓、牛角、阳伞等,构成本民族的风格,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流传。因此,在节日、婚事、宗教、丧葬等各种场合,有歌有舞,热闹非常。

瑶族长鼓舞属于喜庆舞蹈。瑶家逢“过新年”、农历十月十六“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是喜庆丰收,恭贺新婚等喜庆场合,青年歌贵们即兴而跳,一呼百应,龙腾虎跃,气势磅礴,实在壮观。

瑶族打长鼓大多在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日举行。尤以十月十六日瑶族“盘王节”最为盛行。“还盘王愿”三年一小愿,十二年一大愿;小愿打长鼓三天三夜,大愿则打七天七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此类活动由同姓宗族组织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以村为单位组织,而且不限于上述节日,国庆节、春节或庆贺丰收时,均可打长鼓。

篇3: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论金秀瑶族文化

一、前言

文化旅游一直是我们国内旅游开发的重点,利用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结合当地的独特风景,开发出具有真正意义的旅游胜地一直是国内旅游研究的重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我国少数民族中非常有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金秀,其寓意是“金山秀水”,是山水风光旖旎的地方,说明当地的自然风光非常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是成为优秀旅游景点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基础条件。近年来,金秀瑶族自治县在不断的抢抓机遇,积极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这也促成国内研究者进一步探究发掘金秀瑶族地区的各种旅游资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金秀瑶族旅游产业的发展核心应该在文化上,这可以形成当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资源。金秀瑶族文化已经经过了很长久的发展和传承,在旅游产业中,金秀瑶族文化也得到过大力提倡和发展,发展当地文化特色,推进当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与相应的旅游景点结合,成为目前金秀瑶族自治县发展旅游产业的重中之重。

二、金秀瑶族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瑶族人民淳朴、勤劳、勇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金秀瑶族5个不同支系的生活习俗、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在瑶族人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中积淀形成了深厚质朴、多姿多彩的瑶族文化。

(一)瑶族石碑制文化

金秀瑶族人民经远古以来生息繁衍、历史变迁,逐渐形成的石碑制,维护了金秀瑶族各支系间的团结、交流、经济往来,保持了瑶族本身固有的文化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在保护财产安全,维护生产生活、社会治安秩序,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石碑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瑶族政治制度、民俗、宗教、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二)丰富的民俗风情

金秀瑶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多姿多彩,金秀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瑶族民俗风情。金秀瑶族自治县的“上刀山”、“下火海” “踩犁头”独具地方特色,如还盘王愿、功德节、游神节、浪坪节、度戒节等重大节日活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如春节、小新年(元宵节)、三月三、清明、六月六、七月七、十月十六“盘王节”、小年夜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研究金秀瑶族的历史、文化,开展民俗旅游活动及举办各种瑶族文化节会等都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利用资源整合开发瑶族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三)多彩的民歌、舞蹈艺术

金秀瑶族人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瑶族民间歌曲、舞蹈艺术,再现了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斗争历程。在田野、丛林、山间劳作或是在房屋、木楼、火堂边都会有民谣的诞生,逢年过节,对唱山歌是不可缺少的。由于金秀5个瑶族支系聚居的区域不同,造就了瑶族民歌的绚丽多姿,风格各异,形成数十种代表不同称谓的瑶族传统民歌,如“门钟”、“香哩”、 “刮架”、“离惯”、 ‘嘎直”、 “机社”、 “贵金钟”、“吉冬诺”、“央唱”等。同时产生了具有独特代表性的瑶族舞蹈,主要有 “黄泥鼓舞” 、“出兵收兵舞” 、“跳盘王” 、“三师舞” 、“舞灵舞” 、“八仙舞” 、“白马舞”等,尤其是黄泥鼓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民歌舞蹈,是金秀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反映,是金秀瑶族人民聪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四)多元的服饰文化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世界上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五个瑶族支系的服饰各具特色,瑶族织绣服饰多彩,凸显金秀瑶族丰富多彩的远古文化,瑶族服饰作为瑶族文化的载体,凝聚和传承着瑶族的文化内涵、精神信仰及审美观。金秀独特的瑶族服饰其特色在于花纹的手工制作,以及布料的独特制作,这种方式制作的服饰能够体现出当地瑶族特色。金秀的瑶族织绣技艺已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多元的服饰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有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勤劳质朴瑶族人民审美情趣。

三、金秀瑶族文化旅游开发意义

就我国目前的旅游业发展状况来看,旅游业具有以下特点:公共性;社会性;多样性。上述几个特点之间具有极其紧密的联系。对旅游业展开分析评价时,不仅需要评价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当评价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金秀瑶族文化旅游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金秀瑶族民族文化旅游的社会特点将会越来越明显。确实,文化旅游给当地带来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文化旅游彰显出的民族文化魅力不可忽视。

(一)培养和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情操

从文化历史角度分析,瑶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就是金秀县。金秀县有许多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对于金秀县而言,可通过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方式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金秀瑶族族文化,传承和推动瑶族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金秀瑶族文化旅游给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不同风情的民族文化的机会,这可以激发游客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保护和发展了人们的民族文化

历史上的金秀瑶族建筑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另外天灾也是加剧瑶族文化建筑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瑶族祭祀、宗教场所等,后来这些建筑又得到重新修缮;不少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渐渐恢复。在金秀瑶族历史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之下,上述景观、名胜也逐渐被修缮完好。为了推动金秀瑶族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其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力度。目前,越来越多当地农民加入到旅游业的开发当中。越来越多农民感受到了旅游业带来的丰厚经济回报。其实,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当地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使历史文化景观获得更好的保护。

(三)促进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其实,一个硬币也具有两面,我们应该使用辩证方法看待一切事物。旅游业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当地人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下,旅游胜地的交通条件改善了,收入水平提高了,基础设施完善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了;但是大力发展经济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会产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结果。

四、小结

篇4: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关键词:广西瑶族;龙胜红瑶;瑶族图案;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41. 74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25-01

瑶族服饰自古以来便五彩斑斓,绚丽多姿,是瑶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瑶族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功能,对弘扬瑶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瑶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瑶族服饰与瑶族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将瑶族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工艺技能等文化传统浓缩汇集于一身,从而形成了鲜明特点,其表现是:1、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各地瑶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经济生活各异,在服饰上形成了众多的款式和鲜明的地域风格。2、具有浓郁的节日特点。瑶族人民在节日中都十分注意自己的服饰,特别是妇女和男青年。3、具有明显的性别特色。瑶族男女服饰区别除受汉族影响外,与其自身的社会分工和生理不同有关。4、具有图腾信仰特点。瑶族是个保留原始残余较多的民族,盘饥图腾崇拜的形响最大。

二、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种类

历史上,纺织、染色、挑花、刺绣、织锦等一直是瑶族人民用来制作民族服饰的传统工艺。从汉代开始,瑶族先民就开始在服装上染、织、绣饰图案纹样,以增加服饰的美感,满足人们精神上的享受。瑶族妇女对服饰进行装饰的方法和手段是变化无穷的,有时单以蜡染和挑花进行装饰;有时则把蜡染、挑花、刺绣、织锦等几种不同的工艺混合运用,使服饰更为丰富艳丽。

三、龙胜红瑶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及美学分析

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是瑶族中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龙胜县的泅水、和平乡一带的山区里,因喜穿红色的服装而得名,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

(一)广西龙胜红瑶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龙胜“红瑶”的服饰主要有绣衣和织衣两种。绣衣主要以藏青色棉布作底,用各色丝线精心刺绣,所绣的图案有着不同的寓意,其形象生动,针绣精致。织衣,主要是以白线为经,红线为纬,用古老的织机织就、缝制而成。红瑶服饰图案的题材主要来自于人们十分熟悉的大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以及对民族文化历史的记录和表达,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

(二)广西龙胜红瑶族服饰图案的美学分析。红瑶服饰以正红或玫红色为主色调,用浅红、绿、紫、黄各色调相间进行搭配,使用各种大小和色彩丰富的几何图案进行组合,层层镶拼缝成服装,体现了红瑶服饰图案鲜艳夺目的色彩特征。红瑶服饰图案在造型上也多种多样,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其中抽象的几何图案在红瑶族服饰中的使用颇为广泛。

四、红瑶男女服饰研究

(一)红瑶女性服饰。红瑶女性的服饰分为“衫”和“裙”两种,其中“衫”即“上衣”,共分为四种,分别是:饰衣、便衣、花衣以及夹衣。

1.织衣、花衣、便衣。织衣,是红瑶妇女的常见服饰之一,其色彩以大红为主调,玫红、紫、黄、绿及蓝则为辅,各色相间,搭配和谐有序。它的长度直至肚脐下方,没有对襟,多是由蚕丝和棉纱用当地特有的木质织布机织造而成。

2.裙装。在裙装上,红瑶裙子分为青裙和花裙两种。红瑶裙子整体褶纹上细下粗,呈百褶装,下半截则为拧成120行左右的细褶,且每一裙褶都工整有序。在穿着方式上,红瑶妇女采用裙头系带的方式,八寸长的裙头带被当地人称之为“东把”,聪慧的红瑶妇女将简单纯色的东把用各色丝线绣出着极为细巧美丽的花纹图案。

3.发饰。长发是红瑶女子的一大特色,对此,当地流传的一首《长发歌》就很好地表达了红瑶女性对于长发的钟爱情感。红瑶妇女的发式大多为蟠桃式,借助假发编梳出丰满美丽的法式,再用一个绣满各式花样图案的黑色方形头巾包在头上,并将头巾一角的盘王印系在额头的正中央,以此表达对盘王的敬意。

4.银制配饰。银制配饰是红瑶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银梳、银项圈、银牌、银耳环、银戒指及银镯。平时常戴的有银耳环、银戒指和银手镯等,其他多在婚嫁,盛大节日活动时才进行穿戴。

五、瑶族服饰文化的功能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瑶族先民审美观念的产生,瑶族服饰的功能也逐渐发生变化,除实用外,还有如下功能:1.装饰功能。瑶族服饰既是瑶族人民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一直是瑶族服饰制作的显著特点。2.财富功能。瑶族服饰作为物质文化来说,它的财富功能也是十分明显的。至今为止,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还相当缓慢,人们创造的社会财富还不太丰富。

六、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化对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冲击早就开始了,但真正使瑶族传统服饰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瑶族传统服饰工艺濒临失传,继承与发展瑶族传统服饰工艺成为保护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瑶族传统服饰工艺传承危机的原因与表现。20世纪80 年代后.随着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商品经济如水银泻地流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是居住在边远山区的瑶族也能较快地享受到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商品的便利,从而对瑶族传统服饰工艺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其传承产生危机。

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末的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瑶族传统服饰工艺传承的社会基础不再存在。

2. 青年妇女外出打工。使瑶族村寨、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导致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后继乏人。

3. 强势文化与新时尚的传播,使瑶族青年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传统服饰工艺传承危机加剧。

(二)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1. 各级政府要重视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保护、传承工作。2. 做好瑶族民间艺人的培养、保护和传承工作。3. 借助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保护、传承瑶族传统服饰工艺。

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发展既不能完全放弃固有的文化传统。要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必须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引入新技术、新观念,使之和瑶族的现代化经济生活相适应,只有这样,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发展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才能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建伟,李佳鸿,汤洁.广西龙胜红瑶服饰图案的艺术研究及设计应用[J]2010,11.

[2]玉时阶.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篇5:瑶族文化作业

张琴

11月29日,以“缅怀先祖,欢聚千家峒,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将在我市江永县千家峒隆重举行。届时,世界各地瑶族同胞带着对瑶族文化的虔诚,来到瑶族发祥地,齐聚千家峒。

这是一次对瑶族传统文化的集体溯源。几百年来分布各地的瑶民一次次发起的寻找千家洞,追寻祖先失落家园运动体现了瑶族同胞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信仰和传承。盘王节是瑶族人民历史悠久且最主要节庆,千年来,人们以单独或集体的形式对这位瑶族始祖崇祀不断,绵延至今。集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一种增强民族向心力、维系民族团结的人文盛典。从1986年开始举办第一届中国瑶族盘王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全国十二县派出了强大的代表队,身着各瑶族支系的民族盛装,聚集在盘王像下,展示各自的成就和魅力,为瑶族的历史和文化自豪,为瑶族子孙无愧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无愧于始祖盘王而庆祝。

这是一顿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数千年来,瑶族形成了五彩斑斓,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从形式上,有以长鼓舞和盘王大歌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龙犬图腾为代表的宗教信仰文化,以盘王节、洗泥节、赶鸟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居住文化,以瑶家腊肉、荷香米粉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坐歌堂”、“入赘”为代表的婚嫁文化……

几乎涵盖瑶族文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盘王节的系列文化活动包括祭盘王大典、大型盘王露天雕塑揭幕仪式、第一届中国香柚节、盘王大宴等活动,将以美轮美奂的服饰、独特魅力的长鼓神韵、妙曼的舞姿演绎一场人间少有的完美保留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完美民族文化盛宴。

这更是一针“稳增长、促和谐”的强心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家园和精神追求。毫无疑问,江永独特的“三千文化”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注入了新动力,盘王节既是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还是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更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从历史上和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来看,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足以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单就民族节日而言,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全国闻名,而瑶族的盘王节却鲜为人知,呈现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目前,江永县开发了千家峒,普美女书园,千年古村上甘棠等多个旅游景点,树立了江永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此次盘王节的举办,不仅进一步弘扬了瑶族的民族精神、提高江永的知名度,也进一步擦亮了“三千文化”这张厚重的文化“名片”,更发挥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效应,为当前江永的“稳增长、促和谐”工作丰富了载体、拓宽了渠道、集聚了人气。

篇6:瑶族文化作业

一、活动目的

1、传播瑶族人民传统文化,活跃民族文化生活。

2、丰富盘王节内容,促进其知名度提升。

3、以盘王节为契机,促进本地资源开发。

二、活动时间: 2009年12月2日上午

三、活动地点及主体活动:

地点:东山瑶族乡民族希望小学

主体活动:汇演(盘王节传统项目、民间技艺表演、瑶族传统节目表演)

四、活动各种准备:

1、对来宾的准备:

◎确定邀请宾客名单,确认来宾姓名、人数(主办方负责)。

◎定制请柬(承办方方负责)。

◎拟写领导讲话稿(主办方负责)。

◎宾客接待安排专人负责,并进行领导及贵宾座次安排,确认讲话领导(主办方负责)。

◎主席台贵宾牌(承办方负责制作贵宾席牌子两个)。

◎主席台茶水(主办方负责)。

◎会场来宾用桌椅(主办方负责)。

◎来宾答谢礼品:(主办方负责)

2、舞台搭建及活动用品的准备:

◎搭建舞台物质(承办方负责)。

◎背景喷绘(主办方负责)。

◎节目表演道具准备(承办方负责)。

◎准备音响设备一套(承办方负责)并应落实所用电源,包括气拱门用电。(电源由主办方负责)

3、迎宾礼仪安排及准备:

◎舞狮队迎宾:公路旁会场入口处(两头大狮两头小狮承办方负责)。

◎瑶妹敬酒迎宾:安排在舞狮队之后,接近会场入口,其相应准备为

1、若干张桌子,铺上绒布(由主办方负责)。

2、敬酒用器具及敬酒所用酒(由主办方负责)。

3、安排敬酒人员,敬酒人员身穿瑶族服装(由主办方负责)。

◎长腰鼓迎宾:紧接敬酒环节之后。

◎礼仪小姐及接待:紧接长腰鼓队之后,位置处于会场入口的气拱门旁,相应准备及运行程序为

1、会场入口拱门旁设置签到桌,并在此安排礼仪小姐为领导嘉宾发放纪念品,以及接待专人等侯接待。具体程序为:来宾签到→礼仪小姐为领导嘉宾发放纪念品花→接待专人引导领导嘉宾就坐(由主办方负责)。

2、准备:接待专员,礼仪小姐若干人,高级签到簿2本,签到笔2支,签到桌及其覆盖绒布,礼仪小姐身穿瑶族服装(由主办方负责)。

◎摄影摄像人员

4、汇演道具准备:

◎火海道具(承办方负责)。

◎刀山“立柱”设置(承办方负责)。

5、主办方为演出准备物:

◎竖刀山的树一棵

高:约10米,尾径:10厘米

◎砌火海的砖

火海宽0.8米,长4米。约100砖。

◎竹杆舞的竹子

长4米,2根,尾径:10厘米。

长4米,6根,尾径:4—5厘米。

◎装米竹筒

长1.6米,2根,直径:12厘米

◎米:70斤

◎香炉:2个,直径约20厘米(承办方负责)。

◎柴火:300斤,柴油:5斤

五、场景布置:

◎街道布置:

1、乡政府所在地至会场沿路及其他重要街道(重点考虑公路会场入口至会场入口段): 因地制宜地布置彩色刀旗,悬空三角彩旗(由主办方负责)。

2、停车场指示牌(承办方负责),安保人员引导停车(主办方负责)。

3、会场公路入口旁设置“会场入口”指示牌,并在此入口处布置玉米、辣椒拱门各一座(主办方负责)。

2、会场入口处设置气拱门一个(承办方负责)。

3、接近会场入口气拱门处布置敬酒桌子若干张,并铺上绒布,准备敬酒用器具及用酒,敬酒桌在布置地点上要考虑其后长腰鼓队迎宾位置的预留(由主办方负责)。

3、会场入口气拱门右侧墙面布置东山民俗风情图片(由主办方负责)。

4、会场入口气拱门旁设置签到桌(由主办方负责)。

◎会场布置:

1、入口至主席台铺上红地毯(承办方负责)。

2、来宾席桌椅、贵宾牌、茶水布置。来宾席位于会场中央,距离舞台10米(由主办方负责)。

3、会场旁边的教学楼依次设置庆贺条幅(由主办方负责)。

4、舞台左右上方设置空飘气球4颗(承办方负责)。

5、会场周围彩旗布置(由主办方负责)。

6、舞台的右侧,即贵宾席的左侧布置刀山表演用立柱(主办方负责提供柱子,承办方负责立柱)。

7、舞台搭建,舞台背景架搭建(承办方负责)。

8、背景喷绘布(由主办方负责)。

9、操场周边布置本地特色产品展示(由主办方负责)。

◎舞台效果图

◎入口效果图

七、活动流程:???

八、前期准备工作:

1、主办方跟承办方沟通,落实双方主要负责人。

2、落实来宾名单,制作和送出请柬,及其他相关事宜。

3、礼仪小姐雇用,主持人雇佣。

4、舞狮队、长腰鼓队落实。

5、现场指挥协调人员安排,贵宾领导接待专人安排,敬酒人员安排。

6、主持人串词。

7、汇演节目落实及安排。

8、街道布置,会场布置,包括舞台及特定节目表演场地布置。

9、场地平整,刀山火海场地及道具布置。

10、盘王节风情展及舞台背景喷绘制作,宣传条幅的制作。

11、场景布置。

12、落实主办方提供的项目,以便承办方布置。

13、汇演道具准备及布置,及其人员安排。

14、礼仪小姐培训。

九、经费预算

项目单价数量合计备注

节目1场

主持人(司仪)1

音箱设备1

舞狮队两大两小

空飘气球4

气拱门1

舞台1

背景架1

地毯1

总计20000.00

雄基信息广告全州分公司

2009年11月21日

篇7:瑶族舞曲教案

1.理解音乐基础上,根据图谱拍出相应节奏。

2.用打击乐器表现,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瑶族舞曲》。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1. 欣赏《瑶族舞曲》

2.瑶族舞曲配器音乐、铃鼓,圆舞板,木鱼等,图谱、乐器卡片。

活动难重点:

用打击乐相互合作拍出节奏。

根据图谱拍出相应节奏型。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感受节奏。

1.欣赏配器乐曲

仔细听一听,演奏的是什么曲子,用了哪些乐器。

2.探索发现配器方式

(1)找找哪些乐器在唱歌

用了哪些乐器?

(2)再次欣赏

听听是不是这些乐器?

(3)找找哪两个乐器在对话(第一段完整欣赏)

这么多乐器,他们是怎么唱歌的?谁和谁对唱?(幼儿说到该乐器,教师要示范演奏)

我们再来听一听,乐器谁先唱谁后唱。(再次欣赏,引导幼儿发现乐器演奏的先后顺序)

那种乐器在中间出来唱了几句?(双响筒)哪种乐器唱歌最多?(大鼓)

这几段音乐听上去怎么样?第三段节奏快的时候哪些乐器一起来歌唱的?(所有乐器一起唱歌)

3.出示乐器图谱

我们听一听小乐器是用什么节奏对话的?(请小朋友试一试乐器节奏是怎样的)我们看着“节目单”一起用拍手的方法来演奏。(幼儿第一次完整地演奏。)

二、借助图谱,配乐演奏。

1.自选乐器集体演奏

(1)演奏第一段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乐器,跟着指挥听着音乐开始演奏。

(2)分解演奏

我们再来一次,想想你的乐器是和谁一起对话的,用什么节奏。

(3)完整演奏

瑶族的小朋友现在开始演奏,听着音乐想好节奏。

(4)交换位置,交换乐器,快乐演奏。

结束活动:

跟着音乐一起跳舞。

活动反思:

篇8:瑶族文化作业

作文教学工作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 它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如何紧贴新课程, 践行新理念, 同时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的国民基础教育必然要求我们加大力度改革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笔者认为, 要进行作文教学的有效突破需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 新课程理念要求作文教学无论是从宗旨、目标、内容、要求、教学模式上和教学方法上, 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

另一方面, 新课程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二、着力把握瑶族文化背景下学生写作心理

瑶族不仅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 且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及美国、法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统计资料显示, 目前全世界瑶族约328万人, 居住在中国之外达64万人。大分散、小聚居是瑶族分布的特点。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瑶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有着共同的语言、支系服饰、民族习俗、图腾崇拜, 盘王是他们公认和尊崇的祖先。

瑶族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具有“汉化”的特质, 已把汉文化中的诸如汉字、汉地道教等吸收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系统中。千年来, 瑶族“汉化”心理一直影响着瑶族的教育。由于教学对象是瑶族学生,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效地融入民族文化内涵, 全面把握民族文化背景。

瑶族传统文化作为瑶族走向现代化的文化背景, 是瑶族走向现代化的基础, 它们汉民族文化既有契合点, 又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 瑶族的现代化必须通过继承传统文化来促进发展。

三、新课程背景下构建作文读写结合教学体系

如何有效融合瑶族文化背景, 使得学生传统思维转化。这既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 更是一门教学艺术。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认真揣摩, 持之以恒, 抓住重点, 突出关键。笔者认为, 有效进行作文教学指导, 构建新型的作文读写结合的教学体系, 主要应做到两大方面:

第一方面, 从民族文化转化的角度:要全力把握瑶族文化与汉文化转换的契合点,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汉民族方式的思维与表达习惯。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诸多因素的困扰, 改革成效不明显, 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现状, 不难发现, 作文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切为了考试的观念可谓深入骨髓。往往忘记了生活, 丢掉了现实, 把握不住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 往往为了应试而脱离生活。因此, 语文教师要全力把握瑶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转换, 寻找契合点, 在转换中大力培养学生的汉民族思维方式, 将民族文化借助思维转化为作文素材。应该说, 从总体上看, 由于瑶族文化所具有的“汉化”特质起了作用, 瑶民相当重视儿童的文化教育。瑶族的发展和进步, 也必将以发展瑶族教育事业为关键。与此同时, 一个民族的发展, 总是无法割断与该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之联系的, 发展不可能凭空做出来, 因此, 在发展一个民族的教育之时, 该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启示下, 利用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并结合瑶族文化与汉文化转换的契合点来指导教学, 促使作文教学跳出现有模式,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真正发挥。

第二方面, 从作文教学体系的角度:要在深入把握瑶族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写作心理的基础上, 研究建立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体系。主要是做到三个重点:

一是重点关注学生作文知识的储备。以前的作文教学, 我们往往关注的是文体本身的训练, 总是把写作理论和教学法看得很重。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仅仅靠教师讲授写作知识就能实现的, 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挖掘习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 作文教学一定要把根基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

英语课堂应走向生活化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九中

文克梅

【摘要】英语教学生活化是依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创设情境, 将课堂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 将教学目标转化为生活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英语课堂中自然轻松地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那么, 应如何进行英语课堂生活化教学呢?本文着重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英语课堂实际运用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的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态度, 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英语越来越成为一种技能, 而不是特长, 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英语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 提起中国人学英语, 我们常常会想到“哑巴英语”。由于学习的内容偏重于单词、句子, 而忽视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学习的环境又是在非母语状态下, 以致许多懂英语的人在某些场合不会说或羞于说, 或说得不好, 导致

活中, 特别是瑶族学生要深刻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精髓。

二是重点培养学生读写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在写作初始阶段, 目标的设定应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上, 让学生愿意写, 有的写。教师要通过与生活结合 (日记) 、与阅读结合 (仿写、续写、补写等) 、与实践性学习相结合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瑶族学生长期孕育于民族文化中, 民族本质的情感自然风光陶冶了他们的性情, 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历, 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素材, 他们的生活面广, 实践活动多, 于是教师就要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炼新意, 发现了有新意的日记, 就鼓励引导学生写成富有新意的作文, 对具有新意的作文则在全班面前进行朗读, 让其他学生受到启发。

三是重点完善瑶族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转变。要强调以人为本, 对于瑶族学生就是要关注民族文化, 把握民族心理, 深入民族精髓。而对于教师, 则要在教学中充分融合瑶族文化背景进行作文教学, 把习作与阅读相结合, 在阅读方面要重视积累, 重视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感受, 让更不想说, 形成心理上的语言交流障碍, 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 如何让课堂英语真正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能够学了之后马上就能用而且想用呢?笔者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了以下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活化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 而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学习兴趣的激发、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营造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就可以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去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学习, 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

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对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片段和课后思考题进行仿写、续写、补写等, 朗读欣赏学生的优秀习作, 还要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 融入民族文化, 丰富教学素材, 这样教师教的有新意, 学生学的有动力, 教学相长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应该说, 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在原有过多关注写作知识、写作方法的情况下, 融入以人为本, 为人而文的理念, 才能让学生通过作文认识世界、张扬个性、表达感情、关注自我, 真正做到自主性写作、个性化写作。

摘要:本文针对瑶族文化与汉文化转换的契合点, 在把握瑶族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写作心理的基础上, 研究建立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体系, 形成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基本模式—读写结合的模式, 并对如何有效优化作文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瑶族文化,作文教学,体系,模式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松泉, 钱威.语文教学心理学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西安美年大健康体检报告下一篇:冬防工作实施方案